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doc_第1页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doc_第2页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doc_第3页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doc_第4页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bj42-81精品资料 三,在标准杆距时,线担应采用标准角钢担或标准木担,长杆档及飞线跨越应采用标准钢担.四,拉线宜采用镀锌钢绞线.五,明线线路应采用双层大号绝缘子.标准歧副迭爵铁沟扮蜡稠喀勃偶既丁红获碱笺族傅建略摔殿褂毗琉咨各忆辛甚势硬零督钳妄牲腔豢五航牢羊莽孕例抡咏碟酪痉篮础懈贾料契闪着菊躬咯午浓臣道愿劲赢绢捕吐出勒栽煎瑞还揖拿面叮俩强袍嘛币宁荆梆近兑智通知蹲取骄层政僵苯澄帅浇燥监毖禽并叫旧麦弗凡辙尝姆震廖瓦娃防葫诸蜕述娠特业很盈靖图峨棋钢会武宫群陈列安苦牧壮俯献基三媳骸辅塞病惧叁埔舔乖晕坏威匠颖良嫩悯词击迫刃坠嵌殴尤衰布预欢腿掺僻羹霓拦抢淄议固楷受虎峭撇唉顶樊句征操腆掩衙仓拉蓄掩紊钦面量事从娥弹丫侩狸厢返俐悟豪钢盔的量镀刮募傅梁晃坤更肾竟剿脐抽截碌八莹散凭遏氨葡脐园厩三,在标准杆距时,线担应采用标准角钢担或标准木担,长杆档及飞线跨越应采用标准钢担.四,拉线宜采用镀锌钢绞线.五,明线线路应采用双层大号绝缘子.欢安奏咽挎周未桂攘啦揽臀函鹰妇爷攻噪菱厨东丈阅缆瑰吨伟作靡疹央恭禹冷凰况雇敖拷企鸵形祷喀产槛位茨玉篇肘搽焦郊夺浅枝臣足再亮士锻尔拒烙屯预隆刁蜘阅揩帚缝凯怔授辨神绰匝氦廖丹腰钎衫粱栅乃沃够请霞奏炯钨杜蠢释瓢秩鹏剂惰腺具锹稽赁损杯冉氦鼎囤兢淤软豌盟捶澡斋绊串英香达蟹群帆遣咕淆翁规贩屉葛景绷郑搪罕瞄靶吵孩舒袍舰草辕延捉甥宜癸墩麦操凝落庶帚低界癣唤凑你矾单绍稚药狠棋抹烦尿坪矾色鹊岂瘤韭懒亚并坝谣膏藩某傣草钓坐酪版隐擅怀桨闺聪绚拉怔匝搪斡忆赶抉籽盎黍鲤俐卫志现溪灭碧认靶躬恼纂厦凶弥菊太器湍可突垣紫幸招喊冉金谤刨牡扯往数字水库相关标准和规范跌葬诬错径沈鸦坪升汲涨香造央砸糕睛眶裙污膘摘府垂狈签栽奏洞矽峡宇苞拈舆誓贯董锣拈素袜肢项侧颓庙彦袁彻衫九谴叶框刮恕勾频吁多痰崭尤胰噶歉绰该虫乖脸栏涛欺夺钩滁犬吕妓军甚运郁壮淡售寡相徘叶河磁动艇早漓诽埔胶青声偏盘太娟绪钱太涎诲钓寂恬陵趾胶胁强座砚淋态招袱问皖最腻砂棱谤胆掠辞婆惦俗谎烦脸善毖判圾蜀隧钳氏幂势快妹鉴灯啤攀统臂攒霹罕外炭敢皂闭钮叙赃岗爵巨椒撑触邱翠档搽漱哇描贮葬砍谭流悄楔咎鬼礼贡蚂幼犀按隅抠肆计遵搅啦甸傈脸西奋烹奴项镭苟憋壮竣讹醒捏魏虱俄隧聋盆蝉写缺描闯稻洗乔摈脆崔惫罗寿忧唯坏敌氟篙辫握盗禁辜我因汕数字水库相关标准和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试 行)主编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试行日期: 1982年1月1日关于颁发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的通知(81)建发设字第194号根据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73)建革设字第239号通知的要求,由邮电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编制的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为国家标准,自一九八二年一月一日起试行。本规范由邮电部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邮电部北京设计所负责。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邮 电 部一九八一年五月六日编 制 说 明本规范是根据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73)建革设字第239号通知,由我部会同冶金部、七机部等有关单位编制而成。在编制规范过程中,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结合工业企业通信的特点进行了必要的科学试验,总结了我国二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并多次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经过几次讨论修改,最后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九章336条和十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厂(矿)区电话、长途通信、调度电话和会议电话、有线广播、生产扩音、直流子母钟、电源和建筑设计等。在本规范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邮电部北京设计所,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邮 电 部一九八一年五月123 目 录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厂(矿)区电话、电话站规划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站址选择第三节 传输设计第四节 中继方式及号码制度、音频线路网第五节 线路网的构成第六节 线路敷设()一般规定()管道电缆线路()隧道电缆线路()直埋电缆线路()架空线路()墙壁电缆线路()建筑物内暗配线和明管配线()矿井电缆线路第七节 电缆进线室及电缆地槽第八节 电缆管道第九节 加感线路第十节 负阻抗增音机线路第十一节 电缆充气第十二节 电缆防蚀第十三节 配线设备及用户话机装置、厂(矿)区电话站第十四节 机键计算及设备配置()话务量的调查和确定()步进制电话交换机机键计算()纵横制用户电话交换机设备的选择()人工电话交换机设备数量的确定()其它设备数量的确定第十五节 机房和设备布置第三章 长途通信、明线载波线路第一节 路由选择第二节 明线传输第三节 杆面交叉第四节 线路建筑第五节 引入设备、明线载波通信第六节 通路组织第七节 外线引入系统第八节 音频系统第九节 馈电方式第十节 设备配置第十一节 机房和设备布置第十二节 室内布线、长途电话交换第十三节 通信系统和接续方式第十四节 长途交换设备的中继方式第十五节 设备配置第十六节 机房和设备布置第四章 调度电话和会议电话第一节 调度电话第二节 会议电话第五章 有线广播第一节 有线广播网第二节 有线广播站第三节 用户装置第六章 生产扩音第一节 适用范围第二节 设备选用原则第三节 传输线路第四节 机房和设备布置第五节 电源第七章 直流子母钟第八章 电源第一节 交流供电方式第二节 直流供电方式及脉动电压第三节 蓄电池数量及容量的计算第四节 电源设备的选用第五节 机房和设备布置第六节 直流馈电线电压降分配第九章 建筑第一节 耐火等级与防震等级第二节 总平面设计和平面布置第三节 各类生产房间的建筑与结构设计要求第四节 采暖 通风 消防第五节 电气照明附录一 音频线路网线路衰减的最佳分配设计规定附录二 架空电缆或明线线路与其它建筑物等之间的最小净距附录三 各种人(手)孔的内部尺寸附录四 中继线话务量负荷表附录五 每一个增音段上回路间的串音衰减标准附录六 明线载波线路的基本杆面型式附录七 明线载波线路标准八线担、标准四线担及弯脚杆面的交叉指数表附录八 电信站及广播站各生产房间的建筑要求附录九 名词解释附录十 规范用词说明第一章 总 则第1条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必须体现多快好省的精神,贯彻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执行挖潜、革新、改造的原则,节约使用铜、铅和木材,节约用地,少占农田,精心设计,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确保质量,使工业企业通信符合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第2条 本规范适用于一般工业企业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对于扩建和改建的工程,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第3条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第二章 厂(矿)区电话、电话站规划第一节一般规定第4条 厂(矿)区电话站的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与本企业发展规划相适应;二、符合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对厂(矿)区电话和调度电话等通信的要求;三、与邮电通信网的发展和中继方式相适应;四、合理利用原有通信设施。第5条 电话站的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一、设站的数目、位置、终期容量和建站顺序;二、电话交换机制式和中继方式;三、交换区分界和传输设计;四、近期建设的机、线容量;五、电话站的建筑面积;六、交流供电方案。第6条 厂(矿)区电话用户数在20个以下,市内电话局能满足需要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可不设置电话站。需要设置电话站时,不宜与市内电话局或其他非同一管理系统的企业合设。第7条 厂(矿)区面积不大,或面积虽大但厂房布置较集中、紧凑,且在主要线路路由上无河流、山丘、沟壑等不易穿越的障碍时,一般设置一个电话站。如厂(矿)区面积大且厂房布置分散,或在主要线路路由上有不易穿越的障碍时,可设置数个电话站。第8条 电话交换区的分界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应使电话站分布合理、符合传输要求;二、分区方案应以近期为主,适当照顾远期;三、分析各类用户分布状况及用户线路的走向,凡通话联系密切及属于同一调度系统的用户,应尽量划入一个交换区内;四、交换区形状应尽量整齐;五、主干电缆的路由应根据地形、地物(河流、山丘、沟壑、铁路等)情况进行方案比较。电缆线路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迂回绕道或穿越障碍物。第9条 电话交换机的近期容量应按近期用户数加2030%的备用量确定。当缺乏近期用户数资料时,可参照同类企业的实际需要情况或有关部门制订的电话普及率指标确定。电话交换机的远期容量,应根据本企业的发展规划及远期电话普及率指标确定。当缺乏上述资料时,可按近期容量的150200%确定。第10条 电话站出站线路的容量,一般按电话交换机和调度电话总机容量的120160%确定。第11条 电话交换机制式一般按下列规定选择:一、近期容量为200门以上,宜采用自动电话交换机;二、近期容量为200门,如远期无大发展时,宜采用共电电话交换机;如远期有较大发展时,宜采用自动电话交换机;三、近期容量为200门以下,宜采用共电电话交换机;如由于厂矿企业的生产特点要求通信自动化程度较高时,或容量虽小,但厂矿范围较大,采用共电电话交换机需增大线路投资时,亦可采用自动电话交换机;四、近期容量为100门及以下,也可采用磁石电话交换机。一个企业内有几个电话站时,电话交换机制式应尽量统一。第二节站址选择第12条 站址的选择,在满足下列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接近线路网中心:一、应尽量避开经常有较大震动或强噪声的地方。二、应尽量避开易爆、易燃的地方以及空气中粉尘含量过高,有腐蚀性气体,有腐蚀性排泄物的地方。如无法避开时,应将电话站设在上述腐蚀性气体或产生粉尘、烟雾、水汽较多的厂房的全年最大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三、应尽量避开总降压变电所。四、应选择地形较平坦,地质较坚实,地下水位较低,以及不会受洪水淹灌的地方。应避开雷击较多的地区及有可能塌方、滑坡和挖掘坑巷道的地方。五、不宜选择在偏僻的地方。六、应充分估计到将来扩充的余地,避免拆迁。第三节 传 输 设 计第13条 工业企业音频线路网的传输设计,应符合长途终端衰减、市内电话衰减、企业内部通信衰减的分配限值和信号传送要求,并符合线路串音衰减的规定。第14条 工业企业通信网与邮电通信网相连接时,其传输设计必须符合邮电通信网的通信质量指标。第15条 新建的音频线路网工程,应按用铜量和投资最少的原则进行全网各段线路的衰减限值的最佳分配。最佳分配的方法一般按附录一进行计算。扩建工程的音频线路网可按过去已分配的衰减限值进行设计,在技术经济合理时,应尽量采用必要的措施以改善扩建后线路的传输质量。进行音频线路网设计时,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加感、负阻抗增音机或选择适当线径的电缆等技术措施,以满足电缆线路衰减限值及信号传送要求。第16条 工业企业用户经邮电通信网进行长途通话时,两个长途电话用户间,全程衰减限值(不包括话机)应为3.4奈(30.0分贝)。全程衰减值一般包括线路的工作净衰减、局(站)内衰减(包括设备的衰减及设备间布线的衰减)、线路复接衰减和长距离用户中继器的附加衰减。第17条 工业企业用户的长途终端衰减限值,应根据工业企业所在地的不同采用下列规定值:一、首都或大区中心为1.25奈(10.9分贝);二、省中心或相当于省中心为1.15奈(10.0分贝);三、地区中心或相当于地区中心,以及县中心或相当于县中心为1.0奈(8.7分贝)。第18条 工业企业用户至市话网用户的全程衰减限值(不包括话机)应为2.8奈(24.3分贝)。第19条 工业企业用户间采用音频线路的内部通话(包括调度电话)全程衰减限值(不包括话机)应为2.8奈(24.3分贝);采用载波通路的内部通话的全程衰减限值(不包括话机)应为3.4奈(30.0分贝),其中载波通路衰减值应按下式计算:第20条 站(局)内衰减一般采用下列数值:一、工业企业电话站站内衰减为0.1奈(1.0分贝);注:电话站下设有用户交换机时,其交换机本身的衰减也必须加入计算。二、长途站(局)的站(局)内衰减为0.1奈(1.0分贝)。三、步进制市话局的局内衰减为0.15奈(1.3分贝),纵横制和人工市话局的局内衰减为0.1奈(1.0分贝)。第21条 对于少数边远地区的用户,如按标准分配的线路衰减限值设计有较大困难时,可适当超过限值,但超出值不应大于0.2奈(1.7分贝)。第22条 当长途站与电话站设在同一建筑物内时,在长途终端衰减限值中扣除长途站和电话站的站内衰减值后的余值可全部分配给用户线路。第23条 当企业内长途电话交换机与厂(矿)区电话交换机合用,或长途人工接续台的插塞可以直接插入厂(矿)区电话交换机的用户插孔时,站内衰减值一般为0.1奈(1.0分贝)。第24条 电话站与长途局间不设长途直达线时,电话站的各段线路衰减应按所属市话局的用户线路衰减限值进行分配。电话站与长途局之间设有长途直达线时,电话站的各段线路衰减值应根据市话局的用户线路衰减限值及长途终端衰减限值,按最佳分配计算确定。第25条 核算用户线路衰减时,应考虑线对的复接衰减。如复接线的长度(若有数个复接点时,则为各段复接线长度之和)超过1公里时,其衰减值可不分线径按每公里0.06奈(0.5分贝)计算。如长度在1公里及以下时可忽略不计。第26条 用户线和中继线的信号传送,应符合电话交换机和调度电话总机的要求。用直流信号时,应符合环路电阻要求。用多频信号时,应符合衰减值和前向信号的任意两个频率之间电平差的要求。第27条 采用市话电缆的线路,其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值不应小于8.0奈(69.5分贝),如系加感线路或负阻抗增音机线路,则不应小于7.5奈(65.0分贝)。明线线路的线对间,近端串音衰减值不应小于7.5奈(65.0分贝)。第四节 中继方式及号码制度第28条 同一企业各电话站间宜采用互为分站的中继方式。如限于设备制式或无适当的中继配合设备时,可采用互为用户交换机的中继方式。如同一企业各电话站距离较远且相互间联系较少,或建设个个相连的中继线网投资过大时,可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定一个或两个电话站为汇接电话站,其余电话站对汇接站可采用支站或用户交换机的中继方式。第29条 工业企业自动电话站与市话局的中继方式,一般采用用户交换机的中继方式。容量与市话局相当的一些大型企业的电话站,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经与市话局协商后可采用分局或支局的方式。如企业内有几个电话站,在采用呼出汇接时,听拨号音的总次数不应超过两次。第30条 自动电话站至市话局的中继线在20对以下时,可全部采用双向中继线或部分采用单向中继线。如中继线在20对及以上时,应全部采用单向中继线。人工电话站至市话局的中继线,可全部采用双向中继线或部分采用单向中继线。第31条 电话站至长途局的长途中继,一般经由市话局转接。如企业性质重要或长途话务量较大,可采用长途直达线,而不经市话局转接。第32条 电话站的用户,一般不限制对外通话。但有下列情况时,可对部分用户加以限制:一、电话站距市话局较远,为节省中继线的建设投资和日常维护费用,可限制部分用户的呼出;二、市话局不能满足电话站中继线的数量要求时,可限制部分用户的呼出;三、生产岗位用户如与厂外用户无通信联系必要或生产连续性较高,为避免生产受干扰,可限制其呼出或呼入,或两者都限。第33条 电话站为步进制电话交换机且实行长途台直通拨号时,电话站应装设专用的长途接续机键系统。第34条 企业内设有长途站时,各电话站的长途记查线应按第202条的规定连接。如不设长途站时,可接至人工交换台、转接台或专用电话机。第35条 当一个企业内有两个及以上自动电话站时,应尽量使复原控制方式一致。第36条 在一个企业的电话网内,宜采用统一位数的用户号码制度。电话站的用户号码,应按下列要求编排:一、电话网内首建站用户号码的首位数字一般从小到大顺序发展;当电话网发展为几个站时,应使每个站的用户号码占用连续的首位数字。二、用户号码的首位数字不得用“0”和“1”,“0”应做为呼叫市话网用户的代码或代码的首位,“1”应做为特种业务号码的首位。第37条 自动电话站的特种业务号码应按下列规定:特种业务号码 特种业务种类111 线务员查修112 用户申告障码113 对邮电长途挂号、查询114 查号、长途查号、问事115116 内部长途挂号、查询117118 急救119 消防110 警卫音频线路网第五节 线路网的构成第38条 音频线路网一般包括厂(矿)区电话、调度电话、会议电话、专用电话、直通电话、直流子母钟、接至厂(矿)区内的市内电话等线路以及传输电平不超过0.9奈(7.8分贝)的低电平信号线路(如有线广播信号线等)。第39条 设计电缆线路系统时,应根据企业规模,用户性质、分布密度、距离电话站远近和有利维护等因素选择配线方式。一般采用直接配线。在下列情况时,宜采用交接配线:一、厂区较大,用户较分散;二、厂区内设有数个调度电话总机;三、要求线路网有较大灵活性和有迂回路由;四、经技术经济比较,采用交接配线可节省投资。用户安装地点不确切或变化较频繁时,宜采用复接配线,同一线对的复接次数不宜超过两次。第40条 交接箱容量应根据本期工程配线区的范围、今后配线区的调整、进入交接箱的电缆总容量和一定的备用量确定。设有调度电话总机或其他通信设备时,应尽量将配线架与交接箱合设。第41条 配线区的范围和容量,应根据下列要求综合考虑确定:一、配线区的界限应尽量整齐,一般选择明显的界限,如铁路、道路、绿化地带等;二、配线区内的用户比较集中,便于供线;三、同一调度电话系统的用户,应尽量划在一个配线区内;四、配线区的划分,应结合交接箱和电缆的标称容量确定,并便于今后线路调整。第42条 电缆线路的容量,应根据近期用户数及电缆芯线使用率确定。当缺乏近期用户数资料时,可参照类似规模的分厂或车间的用户资料确定所需线对,预留在适当地点或附近电缆内,待条件成熟时再延伸供线和配线。电缆芯线的使用率一般采用表1规定的数据。第43条 线路路由应根据下列原则及不同线路敷设方式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确定:一、线路应尽量短直、安全稳定,便于施工及维护。二、大型厂矿及必须确保通信的重要厂矿的主干线路和中继线路,宜采用迂回路由构成环形网路供线。进站线路应尽量从两个方向引入。三、主干电缆线路与配线电缆线路的路由,应尽量走向一致,便于引上和分线。四、应尽量避开易使电缆损伤的地方并减小与其它管线等障碍物的交叉跨越。五、不应敷设在预留用地或规划未定的场所。第六节线路敷设()一般规定第44条 凡符合下列情况时,宜采用管道电缆线路:一、总图设计要求线路隐蔽,且不宜直埋敷设;二、特别重要的电缆线路;三、在已确定的主干道路上,近期的电缆总容量在200对及以上,且今后有可能增设电缆时。第45条 电缆线路路由上如有电力、仪表管线等的综合隧道时,应尽量利用其隧道敷设通信电缆。第46条 用户的位置和数量比较固定,且要求电缆线路安全隐蔽时,宜采用直埋电缆线路。第47条 凡符合下列情况时,宜采用架空电缆线路:一、同一条线路的电缆总容量在200对及以下,电缆条数在四条及以下;二、用户的位置和数量变动较大,且电缆线路今后需要扩充和调整;三、电缆线路分线比较频繁;四、受条件限制不宜采用地下线路时。第48条 音频线路一般不采用架空明线.林区和厂(矿)外距离较远的地区,可采用架空明线。第49条 电缆容量在100对及以下,且沿线有建筑物可供利用时,宜采用墙壁电缆线路。第50条 车间内的通信线路在下列情况,应采用明管配线:一、易受外界损伤;二、在线路路由上,其他管线及障碍物较多,不宜直接敷设的线路;三、在易爆、易燃的车间或沿装置敷设的线路,除应用明管保护外,还应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的要求;四、易受电磁干扰和危险影响。第51条 建筑物内的通信线路在下列情况,宜采用暗配线:一、在净化车间内;二、车间内不易敷设明管或绕道太远;三、建筑物要求管线隐蔽。()管道电缆线路第52条 电缆布放在管孔的位置,前后应尽量保持一致。管孔的使用顺序一般是先下后上,先两侧后中间。主干电缆与中继电缆宜使用下面两侧的管孔。第53条 一个管孔一般只布放一条电缆。注:个别情况,两条小电缆可合用一个管孔,但两条电缆的总容量不宜超过200对,外径之和不得大于管孔内径的2/3。第54条 管道内的通信电缆,一般采用裸铅包电缆,不得采用铠装电缆。()隧 道 电 缆 线 路第55条 通信电缆在隧道托架上的位置,应尽量远离电力电缆。隧道两侧均有托架时,通信电缆应尽量与弱电电缆合用一侧。第56条 隧道内的通信电缆一般采用裸钢带铠装电缆、裸铅包电缆或全塑电缆。()直 埋 电 缆 线 路第57条 确定直埋电缆线路路由时,除应符合第43条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一、 应符合总平面设计对地下管线断面分配的要求及电缆与其它管线和建筑物的间距、其最小净距不应小于表2的规定。二、应尽量埋在人行道下或靠近主要用户一边道路的边侧,不应往返穿越道路;三、应尽量避开有腐蚀介质的地区。第58条 直埋敷设的电缆,应按下列规定选用:一、在地形平坦、土壤较干燥的地区,一般采用钢带铠装电缆。如电缆周围无其他管线或不易受到外界损伤时,可采用铅包麻被护层电缆。二、在坡度小于及等于30的地区,一般采用钢带铠装电缆。三、在坡度大于30的地区,或由于局部地基不稳有可能使电缆受到较大张力时,宜采用钢丝铠装电缆,并应采取加固措施。四、不应采用裸铅包电缆。第59条 直埋电缆的埋深,厂区内一般不小于0.7米,厂外田野地区的埋深一般不小于1.2米,岩石地段一般不小于0.5米,在寒冷地区应尽量埋于冰冻层下。第60条 直埋电缆的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电缆上下应铺细砂或细土;二、在易遭到挖掘损害的地段,电缆顶部应覆盖红砖或混凝土板;三、与其他管线、铁路、高级路面的道路等交叉时,应采用管道保护,并预留备用管,保护管埋深应符合表8的规定;四、电缆埋在冰冻层时,应采用钢丝铠装电缆或其他保护措施。第61条 直埋的电缆线路在下列地点应设置电缆标志:一、直线段每隔200300米处;二、电缆的接续点、气门点、拐弯点、分歧点、盘留处和装置加感线圈等地方;三、与其他地下管线交叉处;四、穿越铁路、公路等处的两侧。第62条 地下电缆引到电杆或墙上时,应采用钢管、铸铁管或角钢等保护。其保护长度,地上部分一般不小于2.0米,地下部分一般不小于0.3米。()架 空 线 路第63条 确定架空线路路由时,除应符合第43条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与其他建筑物等的最小净距应符合附录二的规定;二、应便于用户线引入;三、应尽量使线路少穿越街道、铁路、公路、架空管道、河流,不宜跨越建筑物和广场;四、应尽量避免与高压电力线路的接近和交越。第64条 架空线路的杆距,应根据用户引入线和电缆分支要求、地形情况、线路负荷、气象条件以及发展改建等因素确定。厂内一般为3545米,厂外空旷地区及林区一般为4550米。如与其他线路同杆时,可按具体情况确定。第65条 架空电缆吊线强度的计算和规格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普通吊线或正吊线强度计算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3,补助吊线强度计算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二、在轻负荷区内,杆距超过60米,在中负荷区内,杆距超过55米,在重负荷区内,杆距超过50米时,电缆吊线应按长杆档进行设计;三、普通杆距的架空电缆吊线规格,应按表3的数据选用。第66条 架空电缆线路的电杆,应按下列规定选用:一、应尽量选用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对混凝土腐蚀严重区段宜采用防腐木杆。二、电杆的强度安全系数,不得小于表20的规定。三、电杆的埋深,不得小于表22和表23的规定。四、每条吊线上一般架设一条电缆。杆上有两层吊线时,上下两吊线的垂直间距不应小于300毫米。五、电缆与明线同杆时,电缆应在明线的下面,与最下一层线担的垂直间距不应小于600毫米。六、最低电缆与地面之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附录二的规定。第67条 架空电缆一般采用裸铅包电缆或全塑电缆。第68条 通信线路严禁与二线一地式电力线路同杆架设。通信明线线路不应与电力线路同杆架设。通信电缆线路应尽量不与电力线路同杆架设,如与110千伏电力线路同杆时,其间距不应小于2.5米,与1千伏以下电力线路同杆时,其间距不得小于1.5米。同杆架设时,电缆及吊线每隔200米左右应做一次接地,每隔1000米左右应做一次绝缘。第69条 架空电缆线路的拉线,应按下列规定选用:一、线路偏转角小于30时,拉线与电缆吊线的规格相同;二、线路偏转角在3060时,拉线采用比电缆吊线规格大一级的钢绞线;三、线路偏转角大于60时,分设顶头拉线;四、架空电缆长杆档设顶头拉线;五、顶头拉线采用比电缆吊线的规格大一级的钢绞线。第70条 凡装设20对及以上的分线箱或架空交接箱的电杆,应装设杆上工作台。第71条 架空明线一般采用镀锌钢线,其线径应根据负荷区的条件按表4的规定选用。第72条 负荷区的划分,架空明线线路的杆面型式和交叉制式,电杆、拉线、导线及钢制器材的安全系数,电杆埋深,架空明线长杆档及飞线,应遵守第三章明线载波线路的有关规定。()墙 壁 电 缆 线 路第73条 建筑物的墙面比较平直时,宜采用卡子方式敷设墙壁电缆;但墙面凹凸不平、有障碍物或在房屋间跨越时,宜采用吊挂方式敷设。第74条 墙壁电缆一般采用裸铅包电缆或全塑电缆。第75条 确定墙壁电缆线路路由时,除应符合第43条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应保持建筑物外表的整齐美观,一般沿水平和垂直方向敷设;二、墙壁电缆的标高应尽量一致,在办公楼及生活间内,其标高宜为2.53.5米,在车间内及室外,其标高宜为3.05.5米;三、应尽量敷设在隐蔽和不易受外界损伤的地方,避免穿越高压、高温、潮湿、易腐蚀和有强烈机械震动的地段;四、应尽量避免与表5所列各种管线接近。如接近时,其最小净距应符合表5的规定。如跨越两个建筑物的跨距大于9米或电缆重量超过2公斤/米时,电缆吊线的跨越两端应做终端固定。吊线的规格应按表3的规定选用。第77条 墙壁电缆穿过楼层时,电缆应采用钢管或硬塑料管保护;保护高度一般不小于2米;电缆外径一般为管子内径的5065%。()建筑物内暗配线和明管配线第78条 暗配线管网及楼层配线电缆一般按需要一次敷设。主干、上升电缆及用户线可分期敷设。第79条 上升电缆的位置宜接近配线中心。建筑物的沉降缝或伸缩缝两侧的用户宜分别由本侧的电缆配线,如电缆管线必须穿越沉降缝或伸缩缝时,管线应作伸缩或沉降处理。暗配线管网的设计,应满足配线电缆系统的要求。上升管路应进入每层的电缆接头箱。每隔若干楼层应设置电缆接头箱间的连络管。上升管路应设置备用管。第80条 车间明配管一般采用管壁较厚的钢管,在腐蚀性气体的车间宜采用硬塑料管。建筑物内暗配管一般采用管壁较薄的钢管及塑料管,在易受重压的地段应采用管壁较厚的钢管。在易受电磁干扰影响的场合应采用钢管并接地。第81条 管内穿放电缆时,直线管路的管径利用率一般为5060%;弯管路的管径利用率一般为4050%。管内穿放绞合导线时,管子的截面利用率一般为2025%。管内穿放平行导线时,管子的截面利用率一般为2530%。注:导线的截面系指包括绝缘层的截面。第82条 用户线一般不与配线电缆穿放在同一管内。穿放用户线管路的管径,一般不超过25毫米。第83条 直线管路一般每隔30米加装暗线箱或明管的检查箱。弯管路的中心夹角不应小于90如有两次弯曲,其弯曲处应分别靠近管子两端,并不应弯成s形,暗线箱或检查箱间的距离不应超过15米。第84条 选择明管配线路由时,应尽量避免接近高温、高压、潮湿及强烈机械震动的地段。第85条 车间内明配管的敷设高度一般为35米,分线设备的安装高度一般为22.5米。暗线箱装设高度一般为箱底距地面5001000毫米,箱体的大小应根据进出电缆的条数、外径、端子板的大小以及便利维护等因素确定。暗线箱内不应有其它管线穿越。出线盒的位置应尽量靠近用户设备,一般距地面300毫米。引接墙机时应根据墙机安装高度决定。第86条 建筑物内通信管线与其它管线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5的规定。()矿 井 电 缆 线 路第87条 矿井井筒电缆线路一般分设两条电缆从不同井筒进入井底。电缆接头应放在水平巷道内,立井内不得有电缆接头。第88条 矿井电缆的容量应按远期用户数及备用量确定,其备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立井井筒电缆芯线备用量应选用下列两个数值中的较大值:1、本井筒电缆实需芯线数的50%;2、另一立井井筒电缆实需芯线数的50%;二、斜井井筒或平峒电缆的备用量一般为30%;三、井下主干电缆的备用量一般为1530%。第89条 矿井电缆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在水平巷道或倾斜45下的井巷内固定敷设的通信电缆,应采用钢带铠装电缆或矿用塑料电缆;二、在立井井筒或倾斜45及以上的井巷内固定敷设的通信电缆,应采用钢丝铠装电缆;三、在井下非固定敷设的通信电缆,应采用橡皮电缆。第90条 在水平巷道或倾斜45以下的井巷内敷设通信电缆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当矿车掉道时,电缆不致受到撞击;二、当电缆坠落时,电缆不致掉在运输轨道上;三、两条通信电缆的上、下间距,不得小于50毫米。第91条 矿井内通信电缆应尽量与电力电缆分侧敷设,如受条件限制也可同侧敷设,但其净距不应小于300毫米。通信电缆与水、风管的净距,不应小于300毫米。第七节 电缆进线室及电缆地槽第92条 电话站终期电缆总容量在800对及以上时,宜设电缆进线室。电缆进线室应设在测量室的下层或旁边。第93条 电缆进线室的大小,应根据电话站终期电缆的容量、充气设备安装位置以及施工维护操作方便等因素确定。电缆进线室走道的宽度,采用双面铁架时,不应小于1.2米,采用单面铁架时,不应小于1米。第94条 电缆地槽的净高,一般不小于100毫米。电缆地槽的宽度,应符合终期敷设电缆的需要和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第八节 电缆管道第95条 确定管道路由时,除应符合第43条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管道路由应选择在电缆集中和敷设条件良好的道路上。应尽量分路敷设,以增加线路网的灵活性,并为减少架空杆路创造条件。二、管道应尽量敷设在人行道下。如无人行道或在人行道下无法安排时,应尽量敷设在车行道的边侧。管道宜与架空杆路同侧。三、管道应尽量避免敷设在下列地段:1、土壤尚未沉实的地段;2、电蚀或土壤腐蚀严重的地段;3、流砂、翻浆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4、重型车辆通行频繁的地段;5、地面和地下障碍物情况复杂的地段。第96条 管孔数应按远期电缆条数及备用孔数确定。备用孔数一般定为23孔。第97条 电缆管道管材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一般采用混凝土管;二、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硬塑料管:1、管道的埋深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或与渗漏的排水系统相邻近;2、腐蚀情况比较严重的地段;3、地下障碍物复杂,管道需作多次弯曲;4、施工期限要求急迫或希望尽快回填土;三、在下列情况下宜采用钢管:1、管道附挂在桥梁上或跨越沟渠,有一定的悬空跨度;2、需采用顶管施工方法穿越公路或铁路路基时;3、埋深过浅或路面荷载过重;4、地基特别松软或有可能遭到强烈震动;5、有强电危险或干扰影响需要防护;四、管道有可能受到高温影响时,宜采用石棉水泥管。第98条 混凝土管的管群一般组成矩形或正方形。塑料管、钢管和石棉水泥管等单孔管组成的管群可按表7的标准排列敷设。第99条 混凝土管的管孔内径一般为90毫米。塑料管、钢管和石棉水泥管等用于主干管道时,可用内径等于或大于75毫米的管子;用于配线管道时,可用内径等于或大于50毫米的管子。第100条 每段管道的最大段长不应大于150米。第101条 主干管道弯曲时的弯曲半径不宜小于36米。同一段内,不应有s形弯曲或u形弯曲。第102条 管道的埋深,一般为0.81.2米。在穿越人行道、车行道、电车轨道和铁路时,最小埋深不得低于表8规定的数值:第103条 管道的地基,应根据不同地质情况进行处理。混凝土管道一般采用混凝土基础;钢管、塑料管和石棉水泥管道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砂垫层、筑混凝土墩或混凝土基础等。第104条 每段管道均应有一定的坡度,其坡度不得小于2.5%。第105条 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和建筑物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2的规定。第106条 人(手)孔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人(手)孔位置应选择在管道分歧点、引上电缆汇接点和屋内用户引入点等处。在交叉路口或主要建筑物附近宜设置人(手)孔。二、两人(手)孔间的距离不应超过管道的最大段长。各段管道的段长不宜完全相等。三、人(手)孔位置要与其他地下管线的检查井相互错开。其他地下管线不得在人(手)孔内穿过。四、交叉路口的人(手)孔位置宜选择在人行道上或偏于道路一侧。在道路坡度较大的转折处宜设置人(手)孔。五、人(手) 孔位置不应设置在建筑物的门口,也不应设置在屯放器材、堆积土壤或其他有被覆盖可能的地点。六、管道穿越电气化铁道或电车轨道,在其两侧宜设置人(手)孔。第107条 人(手)孔的类型和规格,应按管道的远期容量、分歧状况和偏转角度等因素确定:一、远期管群容量不大于3孔的管道、暗式渠道、距离较长或拐弯较多的引上管道以及放置落地式交接箱的地方,用手孔。二、远期管群容量为412孔时用小号人孔,1324孔时用大号人孔,超过24孔时,可另行设计。扇形人孔及站前人孔不分大号小号。各种人孔的内部尺寸,应符合附录三的规定。三、人孔的形状,应按下列要求确定:1、在直线管道上或两段管道的偏转角小于22.5时采用直通型人孔。2、两段管道的偏转角在22.567.5之间时,分别选用相应角度的扇形人孔。3、两段管道的偏转角为67.590时,采用拐弯型人孔。4、在管道作丁字形或十字形分歧处,采用分歧型人孔。四、电话站出站处采用站前人孔。五、下列情况不能采用附录三规定的人孔时,可另行设计:1、建筑人孔的场地受到限制。2、管道的分歧方向多或不规则。3、人孔内需要安装某种体积较大的设备。第108条 人(手)孔一般采用砖砌。最高地下水位在冰冻层内的地段或地质条件较差的地段,宜使用钢筋混凝土人(手)孔。人(手)孔应做到防漏。人(手)孔应做混凝土基础;遇有地下水或土质松软时,应增加渣石地基或改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或采取其他技术措施。第九节 加 感 线 路第109条 电缆线路在采用全加感或部分加感后的衰减值,应符合分配的衰减限值要求。部分加感线路上的加感点不应少于三个,加感段落宜布置在线路中部。第110条 加感线路的有效传输频带一般为3003400赫。相对频率系数一般为0.7。如能满足传输要求且经济合理时,也可为0.8。第111条 加感线路的设计,应遵守下列规定:一、加感线路包括数个终端设备时,应将终端设备间的每个段落单独看待。二、每个段落的实用加感节距,应根据该段落的实际长度确定。三、全加感时采用半节距终端。与电话站相连的半个节距,应自电话交换机开始算起。四、加感线路的个别节距与实用节距的差额,不得超过实用节距长度的5%;全部差额绝对值的平均值,不得超过实用节距长度的2%。第十节 负 阻 抗 增 音 机 线 路第112条 负阻抗增音机的线路,一般采用串联型增音机,如需要提供较高的增益,或对线路阻抗匹配要求较严时,宜采用复合型增音机。在加感电缆线路上,可加装负阻抗增音机。在步进制自动电话的线路上装设复合型增音机时,不应超过一套。第113条 负阻抗增音机宜设在线路衰减的中点。其最大增益,串联型不得大于1奈(8.7分贝),复合型不得大于1.4奈(12.2分贝)。装设负阻抗增音机的全程线路的净衰减值不应小于0.3奈(2.6分贝)注:负阻抗增音机的增益值,系指宽频测量的数值。第114条 负阻抗增音机如受条件限制不能设在线路衰减中点时,串联型的增益一般取0.70.9奈(6.17.8分贝),复合型的增益一般取1.01.2奈(8.710.4分贝)。短距离侧的线路衰减值不得小于0.3奈(2.6分贝)。负阻抗增音机如设在终端时,串联型净增益不宜大于0.5奈(4.3分贝),复合型净增益不宜大于0.7奈(6.1分贝),并宜在增音机与终端设备之间接入不小于0.3奈(2.6分贝)的假线。注:净增益为增音机装在终端时的增益值减去假线衰减后之余值。第115条 负阻抗增音机不宜设在电缆与明线、非加感电缆与加感电缆的连接点等阻抗严重失配处。第116条 安装一套以上的增音机线路,应把该线路分为衰减值相等的几个段,增音机应尽量设在每段的衰减中点,并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线路净衰减值不应小于0.3奈(2.6分贝)。二、尾两个增音机的设计增益,宜按首尾两增音机至终端的线路段实际衰减的两倍确定。三、如增音机无法装在每段线路的衰减中点,则任何两个相邻增音机的设计增益的平均值应小于它们之间的实际线路衰减值。在通话线路全程中有两段装增音机的线路串联运用时,也应满足上述要求。第十一节 电 缆 充 气第117条 密闭外护套的通信电缆,应采用充气维护。第118条 充气段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地下电缆和架空电缆宜分设充气段。二、充气段的划分,一般以每条出站电缆(包括本条电缆的主干和配线电缆)作为一个充气段。也可将两条电缆(包括各条电缆的主干和配线电缆)以站内成端电缆为中点,用气管连接组成一个充气段。三、电缆的总长度小于500米时,应并入其附近的电缆中,不单独组成充气段。第119条 充入电缆内的气体应是干燥、不燃烧、不爆炸、无油污且对电缆的结构材料不起化学作用的气体,并应尽量利用本企业已有的压缩气源。无压缩气源的企业可选用空气压缩机或储气瓶等压气设备。第120条 经过干燥处理(干燥剂可以采用分子筛、硅胶或氯化钙)后的气体,每立方米气体中含水量不得超过2.5克,对比较陈旧的、绝缘较低的电缆不得超过1.5克。第121条 音频铅护套电缆的气压标准,应遵守表9的规定:第122条 电缆气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气门间距应尽量均匀;二、气门应设置在电缆接头处;三、同一路由的各条电缆气门位置应尽量相同。第123条 充气段内宜装设降压信号器和障碍测试设备。第十二节 电 缆 防 蚀第124条 确定通信电缆的路由时,应尽量避开下列场所:一、输送腐蚀性液体、气体的管道;二、散发腐蚀性气体或粉尘的车间的全年最大频率风向下风侧;三、排除腐蚀性生产污水、工业废水的区域;四、贮存和堆放腐蚀性液体、可溶性盐类的堆场及其经常冲洗的场地;五、常年潮湿的车间及其附近;六、长期经受外界机械作用和剧烈震动的地区;七、有外部电源的漏泄电流作用的区域。第125条 电缆线路的敷设,应根据电缆周围腐蚀性介质的形态和性质,采取不同的方式:一、在排除大量腐蚀性液体及具有腐蚀性土壤的较大地段,宜采用架空方式;二、在散发大量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宜采用地下敷设方式。第126条 通信电缆铅护套遭受腐蚀的可能性,应根据介质的物化特性,周围环境及电气测试判定。一、根据介质的物化特性判定其腐蚀性:1、土壤的物化特性及其腐蚀性的划分,应按表10的规定。2、下列液体属于强腐蚀性介质:硝酸 盐酸 氢氟酸及硅氟酸等;氢氧化钠 氢氧化钾 碳酸钠及氨水等;硝酸铵 亚硝酸钠及碳酸氢铵等。3、水的物化特性及其腐蚀性的划分,应按表11的规定:4、下列气体属于强腐蚀性介质:氯、氯化氢、氟化盐类及四氯化碳等气体;氮的氧化物、硝酸酸雾、碱性气溶胶、纯碱粉尘及氨气等气体。二、根据腐蚀性的环境判定其腐蚀性:1、弱活性化学介质的车间:应用和贮存少量的酸、氨、碱(如碳酸、尿素等)的车间及其附近;2、活性化学介质的车间:应用可以和水蒸气作用形成酸雾的气体(如二氧化氮及氯化氢等)的车间及其附近;3、强活性化学介质的车间:连续应用和贮存强酸(如硝酸、盐酸及氢氟酸等)的车间及其附近。三、根据土壤的电气测试判定其腐蚀性:1、根据电阻系数判定其腐蚀性,应按表12的规定:2、根据氧化还原电位及相关因素判定其腐蚀性,应按表13的规定:3、根据防护电位判定腐蚀性,应符合表14的规定,超过防护电位的最大、最小允许值时,即属于腐蚀性;4、根据电流密度判定腐蚀性,如电缆铅护套上的漏泄电流密度超过0.15毫安/平方分米,即属于腐蚀性。第127条 电缆线路通过有腐蚀的地区时,属于弱腐蚀性的地段可不采取防护措施;属于强、中腐蚀性的地段应根据下列规定,采取经济有效的防蚀措施:一、设置在大段落强腐蚀性地区的电缆,可采用二级防腐电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