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监控过氧化氮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光物理性质及PET机理.pdf_第1页
用于监控过氧化氮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光物理性质及PET机理.pdf_第2页
用于监控过氧化氮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光物理性质及PET机理.pdf_第3页
用于监控过氧化氮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光物理性质及PET机理.pdf_第4页
用于监控过氧化氮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光物理性质及PET机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 uly 物理化学学报 W u li Hu a x u e Xu e b a o A ct a l J 一 C h i m S i n 2 0 1 3 2 9 7 1 4 5 3 1 4 6 0 1 4 5 3 A r t icle d o i 1 0 3 8 6 6 P KU WHX B 2 0 1 3 0 4 2 4 4 ww w w h x b p k u e d u ca 用于监控过氧化氮的近红外荧光探针 的光物理性质及 P E T机理 周丹红 李苗 苗 崔俐丽 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功能材料化学研究所 辽宁 大连 1 1 6 0 2 9 摘要 含有机硒的七 甲川 I 菁染料是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 P E T 的近红外 I R 荧光探针 能在生理条件下高灵 敏 高选择性地监控过氧化氮 本文应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T D DF T 计算方法研究其光物理性质和P E T机理 结果表明 在激发态 荧光母体发生最高占有分子轨道 H OMO J 最低非占有分子轨道 L UMO 的电子跃迁 识 别基团上的HOMO轨道能级提高到荧光母体的单电子占据的H OMO轨道能级之上 并向其转移一个电子 使 激发态电子回落过程受阻而导致荧光部分淬灭 硒被氧化后 识别基团上的HOMO轨道能级降低 P E T过程被 阻断 荧光发射恢复 研究进一步证明 P E T效应来自于识别基团上苯胺 N原子的P电子 它的电子转移能力受 到其对位苯硒基的氧化 还原状态的影响 产生了荧光信号的 开 关 作用 关键词 七甲川菁染料 有机硒 荧光探针 光诱导电子转移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 激发态 中图分类号 O6 4 1 Ph ot o ph y S ic a l Pr op e r t ie s a nd Pho t oin du c e d El e ct r on Tr a n s f er Me c ha ni s m in a Ne a r I R Flu or e s cen t Pr ob e f or Mon i t or in g Pe r o x yn it r i t e ZHOU Da n Hon g L I Mi a o Mi a o CUI L i L i I n s t i t u t e ofC h e mi s t r y f o r F u n ct i o n a li z e d Ma t e r i a l s C o l le g e o fC h e mi s t ry a n d C h e m ic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L ia o n i n g N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Da li a n 1 1 6 0 2 9 L i a o n i n g P r o v i n ce P R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A h e p t a me t h i n e cy a n i n e d y e c o n t ai n i n g a n o r g a n o s el e n i u m f u n c t i o n a I g r o u p i S a n e a r I R flu o r e s ce n t p r o b e t h a t o p e r a t e s b a s e d o n p h o t o i n d u ce d e l e ct r o n t r a n s f e r f P E T T h i s p r o b e ca n b e u s e d f o r h i g h l y s e n s i t i v e a n d s e l e ct i v e mon i t o r i n g o f p e r o x y n i t r i t e u n d er p h y s i o l o g i cal co n d i t i o n s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p h o t o p h y s i c a I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PET me c h a n i s m o f t h e p r o b e mo l e c u l e w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b y t i me d e p e n d e n t d e n s i t y f u n ct i o n a I t h e o r y T D DF T ca l cu l a t i o n s T 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a t e d t h a t t h e e x ci t a t i o n i n t h e flu o r o p h o r e i n v o l v e s a n e l e ct r o n lr a n s i t i o n f r o m t h e h i g h e s t o ccu p i e d mo l e cu l a r o r b i t a l H OMO t o t h e I o w e s t u n o ccu p i e d mo l e cu l a r o r b i t a I L UMO Th e HOMO I e v e I o f t h e r e co g n i z e r mo i e t y i n cr e a s e d i n en e r g Y a b o v e t h a t o f t h e HOMO occ u p i e d wi t h a s i n gl e e l e c t r on o f t h e f l u o r op h or e 1 e a d i n g t o t r an s f er o f on e e l e ct r o n t o t h e h ep t a me t h in e cy a n i n e mo i e t y wh i c h q u e n c h e d t h e fl u o r e s c e n ce emi s s i o n Af t er t h e S e mo i e t y wa s o x i d i z e d t h e HOMO l e v e l o f t h e r e c o g n i z er mo i e t y d e c r e a s e d i n e n e r g y t h e PET p r o ce s s wa s p r e v e n t e d a n d t h e fl u or e s c e n ce e mi s s i o n wa s r e co v e r e d I t wa s f u r t h e r p r o p o s e d t h a t t h e PET wa s con t r i b u t ed t o b y t h e P e l e ct r o n o f t h e n i t r o g e n a t o m i n t h e a n il in e mo i e ty o f t h e p r o b e T h e P E T e f f i ci e n cy i S r e g u l a t e d b y t h e o x i d a t i o n a n d r e du c t i o n e v en t s o f t h e o r g a n o s e l e n i u m moi e t y r e s u l t i n g i n o n o ff fl u o r e s c e n ce e mi s s i o n Ke y W o r ds Hep t a me t h i n e cy a n i n e d y e Or g a n o s e l en i u m F l u o r e s ce n ce s en s o r Ph o t o i n d u c e d el e ct r o n t r a n s f e r Ti me d e p e n d e n t d en s i t y f u n ct i o n a l t h e o E x ci t e d s t a t e 1 引 言 菁染料类荧光分子探针光谱都处在近红外区 可以有效地避免生物样品自身在这个区域的强吸 收以及 自发荧光造成的强荧光背景 从而极大地提 Re ce iv e d M a r ch I 8 2 01 3 Re v is e d Ap r il 2 2 2 01 3 P ub lis h e d o n W e b Ap r il 2 4 2 01 3 Co r r e s p o n d in g a u t h o r E m a il d h z h o u l r mu 1 6 3 co rn T e l 8 6 4 1 1 8 2 1 5 8 0 8 8 F a x 8 6 4 1 1 8 4 2 5 6 8 5 8 E d i t o r ia l o ffi ce o f Act a P h y s ico C h i mica S i n ica A e t a P h y s 一 C h im S in 2 0 1 3 Vo 1 2 9 高 了检测 的灵敏度 在菁染料 的次 甲基链上引入 刚性环 己烯基团后 不仅可 以提高染料 的光稳定性 和荧光量子产率 同时也可在其 中位发生不 同化学 取代 从而获得更多在 生物方面使用的荧光分子探 针 Y u 等 选择七 甲川 I 菁染料 C y 作为信号母体 以4 一 苯基硒 苯胺 P S e 为中位取代基 设计合成 了 基 于 光 诱 导 电子 转 移 P E T 的近 红外 荧 光 探 针 C y P S e 该探针能够 在生理条件下高灵敏 高选择 性地监控 过氧化氮 O NO O一 氧化一 还 原反应过程 图 1 在 0 1 mo l L 磷酸缓冲溶液 P B S 中 C y P S e 最 大吸收波长 和荧光发射波长分别 为7 5 8 和 8 0 0 n l T 1 加入 1 mo l过氧化氮后 C y P S e 被氧化为 C y P S e O 最大吸收波长没有变化 但荧光发射强度增强 2 3 3 倍 并且发射波长蓝移到 7 7 5 n m 这表 明有机硒 的 氧化 还原状态对于荧光母体 C v的荧光发射具有信 号开一 关作用 由于体系中可能存在 P S e C y的光诱 导 电子转移 P E T 作用 一 荧光被部分淬灭 一旦有 机硒被过氧化氮氧化 识别基 团的 P E T作用受到抑 制甚至被完全阻断 C y 荧光团就会正常发射荧光 P E T过程是非辐射过程 电子转移 的反应 自由 能可根据R e h m we ll e r 方程 来估算 Ge T Eo x Er d AEo o C 式中巴 是电子给体 通常是识别基 团 的氧化势 是 电子受体 一般是荧光母体 的还原势 是荧 光母体 的单线态激发能 C是与静 电相互作用有关 的常数 Gc 越 负 则 P E T过程越 容易发生 当荧 光母体确 定时 一 的大小也可 以根据 电子给 体和 电子受体的最高 占有分子轨道 HOMO 能级来 估算 文献上已有许多利用密度泛函 D F T D 含 时密度泛函f T D DF T 方法研究 P E T机理的报道 Y u等 也应 用 T D D F T计 算研 究 了 C y P S e 和 C y P S e O分子 的光物理性质 他们认为 P S e C y 分 子 内电子转移发生在 态 但 一 跃迁是禁阻的 不能由激发直接产 生 而是 由 跃迁 再 由 态 经过 内转换到 态而实现的 但是 如何从电子水平 上阐 明探针分子结构与光诱导 电子转移和荧光发 射 的关系仍不十分 明确 本文应用 T D DF T方法对 这一探针 的光物理性质进行研 究 考察 了不同泛函 和基组对计算结果 的影响 通过 自然键轨道分析考 察 了探针分子的电子结构 在激发态结构优化基础 上 进一 步研 究 了探针分 子荧光发 射 的光物 理性 质 阐明P E T效应的形成机制 2 模型和计算方法 根据 图 1 中的 C y P S e 和 C y P S e O分子结构模 型 应用 D F T方法进行几何 结构优化 采用杂化 的 B3 L YP交换相关泛 函 和 D GD Z VP基组 基于优 化 后 的 结 构进 行 自然 键 轨 道 NBO 分 析 应 用 T D D F T方法 计算 垂直激发态 为 了比较泛 函 基组 以及溶剂化模型对T D D F T计算结果的影响 选择 了局域 自旋密度近似 的L S DA泛 函 广义梯 度近似 GG A 的B P 8 6 泛函 以及杂化的B 3 L YP泛 函 基 组 则选 择 6 3 1 1 G d DG DZ VP以及 T Z V P 溶剂化模 型分别采用了极化连续模型 P C M 和导 体极化连续模型 C P C M 激发态 的结构优化采用 T D DF T方法 在 B 3 L YP D GDZ V P P C M 条 件下 完 成 然后在B P 8 6 T Z VP P C M条件下用T D D F T计算 荧光发射光谱 所有应用 B P 8 6 泛 函 T Z VP基组 的 T D DF T计算及 T D DF T结构优化都 是在 G a u s s ia n 0 9 程序包 中完成 其余 的计算都是在 Ga u s s ia n 0 3 程序包 中完成 通过测算发现 应用不同版本的 程序包 在完全相 同的计算水平所得结果在个别数 据上会有微 小差 别 但是不 影响结果分析和 结论 另 外 在 G a u s s ia n 0 9程序 包 中 类 导 体屏 蔽 模 型 f C OS MO 被默认为C P C M模型 Cy P Se Cy P Se O 图1 探针分子氧化反应前后的结构 F ig 1 S t r u ct u r e s o f pr o b e m o le cu le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 h e o x id a t io n r e a ct io n GS H g lu t a t h io n e No 7 周丹红等 用于监控过氧化氮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光物理性质及P E T机理 1 4 5 5 3 结果与讨论 3 1 C y P S e 分子的激发态计算 众所 周知 用 T D DF T计 算激 发态 时 选 择不 同的泛 函 基组及溶剂化模型对计算结果有很大影 响 而检验理论计算准确性 的方法之一就是与实 验结果对 比 因此 我们采用不 同的方 法计算激发 态 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并与文献 的实验结果对比 表 1 列 出C y P S e 分子用不 同方法进行 T D D F T计算 的结果 在表 1 中 每种方法都列出前三个低激发态的数 据 其中最大的振子强度厂 值在 1 6 1 9 左右 所对应 的跃迁都是荧光母体的HOMO L UMO之 间的万 一 垂直跃迁 即最大吸收波长 在表 中用下划线标注 可 以 看 出 B P 8 6 T Z VP P C M 和 L S DA DGD Z V P P C M 方法得到的最大吸收波长是 6 4 7 n ln 与文献 实验值 7 5 8 n m 最接近 但是误差仍达到 1 1 0 a m 这 可能存在两方面原 因 第一是计算 时只考 虑水作为 溶剂 而实验样 品的吸收光谱是在 0 1 mo l L P BS 中测定 的 水 的溶剂化作用不能完全模拟这样高浓 度的强电解质溶液 的特性 第二就是所选择的泛 函 和基组仍不十分适合这样大 的7 电子共轭体系 目 前 如何选择恰当的 T D DF T方法准确计 算不 同类 型分子 的激发能仍是该领域所面临的难题 尽管如 此 现有的计算结果仍可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对 比各种 方法可 以发现 当泛 函一定时 改变 基组对荧光母体万 跃迁的吸收波长没有明显影 响 但是泛函和基组都一定时 采 用P C M 溶剂化模 型可 以使 吸收 波 长红 移 值得 注 意 的是 杂化 的 B3 L YP 交换相关泛 函得到的吸收波长最小 而局域 白旋 密 度 近 似 的 L S D A泛 函和 广 义 梯度 近 似 的 B P 8 6 泛 函得到的吸收波长较大 而且几乎相 同 但是在文献 的支撑文件表 S 1 中 C y P S e 的最 大吸收波长显示为 8 2 0 n m 为此 我们采用文献提 供的结构参数 采取三种不同的条件进行重复计 算 结果列于表 2 可以看 出 当包含 C O S MO溶剂化模型时 得到 表 1 C y P S e的 T D DF T T算结果 T a b le 1 TD DF T ca lcu la t io n r e s u lt s f o r Cy PS e f o s cil l a t o r s t r e n g t h T h e d a t a wi t h u n d e r l i n e r e p r e s e n t ma x i mu m a b s o r p t i o n wa v e l e n g t h a n d the co r r e s p o n d i n g o s ci l la t o r s t r e n g t h 1 4 5 6 A ct a P h y S 一 C h i m S i n 2 0 1 3 VO 1 2 9 表 2 基于文献 结构的C y P S e的T D DF T计算结果 Ta ble 2 TD DFT calcula ti o n r e s ult s f or Cy PSe wit h t he g e ome t in lit e r a t ur e C0S M O CPCM in Ga u s s ia n 0 9 的最大 吸收波 长值 最 高 为 6 6 8 n m 而且 P C M和 C OS MO溶剂化模 型得 到的结果没有 明显差别 在 同样条件 下 B P 8 6 T Z VP C OS MO 重 复计 算 的结 果 与文献 表 S 1 所 列数据完全 不 同 但是在 B P 8 6 T z V P条件下 计算结果却与文献数据几乎完全吻 合 除了 和 态的吸收波长分别为 6 8 1 和 6 2 0 a m 之外 文献数据是 8 8 0 和 8 2 0 n m 我们把文献 的结构与本文的结构进行 了对 比 唯一 的区别是在文献结构中 S e 原子连接的两个苯 环平面的二面角为2 3 而本文结构 中 S e 原子连接 的两个苯环的平面几乎互相垂直 二面角约为 8 6 C S e C键角为 1 0 1 2 S e 与苯胺分子平面共处一 个平面 并与荧光母体的分子的主体平面的二面角 约 为 6 0 此外 我 们采 用 B 3 L YP泛 函 分 别 用 6 3 1 G d D GD Z V P和T z VP基组进行 结构优化 得 到的几何结构都完全相 同 若基态结构优化时加入 P C M 溶剂化模 型 得 到的几何 结构与文献 的更接 近 相 同条件下的最大吸收波长可达到 6 6 3 a m 但 是 无论是本文结 构还 是文献 结构 计算得到 的最 大吸收波长都不能达到8 2 0 n m 为 了准确起见 以下讨论都是基 于本文所优化 的结构 不含 P C M 首先 根据 表 1 中 B P 8 6 T Z V P P C M 方法的T D D F T计算结果 进一步讨论激 发态 的光物理性质 图2 是相关的分子轨道轮廓 激发态 对应 l8 9 1 9 1 轨道跃迁 1 9 1 轨道 主 要分布在荧光母体的 共轭体系上 1 8 9 轨道则包 含 了对硒苯胺单元 的p 丌 共轭体系和荧光母体 的部 分 共轭体系 该跃迁的 厂 值为 0 0 9 属 于弱禁阻跃 迁 激发态 是 1 9 0 1 9 l轨道跃迁 1 9 0 轨道完全分 布在荧光母体 的7 共轭体系上 因此该跃迁属于荧 光母 体的万 垂直跃迁 厂 值为 1 9 7 吸收波长为 6 4 7 n m 即该染料 的最大吸收波长 激 发态 对应 1 8 8 1 9 l轨道跃迁 1 8 8 轨道 的电子密度主要分布 在 S e的P轨道和 荧光母体 的部分7 共轭体系上 该 跃迁厂 值 0 0 1 t 常小 属于禁 阻跃迁 为了考察 C y P S e 分子荧光发射 过程 的光物理 性质 对其进行激 发态结构优化 然后再进 行 T D D F T计算 结果列于表 3 相应的前线分子轨道轮廓 见 图3 因为 C y P S e 分子的 态是荧光母体最大吸 收的局域激发态 L E态 实验上也是 以最大吸收波 长作为激发波长来测定荧光光谱 所 以只对 态进 行 结构优化并研究其荧光发射性质 从表 3 可知 态 是 1 8 9 1 9 1 轨道跃迁 从 图3 可见它属于荧光母 体的丌 垂直跃迁 厂 值为 2 1 9 是强荧光发射 过 程 最大发射波长为 6 8 1 a m 比计算得到的最大吸 收波长红移 3 4 n m 与实验测 定的结果 红移4 2 n m 比较接近 态 的跃迁发 生在 1 9 0 l9 1 轨道 之 间 1 9 0轨道 的电子密度主要 分布在对硒 苯胺单元 的 p z t 共轭体系 该跃迁 的厂 值几乎为零 属 于禁阻跃 迁 漱瓤漱粕 1 9 1 L U MO 1 9 0 H OMO 1 8 9 H O MO 一 1 1 8 8 H OMO 一 2 图2 B P 8 6 T Z VP P CM水平下计算得到的C y P S e 的前线分子轨道图 F ig 2 Fr o n ti e r mo le cu la r o r b it a l d ia g r a m s for Cy P S e ca lcu la t e d a t BP8 6 TZVP P CM le v e l No 7 周丹红等 用于监控过氧化氮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光物理性质及P E T机理 1 4 5 7 表3 Cy P S e 激发态结构优 化后 的T D D F T计 算结 果 T a b le 3 TD DFT ca lcu la t io n r e s u lt s f o r t h e o p t im iz e d Cy P S e a t e x ci t e d s t a t e 根据 以上理论计算结果 C y P S e 分子不仅可 以 产生强 的光吸收 而且能产生很强 的荧光发射 但 是 实验上只检 测到很微弱 的荧光 其 荧光淬灭 的 现象只能通过光诱导 电子转移机理来解释 3 2 C y P S e分子的PE T机理 在 基态 时 分子轨道 1 9 0 1 9 1 和 1 8 9 分别对 应 于荧光母体 C v的7 轨道和识别基 团P S e 单元的 p z r 共轭轨道 这意味着 P S e 单元的H OMO能级低于 荧光母体 C y的HO MO能级 但是在激发态 由于电 子密度重新分布 P S e 单元 的HO MO能级提高到荧 光母 体 C y的HOMO L U MO能级之 间 并且 P S e 单 元与荧光母体 C v的分子轨道之间不存在电子辐射 跃迁 但是 P S e 单元 的电子可 以转移到单 电子 占据 的荧光母 体的 HO MO轨道 上 使 L UMO轨道 的 电 子不能正常 回落 导致 荧光发射 过程被抑制 荧光 被部分淬灭 这就是所谓的光诱导电子转移 在受光激发后 识别基 团中苯胺 N原子 的轨道 对称性 由近似 杂化转 变为标准 的 杂化 这可 能是导致其轨道 能级升高的原因 另外 从图 3 可 以看 到 在 P S e单元 的 HOMO 1 9 0轨 道 和 C y的 HO MO f 1 8 9 轨道 之 间在环 已烯单元上有部分轨道 交 盖 这有利于 电子转移 的发生 关于共价相连 的 电子给体 与电子 受体之 间的电子转移机理 已有报 道 船 按照桥媒机 理 电子给体 和受体之 间电子耦 合程度越高 电子转移效率越大 通常 P E T的理论预测是基于基态轨道 能级 的 D F T计算结果 即当电子给体的HO MO轨道能级位 于 电子受体 通 常是荧光母体 的HO MO L UMO轨 道能级之 间时 就可能发生 电子 由给体向激发态 的 蝴稍 姗 1 9 1 L U MO 1 9 0 H OMO 1 8 9 H O MO 1 1 8 7 H O MO 3 图3 B P 8 6 T z VP P CM水平下计算得到的激发态结构优化后的Cy P S e 的前线分子轨道图 Fig 3 Fr o n t ie r mo le cu la r o r b it a l d ia g r a ms f o r o p t imiz e d e x cit e d s t a t e o f Cy P S e ca lcu la t e d a t BP8 6 TZVP P CM le v e l 表4 Cy P S e O的T D D F T计算结果 Ta b le 4 TD DFT ca lcu la t io n r e s u lt s f o r Cy P S e O Tr a n s it io n s a nd T r a ns it io n e n e r g y CI co e cie n t E e V 2 n m L S DA 6 3 1 1 G d L S DA 6 3 1 1 G d l P C M B 3 L YP 6 3 1 1 G d B3 L YP 6 3 1 1 G d P C M 1 9 2 1 9 5 f O 4 9 6 1 9 4 1 9 5 f O 4 2 3 1 9 4 1 9 5 r 0 4 8 7 1 9 3 1 9 5 r O 5 4 5 1 9 2 1 9 5 r O 4 9 0 1 9 4 1 9 5 f 0 4I 5 1 1 9 4 1 9 5 f O 5 0 8 1 9 3 1 9 5 f O 5 7 3 1 9 4 1 9 5 r 0 5 5 9 1 9 3 1 9 5 r 0 6 3 7 1 9 4 1 9 5 r O 5 9 9 1 9 3 1 9 5 r O 6 5 3 1 9 4 1 9 5 r 0 5 6 2 1 9 3 1 9 5 r O 6 3 9 1 9 2 1 9 5 f 0 5 2 2 1 9 4 1 9 5 r O 5 3 0 1 9 4 1 9 5 f 0 6 91 1 9 3 1 9 5 r 0 6 6 5 4 5 7 4 8 2 9 4 8 9 7 7 7 7 5 一 1 2 4 2 8 2 4 6 6 3 O 一1 6 3 4 8 3 O 一l一0 O 一1 一O 一O 2 一O 一O L 一 7 9 2 9 4旦2 7寸 l 9 1 9 4 6 4 5 一 鲫 一 一 一 栅 一 册 舯 肿 粥 l 2 1 1 l 2 1 l 2 2 2 2 2 2 1 2 1 2 4 l 2 2 4 1 2 1 2 1 2 1 2 2 3 1 2 1 45 8 Act aPh y s 一 Ch i m S i n 2 0 1 3 VO 1 2 9 浦 婚瓣 1 9 5 L U MO 1 9 4 H OMO 1 9 3 H O MO 一1 1 9 2 H OM o一 2 图4 B P 8 6 T z V P P C M水平下计算得到的C y P S e O的前线分子轨道图 F ig 4 Fr o n ti e r mo le cu la r o r b it a ls d ia g r a ms f o r Cy P S e O ca lcu la t e d a t BP8 6 TZVP P CM le v e l 电子受体 H OMO轨道的电子转移 但 是 由于忽略 了激发态 时电子态 的变化 一些计算结果不能合理 解释实验现象 而 T D DF T计算考虑到 了受光激 发后 电子态 的重新分布 可 以更合理地预测实验结 果 3 3 Cy P S e O分子的激发态计算 表 4是氧化 产物 C y P S e O的激发态计算 结果 相应的分子轨道轮廓见图4 可以看 出 无论采用何 种方法 1 9 4 l9 5 轨道跃迁都有较大厂 值 对应于荧 光母体 的H 0MO L UMO之间的7 r 轨道跃迁 其 中采用 B P 8 6 T Z VP P C M方法得到的最大吸收波长 为 6 5 5 n l T l 与 C y P S e的计算值相差 8 n m 说明探针 分子在氧化前后最大吸收波长几乎不变 这 与实验 结果完全 符合 但是 理论计算得 到的最大吸收波 长与实验测定结果仍有 1 0 0 n m的误差 其原因已经 在 3 2 节中做过分析 此外 文献 中表 S 1 所给 出的 理论计算的最大吸收波长是 8 2 6 n n q 但是我们按照 该文献所提供 的几何结构参数进行重复计算 所得 结果 见表 5 却没有重复出文献 的数据 为了准确起 见 我们基于本文优化的结构讨论激发态 的计算结 果 从 表 4可 知 在 B P 8 6 T Z V P P C M 条 件 下 激 发 态 1 是 1 9 4 l9 5轨道 跃 迁 对 应 于 荧 光母 体 H OMO L uMO跃 迁 厂 值 为 1 8 l 激 发 能 为 1 8 9 e V 波 长 为 6 5 5 a m 即 C y P S e O的最大 吸 收波长 激发态 是 1 9 3 1 9 5 轨道跃迁 厂 值为 0 3 l 激发能 为 2 0 4 e V 波长 为 6 0 9 a m 对应 于 P S e O单 元 的 HO MO轨道到荧光母体L U MO轨道 的电子跃迁 这 表 明在激发态时 苯胺的HO MO轨道能级仍低于荧 光母体 的HO MO能级 意味着不可能发生 P E T 计 算结果与实验现象完全符合 3 4 NB O分析 为 了考察 S e 基 团氧化前后对探针分子 的电子 结构和 电荷 分布 的影响 对 这两个 分子都进 行 了 表 5 基 于文献 结构 的Cy P S e O的T D DF T计算结果 Ta b le 5 TD DFT ca lcu l a ti o n r e s u lt s for Cy PS e O wit h t h e g e o me t r y i n li t e r a t u r e 表6 NB O布居分析及二阶微扰稳定化能 T a b le 6 N a t u r a l b o n d o r b it a l N BO p o p u la ti o n a n a ly s is a n d t h e s e co n d p e r t u r b a ti o n s t a b il i z a ti o n e n e r g i e s C o m p o u n d A t o m n a t u r a 1 c h a r g e e 嚣 Cy PSeO Se N c 1 C2 0 433 101 04 1 357 Se s 1 965 矿 C8一c 9 0 381 2 97 Ctl C12 O 362 3 52 0 661 N 1 729 C4 C5 0 400 115 14 矿 c 2一c 3 0 439 83 6 No 7 周丹红等 用于监控过氧化氮的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光物理性质及P E T 机理 1 4 5 9 NB O分析 表 6 列 出与 S e 和N原子有关的电荷和 电 子分布 在还原态 S e 原子和苯胺N原子上的电荷分别 为 0 3 6 4 e 和一 0 6 5 2 e 这是 由于 N的 电负性更强 因 此带更多 的负 电荷 S e 被氧 化后 由于与 电负性强 的O原子相 连 S e 原子 的正 电荷 提高 到 1 3 5 7 e 但 是N原子 的电荷变化不大 在 C y P S e中 S e 和N原 子上都有孤对P电子 并与相邻 的C C双键共轭 这可以从 电子给体一 受体之 间的轨道相互作用来分 析 二阶微扰稳 定化能越 大 成键轨道 向反键轨道 的 电 子 转 移 能 力 越 强 从 表 6中 可 以看 到 在 C y P S e中苯胺 N原子 向苯环和 环 己烯的 C C 1 电子转移是相等 的 S e 主要 向苯胺一侧 的 C C 电子转 移 但 是氧 化后 由于 S e 上不 存在孤对 p电 子 不再有 电子转移 并且 S e O键 的拉 电子效应 使 苯胺 N原子 向环 己烯 的z r C C 的供 电作用 减 弱 更偏 向苯胺 一侧 以上分析证 明了在 C y P S e 中 存在苯胺 与 S e 原子 的p z r 共轭作用 在 C y P S e O中 只存在苯 胺 的p 一 共轭作用 这与前面分子轨道 的 计算 结果一致 由于苯胺 N原子带有 较多负 电荷 说 明在 p 一 7 r 共轭轨道 中 电子 更容易集 中在 苯胺 N 原子上 因此我们推测发生电子转移的电子来 自苯 胺 N原子的P轨道 4 结论 应 用 T D DF T方 法 计 算 了近 红外 荧 光 探 针 C y P S e 在氧化前后 的光物 理性质 研 究发现 泛 函 和溶剂化模型对 T D DF T计算结果影响较大 采用 L S D A或 B P 8 6 泛函并包括溶剂化模型 得到的激发 态计算 结果相对合理 结果表明 在激发态 荧光母 体 的H0MO L UM0之 间的万 电子跃迁有 较强 的振子强度 是产生光吸收和荧光发射 的过程 由 于 电子密度重新分布 使 P S e 单元的轨道能级升高 苯胺 N原 子的P电子 向单 电子 占据 的荧光 母体 的 HOMO轨道转移 使 L UMO轨道上的电子不能正常 回落 导致荧光淬灭 S e 被氧化后 C y P S e O分子 中 S e O基 团的拉 电子效应导致苯胺 N原子P电子所在 的轨道能级降低 P E T过程被阻断 荧光母体的荧光 发射得到恢复 Re f e r e nce s 1 d e S i l v a A P Gu n a r a me H Q G u n n l a u g s s o n Hu x l e y A J M M cCo y C P Ra d e m a che r J Rice E Ch e m Re v 2 1 3 4 5 6 7 8 9 1 5 1 6 1 7 1 8 f 1 9 2 O 2 1 2 2 f 2 3 1 9 9 7 9 7 l5 1 5 d o i 1 0 1 0 2 1 cr 9 6 0 3 8 6 p Za h e e r A Le n k ins k l R E M a h mo o d A J o ne s A G Ca n t le y L C F r a n g io ni J V Na t Bio t e ch n o 1 20 01 9 1 1 4 8 d o i l0 1 0 3 8 n b t 1 2 O 1 1 1 4 8 T a n g B Yu F Li P T b n g L Du a n X Xie W a ng X Am C h e m S o c 2 0 0 9 1 3 1 3 0 1 6 d o i 1 0 1 0 2 1 j a 8 0 9 1 4 9 g Go r e cki Pa t o n a y G S t r e k o ws k i L He t e r o cyc1 Ch e m 1 9 9 6 3 3 1 8 7 1 d o i 1 0 1 0 0 2 j h e t v 3 3 6 Ya n g C S h im e lis O Zh o u X Li G Ba yle C Ne r t z M Le e H S t r e k o ws k i L Pa t o n a y G Co u d e r c F Gie s e R W C h r o ma t o g r A 2 0 0 2 9 7 9 3 0 7 d o i 1 0 1 0 1 6 0 0 2 1 9 6 7 3 0 2 01 4 41 3 Ga lla h e r D L J o h n s o n M E An a ly s t 1 99 9 1 2 4 1 5 41 d o i 1 0 1 0 3 9 a 9 0 45 4 ld Yu F B Li P Li G Y Zh a o G J Ch u S Ha n K L A m Ch e m S o c 2 0 1 1 1 3 3 1 1 0 3 0 d o i 1 0 1 0 2 1 j a 2 0 2 5 8 2 x Ro t r u ck J Po p e A L Ga n t h e r H E S wa n s o n A B Ha f e ma n D G Ho e ks t r a W G S cie n ce 1 9 7 3 1 7 9 5 8 8 d o i 1 O 1 l2 6 s cie n ce 1 7 9 4 0 7 3 5 8 8 No g u e ir a C W Ze n i G Ro ch a J B Ch e m Re v 2 0 0 4 1 0 4 6 2 5 5 d o i 1 0 1 0 2l cr 0 4 0 6 5 5 9 Mu g e s h G d u Mo n t W S ie s H Ch e m Re v 2 0 0 1 1 0 1 2 l2 5 d o i lO 1 O 21 cr 0 0 0 4 2 6 w W e lle r A Pu r e Ap p1 Ch e m 1 9 6 8 1 6 1 1 5 d o i 1 0 1 3 5 1 pa c 1 9 6 81 6 01 01 1 5 Re h m D W e lle r A 1 s r Ch e m 1 9 7 0 8 2 5 9 T e r a i T Kik uch i K 1 wa s a wa S Ka wa b e Hir a t a Y Ur a n o Y Na g ano Am Ch e m S o c 2 0 0 6 1 28 6 9 3 8 Pe t s a la k is I D La t hio t a k is N N Th e o d o r a k o p o u lo s G Mo 1 S t r u ct Z 7 2 e o ch e m 2 0 0 8 8 67 6 4 d o i 1 O 1 01 6 j t h e o ch e m 2 0 0 8 O 7 0 2 5 S a lma n H T h l S Ch u v ilo v Y S o lo v e y O Ab r a h a m Y Ka p o n M S u win s k a K Eich e n Y I n o r g Ch e m 2 0 0 6 1 4 5 3 l5 d o i l0 1 0 2 1 ic0 5 1 8 9 7 H a n F C h i L L i a n g X J i j S L i u S Z h o u F Wu Y H a n K Z h a o J J a me s D Or g C h e m 2 0 0 9 7 4 3 1 3 3 3 d o i 1 0 1 0 2 1 j o 8 0 2 5 6 6 9 Ch i L N W u Y B Zh a ng X J i S M S h a o J Y Gu o H M Wa n g X Zh a o J Z 胁o r e s 2 0 1 0 2 0 1 25 5 do i l0 1 0 0 7 s 1 0 8 9 5 O1 0 0 6 7 7 2 Be ck e A D Ch e m Ph y s 1 99 3 9 8 5 6 48 d o i 1 0 1 0 6 3 1 46 4 91 3 Go d b o u t N S a la h u b D R An d z e lm J W imme r E Ca n Ch e m 1 9 9 2 7 0 5 6 0 d o i 1 0 1 l3 9 v 9 2 0 7 9 F o s t e r J P We i n h o l d F Am C h e m S o c 1 9 8 0 口 2 2 4 7 2l1 Gr o s s E K U Ko h n w R e v L e t t 1 9 8 5 5 5 2 6 2 8 5 0 d o i 1 O 1 1 0 3 P h y s Re v Le t t 5 5 2 8 5 0 S t r a t m an n R E S cu s e r ia G E F r is ch M J Ch e m 1 9 9 8 1 0 9 8 21 8 d o i 1 0 1 06 3 1 4 7 7 4 8 3 Vo s k o S H Wilk L Nu s a ir M Ca n 1 9 80 58 1 2 0 0 Act a P h y s 一 Ch i m H 2 0 1 3 VO 1 29 d o i 1 0 1 1 3 9 p8 0 l5 9 2 4 Xu w H Z h a n g Y L i u W J S ci e n ce i n C h i n a B 一 e mi s t r y 2 0 0 9 3 9 1 1 1 4 8 4 许文华 张勇 刘文剑 中国科学 B 辑 化学 2 0 0 9 3 9 1 1 1 4 8 4 2 5 B e ck e A D R e v A1 9 8 8 3 8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