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水景观设计.ppt_第1页
跌水景观设计.ppt_第2页
跌水景观设计.ppt_第3页
跌水景观设计.ppt_第4页
跌水景观设计.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水景的设计形式第三节跌水景观设计 一 概述 一 定义1 跌水 跌落的水 由于地形突然的高差变化而产生的水流现象 2 瀑布 地形较大的落差变化 使平面的水流呈现直落或斜落的立面水流 3 叠水 地形呈阶梯状的落差和地貌的凹凸变化 使水流呈现层叠流落而成水流现象 二 跌水景观的功能1 跌落的水携带空气中大量的氧进入河流 给水流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2 飞溅的水花增加了空气湿度 过滤空气中的尘埃 3 可视 可听 具有独特的景观效果 三 跌水景观的形式种类1 水立面形式 线状 点状 帘状 片状 散落状2 落水方式 直落 飞落 叠落 滑落3 跌落形式 直接入水式 溅落入水式 四 不同形式的形成原因1 地形的落差决定瀑布形成的高低和水声 2 地貌的凹凸决定瀑布流落的形状 3 水流量的多少决定瀑布落水的形式 4 出水口的大小决定瀑布规模的宽窄 二 跌水景观的设计要素1 蓄容蓄容水流的流量在1m3 s左右的瀑布可行成帘状 片状 和散落状 当仅有0 1m3 s的水流时 则呈现线状 点状 蓄容分上下两个部位 底池蓄水和堰顶蓄水 2 出水口 1 隐蔽式 将出水口隐藏在景观环境之中 让水流呈现自然瀑布的形状 2 外露式 将出水口突显于景观之外 形成明显的人工瀑布造型 3 单点式 水流从单一出口跌落 形成单体瀑布 4 多点式 出水口以多点或阵列的方式布局 形成规模较大的瀑布景观 3 瀑布水面通过控制背景的凹凸肌理加强水面的细节表现 形成造型丰富 形式多样的瀑布景观 三 叠水景观形式1 叠水景观以水立面的变化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2 叠水的形式 1 水帘水帘是由较大的落差和较宽水流面形成的叠水 控制水流量与出水口的形状将得到不同的水帘形态 2 洒落流量较小的叠水 在较低水压下呈点状或线状跌落 3 涌流涌流是有多层蓄水池不断被注满涌溢而出形成 水流量较大 叠水面呈面状跌落 果 4 管流由外露式出水管以多种陈列方式形成叠水 水流呈线状 5 壁流流水顺池壁流下 水面可随池壁呈多角度流落 6 阶梯式由多层阶梯造型构成叠水景观 7 塔式多层蓄水池由上至下 由小到大 呈环状倾流而下 8 错落式蓄水池错落排列 水流从多个方位流出 呈现丰富的视觉效 赖特的流水别墅在材料的使用上 流水别墅也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 所有的支柱 都是粗犷的岩石 石的水平性与支柱的直性 产生一种明的对抗 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构件 看来有如贯穿空间 飞腾跃起赋予了建筑最高的动感与张力 例外的是地坪使用使用的岩石 似乎出奇的沉重 尤以悬挑的阳台为最 然而当你站在人工石面阳台上 而为自然石面的壁支柱所包围时对于内部空间或许会有更深一层的体会 因为室内空间透过巨大的水平阳台而延伸 衔接了巨大的室外空间 崖隘 赖特对于国际形式主义空谈机能主义的态度 浓缩地表现在由起居室通到下方溪流的楼梯 这个著名的楼梯 关联着建筑与大地 是内 外部空间不可缺少的媒介 且总会使人们禁不住地一再流连其间 溢流及泄流 四 跌水景观设计原则1 蓄容与跌流的形式关系 1 跌水景观中 蓄水与流水是形成跌水的主要因素 蓄水以平面化的形象表现 流水以立面化形态呈现 2 蓄容水面与立面流水的尺度关系上 在设计跌水的立面与平面效果时 应根据景观环境的总体关系思考相互间的比例尺度 分清主次 如以平面水体为主 立面水景的尺度设置应相对较小 若以立面为主 平面水景尺度应相对较小 蓄水分底池蓄水和堰顶蓄水 堰顶往往在跌水景观的顶部 水平面往往高于视线 底池通常设置在水景的底部 水平面低于视线 可视面大 因而跌水景观立面与平面的比例关系 主要体现在视线 底池通常设置在水景的底部 水平面低于视线 可视面大 因而跌水景观立面与平面的比例关系 主要体现在视线以下的蓄容水面与立面流水的尺度关系上 池面过小 跌流过大 容易产生空间局促 水花飞溅 地面湿滑的不良影响 反之 则造成水面占地过大 跌水效果隐弱 水景形式呆板等现象 2 跌水景观与环境 1 观景道路在游玩路径上应从安全和观景需要两方面考虑 道路设置要根据景观优势条件对水体 坡地 岸线 绿地采取不同方式的铺装 处理方式有 设置隔水通道 高于水面的汀步石 篦水阶梯 防腐木道路和高于水面的滨水栈道等 道路铺设材料应选用表面粗糙 防滑的材料 2 设置近水 亲水条件 3 生态作用可充分利用跌水对环境湿度的调节作用 水中的含氧量与不同落差的水流特征 结合场地景观条件和养殖 灌溉等生产性景观进行有效作用 3 安全与环保 1 跌水人工跌水应控制池底水面与池岸的关系 池岸与地面的关系 并限制池水的深度 可进入的池内深度一般限制为300mm 500mm 堰顶蓄水池通常不设置人为活动区域 2 环保因素1 控制人工跌水景观规模 以较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