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 a y 物理化学学 W u l i Hu a x u e Xu e b a o A ct a 脚 一 C h i m S i n 2 0 1 2 2 8 5 1 1 2 7 一l 1 3 3 1 1 2 7 Ar t icl e d o i 1 0 3 8 6 6 P KU WH XB 2 0 1 2 0 3 0 7 3 w wv wh x b p k u e d u cn 电化学和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 p H和金纳米粒子对细胞色素 C 的影响 王艳艳 姜艳霞 沙德礼 罗德礼 孙世刚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福建 厦门3 6 1 0 0 5 香港城市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系 香港 摘要 制备了粒径均匀 平均粒子尺度为 4 7 0 6 n m 表面修饰3 巯基丙酸 MP A 的金纳米粒子 Au N P s 利用电化学和紫外 可见 U V V i s 吸收光谱研究了p H和A u N P s 对细胞色素c C y t c 结构的影响 U V V i s 吸收 光谱结果表 明 p H为 7 5 3 0时 C y t c 和 Cy t c Au NP s 复合物的结构没有发 生明显变化 当 p H 2 0时 C y t c 和C y t c Au NP s 复合物的S o r e t 谱峰位置均发生明显移动 说明p H诱导其构象发生变化 循环伏安 C V 结果 表 明 表面修饰 了MP A的A u N P s 能促进 Cy t c 和 电极之 间的电子传 输 与修饰 了柠檬酸根 的A u N P s 相 比 其 生物兼容性更好 p H的变化会引起C V中C y t c 峰电流的改变和峰电位的移动 随着 p H值的降低 C y t c 电活性 的量逐渐减小 并且p H诱导C y t c 发生不可逆变性 A u NP s的引入使 自由态的C y t c 耐酸性增强 而使得吸附 态 的C y t c 耐酸能力减弱 关键词 金纳米粒 子 细胞色素 c p H值 循环伏 安法 紫外一 可见吸收光谱 中图分类号 06 4 6 E ffe ct o f pH a n d Au Na n Op a r t ic l e s on Cy t oc h r ome c I n v e s t ig a t e d b y El e ct r o c h e mis t r y a n d UV Vi s Ab s or p t i on Sp e c t r o s c op y W ANG Y a n Y an J I ANG Y a n Xi a SUSHAAn d r e i ROGACH An d r e y SUN Sh i Ga n g K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P h y s i ca l C h e m t ry o f S o l i d S u ce D e p a r t me n t ofC h e m t ry C o l l e g e o fC h e m i s t r y a n d C h e m i s t ry E n g i n e e r i n g Xi a me n U n i v e r s i t y X ia me n 3 6 1 0 0 5 F u j ia n P r o v in ce 尸R C h i n a 2 De p a r t me n t o f P h y s i cs a n dMa t e r ia l s S ci e n ce C i tyU n i v e r s ity o f Ho n g 蝎 Ho n gK o n g R C h i n a Ab s t r a ct I n t h i s p a p e r g o ld n a n o p a i cl e s N P s wi t h a n a v e r a g e s i z e o f 4 7 0 6 n m ca p p e d wi t h me r ca p t o p r o p i o n i c a ci d MP A l i g a n d a r e p r e p a r e d T h e e ff e ct o f p H a n d A u NP s o n cy t o ch r o me c C y t c i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b y ele c t r o c h e mi s t r y a n d UV Vi s a b s or p t i o n s p e ct r o s c o p y UV Vi s a b s o r p t i o n s p e ct r a i n di c a t e t h a t t h e s t r u ct u r e s o f Cy t c a n d Cy t c Au NPs co mp l e x d o n o t c h an g e a p p r e c i ab l y b e t we e n p H 7 5 an d p H 3 0 b u t t h e i r So r e t b an d p o s i t i o n s ch a n g e ma r k e d l y a t p H 2 0 i n d i ca t i n g t h a t l o w p H v a l u e i n d u ce s a co n f o r ma t i o n a I ch a n g e i n C y t c C y cl i c v o l t a mme t r y CV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A u NP s ca p p e d wi t h MP A e nh an c e ele c t r o n t r an s f e r b e twe e n Cy t c a n d t h e ele c t r o d e Th e d a t a a l s o r e v e a l s t h a t t h e b i o c o mp a t i b i l i t y o f Au NPs i s i mp r o v e d wh en c i t r i c a c i d I i g an d i s r e p l a c e d wi t h MP A Th e ch a n g e i n p H v a l u e ca u s e s a ch a n g e o f p e a k c u r r e n t s i n CV a n d a s h i ft o f p e a k p o t en t i a 1 W h en pH v a l u e d e v i a t e s f r om 7 0 I e v e l s o f ele c t r o a ct i v e Cy t c d e c r e a s e Si gn i f i can t p H c h a n ge i n du c e s i r r e v e r s i b l e d e n a t u r i n g o f Cy t c Th e p H a t wh i ch Cy t c Au NPs co mp le x d en a t u r e s co mp l e t e l y i s o n e u n i t h i gh e r t h an t h a t o f Cy t c Co mb i n i n g t h e r e s u lt s f r 0 m UV Vi s s p e ct r o s c o p y a n d CV we f i n d t h a t a d d i t i o n o f Au NP s ma k e s a ds o r b i n g s t a t e Cy t c mo r e v u l n e r a b l e t o p H Re ce iv e d J a n u a r y 1 3 2 01 2 Re v is e d Fe b r ua r y 2 9 2 01 2 P u b l is h e d o n We b Ma r ch 7 20 1 2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E ma i l y x j i a n g x mu e d u cn T e l 8 6 5 9 2 2 1 8 0 1 8 1 T h e p r o j e ct wa s s u p p o rt e db yt h e Na t i o n a l Na t u r a l S ci e n ce F o u n d a t i o no f Ch i n a 2 0 8 3 3 0 0 5 2 0 8 7 3 1 1 6 6 0 9 3 6 0 0 3 2 1 0 2 1 0 0 2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2 0 8 3 3 0 0 5 2 0 8 7 3 1 1 6 6 0 9 3 6 0 0 3 2 1 0 2 1 0 0 2 资助项 目 E d it o r i a l o ffi ce o f Act a P h y s i co C h i mi ca S in ica l 1 2 8 A ct a P h y s 一 C h i m S in 2 0 1 2 Vo 1 2 8 Ke y Wor d s Au n an o p a r t i cl e Cy t o c h r ome c p H v a l u e Cy c li c v o l t a mme t r y UV Vi s a b s o r p t i o n s p e r os cop y 1 引 言 金纳米粒子 A u NP s 具有易于制各 导 电性高 生物兼容性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于生物 医学领 域 如DNA检测 酶的固定 信号放大 5 6 等 但 也有研究表明 生物分子和 A u NP s 长时间接触会导 致生物分子构象变化 部分解折叠 甚至变性 一 个有效的改进方法是进行Au NP s 的表面修饰 如在 A u NP s 表面 修饰 一些 有效 的 阻挡层 避免 Au N P s 和生物分子直接接触 从而减小生物分子变性 的可能性 p H值对生物分子的结构有很大影响 研究不同 p H值 下生物分子 的物理化学性质将帮助人们认识 生物分子随着 p H值变化 的规律 从而对 生物分子 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细胞色素 C C y t c 在线粒 体呼吸链 中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对它的研究备受 关注 最近研究表明 p H诱导C y t C 变性后 C y t C 表现 出过氧化物酶的性质 即C y t C 的活性随着 p H 值 的减小而降低 但对过氧化氢的氧化活性增加 普遍认为Au NP s 的生物兼容性好而被广泛引入到 C y t C 体系 然而 A u N P s 对 吸附态 C y t C 随p H变化 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采用 uV V is 吸收光谱法研究 了溶液中的 C y t C以及C y t c A u NP s 复合物随着p H值的变化规 律 以共价键合的方法将 C y t C 固定在了混合 自组装 层上 采用循环伏安 C v 法检测了引入 3 疏基丙酸 f MP A 修饰 的AuNP s 前后 C y t C 活性 随p H值的变 化规律 同时分析了A u N P s 在 C y t C电子转移 中所 起的作用 2 实验部分 2 1 试剂与仪器 l l 一 巯基十一烷酸 MUA 9 5 1 1 一 巯基十一烷 醇 MU 9 7 3 一 巯基 丙酸 9 9 马心 C y t C 纯度 9 5 Mw 1 2 3 8 4 购 白于美 国S ig ma 公司 1 一 乙基 3 一 二 甲基氨基丙基1 碳酰二亚胺盐酸盐 E DC H C 1 购 自于美 国T h e r mo S cie n t ific 公司 将 5 0 mmo l L 的 K id P O 和 5 0 mmo L 的K2 HP O 溶液混合制备不 同p H值的磷酸盐缓冲溶液 P B S p H值分别为2 0 2 5 3 0 4 0 5 0 6 0 7 0 7 5 C y t C 储备液 的浓度为 5 mg mL 溶解在p H 7 0的P B S 溶液中 4 C下保 存 A u NP s 采用相转移法 在香港城市大学制备 其 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实验用水均为超纯水 电化学工作站采用上海辰华C HI 6 6 0 A 三 电极 体系 工作 电极为柱状金 电极 5 mm 辅助 电极 为铂 电极 参 比电极为饱和甘汞 电极 S C E uV V is 吸收光谱用 日本 岛津公 司C a r r y 一 5 0 0 0 UV Vi s 吸 收 光 谱 仪测 量 以超 纯水 作 为参 比溶 液 透 射 电镜 f T E M 照片 由日本J E M2 1 0 0 仪器得到 p H计为美国 单佛U B一 7 系列 2 2 实验过程 电极的制备 金电极分别采用 1 0 3 和 0 0 5 p m 的氧 化铝 研磨粉 研磨 超 纯水 超声清 洗 再在 0 1 mo l L H S O 溶液中于一 0 2 0 V到 1 4 5 V电位区间 循环扫描 直至获得Au电极的标准特征峰 表明 已 获得洁 净的Au电极 然后依次用 大量 的超纯水和 无水 乙醇清洗 电极 将 电极放置于 2 0 mmo l L 的 MU和 MUA的 乙醇溶液 z MU z Mu A 3 1 中室 温 白组装 2 4 h 得到组装有Mu和MUA的混合单层 A u S A Ms 用无水 乙醇和 P B S p H 7 0 清洗 电极 除去 电极表 面吸 附 的过 量 的MU和 MUA 将 A u S AMs 电极浸入 5 mg mL 的C y t C 溶液 中4 C下保 存 1 h 此时C y t C 静 电吸附在 电极表面 接着将电极 浸泡在 5 mmo l L 的E DC溶液 中3 0 min 共价 固定 C y t C 得到 A u S A Ms C y t C 电极 A u NP s 的吸附是 将 Au S AMs C y t C电极浸泡于 纳米金 的 P BS溶液 中 浸 泡 时 间 为 3 0 min 得 到 Au S AMs C y t c Au NP s 由于 E D C的作用 C y t C 共价固定在 白组装分 子层上 所 以该种 固定方法能使 C y t C 牢 固地固定 在 电极表面 当p H从 1 2 0变化 到4 0的过程 中 1 1 一 巯基烷酸 自组装层从金 电极表面 脱附的电压 范围 是一1 0 到一 0 9 因此该 自组装膜在 电化学研究条 件下仍然是稳定的 uv V is 吸收光谱样 品的制备 加入 5 mg mL 1 5 0 的 C y t C 分别于 3 mL p H为2 0 2 5 3 0 4 0 5 0 6 0 7 0 7 5的P B S溶液中得到 C y t C 在 不同p H 值下的样 品 C y t c Au NP s 复合物的制备是将 5 O 约 0 0 5 mg mL 的 A u NP s 加 入 到 l mL的 5 mg m L C y t C 储备液中 加入上述C y t c A u NP s 复合物 各 1 5 0 于3 mL p H值为2 0 2 5 3 0 4 0 5 0 6 0 7 0 7 5 的P BS 溶液中即得到不同p H值 的C y t c A u No 5 王艳艳等 电化学和紫外一 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p H和金纳米粒子对细胞色素c 的影响 1 1 2 9 N P s 样品 3 结果与讨论 3 1 AU N P s的T E M和 U V V is 吸收光谱表征 图 1 A是表 面修饰 MP A的 A u N P s 的 T E M 图 从图中可 以看 出 Au N P s 粒径均匀 大多数为球形 粒径统计结果 图 1 B 显示 Au NP s 平均粒径为 4 7 士 0 6 n m 用于粒径统计的Au NP s 数 目为2 5 5 个 图 1 C是表面修饰 MP A的AuNP s 的UV V is 吸收光谱 从图中可以看出 A uNP s 的吸收峰约为5 1 7 a m 3 2中性 p H下Au N P s 对 C y t C电子传输的影响 图2是组装到金 电极上 的C y t C 吸 附A uNP s 前 后的C V曲线 对 比发现 吸附了A uNP s 之后 的C y t C仍然表现 出明显 的氧化还 原反应特 征 吸附 A u NP s 前 C y t C的氧化还原峰 电流分别为一 0 6 3 6 4和 0 6 9 7 1 g A 吸附A u NP s 之后 C y t C 的氧化还原峰电 流为一 0 6 3 5 3 和 0 6 3 5 3 电活性的C y t C 的量利用 公式 1 进行计算 F Q n F A 1 其 中 厂是C y t C的表面覆盖度 是C y t C 氧化还原 峰积分电量的平均值 是反应 电子数 F是法拉第 常数 是 电极 的实际面积 吸附A u NP s 之前 电活 性的C y t C 的量是 3 0 3 p mo l C l T I 说 明C y t c 是亚单 层吸 附 吸附 A u NP s 之后 电活性的 C y t C 的量没 有发生明显变化 有研究表明 2 0 C y t C 显示电活性 的 量和吸附A u NP s 的尺寸 如5 和 2 0 a m 以及吸 附时 间 如4 0 min 和 1 8 h对 t L 都有关系 对 不同粒径 的 Au NP s 吸附的时间越长 显示 电活性 的C y t C 的量 越少 对于相同的吸附时间 A uNP s 的粒径越大 显 示 电活性 的C y t C 的量越少 对 比文献结果 在粒径 尺寸和吸附时间相当的情况下 本实验体系A u NP s 的加入使 C y t C 的变性量相对较少 主要是 由于使用 的 A u N P s 表 面修饰有 MP A分 子 避免 C y t C 和 Au 图2 A A u S AMs C y t c和 B Au S A Ms Cy t c Au NP s 在 5 0 mmo l L P B S中的C V曲线 F ig 2 C V cu r v e s o f A Au S AMs C y t C a n d B Au SAM s Cyt c Au NPs in 5 0 mm o l L一 PBS p H 7 0 s ca n r a t e 1 0 0 mV S 1 P BS p h o s p h a t e b u ffe r e d s o l u t io n N P s 直接接触 降低其变性几率 表 1 为加入 A u NP s 前后 C y t C 氧化还原的峰电 位和峰 电流 从表 1 数据 可以看 出 Au NP s 加入前 C y t C 对应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分别是一 0 0 0 2 和一 0 0 4 8 V A uNP s 加入之 后 C y t C 对应 的氧化还 原峰 电位 分别是一 0 0 0 2 和一 0 0 4 2 从而其对应的氧化还 原 峰电位之 差分 别是 0 0 4 6 和 0 0 4 说 明A u NP s 的 加入使得 C y t C 氧化还 原反应的可逆性提高 根据 L a v ir o n 理论 计算 出吸附A uNP s 前后的电子转移 速 率常数 分别为 2 6 和 3 9 S 说 明A u NP s 的吸附 促进了C y t C 和电极之间的电子转移 A u N P s 常被用 于 生物体系 当构筑 成 A u S A Ms A u NP s C y t C结 构 时 Au NP s 起 到 了协 助 表 1 加入Au NP s 前后 C y t C 氧 化还原 的峰 电位和峰 电流 T a b l e 1 P e a k po t e n t ia l s a n d p e a k c u r r e n t s o f Cy t C b e f o r e a n d a fte r in co r p O r a t i0 n o f Au NP s E N I P E N I u J E Au S AM s Cy t C 0 0 0 2 0 6 3 6 4 0 0 4 8 O 6 9 7 1 0 0 4 6 Au S AM s Cy t C 一 0 0 0 2 一O 6 3 5 3 0 0 4 2 O 6 3 5 3 O 0 4 0 AUNP s 一I 3 4 5 6 7 Di amet er nm 图 1 A uNP s 的透射 电镜 T E M 图 A 对应 的粒径统计图 B 及 uV Vi s 吸收光谱 C F ig 1 T r a n s mis s i o n e l e ct r o n micr o s co p y T E M ima g e A t h e co r r e s p o n d i n g h i s t o g r a m o f cr o s s s e ct io n a l d i a me t e r B a n d U V V i s a b s o r p t io n s p e ct r u m C o f A u NP s 8 寻 他 0 c m 3F 1 1 3 0 A ct a P h y s 一 C h i m S in 2 0 1 2 VO 1 2 8 C y t C 和 电极之间的长程 电子传递 的作用 当构筑成 Au S AMs C y t c Au N P s 结构时 A u NP s 增强了C y t C 膜层的导电性 对 比A u S A Ms C y t C 体系 A u S A Ms C y t c A u NP s 体系的 电子传输路径将发生变化 电 子从 电极通过 S A Ms 传递到 C y t C 之后会在 A uNP s 之 间传输 从而使那些 因吸附取 向而 电子传递受阻 的 C y t C 约 占吸附在 电极表面 C y t C 总量 的 7 2 1 将有可 能表 现 出电活性 从理论 上讲 加入 了 A u NP s 之后 体系 电活性 的C y t C的量将增大 但报道 结果 表 明 A u NP s 的引入使得 电活性 C y t C 的量 减小 这说明AuNP s 对 C y t C 有毒化作用 我们 的实 验 结果 也表 明 和 没有修 饰 MP A的 Au NP s 相 比 C y t C失活 的程度有所 降低 但是 电活性 C y t C 的量 并没有增加 所 以 Au NP s 的表面优化仍是一个十 分重要的问题 3 3 Cy t C 和 C y t c Au N P s的U V Vi s吸收光谱 表征 我们 用 U V V is 吸 收光 谱法 研 究 了溶液 中的 C y t C 以及 C y t c A u NP s 复合物 的S o r e t 和 Q吸收谱 带随着p H的变化关系 图3 A为氧化型C y t C 在p H 7 0 的 P B S中的U V Vis 吸收光谱 4 0 8 和 5 3 0 a m的 吸收谱峰分别对应于 C y t C的 S o r e t 谱带和 Q谱带 图3 A中的插 图为 C y t C 和 C v t c A u NP s 复合物 在 p H 5 0的P BS中的uV V is 吸收光谱 由于Au NP s 的uV V i s 吸 收峰 5 1 7 n m 和 C y t C的Q谱带吸收峰 5 3 0 n m 位 置接 近 两 个 峰之 间存在 交 叠 而 Au NP s 的吸收峰对 C y t c 的 S o r e t 谱 带 4 0 8 n m 没有影 响 因此我 们用 S o r e r 谱 带 吸收峰 面积 为标准 对 C y t C 和 C y t c A u NP s 复合物 的吸收谱带进行归一 化 从插 图归一化结果可 以看到 p H 5 0时C y t C 的 Q谱带在 5 3 0 a m 当加入 Au N P s 子后 该峰移 到 5 2 7 a m 且峰宽增加 表 明Au NP s 和 C y t C 混合后 5 3 0 a m处归属于 C y t C的谱 峰受到 了A u N P s 的干 扰 使得谱峰蓝移 图3 B为C y t C 的S o r e t 谱带和 Q谱带随p H值的 变化关系 曲线 从 图3 B可 以看 出 p H在 3 0 7 5 范 围 内 C y t C 的 S o r e t 吸收谱 带在 4 0 8 n m 在 p H 2 5 附近 C y t C 的 S o r e t 吸收谱带位置发生明显移动 p H 为2 5 和 2 0 的 S o r e t 谱带分别在 4 0 6 和 3 9 5 n m 在相 同的p H变化区间 S o r e t 吸收谱带随着 p H值的变化 趋势与文献 报道结果一致 C y t c A u NP s 复合物的 S o r e t 吸收谱带变化趋势与C y t C 一致 在p H为2 5 7 5 范 围内 C y t C的 吸收谱 带在 5 3 0 n m附近 当 p H为 2 0 时 Q谱带位置移动 到4 9 5 n m 较 p H 7 0 时 C y t C 的标准谱峰位置 5 3 0 n m 移动 了3 5 n m 对 于 C y t c A u NP s 复合体系 在整个 p H变化区间 其 谱峰位置均在 5 2 7 5 3 3 a m内变化 当p H 2 0 时 仍 没有观察到谱峰位置的明显变化 表明A u NP s 的加 入对 C y t C 的9谱带的结构具有稳定化作用 C y t C 的S o r e t 谱带和 9谱带来源于卟啉环和金 属 一 7 g 之间的转变 a 一 b 和 a 2 u e 轨道过渡偶极矩 之间的累加效应分别影响 S o r e t 谱带和 谱带 因 此 S o r e t 谱 带和 谱 带位 置 的移动 说 明 p H诱导 C y t C 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对于 C y t c A uNP s 复合体 系 p H从 7 5 到 2 0 变化 时 5 3 0 a m附近吸收谱 峰没 有发生明显的位置移动 即C y t C 的结构没有发生明 5 40 5 2 0 5 0 0 C 弋 4 0 5 4 0 0 3 9 5 A nm DH 图3 A Cy t C 在 p H 7 0 的P B S中的紫外吸收谱 B C y t e 实线 和 Cy t c AuN P s 复合物 虚线 的 S o r e t 谱带和 Q谱带的 UV V is 吸收峰随着 p H值的变化关系 F ig 3 A UV V i s a b s o r p t io n s p e ct r u m o f Cy t C i n P B S a t p H 7 0 B uV v i s a b s o r p ti o n p e a k s o f S o r e t b a n d a n d Q b a n d o f C y t c s o l id l i n e a n d C y t e An N P s co mp l e x d o t t e d l i n e a s a f u n ct io n o f p H v a l u e Th ein s e r t infi g u r eA s h o wst h eUV Vis a b s o r p t io n s pe ct r ao fCy t C a n dCy t c AuNPs co mpl e xinPBS a t p H 5 0 wh ich is n o r ma l iz e d b y t h e s p e ct r u m o f S o r e t b a n d r r 一 9 c面 q J o o No 5 王艳艳等 电化学和紫外一 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p H和金纳米粒子对细胞色素c 的影响 1 1 3 1 显 的变化 从而可 以说明 A u NP s 的加入使溶液相 C y t C 耐酸 能力增 强 我们 推测 这 可能是 由于 A u NP s 在 C y t C 表面的吸附阻碍 了溶剂和 C y t C 的直接 接触所致 3 4 p H和Au NP s对吸附态 C y t c 的影响 图4 A和 4 B分别是 C y t C 在不 同p H下的C V曲 线及对应 的还 原峰 电流 图4 C和 4 D是 C y t C 吸附 Au NP s 后在不 同p H下 的C V曲线及对应 的还原峰 电流 其中的插 图是对应 的局部放大 图 C y t c 的氧 化还原是指血 红素 中心 卟啉铁二价和三价之间的 转换 对于Au S A Ms C y t C 体系 图4 A 当p H从 7 5 变化 到 2 0时 氧 化 还 原峰 变 宽 峰 电流 变 小f 图 4 B 当p H为 3 0 时 C y t C 氧化还原峰消失 峰 电流 几乎为零 根据 C V结果 积分 电活性 C y t C 的量 对 应p H值分别为 6 0 5 0 4 0 3 0的电活性的C y t C的 比例分别 为9 3 6 6 7 4 3 7 7 5 8 当溶液 的 p H值从 2 0回复到 7 5 时 仍然观 察不到 C y t C的氧 化还原峰 说明p H值诱导C y t C 的变性是不可逆 的 Wa l d e ck小组 的报道也支持了这一结论 图4 C是吸附了A uNP s 后的C y t c在不 同p H下 的C V曲线 从 图中可 以看 出 p H值 为7 0时 C y t C 显示电活性的量最大 随着p H值的减小 C y t C 的峰 电流呈现减小趋势 p H值为 4 0 时 氧化还原峰 电流 几乎消失 图4 D 对 比没有吸附Au NP s 的体系 吸 附A uNP s 之后 的C y t C 完全变性 的p H值提前 了一 个单位 积 分不 同p H值下 电活性 C y t C 的量 对应 p H值 6 0 5 0 4 0的 电活 性 C y t C的 比例 分 别 为 9 0 3 6 5 4 6 0 相 比没有吸 附A u NP s 的体系 相 同p H值 时电活性 的C y t C 的 比例减小 说明吸附 A u NP s 之后 的C y t C 抵抗 p H值保持 自身结构 的能 力降低 同时发现 p H值恢复到中性范围的时候 变 性后的C y t C 在C V扫描的时候不显示电活性 说明 吸 附了A u NP s 的C y t C由p H诱导的变性也是不可 逆 的 由于该 自组装膜在研究条件下是稳定的 因此 我们推断构象变化 引起失活是 C y t C 不显示 电活性 图4 A An S A Ms C y t e 体系不同 p H下的 C V曲线 B 相应还原峰电流 扣除了双电层后 的净 电流 及对应 A 的局部放大 图 C A u S AMs C y t c A u NP s 体系不 同p it 下 的C V曲线 D 相应 还原 峰电流 扣除了双 电层后的 争电流 及 对应 c 的局部放大图 F i g 4 A CV cu r v e s o f Au S A Ms C y t C f o r d iff e r e n t p i t v a l u e s B t h e ca t h o d ic p e a k cu r r e n t s d o u b l e l a y e r cu r r e n t is d e d u ct e d o f CV cu r v e s in A a s a f u n ct i o n o f p H a n d t h e i n s e r t is p a r t ia l e n l a r g e d v ie w o f A C C V cu r v e s o f A u S AMs C y t c A u NP s f o r d iff e r e n t p H v a l u e s D t h e ca t h o d ic p e a k cu r r e n t s d o u b l e l a y e r cu r r e n t is d e d u ct e d o f CV cu r v e s in C a s a f u n ct io n o f p H a n d t h e in s e r t i s p a r t ia l e n l a r g e d v ie w o f C 1 1 3 2 A ct a P h y s 一 C h i m S i n 2 0 1 2 Vo 1 2 8 的一个主要原因 C y t c活性中心和 电极之间的距离 是影响 C y t c 电活性的关键因素 文献 表 明 采用 以羧酸基为末端 的 自组装 分子 HS C H 1 C OO H 将 C y t c 固定到 电极表面 当 8时 标准 电子转移速 率常数随着 电活性 中心和 电极之 间距离 的增大呈 指数衰减 本工作中采用x 1 0的 自组装分子 所 以 当电活性 中心和 电极之 间的距离增大时 其 电流将 呈指数衰减 p H降低诱导 C y t c 解折叠 肽链打 开 血红素暴露出来 血红素缝隙的打开可 以促进 C y t c 和 电极之间的电子传输 但是在循环伏安 中并没有 观察到 电流增大 的现象 我们推测 C y t c在解折叠 和稳定化过程 中 其血红素 中心和 电极之间的距离 增大 所以 在 C V中观察不到其明显的氧化还原电 流 解折叠的蛋 白质和 白组装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 用可能使C y t c发生了不可逆变性 疏水的肽链部分 可 以与 自组装分子层 的烷基链结合 血红素部分 可 以与水分 子配合 这些稳定化作用将抑制 C y t c 恢复到 自然状态 此外通过对 比uV Vi s 和 c v的结 果发现 吸附在电极表面的吸附态C y t c 的稳定性低 于 其在 溶液 中 的 自由态 C y t c 溶 液 中的 C y t c 在 p H 2 5附近发生结构的 明显变化 吸 附态 C y t c 以 及吸附了A u N P s 的C y t c在 p H分别为 3 0 和4 0时 几乎完全失活 我们推测可能与C y t c结构变化 的灵 活性有关 当 C y t c吸附在电极表面时 其肽链部分 和 白组装分子层之间发生化学键合 限制 了C y t c在 电极表面的流动 从而其稳定性下降 4 结论 C y t c 以亚单层共价 固定在 电极表面 C V结果 显示 p H为中性 时 A uNP s 使得C y t c和电极之间的 电子传输能力增强 但电活性 C y t c 的量没有明显变 化 表明Au NP s 的加入使得 C y t c部分失活 U V V is 和 C V结果表明 p H能诱导C y t c变性 A u NP s 的加 入使得 白由态 C y t c耐酸能力增强 吸附态 C y t c 耐 酸能力减弱 变性 的主要原因是 p H使 C y t c 的构象 发生了变化 而且这种变性是不可逆 的 Au N P s 的 加入使得吸附态 C y t c完全变性的p H值提前一个单 位 Re f er e nce s 1 V e r d o o l d R Gi l l R Un g u r e a n u F Mo l e n a a r R Ko o y ma n R P H Bio s e n s o r s Bio e l e ct r o n 2 01 1 2 7 7 7 2 Z h a n g H Wa n g L J i a n g T a l a n t a 2 0 1 1 8 5 7 2 5 f 8 1 f 9 1 f 1 0 f l 2 1 f 1 3 r 1 4 r l 5 6 7 1 8 1 f l 9 1 2 0 f 2l 1 f 2 2 2 3 r 2 4 1 f 2 5 1 f 2 6 1 Wa n g Z h a n g J Z h a n g D L i H 55 Ma Y R Qi L M Zh o u Y L Zh a n g X X T a l a n t a 2 0 1 1 8 4 71 S u l e N S in g h R S r iv a s t a v a D K Bio me d Na n o t e ch n o 1 2 0 0 8 4 4 6 3 Li u Z L u o L Do n g Y We n g G L i J C o l l o i dI n t e rf a ce S c i 2 0 1 1 3 6 3 1 8 2 Zh a n g J P e a r c e M C T in g B P Yi ng J Bio s e n s o r s Bio e l e c t r o n 2 0 1 1 27 5 3 Pe l e d D Na a ma n R Da u b e S S Ch e m B 2 0 1 0 1 1 4 8 5 81 R a ma l l o L o p e z J M G io v a n e t t i L J Re q u e j o F G L s a a cs S R S h o n Y S Sa l me r o n M Re v B 2 0 0 6 7 4 0 7 3 41 0 Wa n g L D a n g Y Q Z h a n g M S u n J Wu Y Q C h e mi ca l 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e s e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2 0 0 9 3 0 1 3 5 王磊 党永 强 张敏 孙健 吴玉清 高等学校化 学学报 2 0 0 9 3 0 1 3 5 Lo f t us A F Re ig h a r d K P Ka p o u r a l e s S A Le o p o l d M C Am Ch e m S o c 2 0 0 8 1 3 0 1 6 49 Do a n Va r g o M L Ge r ig J K Gu l k a C P T r a w i c k M L Da t t e l b a u m J D L e o p o l d M C C o l l o i d I n t e rf a ce S c i 2 0 1 0 3 5 2 5 O Hick s J F S e o k S h o n Y M u r r a y R L a n g mu ir 2 0 0 2 1 8 2 2 8 8 Ha n N N W a n g H Li N Zh o u J Z Lin Z H W u D wa n G J A ct a P 一 C h i m S i n 2 0 1 1 2 7 4 6 8 韩楠楠 王慧 栗娜 周剑章 林仲华 吴迪 万 国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农产品买卖合同模板
- 水闸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水粉画草丛中的鸭子课件
- 乡镇水源保护方案
- 小升初语文古诗鉴赏知识点衔接-《曲》练习(含答案)
- 桥梁检测设备选型与使用方案
- 学生宿舍节能设计与技术应用方案
- 水电验收课件第五元素
- 水电站业务知识培训课件简报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设备采购及运营合作协议
- 陕西省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清单(2025年)
- 快递行业交通安全培训
- 货款转让协议书
- 燃气公司加气站操作规程及安全要求
- 装修砸墙安全协议书
- DB4407∕T 70-2021 地理标志产品 新会陈皮
- 送水工劳务合同协议
- 读博协议和合同
- 2025CACA子宫颈癌诊疗指南解读
- 2025年第3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卷及答案(完整版)
- 骨科护理10分钟小讲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