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谷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押题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甘肃省甘谷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押题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甘肃省甘谷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押题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甘肃省甘谷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押题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甘肃省甘谷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押题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甘谷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押题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从春秋后期开始,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这表明A. 册命齐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B. 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C. 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 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血缘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氏在齐国的统治,田氏虽得到周安王正式册命,在实质上这是对周初分封制的破坏,故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表述错误,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但仍然是天下共主,C错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A. 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 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 促使中国成世界经贸中心D.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丝绸之路推动沿线经济发展,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无关,B选项排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点睛】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都城长安(东汉延伸至洛阳)。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3.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抑商政策的松动B. 生产方式革新C. 田庄经济的兴起D. 社会经济的转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作为等级职业制度的士农工商差别逐渐淡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商人也可以通过科举成功改变身份成为士人,不论是地主还是佃农都不一定专营农业,大多数还从事家庭手工业和商业贩运等,甚至进入城市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工商业者通过经营积累货币,也可以购买土地成为地主或自耕农,也可以通过科举甚至买官进仕。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正是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仍是铁犁牛耕,并未出现创新;C选项错误,田庄经济兴起于汉代,不是唐宋时期;D选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并未出现转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4.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A. 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B. 对儒家理想化政治追求C. 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D. 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反映了通过“经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的儒家理想,故B正确;“君心正而天下治”并不是变革君主专制体制,故A错误;材料与夷狄观念无关,故C错误;当时儒学正统地位没有遭到破坏,“恢复”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君心正而天下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5.下图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这说明当时A. 新旧势力对自由的不同态度B. 革命派思想宣传方式需调整C. 政权变更对民众观念的影响D. 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反映了有人敲响自由之钟,也有人不愿听到自由之声,这说明了新旧势力对自由的不同态度,故A正确;敲响自由之钟不一定是革命派的思想宣传方式,故B错误;1908年中国政权没有发生变更,故C错误;1911年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D错误。6.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国民党,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这表明A. 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斗争目标B. 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性C. 五四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D. 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说明国民党已无力承担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答案为B项。A项,国民党并不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排除;C项,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排除;D项,国民党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未改变,排除。7.宋子文认为通货膨胀的威胁已经过去,因此不再拍卖敌伪财产;另一方面,继承敌人的统制体系,要造成化公为私的国营企业,其中最大的便是中纺与中蚕。这A. 激化了国民政府与民众的矛盾B. 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新生C. 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D. 为抗日战争提供物质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宋子文以统制经济体系化公为私,为四大家族企业的扩张提供了国家政权方面的帮助,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扩张,激化了国民政府与民众的矛盾,故A正确;材料反映宋子文以统制经济体系化公为私,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扩张,官僚资本的扩张压制了民族资本占有发展,B错误;“化公为私的国营企业”的中纺和中蚕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的扩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排除C;材料“继承敌人的统制体系”,应是抗战胜利后,故D错误。8.1988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 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合中国B. 人民物质需求未得到满足C. 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D. 生产关系调整出现了失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988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说明扩大市场作用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故C正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并且现在已经取得很大成效,A表述错误;B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无法体现生产关系调整,排除D。9.从11世纪末开始,以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为中心,并逐渐扩展到西欧各国,出现了研究、学习和采用罗马法的历史现象。这一现象A. 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B. 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C. 表明天主教会的权威被打破D. 说明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的复兴原因有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层的形成、查士丁尼学说会纂原稿的发现、两大法学派的推动等,因此这一时期出现研究和学习罗马法现象出现主要是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故A选项贴切;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在14-17世纪时期,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天主教会的权威被打破是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故C选项错误;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形成了法律汇编,统称民法大全,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10.下表为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主人公人格意识的比较。 作品名称主人公呈现出的人格意识罗密欧与朱丽叶热情、奔放,追求世俗生活、信奉爱情至上,有着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梁山伯与祝英台含蓄、深沉、重整体、尚人伦,有着依附人格意识。出现这一差异,主要是由于A. 人格个性特征B. 文化心理态度C. 男女社会地位D. 道德伦理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有着极强的独立人格意识,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主人公则重整体,尚人伦,有着依附人格意识,这种差异是与长期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相关的。中国受大河文明及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影响,形成重整体,重家族,重人伦的文化心理;而西方受海洋文明及商品经济影响,形成重个体,追求平等独立的人格,可知文化心理态度影响文艺作品中主人公的人格意识,故选B项;材料中中西方著作中主人公的人格意识不仅是个例,能代表其它中西方文化作品,因而出现差异的原因不仅仅是人格个体特征,排除A项;材料中两部作品所涉及的时代,女性均处于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因而出现差异的原因与男女社会地位无关,排除C项;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处的中世纪,道德上也有着父权与夫权色彩,因而道德伦理观念不是造成中西文艺作品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11.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A. 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B.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C. 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 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可知十月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从俄国革命中吸取教训,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B选项排除。工人阶级仍是被统治阶级,地位并未发生根本变化,C选项排除。12.2018年11月25日,欧盟27国领导人正式通过了此前与英国达成的“脱欧”协议,对此,欧盟委员会主席称,这是“悲伤的一天”。这说明英国“脱欧”A. 使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受挫B. 导致了欧元货币体系分裂C. 引发了欧盟成员国的矛盾D. 不利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欧盟27国领导人正式通过了此前与英国达成的“脱欧”协议,说明英国“脱欧”使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受到挫折,故A正确;英国没有加入欧元区,英国“脱欧”与欧元货币体系分裂无关,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欧盟成员国的矛盾,排除C;英国“脱欧”不利于欧洲一体化,与世界多极化关系不大,排除D。二、材料阅读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建立岳麓书院。南宋张拭主教期间,在其所著的岳麓书院记中强调,岳麓书院的教育宗旨是“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书院经常举办讲会,主讲教师欢迎别人质疑问难,师生相互切磋交流,外地士子也可来听。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拭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1194年,朱熹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1507年,王守仁来岳麓讲学。乾隆时期山长(校长)王文清制定学规18条,其中10条讲如何做人,8条讲如何做学问,压轴的一条即为“疑误定要力争”。书院景色优美,处处体现着于山水自然之间体悟“斯文”之道的智慧。摘编自宋明昌书院:传统文化的名片材料二 1902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21949年,胡庶华先后三次担任校长,他以书院内的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和欧阳正焕所立“整齐严肃”八字碑文作为校训,提出“承朱(熹)张(拭)之绪,取欧美之长”的口号。自1935年起,湖南大学新生开始接受军事管理,并开设体育及武术课。1940年,胡庶华提出“科学社会化”,其实质是“民众科学化”。他加强与工矿企业的合作交流,并联络教师与校友兴办了抗战纺织机械厂、肥皂厂等企业,各系师生研究战时本省建设问题蔚然成风。湖南大学还十分注重引进留学人员,鼓励他们采用欧美最新教材,倡行基础理论与现场实习相结合。摘编自张泽麟胡庶华的大学教育思想及治校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岳麓书院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湖南大学与古代岳麓书院办学理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湖南大学的新理念及其原因。【答案】(1)有利于学术争鸣;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发展,培养了人才;传承了传统文化;为后世的学校教育提供借鉴。(2)同:都关注社会现实;都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新理念:强调爱国主义;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关注科学教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引入西方教育模式,中西结合。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先进科技和教育理念的传入;近代工业的发展;进步人士的推动。【解析】【详解】第(1)问,根据材料“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可以得出岳麓书院促进了教育发展,培养了人才;“欢迎别人质疑问难”“疑误定要力争”,可以得出岳麓书院办学精神有利于学术争鸣。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岳麓书院的创办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传承了传统文化;为后世的学校教育提供借鉴等作用。第(2)问第一小题,根据材料一的“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其中10条讲如何做人”和材料二的“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各系师生研究战时本省建设问题蔚然成风”,可以得出民国时期湖南大学与古代岳麓书院办学理念的相同之处在于:关注社会现实;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第(2)问第二小题:湖南大学的办学新理念。材料“南大学新生开始接受军事管理,并开设体育及武术课”体现了湖南大学重视人的全面展;“科学社会化”“民众科学化”体现了湖南大学 关注科学教育;“加强与工矿企业的合作交流,并联络教师与校友兴办了抗战纺织机械厂、肥皂厂等企业,各系师生研究战时本省建设问题蔚然成风” “倡行基础理论与现场实习相结合”体现了湖南大学重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引进留学人员,鼓励他们采用欧美最新教材” 体现了湖南大学注重引入西方教育模式,中西结合;“各系师生研究战时本省建设问题蔚然成风”体现了湖大学爱国主义精神。第(2)问第三小题:湖南大学的提出办学新理念的原因。根据上述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科技文化、经济、历史人物等多个角度切入分析,可以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先进科技和教育理念的传入;近代工业的发展;进步人士的推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法国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发表于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早期的科幻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尼摩船长是印度的达卡王子。在领导印度民族起义失败后,他到一座荒岛上设计建造了鹦鹉螺号潜水艇,并用海水中的钠制造出了万能的电力,为潜水艇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动力。船上还有一座图书馆,放满了各种语言的科学、伦理学、文学等书籍。尼摩驾驶潜水艇带领船员,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吃穿用度皆取自于海洋。从南极到北极,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他们一路上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奇异景象,又以惊人的冷静和毅力战胜了冰山封路、章鱼围攻、敌舰偷袭等险情。他们将在海底打捞获得的巨额财富援助那些被压迫的民族和穷苦民众,还利用鹦鹉螺号攻击英国军舰,科幻小说的内容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社会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从材料中提炼出作者的一项认识,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和相关史实,史论结合)【答案】示例1认识:推崇科技的力量说明:作者笔下的主角尼摩船长用纳制造了万能电力,为潜水艇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反映作者推崇科技。作者所处的时代,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科学的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强了人们改造世界的信心。示例2认识:追求自由平等,反抗压迫。说明:作者笔下的主角尼摩曾领导印度民族大起义,还攻击英国殖民者军舰等,反映作者追求自由平等。作者所处的时代,西方国家殖民扩张进一步加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启蒙思想在欧洲有着深远的影响,民主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促使人们关注被压迫的民族与人民,追求自由平等。【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考生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科技技术的力量角度,材料中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底,材料中还出现了“潜水艇”“万能的电力”等词,因此考生在具体说明时结合工业革命提高生产力,极大提高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方面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船长追求自由平等,反抗压迫的角度,因为船长在领导印度民族起义失败后,到一座荒岛上设计一些列东西,“一路上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奇异景象”“以惊人的冷静和毅力战胜了冰山封路、章鱼围攻、敌舰偷袭等险情”等体现了船长的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国家殖民扩张进一步加剧,启蒙思想在欧洲有着深远的影响,民主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促使人们关注被压迫的民族与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答题时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十月革命前,俄国货币发行的总趋势是金本位制的不断破产并最终遭到失败:1921年关于经济政策的提纲中指出:“恢复我国的货币流通现在成为经济问题的中心,在币值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谈不上合理经营和使经济赢利,谈不上正常的预算”。关于经济工作问题的指令中指出,“责成财政人民委员部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快的速度来减少,然后再完全停止纸币的发行,并在金本位制基础上恢复正常的货币流通。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税收取代纸币的发行,不得有丝毫拖拉”。至此,在列宁的指示下,货币改革酝酿展开:1922年货币改革全面展开,苏联流通市场逐渐形成了切尔文券(含金量为每单位7.4234克)等多币并行的局面。币制虽然比较混乱,但这种渐进过渡式的改革却能减少币制改革所引起的经济动荡,实现了对多年通货膨胀形成之积弊的冷处理、缓慢消化和分解吸收。1925年货币改革基本完成。摘编自苏联19221924年的货币改革:回顾与评价(1)根据材料,指出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的目标。(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成功的原因。 【答案】(1)目标:建立稳定有效的货币体制;消除通货膨胀;保障经济恢复发展。(2)原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方面的正确认识(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执行意志坚决;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准备了条件;改革措施得当(或有序合理的渐进过渡式的改革)。【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十月革命前,俄国货币发行的总趋势是金本位制的不断破产并最终遭到失败”“恢复我国的货币流通现在成为经济问题的中心,在币值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谈不上合理经营和使经济盈利,谈不上正常的预算”“实现了对多年通货膨胀形成之积弊的冷处理”逐条归纳概括即可得出。(2)根据材料中“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税收取代纸币的发行,不得有丝毫拖拉”得出:执行意志坚决;根据材料中“这种渐进过渡式的改革却能减少币制改革所引起的经济动荡”得出:改革措施得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陷入困境后执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面对法西斯的猖獗,西方许多保守人士都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德苏之间开战,一举将两个产生祸害的力量削弱。于是西方政府迟迟不愿与苏联协商,甚至到了19381939年间,各国依然不改对苏联的狐疑。这迫使1934年以来便与西方站在同一阵线,坚定带头反对希特勒的斯大林深恐自己落入单独对付希特勒的泥淖之中,在1939年8月与德国签下了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希望依此条约置身事外,坐观德国与西方各国相斗,苏联也可以根据条约取回自革命后失去的一大片西部领土。美国的重心在太平洋地区以及美洲,欧洲的局势与它实在没有什么重大关系。要不是珍珠港事变,以及希特勒对美宣战,美国自始至终必将置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极端的年代1914199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前法西斯势力猖獗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行为。【答案】(1)原因:德、意国内问题(经济危机、专制传统、军国主义传统等)为法西斯势力猖獗提供条件;各国利益分歧,无法形成合力(意识形态、国际利益等矛盾);英法奉行绥靖政策;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美国等国反战情绪浓烈(或美国的中立政策);(2)评价:短期有利于维护苏联国家安全(为苏联备战争取了时间)和扩张势力范围;长期看滋长了法西斯势力,最终导致法西斯对苏进攻;为苏联备战争取了时间条约,有利于苏联备战德国:条约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德国借机壮大;条约侵犯了他国利益;【解析】【详解】(1)据所学经济危机带来各国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得出德、意国内问题(经济危机、专制传统、军国主义传统等)为法西斯势力猖獗提供条件;由材料“西方许多保守人士都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德苏之间开战斯大林深恐自己落入单独对付希特勒的泥淖之中”可知各国利益分歧,无法形成合力;据材料“西方政府迟迟不愿与苏联协商”结合所学英法绥靖政策得出英法奉行绥靖政策;从材料“斯大林深恐自己落入单独对付希特勒的泥淖之中,在1939年8月与德国签下了互不侵犯条约”得出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由材料“美国的重心在太平洋地区以及美洲,欧洲的局势与它实在没有什么重大关系”得出美国等国反战情绪浓烈(或美国的中立政策)(2)据材料“斯大林希望依此条约置身事外,坐观德国与西方各国相斗,苏联也可以根据条约取回自革命后失去的一大片西部领土”得出短期有利于维护苏联国家安全(为苏联备战争取了时间)和扩张势力范围;结合所学德国避免两线作战和1941年进攻苏联得出长期看滋长了法西斯势力,最终导致法西斯对苏进攻;据所学苏联建立东方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