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PPT课件.ppt_第1页
脏腑辨证PPT课件.ppt_第2页
脏腑辨证PPT课件.ppt_第3页
脏腑辨证PPT课件.ppt_第4页
脏腑辨证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脏腑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 病理表现 结合八纲 病因 气血等理论 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 进行分析归纳 借以探求病因病机 判断疾病的部位 性质 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一 心病辨证 心居胸中 外有心包护卫 功能 主血脉 藏神 病症表现 主血脉病变 血脉痹阻不通类病症 胸痹心痛 脉结代 心律不齐 等 广义上也包括周围血管病变 心神紊乱 失眠多梦 健忘 神昏谵语 喜笑不休等 此外 还有心悸怔忡 心烦 舌体的病变等 心的经脉走行 1 心血 阴 虚 共同表现 心悸 失眠 多梦 健忘 脉细心血虚 兼见面色不华 唇舌色淡 脉细无力 心阴虚 兼见低热 心烦 盗汗 口干 面颊潮红 舌红少津 脉细数等 病机分析 血虚不能濡养头目 见眩晕 不能充养肌肤组织 面白无华 唇 舌色淡 不能充盈脉道见脉细弱 若阴虚阳亢 虚热内生 五心烦热 潮热 盗汗 颧红 舌红少苔 脉细数等 2 心气 阳 虚 共同表现 心悸 怔忡 胸闷 气短 自汗 诸症活动后加重 脉细弱或结代心气虚 兼见神疲无力 倦怠 面咣白 舌淡白等症心阳虚 兼见畏寒肢冷 面色黯滞 胸闷作痛 舌淡胖黯紫 苔滑等症心阳虚脱 心阳虚的基础上 突然大汗淋漓 四肢厥冷 呼吸微弱 心悸胸痛 神志模糊或昏迷 唇舌青紫 脉微欲绝等症 病机分析 心气不足 鼓动乏力 气血运行不畅 心气不足则心悸无力 血不上荣 面白无华 气血不足则倦怠乏力 心阳暴脱 外周血循环差 面色唇甲脱色 手足厥冷 宗气不足 胸闷 气不摄津 冷汗淋漓 阳气欲脱 精神萎靡 脉微细欲绝 神散不收 神志模糊 冷休克 3 心火亢盛 主要表现 心中烦热 失眠多梦 甚至狂躁谵语 口舌生疮 小便短赤 灼热涩痛 其他可见面红目赤 或吐血衄血 舌尖红绛 苔黄 脉数等症 病机分析 火热内炽 扰乱心神 心烦失眠 甚或狂躁 神昏谵语 火热耗津 口渴 尿黄 便结 火热循经上炎 面赤 口舌生疮 溃疡疼痛 心热下移小肠 小便短赤或涩痛 舌尖红绛 脉数有力为火热内盛之象 心火亢盛和心阴虚常合并出现 夹痰则成痰火扰心证 以失眠 神志狂乱为特点 4 心脉痹阻证 主要表现 心悸证忡 胸前闷痛或刺痛 痛引肩背内臂 时作时止 心阳不振 瘀血内阻 心胸闷痛 掣引肩背内臂血瘀 以刺痛为特点痰阻心脉 以闷痛为特点 伴有体胖痰多 身体困倦 苔白腻 脉沉滑等症状 寒凝心脉 以胸痛剧烈 发作突然 遇寒加重 得温痛减为特点 伴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 脉沉迟或沉紧等症 气滞血脉 以胀痛为特点 伴见胁胀 善太息 脉沉弦等症状 相当于西医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梗死的心绞痛 5 痰迷心窍证 主要表现 神情呆滞 精神抑郁 表情淡漠 喃喃独语 行为怪僻 或神志昏迷 甚则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喉中痰鸣 舌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常见于西医所说的神经官能症 精神分裂症 脑血管意外 精神病的狂躁型等病 病案一 金某 男 45岁 商人 主诉 身体困倦 心前区闷窒疼痛一周 病史 患者身体肥胖 自觉行走或劳作时胸闷 气憋 呼吸不爽 近一周来 胸闷 气憋加重 身体沉重 困倦不适 心前区闷窒疼痛 心慌不安 心电图提示 冠心病 舌苔白腻 脉沉滑 病案二 范某 男 46岁 农民 主诉 发热2周 悸烦不寐5天 病史 患者于2周前因 感冒 而发热 头痛 周身不适 汗出口渴 经某医院诊治2周 发热才渐渐退净 近5天来 心悸 烦躁 口渴 夜不能寐 多梦易醒 盗汗 午后面部烘热 手足心发烧 口干咽燥 大便2天未行 形瘦 皮肤干燥 唇干起糙皮 舌尖红 苔少而干 脉细数 二 肺病辨证 肺为五脏华盖 居上焦 主一身之气 为 相傅 之官 功能 主气司呼吸 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 为 娇脏 不耐寒热 病症表现气道病症 鼻塞流涕 咳嗽气喘咯痰 胸闷卫气失调 恶寒发热 自汗 各种皮肤病症 水液停聚 水肿 小便不利 在志为悲 脏躁 更年期综合症等 百合病 抑郁症 癔病等 等 肺的经脉走行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 下口幽门 上口贲门 通过膈肌 属肺 从肺系 与肺相连的气管 支气管及喉咙等 横行至胸部外上方 中府穴L1 第一肋间隙 距正中线6寸 出腋下 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 过肘窝 入寸口 上鱼际 直出拇指桡侧端 少商穴L11 在大拇指桡侧 距离指甲根角一分许的地方 分支 从手腕的后方 列缺穴L7 分出 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 LI1商阳穴 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1 肺气虚弱 主要表现 咳嗽无力 声音低怯 气短喘促 动辄明显 咯痰清稀 易疲乏 多自汗 恶风寒 易感冒 面色苍白 舌淡苔白 脉象虚弱 其特点是在气虚证的基础上见咳喘 肺气虚证多因久咳久喘耗伤肺气 或脾虚化生不足 肺失充养所致 临床较常见于西医之肺气肿 慢性支气管炎等病 2 肺阴虚弱 主要表现 咳呛无痰 或痰少黏稠 不易咯吐 或咳痰带血 口干咽燥 声音嘶哑 甚则午后潮热 颤红 手足心热 夜有盗汗 舌红苔少 脉象细数 形体大多消瘦 肺阴虚证的特点是在咳痰艰咯 声音嘶哑等肺系症状的基础上 伴有阴虚内热的共有症状 如潮热盗汗 五心烦热等 这种证候的形成 多因久咳痨伤 或燥热耗伤肺津等所致 可见于肺结核 慢性支气管等疾病 3 风寒束肺证 主要表现 咳嗽喉痒 痰少色白质稀 微寒无汗 头痛身痛 鼻塞清涕 苔薄白 脉浮 本证由外感风寒 肺卫失宣所致 其证候特点是咳痰稀白 兼见风寒表证的症状 可见急性支气管炎 感冒 流感等病 4 风热犯肺证 主要表现 咳嗽 气促 疲少而黄 咽痛口渴 鼻塞浊涕 微恶风寒 发热 舌尖红 苔薄黄 脉浮数 本病因外感温热之邪 或感受风寒人里化热所致 辨证的主要特点是咳嗽痰粘 咽痒或痛等症状 伴有风热表证的表现 可见于支气管炎 流感等病 5 燥邪犯肺证 主要表现 干咳无痰 或疲少而黏 不易咯出 甚则胸痛 痰中挟血丝 鼻干咽燥 甚则鼻衄 也有咳唾白沫的 苔薄而干 或有轻微发热恶风 无汗或少汗 脉细数或浮 本证多困秋令干燥 或夹风邪犯肺所致 初秋多为温燥 故有汗出 秋末多为凉燥 故而无汗 胸痛多因咳甚损伤血络所致 由于燥能伤津 故风燥伤肺与肺阴虚证均有干咳痰黏少的表现 但前者病程短 属于外感范围 且燥象突出 后者病程长 属于内伤久病 虚热的症状突出 燥象不甚 6 肺热壅盛证 主要表现 发热 咳喘息粗 甚至鼻翼煽动 胸痛 或有咽喉红肿疼痛 溲黄便秘 舌红苔黄 脉洪数 本证可因风热犯肺 或风寒人里化热 蕴结于里所形成 若肺热煎炼津液成痰 或平素有痰浊内郁 痰热互结 壅阻于肺者 则还可伴见痰多黄稠 或如脓血腥臭之痰 而渐成肺痈之症 本证可见于西医之肺脓疡 支气管炎 大叶性肺炎等疾病的过程中 病案一 田 男 45岁 近三年 每年入冬后咳嗽气喘痰多 打针服药很少见效 现见面黑瘦 晨起时痰涌气急 天气稍冷即加重 并流鼻涕 痰清稀量多 热天也不容易出汗 身无外证 不呕不渴 饮食如故 二便无异常 脉沉细弦紧 处方 小青龙汤 麻黄10桂枝6白芍12半夏12细辛6干姜6北五味6炙草6一副 小女何英 体质偏寒 最近因咳嗽不已来电话索方 询知其在空调车 空调房中即咳 此所谓 空调病 也 即投小青龙汤 仅一服即止 何绍奇医论 病案二 陈某 女 2岁 T 37 3 面红燥唇裂 家长诉夜里时有发惊 舌薄黄 咳嗽有痰声 喘息汗出 口渴 脉浮滑 处方 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10杏仁6石膏30炙草10蝉蜕15防风10一副 医嘱 上药用水400ml先煎麻黄 大火煎开后用小火煎10分钟 去上沫 下余药再煎10分钟 过滤取汁 得200ml 一次服15ml 一小时喂一次 观察并注意摸一下小孩背部是否出汗 若不出汗 按前面的方法继续喂服 若已出汗 减量延时至两小时喂一次 多数情况下吃到第三次 就会出汗 这时病情一般就会明显减轻 病情减轻后 前面药必须减量延时再用 接着用几次后 剩余的药就不必再吃 三 脾病辨证 脾居中焦 气血化生之源 气机升降枢纽 性喜燥恶湿 功能 运化水谷 主统血 主四肢肌肉 病症表现 运化谷 纳差 食减 腹胀早饱 腹痛等 运化水 痰多 不喜饮 水肿 腹泻 嗜睡等 四肢肌肉 四肢肌肉痿软无力类 外周组织 口唇肿大 溃疡 流涎等 脾不统血 出血 消化道出血 胃的病症 呕吐 胃痛胃胀 嗝气 呃逆 牙痛磨牙等 神志病变 思虑忧愁 喜唱歌 脾胃的经脉走行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 隐白穴 沿内侧赤白肉际 上行过内踝的前缘 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 至内踝尖上八寸处 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 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 进入腹中 属脾 络胃 向上穿过膈肌 沿食道两旁 连舌本 散舌下 分支 从胃别出 上行通过膈肌 注入心中 交于手少阴心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 迎香穴 挟鼻上行 左右交会于鼻根部 旁行入目内眦 与足太阳经相交 向下沿鼻柱外侧 入上齿中 出而挟口两旁 环绕口唇 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 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 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 经过下关穴 沿发际 到额前 分支1 从颌下缘分出 下行到人迎穴 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 折向前行入缺盆 深入体腔 下行穿过膈肌 属胃络脾 直行者 从缺盆出体表 沿乳中线下行 挟脐两旁 旁开2寸 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2 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 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 与直行之脉会合 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 至膝膑 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 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3 从膝下三寸处 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4 从足背 冲阳穴 分出 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 交于足太阴脾经 1 脾气虚弱证 是指脾气不足 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饮食失调 劳累过度 以及其它急慢性疾患耗伤脾气所致 临床表现 纳少腹胀 饭后尤甚 大便溏薄 肢体倦怠 少气懒言 面色萎黄或晃白 形体消瘦或浮肿 舌淡苔白 脉缓弱 如慢性肝炎 肾炎 肠炎等许多疾病的过程中 都可以见到脾虚的证候 2 脾阳虚弱证 是指脾阳虚衰 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 或过食生冷 或肾阳虚 火不生土所致 临床表现 腹胀纳少 腹痛喜温喜按 畏寒肢冷 大便溏薄清稀 或肢体困重 或周身浮肿 小便不利 或白带量多质稀 舌淡胖 苔白滑 脉沉迟无力 如慢性肠炎 肾炎等可见此证候 3 脾不统血证 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久病脾虚 或劳倦伤脾等引起 临床表现 便血 尿血 肌衄 齿衄 或妇女月经过多 崩漏等 常伴见食少便溏 神疲乏力 少气懒言 面色无华 舌淡苔白 脉细弱等症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再生障碍性贫血 溃疡病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 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可见到脾不统血的证候 4 寒湿困脾证 是指寒湿内盛 中阳受困而表现的证候 多由饮食不节 过食生冷 淋雨涉水 居处潮湿 以及内湿素盛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 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 泛恶欲吐 口淡不渴 头身困重 面色晦黄 或肌肤面目发黄 黄色晦暗如烟熏 或肢体浮肿 小便短少 舌淡胖苔白腻 脉濡缓 案例一 女 32岁 上腹胃脘胀痛数天 痛时喜按 午后及晚餐前多发 进食后减轻 无夜间疼痛 间泛清水 食欲佳 不呕不渴饮 口不干苦不腻 大便素来4 5天一次 较干 月经正常 剑突下压痛 舌淡红 苔白 脉沉缓 處方 小建中湯 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5克 大枣6枚 炙甘草6克 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 脾胃不和之症 应 男 4岁 血尿18天 发病之初面目及下肢浮肿 继而腹部胀大 小便减少 呈粉红色 时有腹痛 精神不振 胃口不好 头晕 曾服祛风 利湿 凉血止血的中药半个月 浮肿消退 血尿反见加重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濡 面色咣白 查 体温37 7oC 血压90 60毫米汞柱 尿液 红细胞 蛋白 白细胞 辨证 脾不统血 治法 补脾摄血 兼顾滋阴养血 凉血止血 处方 黄芪15克 党参 白术 当归 赤苓 阿胶 烊 丹皮各9克 小蓟 地榆各15克 蒲黄9克 包煎 甘草梢3克 四 肝病辨证 肝为刚脏 一身阳气之发源 通于春气 五化主生 喜条达 恶抑郁 功能 藏血主疏泄 胆藏精汁主决断 病症表现 气机郁结 胸闷不舒 胁肋胀痛 重者胁下痞块 咽部阻塞感 梅核气 女性乳房胀痛 月经不调等 阴血不足 头晕耳鸣 肢体麻木 爪甲不荣 目涩视物模糊 失眠多梦 阴虚阳亢 易怒 头痛 目胀 面部烘热 眩晕耳鸣等 肝风内动 震颤 抽搐 语言不利 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口眼 斜 半身不遂 舌强语謇 肝火 口苦咽干 耳鸣耳聋 腰胁疱疹 阴囊湿疹睾丸肿大等 胃肠病症 生殖系统病症等等 肝胆经脉走行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 上至额角 颔厌穴GB4 再向后行到耳后 完骨穴GB12 乳突后下方凹陷中 再折向上行 经额部至眉上 阳白穴GB14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 GB20 枕骨下 斜方肌外侧凹陷中 发际上1寸 沿颈下行至肩上 左右交会于大椎穴 分开前行入缺盆 分支1 从耳后完骨穴分出 经翳风穴进入耳中 出走耳前 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 从目外眦分出 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 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 复行至目眶下 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 下行至颈部 经颈前人迎穴旁 与前脉会合于缺盆 然后下行进入胸腔 穿过膈肌 络肝 属胆 沿胁里浅出气街 绕毛际 横向至髋关节 环跳穴GB30 处 直行者 从缺盆下行至腋 沿胸侧 过季胁 8 9 10肋 下行至髋关节处与前脉会合 再向下沿大腿外侧 膝关节外缘 行于腓骨前面 直下至腓骨下端 绝骨穴 即悬钟穴GB39 外踝尖上三寸 腓骨前缘 浅出外踝之前 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间 足窍阴穴GB44 分支3 从足背 足临泣穴GB41 足第四趾 小趾的趾缝上 当第四 五跖趾关节后五分处 分出 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 折回穿过爪甲 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交于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 中封穴Liv4 与内踝尖平齐的内踝前缘处 与胫骨前肌腱的中间 向上沿胫骨内缘 在内踝尖上八寸处出足太阴脾经之后 上行过膝内侧 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 绕阴器 至小腹 少腹 挟胃两旁 属肝络胆 向上穿过膈肌 分布于胁肋部 沿喉咙的后边 向上进入鼻咽部 上行连接目系 出于额 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 从目系分出 下行颊里 环绕口唇的里边 分支 从肝分出 穿过膈肌 向上注入肺 交于手太阴肺经 1 肝气郁结 肝失疏泄 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辨证要点 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 胸闷不舒 胁肋胀痛 月经不调 痛经 或乳房胀痛 脉弦 或咽部阻塞感 梅核气 重者瘿瘤 甲状腺肿大 瘰疬 淋巴结核等 乳癖 乳腺增生 胁下痞块 肝脾肿大等 成因 情志不遂 如神经官能症 慢性肝胆疾患等 都可能表现有肝郁证 病机分析 情志不遂 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 肝主发动阳气 肝经气机郁结 胸闷不舒 胁肋胀痛 肝为血海 气血不和 冲任失调 月经不调 痛经 或乳房胀痛 脉弦 气郁津停 痰随气逆 循经上行 搏结于咽 梅核气 痰气结于局部 瘿瘤 瘰疬 乳癖 气滞血瘀则胁下痞块 2 肝阳上亢 水不涵木 肝阳亢于上 肾阴亏于下 阴不潜阳 肝阳上扰头目表现的证候 辨证要点 易怒 头痛 目胀 面部烘热 或面红目赤 眩晕耳鸣 失眠多梦 腰膝酸软 步履不稳 头重脚轻 舌红少津 脉弦细数 如高血压 神经衰弱 更年期综合征等病 也可能见有此类证候 病机分析 肝肾阴虚 阴不制阳 阳亢于上 眩晕耳鸣 头目胀痛 面红目赤 心肝血虚 阳不入阴 失眠多梦 肝木失涵 失其柔顺 急躁易怒 肝主筋 肾主骨 腰为肾之府 肝肾阴虚 筋骨失养 腰膝酸软 阳亢于上 阴亏于下 上实下虚 头重脚轻 步履不稳 3 肝火炽盛 主要表现 头晕胀痛 头痛剧烈 耳鸣如风如潮 面红目赤 口苦咽干 心中烦热 胁痛如灼 烦躁易怒 失眠多梦 恶梦纷纭 或吐血 衄血 大便秘结 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 脉弦数 本证在火热证候的基础上 以头痛 耳鸣 烦躁等症状为主要辨证依据 可见于高血压 甲状腺机能亢进 上消化道出血 耳源性眩晕 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 肝火炽盛与肝阳上亢 共同点 均有头晕目眩 头痛耳鸣 烦躁易怒等阳热上亢的症状 肝火炽盛 火热实证 表现有口干舌红 便秘溲赤等热盛症状 其头痛如劈 耳鸣如潮肝阳上亢 本虚标实证 具有腰酸膝软 面热口干 脉弦细数等阴虚症状 其头痛绵绵 头重脚轻 耳鸣如蝉 表现为下虚上实之证 4 肝风内动 以眩晕欲仆 抽搐 震颤等具有 动摇 特点所表现的证候 辨证要点 分为肝阳化风 热极生风 和血虚生风 一 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 头摇头痛 语言謇涩 项强肢颤 手足麻木 步履不正 舌红脉弦细 重者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即中风 舌强不语 喉中痰鸣 舌红苔黄腻 脉弦实有力 肝阳亢逆 气血逆乱 挟痰上扰 蒙闭清窍 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喉中痰鸣 风痰阻络 经气不利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舌强不语 可见于脑血管意外 癫痫等 二 热极生风 高热神昏 躁扰如狂 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 甚至角弓反张 两目上视 牙关紧闭 舌红降苔黄躁 脉弦数 邪热亢盛 高热 热陷心包 神昏谵语 躁扰如狂 热灼肝经 津血不足 筋脉失养则挛急不舒 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 两目上视 牙关紧闭 可见于感染性疾病的热极阶段 三 血虚生风 手足震颤 肌肉瞤动 肢体麻木 关节拘急不利 眩晕耳鸣 面色无华 爪甲不荣 妇女月经量少色淡 甚则闭经 舌淡脉细 肝血不足 不能上荣头面 眩晕耳鸣 面白无华 目失血养 视物模糊或夜盲 血虚筋脉失养 肢体麻木 爪甲不荣 关节拘急不利 血虚生风而见手足震颤 肌肉瞤动 5 肝阴虚证 是指肝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情志不遂 气郁化火 或慢性疾病 温热病等耗伤肝阴引起 临床表现 头晕耳鸣 两目干涩 面部烘热 胁肋灼痛 五心烦热 潮热盗汗 口咽干燥 或见手足蠕动 舌红少津 脉弦细数 6 寒凝肝脉证 是指寒邪凝滞肝脉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感受寒邪而发病 临床表现 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 或阴囊收缩引痛 受寒则甚 得热则缓 舌苔白滑 脉沉弦或迟 可见于神经性头痛 慢性胃肠炎 小肠疝气等病症 7 肝胆湿热证 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感受湿热之邪 或偏嗜肥甘厚腻 酿湿生热 或脾胃失健 湿邪内生 郁而化热所致 临床表现 胁肋胀痛 或有痞块 口苦 腹胀 纳少呕恶 大便不调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 或寒热往来 或身目发黄 或阴囊湿疹 或睾丸肿胀热痛 或带浊阴痒等 可见于睾丸炎 女阴炎等病症 五 肾病辨证 通于冬季寒气 内藏元阴元阳 主蛰 为先天之本 虚证多见 功能 藏精 主生长发育 生殖 主持水液代谢 主纳气 病症表现 精虚 生长发育迟缓 早衰 不孕不育 气虚 较前者轻 属早期阶段 又可分阴阳两虚 水液代谢失调 水肿 小便异常 不纳气 呼吸功能减退 外周组织病症 齿 发 耳 骨骼 大脑功能异常 肾与膀胱经脉走行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 斜行于足心 涌泉穴K1 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 沿内踝后 分出进入足跟部 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 至国窝内侧 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 长强穴GV1 穿过脊柱至腰部 属肾 络膀胱 直行者 从肾上行 穿过肝和膈肌 进入肺 沿喉咙 到舌根两旁 分支 从肺中分出 络心 注入胸中 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睛明穴UB1 向上到达额部 左右交会于头顶部 百会穴GV20 分支1 从头顶部分出 到耳上角处的头侧部 直行者 从头顶部分出 向后行至枕骨处 进入颅腔 络脑 回出后下行到项部 天柱穴 项后发际正中旁开1 3寸 下行交会于大椎穴 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 脊柱两旁 旁开1 5寸 下行 到达腰部 肾俞穴UB23 L2棘突旁开1 5寸 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 深入体腔 络肾 属膀胱 分支2 从腰部分出 沿脊柱两旁下行 穿过臀部 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 委中穴UB40 分支3 从项部 天柱穴 分出下行 经肩胛内侧 从附分穴 T2旁开3寸 挟脊下行至髀枢 髋关节 当环跳穴GB30 经大腿后侧至国窝中 与前一支脉会合 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 出走于足外踝后 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 至阴穴UB67 交于足少阴肾经 1 肾阳虚证 肾阳虚证 是指肾脏阳气虚衰表现的证候 多由素体阳虚 或年高肾亏 或久病伤肾 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 腰膝酸软而痛 畏寒肢冷 尤以下肢为甚 精神萎靡 面色晃白或黧黑 舌淡胖苔白 脉沉弱 或男子阳萎 女子宫寒不孕 或大便久泄不止 完谷不化 五更泄泻 或浮肿 腰以下为甚 按之没指 甚则腹部胀满 全身肿胀 心悸咳喘 2 肾阴虚证 肾阴虚证 是指肾脏阴液不足表现的证候 多由久病伤肾 或禀赋不足 房事过度 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 临床表现 腰膝酸痛 眩晕耳鸣 失眠多梦 男子遗精早泄 女子经少经闭 或见崩漏 形体消瘦 潮热盗汗 五心烦热 咽干颧红 溲黄便干 舌红少津 脉细数 3 肾不纳气 肾气封藏 不能调节呼吸深度 辨证要点 久病咳喘 呼多吸少 气短 动则喘息 腰膝痠软 或自汗神疲 声音低怯 舌淡苔白 脉沉弱 或喘息急促 冷汗淋漓 肢冷面青 脉浮大无根 或气短息促 颧红心烦 口燥咽干 舌红 脉细数 多在肺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病机分析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肺气肃降 肾气摄纳 咳喘迁延不愈 肺虚及肾 肾不摄纳 气不归元 呼多吸少 气短 动则喘息 肺气虚则宗气不足 神疲乏力 语声低微 卫外不固 自汗 肾气虚极 阳气虚衰欲脱 喘息加剧 冷汗淋漓 肢冷面青 虚阳浮越 脉浮大无根 偏于阴虚内热 气短息促 颧红心烦 口燥咽干 舌红脉细数 4 肾虚水泛 肾阳亏虚 气化无权 水液泛滥 辨证要点 水肿 腰以下为甚 按之没指 腰膝酸软冷痛 畏寒肢冷 腹部胀满 或心悸气短 咳喘 小便短少 舌淡胖苔白滑 脉沉迟 本型属实多虚少 肾气虚则虚多实少 病机分析 肾阳不足 气化失司 水泛肌肤 水肿 水湿下趋 腰以下为甚 按之没指 水停腹部 腹胀满 肾阳虚 肢体失于温煦 腰膝冷痛 畏寒肢冷 水气上逆 凌心射肺 心悸气短 咳喘痰鸣 膀胱气化失职 小便短少 肾病辨证病案 杨某 男 70岁 小便点滴而下 排出困难 畏冷 大便溏薄 伴见神疲无力 腰膝酸软 面色白 舌淡胖 苔薄白 辨证 肾阳衰备 膀胱气化不利 系中医之 癃闭 病 治法 温补肾阳 化气行水 处方 茯苓12克 山萸肉9克 山药12克 熟地12克 泽泻9克 肉桂2克 附子6克 丹皮6克 车前子9克 包 补骨脂9克 怀牛膝6克 4剂 水煎服 腑病辨证 六腑 共同的生理功能是 受盛 传化饮食水谷 具有实而不满 泻而不藏 以降为顺 以通为用的特点 腑病有时也与脏病相兼出现 如脾胃气虚 肝胆湿热等 六 胆病辨证 1 虫扰胆腑 右胁下绞痛 痛引肩背 时作时止 痛时弯腰屈膝 转辗不安 恶心呕吐 甚则吐蛔 脉微而伏 2 胆郁痰扰证 是指胆失疏泄 痰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情志不遂 疏泄失职 生痰化火而引起 临床表现 头晕目眩耳鸣 惊悸不宁 烦躁不寐 日苦呕恶 胸闷太息 舌苔黄腻 脉弦滑 七 胃病辩证 1 胃热炽盛是指胃火内炽所表现的征候 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腻 化热生火 或情志不遂 气郁化火 或热邪内犯等所致 临床表现 胃脘灼痛 吞酸嘈杂 或食入即吐 或渴喜冷饮 消谷善饥 或牙龈肿痛齿衄口臭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 脉滑数 2 胃阴不足 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胃病久延不愈 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 或平素嗜食辛辣 或情志不遂 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临床表现 胃脘隐痛 饥不欲食 口燥咽干 大便干结 或脘痞不舒 或干呕见逆 舌红少津 脉细数 八 小肠病辩证 1 小肠虚寒 是指脾阳受损 累及小肠 致小肠阳虚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证候 面色淡白 神疲乏力 畏寒肢冷 口淡不渴 腹痛绵绵或时有隐痛 喜暖喜按 肠鸣泄泻 小便频数不爽或清长 舌质淡苔薄白 脉沉细 分析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 劳累过度等 损伤脾阳累及于小肠 致使小肠阳气亏虚所致 阳虚则神失所养 故神疲 机体功能衰退 则少气乏力 形体失于温煦 故畏寒肢冷 肠道失于温煦 则腹痛绵绵或隐痛时作 证属虚寒 故见喜暖喜按 泌别清浊功能失司 故其小便清长或频而不爽 水湿不化而下趋 故有肠鸣泄泻 阳虚寒盛 津液未伤 故口不渴 舌淡 脉细 均为虚寒之征 2 小肠实热 小肠实热证 是指心火下移 致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证候 心中烦热 口渴喜凉饮 口舌生疮 小便赤涩 尿道灼痛 尿血 舌质红苔黄 脉数 分析 本证多由于心热之邪下移小肠所致 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气主泌别清浊 今心移热于小肠 影响其泌别清浊的功能 症见小便赤涩 尿道灼痛 热盛灼伤血络 则见尿血 心火炽盛 内扰心神 轻者见心胸烦热 甚者见心烦失眠 心火上炎 故见口舌生疮 热盛伤津 见渴喜凉饮 舌红苔黄 脉数 皆为内热炽盛之征 3 小肠气痛 指脐下两侧绞痛的疝气 证候 小腹急痛 连及腰背 下控睾丸 苔白 脉沉弦或弦滑 九 大肠病辩证 1 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感受湿热外邪 或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 腹痛 下痢脓血 里急后重 或暴注下泻 色黄而臭 伴见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 身热口渴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或濡数 2 大肠液亏 大肠液亏证 是指津液不足 不能濡润大肠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素体阴亏 或久病伤阴 或热病后津伤未复 或妇女产后出血过多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 大便秘结干燥 难以排出 常数日一行 口干咽燥 或伴见口臭 头晕等症 舌红少津 脉细涩 十 膀胱病辩证 1 膀胱湿热证膀胱湿热证 是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感受湿热 或饮食不节 湿热内生 下注膀胱所致 临床表现 尿频尿急 排尿艰涩 尿道灼痛 尿黄赤浑浊或尿血 或有砂石 小腹痛胀迫急 或伴见发热 腰酸胀痛 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 2 膀胱虚寒 指膀胱气化不足或受寒邪影响而丧失约束的能力 多与肾阳虚有关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有遗尿 尿急 尿频而清 淋沥不尽 苔薄润 脉细弱等 十一 脏腑兼病辨证 人体每一个脏腑虽然有它独自特殊功能 但它们彼此之间却是密切联系的 因而在发病时往往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关联的 常见有脏病及脏 脏病及腑 腑病及脏 腑病及腑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者 即为脏腑兼病 一般来说 脏腑兼病 在病理上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 只要具有表里 生克 乘侮关系的脏器 兼病较常见 反之则为较少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