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王船山赋的思想意蕴.doc_第1页
【doc】王船山赋的思想意蕴.doc_第2页
【doc】王船山赋的思想意蕴.doc_第3页
【doc】王船山赋的思想意蕴.doc_第4页
【doc】王船山赋的思想意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船山赋的思想意蕴第24卷2ol0第5期年9月湖南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1.24,no.5sep.2010王船山赋的思想意蕴刘再华(湖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摘要从思想寄寓到情感表达,船山赋都深受屈原赋的影响,其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哲人之赋丽以思.其辞赋主题或关乎家国,或着意于人性与人生,不少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他明亡以后的政治生活与斗争经历,具有鲜明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从中可以看到他对当时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及其无法摆脱的的遗民情思.特别是其咏物赋,取譬引类,托物言志,或表现其高洁人格和不同流俗的生活方式,或表达他对永恒哲理的体认,赋中所描绘的各种物象通常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关键词王船山;辞赋;思想意蕴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0)o50o77一o7onthemeaningofwangchuanshansfuliuzaihua(collegeofliterature,hu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abstract:wangchuanshanacceptsquyuanfuseffectextensivelyinhisfu,fromthewayofthoughtlodgingtothemannerofemotionexpressing.peoplesummarizeitscharacteristicsasthatthefuwrittenbythewiseisbeautifulanddeep.thetopicofwangchuanshansfurelatestoeitherfamilyandnationorhumannatureandlife.manyofthoserecordedhispoliticallifeandstruggleexperienceaftermingsdestructionandshowingnationalconsciousnessandpatriotismaswel1.fromhisfu,wecanperceivehisattitudetowardthepoliticalforcesatthattimeandthehauntingaffectionforimmigration,espe-ciallyhisyongwufu,conveyingambition.theyeitherdemonstratehisnobleintegrityandhislifestylewhichisagainstthecurrent,orexpresshisrealizationofeternalphilosophy.variousthingsdepictedinhisessaysareusuallyofpersonificationfeature.keywords:wangchuanshan;cifu;meaning船山赋现存12篇:九昭,南岳赋,练鹊赋,孤鸿赋,雪赋,霜赋,祓禊赋,章灵赋,蚁斗赋,惜余鬓赋,刈草辞和双鹤瑞舞赋.有大赋,也有小赋;有骚体赋,骈赋,也有律赋.前11篇收存于堇斋文集卷五,卷七,卷八及补遗中.双鹤瑞舞赋原件为一素绢手稿,1982年第6期文献杂志首次影印发表.诸赋中,南岳赋,练鹊赋,雪赋和刈草辞的写作时间难以考定.九昭最早附刻于楚辞通释卷末,从赋序中有明王夫之的叙述口吻及赋中抒发的情感来看,肯定是船山晚年所作.其余诸篇的写作时问或有明确记载,或可以确考,均做于明亡(1644年)以后.关于这些赋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谭承耕船山诗论与创作研究第十章对其中八篇做过论析,许结在与郭维森合着之中国辞赋发展史中用感世体物中的幽深之情1(w一语概括船山赋的情感主旨与主体风格,论述简略而精当.席鲁思,谭承耕,陈祖武,刘志盛等人对惜余鬓赋,双鹤瑞舞赋的写作背景及赋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做过深入考论.本文立足已有研究平台,对船山赋的思想意收稿日期2010030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辞赋通史(课题编号:08azw001)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刘再华(1966一),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78湖南大学(社会科学版)蕴略作论析.船山赋的思想与艺术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哲人之赋丽以思.汉代扬雄论赋: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王船山不是单纯的诗人,辞人,还是一位伟大的哲人,故其辞赋不仅符合丽以则的儒家伦理标准,还同时表现出幽思精深的哲人风格.从主题形态方面看,船山辞赋或关乎家国,或着意于人性与人生,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不少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他明亡以后的政治生活与斗争经历,具有鲜明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甲申之变,清军人关时,王船山二十六岁,此后十数年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过弘光,隆武,永历等抗清政权.在王船山生活的湖湘地区,期间除了明军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张献忠,李白成的农民军余部在纵横决荡,各种政治力量犬牙交错,相互角逐,一度还形成了农民军联明抗清的局面.1661年,明桂王在缅甸被清军捕获,抗清斗争最终失败.但是不久,吴三桂打着反清旗号发动三藩之乱,建国号周,整个湖南地区又重新陷于战乱之中.王船山处此乱世,亲历家国沦落,民族危亡,悲愤交织,曾一度参加反清复明的武装斗争,失败后又不畏艰难,南下投奔南明永历政权,后目睹永历朝庭黑暗,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才托病潜回衡阳,隐居石船山,发愤着书.这种生活,斗争经历直接影响了船山文学作品的主题形态.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辞赋必然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表现他对时局的忧愁,忧愤与忧思,从中可以看到他对当时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及其无法摆脱的的遗民情思.王船山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对清朝统治始终持反抗,不合作的态度.其辞赋作品,如双鹤瑞舞赋,惜余鬓赋等,所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可与e1月争光.正是这种民族精神构成船山赋审美价值的内核.双鹤瑞舞赋,据谭承耕,陈祖武先生考证,作于1674年.这年二月,广西将军孙延龄响应吴三桂起兵反清,自称安远大将军,恰逢孙延龄生日,船山赠以此赋.在赋序中,他称赞我大将军安远公义问淑昭,仁声洋溢,光赞兴王,胥匡中夏.师兴之日,鸾翔凤翥,既已洋洋吹感,讫于南服矣.显然,他之所以奉承孙延龄,目的就是希望他能承担反清复明,胥匡中夏的重任.赋的正文部分,船山先写双鹤回翔青空,眄万里于须臾,振六翮而斯举.虽远游之无方,必怀仁而托处.继而写瑞鹤被大将军生日庆宴的盛况吸引,谧好音以俟今,戢霓裳之暂试,于是引修吭,舒广翼.伸长胫之亭亭,转圆肩之抑抑,展摆出各种美丽动人的舞姿,这样写的目的是要证明孙延龄的起兵具有正义性,乃仁义之师,其行为不仅赢得了人心的支持,连禽兽异类亦为之动心而皈心.最后,在双鹤的载鸣载舞中,王船山看到了奏凯之先机,描绘了一幅非常喜庆的胜利图景:喜文明之乍复,振冠佩之陆离.式武功之孔烈,奋腾跃之葳蕤.将以风行朔漠,翼覆蒸黎.况洞庭而张乐,挟黄鹤以同嬉.盈廷之士,咸日盛哉.此时,孙延龄的生日宴变成了明代复兴的庆功会,大将军式武功之孔烈,以雷霆万钧之势将清军驱逐到遥远的朔漠地区,中原文明重新得以延续.王船山的心里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与喜悦,如果没有文后南岳遗民王夫之的署名,这一切似乎已经变成了现实.与双鹤瑞舞赋不同,惜余鬓赋的格调忧伤而低沉,但同样充盈着鲜明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赋题惜余鬓,从字面上看,就是爱惜黑头发的意思.在赋中,黑发实际上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隐喻.清军人关后,强令汉族人民剃发,不从者即有杀头之祸.船山以惜余鬓为题作赋,反抗清王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民族政策的思想倾向非常鲜明.据赋后自记,本篇作于甲寅(1674年)春.这年二月,吴三桂兵陷常德,岳阳,长沙,衡阳等地相继被吴占领.其时作者与弟子唐端笏(号躬园)曾一同出游,临别之际,衔情永夜,闵躬园之志,长言以达其幽绪而广之,遂作此赋.全篇代唐端笏立言,写法上有意模仿离骚,先述唐氏世系,写唐端笏降生时遍观东西南北四方,皆文身之誓族,彤题之裔土,只有中国乃轩与舜之所治,于是选择了中国,以此突显华夏民族文化的优越.接着写唐端笏降生不久,中国遭到野蛮外族的入侵,他的一生因此充满了灾难:夫何狂飙暴涑之沓至兮,余九龄而既婴.晋弱扬子法言卷二,四部丛刊影宋本.船山诗文拾遗卷一,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929-931页,文中本篇原文均据此征薹斋文集?补遗,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242-249页,文中本篇原文均据此征引.第5期刘再华:王船山赋的思想意蕴年而修度兮,谁锡余以西阶之旨醴?念嘉会之莫觏兮,耿潸潸而出涕.沧沆芒芒兮,天之无门.蔚罗繁张兮,地之无垠.胥高曼之下兮,眇焉中沦.外族入侵,华夏沦丧,网罗遍张,唐端笏郁纡行求,悲愤呼号,胸不知中道之枉偾兮,痛皇天之不仁,他决心为保卫自己美丽的长发而战斗:虽摧折于方今兮,聊不辱于百年.心随陨而不舍兮,若割肌之犹连;畴捐弃之可忍兮,怀余誓以惟谨.羌不随夫落叶兮,逐夕风而飘陨.申旦旦以眷盼兮,无方寸之或离.这段话借惜余鬓之情的抒写表达了维护民族身份与人格尊严的决心,既是励人,也是自励,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船山作此赋时,吴三桂已占据湖南,当地人民暂时没有了留发不留头的恐惧,但是他担心这种日子不会太久,所以劝唐端笏加倍爱惜自己秀长美丽的黑发,做好为护发不惜摧折生命的心理准备.十七后,也就是辛未年(1691)夏,亦即船山逝世的前一年,他又将此赋书之缣素,交唐端笏留做纪念,如此郑重其事,足证此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始终在作者心头萦绕,挥之不去.吴三桂占据湖南时期,船山曾北游洞庭,直抵洞庭湖边的青草湖.他此行的具体目的不得而知,但肯定带有观察形势,相机行事的意图.历史的事实是,王船山最终没有卷入吴三桂的反清战争.从祓禊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吴三桂的态度:谓今日兮令辰,翔芳皋兮兰津.羌有事兮江干,畴凭滋兮不欢.思芳春兮迢遥,谁与娱兮今朝.意不属兮情不生,予踌躇兮倚空山而萧清.阒山中兮无人,蹇谁将兮望春?关于本赋的写作背景,潘宗洛船山先生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戊午(1678)春,吴逆僭号于衡,伪僚有以劝进表荐先生者.先生日:某本亡国遗臣,鼎革以来,久逋于世,今汝亦安用此不祥之人为!遂逃之深山,作祓禊赋.所谓祓禊,意谓拂除不祥.中国古代每年三月初三为上巳节,这一天的活动大多与水有关,人们或作楔祭,或于水中沐浴,或在水边嬉戏甚至野合.赋中主人公面对长满兰花的水边沙洲不仅没有感到节日的快乐,反而抑郁不欢.导致他不欢的原因有二:一是江干有事,这是否隐指当时吴三桂的军队正与清军在洞庭湖一线对峙难以坐实;二是作者在江边没有找到可以与他一道嬉戏娱乐的人,感到春天离自己十分遥远,所谓思芳春兮迢遥,谁与娱兮今朝?这应该是主要的.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他在江边没有找到政治上的同志或者同盟军.不得已,他转而逃人寂静的空山.赋的最后两句,作者情不自禁地再次发出感叹,在寂静的空山里,谁又能与我一道望春呢?结合潘氏所述写作背景,王船山与吴三桂在政治上显然是意不属兮情不生的异路人.船山向往春色,始终怀抱着反清复明的愿景,但对吴三桂这种背叛国家与民族的罪魁绝对不抱幻想,视之为不祥之人,故作此赋以明心志.船山赋还真实地记录了他在永历政权的为官经历,从中可以看到永历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以及他对明王朝的忠诚.顺治五年(1648)十月,王船山与管嗣裘在衡山举兵抗清,失败后径赴肇庆,投奔永历政权,并就任行人司行人一职.这时的永历朝廷内部派系林立,纲纪败坏,忠臣与奸贼之间的矛盾斗争十分激烈.据船山章灵赋自注及潘宗洛船山先生传记载,期间发生了两件大事,最终迫使王船山以病乞身,退隐林泉.一是内阁大臣王化澄结党营私,勾结叛臣陈邦傅,内竖夏国祥,将志在振刷的金堡,袁彭年,丁时魁,刘湘客,蒙正发五位大臣指为五虎,逮捕下狱,大学士瞿式耜,严起恒先后进谏,桂王不听,王船山为此三次上疏弹劾王化澄结奸误国,桂王亦不听.王化澄恼羞成怒,欲加害船山,幸得原农民军将领高必正出面相救才幸免于难.二是降将孙可望挟迎桂王,并强行要求封他为秦王,首辅严起恒坚决反对,孙可望一怒之下派部将椎杀严起恒.对于第一件事情,章灵赋中这样写道:荃服篱而未闲兮,或进姓而善啼.轩聆律於柜累兮,夔繇庚其若蹊.蟆女离而长谣兮,矧既雨而申1馥).余姣固殉於所字兮,苍天正余以无奔.虹奇色其众媚兮,睽星枢以思存.蹇疾颊而婴疹兮,返牢幺幺以行路.迹违魏以率野兮,魂慎慎其念故.荃,本意是芳草,这里指桂王(永历帝).雕,黄鼠狼,这里指王化澄,朱天麟等窃居权位的奸佞小人.后者偷一ft之利,残害忠良,畏死贪赂,暗地里拥戴孙可望,如舍日而媚虹.船山忠心为国,不随众狂,内心感到孤立无援.三谏桂王不听,他决定以病乞身,离开魏阙,隐居草野,但又念从此之后再无见君主之日,因而踌躇徘徊,难以抉择.第二王夫之;祓楔赋,堇斋文集卷八,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182页.文见王之春撰,汪茂和点校王夫之年谱附录一,中华书局1989年第144页王夫之:章灵赋,薹斋文集卷八,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187页.80湖南大学(社会科学版)件事情在章灵赋中亦有记述:后适河以拂训兮,辅志直岛而逢怒.配与旬其交佛兮,何所肆余之雅武.屏服昧於蒸原兮,震伐方以流耳.口口既余之永仇兮,王铗亦维以悼纪.佃葛荏余扎踬兮,眄余天而未可.夙延清而饮虚兮,纷莫知余之所甫.一二句用典,暗指孙可望挟迎桂王于滇黔,其行为与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凭借武力召周天子到河阳狩猎极为相似,违背了君臣大义.接下来写自己忠心报国,却无可托足之地,不得已屏迹幽居,遁于蒸水之原.而此时孙可望部将李定国扫掠粤楚,捷报频传,兵威震耳.李定国派人邀船山赴滇黔就职,船山左右为难,所谓欲留则不得干净之土以藏身,欲往则不忍就窃柄之魁以受命.于是作章灵赋以明心迹.章灵赋作于1653年.章灵一词,意即章显灵神,也就是剖白心迹的意思.全赋仿离骚结篇,首述其先祖与明朝之关系,实际上是在表白自己家族对明王朝的忠诚;接着缕陈自己的政治经历和对时局的看法,援史以证今,用词恍惚离奇,但痛心家国之感情恳切动人.最后以乱日作结,表明自己的抉择:天昧冥迁,美无耽兮.方蟆为泽,已日霪兮.凿秕孔劳,矧怀婪兮.督非我经,雌不堪兮.专伏以需,师翰音兮.幽兆千里,翼余忱兮.仓忱写贞,疾烦心兮.贸仁无贪,怨何寻兮.参照船山自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理幽隐,时刻处于迁移变化之中,因而不可能确立一个永恒不变的必美无恶的标准,恰如久旱得雨为泽,雨下过不停又会苦霪.当中原沦丧不余尺土之时,孙可望挟迎永历帝,矫制兴师,固然能以足音慰空谷,但如果长期挟主自雄,则名为汉相,实汉贼矣.面对如此时局,君子求以洁身报主,就好比凿秕求精,非常困难,留则河山非有,往则逆顺无垠,且很可能助推孙可望挟主自王的阴谋,而他又不能一味地与物推移,知雄守雌,以苟全性命于乱世.审时度势,反复权衡,船山决定退伏幽楱,俟曙而鸣,也就是退隐山林,待时而动.除了记述政治生活与斗争经历,船山还作过几篇以雪,霜,鸿雁,练鹊,蚂蚁等自然物象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赋,一篇以南岳山jil为描写对象的地理大赋,在这些作品中,他运用赋这一传统文体所特有的表现方式,取譬引类,托物言志,或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或含蓄而真实地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和不同流俗的生活方式,表达他对永恒哲理的体认,赋中所描绘的各种物象通常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寄寓着作者在那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所特有的人生体验和家国情感.南岳赋是船山赋中唯一一篇以山川地理为敷陈对象的大赋,具体写作时间不详.谭承耕先生根据赋中提及荆溪制相(船山自注:堵公仲缄)和江陵詹尹(船山自注:张公别山)两人游南岳之事,考定本篇当作于1650年或以后.赋写南岳山川i,最显着的特点是能巧妙地结合相关神话传说,历史故实和宗教遗迹等展开铺叙,自然与人文并重,且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气象恢宏.表现方式上模仿汉大赋,全篇按总分总顺序依次展开.开篇总写南岳的成因及其地理特点,接着分类描写南岳之山水,草木,岩岫,鸟兽及佛道文化遗迹,最后以南岳脉蜀踞楚,拒粤引吴,北吞黾既,南拚苍梧,乃天下之奥区作结,突显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赋中字里行间充满浪漫瑰丽的神奇色彩,表现了作者对自己长年生活和战斗的这片土地的无比热爱.孤鸿赋,练鹊赋,蚁斗赋三篇以动物为描写对象,结合所写对象的物性特征抒写人世间的幽情愤绪,隐喻着作者的道德操守及其对人生与人性的思考.孤鸿赋作于1686年,为悼念亡兄介之而作,以怀念,赞美亡兄的高洁品性为基本主题,同时以孤鸿自喻,抒写自己痛失兄长后志失魂离的弥天悲凉.在表现方法上采用传统手法,借雍门子与客之问答结篇.雍门子目睹失群鸿雁,援琴而歌:伤裴回兮孤往,弥永夜兮悠长.客则扬尘而起,故王夫之:章灵赋,薹斋文集卷八,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188页.王夫之:章灵赋注,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189页.王夫之:章灵赋,整斋文集卷八,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195页.谭承耕船山诗论及创作研究第十章,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283-284页.堵仲缄,名允锡,号牧游,南明弘光元年(1645)提督湖南学政,改巡抚.这年春天,堵氏曾至船山居处续梦庵相访,并同登上南岳.张同敞,字别山,张居正曾孙,曾督师湖南.1650年与瞿式耜同守桂林,兵败后被俘,同年11月与瞿式耜一同殉难.王夫之:南岳赋,薹斋文集卷七,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173页.薹斋文集卷七,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176-178页.本段未注明出处之原文均据此征引.第5期刘再华:王船山赋的思想意蕴81作旷达:何为其然哉?夫物之所偶,天之所邮,介然相於,泊然相俦,为欢既乍,其睽无忧.纵厥心之不康,岂达人之攸累.可观化以逍遥,悲何为其最之哉?客之旷达激起雍门子无限感慨.稍作沉默后,雍门子批评客之观点,认为世上万物之聚合相翕,有人有天,有同原而异委,有顺化而偶联,不能仅眄迹而观其判合.又以鸿雁之群居生活隐喻作者兄弟之间生死不渝的情谊.幼年时,曾不知心魂之隔乎异躯,而踪迹成乎疏远.长大后,睥睨青霄,志存高远,望云逵于万里,讵折翼于崇朝.面对社会剧变,时局艰难,兄弟俩同声相应,患难与共,以气节相砥砺:菰蒋槁而调饥姑忍,艚缴施而行路悲难.然且吊影矜双,寻声知和,垂翅虽频,盟心自可.沐玉露之清冷,啄残香于琼颗.向荻岸而同栖,忘惊涛之屡簸.于斯时也,天海虽迷,悲欢犹半.风炼魄以森寒,雨露衿而零乱.互梳翎以好修,誓千秋于明旦.要是能永远这样相互激励,并肩战斗该多好啊!然而,何曼天之荒唐,遽颓龄而飘散,苍天无情,最终将他们兄弟拆散了.据船山所撰石崖先生传略,王介之为学笃敏,淡泊名利,张献忠攻陷衡阳时,他宁死也不出任伪吏,为人为文均为一时之楷模,其人格品性正如赋中之孤鸿,盖其为群也不妄,则其为念也不迁.其为生也不独,则其为死也不捐,具有一颗高洁不屈的灵魂.练鹊赋写鹊游林泉,标举的是一种独立特行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操守.面对复杂艰险的社会,练鹊游芳林而远害,取在躬之洵美,拟退食之委蛇,恰如幽人荔服,逋客蕉觞,行药云际,闲步夕阳,寄息心于倦羽,话持赠夫沧浪,看似逍遥豁达,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全身远害,另一方面也是在竭尽全力保持人格个性的独立自由.离开永历朝廷后,王船山回到衡阳,筑土室于石船山,名日观生居,从此隐居幽伏,杜门着述,以全身远害,晚年曾自题观生居堂联云: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其人格操守与生活方式就如本篇中的练鹊,形众浊以独醒,赠遥情于刍束,在举世皆浊之时保持着清醒独立的生活态度.在船山诸咏物赋中,蚁斗赋诚为咏物佳构,然却非王赋正格,1是比较特殊的一篇.本篇通过蚁群之间的战争鞭挞社会,着意于讽刺,却没有流于表相,还是由具象走向抽象,上升到人性与永恒哲理的阐明.全篇在意义营构上明显地分为三个层次.开篇以传神之笔描绘了一场蚁群之间的战争:尔乃争堂夺坳,趋衍登坟.此冯乘以撑距,彼昂击而陟垠.拥攒簇而互进,乍左次而姑屯.旁掠侵地,丛守振门.山倾嶂叠,浪沓潮翻.槭槭耳耳,迷迷魂魂.前已超越,后仍轮困.趾缮其怒,须传其云.往复返顾,来益趋援.于斯时也,参两相城,特匹相操,分朋相於,壹死相纠.相诛以喙,相牾以爪,脊不谋心,足不念脑.相惩以全,相奖以跃.目光瞀埃,液血倾薨.折绝糜散,横陈镇倒.惨昏旦以怔营,剧自忘其饥饱.鳞鳞尘尘,暴舭载道,犹且历战场以逍遥,贾馀威之虔矫.以蚁群而写世态.两群蚂蚁为争夺地盘大开杀戒,以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场面异常惨烈,其情形与人类社会中不同族群之间的争斗惊人地相似.这是第一层,写蚁斗之状,属于具象的描写,重在讽刺.第二层析蚁斗之因,重在哲理的探寻.王船山认为,类似蚁群之间这种为各自利益而发动的战争,就像溽暑戢而商飙严,坚冰解而炎曛赫是自然界的规律一样,必然会不断重复地发生.夫有畛者无畛者也,有群者无乎不群也,人与人之间通常会因为一染之丝,判乎黑白.始于相矜,终于相贼,这是人的本性决定的,也是宇宙元气运行的必然结果,无法避免.透过鳞鳞尘尘,暴眦载道的惨状,王船山看到了那些犹且历战场以逍遥,贾余威之虔矫的胜利者的丑恶与残忍,从人性的高度深刻地揭示了人世间各种争斗产生的原因.第三层论应对蚁斗之方.船山以先知者的姿态不无得意地告诉人们:夫欹薄而无择者气也,攻取之相寻者机也,穷极而元回者往也,消谢而无修者归也,这些都是自然的法则,不可能改变,然而天不任杀,物不任威,只要展目千古,潜意精微,参透玄机,就能准确地把握吉凶生杀之枢轴,当然也就不用担心险毒之难平了.据赋题注,本篇作于1680年,其时清军已经收复衡阳,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因此,赋中所写蚁斗很可能是吴三桂与清之间战争的隐喻,如此也就不难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整斋文集卷二,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103页.文见蓥斋文集卷七,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174176页.本段未注明出处之原文均据此征引.语见船山诗文拾遗卷一,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921页.文见薹斋文集卷八,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196-198页.本段未注明出处之原文均据此征引.82湖南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矩理解他在析蚁斗之因后为什么要加写一层论应对之方了,或许他确实是在为准确预测三藩之乱的结局感到得意,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卷入这场类似于蚁斗的战争.雪赋和霜赋写景咏物,同样蕴含着船山关于人性和人生问题的思考.雪赋是一篇律赋,句式两两相对,对仗工稳.开篇写雪街轻不舍,趋洁如淫,魂摇摇而摩定,紧紧扣住轻,洁,飘摇不定等特征突显雪的品性,接着分四个阶段具体描绘下雪赏雪的过程.雪初下时,与风俱怒,窜云而骤,不择地而落.继而大雪纷飞,上黑童而薄天,下迷离而无地,疑月疑霜,迷天迷水,六方一色,流目无垠.大雪过后,大地银装素裹,素莹上结而大白若辱,坚刚渐成而益壮于老.最后写初春来临,积雪消谢.赋中写雪,最显着的特点是处处关合人事.如写雪之飘忽不定,有似去国之臣,裴回赐块;下山之妇,怅惘遗簪.写大雪纷飞,则联系到羁晋南冠,留边汉使与逋臣埋迹,筑客衔悲.诸如此类的描写皆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寄寓着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霜赋作于1688年,假庾子山与客之问答结篇.庾子山身羁关陇,思念江南,长夜不寐,于是移欢以作怨,挈物以问天,对霜抒怀:夫化有所不可知,情有所不可期.贸迁荣悴,曷其有涯.而当之者适与相遘,感之者潜与相移.然则履霜之刺,未谐贞感,繁霜之怨,独有馀悲.悲从何来?来自化有所不可知,情有所不可期.以霜为例,夜幕降临,尔乃裴回夭袅,依违萧散,似止仍留,将合复判.夜半时分,霜气凝结,爰就苔衣,或依木杪.天明之时,繁霜万顷,极望晶莹,然而好景不长,太阳一出,皑容淡而愈远,凛气翕以如蒸,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面对此情此景,船山怅然有感:历千秋而寓愁兮,曾不如晨霜之易消.在这里,繁霜既是生活环境的制造者,而其自身之贸迁荣悴又成为某种人生命运的象征.从思想寄寓到情感表达,船山赋都深受屈原赋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艺术形制方面的表现非常明显.上述诸赋中,祓楔赋,章灵赋,惜余鬓赋直接采用骚体赋的形式,句式模仿离骚或九歌.章灵赋首述先祖与明朝之关系,惜余鬓赋代唐生立言,首叙唐生世系及出生,结篇方式与离骚惊人地相似.在表现方法上,船山赋亦直承屈骚,大量运用比兴手法,意象选择与意境的营构常常呈现出神奇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赋风整体上与屈赋相近.但是,比较而言,王船山之于屈赋,看重的不是其艺术形式,还是屈赋中那颗悲孤绪于独萦兮,旷千秋而无与的独心.在九昭序中,他批评宋玉,刘向之于屈原,或亲承玉旨,或具旷世同情,却都未能真正地继承屈原的精神,可绍者言,难述者意,二人之辞赋敛事征华,徒相勒以貌悲,而幽响之情不宣.而他之所以作九昭,起因是自己生于屈子之乡,而遭闵戢凶,有过于屈者,目的则是要以此旌三间之志,彰显屈子之独心.九昭是一篇拟骚之作.赋中,船山化身屈原,以屈子本人的口吻述说他流放江南至沉江期间的心理活动,抒写其充满幽情幽思与忧愁忧愤的家国之怨.全篇由汩征,申理,违郢,引怀,扃志,荡愤,悼孑,惩悔,遗愍凡九章构成,章内各句段均有船山自注,除违郢外,各章末还有船山本人评注,总结本章大意,申述如此行文的理由.如汩征章末自评:(本章)述屈子始迁于江南,览河山之异而兴悲,忧菀积中,更无从而明言所怨.申理章末自评:(本章)达屈子未言之情而表着之,想其忠爱愤激之心,迨沈湘之日,申念往事,必有如是者.清君侧之恶,虽非人臣所敢专,而宗臣之义,与国存亡,知无不为,言无不尽,故管蔡可诛,昌邑可废,况张仪,靳尚之区区者乎!辄为追惜,无嫌侑烈也.诸如此类的评论,其实是用一种理性的方式说明赋中的描写符合屈原当时的心情,虽是想像之辞,却是情中或有之景.王船山作九昭,固然是以旌三间之志,揭明屈原忠君爱国之独心,但同时也是借代白屈子之心向天下人倾吐郁积于自己心中的家国之怨和遗民情思,抒写自己亡国之后的孤情孤绪和孤忠孤愤.船山生于屈子之乡,平生遭际与屈原非常相似,易生薹斋文集卷七,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178180页.薹斋文集卷七,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180181页.王夫之:九昭,蓥斋文集卷五,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154页.王夫之:九昭序,薹斋文集卷五,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147页王夫之:九昭.整斋文集卷五,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149页.王夫之:九昭,蓝斋文集卷五,船山全书第十五册,第151页.第5期刘再华:王船山赋的思想意蕴83异代同悲之感,故赋中所写既神契屈心,又很自然地融注了自我的现实感受,甚至反过来夺屈原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磊块.如申理章写屈原坦衷直致,向怀王进谏,怀王终惑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