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经济景气指数监测报告.doc_第1页
中国互联网经济景气指数监测报告.doc_第2页
中国互联网经济景气指数监测报告.doc_第3页
中国互联网经济景气指数监测报告.doc_第4页
中国互联网经济景气指数监测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互联网经济景气指数中国互联网经济景气指数 监测报告监测报告 互联网实验室景气与服务监测小组互联网实验室景气与服务监测小组 组长 互联网实验室 CEO 王俊秀 副组长兼表现指数监测架构师 李慷 基础指数及服务监测架构师 叶秀敏 网络股指数监测架构师 杨皓 2004 9 正文目录正文目录 前言前言 5 第一章第一章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 7 1 1 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的介绍 8 1 1 1 建设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的意义 8 1 1 2 互联网基础指数的概念介绍 8 1 1 3 互联网基础指数的特点 8 1 1 4 互联网基础指数的研究案例 8 1 2 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指标体系 9 1 2 1 指标体系建设的原则 9 1 2 2 指标体系的构成 9 1 2 3 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 10 1 2 4 指数计算方法 10 1 2 5 发布办法和发布周期 10 1 3 互联网基础指数权重的计算 10 1 3 1 权重计算方法 10 1 3 2 权重计算结果 11 1 3 3 互联网基础指数计算公式 12 1 4 互联网基础指数计算结果 12 1 4 1 基础指数计算结果 12 1 4 2 基础指数走势及分析 13 1 5 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补充说明 15 第二章第二章中国互联网满意度指数中国互联网满意度指数 16 2 1 中国互联网满意度指数介绍 16 2 1 1 建设中国互联网满意度指数的意义 16 2 1 2 互联网满意度指数的概念介绍 17 2 1 3 互联网满意度指数的特点 17 2 1 4 满意度指数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历程 17 2 1 5 互联网满意度指数研究的理论基础 18 2 2 中国互联网满意度指标体系 18 2 2 1 指标体系建设的原则 18 2 2 2 指标体系的构成 19 2 2 3 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 19 2 2 4 指数计算方法 19 2 2 5 发布办法和发布周期 20 2 3 互联网满意度权重的计算 20 2 3 1 权重计算方法 20 2 3 2 权重计算结果 21 3 73 2 3 3 互联网满意度计算公式 21 2 4 互联网满意度指数计算结果 22 2 4 1 满意度指数计算结果 22 2 4 2 满意度指数走势及分析 22 2 5 满意度指数说明 24 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互联网表现指数中国互联网表现指数 26 3 1 中国网站 CISI 排名体系 27 3 1 1 CISI 指数的意义 27 3 1 2 推算方法 28 3 1 3 计算方法 数据来源 计算公式 数据有效期 28 3 1 4 部分重要排名结果发布举例 2004 年 8 月 9 月 29 3 1 5 中国网站总排名 以 2004 年 7 月榜为例 35 3 2 CISI 综合指数 40 3 2 1 CISI 综合指数成分网站 40 3 2 2 CISI 综合指数计算方法 42 3 3 CISI 结构指数 44 3 3 1 CISI 结构指数计算方法 45 3 3 2 CISI 结构指数相关研究成果 47 第四章第四章 中国网络股指数中国网络股指数 53 4 1 中国海外网络股指数规则 53 4 1 1 成分股的选择 53 4 1 2 基期的选择 53 4 1 3 运算方法 54 4 1 4 调整情况 54 4 2 中国海外网络股指数的审核 55 4 2 1 成分股审核 55 4 2 2 成分股审核的例外规定 55 4 2 3 指数委员会 56 4 2 4 基本规则的修改与例外规定 56 4 3 海外网络股指数变化 56 4 3 1 成分股和基期的变迁 56 4 3 2 指数的走势及分析 67 附录附录 70 附录一 中国大陆 TOP 500 网站排行榜 2004 年 7 月 Alexa 过滤版 部分 流量异常网站名单 70 附录二 关于 A 数据 71 附录三 中国大陆 TOP 500 网站排行榜 2004 年 7 月 Alexa 非过滤版 72 4 73 图表目录图表目录 图表图表 1 11 1 SAATYSAATY 的的 1 1 9 9 度评分方法度评分方法 11 图表图表 1 21 2 基础指数指标评价矩阵基础指数指标评价矩阵 11 图表图表 1 31 3 基础指数指标权重基础指数指标权重 11 图表图表 1 41 4 基础指数各个指标的历年原始统计数据基础指数各个指标的历年原始统计数据 12 图表图表 1 51 5 历年各指标及基础指数计算结果历年各指标及基础指数计算结果 13 图表图表 1 61 6 基础指数各个指标的指数走势图基础指数各个指标的指数走势图 13 图表图表 1 71 7 三个指标的指数走势图三个指标的指数走势图 13 图表图表 1 81 8 互联网基础指数走势图互联网基础指数走势图 14 图表图表 2 12 1 分指标评价的五级量表分指标评价的五级量表 19 图表图表 2 22 2 SAATYSAATY 的的 1 1 9 9 度评分方法度评分方法 20 图表图表 2 32 3 满意度指标评价矩阵满意度指标评价矩阵 21 图表图表 2 52 5 互联网满意度指数计算结果互联网满意度指数计算结果 22 图表图表 2 62 6 满意度指数分指标不同时期走势图满意度指数分指标不同时期走势图 22 图表图表 2 72 7 各期满意度指数走势图各期满意度指数走势图 23 图表图表 3 13 1 互联网实验室互联网实验室 CISICISI 网站监测分类表网站监测分类表 27 图表图表 4 14 1 海外网络股指数总体走势海外网络股指数总体走势 68 图表图表 4 24 2 海外网络股指数海外网络股指数 20002000 年走势年走势 68 图表图表 4 34 3 海外网络股指数海外网络股指数 20012001 年走势年走势 69 图表图表 4 44 4 海外网络股指数海外网络股指数 20022002 年走势年走势 69 图表图表 4 54 5 海外网络股指数海外网络股指数 20032003 年走势年走势 70 图表图表 4 64 6 海外网络股指数海外网络股指数 20042004 年走势年走势 70 5 73 前言 中国互联网经济景气指数由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指数 中国互联网满意度 指数 中国互联网表现指数和中国网络股指数 4 大指数体系组成 采用拟合 发布指数体系和相关研究成果的方式 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理论框架 分 别对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宏观方面 基础设施和用户满意度 中观方面 网络平 台和行业表现 和微观方面 互联网上市公司状况和业绩表现 进行了探索性 的研究 试图对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整体和各个层面进行描述 为想了解中国互 联网经济目前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人们提供借鉴 从景气指数目前的研究和监测结果来看 总体上说 中国互联网经济正处 在从初级阶段走向 小康 阶段 整体经济全面提升的关键历史时期 在 4 大 指数体系上表现为 1 互联网基础指数互联网基础指数 中国互联网经济从 虚 走向 实 具体表 现为 a 国际和国内出口带宽的增长 是整个互联网经济增长和提升的 基石 b 网民数量持续增长 增加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市场容量和消费 力 人数 金额 消费频率 网民人群特征的分散 更多阶层 收入水平 社会地位等 的人群成为网民 整个经济的消费 层次得到提升 这样使得互联网经济从低端向高端发展 基于 互联网的高端娱乐 旅游服务 中介服务 电子商务 理财投 资等实实在在的经济形式得到蕴育和发展 并逐渐成为经济的 主流表现形式 c 域名数的增长 反映出中国互联网的活跃程度正在增强 越来 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拥有自己的独立域名和网站 使得更多的人 参与到互联网经济中 各种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载体得到极大 的丰富 互联网经济的渗透力得到增强 6 73 d 网络终端 计算机数 的增长 反映出互联网经济的延伸力得 到增强 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 2 互联网满意度指数互联网满意度指数 互联网经济从 初尝 懵懂 走向 挑剔 成熟 3 互联网表现指数互联网表现指数 互联网经济从 贫乏 走向 丰富 a 综合指数的持续提高 表明网站流量和人气 吸引力 注意力 的持续增长 反映了互联网上的内容从 贫乏 走向 丰富 服务从 贫乏 走向 丰富 产品也从 贫乏 走向 丰富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民 b 结构指数的下降 表明互联网经济的注意力趋于分散 从以前 门户时代 的门户网站唱主角 到今天门户网站注意力的下 降 1 年下降 10 以上 越来越多的专业网站人气上升迅速 专 业资讯类 服务类逐渐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主流 4 互联网股票指数互联网股票指数 互联网经济经历了从高潮 泡沫再到孕育高潮 的三个历史阶段 下一个经济发展高潮正在来临 从海外互联网上 市公司的整体业绩来看 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正逐渐成熟 整个 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商业投资价值正在提升 作为互联网经济优秀代 表的网络股 海外上市公司 正在结束 烧钱时代 进入 赚钱 时代 并且行业分布出现明显的分化 盛大 腾讯 携程 空中 网等专注于提供网上服务的网络公司正在逐渐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同 和追捧 门户类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在下降 7 73 第一章 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正把人类带入网络经济时 代 网络经济的兴起 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 工作和生活方式 为经济 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契机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十年中 支撑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 网民和域名数量等都有了突破性发展 这些基 础建设是整个网络教育发展的根本前提 据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会议公布的数据 表明 九五 以来 我国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建设已跃居世界前列 无论是固定网络的规模还是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都仅次 于美国 根据 CNNIC2004 年 7 月统计数据 我国上网人数达 8900 人 其中宽带 上网用户已经达到了 3110 万 域名总数是 382216 国际出口带宽 53941M 上 网计算机总数为 3630 万台 九五 期间 我国的通信业务总量达到 4000 亿元 年均增长 33 而且 随着我国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国家对网络基础设施 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 整体水平的提高速度将不断加快 这为网络的更广泛应 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证 在这样一个快速增长期 互联网发展的支撑基础一直是政府和相应企业以 及广大网民关注的焦点 为了衡量互联网行业稳定发展及壮大能力 促进互联 网经营者不断改善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互联网实验室建立了我国互联网基础 指数指标体系 以此来有效测评互联网基础建设状况 根据国际出口带宽 上 网计算机数量 网民数 域名数等指标来作为衡量互联网发展潜力的综合指标 互联网基础指数评价工作由互联网实验室组织实施 每季度进行一次 互 联网实验室首次推出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测评结果 公布如下报告 8 73 1 1 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的介绍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的介绍 1 1 1 建设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的意义建设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的意义 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好会的重要指标 能够反映出互联网行业发展的 过程和趋势以及潜力 为政府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评价互联网基础建设水平 寻找改善和提高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方向 和水平 1 1 2 互联网基础指数的概念介绍互联网基础指数的概念介绍 定义 互联网基础指数是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起到基础和保障作用的影响 因素的数量衡量 1 1 3 互联网基础指数的特点互联网基础指数的特点 相对性 是计算期互联网基础指标数据与基期数据值之间的比较 1 1 4 互联网基础指数互联网基础指数的研究案例的研究案例 互联网经济指标 互联网经济指标 InternetInternet economyeconomy indicatorsindicators 是由思科公司委托德克萨斯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开发提出 针对 3000 家 样本公司 每季度公布研究结果 该指标将互联网经济分成基础结构供应商 应用商 电子中介商 在线销售商四层 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基础结构 层 包括 IBM 3COM CISCO 等 该指数针对基础结构层 单独设立了一个一级 指标 网络化准备 或就绪 指数网络化准备 或就绪 指数 NetworkedNetworked ReadinessReadiness Index Index 简称简称 NRINRI 该指标是由哈佛大学与世界经济论坛 CID 建设的 用来评价世界上 75 个国家 或地区 占全球 80 的人口和 90 的产出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和 发展潜力 评估要素由 2 个第一级要素 9 个第二级要素 10 个第三级要素和 65 个第 四级要素构成 2 个第一级要素 网络应用指数和网络支撑因素指数 网络应 用指数用来直接衡量一个国家 或地区 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和渗透程度 网络支 撑因素指数评估一个国家 或地区 网络应用环境以及未来网络渗透的潜力 中 国 NRI 排名为 64 位 9 73 CIICII 电子商务总指数电子商务总指数 中国互联网研究与发展中心于 2000 年 8 月 8 日公布了 CII 电子商务总指数 总指数共有七个要素组成 其中重要的就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指数 电子商务 基础设施指数包括上网计算机比重 企业拥有 WEB 数 平均带宽 数据库容量 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占社会比重 人均信用卡数等指标 1 2 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指标体系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指标体系 1 2 1 指标体系建设的原则指标体系建设的原则 此次互联网基础指数测评具有如下特点 1 1 公正性 公正性 数据选用 CNNIC 全国范围内的统计调查数据 样本数量具有广 泛性和代表性 2 2 科学性 科学性 本次测评借鉴国外成熟的研究成果 有较强的理论支持 同时 对数据的处理大量运用了现代统计学成果 3 3 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 为了保证指数的长期运作和有效 互联网实验室在指标的选 择 计算方法上都经过精心研究 使评价指标要便于采集数据 方便使用 1 2 2 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体系的构成 选用四个指标来测评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 指标名称指标名称 1 1 网民总数 网民总数 2 2 域名总数 域名总数 3 3 国际出口带宽总量 国际出口带宽总量 4 4 上网计算机数 上网计算机数 指标定义指标定义 网民总数网民总数 网民 互联网用户 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 平均每周使 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中国公民 域名总数域名总数 特指在 CN 在注册的域名总数 国际出口带宽总量国际出口带宽总量 指我国连接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等国的国际出 口的带宽总量 上网计算机数上网计算机数 指至少有一人通过该台计算机连入互联网络的计算机数 10 73 量 以上四个指标分别从市场基础 网民总数 提供服务的网站基础 域 名数 基础设施建设 带宽 上网设备 上网计算机数 四个角度解释 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 1 2 3 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 CNNIC 每次 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 网民 相关企事业单位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 CNNIC 的调查数据采用了计算机网上自动搜寻 网上联机 网 下抽样 相关单位上报数据等调查方法 依据统计学理论和国际惯例 每次在上次调查工作基础之上 采用计算机网上自动搜寻 网上联机 网下抽样 相关单位上报数据等多种调查方法 1 2 4 指数计算方法指数计算方法 采用对用户和企事业单位调查获取评价数据 运用数理和计量方法进行 计算 分析和评估的一种定量化的评定方法 计算公式计算公式 各基础指标的指数值 即期基础指数值 基期基础指数值 100 基础指数值基础指数值 a1 网民总数指数值 a2 域名总数指数值 a3 国际出口带宽 总量指数值 a4 上网计算机数指数值 ai 为各指标的权重 1 2 5 发布办法和发布周期发布办法和发布周期 基期设定基期设定 1997 年 10 月 基期指数值分别设为 100 发布周期发布周期 半年 1 3 互联网基础指数权重的计算互联网基础指数权重的计算 1 3 1 权重计算方法权重计算方法 权重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1 1 层次分析法介绍层次分析法介绍 在建立互联网经济景气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通过专家两两比较指标的相对 重要性 给出相应的比例标度分数 从而构造上层某指标对下层相关指标的权 重判断矩阵 11 73 步骤如下 A 按指标体系构造一级 二级 三级指标递阶层次 B 请专家委员会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经过处理 去掉最高和最低评价分数后 进行平均 构造出所有权重的判断矩阵 C 解权重判断矩阵 得出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检验每个矩阵的一致性 归一化 处理后 得出最底层指标的组合权重 D 逐层对上层指标计算权重 E 对所有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 得出综合性权重值 2 评分采用 SAATYSAATY 的的 1 1 9 9 度评分方法度评分方法 图表图表 1 11 1 SAATYSAATY 的的 1 1 9 9 度评分方法度评分方法 含义 某一指标相对于其他指标 分数 同等重要1 比较重要3 明显重要5 明显重要得多7 绝对重要9 每个指标的权重得出后 就可以计算指数值 本次根据基础指数的指标构成而搭建的评价矩阵见图表本次根据基础指数的指标构成而搭建的评价矩阵见图表 1 21 2 图表图表 1 21 2 基础指数指标评价矩阵基础指数指标评价矩阵 网民总数域名总数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上网计算机数 网民总数1 域名总数1 国际出口带宽总量1 上网计算机数1 1 3 2 权重计算结果权重计算结果 此次打分专家委员会由互联网实验室的 11 名专业咨询师组成 依据图表 1 2 专家分别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两两比较打分 对所有专家的分数平均后 得出各个评价矩阵 权重的计算结果如下 图表图表 1 31 3 基础指数指标权重基础指数指标权重 12 73 基基础础指指数数各各指指标标权权重重 0 5384 0 1919 0 1535 0 1163 0 0000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 网民总数 域名总数 国际出口带宽 上网计算机总数 从权重的计算结果上可以发现 在四个指标中 指标网民总数的权重最大 达到 0 5384 可见 专家认为 网民群体数量的扩大 是保证互联网发展的最 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1 3 3 互联网基础指数计算公式互联网基础指数计算公式 由以上权重计算结果 可得出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互联网基础指数互联网基础指数 0 1919 0 1919 域名总数域名总数 0 5384 0 5384 网民总数网民总数 0 1535 0 1535 国际出口带宽国际出口带宽 总量总量 0 1163 0 1163 上网计算机总数上网计算机总数 1 4 互联网基础指数计算结果互联网基础指数计算结果 1 4 1 基础指数计算结果基础指数计算结果 1 1 四个指标历年的原始统计数据如图表四个指标历年的原始统计数据如图表 1 41 4 图表图表 1 41 4 基础指数各个指标的历年原始统计数据基础指数各个指标的历年原始统计数据 日期日期网民数网民数域名总数域名总数国际出口带宽总量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上网计算机总数上网计算机总数 199710 62 万人 4066 个 25 M 30 万台 19980711794158554 1999012101839614375 19990740029045241146 20000189048695351350 2000071690997341234650 20010122501220992799892 200107265012836232571002 200201337012731975971254 2002074580126146105761613 200301591017954493802083 2003076800250651185992572 2004017950340040272163089 2004078700382216539413630 13 73 数据来源 CNNIC 的十四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2 各个分指标的指数和互联网基础指数计算结果各个分指标的指数和互联网基础指数计算结果 根据图表 1 4 的数据以及基础指数计算公式 可以得出基础指数的计算结 果 见图表 1 5 历年基础指数计算结果 图表图表 1 51 5 历年各指标及基础指数计算结果历年各指标及基础指数计算结果 时间时间 网民数量网民数量 指数指数 上网计算机数量上网计算机数量 指数指数 域名数量指域名数量指 数数 国际出口带宽总量国际出口带宽总量 指数指数 互联网基础互联网基础 指数值指数值 199801100100100100100 199807189180232340219 199901339250452572386 199907645487714964689 20000114351167119814041354 20000727262167245349362948 200101362929733003111964595 200107427433403157130285295 200201543541803131303888678 2002077387537731024230411692 2003019532694344163752012546 20030710968857361657439619505 2004011282310297836310886426417 2004071403212100940021576443886 1 4 2 基础指数走势及分析基础指数走势及分析 各个分指标的指数走势图见图表 1 6 图表图表 1 61 6 基础指数各个指标的指数走势图基础指数各个指标的指数走势图 互互联联网网基基础础设设施施分分指指标标指指数数走走势势图图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199801199807 199901199907 200001200007 200101200107 200201200207 200301200307 200401200407 上网用户总人数 上网计算机总数 域名总数 国际出口带宽总量 因为域名数量指标指数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其他三个指标的增长趋势 因此放大网民数 域名数 上网计算机三个指标的指数走势图 可得图表 1 7 图表图表 1 71 7 三个指标的指数走势图三个指标的指数走势图 14 73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16000 199801199807199901199907200001200007200101200107200201200207200301200307200401200407 网民数量指数 上网计算机数量指数 域名数量指数 图表图表 1 81 8 互联网基础指数走势图互联网基础指数走势图 互互联联网网基基础础指指数数走走势势图图 100 219 386689 13542948 45955295 8678 11692 12546 19505 26417 43886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50000 199801 199807 199901 199907 200001 200007 200101 200107 200201 200207 200301 200307 200401 200407 互联网基础指数以 1998 年 1 月为基期 指数值为 100 到 2004 年 7 月 互联网基础指数值已达到 43886 整个互联网基础指数的走势可以分为三个 阶段 1997 2000 年 缓慢增长阶段 2000 2002 年 指数直线上升阶 段 2003 年至今 指数爆发增长阶段 第一阶段 互联网刚刚导入中国市场广泛应用 处在成长阶段 网络 基础设施建设也刚刚起步 但互联网的虚拟性 全球性 低成本等特性不 断吸引了各界最广泛的关注和热情 这一阶段 网民数量从 1997 年 10 月 的 62 万人 增长到 1999 年 7 月 649 万人 计算机也迅速进入家庭 成为 新的家庭必备大件 注册域名 拥有网站成为企业和个人的时尚 电信企 业也不断拓展出口带宽 各方面的努力都为互联网的发展的拓展了广 阔的基础 致使互联网基础指数值从 1997 年 10 月的 100 增长为 1999 年 7 月的 689 增长率高达 589 第二阶段 泡沫破灭后的理性思考和应用创新阶段 产业链的逐步形 成 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企业越来越注重网络应 用的实际价值 开始踏踏实实地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服务 作为新兴 生产力的代表 互联网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速 互联网正在逐步走向理性 务实 稳健的发展道路 依托互联网的电子政 务 电子商务 网络银行证券 远程教育 短信 游戏等新的应用模式也 15 73 进入了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的应用陆续覆盖了社会的每一个领域 此阶段 互联网基础指数从 2001 年 1 月的 1354 增长到 2002 年 7 月的 11692 域名数保持稳定 而网民数 上网计算机数 出口带宽数等指标保 持较大幅度的增长 第三阶段 随着携程 盛大 TOM 等网络公司的上市以及新浪 网易等 老牌门户网站的赢利 网络热潮再次席卷中国 互联网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趋势 尤其是出口带宽指标 呈指数增长趋势 出口带宽从 2003 年 1 月的 9380M 增长为 53941M 带宽指数也从 37520 增长为 215764 增长速度高达 475 06 同时 我国也开始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中国信息网络化建设 以期 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 政府也因此下大力气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致 使整个互联网基础指数表现出高速增长势头 互联网基础指数从 2003 年 1 月的 12546 增长到 2004 年 7 月的 43886 1 5 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补充说明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补充说明 1 2003 年 1 月 国际出口带宽出现异动 带宽比上次数据减少 从 10576M 降为 9380M 据了解 是由于根据国务院 2001 36 文进一步改 革的要求 2002 年中国通信业在发展中改革 基础电信业务市场形成了 中国电信 中国网通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国卫星和铁通公司 6 家 竞争的新的市场格局 互联网骨干网运营单位也相应地由 10 家调整为 9 家 正因为几家电信公司的重组 致使 CNNIC 有些数据没有收集完整 此次指数计算 将 2003 年 1 月的带宽值 默认为上期的带宽值 2 随着网络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基础指数的指标和权重也是处 在相应动态调整过程中 互联网基础指数的调整周期为每半年一次 3 互联网基础指数测评体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期望在短时间内完成测评 体系的建设是不现实的 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的建设过程中 还面临一 系列困难 首先是人均上网人数 其次是客户联络手段缺乏 数据来源 渠道 数据的丰富性 连续性差等 以上困难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 所 以应以完善的中国基础指数为目标 分阶段地建设中国互联网基础指数 包括不同地区的指数建设 不同互联网产品的指数建设等等 16 73 第二章 中国互联网满意度指数 网络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以其特有的虚拟性 低成本 交互性 无时空限 制 个性化等优势 越来越广泛深入地介入大众生活 成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 日常工具 网络服务产品争奇斗艳 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应用也得到 快速发展 据 CNNIC 统计 截止 2004 年 7 月 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已达 8900 万 WWW 站点总数为 626600 个 互联网企业也从泡沫中吸取了足够的经验和教 训 把主要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中 并扎扎实实地为客户服 务 网络服务因此日益欣欣向荣 在这样一个快速增长期 互联网服务质量始终是大众关注的热点 也成为 网络服务提供商监测和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重点 为了了解广大网民对互联网 服务质量的要求和满意程度 促进互联网经营者不断改善服务工作 提高服务 质量 互联网实验室建立了我国互联网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指数体系 以此 来有效测评互联网服务质量状况 根据网民上网行为和需求 互联网实验室对 互联网服务经营者的服务质量状况建立了用户满意度指数评价制度 用 互联网 满意度指数 作为衡量互联网业务经营者服务质量的综合指标 互联网满意度指数评价工作由互联网实验室组织实施 每季度进行一次 互联网实验室首次推出中国互联网用户满意度指数测评结果 公布如下报告 由于时间和条件限制 本研究报告有不完善之处 请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2 1 中国互联网满意度指数介绍中国互联网满意度指数介绍 2 1 12 1 1 建设中国互联网满意度指数的意义建设中国互联网满意度指数的意义 是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好会的重要指标 能够反映出互联网行业产品和服 务质量水平与其他行业的差异性 以及地区之间质量水平的差异性 为 政府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7 73 真实了解顾客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客观评价 以此衡量互联网行业服务 水平和质量 顾客满意度指数是企业改善产品和服务效果 计算未来的 收益流量 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 通过评价顾客在消费互联网的满意度水平 寻找改善和提高互联网产品 和服务的方向和水平 2 1 22 1 2 互联网满意度指数的概念介绍互联网满意度指数的概念介绍 顾客满意 顾客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可感知的效果 或结果 与他的期 望值相比较后 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 顾客满意度 是对顾客满意的量化 是顾客事后可感知的结果与事前的 期望之间做比较后的一种差异函数 顾客满意度指数 CSI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是从顾客或 社会需求的角度 采用多等式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评价经济运行质量的一 种新型的经济指标 满意度指数多采用百分制 100 代表最满意 0 代 表最不满意 其余类推 互联网满意度指数 NCSI 互联网满意度指客户进行互联网消费时 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 2 1 32 1 3 互联网满意度指数的特点互联网满意度指数的特点 相对性 是客户期望值与最终获得值之间的匹配程度 顾客满意与否 取决于顾客接受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与顾客在接受之前的期望相比较后的 体验 累积性 顾客的满意度水平可以持续一定的时间 传播性 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可以在一定情况下进行传播 2 1 42 1 4 满意度指数的研究和应用发展满意度指数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历程历程 1985 年 顾客满意 理论首先由美国学者提出 1989 年 世界上第一个 国家的顾客满意度指数由瑞典公布 随后 德国 美国 加拿大等 20 多个国家 和地区先后建立了全国或地区性的 CSI 模型 美国的 CSI 测评已覆盖了 7 个经 济领域中的 34 个行业 已成为全国性的评价宏观经济指标 而且 美国 财富 杂志从 1995 年起 每年公布全国及行业的 CSI 欧洲质量组织和欧洲质量管理 基金会与安达信公司合作 开发了欧洲用户满意度指数 ECSI 近几年 我国 质量管理组织和许多研究人员也在积极研究用户满意度指数的理论及其实施方 法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每半年都推出顾客对互联网满意度的调查 18 73 2 1 52 1 5 互联网满意度指数研究的理论基础互联网满意度指数研究的理论基础 顾客满意度指数评测依据三个前提要素 用户期望 质量认知和价值认知 用户期望是用户对产品或服务质量水平的预期 取决于宣传 社会口碑 客户实际需求或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等多种影响因素 而且 每以次的消费 经历都会影响顾客的期望水平 质量认知是用户通过最近的消费经历对产品或服务质量高低的实际感受 根据多位经济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的研究 质量认知主要取决于对顾客主要需 求的满足程度和满足的可靠程度 质量认知度越高 顾客的满意度也就越高 价值认知是相对于所支付的价格而言 用户对产品或服务质量水平的感受 根据消费经济学中的 预期 估价 理论 顾客期望越高 质量认知和价值 认知越低 顾客的满意度越低 顾客前次的消费活动没有达到期望水平或满意 度低 将会影响下次消费行为 根据消费行为学理论 顾客在消费活动中 希望得到更多的让渡价值 让 渡价值等于顾客从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总的利益 减去顾客在评价 获得和使 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付出的总的成本 让渡价值越高 顾客的满意程度也就越 高 消费行为学的退出 抱怨理论认为 如果顾客在购买和使用产品或服务后感 到满意 就有可能继续购买 如果不满意 就会在不同范围内做出抱怨 如果 顾客的抱怨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偿 他们就会选择退出 计算方法是通过对用户调查获取评价数据 运用数理和计量方法进行计算 分析和评估的一种定量化的质量评定方法 2 2 中国互联网满意度指标体系中国互联网满意度指标体系 2 2 12 2 1 指标体系建设的原则指标体系建设的原则 此次用户满意度指数测评具有如下特点 1 1 公正性 公正性 数据选用 CNNIC 全国范围内的统计调查数据 样本数量的广泛 性和代表性 2 2 科学性 科学性 本次测评借鉴国外成熟的研究成果 有较强的理论支持 同时 对数据的处理大量运用了现代统计学成果 3 3 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 为了保证指数的长期运作和有效 互联网实验室在满意度指 标的选择 计算方法上都经过精心研究 并且将定期调整指标体系和权重 保 19 73 证指数的客观有效 2 2 22 2 2 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体系的构成 选用五个指标来测评互联网的满意度指数 指标名称 1 网络速度的满意度 简称 网络速度 2 网络费用的满意度 简称 费用 3 网络使用安全的满意度 简称 安全性 4 网络中文信息丰富的满意度 简称 中文信息丰富性 5 互联网操作方便的满意度 简称 操作方便性 2 2 32 2 3 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 数据来源 CNNIC 历次 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 调查对象 网民 调查方法 CNNIC 的调查数据采用了计算机网上自动搜寻 网上联机 网下抽样 相关单位上报数据等调查方法 依据统计学理论和国际惯 例 每次在上次调查工作基础之上 采用计算机网上自动搜寻 网上联 机 网下抽样 相关单位上报数据等多种调查方法 2 2 42 2 4 指数计算方法指数计算方法 通过对用户调查获取评价数据 运用数理和计量方法进行计算 分析和 评估的一种定量化的质量评定方法 分指标满意度数值分指标满意度数值 5 5 非常满意所占的百分数非常满意所占的百分数 1 1 非常不满意所占非常不满意所占 的百分数的百分数 图表图表 2 12 1 分指标评价的五级量表分指标评价的五级量表 级数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 得分54321 分指标满意度指数计算公式 每个指标的指数值每个指标的指数值 即期满意度值即期满意度值 基期满意度值基期满意度值 100 100 20 73 2 2 52 2 5 发布办法和发布周期发布办法和发布周期 基期设定 1997 年 10 月 基期指数值为 100 发布周期 半年 2 3 互联网满意度权重的计算互联网满意度权重的计算 2 3 12 3 1 权重计算方法权重计算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 3 3 层次分析法介绍层次分析法介绍 在建立互联网经济景气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通过专家两两比较指标的相对 重要性 给出相应的比例标度分数 从而构造上层某指标对下层相关指标的权 重判断矩阵 步骤如下 F 按指标体系构造一级 二级 三级指标递阶层次 G 请专家委员会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经过处理 去掉最高和最低评价分数后 进行平均 构造出所有权重的判断矩阵 H 解权重判断矩阵 得出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检验每个矩阵的一致性 归一化 处理后 得出最底层指标的组合权重 I 逐层对上层指标计算权重 J 对所有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 得出综合性权重值 4 4 评分采用评分采用 SAATYSAATY 的的 1 1 9 9 度评分方法 表一 度评分方法 表一 图表图表 2 22 2 SAATYSAATY 的的 1 1 9 9 度评分方法度评分方法 含义 某一指标相对于其他指标 分数 同等重要1 比较重要3 明显重要5 明显重要得多7 绝对重要9 每个指标的权重得出后 就可以计算指数值 本次根据满意度的指标构成 搭建的评价矩阵为 表二 21 73 图表图表 2 32 3 满意度指标评价矩阵满意度指标评价矩阵 网络速度费用安全性信息丰富操作方便 网络速度 1 费用1 安全性1 信息丰富1 操作方便1 2 3 22 3 2 权重计算结果权重计算结果 此次打分专家委员会由互联网实验室的 11 名专业咨询师组成 依据图表 2 2 和图表 2 3 专家分别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两两比较打分 对所有专家的分 数平均后 得出各个评价矩阵 权重的计算结果如下 图表图表 2 42 4 互联网满意度指标权重计算结果互联网满意度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互互联联网网满满意意度度指指标标权权重重 0 3634 0 2565 0 1589 0 1513 0 0700 0 00000 0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 网网络络速速度度 费费用用 安安全全性性 信信息息丰丰富富 操操作作方方便便 从权重上看 专家们认为网络速度对满互联网满意度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 上网的费用 所以 提高网络速度和降低上网费用对提高互联网满意度指数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3 32 3 3 互联网满意度计算公式互联网满意度计算公式 由以上权重计算结果 可得出中国互联网满意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互联网满意度指数互联网满意度指数 0 2565 0 2565 费用费用 0 3634 0 3634 网络速度网络速度 0 1589 0 1589 安全性安全性 0 1513 0 1513 中文信息丰富性中文信息丰富性 0 0700 0 0700 操作方便操作方便 22 73 2 4 互联网满意度指数计算结果互联网满意度指数计算结果 2 4 12 4 1 满意度指数计算结果满意度指数计算结果 分别计算各期的满意度指数 各期的分指标值 即期满意度值 即期满意 度指数值的结果如图表 2 5 图表图表 2 52 5 互联网满意度指数计算结果互联网满意度指数计算结果 时间 年月 时间 年月 网络速度网络速度费用费用安全性安全性信息丰富信息丰富操作方便操作方便即期值即期值指数值指数值 199710 2 5200 2 7800 3 3540 2 7701 100 00 199807 1 7200 2 2800 2 5900 2 0769 74 98 199901 1 6600 2 0200 2 5200 3 3600 2 0660 74 58 199907 2 5100 2 7600 3 3200 3 4700 2 8118 101 51 200001 2 4400 2 8100 3 3580 3 4600 2 8028 101 18 200007 2 5300 2 7900 3 4400 3 3800 3 4400 2 9338 105 91 200101 2 5700 2 8800 3 4200 3 3700 3 3900 2 9633 106 97 200107 2 6500 3 1200 3 4800 3 4200 3 4700 3 0766 111 06 200201 2 7400 2 7500 2 8400 3 3000 3 4100 2 8904 104 34 200207 2 9000 2 6900 2 7100 3 3200 3 5400 2 9246 105 58 200301 3 0000 2 6700 2 7600 3 3600 3 5300 2 9691 107 18 200307 3 1200 2 6400 2 8100 3 3800 3 5300 3 0160 108 88 200401 3 1800 2 7500 2 8100 3 4400 3 5400 3 0758 111 03 200407 3 14002 78002 77003 4003 53003 0558 110 31 数据来源 CNNIC 历次调查报告 2 4 22 4 2 满意度指数走势及分析满意度指数走势及分析 1 分指标在不同时期的走势图如下 图表图表 2 62 6 满意度指数分指标不同时期走势图满意度指数分指标不同时期走势图 23 73 0 1 1 2 2 3 3 4 4 199710 199807 199901 199907 200001 200007 200101 200107 200201 200207 200301 200307 200401 200407 网络速度 费用 安全性 信息丰富 操作方便 2 各期的互联网满意度指数走势图 图表图表 2 72 7 各期满意度指数走势图各期满意度指数走势图 互联网满意度指数值 100 7575 102101 106 107 111 104 106 107 109 11111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99710 199807 199901 199907 200001 200007 200101 200107 200201 200207 200301 200307 200401 200407 简要分析 中国互联网满意度指数总体走势呈现缓慢攀升状态 满意度本身是个相对 概念 它是实际体验与期望的差值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网络服务 商服务水平的提高 互联网的满意度水平的走势应该趋于平稳提高 总指数和 各个分指标的满意度指数走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7 年 10 月 1999 年 1 月 第二个阶段 从 1999 年 7 月 2001 年 7 月 第三阶段 从 2002 年 1 月 2004 年七月 第一阶段 处在互联网应用的断层阶段 此阶段 网络应用领先者已基本 了解网络及其应用 但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较初级阶段 因此网络速 度缓慢 造成第一批网络领先使用者对网络速度非常不满意 而网络速度又是 满意度指数的权重最大的主要指标 因此 此阶段的满意度指数值处在相对低 24 73 谷 第二阶段 国际出口带宽有了飞速发展 网络速度明显提高 网络域名数 也成倍增长 更多互联网企业投身于互联网服务 使网络信息内容日益丰富 而且很多网络应用服务如信息 邮箱等等都是处于免费使用阶段 网民对网络 费用处在相对满意阶段 此阶段 网民主要网络应用也是信息浏览 信息交流 等 因此对网络的安全性也比较满意 此阶段 网民对互联网处在比较满意阶 段 第三阶段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飞速发展 因此网络速度的满意度水平 不断提升 此阶段 网络服务提供商数目继续增加 提供除了信息 交流等丰 富的基础网络服务外 还增加了短信 购物 游戏等增值服务项目 而增值服 务网络涉及到网民的个人隐私和资金安全 对资金安全性要求比较高 我目前 关于网络安全性的许多问题还挣处于完善阶段 从图中 我们也发现这一阶段 网络安全性的满意度并不高 中国互联网自广泛普及 至今已经历十年的发展历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