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课件之发展概况.ppt_第1页
建筑史课件之发展概况.ppt_第2页
建筑史课件之发展概况.ppt_第3页
建筑史课件之发展概况.ppt_第4页
建筑史课件之发展概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0833302 中国古典建筑之发展概况 艺术与传媒系赵涵 50833302 课程定位 岗位 职业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 课程定位 制图员 设计 施工技术负责人 管理 能够进行建筑装饰图的绘制和读图扎实的美术基础知识经典设计合理借鉴了解工程项目投标程序 参与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完成装饰工程项目整体方案设计 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市场调研与分析 50833302 课程性质 目的 通过对古代建筑史的学习 掌握建筑发生和发展与当时政治 经济 哲学 文化 自然环境等诸因素存在密不分的关系 了解传统建筑在不同时期发展演变的特点和技术成就 懂得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建筑的形式与结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认识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入掌握典型传统建筑实例 吸取传统建筑的历史经验 提高学生的建筑修养和建筑设计思维能力 为学习专业课和建筑设计创作活动奠定基础 50833302 整体设计 第一部分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和特征 2 10 知识点提示 中国古典建筑的各个历史时期不同艺术风格特征 造型样式和形式要素 如建筑外形上的特征 建筑结构的特征 建筑布局的特征 建筑装饰和色彩特征等 重点提示 重点 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要素 构成形式 50833302 整体设计 第二部分西方古典建筑基本知识和特征 11 16 知识点提示 西方古典建筑的各个历史时期不同艺术风格特征 造型样式和形式要素 如希腊古典建筑的特征 古罗马建筑的特征 歌特式建筑装饰和色彩特征等 重点提示 重点 希腊 罗马 古典建筑 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 50833302 整体设计 第三部分现代建筑基本知识和特征 17 20 知识点提示 现代建筑的产生 现代建筑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现代建筑的形式特征及基本要素 现代主义建筑的不同流派 现代建筑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重点提示 重点 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 新材料 新结构 新形式 50833302 第一节中国古典建筑概述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1 初步形成 奴隶社会2 发展成熟 秦汉时期 唐代 北宋 辽 金 元 明清自然条件不同 建筑材料不同 生活习惯不同 宗教和文化艺术传统不同 在建筑上表现出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 50833302 教学目标及要求 见教材P1 50833302 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概况 1 1 1原始人群的居住方式1 1 2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50833302 1 1 1原始人群的居住方式 1 木骨泥墙房屋 黄河流域地区自然条件 黄土层丰厚 土质均匀 富含石灰质 有壁立不易塌的特点 发展过程 穴巢 半穴居 地面建筑 土木结构的雏形 50833302 1 1 1原始人群的居住方式 2 干阑式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自然条件 炎热 潮湿 地下水位高发展过程 单株巢居 多株的巢居 干阑式建筑 穿斗结构的雏形 代表性遗址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发现了柱 梁 枋板等木构件 而且构件上有榫卯 干阑式建筑 底层架空 上面是木构架的结构形式 50833302 河姆渡遗址 榫卯构件 50833302 50833302 50833302 50833302 50833302 1 1 2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1 仰韶文化遗址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遗址东贾柏村遗址 母系氏族初期 分区 居住区和墓葬区房址形状 瓢 椭圆 圆形建筑技术 红烧土块铺西安半坡村遗址 母系氏族后期 分区 居住区 墓葬区 陶窑场房址形状 长方形 圆形 地面上 建筑技术 使用石工具 木骨架经过扎结后涂泥的屋顶 木柱支持 采用绑扎法 地面用细泥抹面或烧烤使之陶化 50833302 西安半坡村房屋遗址平面 50833302 西安半坡村遗址建筑复原想象图 50833302 1 1 2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2 龙山文化遗址 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建筑遗址村落是龙山文化的共同特征 房屋遗址平面形状 大体圆形的单间 二室相连的双间房子 吕 字型的套间 建筑技术 白灰面地面 墙壁与地面几乎是直角 使用土坯砖 50833302 50833302 第二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课后作业 1 原始社会时期 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建筑有什么不同 2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比较 50833302 1 2奴隶社会建筑 1 2 1夏时期建筑1 2 2商时期建筑1 2 3西周 春秋时期建筑 50833302 1 2 1夏时期建筑 夏朝建筑 青铜器开始使用建筑活动 修建城郭 宫室和沟洫筑城方法 卵石夯土宫殿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西亳的宫殿遗址 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构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50833302 1 2 2商时期建筑 商朝建筑 我国奴隶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夯土和木构技术都有很大的发展1 宫室建筑郑州商城 建造年代最早的夯土城墙黄陂县盘龙城 殷城宫殿 分为宫殿区 制骨 冶铜区 墓葬区 居住区 50833302 安阳殷墟宫殿遗址 甲 王宫居住区乙 朝廷和宗庙丙 祭祀场所 前殿后寝和纵深的对称布局方法 在此时已经略具雏形了 50833302 1 2 2商时期建筑 2 陵墓1 组成 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另外还有羡道 地上 环绕陵体而建的一组设施 是为影响后人而建的 地下 安置棺柩的墓室 称为 椁 羡道 埋葬棺木和殉葬品时 上下运输用的通道 2 形状 方形和 亚 字形 50833302 1 2 2商时期建筑 3 商时期的建筑材料 技术和艺术1 人工材料开始使用 陶质材料和青铜制品 2 夯土建筑宫殿 卵石打基础 设有排水沟 3 建筑艺术上开始使用雕刻 雕刻的内容已经有动物 植物 50833302 1 2 3西周 春秋时期建筑 1 西周时期城市建设1 城市建设体制 按照宗法分封制度 城市的规模按等级来定 城市的大小 城墙的高度 道路的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的体量都必须按照等级来建造 2 城市布局 考工记 记载周朝都城制度 见书上第9页3 建筑遗址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50833302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遗址两进院落组成 在轴线上依次为影壁 大门 堂 室 建筑技术采用版筑墙 并有木柱加固 是我国目前所知有壁柱加固的版筑强的最早实例 出现新的建筑材料 三合土 白灰 沙 黄泥 50833302 1 2 3西周 春秋时期建筑 2 春秋时期建筑 770 476 一 筑城方法 夯土筑城 并有一套标准的尺度方案 墙高 基宽 顶宽 2 3基宽 门墙的尺度以 版 为基数 二 高台建筑 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方形土台 然后在高台上建殿堂 屋宇 50833302 1 2 3西周 春秋时期建筑 3 西周 春秋时期建筑材料 技术和艺术1 材料 西周时出现了瓦 开始使用三合土 春秋时期则开始普遍使用瓦 并开始应用砖作为建筑材料 2 技术 西周时期 壁柱加固版筑墙 筑城技术趋于完善 春秋时期 筑城方法成熟 以版为基数 出现大量高台建筑 3 艺术 色彩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木构架建筑施彩画 建筑构件上出现木雕和石雕 50833302 1 2奴隶社会建筑 课后作业 1 商朝宫室的布局形势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2 春秋时期的筑城方法是什么 50833302 1 3封建社会前期 1 3 1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大城市 大宫殿 出现了工 商业大城市 大宫殿 大量使用瓦 砖 装饰纹样 丰富多彩 铁器的出现 使木材加工更为容易 为榫卯 纹刻创造了好条件 50833302 1 大城市齐临淄 赵邯郸 楚鄢郢 魏大梁2 大宫殿秦咸阳宫殿3 棺椁与墓河北平山县 中山王陵墓及兆域图 50833302 1 3 2秦统一中国后 加强中央集权制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车同轨 书同文字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政制 统一军队 筑长城 建宫殿 修驰道 建陵墓 1 咸阳城2 宫殿咸阳宫 阿房宫 信宫 甘泉宫 北宫 兴乐宫 长杨宫 梁山宫3 骊山陵4 长城 50833302 1 3 3汉冶铜 铸币 纺织业发达 商业发展 贸易往来发达 城市发展 木构架建筑成熟 礼制成熟 1 城市 长安2 陵邑3 建筑 宫殿 如礼制建筑 遗址4 陵墓 阙陕西茂陵 四川乐山白崖崖墓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5 私家园林 50833302 1 3 4三国 晋 南北朝动荡的时代 各个方面发展缓慢 唯独佛教发展迅速 佛教建筑兴盛 石刻技术发展 自然园林涌现 1 城市 邺城 洛阳 建业2 佛教建筑 寺 塔 石窟 50833302 1 4封建社会中期 1 4 1隋开凿南北大运河 建立科举制 编制 切韵 建造大兴城1 大兴都城2 安济桥3 长城运河 50833302 1 4 2唐1 规模宏大 规划严整 长安 洛阳2 建筑群处理成熟3 木建筑群辟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问题 并定型化 麟德殿4 设计施工水平提高 都料5 建筑艺术真实成熟6 木构件标准化 砖石结构发展 佛教建筑 50833302 1 4 3五代1 4 4宋 辽 金1 城市结构和布局发生了变化 汴梁2 木构建筑模数化3 建筑群处理更加完善4 建筑装修和色彩都有很大的发展5 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高度6 园林日渐兴盛 50833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