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纤维素的生产研究进展.pdf_第1页
细菌纤维素的生产研究进展.pdf_第2页
细菌纤维素的生产研究进展.pdf_第3页
细菌纤维素的生产研究进展.pdf_第4页
细菌纤维素的生产研究进展.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 4 卷第1 期 2 0 1 3 年2 月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J o u r n a lo fC h e m ica lI n d u s t r y E n g in e e r in g V 0 1 3 4N o 1 F e b 2 0 1 3 细菌纤维素的生产研究进展术 范兆乾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 6 6 0 4 2 摘要 介绍了细菌纤维素 B C 的特殊结构 功能 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应用前景 综述了目前细菌 纤维素的生产菌种 生产方式及原料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菌种原料 中图分类号 T Q 9 2 4 T Q 3 5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7 9 0 6 2 0 1 3 0 1 0 0 5 1 0 5 R e s e a r chp r o g r e s so fp r o d u ct io no fb a ct e r iu mce l l u l o s e F A NZ h a o q ia n C h e m ica lE n g in e e r in gC o l l e g e Q in g d a oU n iv e r s it yo fS cie n ce a n dT e ch n o l o g y Q in g d a o2 6 6 0 4 2 C h in a A b s t r a ct T h es p e cia ls t r u ct u r e f u n ct io n p h y s ica la n dch e m ica lp r o p e r t ie s a n da p p l ica t io np r o s p e cto fb a ct e r ia lce l l u l o s e B C is p r e s e n t e db r ie f l y T h er e s e a r chp r o g r e s so fb a ct e r ia lce l l u o s ep r o d u ct io n p r o d u ct io nm e t h o da n dr a wm a t e r ia ls t r a in sa r es u m m a r iz e d K e yw o r d s B a ct e r ia lce l l u l o s e S t r a in s R a wm a t e r ia l s 细菌纤维素 B C 是指由细菌高效合成的纤维 素 通常是由葡萄糖口一1 4 一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 分子化合物 与天然纤维素的结构非常接近 因其具 有高纯度 高结晶性 高杨氏模量 优良的生物可降 解性 高持水量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良特性 而 有望代替植物纤维或作为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用于 食品 化学工业和医学领域 B C 在1 8 8 6 年被 B r o w n 发现 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因其生产 成本高 产率低及对其物理化学特性认识了解不足 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 目前 国外已经开始将研究工作发展到对B C 的改性 修饰和制备其复合材料上 1 j 通过对纤维 素的修饰 制备了性能各异的纤维素衍生物 但这方 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 作略显薄弱 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 方面 一是要研究设计可行的发酵设备及发酵工艺 以提高纤维素产量 降低成本 二是要研制开发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B C 生物医用材料 与此同时 改 进发酵工艺 寻找更廉价 更好的B C 生产原料及菌 种 从而进一步提高其产量 仍将是B C 研究的 基础 1B C 的生产菌种 要进行B C 生产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菌种 据 报道 已经有许多种类的细菌 像葡糖醋酸菌属 G l u co n a ce t o b a ct e r 土壤杆菌属 A g r o b a ct e r iu m 醋酸杆菌属 A ce t o b a ct e r 无色杆菌属 A ch r o m o b a ct e r 肠杆菌属 E n t e r o b a ct e r 假单胞菌属 P s e u d o m o n a s 固氮菌属 A z o t o b a ct e r 根瘤菌属 R h iz o b iu m 八叠球菌属 S a r cin a 弯曲菌属 C a m p y l o b a ct e r 沙门氏菌属 S a l m o n e l l a 和埃希菌 属 E s ch e r ich ia 等 可以生产固态细胞外纤维素 目前 B C 产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醋酸杆菌属的几 个菌种 如木醋杆菌 A x y l in u m G x y l in u m 巴氏 醋杆菌 A p a s t e u r ia n u s 汉式醋杆菌 A h a n s e n is 其中木醋杆菌是目前研究最多 合成能力最强 生产 潜力最大的菌种 许多生产技术的改善也是立足于 这种菌种的亚种之上的 在不同的菌株中 纤维素 收稿日期 2 0 1 2 0 7 3 0 作者简介 范兆乾 1 9 8 8 一 男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药物化学 基金项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编号1 2 1 3 4 5 一n s h 5 2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 0 1 3 年第3 4 卷第1 期 的结构和功能不尽相同 尽管对B C 生产菌的研究 已经很多 目前选育出的菌种 仍然不能满足大规模 的工业生产 仍需通过诱变或基因工程 获得能够大 量生产B C 的优良菌株 2B C 生产菌种的改良 用木醋杆菌 G x y l in u s 生产B c时 若以葡萄 糖或果糖作为碳源 主要的产品并不是纤维素 而是 酮葡萄糖酸 这种物质会降低p H 值 抑制细胞生 长 减少B C 的产量 因此 要提高B C 产量 首先是 获得突变体以限制酮葡萄糖酸的合成 W u l f 等通 过紫外诱变 从原始菌种衍生出一种不产生酮葡萄 酸的菌株 经过1 0 天的摇床培养 B C 产量从原来的 1 8g L 提升到3 3 L 发酵过程中 培养基流体性质的降低是限制B C 产量的一个因素 G x y l in u s 的发酵产物既有水不 溶性纤维素 还有黏稠的水溶性低聚糖 W S O S W S O S 的合成与B C 并行 其合成需要消耗尿苷一 5 L 二磷酸 U D P G l c 这也是合成B C 的原料 理论上如果W S O S 不能合成 则用于合成B c的 U D P G l c的比例必定提高 最终使B C 产量增加 根据这个假设 I s h ia 等获得了一种不合成W S O S 的 G x y l in u sB P R 2 0 0 1 突变株E P I 3 j 但摇床培养时 B C 的产量并未提高 反而有所降低 研究发现 随 着发酵的进行 E P l 的培养基变成了异质混悬液 充 斥了由细胞和B C 聚集成的大块物质 据推测 W S O S 能增大培养基的黏性 从而防止细胞和B C 的 聚合 进而提高了B c的合成量 S S G O 是一种以葡 萄糖醛酸Q 连接而成的低聚糖 J u n gH w a nH a 曾将 这种G l u co n a ce t o b a ct e rh a n s e n iiP J K 在生产B C 时产 生的副产品添加到A ce t o b a ct e rx y l in u m 的培养基中 1 5 天静止培养后 其B c的产量提高了8 5 3 这 证明了推测的正确性 4 当将琼脂添加到培养基 中时 其对B c合成的影响与前面描述的W S O S 一 样 有利于黏性的增大和细菌的生长 W S O S 和B C 的合成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因此 一旦开始培养就加 入琼脂 不仅能够增大水溶性多糖的产量 更加有利 于B C 的合成 还能缩短培养时问 在内表面改良 反应器内培养G h a n s e n isP J K 向培养基中添加2 的琼脂 得到的B C 最高量是不添加时的1 7 倍 同 时水溶性多糖的产量是后者的2 倍 获得最大量B C 的时间是普通反应器中的2 3 5J 目前已被发现并证实了多个与B C 合成相关的 基因 如a cs A B a cs C a cs D B C s A B C s B B C s C 和 B C s D A X y l in u m 中 B C s A 负责将鸟苷二磷酸葡聚 糖转化成纤维素 B C s B 多肽则是活性剂 而后者的 活化中心是环二鸟苷酸 c d i G M P 其合成与降 解受双鸟苷酸环化酶 d g c 基因的控制 因此 d g cl 的断裂应该削弱了B C 的合成 B a e 等从母体 B P R 2 0 0 1 获得了基因d g cI 断裂突变体 D D L 6 J 然而 振动培养时 D D 生产的B c几乎和母体在静 止培养时一样多 此外 当D D 在搅拌釜式反应器 中培养时 与母体相比 B C 的产量反而提升了 3 6 据推测 尽管d g cl 基因已断裂 因为与其相 似的其他基因 如d g c2 和d g c3 所起的作用几乎相 同 甚至更加刺激了B C 的合成 因此 尽管d g cl 影 响B C 的结构 其断裂在整个B C 的合成过程中并小 关键 另外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为维持发酵菌种的 稳定性 降低突变率 可在培养基中添加乙醇 7 3 B C 的生产工艺 目前B C 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浅盘静置培养 由 于木醋杆菌为好氧菌 因此纤维素的产量与发酵液 面积和深度密切相关 静态发酵时浅盘堆积占用空 间大 且容易感染杂菌 在发酵过程中无法调节溶解 氧和p H 值 发酵周期长 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根 据现有的研究成果 与传统的静止培养相比 使用搅 拌釜式反应器或气升式反应器是大规模生产B c的 有效方式 这2 种反应器各有优缺点 搅拌釜式反 应器的优点是能通过强大的搅拌力 维持培养基的 均一性 而缺点是大量的能量消耗提高了生产成本 相反 气升式反应器消耗的能量是前者的1 6 但其 搅拌作用被限制 导致培养基的低流体性质 尤其是 在B c浓度高时 抑制了B C 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J o o n g 等开发了一种带有离心式叶轮的搅拌式反应 器 用G h a n s e n iiP J K 在2L 的该反应器中发酵生 产B c 氧传递系数与传统气升式反应器相比下降 2 0 3 0 发酵过程中菌体突变减少埔1 C h a o 等 研究了5 0L 气升式反应器中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 的产量及能耗问题 发现在反应器中通入富氧气体 和添加水溶性多糖可以显著地提高纤维素产量一J 考虑到B C 生产的不同需要 即在低能量消耗和稳 定培养基黏性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B C 产量 将搅 拌式和气升式反应器结合 或连续培养 可能是一种 解决之道 使用搅拌釜式反应器和气升式反应器时 装置 范兆乾细菌纤维素的生产研究进展 5 3 内壁和顶端B C 培养基的黏性是个难题 然而 使 用旋转圆盘反应器完全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旋转圆 盘反应器由多个转盘构成 圆盘表面一半浸入液体 中 一半暴露在大气中 当圆盘持续旋转时 通过旋 转作用使转盘的不同部分交替浸没在发酵液中 同 时 粘在圆盘表面的细胞被交替浸入培养液和暴露 在O 中 既可以吸收氮源 又可以充足地吸收氧气 因此 合成的B C 总是附在圆盘表面 旋转圆盘反 应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反应器具有一定优势 因 其转盘的两面都有膜生长 可为B C 的生产提供巨 大的表面积 并且该法生产效率高 能量消耗率低 K im 等以G l u co n a ce t o b a ct e rs p R K Y 5 为发酵菌种 研究了转盘式反应器的发酵参数 确定转盘数8 个 恒定通气量1 2 5v v m 转速1 5r r a in 时 纤维素产 量为6 1 7g Lo l O l 齐香君等根据木醋杆菌菌株的 繁殖及产物合成特性 结合传统动态反应器与静态 培养方式的优点 设计出了一种适合于该菌株生产 特点的高供氧量 低剪切力的生物转盘反应器 R B D 4B C 的生产原料 不同碳源会影响纤维素的产率 但对纤维素的 纯度 结晶度 分子量和微结构等性质并无显著的影 响 实验室研究用碳源主要有果糖 葡萄糖等单糖 或蔗糖 麦芽糖等二糖以及混合糖 K e s h k 研究发 现 当以果糖 肌醇为单一碳源时 B C 的产量分别是 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的8 5 和9 5 1 2 i 蔗糖是最常 用的碳源 但是单一的蔗糖获得的B C 产量并不高 研究发现 当它与其他糖类组合 会获得更好的效 果 马霞等以葡萄糖和果糖为唯一碳源得到B C 的 最高产量为2 5g L L l3 I 另外 不同的碳源与硫酸 铵 蛋白胨 谷氨酸钠 干酪素 水解物 甘氨酸 大豆 粉等不同氮源的组合 B C 的产量也不尽相同 R a m a n a 等发现葡萄糖与干酪素水解物组合时B C 产 量最高 可达5g L 4 I 当然氮源的选择也不容忽 视 否则将会获得非常低的B C 产量 15 虽然对于 B C 发酵生产的研究最初都是基于纯糖 但要扩大到 工业生产 还需要利用天然原料作为碳源 以降低成 本 如水果类原料 糖质原料 淀粉类原料和纤维素 类原料等廉价的工农业生产副产品或剩余物 在这些天然原料中 对于水果汁生产B C 的研 究最多 椰子 菠萝 柑橘 苹果 猕猴桃等均可作为 发酵生产B C 的碳源 其中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 利 用椰子汁生产B C 的技术研究最成熟 发展规模也 最大 K o n g m a n g 用G x y l in u s 的3 种突变株生产 B C 时 选择的是最便宜的椰子汁和菠萝汁 并获得 了很好的产量 扒 尽管许多国家用椰子汁作为发 酵生产B C 的传统基质 但是并没有获得有效的培 养基配方 j 我国海南省是椰子的主产地 在以椰 子汁发酵生产B C 方面 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学者不仅利用椰子进行生产 还进一步对B c 进行了改性 发酵椰子水合成氨基糖改性B c l 8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菌种生长所需的糖类 蛋白质和 微量元素 但是不利于保存 因此可利用水果产地的 地区优势 将B C 产业推进一步 浙江冯先桔等已 进行了实践 利用当地的柑橘获得B C 的最高产量 为3 3 3 L 干重 和7 6 8g L 湿重 引 同样是 浙江省的陆胜民发明了一种以柑橘果渣为原料生产 B C 的方法 B C 的产量高达1 3 5 L L 20 I 水果不仅 可以作为生产B C 的原料 甚至可以从中培养发酵 菌种 B a s a v a r a j 从烂苹果中获得了E n t e r o b a ct e ra m n ig e n u sG H 一1 其在改进培养基中可获得4 1g L 的B c产量 o 而K im 等从柿子醋中分离得到的 G l u co n a ce t o b a ct e rs p R K Y 5 在摇床培养时获得了 5 6 3g L 的B C 产量 2 糖类原料主要是指制糖工业的副产品如糖蜜 因其成本低 国外多采用糖蜜作为发酵生产B C 的 原料 但是 糖蜜中有许多限制B C 产量的物质 如 色素 重金属等 因此粗糖需要稀释 酸和热等预处 理 B a e 等利用G x y l in u sB P R2 0 0 1 进行B c生产 时 发现将糖蜜进行硫酸热处理 B C 的产量可提高 7 6 武晓炜发明的以糖蜜为原料生产B C 的方 法也是对糖蜜进行预处理 其工艺简单 效果 显著 22 淀粉类原料主要是玉米 小麦 土豆和甘薯等粮 食作物 以及魔芋 菊粉等非粮食作物 粮食虽然含 糖多 但成本相对较高 直接利用粮食进行B C 生产 并不经济 但可对食品工业的粮食残渣再利用 J u n g 等以啤酒发酵培养基残留物为基质 静止培养 得到了4 5 2 L 的B C 产量 2 川 我国虽是产粮大 国 但也是消耗大国 可将研究目光投向其他非粮食 类的高淀粉作物 洪枫等发明了一种利用魔芋粉进 行B C 生产的方法 24 i 并对菊粉也有研究 另外 邱晓红首次对茶水发酵法生产B C 进行了研究心5 纤维素类原料包括农作物秸秆和木屑等农林废 5 4 化学一I 业与 程技术2 0 1 3 年第3 4 卷第1 期 弃物 造纸和纺织工业废弃物等 是地球上储量最丰 富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 国内外对其利用的研究多 集中在生产生物能源上 很少有用该类原料进行B C 生产的报道 洪枫等首次在国际上用秸秆和云杉成 功制备了B C 一6 j 5 结语 日本曾投资5 0 亿日元进行了B C 工业化生产 的研究开发 欧美 东南亚及巴西也投入了大量的人 力 物力进行研究开发 这些研究工作中 有的成果 已形成产业化生产 产值已达上亿美元 而在我国 大部分B C 集中在食品 食品添加剂和造纸应用等 方面 在生物医用材料的开发应用上仅停留在低端 产品 究其原因 是目前B C 生产的成本太高 产量 太低 对其合成机制和物理化学性质仍然不是很清 楚 国内学者或企业 仍需认清我国大部分的生物 医用材料需要依靠进口的形势 并加大科研投入 研 究新的菌种 原料 生产方式 提高创新能力 努力使 此项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参考文献 2 3 4 5 6 N A r H A NP P A U LG B a ct e r ia lce l l u l o s e b a s e dm a t e r ia I s a n dm e d ica ld e v ice s cu r r e n ts t a t ea n dp e r s p e ct iv e s J A p p lM icr o b io lB io t e ch n o l 2 0 1 1 9 1 1 2 7 7 1 2 8 6 W U L FPD J O R I SK V A N D A M M EEJ I m p r o v e dce l l u l o s ef o r m a t io nb ya nA ce t o b a ct e rx y l in u mm u t a n t l im it e din k e t o g l u co n a t es y n t h e s is J C h e mT e chB io t e ch n o l 1 9 9 6 6 7 3 7 6 3 8 0 I S H I D ATY S U G A N OT N A K A I e ta 1 E f f e ct so fa ce t a n o np r o d u ct io no fb a ct e r ia l e l l u l o s eb yA ce t o b a ct e rx y l i B u m J B io s ci B io t e ch n o lB io ch e m 2 0 0 2 6 6 1 6 7 7 一1 6 8 1 J U N GHH J O O N GKP h n p r o v e m e n to fb a ct e r ia lce l l u l o s e p r o d u ct io n inA ce t o b a t e r x v l in u mu s in gb y p r o d u ct p r o d u ce db y G l u co n a ce t o b a ct e rh a n s e n ii J K o r e a nJ C h e mE n g 2 0 1 2 2 9 5 5 6 3 5 6 6 N A S R U L L A HS J U N GH H J O O N GKP E f f e cto fR e a c f o rS u r f a ceo nP r o d u ct io no fB a ct e r ia lC e l l u l o s ea n dW a t e r S o l u b l eO l ig o s a e h a r id e st yG l u co n a ce t o b a e t e rh a n s e n ii P J K J B io t e ch n o l o g y a n d B io p r o ce s sE n g in e e r in g 2 0 1 0 1 5 11 0 11 8 B A ESO S U G A N OY O H IK e ta 1 F e a t u r e so fb a ct e r ia l ce l l u l o s es y n t h e s isina m u t a n tg e n e r a t e db yd is r u p t io no f 7 8 9 t h ed ig u a n y l a t ecy cl a s e1 g e n eo fA ce t o b a ct e rx y l in u m B P R2 0 0 1 J A p p lM icr o b io lB io t e ch n o l 2 0 0 4 6 5 3 1 5 3 2 2 J O O N GKP S E U N GHH J A EYJ C o n v e r s io no f G h a n s e n iiP J Kin t o N o n ce l l u l o s e p r o d u cin g M u t a n t s A cco r d in gt o t h eC u h u r eC o n d it io n J B io t e ch n o l o g y a n dB io p r o ce s sE n g in e e r in g 2 0 0 4 9 3 8 3 3 8 8 J O O N GKP O M E RS T A O U SK e ta 1 P r o d u ct io no f b a ct e r ia l ce l l u l o s e b y G l u co n ce t o b a ct e rh a s e ii u s in g a n e wb io r e a ct o re q u ip p e dw it hce n t r if u g a l im p e l l e r J K o r e a nJ o u r n a lo fC h e m ica lE n g in e e r in g 2 0 0 7 2 4 2 2 6 5 2 7 1 C H A OY I S H I D AT S U G A N OY e ta 1 B a ce r ia lce l l u l o s e p r o d u ct io nb ya ce t o b a ct e rx y l in u min a5 0 L in t e r n a l L o o p a ir l if t r e a ct o r J B io t e ch n o l o g y a n d b io e n g in e e r in g 2 0 0 0 6 8 3 3 4 5 3 5 2 1 0 K I MYJ K I MJN E EYJ e ta 1 B a ct e r ia lce l l u l o s e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p r o d u ct io n b yG l u co n a e e t o b a ct e r8 p R K Y 5 inar o t a r y b io f il mco n t a ct o r J A p p l ie dh io ch e m is t r ya n db io t e ch n o l o g y 2 0 0 7 1 3 7 1 4 0 1 一1 2 5 2 9 5 3 7 齐香君 黄丹 R B D 反应器生产细菌纤维素的研究 J 食品与发酵j 业 2 0 0 7 3 3 3 8 2 8 4 R A M A N AKV T O M A RA S I N G HL E f f e cto fv a r io u s ca r b o n a n d n it r o g e n s o u r ce so nce l l u l o s es y n t h e s is b y A ce t o b a ct e rx y l in u m J W o r l dJ o u r n a lo fM icr o b io l o g y B io t ce im o h g y 2 0 0 0 1 6 2 4 5 2 4 8 马霞 王瑞明 关风梅 糖源x j e m 菌纤维素产量的影 响 J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2 0 0 2 1 0 3 3 1 3 5 S O NHJ H E OMS K I MY G e ta 1 O p t im iz a t io no f f e r m e n t a t io nco n d it io n sf o rt h ep r o d u ct io no fb a ct e r ia lce l l u l o s eb yan e w l y is o l a t e dA ce t o b a ct e rs p A 9in s h a k in g cu l t u r e s J B io t e ch n o lA p p lB io ch e m 2 0 0 1 3 3 1 5 R A M A N AKV T O M A RA S I N G HL E f f e cto fv a r io u s e a r b o n a n dn it r o g e ns o u r ce so nce l l u l o s e s y n t h e s isb y A ce t o b a ct e rx y l in u m J W o r l dJ o u r n a lo fM icr o b io l o g y B io t e e h n o l o g y 2 0 0 0 1 6 2 4 5 2 4 8 K O N G R U A N GS B a ct e r ia lce l l u l o s ep r o d u ct io nb yA ce t o b a ct e rx y l in u ms t r a in sf r o ma g r icu l t u r a lw a s t ep r o d u ct s J A p p lB io ch e mB io t e ch n o l 2 0 0 8 1 4 8 2 4 5 2 5 6 B A S A V A R A JS H U N G U N D G U P T ASG P r o d u ct io no f b a ct e r ia lce l l u l o s ef r o mE n t e r o b a e t e ra m n ig e n u sG H l is o l a t e df r o mr o t t e na p p l e J W o r l dJM icr o b io lB io t e ch n o l 2 0 1 0 2 6 1 8 2 3 1 8 2 8 冯玉红 朱清梅 林强 等 一种利用发酵椰子水合成 第3 4 卷第1 期 2 0 1 3 年2 月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J o u r n a lo fC h e m ica lI n d u s t r y E n g in e e r in g V 0 1 3 4N o 1 F e b 2 0 1 3 1 5 一二氨基戊烷的生产及应用研究进展 巩亭云 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 山东青岛2 6 6 0 4 2 摘要 作为微生物代谢产物之一 1 5 一二氨基戊烷可由基因工程改造的大肠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 菌发酵生产 发酵得到的l 5 一二氨基戊烷可用于生产新型生物聚酰胺 介绍了利用大肠杆菌及谷氨 酸棒状杆菌生产l 5 一二氨基戊烷的过程及其国内外应用研究状况 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 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1 5 一二氨基戊烷大肠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聚酰胺 中图分类号 T Q 2 2 6 3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 7 9 0 6 2 0 1 3 0 1 0 0 5 5 0 4 R e ce n ta d v a n ce sint h ep r o d u ct io na n da p p l ica t io no f1 5 d ia m in o p e n t a n e G O N GT in g y u n C h e m ica lE n g in e e r in gC o l l e g e Q in g d a oU n iv e r s it yo fS cie n cea n dT e ch n o l o g y Q in g d a o2 6 6 0 4 2 C h in a A b s t r a ct A sam icr o b ia lm e t a b o l it e 1 5 d ia m in o p e n t a n eca nb ep r o d u ce db yf e r m e n t a t io n u s in gg e n e t ica l l ye n g in e e r e dm icr o o r g a n is me s ch e r ich iaco l i o rco r y n e b a e t e r iu mg l u t a m icu m T h ef e r m e n t a t iv ep r o d u ct io no f1 5 d ia m in o p e n t a n eca nb eu s e dt op r o d u cein n o v a t iv eb io b a s e dp o l y a m id e s T h er e l a t e ds t u d yo f1 5 d ia m in o p e n t a n e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isd e s cr ib e d t h ee x is t in gp r o b l e m sa n dt h e d ir e ct io n sf o rf u t u r er e s e a r chint h isf ie l da r ep o in t e do u t K e yw o r d s 1 5 D ia m in o p e n t a n e E s ch e r ich i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