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鞍山市中医院中医科郑当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概述第一节阴阳学说第二节五行学说第三节脏象第四节病因第五节病机 内容提要 概述 一 发展简史 一 先秦 两汉时期 形成时期 1 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 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 难经 扁鹊3 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4 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概述 一 发展简史 二 晋 隋唐时期 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 宋 金 元时期 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宋代 陈无择 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 宋代 钱乙开创 脏腑证治 概述 一 发展简史 四 明清时期 集大成时期 1 明代楼英 医学纲目 王肯堂 证治准绳 2 清代吴谦 医宗金鉴 陈梦雷 古今图书集成 3 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 温疫论 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 近代和现代 收集整理时期 概述 二 中医学特点 1 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体本身的统一人体身心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2 辨证论治辨证 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 通过分析 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 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概括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 又称施治 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一节阴阳学说 概念 含义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初期含义 朝向日光为阳 背向日光为阴阴阳学说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第一节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 第一节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的特性1 阴阳的相关性2 阴阳的相对性3 阴阳的普遍性 第一节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 医易 动极者镇之以静 阴亢者胜之以阳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阴在内 阳之守也 阳在外 阴之使也 第一节阴阳学说 3 阴阳的消长4 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 重阴必阳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阴阳学说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的应用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阳气 阳 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阴精 阴 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升 出 阳 降 入 阴 常态 阴阳平衡 病态 阴阳失衡 第一节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应用 4 用于疾病的诊断5 确立护治原则6 归纳药性7 指导养生 第一节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应用 调整阴阳 阴盛 阴阳偏盛实证 实寒证寒者热之 热性方药 伤阳 兼阳虚 酌加温阳药 阳盛 实热证热者寒之 寒性方药 伤阴 兼阴虚 酌加养阴药 阴虚 阴阳偏衰虚证 虚热证补阴 阳病治阴 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 阳虚 虚寒证补阳 阴病治阳 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 泻其有余 补其不足 五 金木水火土 五材 行 运动变化五行 即木 火 土 金 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第二节五行学说 概念 第二节五行学说 内容 1 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2 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取象比类法 推演络绎法3 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第二节五行学说 内容 第二节五行学说 内容 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第三节藏象 概念 1 含义 藏 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 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第三节藏象 概念 1 含义 藏 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象 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第三节藏象 概念 藏象 又作 脏象 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明白什么是藏象了吗 第三节藏象 概念 脏腑包括 第三节藏象 一 心 1 生理功能 1 主血脉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流注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A主血 B主脉 第三节藏象 一 心 1 生理功能 1 主血脉 第三节藏象 一 心 1 生理功能 2 藏神 心藏神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意识 思维 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第三节藏象 一 心 2 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第三节藏象 二 肺 1 生理功能 1 主气司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通过肺的呼吸作用 不断地呼浊吸清 吐谷纳新 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三节藏象 二 肺 1 生理功能 2 主宣发肃降宣发 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 肃降 肺气向下通降保持呼吸道洁净 肺气 肃降 宣发 A 呼出体内的浊气B 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 外达皮毛C 宣散卫气 将津液化为汗液 并调节其排泄 A 吸入自然界清气B 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C 将津液向下布散 代谢后成为尿液 第三节藏象 二 肺 1 生理功能 3 主通调水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第三节藏象 二 肺 1 生理功能 4 朝百脉 主治节朝百脉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 吸清 呼浊 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 实质 助心行血 主治节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 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之气 血 水的作用 第三节藏象 二 肺 2 生理特性 1 肺为华盖2 肺为娇脏 第三节藏象 二 肺 3 联属功能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喉为门户 在液为涕在志为悲 忧 与大肠相表里 第三节藏象 三 脾 生理功能1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 并将精微物质吸收 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第三节藏象 三 脾 生理功能 第三节藏象 三 脾 生理功能 第三节藏象 三 脾 生理功能2 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 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原理 脾气的固摄作用 气摄血 第三节藏象 三 脾 生理功能3 脾气主升 脾气以升为主 升清 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 头目 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 以营养全身 升举内脏 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定 防止内脏下垂 第三节藏象 三 脾 2 联属功能 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与胃相表里 第三节藏象 四 肝 1 生理功能 1 主疏泄 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1 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2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3 调畅情志 4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肝主疏泄 第三节藏象 四 肝 1 生理功能 1 主疏泄 第三节藏象 四 肝 2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第三节藏象 四 肝 2 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第三节藏象 四 肝 3 调畅情志 第三节藏象 四 肝 1 生理功能 2 主藏血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第三节藏象 四 肝 2 联属功能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与胆相为表里 第三节藏象 五 肾 1 生理功能 1 藏精 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藏精 肾气对精气所具有的闭藏作用 第三节藏象 五 肾 1 生理功能 1 藏精 第三节藏象 五 肾 1 生理功能 1 藏精生长发育 第三节藏象 五 肾 1 生理功能 2 主水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第五节病因 一 概念 1 含义 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即是病因 2 分类 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病理产物其他病因 第五节病因 二 内容 1 六淫 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 热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 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2 致病特点 外感 地域 季节 相兼 转化 第五节病因 二 内容 1 六淫 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 热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 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2 致病特点 外感 地域 季节 相兼 转化 第五节病因 六淫 1 含义 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一 风邪 第五节病因 2 致病特点 一 风邪 六淫 百病之长 相兼为患 如风寒 风湿 风痰 风性开泄 向上 升发 汗出 怕风 流泪 善行数变 病急 变快 风疹 中风 风性主动 游走 动摇 眩 麻 痒 抽 颤 第五节病因 1 含义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 凝结 收引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二 寒邪 六淫 第五节病因 2 致病特点 二 寒邪 六淫 阴邪伤阳 具有寒象 恶寒 畏冷 便溏 寒性凝滞 气血闭阻 疼痛 脉迟 寒性收引 气机敛闭 无汗 拘急 蜷缩 第五节病因 1 含义 凡夏至以后 立秋之前 致病具有炎热 升散 兼湿特性的 称为暑邪 三 暑邪 六淫 第五节病因 2 致病特点 三 暑邪 六淫 阳邪炎热 火热征象 发热 面赤 脉洪数 热性升散 伤津耗气 口渴 尿少 疲乏 暑多夹湿 湿困症状 胸闷 肢困 脉濡 第五节病因 1 含义 自然界中具有重浊 粘滞 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四 湿邪 六淫 第五节病因 2 致病特点 四 湿邪 六淫 湿性重着 沉重 下注 身困重 头晕沉 湿性粘滞 程长难愈 尿垢 便溏 苔腻 阻遏气机 运行失常 腹胀 遍体不适 第五节病因 1 含义 凡自然界具有干燥 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五 燥邪 六淫 第五节病因 2 致病特点 五 燥邪 六淫 干涩伤津 津液耗伤 咽干 便结 肤燥 燥易伤肺 肺失清肃 干咳 痰血 胸痛 第五节病因 1 含义 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 升腾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热邪 六 火邪 六淫 第五节病因 2 致病特点 六 火邪 六淫 火性炎上 热象 发热 面赤 舌红 脉数 耗气伤津 损耗 渴饮 舌干 便结 枯瘦 生风动血 出血 动风 项强 抽搐 扰乱心神 神乱 烦躁 神昏 狂乱 第五节病因 1 含义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疠气 第五节病因 饮食失宜 饮食不洁 饮食不节 饮食偏嗜 第五节病因 病理产物 1 概念 继发于其它病理过程和产物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因 2 种类 痰饮 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包括有形痰饮 无形痰饮 瘀血 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性产物 症状以疼痛 肿块 出血为主 结石 湿热浊邪 煎熬形成结石 易发胃 胆 肾等 第六节病机 概念 1 概念 疾病的发生 发展 变化和转归 2 分类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 血 津液失常 第六节病机 一 邪正盛衰 1 含义 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2 虚实病机 第六节病机 一 邪正盛衰 第六节病机 一 邪正盛衰 第六节病机 二 阴阳失调 1 含义 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 是指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 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 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 偏衰 互损 格拒 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第六节病机 二 阴阳失调 1 含义 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 代谢活动亢进 机体反应性增强 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一 阳偏盛 临床特点 热 动 燥 病机趋向 阳胜则阴病 第六节病机 二 阴阳失调 1 含义 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 机能障碍或减退 产热不足 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二 阴偏盛 临床特点 寒 静 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第六节病机 二 阴阳失调 1 含义 阳气亏损 机体失却温煦 推动 蒸腾 气化等作用减退或阳不制阴所产生的证候 阳虚 三 阳偏衰 第六节病机 二 阴阳失调 1 含义 体内阴液亏少 滋润 濡养作用减弱或阴不制阳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四 阴虚证 第六节病机 二 阴阳失调 1 含义 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阳气欲脱 五 亡阳证 第六节病机 二 阴阳失调 1 含义 体液大量耗损 阴液严重亏乏欲竭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六 亡阴 第六节病机 三 气 血 津液失常 1 含义 因元气不足 气的推动 温煦 固摄 防御 气化等功能减退 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 一 气虚 第六节病机 三 气 血 津液失常 1 含义 人体某一部分 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二 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