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ppt_第1页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ppt_第2页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ppt_第3页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ppt_第4页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structure functionrelationship 动态的球状蛋白质如何在与其它分子的相互作用中行使他们的生物功能 6 1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在蛋白质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中能被它可逆结合的其他分子称为配体 如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与氧酶与底物或抑制剂抗体与抗原 Structure ProteinFunction Ligand Bindingsite 蛋白质与配基 6 1 1肌红蛋白的三级结构肌红蛋白 myoglobin Mb 是哺乳动物细胞主要是肌细胞贮存和分配氧的蛋白质 由一条多肽链和一个辅基血红素构成 含153个氨基酸残基 除血红素的脱辅基肌红蛋白称珠蛋白 globin Functionofmyoglobin Asatransportprotein myoglobinfacilitatesoxygendiffusioninmuscle Myoglobinisparticularlyabundantinthemusclesofdivingmammalssuchassealsandwhales whereitalsohasanoxygenstoragefunction Myoglobin 分子中多肽主链由长短不等的8段直的 螺旋组成最大的螺旋含23个残基最短的7个残基 分子中几乎80 的氨基酸残基都处于 螺旋区中 拐弯是由1 8个残基组成的无规卷曲 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肌红蛋白中4个脯氨酸残基各自处在一个拐弯处 处在拐弯处的残基还有Ser Thr Asn和Ile 他们如果在肽链上连续紧挨排列 则由于其侧链的形状或体积的原因不利于形成 螺旋 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6 1 2辅基血红素某些过渡金属的低氧态 特别是Fe2 和Cu 具很强的结合氧倾向 某些节肢动物的血蓝蛋白 hemocyanin 中结合氧的是Cu 原卟啉 属于卟啉类 porphyrins 这类化合物在叶绿素 细胞色素以及其他一些天然色素中还将遇到 血卟啉 血红素 使血液呈红色 叶绿蛋白中的镁卟啉 叶绿素 是植物成绿色的原因 铁原子可以是亚铁 Fe2 或高铁 Fe3 氧化态 相应的血红素称为 亚铁 血红素 ferroheme heme 和高铁血红素 ferriheme hematin 相应的肌红蛋白称为 亚铁 肌红蛋白 ferromyoglobin 和高铁肌红蛋白 ferrimyoglobin metmyoglobin 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6 1 3O2与肌红蛋白的结合肌红蛋白中血红素铁在第5配位键与珠蛋白第93 或F8 位His残基 称近侧 proximal 组氨酸的咪唑N结合 第6配位被O2分子所占据 在去氧肌红蛋白 deoxymyoglobin 中 第6个配位位置是空的 在高铁肌红蛋白中氧结合部位失活 H2O分子代替O2填充该部位 成为三价铁Fe 原子的第6个配体 肌红蛋白分子内部的疏水环境 HisF8和HisE7除外 中 血红素Fe 则不易被氧化 6 1 3O2与肌红蛋白的结合 珠蛋白的作用 固定血红素辅基 非共价结合 保护血红素亚铁免遭氧化 为氧气分子提供一个合适的结合部位 被结合的O2夹在远侧组氨酸 HisE7 咪唑环N和Fe2 原子之间 氧结合部位是一个空间位阻区域 6 1 3O2与肌红蛋白的结合 4 O2的结合改变了肌红蛋白的构象O2的结合使亚铁离子的位置与卟啉环平面的关系发生改变 将亚铁离子拉回卟啉环平面 铁卟啉由圆顶状变成平面状 这一位移通过HisF8进一步影响蛋白质的构象构象的改变没有影响肌红蛋白的生物功能 6 1 4O2的结合改变肌红蛋白的构象6 1 5肌红蛋白结合氧的定量分析 氧结合曲线 具有肺和腮的动物在血循环中红细胞 含血红蛋白 从肺或腮带走O2 在组织中肌红蛋白接纳释放自血红蛋白的O2 以肌红蛋白的氧饱和度Y和氧分压p O2 作图 得肌红蛋白的氧结合曲线 当Y 1时 所有肌红蛋白的氧合位置均被占据 即肌红蛋白被氧饱和 Y 0 5时 肌红蛋白的一半被氧饱和 p O2 K 常数K称为P50 即肌红蛋白一半被氧饱和时的氧压 6 2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在血液中结合并转运氧 血红蛋白以高浓度 约为质量的34 溶解于红细胞溶胶中 6 2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血红蛋白存在于血液的红细胞中 它是典型的寡聚体蛋白质 结构特点为 血红蛋白的功能为运输氧气 原因为它能结合和释放氧气 与氧气的可逆结合 血红蛋白还能运输H 和CO2 6 2 1血红蛋白的结构 6 2 1 1血红蛋白的亚基组成脊椎动物的血红蛋白是由4个多肽亚基组成 每种亚基都有一个血红素基和一个氧结合部位 成人血红蛋白主要是HbA 其亚基组成为 2 2HbA1c是HbA的葡糖基化形式 它的形成与血中的葡萄糖浓度有关 HbA1c在总Hb中的比例是在红细胞生活周期 约120天 内平均葡萄糖浓度的量度 临床上可做糖尿病人在两次就诊之间血糖控制的指标 血红蛋白的结构特点球状蛋白 寡聚蛋白 含四个亚基两条 链 两条 链 2 2含四个血红素辅基亲水性侧链基团在分子表面 疏水性基团在分子内部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6 2 1 2血红蛋白的三维结构X射线晶体学研究在原子水平上阐明了血红蛋白的三维结构 Hb分子近似球形 四个亚基占据相当于四面体的四个顶角 链 146个残基 链 141个残基 141个氨基酸残基位置中只有27个位置中的残基对于人的这三种多肽链 和肌红蛋白 是共有的 6 2 2氧结合引起的血红蛋白构象变化6 2 2 1氧合作用显著改变Hb的四级结构X 射线晶体学分析表明 氧合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在四级结构上有显著的不同 血红蛋白可看作由两个相同的二聚体半分子 1 2 2 1 组成 每个半分子可作为一个钢体移动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6 2 2 2血红素铁的微小移动导致血红蛋白构象的转换 O2与血红蛋白的结合O2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的实质是O2与亚铁离子的结合高铁血红蛋白 含Fe3 不能结合O2 O2的结合改变了血红蛋白的构象O2的结合使亚铁离子的位置与卟啉环平面的关系发生改变 将亚铁离子拉回卟啉环平面 铁卟啉由圆顶状变成平面状 这一位移通过HisF8进一步影响蛋白质的构象和四级结构构象的改变影响影响肌红蛋白的生物功能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血红素与氧结合后 铁原子半径变小 加之其他空间和化学键的变化 使铁原子进入卟啉环的小孔中 继而引起肽链位置的变动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氧牵引亚铁离子接近卟啉平面 血红蛋白构象的变化 当亚铁离子移动时 它同时拖动HisF8残基 进一步导致蛋白质的构象发生改变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四级结构的变化 氧的结合改变了 1和 2亚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 2和 1亚基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血红素基氧合时 血红蛋白的两个半分子彼此滑移 6 2 2 3氧合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代表不同的构象态T态 tensestate 去氧血红蛋白的主要构象R态 relaxedstate 氧合血红蛋白的主要构象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HbT态和R态互变 氧合血红蛋白的构象态 R态 松弛态 relaxedstate 去氧血红蛋白的构象态 T态 紧张态 tensestate O2 T态的去氧血红蛋白有专一的氢键和盐键起着稳定作用 四个亚基的C 末端处于受束缚的状态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6 2 3血红蛋白的协同性氧结合 Hb氧结合曲线 血红蛋白的氧合具有正协同性 同促效应 O2即是正常的配体 也是正同促效应物 或称正同促调节物 工作肌肉毛细血管中肺泡中p O2 p O2 Y 100肌红蛋白80血红蛋白604020020406080100p O2 torr 氧饱和百分数 Y Hb 4O2 Hb O2 4 Hb O2 4 Hb 4O2解离平衡常数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Hb的氧分数饱和度方程为 以Y对p O2 作图 所得曲线即为前述S型曲线 实际观察到的血红蛋白的氧结合曲线 蓝色 并不精确符合曲线a 紫色 这意味着Hb实际的氧分数饱和度方程中 p O2 的指数不是4 近似等于2 8 这表明Hb和O2的结合不完全是全或无的现象 100806040200 曲线a n 4 曲线b n 1 n 2 8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Hill图 将加以变换 得 两边取对数 得 以log Y 1 Y 对logp O2 作图得到血红蛋白的Hill图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由实测数据得到的Hill图表明在氧分压极高和极低时 血红蛋白Hill曲线的斜率接近1 即蛋白各亚基间无协同性 在氧分压中间区域 Hill曲线的斜率接近3 即蛋白各亚基间具有很高的正协同性 但不是完全协同 斜率不是4 如果曲线斜率小于1 则表明各亚基间有负协同性 肌红蛋白 血红蛋白Hill图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血红蛋白氧合协同性的作用 有利于血红蛋白更有效地运输氧气 增加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效率 静脉血动脉血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的氧合曲线有何不同 试解释之 肌红蛋白为双曲线儿血红蛋白为 S 型曲线 这是因为 肌红蛋白为单体蛋白 在氧分压较低时即易于与氧结合 并随氧分压的增加逐渐达饱和 而血红蛋白为寡聚蛋白 在氧分压较低时难于与氧结合 血红蛋白的一个亚基在结合氧之后 其构像发生改变 由于其寡聚蛋白的协同效应 影响到其他亚基构像也发生改变 由 紧张型 转变为易于与氧结合的 松弛型 松弛型 的血红蛋白在氧分压有较小改变时 及与氧结合 并随氧分压的增加逐渐接近于饱和 6 2 4H CO2和BPG对血红蛋白结合氧的影响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受环境中其它分子的调节 如质子 二氧化碳和代谢物2 3 二磷酸甘油酸 BPG 等 它们与蛋白质的结合部位离血红素辅基很远 但却极大影响Hb的氧合性质 这种在空间上相隔的部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很多寡聚蛋白中存在 这就是别构效应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协同效应 cooperativity 一个寡聚体蛋白质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 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其他亚基与配体结合能力的现象 称为协同效应 别构效应 allostericeffect 结合在蛋白质分子的特定部位上的配体对该分子的其它部位所产生的影响称为别构效应 6 2 4 1H 和CO2促进O2的释放 Bohr效应 波尔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6 2 4 2BPG降低Hb对O2亲和力BPG 2 3二磷酸甘油酸高负电荷的BPG分子通过与每个 链的Lys 82 EF6 His 143 H21 和N 末端Val 1 NA1 等残基的荷正电基团的静电相互作用结合于Hb分子上 BPG可与Hb结合 Hb四聚体分子只有一个DPG结合部位 位于四个亚基缔合形成的中央孔穴内 BPG与两个链之间的这种离子键有助于稳定去氧形式的血红蛋白构象 促进氧的释放 1 人的某些生理性和病理性的缺氧可以通过红细胞中BPG浓度的改变来调节对组织的供氧量 例如高山适应和肺气肿的生理补偿变化 BPG升高 2 血库储血时加入肌苷可防止BPG的降解 生理意义 6 3血红蛋白分子病 三 血红蛋白分子病蛋白质分子一级结构的改变有可能引起其生物功能的显著变化 甚至引起疾病 这种现象称为分子病 血红蛋白一级结构的改变引起的疾病称为血红蛋白分子病 例如镰刀状细胞贫血病 6 3 1分子病是遗传的血红蛋白的异常由基因引起1 血红蛋白病2 地中海贫血 6 3 2镰刀状细胞贫血病 正常的红细胞 左图 与镰刀状红细胞 右图 的区别 6 3 2 1镰刀状细胞贫血病是血红蛋白分子突变引起的 镰刀状细胞贫血病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仅为正常人的一半 红细胞数目也是正常人的一半左右 当红细胞脱氧时 这种镰刀状细胞明显增加 IngramV 等人用胰蛋白酶水解HbS和HbA成若干肽段 进行双向滤纸层析 电泳 对比所得的图谱 发现两组肽段只有一个肽段位置不同 镰刀状细胞贫血病是血红蛋白分子突变引起的 6 3 2 2镰刀状细胞血红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细微变化HbAH2NVal His Leu Thr Pro Glu Glu LysHbSH2NVal His Leu Thr Pro Val Glu LysVal GUA GUGGlu GAA GAG 2 血红蛋白单个 2个 氨基酸的改变影响功能 HbS 链第六位谷氨酸突变为缬氨酸 谷氨酸 亲水 带负电荷 缬氨酸 疏水 不带电HbS分子表面多了一个疏水侧链HbS分子三维结构发生改变 镰刀状细胞贫血病是血红蛋白分子突变引起的 由于伸出HbS分子表面的缬氨酸侧链创造了一个 粘性 的突起 因而一个HbS分子的 粘性 突起可以与另一个HbS分子的互补口袋通过疏水作用结合 最终导致HbS分子的聚集沉淀 脱氧HBS 镰刀状细胞贫血病是血红蛋白分子突变引起的 6 3 2 3镰刀状细胞血红蛋白可形成纤维状沉淀 电镜结果显示 沉淀由纤维组成 每根纤维是一个14股HbS链的超螺旋 纤维沉淀的形成压迫细胞质膜 使它弯曲成镰刀状 镰刀状细胞不易通过毛细血管 甚至破裂形成冻胶状物质 6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名词解释 珠蛋白 亚铁血红素 高铁血红素 亚铁肌红蛋白 高铁血红蛋白回答问题 1 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氧合曲线有何不同 试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上加以解释 2 H CO2和BPG对血红蛋白结合氧有何影响 3 试述镰刀状细胞贫血病的分子机制 6 3 3其他血红蛋白病 自学 6 3 4地中海贫血6 3 4 1 地中海贫血6 3 4 2 地中海贫血 6 4免疫系统和免疫球蛋白6 4 1免疫系统免疫反应有两个互补的系统组成 体液免疫系统和细胞免疫系统 体液免疫系统是针对细菌感染 胞外病毒 存在于体液中 以及进入生物体的外来蛋白质等 细胞免疫系统是破坏被病毒感染的寄主细胞 某些寄生物和外来的移植组织 巨噬细胞也是由骨髓干细胞分化而来 在骨髓中发育成幼单核细胞 进入血液中分化成单核细胞 monocyte 然后迁移到组织 分化成组织特异的巨噬细胞 它们的功能是吞噬大颗粒核细胞以及作为抗原呈递细胞 B细胞受体是一种抗体分子 分泌的抗体是体液的主要效应分子 免疫系统和免疫球蛋白 B细胞受体是单独识别抗原的T细胞受体只有当抗原与一个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膜蛋白结合 才能识别它 增殖并分化成记忆T细胞和各种效应T细胞 TH细胞在对抗原和MHC的免疫应答中 分泌各种生长因子 总称为细胞因子 cytokine 或更确切地称为淋巴因子 免疫系统和免疫球蛋白 人类能产生超过108中具有不同特异性的抗体 这种非常的多样性使得病毒和入侵细胞表面上的任一化学结构都能被一个或多个抗体所识别并结合 抗原内的一个特定的分子结构 称为它的抗原决定族或表位 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分子一般没有抗原性 免疫系统和免疫球蛋白 6 4 2免疫系统能识别自我或非我由MHC蛋白展出的外来蛋白质的肽段是免疫系统识别为非我的抗原 免疫系统和免疫球蛋白 6 4 3在细胞表面的分子相互作用引发免疫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