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学可摘局部义齿幻灯ppt课件.ppt_第1页
口腔修复学可摘局部义齿幻灯ppt课件.ppt_第2页
口腔修复学可摘局部义齿幻灯ppt课件.ppt_第3页
口腔修复学可摘局部义齿幻灯ppt课件.ppt_第4页
口腔修复学可摘局部义齿幻灯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摘局部义齿 removablepartialdenture RPD 牙列缺损 dentitiondefect 是指在上下颌牙列内的不同部位 有不同数目的牙齿缺失 牙列内同时有不同数目的天然牙存在 修复方法有 第一节概述 可摘局部义齿 是指利用口内余留的天然牙 粘膜 牙槽骨作支持 借助义齿的固位体和基托等部件取得固位和稳定 用以修复缺损的牙列及相邻的软硬组织 患者能自行取戴的一种修复体 可摘局部义齿的优点 1 磨除的基牙牙体组织较少 2 适应范围广 3 制作方法比较简单 4 便于患者清洁和洗刷 5 损坏后容易修补和添加 6 夜间基牙及支持组织可得到适当的休息 7 基托可以填塞缺损区 以恢复适当的外形 可摘局部义齿的缺点 1 体积大 部件多 2 初戴时异物感明显 有时会影响发音 引起恶心 3 稳定性较差 4 咀嚼效率明显低于固定义齿 5 整铸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工艺复杂 支架有缺陷或破损后难以修补 6 若义齿设计不合理 质量差等 可损伤基牙和粘膜 加速牙槽嵴吸收 引起关节疾患等 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应证 1 各类牙列缺损患者 特别是游离端缺牙的患者 2 拔牙创未愈合者或生长发育期青少年的过渡性修复 或拔牙前的即刻义齿修复 外胚叶发育不全综合征 EctodermalDysplasiaSyndrome 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应证 1 各类牙列缺损患者 特别是游离端缺牙的患者 2 拔牙创未愈合者或生长发育期青少年的过渡性修复 或拔牙前的即刻义齿修复 3 缺牙伴有牙槽骨 颌骨和软组织缺损者 4 需要在修复缺失牙同时升高颌间距离者 5 可摘式夹板兼作义齿修复和松牙固定者 6 腭裂患者需要以基托封闭裂隙 7 可摘食物嵌塞矫治器 8 患者不愿或不能耐受固定义齿修复时磨除牙体组织者 9 年老体弱 全身健康条件不允许做固定义齿修复者 可摘局部义齿的非适应证 1 精神病患者 2 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 3 对丙烯酸酯过敏者 4 口内粘膜溃疡经久不愈者 5 个别患者对基托的异物感无法克服者 6 对发音要求较高的患者 7 缺牙间隙过小 可摘局部义齿的分类 1 按结构可分为 基托式可摘局部义齿 适用于缺牙多 基牙较差的患者 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 适用于基牙健康情况较好的患者 2 按支持形式可分为 牙支持式义齿 缺隙两侧均有余留的天然牙 两侧基牙上均设置合支托 合力主要由天然牙承担 适用于缺牙少 基牙稳固的病例 其修复效果较好 粘膜支持式义齿 指义齿所承受 力主要由粘膜及其下的牙槽骨负担 适用于数牙多 余留牙条件差 或咬合关系差的病例 此种义齿咀嚼效能差 易出现压痛等症状 混合支持式义齿 力由天然牙和基托下的粘膜 牙槽骨共同承担 适应范围较广 是临床上最常采用的形式 可摘局部义齿和固定义齿的特点比较 可摘局部义齿和固定义齿的特点比较 总结 牙列缺损的定义及修复方法可摘局部义齿的定义可摘局部义齿的优点可摘局部义齿的缺点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应证可摘局部义齿的非适应证可摘局部义齿的分类牙列缺损修复的类型及选择 牙列缺损与可摘局部义齿的分类 牙列缺损的分类方法一般包括牙列缺损的情况 义齿的支持方式 义齿的固位方式等 这里重点介绍Kennedy分类法 第一类 双侧游离缺牙 第二类 单侧游离缺牙 第三类 牙弓的一侧牙缺失 缺隙两侧均有天然牙 第四类 前部缺牙 天然牙在缺隙的远中 其中第一 二 三类都有亚类 第四类无亚类 亚类是指除主要缺隙外尚有另外的缺隙 缺隙的数目由亚类代表 即有几个缺隙即为几亚类 若有多个间隙时 应以最后的缺隙为准 确定主要缺隙类型 第一类 第二类 第四类 第三类 八条原则归纳 第四类为单缺隙 无亚类 其余三类均按照除主要缺隙外的缺牙间隙数目作为亚类若前后都有缺牙 则以最后的缺牙间隙决定分类若牙弓两侧后牙都有缺失 且一侧为远中游离端缺牙 另一侧为非游离端缺牙者 则以远中游离端缺牙间隙为基准 纳入第二类 另外缺隙数以亚类区别若牙弓的最远端牙 如第三磨牙或第二磨牙 缺失但不修复 则不在分类之列 Kennedy牙列缺损分类优缺点优点体现了鞍基与基牙的关系 方法简单 容易掌握缺点不能反映缺牙数目及前牙复杂的缺失情况亚类无法表明部位 不能反映缺牙对不同口腔生理 患者心理 功能的影响不能反映义齿的支持 固位 大体结构等方式 二 牙列缺损的Cummer分类根据义齿固位体的连线与牙弓的位置关系分为四类 第一类 支点线斜割牙弓 即斜线式 第二类 支点线横割牙弓 即横线式 第三类 支点线位于牙弓的一侧 成前后方向 即纵线式 第四类 支点线成多边形 即平面式 可摘局部义齿的模型观测 模型观测仪主要部件基座观测台垂直臂水平臂分析工具 倒凹规 观测线 导线 绘制 2 观测线 surveyingline 把模型固定在观测台上 转动分析杆 用带有直边的铅芯围绕基牙牙冠轴面一周 牙冠轴面最突点所画出的连线即为观测线 又称导线 00 10 13 观测线 导线 的定义和意义 观测线 导线 的定义按共同就位道描划的硬 软组织的外形高点连线 就位道方向不同 导线不同 导线的意义确定倒凹与非倒凹区确定卡环位置与类型使义齿就位容易 取戴方便 固位良好 观测线牙合方是非倒凹区 non undercuts 观测线龈方是倒凹区 undercuts 分析杆的方向就是义齿就位的方向 导线用以指导卡环的设计及指明基托边缘可以伸展的范围 从而使义齿在共同就位道上能顺利取戴 选择倒凹适当 牙周健康的牙作基牙 参考导线设计 适当磨改基牙或余留牙外形 调整倒凹 以确保能合理利用倒凹 基牙观测线类型 型导线 基牙向缺隙相反方向倾斜时所画出的导线 倒凹区主要在远离缺隙侧 型导线 基牙向缺隙方向倾斜时所画出的导线 倒凹区主要在近缺隙侧 型导线 基牙的近 远缺隙侧均有明显倒凹或基牙向颊 舌侧倾斜时所形成的导线 导线位置靠近牙合面 倒凹普遍且显著 卡环与导线的关系 卡环的类型和在基牙上的位置是根据导线来确定的 卡环的非弹性部分不应进入导线以下的倒凹区 卡环的臂端则应进入倒凹区的适当深度 卡环臂端在基牙倒凹区中的具体位置可由导线测绘仪用相应刻度的倒凹标记针标记出来 卡环臂与倒凹区深度的关系倒凹区的深度 指观测线以下分析杆垂直至倒凹区表面某一点的水平距离 又称作水平倒凹 可由观测器的倒凹计来测量 不同类型和材料的卡环固位臂需要不同的倒凹深度 钴铬合金铸造的卡环臂一般需要0 25mm的水平倒凹 弯制的金合金成品丝材卡环常规需要0 5mm的水平倒凹 不锈钢成品丝材卡环需要的水平倒凹常达0 75mm 模型观测仪的作用在诊断模型上重建基牙的形态观测基牙的相互平行和倒凹深度修改全冠蜡型修改全冠外形放置烤瓷冠冠内固位体 支托 模型的三点标记 tripoding 在模型上标记三个位于余留牙的舌侧的十字交叉点 在模型上尽量分开 并都能与已经被固定的垂直分析杆相接触 诊断模型的观测 蜡型的外形形成 模型在观测台的倾斜度必须与最终制作可摘局部义齿的模型倾斜度一致制作全冠蜡型时 用蜡刀修整外形使颊舌侧外形适合于卡环固位臂和对抗臂的放置 同时导平面与可摘局部义齿就位道平行 铸造 烤瓷全冠的外形观测和修整 铸造全冠在抛光前 烤瓷全冠在上釉前 修复体和模型一起重新放置到模型观测仪上 修整修复体外形使颊舌侧外形适合于卡环固位臂和对抗臂的放置 导平面与可摘局部义齿就位道平行 冠内附着体和支托的放置 借助于观测仪冠内附着体被精确放置在全冠的蜡型中 必须绝对平行 借助于观测仪和钻头在蜡型中形成冠内支托 即为扩大的底平壁直的牙合支托 三点标记转移到另一模型在诊断模型 工作模型和 或复制模型上选择容易辨认的 尽量分开的 位置相同的三点 重复这三点能与已经被固定垂直分析杆相接触 就能保持工作模型和诊断模型间相同的倾斜角度 工作模型的观测 就位道的确定可摘局部义齿一般均有2个或2个以上的基牙 各个基牙上的固位体必须沿同一个方向戴入 义齿才能就位 必须借助观测仪观测基牙和骨组织倒凹大小 并在基牙上画出观测线 以确定义齿各部件的共同就位道 就位道选择原则便于患者摘戴有利于义齿固位不导致义齿与邻牙间出现过大的空隙影响美观必要时可对基牙外形进行修整 以满足义齿固位和稳定的需要 影响就位道的因素固位倒凹 retentiveundercuts 在可摘局部义齿摘戴过程中 卡环固位臂通过基牙的观测线 基牙最突点 发生弹性变形获得固位力 干扰包括上颌和下颌干扰 必须通过改变模型倾斜或外科手术来去除这些干扰 影响就位道的因素导平面 guideplate 与邻面板或小连接体或可摘局部义齿的坚固部份相接触 引导义齿顺利就位和脱位 美观选择适当就位道 尽量避免暴露金属卡环和基托部份 RPI卡 可摘局部义齿的组成及其作用 ComponentsofaRemovablePartialDentureandItsFunctions 1 人工牙2 基托3 固位体4 连接体5 支托 第二节可摘局部义齿的组成和作用 一 人工牙 一 人工牙的作用1 替代缺失的天然牙以恢复牙弓的完整性2 恢复咀嚼功能3 辅助发音4 恢复牙列外形和面形5 防止余留牙伸长 倾斜 移位及 关系发生紊乱 二 人工牙的种类1 按制作材料分 塑料牙 多选用成品牙优点 色泽美观 形态逼真 重量较轻 韧性好 不宜折断 与基托的结合强度高 表面硬度较高 缺点 硬度 耐磨性不如瓷牙 咀嚼效能也较差 特别是雕刻成形的塑料牙 经久易变色 适用于 各种牙列缺损的修复治疗 瓷牙优点 外形和色泽好 不变色 硬度高 耐腐蚀 不易磨损 咀嚼效率高 缺点 脆性大 易折断 不便调 磨改 比塑料牙重 瓷牙借助盖嵴部的钉或孔固定于基托塑料内 结合强度不如塑料牙 适用于 牙槽嵴丰满 对咀嚼力要求较高的患者 缺牙间隙适中 龈距正常的单个牙和多个后牙连续缺失 牙槽嵴宽厚 对 牙健康的患者 3 金属 舌 面牙 是指人工牙后牙的 面及前牙的舌面部分是金属 适用于缺牙间隙过小 龈距离过低者 4 金属牙 对于缺牙间隙过窄小或 龈距离过低者 可用铸造金属牙或金属牙与 支托卡环及大连接体等一起铸造 以防止人工牙的折断 2 按 面的牙尖斜度不同分为三种 解剖式牙 anatomictooth 牙尖斜度为33 或30 称为有尖牙 其 面形态与初萌出的天然牙的 面相似 有清晰的牙尖和斜面 此种牙的咀嚼效能较强 但侧向力大 对牙槽嵴及支持组织的要求高 非解剖式牙 non anatomictooth 牙尖斜度为0 又称为无尖牙 其 面没有牙尖和斜面 仅有溢出沟 无尖牙的咀嚼效能较差 但侧向力小 对牙槽嵴的损害小 有助于义齿的稳定 适用于对颌天然牙已显著磨损或为人工牙者 半解剖式牙 semi anatomictooth 牙尖斜度为20 咀嚼效能较好 多数塑料牙的 面设计为半解剖式牙 三 人工牙选择的原则1 选择前牙 1 满足切割功能 达到语言和美观方面的要求 2 形态 大小和色泽应与同名牙和相邻牙对称 谐调 应和患者的肤色 年龄相适应 3 排牙应参考余留牙 对颌牙和缺牙区牙槽嵴情况 必要时适当磨改相关的余留牙 4 应在自然光线下选色 注意颜色的色相 色调 明度 彩度 饱和度 透明度等四维特性 5 尽量选用成品牙 特殊情况可个别制作 2 选择后牙 人工后牙尤其是游离端缺牙 排牙应适当减径 牙的颊舌径应比天然牙略小 增加食物排溢沟 以减小基牙及支持组织的负荷 人工牙的颊面垂直高度 龈径 应与余留天然邻牙相谐调 3 人工牙的外形 颜色应与同名牙和邻牙谐调 4 尽量选用硬度较大 耐磨耗的硬质塑料牙 瓷牙或金属牙 5 人工牙的近远中径应与后牙的实有牙槽嵴宽度相匹配 二 基托 一 基托的概念及作用概念 基托是义齿覆盖在无牙牙槽嵴 与承托区粘膜直接接触的部分 位于缺隙部分的基托又称为鞍基 基托的功能 1 连接作用 连接义齿各部分成一个整体 2 传递 力 承担 传递与分散人工牙所受的 力 3 修复缺损 修复邻近的牙槽骨 颌骨和软组织的缺损 以恢复外形和美观 4 固位和稳定作用 二 基托的种类按材料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 金属基托 用铸造法制作 优点 强度高 体积小 较薄 对温度的传导性好 易清洁 戴用较舒适 缺点 难以做衬垫 修理和加补 调改较困难 制作难度较高 价格高 2 塑料基托 弯制法制作的义齿常用此种基托 优点 色泽美观 近似口腔粘膜 重量轻 操作简单 易于修补和衬垫 缺点 基托强度较差 温度传导性差 不易自洁 异物感明显 3 金属网加强塑料基托 兼有金属 塑料基托的优点 但网的设计要合理 三 要求1 基托伸展的范围 临床上应根据缺牙的部位 数目 基牙的健康情况 槽嵴的吸收程度 力的大小 硬 软组织情况以及义齿对固位力的要求等因素进行调整 原则上在保证义齿固位 支持和稳定的条件下 适当缩小基托的范围 基托的最大范围 1 基托的唇 颊侧边缘 应伸展至粘膜转折处 边缘园钝 有良好的封闭作用 不妨碍唇 颊的正常活动 2 基托的后缘 上颌 应伸展至翼上颌切迹 远中颊侧应盖过上颌结节 后缘中部最大的伸展范围可到硬 软腭交界处稍后的软腭上 下颌 应覆盖磨牙后垫的1 3 1 2 3 基托的舌侧边缘 舌侧伸展至粘膜转折处 不影响舌的运动 2 基托的厚度基托应有一定的厚度以保证足够的挠屈强度 金属基托的厚度约0 5mm 边缘略圆钝 表面可设计成皱纹状或光面 塑料基托的厚度约1 5 2mm 在前腭区中缝两侧 可模拟腭皱形状 基托的后缘应稍簿 以减少对发音的影响 3 基托与天然牙的关系缺牙区基托应与天然牙邻面的非倒凹区接触 舌 腭侧基托边缘应与天然牙舌 腭面的非倒凹区接触 前牙区基托的边缘应在舌隆突上 密合而无静压力 近龈缘区基托应做缓冲 以免压迫龈缘 消除倒凹 若为整铸支架式义齿 建议设计铸造对抗臂 以暴露天然牙的龈缘区 4 基托和骨性倒凹在上颌结节颊侧 上颌硬区 尖牙嵴 下颌隆突 内斜嵴等处应做缓冲 以免龈组织受压疼痛 基托边缘应避开这些骨性结构区 5 基托与粘膜的关系应密合而无压痛 6 基托的形态和美学要求 基托磨光面的设计 在相当于牙根的位置 可设计根形及适当的突度 基托的舌腭面及颊面的基本形态为凹斜面 有助于义齿的固位和稳定作用 三 固位体 一 固位体的概念 功能概念 固位体是可摘局部义齿安放在基牙上的部分 通常由金属制成 义齿借固位体固位于基牙上 功能 主要是固位 其次是稳定和支持作用 二 固位体的要求 1 有一定的固位力 保证义齿在正常的咀嚼功能状态时不脱位 2 非功能状态时 对基牙不应产生静压力 位移力 3 摘戴义齿时 对基牙应无侧方压力 不损伤基牙 4 符合美观要求 尽量少显露金属 尤其前牙区 5 合理设计 不应损伤口内的软硬组织 6 与基牙密合 不易存积食物 以免菌斑堆积 造成牙龋坏和牙周病变 7 固位体的颊舌臂和各固位体间应尽量有交互对抗作用 8 应尽量避免在口内使用不同种类的金属 以免产生电流刺激 影响健康 9 制作固位体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 对口腔组织无损害作用 三 固位体的种类按固位体的作用不同分为 直接固位体和间接固位体 1 直接固位体 directretainer 作用 防止义齿向 方脱位 起主要的固位作用 一般位于邻近缺隙的基牙或毗邻的基牙 按固位形式不同 又分为冠外固位体和冠内固位体 1 冠外固位体 extra coronalretainer 包括 卡环型固位体 claspretainer 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冠外固位体 套筒冠固位体 telescopic crownretainer 在基牙上制作桩核冠或金属内冠 在内冠外制作外冠 并连接在可摘局部义齿的支架上 义齿利用内 外两层冠之间的摩擦力固位 冠外附着体 extra coronalattachment 2 冠内固位体 intra coronalretainer 冠内附着体多属于精密附着体 2 间接固位体 indirectretainer 1 作用 辅助直接固位体起固位作用 主要是加强义齿的稳定性 对抗侧向力 防止义齿翘起 摆动 旋转 下沉 特别是减少因义齿转动而造成对基牙的损伤 起平衡作用 支持义齿 分散 力 2 义齿的不稳定现象 翘起 指受食物粘着力 重力的作用 游离端基托向 向旋转移位 但未脱落 摆动 指义齿游离端受侧向 力的作用产生颊 舌向的水平移动 旋转 指义齿沿支点线发生的转动 其中纵向式支点线形成颊舌向转动 横线式和斜线式支点线形成前后向转动 下沉 指承受 力时 基托向支持组织方向的移动 某些混合支持式义齿及粘膜支持式义齿易出现此现象 3 间接固位体及具有间接固位体作用的部件有尖牙支托 切支托 隙卡 连续卡环 前牙邻间沟 金属舌 腭板 扩大的基托等 4 间接固位体与支点线的关系原则上支点线到游离端基托远端的垂直距离最好等于或小于支点线到间接固位体的垂直距离 间接固位体距支点线的垂直距离愈远 对抗旋转的力愈强 平衡作用也越好 四 各类固位体卡环是最常见的固位体 由直接卡抱在主要基牙上的金属部件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固位 兼有稳定和支持作用 1 卡环 1 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以三臂卡为例 卡环臂卡环体 支托连接体 1 支托 occlusalrest 支托 是指放置于天然牙上 以防止义齿龈向移位及传递合力至该牙的一种硬性 金属 装置 若放置于合面则称为合支托 是卡环体向基牙合 面方向延伸的部分 具有较高的强度 作用 主要是支持作用 防止义齿龈向移位 稳定作用 传导合力 防止食物嵌塞 恢复咬合 要求 合支托的位置在缺隙两侧基牙合面的近 远中边缘嵴上 近中合支托设计在基牙的非缺隙侧 还可设置在下颌磨牙的舌沟 上颌磨牙的颊沟 尖牙的舌隆突 切牙的切缘等 支托与基牙长轴的关系一般认为基牙上 支托凹底应与基牙长轴垂直 生物力学证明支托凹底与基牙长轴垂线约呈20 磨牙 或10 前磨牙 左右夹角时 基牙牙周应力分布最均匀 即合支托所承受的作用力顺基牙长轴方向传导 不致使基牙倾斜移位 动画演示 支托大小和形态 铸造 支托 支托应按匙形 圆三角形 设计 合面中心窄 近合缘变宽 合面中心簿 近边缘嵴处厚 且圆钝 铸造 支托宽度 约为磨牙颊舌径的1 3或前磨牙颊舌经的1 2 长度 为磨牙近远中径的1 4或前磨牙近远中径的1 3 即长约2mm 宽不少于1 5mm 厚1 1 5mm 也可用直径1 2mm的钢丝锤扁 使其达到长2mm 宽1 5mm 厚1mm 材料应选择强度高的材料 铸造支托优于锤造支托 合支托厚度不应影响就位和咬合 且有一定厚度 因此合支托凹应预备出足够的空间 以保证支托的强度 减少对咬合的影响 2 卡环臂 clasparm 是卡环体伸出的游离部分 环绕基牙的牙冠 卡环臂由比较坚硬的起始部分和富于弹性的尖端部分组成 分为固位臂和抗力臂 固位臂 retentivearm 位于基牙的唇 颊侧 卡臂尖端位于基牙的倒凹区 是卡环产生固位作用的部分 可防止义齿的合向脱位 卡环臂的起始部分位于基牙的非倒凹区或观测线上 是卡环的卡抱部分 起稳定作用 防止义齿侧方移位 此外还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抗力臂 resistantarm 位于基牙舌 腭侧的非倒凹区或观测线上方 作用 是对抗固位臂通过基牙的外形高点进入倒凹区时对基牙上的作用力 防止基牙移位 这样 抗力臂与固位臂形成交互作用 reciprocalaction 这种交互作用 在双侧设计时 牙弓一侧的卡环和牙弓另一侧的卡环对抗 也可能发生 铸造卡环的起始部分到尖端部分是逐渐变尖 变薄 形态多为半圆形 也有圆形和扁平形 3 卡环体 claspbody 又称卡环肩为连接卡环臂 合支托和小连接体的坚硬部分 无弹性 位于基牙邻近缺隙面颊舌轴面角的非倒凹区 有稳定和支持义齿的作用 可阻止义齿的侧向和龈向移位 4 小连接体为卡环包埋于基托内或与大连接体相连的部分 主要起连接作用 与义齿其他部分连成一整体 连接体不能进入基牙或软组织倒凹区 以免影响就位 3 观测线的种类与卡环臂的选择 有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三种基本观测线 选择相应的固位卡环臂 一型观测线 基牙向缺隙相反方向倾斜 倒凹区主要位于基牙的远缺隙侧 近缺隙侧倒凹小 适用于一型卡环臂 具有良好的固位 稳定作用 二型观测线 基牙向缺隙方向倾斜 倒凹区主要位于基牙的近缺隙侧 远缺隙侧倒凹小 适用于二型卡环臂 固位及稳定作用良好 最常用的设计为分臂U型和T型卡环 另外还有C I L型卡环臂 三型观测线 基牙向颊侧或舌侧倾斜 基牙的近 远缺隙侧均有明显的倒凹 倒凹区大 非倒凹区小 适用于三型卡环臂 固位作用较好 但稳定作用较差 常用成品丝弯制 注意卡环臂尖端进入倒凹区的深度 4 卡环的种类卡环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 以下按制作方法分类 1 铸造卡环 castingclasp 主要包括 圆环形卡环 circumferentialclasp 杆形卡环 barclasp 2 锻丝卡环 wroughtwireclasp 锻丝卡环的应用特点 国内常用的锻丝卡环丝材是不锈钢丝 弹性好 价格低廉 与基牙呈线接触 变形后容易调改 配合铸造合支托使用 5 常用的各种卡环1 圆环形卡环 卡环包绕基牙的3个面和4个轴面角 达基牙牙冠周圆的3 4以上 具有良好的固位 支持和稳定作用 常见的圆环形卡环有 三臂卡环 多用于牙冠外形好 无明显倾斜的基牙 卡环由颊 舌两个卡环臂和合支托组成 圈型卡环 ringclasp 多用于远中孤立的 并向近中颊侧倾斜的上颌磨牙和向近中舌侧倾斜的下颌磨牙 卡环包绕基牙牙冠的7 8 回力卡环 backactionclasp 用于前磨牙或尖牙作为末端基牙的游离缺失患者 基牙的牙冠较短 或者是锥形牙 固位臂尖端位于颊面的倒凹区 卡环臂在远中面与合支托相连接 再绕向舌面的非倒凹区形成对抗臂 在基牙舌侧近中与小连接体相连接 反回力卡环 结构与回力卡环相似 方向相反 适用于向舌侧倾斜的下颌基牙 由于此种卡环的远中 支托不与基托连接 人工牙受力后合力不能直接传给基牙 减轻了基牙的负荷 有应力中断的作用 对半卡环 halfandhalfclasp 用于近中及远中均有缺隙 孤立的前磨牙和磨牙 由颊侧和舌侧两个独立的卡环臂分别与近 远中合支托连接组成 且以各自的小连接体分别连接于支架上 联合卡环 combinedclasp 整铸支架设计中常用此种卡环 2个卡环的4个卡环臂和2个 合支托共用一个位于两基牙 外展隙的卡环体 此卡环有恢复咬合和防止食物嵌塞的作用 倒钩卡环 reversehookclasp 常用于倒凹区在支托同侧下方的基牙 有较大的组织倒凹时 尖牙卡环 cuspidclasp 常用于尖牙上或者锥形牙冠上 延伸卡环 extensionclasp 用于基牙松动 或基牙外形差无法获得足够的固位时 将卡环臂延伸至邻牙 有夹板作用 可称为长臂卡环 连续卡环 多用于牙周夹板 放置在两个以上的余留牙上 单臂卡环 只有一个卡环臂设置在基牙的唇颊面 基牙的舌侧或腭侧用基托对抗 有较好的固位 稳定作用 但没有支持作用 双臂卡环 有颊 舌两个卡环臂 无 支托 没有支持作用 牙间卡环 隙卡 卡环的体部通过两个相邻牙的颊外展隙 合外展隙和舌外展隙 末端形成连接体 与基托或大连接体相连 此种卡环有支持作用 2 杆型卡环 卡环臂包绕基牙约1 4 固位臂与基牙的接触面积小 美观 固位作用好 稳定作用差 适用于邻近义齿游离端的基牙 其观测线下方只有半侧倒凹区或观测线位置较低并偏向龈方时 常见的杆型卡环有 I型杆卡 Ibarclasp 固位臂为杆形 隐蔽 美观 与基牙的接触面积小 对基牙的损伤小 固位力较好 变异杆卡 modifiedbarclasp 根据固位臂的形态特点命名 T型卡环 T typeclasp 是变异卡环中最常用的类型 U型卡环 U typeclasp 固位力比I形杆卡强 L型卡环 L typeclasp C型卡环 C typeclasp 6 卡环的组合应用1 RPI卡环 restguidingplateIbar 组成 由近中合支托 远中邻面板和I杆三部分组成 用于 远中游离端义齿 RPI卡 近中牙合支托优点 支托位置前移 避免了不利杠杆式扭力作用于近基牙上的力减小防止近基牙向远中倾斜游离端基托下组织受力较均匀 且受力方向接近垂直 优点 a 近中合支托对基牙的扭力小 且作用力方向接近牙长轴 b 邻面导板可防止义齿与基牙间食物嵌塞 同时与近中合支托的小连接体起舌侧对抗臂作用 c 近中合支托的小连接体可防止义齿向远中脱位 d I杆与牙面接触面积小 美观且龋坏率小 稳定作用极强 e 游离端基托下组织受力均匀 较垂直于牙槽嵴 近中合支托虽然可减少基牙所受的扭力 但加大了牙槽嵴的负荷 因此 如基牙条件好 牙槽嵴条件差时 宜选远中支托 基牙条件差 牙槽嵴条件好时 则选用近中支托 2 RPA卡环 restguidingplateAkerclasp 组成 由近中支托 邻面板和圆环型卡环三部分组成 用于 远中游离端义齿 当患者的口腔前庭深度不足或基牙下有软组织倒凹时 或观测线低 接近颈缘时 注意 圆环形卡环的坚硬部分应设置在观测线的上缘 以免对基牙造成过大的扭力 特点 优点与RPI卡环相同 固位臂与基牙的接触面积大 对美观有影响 动画演示 3 混合型卡环主要指 型卡环的组合应用 铸造卡环臂与缎丝卡环臂合用 国内目前常用不锈钢丝弯制固位臂 对抗臂用铸造法完成 7 悬锁卡环 由Simmons提出并用于临床 义齿由舌侧戴入 利用了全部余留牙来保证义齿的固位和支持 主要组成1 铸造唇杆 一端以铰链形式与义齿的支架相连 另一端以锁与义齿相连 2 固位指 唇杆上附有若干个固位指伸出 一般呈I型 位于余留牙唇面的倒凹区 3 卡环的其它部分 根据牙列缺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设计 设计 应遵循可摘义齿的设计原则外 还应注意 力的分布 应分布到全部余留牙和牙槽嵴上 压力均匀 控制旋转力 a 当关键的基牙缺失或基牙的牙周情况较差时 杆长而弯曲 当余留牙多为一侧后牙时 杆直而短 b 铰链应放在最后基牙远中的人工牙或基托上 使所有基牙受力相近 c 取功能性印模 远中游离铰链的应用 有应力中断的作用 可控制旋转力 支托的应用 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1 基牙的牙周情况较差 2 末端基牙不宜用常规卡环固位时 可用余留牙的倒凹获得固位 3 关键基牙缺失 需充分利用余留牙 加强义齿的固位和稳定 4 远中游离缺失伴有前部牙缺失 缺隙两侧余留牙扭转或倾斜时 5 口腔硬软组织大面积缺损畸形者 禁忌证1 口腔卫生不好者 2 深覆合者 3 唇短或口腔前庭过浅者 4 唇系带附着过高者 5 唇侧有骨突而无倒凹者 2 套筒冠 第十七章3 附着体 最后介绍四 支托 见前 五 连接体作用 将义齿的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 同时有传递合力的作用 一 大连接体 majiorconnector 又称连接杆 主要有 腭杆 舌杆 腭板 舌板 唇杆等 1 大连接体的作用 1 连接义齿各部分成一个整体 2 传导和分散合力至基牙和邻近的支持组织 3 增加义齿的强度 减小基托的面积 减轻异物感 2 对大连接体的要求 1 有一定的强度 较好的抗弯曲性能 不变形 不断裂 2 不妨碍唇 颊 舌的运动 3 一般呈扁平型 板条形或半梨形 4 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 适当减小连接体的大小 5 边缘圆钝 表面光滑 易于自洁和清洁 3 大连接体的种类 1 腭杆 palatalbar 有前腭杆 后腭杆和侧腭杆三种 1 前腭杆 特点 薄而宽 位于上腭硬区之前 腭皱之后 厚约1mm 宽约6 8mm 离开龈缘至少4 6mm 与粘膜组织密合无静压力 2 后腭杆 位于上腭硬区之后 颤动线之前的部位 两端稍微弯向前至第一 二磨牙之间 可适当向前调整与粘膜轻轻接触 厚约1 5 2mm 中间较两端稍厚 宽约3 5mm 游离端义齿可适当加宽 3 侧腭杆 位于上腭硬区的两侧 与牙弓平行 离开龈缘4 6mm 厚1 1 5MM 宽3 3 5MM 用于连接前后腭杆 2 腭板 palatalplate 1 马蹄状腭板 2 关闭型马蹄状腭板 3 全腭板 4 变异腭板 3 舌杆 lingualbar 1 舌杆 位于下颌舌侧龈缘与舌系带 粘膜皱襞之间 剖面呈半梨形 边缘簿而圆滑 距龈缘3 4mm 厚约2 3mm 宽约3 4mm 舌杆与粘膜的关系 垂直型者舌杆与粘膜平行接触 倒凹型者舌杆应放在倒凹以上 若放在倒凹区 应做缓冲留出间隙 以免对就位道的影响 斜坡型者舌杆可离开粘膜少许或轻轻与粘膜接触 2 舌隆突杆 在下前牙舌隆突上作连续的舌支托 不接触龈缘 独立使用 厚度较大 异物感较强 3 双舌杆 又称舌连续杆 支持力强 稳定性好 4 舌板 lingualplate 常用于口底浅 舌系带附着过高 舌侧倒凹过大等不宜用舌杆时 也可用于前牙松动需用夹板固定者 5 颊杆 buccalbar 仅适用于余留牙向舌侧严重倾斜的病例 二 小连接体作用 把金属支架上的各个部件与大连接体相连接 传递分散合力 小连接体位于非倒凹区 与大连接体垂直相连 离开牙龈少许 暴露在口腔内的小连接体 表面应光滑 较细 但要有足够的强度 以便传导 分散 力 与基托相连的小连接体 表面应粗糙 或做成一定的机械连接形状 综上所述 可摘局部义齿按其作用归纳如下 1 修复缺损和恢复功能的部分有 人工牙 基托 支托 2 固位及稳定部分 各种直接固位体 间接固位体 基托 支托 3 连接传力部分 基托 连接体 连接杆 支托 总结 1 人工牙 功能 种类 原则2 基托 种类 作用 范围3 固位体 直接固位体和间接固位体卡环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观测线和卡环臂的关系卡环的种类4 连接体 大连接体 小连接体作用5 支托 第四节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缺失牙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 而义齿的设计和制作是两个关键 一 可摘局部义齿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 适当地恢复咀嚼功能这是修复的主要目的 义齿咀嚼功能的恢复应根据基牙的情况 咬合关系 缺牙区牙槽嵴的状况 将其恢复到一个合适的程度 二 保护口腔组织的健康措施有 1 合理的设计 采取分散 力的设计 减少基牙和支持组织的负荷 在游离缺失患者的缺失侧至少选择2个基牙 除了单个牙缺失可以单侧设计外 原则上应采用双侧设计 一般卡环数不超过4个 对孤立牙和错位牙采取保护措施 一般情况下不选做基牙 必须用作基牙时 应选择有利于基牙健康的卡环设计 2 利用可使用的天然间隙 尽量少磨牙体组织 3 应具有自洁作用不应妨碍口腔卫生 防止食物滞留 嵌塞和菌斑形成 4 正确恢复上 下颌关系以及缺失牙的外形及相邻组织的外形 5 原则上应暴露基牙的龈缘 三 应有良好的固位和稳定作用义齿的固位和稳定状况 是能否发挥良好口腔功能的前提 四 舒适 尽可能作的小巧 义齿的部件与周围组织应尽量平滑衔接 和谐自然 五 美观人工牙的大小 形态 颜色及排列应与相邻天然牙 上下唇的空间关系相谐调 表现自然 基托颜色应尽量与牙龈 粘膜的颜色一致 六 坚固 耐用 七 容易摘戴 义齿既要有足够的固位力 又必须方便患者摘戴 小结可摘局部义齿的基本要求 一 适当地恢复咀嚼功能 二 应保护口腔组织的健康 三 有良好的固位 稳定作用 四 舒适 五 美观 六 坚固 耐用 七 容易摘戴 二 可摘局部义齿的固位与稳定 一 固位与固位力可摘局部义齿的固位 是指义齿在口腔内就位后行使功能时 不会受生理运动的外力而发生向合方或与就位道相反的方向脱位的现象 1 固位力的组成 1 摩擦力 主要是义齿部件与天然牙间形成的力 2 吸附力 基托和粘膜间产生的吸引力 3 大气压力 4 重力 对修复缺牙多的下颌义齿上存在义齿的重力以辅助固位 2 固位力及其影响因素 1 摩擦力 有三种1 弹性卡抱力及其影响因素进入基牙倒凹区的卡环臂 受脱位力作用而向脱位力方向移动或有移动趋势时 首先给基牙一种正压力 当卡环臂对基牙产生正压力时 沿牙面切线方向的脱位力即会受到摩擦力的阻挡 直至脱位力超过卡臂与牙面间产生的最大静摩擦力时 义齿就会向脱位方向移动 此种摩擦力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 脱位力的大小和方向正常情况下义齿所有部件对余留牙均无任何压力 只有在侧向力或食物的粘脱力作用下 才使卡环臂对天然牙形成不同的作用力 基牙倒凹的深度和坡度基牙倒凹的深度 指观测器的分析杆至倒凹区牙面某一点的垂直距离 在卡环固位臂的弹性限度内 倒凹的深度越大 作用于基牙上的正压力越大 固位力越大 基牙倒凹的坡度 指倒凹区牙面与基牙长轴之间构成的角度 在倒凹深度相同时 坡度越大固位越好 原因是在同等脱位力下 坡度越大对基牙牙面的正压力越大 倒凹的坡度一般应大于20 卡环的形态 长短和粗细一般认为卡环臂越长则固位力下降 在相同位移下 卡环臂越粗 固位力越大 卡环臂断面的形态也对固位力有影响 卡环材料的弹性刚度和弹性限度弹性刚度 是指使材料位移的力与位移程度之比 刚度越大 在相同位移下所产生的正压力越大 弹性限度 是指材料的弹性与范性之间的临界点 材料受到超过其弹性限度的作用后 则发生永久性形变 因此 相同刚度的卡环材料 弹性限度大者可达到的正压力也大 则固位力亦较大 摩擦系数与固位力的关系由于牙釉质表面的摩擦系数较小 因而在 向脱位力的作用下 通过卡环获得的摩擦力是较小的 可以忽略不计 2 制锁状态所产生的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制锁状态 是指义齿由于设计的就位道与功能状态中义齿实际的脱位方向不一致而造成的约束状态 制锁区 利用义齿就位道和脱位道不一致而获得制锁作用 义齿受相邻牙约束的部分称制锁区 制锁角 就位道和脱位道之间形成的角度 制锁力 进入制锁角内的义齿构件及阻止其脱位的牙体之间产生摩擦力称制锁力 制锁力的大小 取决于脱位力的大小及牙体或进入制锁角内的义齿部件的强度 制锁角越大 则固位力越大 3 各固位体相互制约状态所产生的摩擦力及其影响因素在义齿行使功能时 各个固位体之间有相互牵制作用 因而产生摩擦力 有利于固位 2 吸附力与大气压力缺牙多时 应充分利用 影响固位力的主要因素 1 基牙倒凹的深度和坡度2 卡环臂的形态 长短和粗细3 义齿制锁角的大小4 各固位体相互制约作用5 脱位力的大小和方向6 卡环材料的弹性刚度和弹性限度 3 调节固位力的措施义齿固位力的大小应适当 选用的措施有 1 增减固位体的数目 固位力的大小与固位体的数目成正比 一般2 4个固位体即可 2 选择和修整基牙的固位形 基牙应有适度的倒凹 特别是适度的倒凹深度 一般倒凹的深度应小于1mm 铸造卡环臂的倒凹深度不宜超过0 5mm 倒凹坡度应大于20 3 调整基牙的分散程度 基牙越分散 固位力越强 4 调整就位道 可改变基牙的倒凹深度 坡度及制锁角 以增减固位力 5 调整卡环臂进入倒凹区的深度和部位 6 选用刚性和弹性限度大的固位体材料刚性和弹性限度越大的卡环臂 固位力越强 7 选择不同制作方法的卡环 8 利用不同类型的连接体 用有弹性的连接体进入基牙的部分倒凹区 可增强固位作用 9 尽量利用制锁作用 10 充分利用吸附力和大气压力 固位力的调节措施 1 增减固位体的数目2 选择和修整基牙的固位倒凹3 调整基牙的分散程度4 调整就位道5 调整卡环臂进入倒凹区的深度和部位6 选择卡环材料7 选择不同制作方法的卡环8 利用不同类型的连接体9 尽量利用制锁作用10 充分利用吸附力和大气压力 二 可摘局部义齿的稳定义齿的稳定 指义齿在行使功能时 无翘起 下沉 摆动 旋转等现象 义齿不稳定有两种情况 1 义齿无支持而均匀下沉2 义齿在牙弓上有支点或转动轴而产生的转动 1 义齿不稳定的原因 1 支持组织的可让性如游离端可摘局部义齿 由于粘膜的可让性使义齿末端发生向粘膜方向的移位 此种不稳定现象称为下沉 2 支持组织之间可让性的差异基牙与粘膜间的可让性不同 腭部硬区与非硬区之间 以及缺牙区牙槽嵴的粘膜之间的差异等 3 义齿结构上形成转动中心或转动轴如支点线呈纵线式或横线式时 义齿易出现转动现象 4 作用力与平衡力之间的不协调 作用于义齿上的力主要有两种 1 作用于支点线上的力 可将义齿压向牙槽嵴或使之离开牙槽嵴 2 作用于回转线的力 可使义齿产生扭转或倾斜 2 转动性不稳定的消除方法 1 对抗法 增加或使用间接固位体 以防止义齿沿支点线转动 2 平衡法 尽量使平衡距大于游离距 3 消除支点 可能存在的支点一种是支托或卡环 另一种是基托在基托下组织上形成的支点 3 义齿不稳定现象的临床处理 1 翘起 1 支点的另一端增加间接固位体 2 利用缺牙区基牙的远中倒凹或远中邻面的制锁作用来制止义齿末端的翘起 2 旋转1 减少人工牙 面的颊舌径 2 加宽 支托3 利用卡环体部的环抱稳定作用4 利用义齿一端邻面基托的制锁作用 5 采用分臂卡环 3 摆动1 在支点或牙弓的对侧 即平衡端 加设固位体 即双侧设计 2 选择牙尖斜度小的人工牙 以减少侧向力 3 调整咬合 减小在咀嚼过程中的侧向力 以减少义齿的摆动 4 利用大连接体 4 下沉 易引起粘膜压痛和基牙损伤 1 增加平衡基牙 利用间接固位体 加大平衡距或缩短游离距 2 利用游离端一侧相间隔的缺牙区人工牙的平衡作用 3 尽量伸展义齿游离端区的基托面积 4 利用游离端区的残根或种植体 以增加义齿的支持力 5 减少 力 三 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原则 一 生物学与生物力学原则1 生物学原则 1 修复体的材料对人体无害 2 恰当恢复功能 防止基牙受力过大 避免扭力 侧向力等损伤性外力 3 义齿应尽量减少对天然牙的覆盖 避免过多磨切牙体组织 义齿部件应与口腔组织密合 减少食物嵌塞 滞留 以避免龋坏与牙龈炎的发生 4 义齿不应妨碍周围组织 器官的正常功能性活动 5 患者容易适应 2 生物力学原则生物力学是力学与生理学 医学等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 义齿设计应符合生物力学原则 避免基牙与基托下组织受到不利的作用力而损害其健康 二 固位设计的原则包括基牙的选择 就位道的确定以及固位体的设计等 1 基牙选择原则应根据生物学原则 固位与稳定的需要来选择 1 选择健康牙做基牙 牙冠长短合适 有一定倒凹 牙体牙周健康 牙周膜面积大 支持力较大的牙为首选基牙 临床一般多选用后牙 也可选尖牙 中切牙及侧切牙与美观相关 一般不选作基牙 2 患病牙做基牙 牙体 牙髓病已经彻底治疗并已作牙体缺损修复后 轻度牙周病经治疗炎症得到控制的天然牙 可作基牙 牙根周骨吸收达根长的1 2以上 松动度达二度以上的牙不宜单独作基牙 3 选择固位形好的牙做基牙 倒凹深度不超过1mm 坡度应大于20 锥形牙 过小牙等牙冠固位形差的牙一般不宜选作基牙 4 基牙数目 不宜过多 一般2 4个 5 基牙位置 尽量选择靠近缺隙的牙 选用多个基牙时 彼此分散度越大 越有利于固位和稳定 选择基牙时应结合患者的要求 从美观 舒适 摘戴方便等方面进行选择 选择基牙的原则 1 选择健康牙做基牙2 患病牙应已彻底治疗3 选择固位形好的牙4 基牙数目 不宜过多 一般2 4个5 尽量选择靠近缺隙的牙 选用多个基牙时 彼此应分散 影响基牙受力的因素1 缺牙间隙的长度 缺牙数目越多 基牙受力越大 2 基托下粘膜的性质 被覆盖的软组织健康 基牙受力小 粘膜的可让性大 义齿不稳定 基牙受力大 3 牙槽嵴的丰满度 牙槽嵴宽大丰满者 可相对减轻基牙的受力 4 卡环的种类 设计和结构 1 合理的卡环设计可减轻基牙的负荷 有交互力量的平衡卡环 可消除基牙上的扭力 2 卡环与基牙牙冠表面接触面积越大 则基牙受力越大 3 卡环固位臂的弹性大时 传递至基牙上的力小 5 咬合 平衡的咬合关系 可减小侧向力对基牙和牙槽嵴的损伤 影响基牙受力的因素 1 缺牙间隙的长度2 基托下粘膜的性质3 牙槽嵴的丰满度4 卡环的种类 设计和结构5 咬合 2 就位道选择原则与方案就位道 指可摘局部义齿戴入口内的方向和角度 牙列缺损的患者 其各个基牙的位置 形态 倾斜度 倒凹及缺牙间隙的情况有差异 并且义齿有2个以上的固位体 义齿须顺着一定的方向和角度才能在口内就位和取出 1 原则 应便于患者摘戴义齿 根据义齿的固位需要选择 根据义齿的稳定需要选择 如果与固位有矛盾时 应首先从义齿的稳定来选 义齿与邻牙间不应有过大的空隙 尤其在前牙区 以免影响美观 备牙时 应根据就位道对基牙外形进行必要的调整 尽量做到既能满足固位的需要 又满足稳定的需要 也不出现过大的间隙 2 确定义齿就位道的方式 1 平均倒凹 垂直戴入 将模型固定在观测台上 将模型方向调节在各基牙的近远中向和颊舌向倒凹较平均的位置 画出基牙的观测线 义齿共同就位道方向既是两端基牙长轴交角的角平分线方向 假如基牙长轴方向是平行的 此时是典型的垂直向就位道 平均倒凹用于缺牙间隙多 各基牙倒凹大者 2 调节倒凹 斜向戴入 对缺隙两侧基牙的倒凹作不平均分配 义齿的就位道是斜向就位道 采用义齿的制锁作用 适用于基牙牙冠短 基牙长轴彼此平行 动画演示 3 调节倒凹 旋转戴入 以义齿的某一部位为旋转中心 义齿通过旋转戴入 义齿的脱位方向与就位方向不一致 义齿的固位力由进入基牙邻面倒凹区的硬固位体 支托小连接体 或基托提供 即利用义齿的制锁作用 适用于Kennedy第三类或第四类牙列缺损 缺损一侧的基牙有可利用的倒凹时 动画演示 3 选择就位道的一般规律一般个别前牙或后牙缺失 或单间隙连续缺牙时采用调凹式就位道 缺牙多且间隙多时采用均凹式 前牙缺失 伴有后牙非游离端缺失者 应尽量采用由前向后斜向就位道 后牙游离端缺牙一般采用由后向前就位 缺牙间隙多且倒凹大者 则采用平均倒凹的就位道 3 固位体的设计确定义齿的就位道后 才能进行直接固位体的设计 根据观测线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卡环固位臂 在间接固位体的设计中 重点考虑间接固位体的位置距支点线的关系 注意固位与稳定的设计 固位体数目一般2 4个 固位体 卡环 的设计原则 1 不能损伤基牙 2 固位体的数目 分布与基牙的位置 数目的选择原则相同 3 按导线设计卡环 也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导线和卡环 4 备牙时尽可能少磨牙 利用牙间自然间隙 5 卡环臂进入基牙的深度要合适 6 避免卡环臂对基牙产生侧向力和扭力 7 卡环臂与基牙要贴合 接触面积尽可能小 8 当牙周健康情况差 预计义齿的固位 稳定较差时 应增加固位体 9 增加的基牙应靠近弱基牙 10 兼顾美观 舒适及义齿的摘戴方便 三 义齿稳定的设计原则1 加大平衡距增加平衡力 1 应用对角线二等分原理 在支点线的二等分处 作垂直于支点线的垂线 在该垂直线通过的牙上增加间接固位体 2 应用三角形原理 按三角形放置固位体 3 应用四边形原理 按四边形放置固位体 4 尽量使义齿固位体连线形成的平面的中心与义齿的中心一致或接近 2 补偿义齿支持组织可让性之间的差异上腭隆突和牙槽嵴区粘膜的厚度 弹性不同 因而可让性也不同 常在此形成支点引起义齿翘动 需进行缓冲 3 变混合支持形式为单一支持形式对仅存留个别余留牙且支持力较差的基牙 可设计成粘膜支持式义齿 以避免支托处形成支点 义齿稳定的设计原则1 加大平衡距增加平衡力2 补偿义齿支持组织可让性之间的差异3 变混合支持形式为单一支持形式 四 咬合设计原则1 人工牙 面形态的恢复应符合固位 稳定的需要 纵向支承线型义齿 应减低人工牙牙尖高度以减小侧向力 减颊舌经以缩小转动距 有利于义齿的稳定 游离端义齿应缩小人工牙颊舌径 近远中径 增加食溢沟 以减小 力 2 根据义齿的 力支持形式设计人工牙 面形态和恢复咀嚼功能 1 牙支持形式 根据基牙多少和基牙的健康情况而定 缺牙少 基牙健康时 面的大小可接近天然牙 2 粘膜组织支持形式 应减小 力 即减小颊舌经 近远中径或减数 增加食溢沟 减低牙尖斜度 咬合无早接触 使 力均匀分布 3 混合支持形式 当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