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宜居沈阳 中国生态文明网.docx_第1页
孙明: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宜居沈阳 中国生态文明网.docx_第2页
孙明: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宜居沈阳 中国生态文明网.docx_第3页
孙明: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宜居沈阳 中国生态文明网.docx_第4页
孙明: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宜居沈阳 中国生态文明网.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宜居沈阳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孙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沈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转型、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我们将创建国家生态市作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2008全面启动生态市创建工作以来。几年来,在环保部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沈阳坚持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并重,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实施大规模城乡环境治理与改造,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改观,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一、创建国家生态市推动沈阳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老工业基地振兴双赢几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以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为主线,以开展产业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实施工业区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得到拓展优化。1.淘汰落后产能,大规模实施工业区调整改造。沈阳确立了“东搬西建”战略,把位于中心城区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整体搬迁到经济技术开发区,仅铁西一个区就搬迁320家工业企业,建成了目前已成规模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以机床、重工、鼓风等为代表的“沈阳西部工业走廊”,深入实施企业提升、产业集群、节能与淘汰落后等工程,加速推进工业升级。中心城区利用工业企业腾迁出来的空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东搬西建”促进了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与完善,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及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水平的整体升级。2.推进产业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沈阳按照加快构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加快调整步伐,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绿色工业正在占据主体。一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带动工业优化升级。以铁西装备制造业、大东汽车工业、浑南高新产业三大聚集区为载体,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体系框架,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其增加值已占全市工业的80%以上。二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以产业集聚、业态提升、品牌塑造为重点,金融、物流、会展、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呈现出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17个,建成44个省级和102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沈北新区成为全国最大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新民市成为国家标准化农业示范区,于洪区、辽中县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3.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市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切实将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建设“南北金廊”、“东西银带”和“四大发展空间”,在城市周边新建8个以工业为主的市级开发区,在郊区、县新建11个集约型工业开发区,形成了中心城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清洁产业为主,东部以大东区为主导发展汽车产业、以棋盘山开发区为依托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南部以浑南新区为载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航空产业,西部以铁西区为龙头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北部以沈北新区为牵引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光电信息产业的城市发展新格局。(二)实施全方位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沈阳以生态区(县)创建为载体,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大规模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面貌翻天覆地,环境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经济社会环境逐步走向和谐可持续发展。1.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我市通过实施污水处理厂建设及大型电厂、锅炉脱硫改造、淘汰小机组及落后产能企业等措施,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十一五”我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比2005年削减27.9%和15.3%,提前超额完成减排任务。2011年全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削减2.0%和2.5%,完成了年度减排任务。2.持续推进流域综合整治,水域生态环境显著提升。一是全面开展蒲河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完成河道岸坡整治及清淤疏浚92.6公里,建成景观路202.4公里,蒲河沿线建设污水处理厂17座,关停了56家严重污染企业,实施43个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了50余个农村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和5个乡镇垃圾转运站,使蒲河水质已由2010年之前的劣五类提升至国家地表水四类,上游棋盘山、辉山农高新区段及下游辽中段基本达到三类水平。二是大力实施辽河流域(沈阳段)污染治理。以辽河流域污染治理为核心,全面完成24座城镇污水处理厂、4个独立园区和148个小型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全部完成浑太流域23个重点治污项目建设。三是辽河、浑河干流及白塔堡河、细河、长河、左小河等支流河治理进展明显,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辽河干流达到四类水质要求,浑河干流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指标达到四类水质标准,全市主要河流达到了功能区标准。3.采取了能源结构调整、强化污染治理、拆小建大、推行集中供热等一系列措施,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推进燃煤装置脱硫设施改造,完成沈海热电等9家电厂及146家35吨以上非电燃煤锅炉脱硫设施改造,电厂机组脱硫率提高到98.6%;持续推进大规模集中供热、拆除淘汰小锅炉,城市集中供热率达90.5%;关闭高耗能企业617户;新增更新国排放标准公交车2000余台。大力发展康平及法库风电、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在农村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秸秆气化站和生物质能锅炉。201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1天,pm10首次达到二级年标准。4.强化固废和噪声污染防治,解决市民关注环境问题。历史遗留的30万吨铬渣已全部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立全市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我市声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改善,区域环境噪声平稳达标。(三)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沈阳坚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强化环境优先发展战略,加大环境建设投入,统筹城乡生态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1.农村环境基础得到全面夯实,城乡环境迈入了同步发展轨道。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完成239个村屯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建设工作,农村地区建成24座污水处理厂、148个村镇污水处理设施、12座县域垃圾填埋场和61个垃圾中转站,完成了625处农村饮水改造工程,改厕11.34万户完成了471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9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粪便污染得到治理和综合利用。2.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惠及城乡百姓民生。沈阳市把生态市创建作为一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来实施。一是在中心城区大力实施了棚户区改造等10大环保惠民措施,投资15亿元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弃管住宅区综合改造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住宅弃管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受益居民达到165.5万人。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6平方米,街区公园、广场遍布大街小巷,建成绿色社区463个,多福小区荣获全国社区环保范例奖;二是在农村地区通过实施村镇改造等10大环保惠农举措,绿化村屯3211个,全市87%乡镇(街)通过了全国生态乡镇的验收,建成了86个省级环境优美村和607个市级生态村,建设了数百个村镇级公园、广场和休闲设施。3.开展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指数。开展了创建全国环境建设样板城工作,按照 “一城、四区、五大示范”的创建思路全面开展工作,69个样板城示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立项。(四)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轨道1、自然保护全面加强,90%以上生物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我市建立起了8个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3个风景名胜区、33个重要生态保护地、40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沈阳东部生态功能保护区,总面积3455.95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62%。2、生态资源得到保护和有效性利用,生态破坏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卧龙湖、仙子湖、獾子洞湿地等12个具有重要生态效应的湿地全部纳入重要生态保护范围,卧龙湖成为国家重点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确立了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制制度,有效控制非农建设用地。3、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生态体系得到完善。全市针对生态脆弱和破坏区域,全力实施了封山育林、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措施,形成了远郊三北防护林生态防护圈、近郊多功能环城森林带、内环城水系生态带的“大三环森林环抱圈”,成为抵御风沙侵蚀、保障沈阳经济区生态安全的屏障。二、创建国家生态市的主要做法(一)坚持牢固树立“生态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个理念,重点解决“城乡环境不均衡”一大环境问题,建立健全“统筹规划、组织领导、环保投入、督查考核、公众参与”一套机制,做到“三个一”,确保生态市创建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沈阳采取一手抓经济总量扩张,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的“两手抓”,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农村地区是沈阳市环境基础最薄弱、环境问题最多的区域,创建之初我们首先把重心放在最薄弱的农村,使得农村的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短时间内从无到有。在创建机制上,规划是引领创建的龙头,沈阳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既确立了目标、建设体系和工程项目,又分阶段规划各个区县的创建任务,使得各地规划与总规相得益彰。各级在创建过程中,全部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责任和任务层层落实,各地区比学赶帮超势头强劲。创建工作涉及了全市各个阶层,上下联动,踊跃参与,各司其职,争先恐后,形成了全民同创的热烈氛围。各级人大、政协也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并投身到创建工作,每年制定大量议案、提案,进行专题视察,有效推进了创建工作。(二)坚持做到把生态市创建与加快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彰显城市特色和提升百姓幸福感“三个结合”,确保了生态市创建的特色性和民生性。在创建过程中,坚持把县域经济和农村环境作为加快农村发展的突破口,实现了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的共同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同发展。坚持突出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产业建设,注重工业的生态化改造,注重将自然引入城市,把生态融入城乡,彰显了沈阳特大生态工业城市和城乡“生态城区、生态村镇”的魅力。坚持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老旧小区和村镇改造、棚户区退出、农村改水改厕,及时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三)坚持夯实基础与打造亮点、源头控制与全面整治、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三个并重”,确保了生态市创建的长效性和全面性。生态市创建彻底完善了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完善了污水管网、公园、道路、亮化美化等辅助设施,打造出了一大批以铁西工业区改造、蒲河治理、卧龙湖保护、老旧小区改造等各行业及各个地区的典型示范,出台了一批法律法规,创新建立了“361”新型环境执法模式,确保了工作长效推进。三、生态创建工作体会通过生态市创建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不仅必不可少,而且是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现阶段生态市创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一是生态市创建工作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引导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级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企业生产、园区建设等过程中,将科学发展观融会到各个区域、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环境意识、生态理念使得政府行为、企业运行、社会系统正在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转型。各地区在创建过程中,大打生态牌,全面进行各项环境基础设施完善,花大气力整治区容区貌。良好的环境基础,生态的品牌效应,提高了招商引资成功率。二是生态市创建工作有效促进环保意识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为广泛宣传生态市创建的重要意义,推进生态文化的普及,科学指导生态市创建,我市成立了生态市创建工作专家指导组,深入到乡镇、村屯、社区进行现场授课、培训和指导。全市所有区县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广告屏等各种方式对生态市创建工作进行宣传普及,使得生态市创建和生态环保知识家喻户晓。全市有10万户家庭接受了节能减排知识培训,5万户家庭建立了节能减排档案,在农村家庭中开展了“巾帼绿色庭院”创建活动。通过宣传发动,广大公众积极投身到环境优美村镇、生态城区、绿色社区等“绿色单元”创建热潮中,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公共参与意识明显提高。三是生态市创建工作有效改善了民生,惠及了百姓。我市将生态市创建与“环保攻坚惠民”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市创建真正成为一项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提出了“保障城乡群众饮水安全”等十方面工作,既是生态市创建的重点工作,又是环保攻坚惠民的主要内容,较好地体现了生态市创建的根本目标在于解决城乡环境问题、改善民生、以人为本的宗旨。通过开展城乡绿化、环境卫生、道路整修和交通秩序“四大战役”,实现了城乡绿化覆盖面积的扩大和绿化景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