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座子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ppt_第1页
转座子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ppt_第2页
转座子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ppt_第3页
转座子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ppt_第4页
转座子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章转座子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1 美国遗传学家B McClintock的转座学说2 转座子类型3 转座机制4 转座子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1 美国遗传学家B McClintock的转座学说 1951年 提出其六年的研究成果 跳跃基因学说 此学说指出 玉米的染色体中含有跳跃基因 可于染色体上依状况进行移动 而此基因可控制或影响某些构造基因的表达 1956年再次阐述跳跃基因学说与相关的机制1970年代末期 分子生物学有进一步的发展后 她的理论才渐渐受到重视与认同 于1983年 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Ac Activator 自主性转座子 自己能编码转位酶 能自由地在基因组中转座 Ds Dissociation 非自主性转座子 本身不能编码转位酶 必须依靠Ac转座子产生的转位酶才能产生转座 玉米色素基因C附近有Ds SAc StableAc 去掉Ac中转座酶识别序列 Ac Ds转座系统 转座子是染色体DNA上可复制和移动的DNA序列 一段DNA顺序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 环化后插入另一位点 并对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 此过程称转座 这段序列称跳跃基因或转座子 可分插入序列 insertionsequence IS 转座子 transposon Tn Mu噬菌体 Muphage 按转座方式分复制性和非复制性转座子 2 转座子类型 2 1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IS是最简单的转座因子 不含任何宿主基因的可转位的DNA序列称为插入序列 它们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 1 插入序列IS IS本身没有任何表型效应 只携带和它转座作用有关的基因 称为转座酶基因 除IS1以外 所有已知IS序列都只有一个开放阅读框 openreadingframe ORF 翻译起始位点紧接第一个反向重复区 终止点位于第二个反向重复区或重复区附近 IS1含有两个分开的读码框 只有移码通读才能产生功能型转座酶 一般情况下 每个IS转座频率是10 4 10 3 世代 恢复频率则低得多 为10 7 10 6 世代 2 转座子Tn Tn是一类较大的转座子 除了含有与转座作用有关基因外 还带有抗药基因以及其他基因 如乳糖发酵基因 因此Tn的转座能使宿主菌获得有关基因的特性 Tn分子大小一般在2 25kb 两端有相同序列 如IR 某些Tn的IR便是已知的IS 带有IS的Tn也称为复合转座子 compositetransposon Tn5 Tn10和Tn903都属于复合转座子 不含IS的Tn称为简单转座子 simpletransposon 如Tn3等 无论是IS或Tn的两端都有反向重复序列 两端反向重复序列的存在与它们的转座功能密切相关 如Tn3的两个IR中任一个顺式作用元件缺失都会阻止转座 TnA转座子家族 3 转座噬菌体 1963年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噬菌体 称为Mu mutatorphage 它是大肠杆菌的一种温和噬菌体 Mu几乎可插入宿主染色体任何一个位置上 它的两端没有黏性末端 插入某基因中就引起该基因突变 其整合方式不同于 噬菌体 而类似于转座因子的作用 Mu是DNA噬菌体 含有38kb线状DNA 两端各带一小段大肠杆菌的DNA 这与该噬菌体插入大肠杆菌染色体上有关 Mu的转座频率比一般的转座子要高 Mu的复制能力和它的转座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Mu的生存依靠转座 复制转座是其正常生活史中的一种方式 在转座过程中 它摆脱两端原有的细菌DNA而转座到新的某个位点上 它是以两种方式转座 在感染宿主细胞时 Mu不经复制便整合进宿主基因组 在溶菌周期中 拷贝数通过复制转座而扩增 两种方式的转座在转座子和靶位点间有相同反应机制 但反应结果不同 2 2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 酵母菌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目前在酵母中研究得较清楚的转座子是Ty transposonyeast Ty 系列 它们的一般长度约为5900bp 两端含有两个称为 的同向长末端重复序列 LTR 长度约340bp 因子大约由70 的AT组成 每一个 因子都含有一个启动子和一段被转座酶识别的序列 Ty1因子只编码一条长5 7kb的mRNA 转录的启动子位于Ty1因子左端的LTR之中 mRNA编码两种蛋白质 在某些酵母品系中 Ty1因子可多达35个拷贝 但拷贝数因品系不同而有差别 Ty1因子转座是通过一种RNA中间产物进行的 其过程类似反转录病毒的复制与整合 所以Ty1因子也称作反转录转座子 一般认为Ty1因子转座时 首先以其DNA为模板合成一个拷贝的RNA 然后再通过反转录合成一条新的Ty1因子 最后这条新的Ty1转座子再插入到新的位点上 酿酒酵母中有控制a与 两种接合型的两个基因a与 这两个基因都能转座 当a基因从它的位置HMR转座到MAT位置后便能表达 细胞就成为a接合型 当 基因从它的位置HML转座到MAT后 原来在MAT上的a基因消失 基因得以表达 细胞便能转换成 接合型 这两个转座子具有明显的生理功能 它们与其他转座子不同之处是只能转座到MAT这一个位置上 而其他的转座子几乎可以转座到该基因组中任何位置上 酵母接合型相互转换是属于复制型转座 果蝇中的转座子除了P因子外还有copia FB等 它们的结构虽有所不同 但两端都有反向重复序列 2 其他真核生物转座子 玉米中Ac Ds转座系统 非复制性转座 SpmdSpm系统等 已知重复序列占了人类基因组50 以上 其中转座子占重复序列的45 所有的转座子都是多拷贝的 3 转座机制 1 复制型转座特点 转座以后原来位置上的转座子保持不变在新的位置上的转座子的两侧出现正向重复序列转座过程出现共联体 以细菌的转座子Tn3为例 切开 转座酶识别受体质粒上的靶序列 并在该序列两侧各一条单链上造成一个切口 切口之间的距离决定了转座后两侧正向重复序列的长度 同时也可以识别自身两边的反向重复序列 并在3 端切开 连接 供体和受体结合成为共联体 其过程是使供体切下IS或Tn3反向重复序列末端和受体黏性末端以共价链齐头相连 形成两个 缺口 复制 由DNA多聚酶进行修补复制补上缺口 由连接酶连接 于是在IS两端形成了两个正向重复序列 DR 一般为5 9bp 最长的12bp 重组 在特定位点 黑色部分 进行重组 结果共联体分离形成两部分 一个是原来含有转座子的序列 另一个是通过转座插入了转座子的序列 2 非复制型转座 4 转座子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1 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利用P因子作为载体 将外源基因转移到果蝇胚胎种系细胞中 对果蝇进行遗传操作 该技术的优点是只插入一个外源基因的拷贝 也就是说 所有转基因果蝇只携带一个拷贝的外源基因 因而便于对其结构与功能研究 转座子的插入能引起新的突变体形成 其副作用也许会抵消由转基因提供的任何优势 以可移动DNA片段作为载体尚存在转移基因结果的不稳定现象和内源跳跃基因的相互影响 因此 这方面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 2 转座子标记目的基因 在基因产物未知的情况下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来分离控制发育的基因 一种是在特定的生理过程或发育时期采用差别筛选 differentialscreening 原理来分离目的基因 称之为消减杂交与差别筛选 另一种是转座子标记 transposontagging 方法 该技术的原理 由于转座子序列可以在基因组中转座 如该序列转座正好插入某一基因的外显子区域时 导致该基因失活 使其表型改变而成为突变体 如该突变是由于转座子的DNA克隆 其中必定含有与该突变体有关的基因 也就是说 用转座子给未知的目的基因加以标记 便于对该基因的识别与分离 用该突变型提取DNA构建基因组DNA文库 用标记的转座子序列作为探针 筛选出的克隆中 再对转座子两端序列进行亚克隆 这便是被转座子插入的基因序列 亲株1 亲株2 诱导启动子标记基因1 报告基因标记基因2 F1 SAc Ds F1突变库 强诱导培养 报告基因的表达 签定突变的基因 稳定的突变株 Ds 自交或杂交 签定突变基因与表型关系 杂交 对于微生物 也能利用转座子突变制备随机突变库 从中筛选具有目的性状的菌株 通过反向PCR或杂交技术确定插入失活的基因 从而确定表型与基因型关系 也可循环操作不断改良细胞 3 调节基因表达 同许多反转录病毒一样 很多转座子也带有增强子 能使其插入部位附近的基因活性增加 此外 有的转座子还含有启动子 也能促进基因的转录活性 如Ty因子 Tn10等 Tn10右侧的IS10R以某一方向插入到由于缺失了启动子而不能表达的argE基因的5 端时 结果使沉默的argE基因重新表达 对该序列分析表明 其末端含有一个外向的启动子 4 随机删减基因组 利用转座子的随机插入和位点特异性重组技术可以随机删减基因组序列 缩小基因组规模 使基因组最小化 Marker1 Marker2 随机插入突变库1 细胞融合 Marker2筛选 随机插入突变库2 Marker1筛选 Marker1 2筛选 同时带有2个转座子的细胞 诱导位点特异性重组酶 高效重组 鉴定缺失片段 5 基因修复和基因治疗 睡美人 SleepingBeauty SB 转座系统 与其他转座系统的效率相比 SB在脊椎动物中的转座效率最高 可以在动物体内介导外源基因的稳定整合和长期表达 通过对转座子的反向重复序列和转座酶的优化 SB的转座效率成倍增加 而且大片段的转座效率也有所提高 整合的 睡美人 可以通过生殖细胞稳定地传递给后代 在后代中表达外源基因 因此 睡美人 将很有可能替代目前应用繁琐的基因敲除和RNA干扰技术 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及基因治疗等领域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