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医学经典 1 什么是经典 经典即常道 规范 门径的意思 有永恒价值的 高品质的典范 2 何谓中医 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 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目前学术界一般将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 部分中医教材把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条辨 当作四大经典 3 古代中医经典 伤寒杂病论 汉 张仲景 温病学 明清时期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叶天士 温热论 吴鞠通 温病条辨 吴又可 瘟疫论 王孟英 温热经纬 薛雪 湿热病篇 课程的范围与地位 素问 灵枢 黄帝内经 先秦 西汉 4 黄帝内经 中国历史上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全面阐述中医理论体系的结构 反映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 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多在 内经 基础上发展而来 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必读书 5 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 上至春秋战国 晚至西汉 最终成书于西汉 不晚于汉代 公元前32年左右 作者 托名黄帝 非一人一时之作 是多个时代不同医家作品的汇集 书名 黄帝内经 与 黄帝外经 相对而言 内经 讨论理论 外经 讨论医疗技术 6 黄帝内经 包括 素问 灵枢 各81篇 共162篇 素问 平素问答之书 询问事物本源 素问 就是研究人体的生命规律 生理 病理以及治疗等方面的规律 所以叫 素问 灵枢 又名 针经 九卷 灵枢 为唐 王冰改 灵 就是灵验 枢 就是枢纽 讲的主要是针刺 经络 穴位问题 经络对人体来说作为一种枢纽 用起来非常灵验 7 伤寒杂病论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全的临床医著 被称为 方书之祖 医方之经 第一部阐述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医著 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对外感病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对杂病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在流传过程中被分为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两本书 伤寒论 讨论外感热病论治 金匮要略 讨论杂病论治 8 伤寒杂病论 成书年代 约公元200 205年 东汉末期 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成书 作者 张仲景 公元152 219年 受术于同郡张伯祖 曾任长沙太守 医圣 背景 医经七家 经方十一家 战乱 疫病流行 余宗族素多 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 犹未十稔 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 9 伤寒杂病论 基础 撰用 素问 九卷 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 为 伤寒杂病论 合十六卷 书名 伤寒 广义 指感受外邪而发的外感病 杂病 除外感病外的病证 内伤杂病 10 温病学派 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难经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伤寒论 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为温病 经过漫长时期发展 正式形成于明清 代表人物多人 著作多部 如叶天士 温热论 吴鞠通 温病条辨 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 11 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萌芽阶段 战国至汉唐时期 素问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 温者清之 伤寒论 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为温病 肘后方 厉气 诸病源候论 乖戾之气 千金 瘴疠 成长阶段 宋元时期刘完素 寒凉派 罗天益的上中下三焦用药 元 王安道将伤寒温病区分开 形成阶段 明清时期明 吴又可编写第一部温病专著 温疫论 叶天士 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 三焦辨证体系 12 学习四大经典的重要性 内经 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框架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的基础 融会理法方药 其中方剂被后世尊为 经方 温病学在前人基础上总结提高 对 伤寒论 做了补充 理论上有较大突破 具有代表性 四大经典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的精华 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对培养中医辨证思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代中医大家皆从学习经典入手 13 黄帝内经 绪论 14 黄帝内经 包含 素问 和 灵枢 两个部分 每一部各包含81篇文章 因此 黄帝内经 这部书是由162篇文章组成 历代医家把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一起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的问世 标志着中医学有了系统的理论 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绪论 15 一 内经 的书名 黄帝 少典之子 姓公孙 名轩辕 黄帝是中国古代氏族社会的一个有血缘关系的氏族 叫黄帝族 后世逐渐把黄帝比喻为一个贤明的君主 把这个氏族创造的一切东西归为贤明的君主 著书立说冠以 黄帝 是古人尊古的一种表现 内经 中的 黄帝 也是一个托辞 西汉刘安 淮南子 世俗之人 多尊古而贱今 故为道者 必托之于神农 黄帝而后能入说 16 内经 内 与 外 相对而言 内经 讨论理论 外经 讨论医疗技术 经 唐朝陆德明 经典释文 释 经 为 常也 法也 径也 就是常道 规范 门径的意思 古人常把具有一定法则而人们必须掌握和遵循的书籍称作 经 内经 论的是医道 是医学的规范 是学医者必须遵循和掌握的医学道理 故称之为 经 17 素问 问 是一种写作体例 一问一答的形式 素 张介宾等认为 平素问答之书 从 内经 全文看 素 字的含义当包涵宇宙 自然万物 人体生命形成的过程及演变规律在内 其寓意极其广泛深刻 18 灵枢 原名 九卷 针经 是唐代医家王冰据道家 神枢 玉枢 所改 灵 灵验 效验 枢 其本义是户枢 引申指事物的重要 关键的部分 灵枢 中记载的针刺的疗效非常灵验 但必须要掌握其要领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19 二 内经 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思想 内经 内容除医学之外 还论及了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 中至人事等问题 内容极为丰富 素问 侧重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阴阳 五行 藏象 病因 病机 病证 诊法 治则 养生学说和运气学说等 灵枢 侧重论述了经络 俞穴 针灸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刺治禁忌等 20 一 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1 精气是产生和构成万物的本源宇宙的本源即 精气 宇宙万物都是由 精气 产生的 精气是一种极其细微的构成万物的物质元素 两神相搏 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 是谓精 上焦开发 宣五谷味 熏肤 充身 泽毛 若雾露之溉 是谓气 灵枢 决气 21 内经 理论不仅认为 气 是物质的 而且认为 气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生命的寿夭就在于元气的盛衰存亡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力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 长 壮 老 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 长 化 收 藏 是以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 故器者 生化之宇 器散则分之 生化息矣 素问 六微旨大论 22 故 内经 理论是建立在 精气论 基础上的 真气 宗气等术语名称 是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领域中的体现 精气论 思想使中医学摆脱了 鬼神论 的影响 23 神权时代 神仙 天帝 巫术诞生 把 神 加以人格化唯物论 精气论 阴阳五行学说 内经 朴素唯物论生命观 用 精气论 思想解释生命现象 使医学 巫术从此基本分开 2 生命的唯物观 24 3 生命的对立统一观医学家们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医药知识进行总结 对人的生命活动进行探索 从而促使了 内经 理论体系的形成 阴阳学说 气分阴阳 阴阳之气的对立统一运动 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发展 促进万物的新生与消亡 25 形体结构的对立统一内外 腹背 精气 血气 津液等分属阴阳 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 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 腹为阴 素问 金匮真言论 26 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活动过程 就是人体的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取得统一 动态平衡 的过程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盛则阳病 阳盛则阴病 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 重寒则热 重热则寒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27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人必须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 才能维持生命 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 气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素问 宝命全形论 28 四季气候的变化 与人的生命活动也是对立着的两方 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素问 宝命全形论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 故汗出 天寒则腠理闭 气湿不行 水下留 流 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灵枢 五癃津液别 29 故阳气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人气生 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已虚 气门乃闭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30 4 生命的运动观 天为阳 地为阴 日为阳 月为阴 行有分纪 周有道理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营周不休 五十而复大会 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 灵枢 营卫生会 31 自然界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之气的变化 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和五行之气的运动 自然界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 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 是相互收受通应的 二 四时五脏阴阳 的整体观 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日月相应也 灵枢 岁露 32 1 五脏系统的联系结构 肝系统 肝 胆 筋 目 爪心系统 心 小肠 血脉 舌 面脾系统 脾 胃 肉 口 唇肺系统 肺 大肠 皮 鼻 毛肾系统 肾 膀胱 骨 髓 耳 发 33 34 2 四时五脏阴阳 的系统结构 五脏功能系统 还与自然界 四时阴阳 密切联系着 四时 五时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方 五位 东 南 中 西 北 35 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结构图 少阳 少阴 至阴 太阳 太阴 36 三 内经 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养生运气 37 四 学习 内经 的方法和要求 疏通文理 分析医理 融会贯通 结合临床实践 背诵经典条文 平时做练习 期末闭卷考试 38 一字多意 精 肾藏精 精气 昼精而夜明 精神饱满 合气于精 精深微妙 惊而夺精 汗出于心 心神 精者三日 年轻人 39 能 能却老而全形 能够 能冬不能夏 通 耐 病之形能也 通 态 万物之能始也 通 胎 通假 借 字 通假 就是 通用 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 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40 大筋软短 小筋驰长 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内则气不通 互文 互文 也叫互辞 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上下文义互相交错 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41 2 阴阳五行学说 42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认识自然界和揭示自然现象的基本方式 是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 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进一步抽象化后形成了五行学说 43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P 21 阴阳 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属于古人对自然界事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认识的范畴 应 应验 象 形象 现象 阴阳应象 指阴阳理论可以应验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之中 篇名解 44 素问 金匮真言论 P 36 金匮 藏贵重物品的器具 此指古代帝王藏书的处所 真言 至真至要的言论 本篇以阴阳四时五行为中心 说明人体五脏与自然界的收受关系 冠以 金匮真言 之名 意在强调内容极为珍贵 使读者重视 篇名解 45 素问 阴阳离合论 P 41 阴阳 泛指事物的两类不同属性 离合 离 分离 合 和合 本篇提出千变万化的自然界总归于阴阳的观点 并推论出人体经络虽有诸多区别 但总属阴阳所化的理论 故名 阴阳离合论 篇名解 46 阴阳对立统一是自然界一切事物产生 变化 发展 消亡的根源 是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人体的生理 病理变化的根源亦在阴阳 故治病应求其阴阳之本 黄帝曰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学说的总纲 47 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 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 腹为阴 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 则藏者为阴 府者为阳 肝 心 脾 肺 肾五藏 皆为阴 胆 胃 大肠 小肠 膀胱 三焦六府 皆为阳 素问 金匮真言论 P 38 天为阳 地为阴 日为阳 月为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所属 48 阳 阴阳者 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 然其要一也 阴阳的可分性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49 故曰 阴中有阴 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 天之阳 阳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 天之阳 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 天之阴 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 天之阴 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 阴阳的相对性 50 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 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 腹为阴 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 则藏者为阴 府者为阳 肝 心 脾 肺 肾五藏 皆为阴 胆 胃 大肠 小肠 膀胱 三焦六府 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 阳中之阳者何也 为冬病在阴 夏病在阳 春病在阴 秋病在阳 皆视其所在 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 阳中之阳心也 背为阳 阳中之阴肺也 腹为阴 阴中之阴肾也 腹为阴 阴中之阳肝也 腹为阴 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 表里 内外 雌雄相输应也 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人之阴阳 P 38 51 阴阳的对立性 如 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 阳化气 阴成形 等 阴阳的互根互用 如 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 阳主生 阴主长 阳主收 阴主藏 两者互根互用 阴阳的相互转化 如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寒到了极点会生热 热到了极点则寒气开始作用 朝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故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 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 阳化气 阴成形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阴阳之间的关系 52 阴在内 阳之守也 阳在外 阴之使也 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 为阳气的运动提供保证 而阳气在体表所承担的作用 一为抗御外邪 二为固摄精气 皆使阴精免受损伤 阐明了阴阳二者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 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进行了概括 指出复杂的生命活动是物质与功能的对立统一 53 寒气生浊 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 则生 胀 此阴阳反作 病之逆从也 阴阳升降的基本观点 寒属阴 有凝敛的性质 寒凝聚而成有形之物 所以是浊 阳化气 阳能够产生轻清之气 清阳之气应该在上 浊阴之气应该在下 不仅自然界 人体也是如此 脾以升为顺 主升清 清阳应该上升 如果脾阳不升而下陷 可以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 健脾益气胃以降为和 主降浊 如果胃气不降 反而上逆 就可以出现脘腹胀满 消化不良 苦寒泻下 54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 重热则寒 阴阳失调 凡阴阳之间的关系 如果人体的阴气过盛 阳气就要受到伤害 如果阳气过亢 阴津也受到损伤 由于阳主热 阴主寒 阴阳平衡时寒热不明显 但如果阴阳平衡失调 就会导致 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 重 是 重叠 极 的意思 寒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55 帝曰 法阴阳奈何 歧伯曰 阳胜则身热 腠理闭 喘麤为之俛仰 汗不出而热 齿干以烦冤 腹满 死 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 汗出 身常清 数慄而寒 寒则厥 厥则腹满 死 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 病之形能也 以阴阳学说指导辨证的示范 文中分为二个类型 一为阳胜则身热 一为阴胜则身寒 阴阳辨证分明 且与四时气候相联系 阳胜者耐冬不耐夏 阴胜者耐夏不耐冬 其中 腹满 一症二者皆有 前者为实热 后者为虚寒 脾为后天之本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脾气衰败至极 皆为死证 56 风胜则动 热胜则肿 燥胜则干 寒胜则浮 湿胜则濡写 风盛的就产生动的症状 如肢体抽搐 头晕目眩 外观的动和病人自我感觉的动 是风邪致病的特点 热邪致病的特点是肿 这个肿是红肿热痛之肿 由于热邪侵入了血脉 导致血脉运行逆乱而产生痈肿 燥邪致病的特点是伤津液 津液不足就表现为 干 的特征 由于寒邪上了人体的阳气 气化不能正常运行 水液不能得到阳气蒸化 于是水液停留而出现浮肿 湿邪的致病特点是常常引起濡泻 濡泻又称湿泻 由湿邪伤脾所致出现粘浊不爽的泄泻 57 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 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 冬伤于寒者 以类相求 其气入肾 其寒侵骨 其即病者 为直中阴精之伤寒 不即病者 至春夏则阳气发越 营气渐虚 所藏寒毒 外合阳邪而变为温病 春伤于风 木气通于肝胆 即病者乃为外感 若不即病而留连于夏 脾土当令 木郁相侮 变为飧泄也 夏伤于暑 金气受邪 即病者乃为暑证 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 延至于秋 新凉外束 邪郁成热 金火相拒 寒热交蒸 故病为痎疟 夏秋之交 土金用事 秋伤于湿 其即病者 湿气通脾 故为濡泻等证 若不即病 而湿蓄金藏 久之变热 至冬则外寒内热 相搏乘肺 病为咳嗽 58 东方生风 风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肝生筋 筋生心 肝主目 在体为筋 在藏为肝 在色为苍 在音为角 在声为呼 在变动为握 在窍为目 在味为酸 在志为怒 阴阳五行与天 地 人其象相应 肝病胆汁溢入血脉可见黄疸 肝风内动 不能荣筋而见手足抽搐的表现 肝火上炎 则见口苦 目赤 肝血不足 其华不荣于爪 而见爪甲脆薄变形 肝血不能养目 可见目视不明 甚则夜盲等症状 59 南方生热 热生火 火生苦 苦生心 心生血 血生脾 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 在地为火 在体为脉 在脏为心 在色为赤 在音为徵 在声为笑 在变动为忧 在窍为舌 在味为苦 在志为喜 中央生湿 湿生土 土生甘 甘生脾 脾生肉 肉生肺 脾主口 其在天为湿 在地为土 在体为肉 在脏为脾 在色为黄 在音为宫 在声为歌 在变动为哕 在窍为口 在味为甘 在志为思 西方生燥 燥生金 金生辛 辛生肺 肺生皮毛 皮毛生肾 肺主鼻 其在天为燥 在地为金 在体为皮毛 在脏为肺 在色为白 在音为商 在声为哭 在变动为咳 在窍为鼻 在味为辛 在志为忧 北方生寒 寒生水 水生咸 咸生肾 肾生骨髓 髓生肝 肾主耳 其在天为寒 在地为水 在体为骨 在脏为肾 在色为黑 在音为羽 在声为呻 在变动为栗 在窍为耳 在味为咸 在志为恐 60 61 五行分有五色 五色合五脏 以五色变化可审察五脏病变 赤色为心火亢盛 黄色为脾有湿热或脾气不足 青色为肝有瘀血或肝经受寒 白色为肺气不足或肺受风寒 黑色为肾阳虚衰或肾阴亏损至极 古人用五行理论将天地与人 人体内部与外部 五脏与六腑 全部密切地联系起来 组成一个整体 充分体现了 内经 中的整体观念 五色主病 62 五行合五味 五味入五脏 以养五脏气 苦生心 苦味入心 可清心安神 甘生脾 甘味入脾 滋生精气 辛生肺 辛味入肺 宣通肺气 酸生肝 酸味入肝 柔养肝阴 咸生肾 咸味入肾 补益肾精 是后世药物归经理论的依据 五味归经 63 筋生心 血生脾 肉生肺 皮毛生肾 髓生肝 等内容是运用五行的相生以阐明五脏系统相互间的调控关系 肾水藏精的以养肝目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温煦以助脾土脾土备化以资肺金肺金肃降以滋肾水 使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保持着相对的协调状态 五脏相生 64 怒伤肝 悲胜怒 风伤筋 燥胜风 酸伤筋 辛胜酸 喜伤心 恐胜喜 热伤气 寒胜热 苦伤气 咸胜苦 思伤脾 怒胜思 湿伤肉 风胜湿 甘伤肉 酸胜甘 忧伤肺 喜胜忧 热伤皮毛 寒胜热 辛伤皮毛 苦胜辛 恐伤肾 思胜恐 寒伤血 燥 湿 胜寒 咸伤血 甘胜咸 悲 燥 辛 怒 风 酸 恐 寒 咸 喜 热 苦 思 湿 甘 五行相克 65 四时之胜 忧 燥 辛 秋 怒 风 酸 春 春 恐 寒 咸 冬 喜 热 苦 夏 思 湿 甘 长夏 所谓四时之胜者 春胜长夏 长夏胜冬 冬胜夏 夏胜秋 秋胜春 所谓四时之胜也 金匮真言论 66 怒伤肝 悲胜怒 思伤脾 怒胜思 恐伤肾 思胜恐 喜伤心 恐胜喜 忧伤肺 喜胜忧 可以运用五行的相互制胜来治疗情志病变 亦可称为情志疗法 五志相胜 忧 燥 辛 怒 风 酸 恐 寒 咸 喜 热 苦 思 湿 甘 67 怒胜思案例 一富家妇女 伤于思虑过甚 二年不寐 无药可疗 夫求张子和治之 张乃与夫相商 以怒激之 多取其财 饮酒数日 不处一方而去 其妇大怒而汗出 是夜困眠 如此八九日不寤 自是食进 脉得其平而安 儒门事亲 68 东方青色 入通于肝 开窍于目 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 其味酸 其类草木 其畜鸡 其谷麦 其应四时 上为岁星 是以春气在头也 其音角 其数八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 其臭臊 南方赤色 入通于心 开窍于耳 藏精于心 故病在五脏 其味苦 其类火 其畜羊 其谷黍 其应四时 上为荧惑星 是以知病之在脉也 其音徵 其数七 其臭焦 中央黄色 入通于脾 开窍于口 藏精于脾 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 其类土 其谷稷 其应四时 上为镇星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宫 其数五 其臭香 西方白色 入通于肺 开窍于鼻 藏精于肺 故病在背 其味辛 其类金 其畜马 其谷稻 其应四时 上为太白星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其音商 其数九 其臭腥 北方黑色 入通于肾 开窍于二阴 藏精于肾 故病在谿 其味咸 其类水 其畜彘 其谷豆 其应四时 上为辰星 是以知病在骨也 其音羽 其数六 其臭腐 五脏应四时 P 39 69 东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608-2025硅砖
- 2025年慈善总会会计考试题库
- 2025年婚姻家庭咨询师初级笔试题库
- 2025年工业安全工程师面试题
- 2025年安全生产安全生产考试题库
- 2025年宁夏安全员考试重点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树葬行业应用与生态礼仪师考试预测题
- 2025年托育保健医生考试重点题解析
- 2025年山西C类安全员考试答案解析
- 2025年食堂安全管理员笔试冲刺题
- 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8年级下册期末试卷附完整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招录面试专项练习含答案
- DBJT15-98-2019 建筑施工承插型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
- 医院护理管理课件
- 2025年秋季第一学期开学典礼校长致辞:在历史的坐标上接好时代的接力棒(1945→2025→未来:我们的责任接力)
- 变电运维安全活动个人发言
- 2025年艾梅乙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东北三省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东北三省精准教学高三联考 物理 强化卷(含答题卡、答案及解析)
- 中国邮政集团工作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大学营养与健康
- 附录E-IATF16949条款过程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