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特征民间文化研究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特征姚岚(湖南省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416000)摘要: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湘西苗族鼓舞更是湘西独特的舞蹈艺术,它起源于原始社会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苗族鼓舞较好地保存了苗族原始文明的内涵,反映着苗族文明的发展和演变,表现出独有的文化特征.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文化特征一,湘西苗族鼓舞的历史渊源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自古湘西苗族人民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过着原始农耕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滞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斗争中,人们为调节劳逸,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创造出”苗族鼓舞”艺术.湘西苗鼓历史在汉文史籍中是有些零星记载的,凌纯声,芮逸夫合着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书中印有南阳石刻鼓舞图两幅.这些石刻鼓舞图与今日苗族鼓舞十分相似,鼓的放法和苗族花鼓完全一样,这虽不能完全说明汉代石刻中刻画的就是苗鼓,但也能看出之间应该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在苗防备览?风俗考中记载有:”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皆衣优伶五彩衣,或披红毡,戴折角巾,剪无色纸两条垂于背,男左女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疾徐应节”,名日”跳鼓藏”,这记述的正是苗族地区盛行的”椎牛祭祖”时,苗鼓表演的盛大场面.另外,苗族鼓舞在产生,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巫”文化为其提供了充分的自然条件和必要的文化环境.苗人好巫,这一现象已被学术界共识,在苗族的发展历史上,苗族鼓舞与”巫”文化一直就存在着本质性的关联.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道:”昔楚南那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以作乐鼓舞,以乐诸神.”显然,其中提到的鼓舞就是指苗族的鼓舞并强调了鼓舞的祭祀功能从苗族鼓舞的历史形成中,其产生,发展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二,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技法独特,名目繁多,就体裁形式而言可以分为如下几种:1.单人鼓舞.单人鼓舞分为女子单人鼓舞和男子单人鼓舞,男,女子”单人鼓舞”的表演形式是把大鼓斜放于鼓架上,鼓面朝前稍向上向后倾斜,由一人立于鼓的侧面敲边,表演者在鼓面前,一边打鼓,一边更换着各种舞姿.女子单人鼓舞的双脚轮梭,步伐灵活,头摆颈动,腰拧胯活,含蓄抒情,双脚轮梭,奔放开朗.猴儿鼓舞可以根据情节的处理和表演情绪的需要移动鼓的位置和方向,灵巧多变,扬眉动目,风趣诙谐,挑逗戏耍,灵敏快捷.表演时,可以打鼓也可以离鼓,表演协调.2.双人鼓舞.双人鼓舞分为女人双人鼓舞和男子双人鼓舞,此两种鼓舞的形式相同,但风格有很大的区别,男的粗犷有力,女的妩媚柔美.双人鼓舞的表演形式自由,舞者可各打一边,也可同打一边,也可一人击鼓一人伴舞,动作左右移动,前后交替,配合协调统一,常在庆丰收和节日表演.凤凰境内的”双人花鼓舞”则是把鼓横摆在鼓架子上,鼓腰朝前,由“两人”分别在左右各打鼓的一面,由另一人敲单边,表演者节奏统一,动作对称.男女双人鼓舞多为屈膝矮桩,全身舞动,前换后接,左右移动,配合协调,动作精犷,豪放刚健.3.四人鼓舞.四人鼓舞是把一个四面鼓架起,由四人各站鼓的一面,动作节奏统一,每做完一套动作后,就沿顺时针方向转身换位,环圈击鼓.四人跳鼓舞通过苗族青年男女挥槌起舞,表现了苗族人民辛勤劳动的欢乐场面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4.团圆鼓舞.团圆鼓舞则是把鼓立起放在矮架上,鼓面朝天,由一人打鼓作为伴奏,打时鼓面及鼓边可交替击之,击鼓者可根据节奏自行起舞,可快可慢,另由数十人踏着协调的节奏,环圈起舞,人数不限,一般是由男女围鼓成两圈,女在外圈,男在内圈,人多时也可以三圈同时起舞,每个动作都做上三圈.然后转身,换方向反复进行.团圆鼓舞表现逢年过节时,人们团员欢聚,翩翩起舞的愉快心情,场面宏大,时儿边歌边舞,柔慢抒情,时儿激情狂舞,轻松活泼.5.徒手鼓舞.苗族鼓舞除了拿槌击鼓外,还有徒手起舞,可以徒手伸展击鼓,也可以握拳或半握拳击鼓,不仅以手击鼓,还可以肘碰鼓,以后脑闯鼓,吸后退以脚跟踢鼓,既保留苗族鼓舞的独到之处,又可以灵活多变地吸收武术动作加以表演,轻松活泼,欢快热烈.三,湘西苗鼓的文化特征(一)融入传统,具有民俗性所谓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的一种民间习俗,传统的苗族民俗文化和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涵盖了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体现了积极向上,团结奋发的民族精神.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支优秀的民俗文化.而苗族鼓舞恰恰是苗族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湘西苗族由于地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这些节日不管是任何形式的,都与鼓舞结下了不解之缘.各具特色的鼓舞与这些风俗习惯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了传统鼓舞的民俗性特点所以在各种的形式的庆典活动中,都有大型的鼓舞表演,来增加节日的喜庆.比如:每年的春节前后,农历”四月八”,”赶秋”和”椎牛”等苗族传统的重大节日中,以及结婚嫁女,丰收喜庆,迎客送客等场合,都是他们展示鼓技的时候,不论是村头寨尾,还是山头崖角,只要鼓声一响,人们就回从四面八方涌向鼓场,鼓手们竞相献技,大显身手,气氛十分热闹.(二)跳鼓以祭,具有宗教祭祀性苗民认为鼓中藏着祖先的灵,鼓舞意味着对祖先的祭祀和缅怀.苗族鼓舞,至今仍保留着祖灵祭祀的内容,具有浓郁的巫鬼祭祀之风.从文献记载看,苗族击鼓歌舞,主要是在丧葬和祭祀中举行,具有明显的乐舞娱神的性质.据凤凰厅志,乾州厅志,永绥厅志以及苗防备览等有关地方志记载,苗家跳鼓最早活动在明清以前的研史时期就已十分盛行.清康熙年间红苗归流图有农毕鼓脏图,其志云:”苗人于农毕冬月跳鼓脏以祀神,先期设棚于寨外平坦处,预告亲友,至日,邻苗男妇老幼鼓吹而来抵暮,主人率男妇击金伐鼓,群主棚下,设位奏乐以迎神.杀牛烹以牛首置棚前.”这些记载则反映出杀牛祭鼓,鼓社祭等内容.乾隆初永绥厅志有永苗风俗十条其一载:”苗族又有所跳鼓脏者,乃各寨之公祀.每户杀牛一只,蒸米饼一石苗妇补盛服,男外旋,女内旋,皆举手顿足而芦笙之音,与歌声相应,悠扬高下,并堪入耳,谓之跳鼓脏.”也就是现今湘西苗民为解除病痛,求子祈福而盛行的”椎牛祭祖”活动.每逢”椎牛祭祖”时,主人请来家族邻里,亲朋好友共同参祭,历时四天三夜.其祭期之长,规模之大,宾朋之多为苗族最大的祭典.期间,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鼓舞表演,包括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椎牛歌舞”,苗老师(巫师)的祭祀舞蹈以及”闹狼业”等等.之后进入”都狼业”仪式,直译为”跳吃牛鼓舞”.击吃牛鼓,跳吃牛舞,是椎1己9民间文化研究三峡临江民间香绸折扇的文化艺术特色黎万高(重庆三峡学院404000)摘要:临江香绸折扇,是”帅乡”(刘伯承元帅故乡)开县的特色手工工艺产品,”开县三绝”名牌产品之一,拥有1O0多年生产历史.从诞生到发展,从油纸扇到西绸扇,从西绸扇到香绸扇其复杂而精细的制作工艺,丰富多彩的品类,别具个性的外包装,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内涵.但是,最能体现其文化艺术特色和内涵的还是它的扇面工艺.开县临江香绸扇的扇面工艺的文化艺术特色突出地表现在”图案丰富,内涵深刻;想象自由,不拘时空;人文内涵,视角独特;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几个方面.关键词:香绸扇;手工工艺;文化艺术特色;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人们消暑解凉依赖于扇子,”停以如栖鹄,挥之如惊鸿”,”风来香满,轻摇可拂尽尘暑”.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不论任何形式的扇子,它的实用功能都在慢慢地减退,不再只是摇风纳凉的工具,而是从单纯的生活用具逐渐发展成为集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民间工艺品,一种典雅的饰品和妆扮.一把折扇拿在手中,男人凭添一股儒雅之气,女人便增一股娴雅之味;在文人雅士的手中,它是洒脱飘逸,在名媛佳丽的手上,更是风情万种.中国是扇子的王国.”冰肌玉骨,白清凉无汗;奈何斯扇难买于金一笑,徒题丹青随风流.”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将扇子作为一种时尚或风雅的点缀之物.扇子,是灿烂夺目的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是儒家文化中智慧品位与涵养的象征,凝聚着诗,书,画的神韵与寄托,散发着中国传统工艺的精细与独特匠心.地处三峡库区的开县人特喜欢扇扇子,夏天到几乎是人手一把,随身携带,不可或缺.很多人对扇子很珍爱,常常会在扇面上亲笔写下”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有钱买一把,无钱莫玩格”之类的话或者自己的姓名.临江香绸折扇,是”帅乡”(刘伯承元帅故乡)开县的特色手工艺产品,是”开县三绝”名牌产品香绸折扇,水竹凉席,冰簿月饼(一说龙珠茶)之.临江香绸扇拥有一百多年悠久而辉煌的生产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其具有鲜明的文化艺术特色而成为一种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产品,享誉国内外.其复杂而精细的制作工艺,丰富多彩的品类,别具个性的外包装,无一不表现出其鲜明的文化艺术特色,体现出其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内涵,但是,最能本现其文化艺术特色和内涵的还是它的扇面工艺,其扇面工艺的文化艺术特色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图案丰富,内涵深刻香绸扇的扇面图案内容非常丰富.融诗词,书法,绘画,装饰于一体,图案美观,雅致,无一是印刷品,全是手工绘制,图案所传达出的寓意有象征爱情的龙凤,有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有象征美好生活的锦鸡,花草,有古人书画,有花鸟虫鱼.而更多的则是厂里美工绘制的”唐诗宋词”“古代仕女”“三峡风光”“巫山奇峰巫山神女”“白帝城小牛祭祀中几个主要热闹场面.届时,必先由苗老师率领众人载歌载舞绕场三周.绕毕,叩请舅爷先击鼓,谓之”开鼓”,随之主人唱歌击鼓,邀请客人打鼓,女唱男和,尽情歌舞直至天明.苗鼓艺术既有着自身独立的民族风格和特征,同时还突现出原始的文化内涵,为研究苗族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可靠资料.苗鼓多随敬神祭祀的公祀活动进行,且伴之以大型歌舞.可见,湘西苗鼓宗教祭祀的文化特征非常突出.(三)鼓舞同根,具有族群认同性鼓是社的象征,代表J,一个民族社会成员们精神生活中的某种感情,鼓舞町有效地强化血缘,序化血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人类当中的一种宵秩序的社会生活,足依赖于社会成员精神中的某种感情.这种感情控制了人们相互之间的行为.所以,仪式就显示出了具有一种特殊的社会作用.仪式可以调整,维持并代又一代地遗传这种感情,社会的章法就是依赖于这种感情.”鼓社数年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祖活动,要杀很多牛和猪.祭祖在当时情况下并不是社会的消极产物,而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它起着号召全体成员团结一致,继承和发扬祖先艰苦创业精神,繁衍子孙,发展生产,创造美好生活的作用.可见,苗族鼓舞对于苗族社会的群体认同来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同文化的群体有着巨大的内聚力.通过鼓舞,增强或催化民族内部,宗族内部,家族内部的聚合力.在特定的节日里,人们纷纷聚合一起,好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把他们连在一起.在这里,鼓舞无疑是一个无形的号召,它为同一群体内成员的感情交流,观念聚合,习俗等,提供了外在和内在的聚合条件,具有明显的族群认同.(四)”无字文化”,具有独特传承性湘西的苗族,虽然拥有自己的语言,但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对于本民族的风俗与文化只能用语言进行传承,因此,湘两鼓舞具有没有任何文字或符号记载的,全凭言传身教的独特性,湘西苗族的每个地区都有技艺精湛,舞艺超群的男女鼓手被当地人称为鼓王,既有男鼓王,也有女鼓王,干百年来的鼓艺就是通过这些鼓王一代代相传至今的.鼓是传统文化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审美情趣,认知方式等等的符号集合,鼓舞是对各种传统文化的有效延续.凡是参加跳鼓活动的人们,这些被特定节日集合起来的群体,通过节日符号系统,在互相之间建立起传达交流关系,实现达到交流各种指述信息和表现信息的功能.节日的这种传达功能,在无文字及缺乏较先进传播媒介的文化圈里,尤为突出.苗族人通过这种鼓舞活动,向族人集中传达这些不可更改和违背的,就是为了实现群体的文化同识,强化民族的内聚力.正是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节口符号及其他符号,许多散落各地而又缺乏必要信息交流的民族,得以代又一代将民族传统文化承袭,传播并储存下来.年复一年周期性,规范化的节日活动,对丁传统的承袭和传递,特别是那些靠非文字承传文化的广大民众,尤有重要的作用.在鼓舞活动中,传统的仪式,礼节,祭品,饮食,服饰,器物,图案,乐曲等符号系统及其意义要素,都较集中地按传统典型的样式再现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简短(汇编10篇)
- 第二章 函数2026年高三数学第一轮总复习
- 职高简单高考题目及答案
- 酒店工作心得体会怎么写(例文10篇)
- 美食餐厅推广营销案例分析
- 体育产业市场分析与投资机会研究
- 医药行业创新发展模式探讨
- 农产品检测技术革新-2025年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创新报告
- 2025年车工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西省晋城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
-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 2025年成人高考大专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安徽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保密教育线上培训考试题带答案
- 中成药合理使用培训课件
- 国企公司合并方案(3篇)
- 2025年海南省通信网络技术保障中心招聘事业编制人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2025年江苏省昆山市辅警招聘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典优)
- 外委人员管理办法
- 《国家基层肥胖症综合管理技术指南(2025)》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