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媒体的发展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doc_第1页
浅谈数字媒体的发展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doc_第2页
浅谈数字媒体的发展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doc_第3页
浅谈数字媒体的发展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doc_第4页
浅谈数字媒体的发展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数字媒体的发展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第10卷第8期2011年8月南阳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any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1.10No.8Aug.2011浅谈数字媒体的发展对现代标梁顺成(河南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6)志设计的影响摘要:数字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在数字媒体的推动下,标志设计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针对数字媒体影响下的现代标志设计的特点进行探讨.相信通过了解这种新兴的技术一定会对我们在以后的标志设计中提出一个新的标准和要求.不断地激励和引导我们在标志设计这个领域取得更好地突破关键词:数字媒体;标志设计;科技;动态化;立体化中图分类号:J5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32(2011)08009202随着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进人了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新兴时代.数字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已经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数字媒体影响下的现代标志设计(一)制作技术的革新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人们也将计算机技术不断地引人设计领域.各种各样的艺术设计软件的问世,不仅给设计师提供了一个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和想象能力的平台.也让人们欣赏到科技所带来的新的视觉革命.另外,印刷技术的革新给标志设计赋予了新的空间,特别是现在不断普及的数码印刷在制版和输出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不仅呈现出丰富的色彩,而且使空间更加立体化.(二)现代标志设计表现手法多样化标志设计的表现手法呈多样化趋势发展.表现为科学进步推动表现样式的多元化,设计观念引起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交互体验带来表现形式的多媒体化.计算机技术的革新和进步给标志设计的制作带来了技术的革新,在现代科技的带动下,现代标志设计融合了声音,文字,图像以及视频等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标志设计已彰显出了无穷的生命力,在设计师创意的带领下,现代标志设计已凸显立体化,色彩丰富化和动态化的特点,呈现出了缤纷的视觉意象,赋予了作品外在的变化性和多样性.(三)由平面向立体化转变由于受到技术制作和表现形式方面的限制,传统的标志设计多由二维的平面图形和文字组成,而现代标志设计在电脑软件制作技术的革新和设计师创意的带领下.在设计中融入了空间立体的概念.使三维立体的标志设计成为可能.标志设计的这种立体化的表达方式在许多科技企业标志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商业效果,”标志设计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主要体现在其艺术性,标准性,应用性.而企业标志设计的未来趋势主要体现在三维造型的广泛应用.”】(页索尼爱立信的标志设计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索尼和爱立信两家公司合并以后,负责该项目的标志设计工作者想设计出区别于以前索尼和爱立信两家公司各自的标志.以”流动的形象”和”另一个自我”为主要的切入点,经过反复地比较与修改,创造出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独特的新标志.”重新设计后的标志巧妙地融合了索尼和爱立信两家公司的品牌于一身,是美观造型与先进技术的完美结合.大胆地突破了原有手机品牌单一而冷酷的字母模式,充满着时尚气息.”C2t由清新的绿色和稳重的灰色相结合,使标志看起来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充分体现出科技感和立体感.为索尼爱立信树立新的企业形象.如图1所示.(四)由单一色彩向丰富色彩转变和传统的标志设计相比,现代标志设计丰富的色彩和造型体现了标志的科技含量生活质量的改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促使设计师不断收稿日期:2011-0414作者简介:梁顺成(1975一),男,河南开封人,河南省教育学院讲师.SonyEricsson图12011年第8期梁顺成:浅谈数字媒体的发展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93?地创新设计,科技发展改变了标志设计传统的设计模式,现代标志设计已突破了传统的标志设计,使标志设计由平面到立体,单一色彩向高科技色彩转变.具有丰富的高科技色彩的标志在一些企业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标志设计能够给企业带来雄厚的无形资产.WACOM公司是一家全球顶尖的用户界面产品生产商,致力于研究和减少人机界面之间的距离.该公司的标志设计由5个大小不一的圆锥形组合在一起,由中间的一点向外发散,每个圆锥形分别采用了红,黄,蓝,绿,紫五种明快的颜色,以立体渐变的方式表现出来,丰富的颜色和大小不一的形态展现给人们一种富有立体感,科技感视觉效果的标志.标志一经推出,深受消费者的喜WaCOM.耋;剧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无限的视觉乐趣.如图2所示.(五)由静态向动态化转变奎恩工作室(GermanstudioQwer)设计的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标志十分具有代表性.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是,”该标志并没有固定的结构,其外形和色彩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而形成多达456种变化样式,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种难以捕捉的,充满了灵气,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动态延展的视觉效果.”3(页J)不断变化的标志和结构使人们感觉只有目不转睛才能体会它的美,生怕错过它的每一秒的变化.这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让人们在体验以人类,自然,科技为主题的世博会的同时也让我们享受到了科技给我们带来的视觉盛宴,也很好地诠释了科技进步带来的无穷的力量,为本次世博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正如主设计师MichaelGals所阐释的那样:它包含了促使其保持运动和活力的元素.一种永恒的能量.这也是21世纪发展对人类的要求:保持运动,思维灵活,勇于创新,运用智慧推动世界向前发展.”4(页1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标志也为标志设计带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为以后的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如图3所示.图3动态化的标志使标志更具活力和生命力,在造型,颜色和结构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使标志看起来生动活泼,给人以新的动态的视觉体验.动态化的标志的表现形式比传统的静态化的标志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刺激人们生理和心理.能够更好地体现视觉传播所传达的信息.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丰富的表现手法大受人们的欢迎,这必定成为现代标志设计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二,数字化的标志设计将成为现代标志设计的主流数字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标志设计展现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潮流.打破了以往的二维平面化,静态化等传统方式,让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呈多样化趋势发展,使标志设计在推广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了人们的视觉记忆.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跟风,一味地追随数字化的设计潮流.也要保留标志设计独特鲜明的识别性,精神内涵的象征性,符合审美的造型性以及具有实施上的延展性,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独特见解,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在这种趋势中脱颖而出.标志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重要的传播形式,能够较好地传达信息是标志设计的最终目的,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标志设计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革命”,使大众便于接受也易于接受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多媒体的发展使人们的审美情趣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使我们在享受丰富生活的同时也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在数字媒体时代,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作为媒介的受众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这种媒介的传播者,人们的选择性得到极大地丰富.无时无刻不在接受信息和选择信息,并参与制造信息.”s1(页)我们要敢于创新,勇于尝试新的设计方式和制作方法,来不断地迎合标志设计新的发展趋势.数字媒体对标志设计影响势不可挡,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姿态不断迎接新事物,引导着现代标志设计向更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让标志设计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参考文献:1潭有进.标志设计的新趋向J.广西艺术学院,2007,(2):84.2胡心怡,朱琪颖.数字化时代的标志设计新趋向J.包装工程,20o8,(7):110.3尹毅.标志设计的动态化趋势J.南京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4):9496.4MichaelGals.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会呼吸的标志DB/OL./expo/chinese/qt/sbwx/sbzds/userobjectlai17231.html5吴军伟,张福昌.数字媒体技术下的汉字设计艺术解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08,(3).(下转第95页)2011年第8期王佳:传统中原民居对现代建筑节能设计的启示?95?筑设计人员对传统的建筑设计运用得顺理成章,对建筑节能设计的运用却比较陌生.在创新设计上放不开.过于保守,还有一大部分专业人士对节能建筑总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致使节能建筑得不到快速合理的发展.三,中原传统民居对现代建筑节能设计的借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交流的便捷.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世界各地的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逐渐趋同,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地变化.(一)建筑材料要达到运用合理当今的建筑主要是以砖石,钢筋混凝土为基本材料.再加上运用大量的管材,木材,玻璃及其他一些辅助材料,这些材料本身多是不可再生和重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在其加工制作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为了营建节能,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现代建筑应注重建造,维护及运营中的能源消耗问题.合理运用建筑系统节能措施.综合当地的环境因素,合理地利用资源,善于因地制宜,实现建筑物自身的形式变化与自然条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更好地实现民居的建筑功能,尽可能地就地取材,以减少材料运输的能源消耗,及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二.)优化建筑位置及朝向设计中原建筑一般采用南北向布置,建筑主要朝向为坐北朝南,书房等设在北面.f-j口处建造门斗,起到遮风避暑的作用.为便于取暖,从平面上观察把厨房作为整体布局的中心,能够减少了热能的损失,这也是一种有利于节能的布局形式.建筑物应该采用南北朝向设置.尽量减少进行二次保温隔热,才能降低建筑成本.还有就是注意建筑之间的间隔不要太近.以免影响到室内的自然通风,建筑群不能设计为周边式布局形式.而且尽量减少建筑群间的硬化地面,推广绿色植草砖地面,提高绿地率,由此控制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不超过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中原地区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风格.它永远是时空流动中永不消失的存在.”(页卵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文化的大背景下民居建筑也遵循着传统的思想稳步发展,而发展的关键是要把传统的思想与当代的节能设计理念进行融合,把传统民居中的优秀设计手法运用到新时期的建筑设计中.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这也是节能建筑对未来的影响.希望我们的民居建筑设计水平在传统节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走出我们自己的民居设计道路.参考文献:1周炜.小议建筑节能设计J.山西建筑,2008,(1):2532闫力.历史主义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OntheInspirationsofTraditionalCivilianResidencesintheCentralPlainsofChinatotheEnergyConservationDesignofModemArchitecturesWANGJia(SchoolofFineArtsandDesign,NanyangNormalUniversity,Nanyang,Henan473061,China)Abstract:Giventhevailetiesofcurrentarchitecturaltypes,andamidstthethrivingtrendsofmodemarehi.teeturaldesign,theemergenceoftheconceptofenergyconservationinthedesignofarchitectureshasbroughttomodemarchitecturethetagofenergyconservationandenvironmentalpreservation.ThearchitecturalphilosophiesandconceptionsbehindtraditionalcivilianresidencesintheCentralPlainsofChina.aregionboastingtime-hon.oredandwell-establishedculturaltraditions,canstillprovidealottodrawuponformodernarchitects.Therefore.itiSdeemedessentialtocombinetraditionalarchitecturalconceptsandtheneedforenergyconservationinmodernarchitecturaldesigninordertocapitalizeontheessenceoftraditionaldesigningtechniquesoffolkhousesintheCentralPlainsofChina.Keywords:traditionalcivilianresidencesintheCentralPlains;energyconservationofarchitectures;eco.friendlinessandenergy-.efficiency责任编辑:李玉恒】(上接第93页)ABriefAnalysisoftheImpactoftheDevelopmentofDigitalMediaonModemL0g0DesignLIANGShuncheng(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Zhengzhou,Henan4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