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兰花图的艺术风格及传承关系[精品资料]_第1页
文徵明兰花图的艺术风格及传承关系[精品资料]_第2页
文徵明兰花图的艺术风格及传承关系[精品资料]_第3页
文徵明兰花图的艺术风格及传承关系[精品资料]_第4页
文徵明兰花图的艺术风格及传承关系[精品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徵明兰花图的艺术风格及传承关系 -精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 明四家 ” 之一的文徵明画兰花非常著名,他的兰花图传世众多。本文通过存世的兰花图,归纳总结出文徵明兰花图的特点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同时,通过文献与图像资料,考证出文徵明的兰花师承赵孟坚与郑恩肖,并糅合了二者风格,发展出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对后世影响巨大,成为兰花图发展中承上启 下的关键人物。 文徵明( 1470-1559 年),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自号 “ 衡山居士 ” ,世称 “ 文衡山 ” 。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 “ 明四家 ” ,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 “ 吴中四才子 ” 。他精通诗、文、书、画,满腹学识,性格温雅。画如其人,他的绘画传递给人的是一种温润深厚的情怀。在明四家中,惟有他以画兰最多,也最出名。 一、墨笔绘就 在故宫博物院藏的兰竹图卷后,有文徵明自己的题款: “ 余最喜画兰竹,兰 好子固、松雪、所南,竹如东坡、与可及定之、九思。每见真迹,辄醉心焉,居常弄笔,必为摹仿。 ” 。这段自述不仅揭露了文氏画兰的师承关系(这点我们将在第二部分论述),还表明了文氏对兰竹题材的热衷,已经到了 “ 醉心 ” 的地步, “ 居常弄笔 ” ,必可达到过人的境地。 在文徵明存世的绘画作品中,有许多兰花题材的作品,笔者搜集了一些来源比较可靠的作品,罗列如表 1 所示。 这些兰花均为水墨作品,或撇捺而成,或双勾白描,常常与柯石为邻,以荆竹为伴,不见工笔设色,极具文人画韵味。 在这些作品中,有五幅带有明确 纪年的,分别为: 1519年( 50 岁)的兰竹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图 2)、1536 年( 67 岁)的兰花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图 3)、1536 年( 67 岁)的兰竹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图 4)、1542 年( 73 岁)的三友图(故宫博物院藏,图 5)、1543 年( 74 岁)的兰竹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图 6)。 这些以兰花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基本上构成了文徵明兰花图从早到晚的演变序列,用图像对比的方法,我们可以找出其中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归纳总结出文氏兰花的特点。 早期叶片弯曲不大,通常只有一折 弯曲,有时不弯曲下垂,以中锋写兰叶,行笔速度较慢,兰叶以一种平静的速度写出,波折不大,叶片转折处稍用侧峰,笔尖的按压显得和缓流畅,过渡自然,传达出强烈的力量感。如蕙兰石图(图9),兰叶直伸向上,只作细小的扭曲摆动,并无弯曲下垂。又如兰竹图(图 2),大部分兰叶直伸向上,弯曲的幅度很小,呈现出一种向上洋溢的松散状态。 早期兰花根部松散,并无明确的一株的概念,而是许多兰叶并排从土壤中拔起,令人分不清孰是孰株。例如兰竹图(图 2),卷首一丛从枯石后拔出,无法分辨是一株或是几株,卷尾长于土壤中的几 株,从根部起就开始分散,向上张扬着,根部并无收束。又如兰竹图扇面(图 7),从土壤中拔出,立刻就四处张扬,根部扩散得很大。 另外,早期兰花的叶片往往繁密,数量众多,给人一种交错纵横的感觉。如兰竹图(图 2),用墨色深浅区分,画了远远近近许多兰叶,兰叶交错重叠,散漫地铺展在画面上,非常繁密。兰竹图扇面(图 7)以及兰竹图(图8)上均可以看出,一株兰花所拔出的兰叶非常多,整体很繁密,兰叶层层叠叠,十分茂盛。 晚期兰叶在早期的基础上增加了叶梢的起翘,叶片完成了一个圆折后,往往会在叶梢 处往上飘扬,增加了兰叶的轻盈感。叶片并不如早期向上伸展得那么高,而是倾斜向两侧伸展,兰叶整株高度变矮,仍以中锋为主,行笔速度变快,兰叶扭转处改用侧峰,笔尖提按显得急剧而突然,甚至有些地方出现飞白,并且削弱了兰叶的力量感,向柔和纤细的方向发展。如猗兰竹石图卷(图 10),叶片拔起后,经过几次顿挫,弯曲向下,又在叶梢处扭转向下的趋势,笔锋一按,然后扭转向上甩出,整个兰叶更显修长轻盈。又如兰竹图卷(图 6),叶片不再笔直向上,而是从地面倾斜拔出,向水平方向舒展,可能为了阻止弯曲伸展过程中向地面俯冲的趋势,在叶 梢处笔锋扭转,飞扬向上,整株兰花的高度变矮了。 晚期兰花根部出现明显的收束感,株与株之间的界限非常分明。从 67 岁所画的兰竹图卷(图 3),我们可以看出中间的过渡状态,其根部已经不像早年那么散漫,开始出现聚拢的趋势。到了 73 岁时画的三友图(图 5),则可以看到,兰花的根部束紧,在上部才大面积扬散开去。在 74 岁时画的兰竹图卷(图 6)中,同样可以看到由于兰花根部束紧,株与株之间清晰分明。 晚期兰花兰叶数量减少,不再像早期那样繁密,整个画面变得清爽舒朗。处于过渡期的是兰竹图卷(图 4) ,兰叶的数量已经有所减少,不如早期茂盛,画风开始向清朗转变。在 73 岁时画的三友图(图 5)中可以看到,兰叶数量减少,修长的主叶片甚至减少到了五六片,再配以五六片稍短的辅叶片,一株兰花显得清癯矍朗。兰竹图卷(图 6)中的兰叶,数量也大大减少,每株的叶片舒朗清爽,长短交错,主次分明,整幅长卷显得非常简洁优美。 总体而言,从早期到晚期,文徵明的兰花呈现出一种向成熟化发展的趋势,兰花脱离了早期的象形摹写,逐渐转向文人的笔墨创作,以体现笔墨为主,借兰花来展现书法用笔。文徵明的兰花均用墨笔,不设色,常与竹 石相伴,一丛丛一簇簇生长于岸边河畔。从画法上看,大部分为中锋撇捺,兰叶纤细修长,稍作弯曲,很有弹性,仿佛在微风中缓缓摆动,极具动感。兰叶一般用淡墨勾画,加入书法笔意,花瓣用更淡的墨画出,花蕊则用浓墨点醒,墨色浓淡分明,层次感强烈。 文徵明的兰花为何早晚期会呈现出如此的差异,在探究了他的师承渊源后,我们会有更明确的认识。 二、师承 前文提到了文徵明在兰竹图卷后的题款: “ 余最喜画兰竹,兰好子固、松雪、所南,竹如东坡、与可及定之、九思。每见真迹,辄醉心焉,居常弄笔,必为摹仿。 ” ( 图 1)从文徵明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兰花学赵孟坚、赵孟頫及郑思肖,这三位都是元代墨兰高手。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许多信息。文徵明在 31 岁时题咏了郑思肖的兰花,据国光艺刊录 国香图题咏著录,文徵明首次题 “ 江南落日草离离 ” 七绝诗一首,后于弘治十三年再题。文徵明曾两次见到郑思肖的兰花图,其英朗的风格,必定在年少的文徵明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9 岁时,文徵明题咏了赵孟坚的兰石图隶书七绝一首。 63 岁时,又题咏了赵孟坚的四香图卷,虽并不能肯定四香图卷所画为何物,但可以猜测,四香中可能有一香为兰 花。在文徵明 66 岁时,临摹了一幅赵孟坚的倒兰图。 60 余岁时,又临摹了赵孟頫的兰石图。84 岁时,文徵明题跋了赵孟坚的墨兰图。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文徵明在早年见过一些郑思肖所画的兰花,然后便开始大量接触赵孟坚的兰花图,虽然也有少量赵孟頫的作品,但应该还是以临摹赵孟坚的风格为主。由此我们做出假设,文徵明的兰花图,早年学习了郑思肖,中晚年转向赵孟坚。 通过图像资料,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测。郑思肖存世的兰花图数量很少,这里以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所藏的墨兰图(图 12)为例。可以看到,郑思肖的兰花根部松 散,并未聚拢成束,叶片弯曲不大,硬朗清爽,并且向上伸展,透露出力量感。这与文徵明早期的风格十分相似,再加上文徵明早年确实题跋过郑思肖的墨兰图,所以应该从郑思肖的墨兰中吸取了营养。 赵孟頫的兰花在他们三人中应当是最出名的。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有一幅赵孟頫的竹石幽兰图(图 13),画面中的兰花从竹石之间拔出,根束分明,向两侧分散,并且弯曲向下,兰叶比郑思肖的纤细,柔韧性更强一些,与文徵明的兰花似乎也更相似一点。但文徵明晚年出现的叶梢处上翘的细节,在赵孟頫的兰花中并未发现。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卷临赵孟頫兰石图,这幅画可以证明,文徵明曾经学习过赵孟頫。 与赵孟頫相比,文徵明的兰花风格似乎更接近于赵孟坚。赵孟坚传世的兰花作品也很少,这里举出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墨兰图卷(图 14)。画面上有两株兰花,淡墨绘就,根部紧促,叶片纤细而柔韧,形成弯曲的弧度,叶梢处弧度很大,有些叶片梢处逆转上翘。这是赵孟坚的特点,同时出现在了文徵明中晚期的兰花图中,他们两者的师承关系显而易见。 但是,与赵孟坚相比,文徵明更加发展了叶梢上翘的叶片形态,上翘的长度增加,变得更加明显。除此之外,赵孟坚的兰叶稍端有 很明显的卷曲,弧度圆润光滑,而文徵明的兰花弯曲的弧度不那么圆润,趋向于平直,梢显硬朗有力,又透露出稚拙之气。 辽宁省博物馆藏的猗兰竹石图卷为文徵明晚年作品,其后有一段自题(图 15),很好地解释了文徵明画中这些不同于赵孟坚的部分。文中写道: “ 昔赵子固写兰往往联幅满卷,而生意勃然,郑所南束花老叶,仅仅数笔,而生意不足。子固孟字王孙,而郑公忘国遗老,盖繁简不同,各就其所见云耳。余雅爱二公之笔,每适兴,必师二公。此卷虽意匠子固,而所南本色,亦时时一见,观者亦当自知之。 ” 文徵明简述了赵孟坚与郑思肖各自的 特色,然后说自己的兰花结合了此二人之意。这段文徵明的自白直接证明了他的兰花师从赵孟坚与郑思肖二人,并且将二人的风格合二为一。 结合文献资料、图像资料以及文徵明的自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徵明的兰花早年主要师从郑思肖,所以兰叶力量感较强,晚年开始学习赵孟坚与赵孟頫,以赵孟坚为主,吸取二赵兰花中纤细柔弱的因素,发展出了自己刚柔并蓄的艺术风格。 三、影响 文徵明开创了新的画兰方式,影响了明代许多以兰花图出名的画家。 最好的例子是长洲人周天球。他以画兰花出名,少年时游学于文 徵明门下,在兰花的绘画方面应当受到了文徵明的影响。他的兰花(图 16),画了一株生长在斜坡上的兰花,兰叶清瘦舒朗,弯曲后在叶梢上扬,淡墨绘就,花蕊处用浓墨点醒,手法与文徵明十分相似。他的另一件作品幽兰赋(图 17)从构图到画法上都与文徵明作于 74 岁的兰竹图卷(图 6)极其相似。 周天球之后又有王谷祥,王谷祥为文徵明入室弟子,画兰继承了文徵明的风格。文徵明在蕙兰石图(图 9)上题款,称 “ 为禄之作 ” ,禄之即为王谷祥,直接证明了王谷祥见过甚至收藏过文徵明的兰花图。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王谷祥 四季花卉图卷卷首为一株兰花(图 18)。兰花拔根于皱石之上,兰叶迎风摆动,画得极其松散,充满稚拙之气。兰叶用淡墨描绘,花瓣用更淡的墨色,花蕊用浓墨点醒。文人气又清秀淡雅的画面,与文徵明的兰花十分相似。 同样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画家陈元素,吴县人,书画皆长。上海博物馆有他的一幅墨兰钱谦益书幽兰赋图(图19),将墨兰置于山石之间,花叶与花瓣均淡墨勾画,花蕊用浓墨点醒,兰叶的形态也与文徵明相似。陈元素与文徵明均为苏州地区文人,他的兰花受到文徵明影响的可能性极大。 四、总结 元代是文人 画兴起的一个朝代,梅兰竹菊作为君子高尚品格的代表,开始成为文人画的一员。这一时期,人们为兰花赋予了许多拟人化的内涵,比如隐逸、清高、孤芳自赏,在异族统治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这样的题材深受文人喜爱。有元一代,画兰以郑思肖、赵孟坚、赵孟頫三人最为出名。 到了明代,文人画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虽然文人的境遇发生了改变,但兰花题材依旧为人们喜爱。文徵明作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 明四家 ” 之一,继承了元代赵孟坚与郑思肖的墨兰,并将二者糅合,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 文徵明的兰花,叶片用淡墨绘就,花瓣用更淡一点的 墨描出,再用浓墨点蕊,增加了画面的醒目效果,使得画面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在兰叶的画法上,修长而遒劲,多中锋用笔,用提按来表现叶片的翻折,秀雅之中透露着苍劲稚拙之气,叶梢处向上飞扬,更增加了兰叶的轻盈感。他开创了用长卷写兰的新形式,将兰花置于水坡之畔,其间错以竹木荆石,极具文人气与观赏性。 作为明四家中唯一一位以兰花出名的画家,文徵明上承元代赵孟坚与郑思肖的兰花图风格,开创了新的兰花形式。在他之后,又有周天球、王谷祥、陈元素等人,对他的风格进行了继承与发扬。文徵明的兰花丰富了文人画的内容,以其独特的 画面,自成一派,在兰花图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阅读相关文档 :底层人物素描 (组诗 ) 镇江博物馆藏清八大山人花鸟手卷雅析 论瓷石和高岭土的联系与区别 从长沙窑瓷上的题记谈唐代的饮茶习俗 春蚕到死丝方尽 阜阳市博物馆馆藏宋代花卉镜、花鸟镜鉴赏 怀念那一片土地 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 (九首 ) 欢唱十八大 (十首 ) 致薄竹山 (外一首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