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茶韵悠远 浦水味甘醇[精品资料]_第1页
霞茶韵悠远 浦水味甘醇[精品资料]_第2页
霞茶韵悠远 浦水味甘醇[精品资料]_第3页
霞茶韵悠远 浦水味甘醇[精品资料]_第4页
霞茶韵悠远 浦水味甘醇[精品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霞茶韵悠远 浦水味甘醇 -精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提起霞浦,这个闽东地区最古老的海边小城,一般映入人们脑海的是天然鲜活的水产品和鬼斧神工的壮美滩涂,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从晋代开始,霞浦先民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山海资源,依靠海上交通方便的地理条件,引进茶叶生产技术,开山种茶,制茶饮茶,发展茶叶生产,成为唐代闽东地区茶叶的主要产区。 绍兴十五年( 1145 年),霞浦邑人林仰,在游览金台寺(霞浦二、三都交界处)饮茶时赋诗道: “ 苍藓沿阶走细泉,青松翠竹照华轩。高人倦作金毛吼,旅客来参玉版禅。暖日迟迟晞宿露,微风淡淡逐寒烟。茶瓯香秘蒲团稳,始觉林泉思邈然。 ”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金台寺周边优美的自然风光,同时向世人展现了宋时闽东霞浦地区的茶禅文化,是一段珍贵的宋代闽东产茶史料。 “ 美丽中国 寻找福建最美茶乡 ” 第三站来到霞浦,我们或循着溪涧里流淌的脉脉山泉,在变幻莫测的云蒸雾涌中,回望一段无法忽视的茶乡往事;或穿行于青松翠竹的倒影 间,瀹一壶甘醇的元宵绿,细细品味那不着雕饰的海上茶园风光。 空海法师的跨国茶缘 霞浦县州洋乡赤岸村位于霞浦县城东北 5 公里处。在古代曾为重要的海港,因其海岸山石呈赤红色而得名。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渔村,在唐贞观二十年(公元 804 年)迎来了因遭遇飓风侵袭,被迫在此登陆的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空海法师等23 人。空海法师在赤岸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救援。在那里逗留了 41 天,后乘船往福州,进长安。在赤岸的那段日子里,空海法师与当地民众频频往来,还曾到过建善寺。当时。中国饮茶已盛行朝野。距赤岸不过数里的古县城 温麻县,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古县城出土的晋代茶具和葛洪山上出土的药炉茶鼎,以及长溪霍童洞天一带已有采造 “ 腊面 ” 供茶等记载,都表明唐时霞浦地区已盛行产茶、饮茶。建善寺周遭遍植茶树,官府民家僧寺均以茶相敬。空海第一次品饮茶汤,领略到烹茶品饮之情趣,更感受到茶之所具祛火或解毒、消食化积的效能和苦寒平和的性味,对于坐禅大有裨益。在结束大唐之行的时候。他带回了中国的茶籽和制茶技术。据美国威廉 乌克斯所著的茶叶全书记载, “ 僧侣弘法大师(名空海)又从中国研究佛法归去,亦对茶树非常爱好 彼亦携多量茶籽。分 植各地,并将制茶常识传布国内 ” 。陈椽教授编著的茶业通史亦有 “ 平城天皇大同元年(公元 806 年),空海弘法大师又引入茶籽及制茶方法 ” 的记载。 眼前的这座空海大师纪念堂,从外观上看是一座典雅的仿唐式建筑物,整座纪念堂沉浸在周围的绿意之中,庄严肃穆。纪念堂前的绿地上树立着若干座塔碑,上面大都镌刻着中日两种文字,详细记述了一千多年前空海大师与赤岸的那段往事,以及纪念堂建成后日本友人前来朝圣的诸次经历。 沿着两旁立有碑刻的庭院石径行进,一扇红木大门 “ 咿呀 ” 一声被推开,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历史文物博 物馆。这里陈列着一些中日学者关于介绍、研究空海大师的文集,还有一些空海大师书法的影印件,以及当年空海大师入唐求法时所乘坐木船的模型等等。前厅的正中端立着用檀香木雕刻而成的空海大师睢像 空海大师身穿袈裟,面目安详,口中似乎还念念有词。 空海大师三十三岁时。满载而归,即在高野山创立了佛教真言宗。今天,真言宗在日本拥有 1200 多万名信徒,寺庙达 4000 多处,是日本最大的佛教宗派。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霞浦赤岸已然成为日本真言宗佛教徒心中的圣地。除了空海大师纪念堂,赤岸建起了空海漂着纪念碑、空海 石像、祭海亭、空海坊、遍照阁等,一批批日本友人正为着追思、怀念、探寻千年前的那次意外的历史机遇。不断向着空海 “ 开运出世的圣地 ” 走来。 古城堡里的一盏茶 长春镇的大京,古称大金,三面傍山,东面临海,古城堡就静静地矗立在海滩边上。 据传朱元璋登基后,为抗御倭寇的侵扰,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 1387 年)下诏设置海防巡检司千户所,在确定处所时,大京被选中。明人吴湮载文道: “ 拓大金,固所以巩福宁之藩屏也;巩福宁,固所以执全闽之喉舌也。 ” 江夏侯周德兴执行朱元璋 “ 高筑墙 ” 战略。在这里兴建城堡, 规模远比其他千户所大:城周长 2815 米,高 6.5 至 9 米不等,墙面宽 3.6米,座基宽 5.6 米,系花岗岩砌成,辟东、西、南三门(北面依山)。东门双重建构,砌石缝均以铁水浇固,城上窝铺、炮位等设备齐全,与外海烽火门、南日山互为表里。结为犄角、斥堠相望,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阻遏了海上盗寇的觊觎骚扰,人称 “ 海涯屏藩 ” 。 这座现今全国最长的乡村古城堡已经走过了 700 多年的风雨,如今,只遗留下城堡的一段城墙和城门。花岗岩砌成的城墙看上去依旧壁垒森严,一条五六米宽的护城河绕城而建。低矮的城门已经被一棵硕大的百年古 榕树所遮蔽。穿过城门,一条七八米宽的青石板路通向古城的深处,两旁的老屋鳞次栉比。老人们坐在屋前纳凉聊天。孩子们在石板街道上玩闹嘻戏,我们的到来似乎打扰了这里原本已经停止的时光。 从 “ 旧时光 ” 里走出来。我们来到了位于莲花山的大京茶场。这家国营老茶场创办于 1958 年, 1975 年茶场就有了闽东农垦系统的第一家茶叶精制厂。茶场平均海拔 200 多米,气候温和,海洋性气候让行走在茶园间的我们丝毫感觉不到酷热的暑气。据茶叶局王宝森局长介绍,大京茶场目前有茶山3000 亩,绿色食品茶基地 1000 亩。其他都是无公害茶园 。近年来。茶场对茶园进行了改造,包括水土流失的治理、基础设施的铺设、喷灌设施的完善等等,今年春茶就取得了比往年全年都好的效益。 已经过了制茶的季节,但王局长还是请来了茶场的制茶师傅,为我们简单演示了霞浦元宵茶的制作过程。霞浦元宵茶的鲜叶采摘以 “ 一芽一叶 ” 为标准,鲜叶要摊放在竹席或软匾上摊晾 6 12 小时后进行杀青。师傅取来已经摊晾好的茶青,在已经预热好的杀青机上撒上些茶油粉防止焦黏,当锅温升至200 时,他轻轻地将茶青均匀地抖落在杀青机上,细嫩的芽叶开始随着机器有节奏地舞动着,引来摄影师们一阵抢拍。 几分钟后,茶青的颜色开始转暗,师傅用手捏捏茶青感觉有些柔软,便将茶青倒出。隔壁的空压理条机已经升温到 160 ,茶青先进行水分蒸发,待叶片抱拢表面变干时,开始根据水分变化逐步加压理条。师傅说,茶青水份充盈,如果过早过重加压,会使茶叶水份外溢附着在茶叶表面,轻者茶色泽偏暗,重者粘结成团,成茶香气低、汤色黄;如果加压过迟过轻,则易造成色泽欠润,欠扁直。滋味淡薄。 结束拍摄临行前,师傅将现做好的茶叶赠与我们。我们用冷泡法,将茶叶倒入矿泉水瓶中,一会儿瓶中的水就变得黄绿清亮,呷一口,清甜鲜爽,一路上消解了炎夏的 暑意,快哉! 葛洪山 一湾两洋里的茶林 在和王宝森局长闲聊时。他说霞浦除了闻名的元宵绿,还有一种特色的富锌茶,在涵江村的葛洪山上。带着好奇。我们驱车前往葛洪山。 葛洪山主峰海拔 605 米,位于霞浦县东冲半岛北端,古称高平山,因其高且第三峰的一个山岩呈 “ 平 ” 字形而得名。东晋道教丹鼎派最重要的倡导人葛洪闻知高平山盛产炼丹的丹砂和中草药,不远万里携子侄来到高平山上边修道炼丹,边为民治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葛洪仙宫,把高平山改名为 “ 葛洪山 ” 。 车行半山,王局长让我们下车,此处正好是一处开阔地,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下散落的民居和绿油油的田地。 “ 这就是三国时 温麻船屯 的所在地。 ” 王局长指着山下的一处村落说道。曾经在茶史书上看过无数次的 “ 温麻县 ” ,今天默默地偏居一隅,而在三国时,造船业是吴国最发达的手工业,建安郡侯官(今福州)、临海、番禺是吴国三大造船中心。晋太康三年(公元 282 年),温麻县正式建制,隶属建安郡(福州),并沿用六朝,成为闽东唯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温麻船屯 ” 则是侯官设置的造船工场。上世纪 80 年代初。在离温麻县旧址 2 公里的龙泉山、眉 头山的古墓中发现晋、南朝时期茶具青釉小盅、青釉盅等文物。 1990 年,霞浦古县村村民在西北坡段发现一处南朝古墓,发掘出造型小巧、富有光泽的托杯、五盅盘、三足炉、三足碟等 12 件文物,其中三足炉、托杯、五盅盘等是煮茶、烹茶的器皿。这些考古实物证实了先前专家们的推断:造船业的发展势必要从苏浙一带引进造船工官和技术工匠。他们就将苏、浙流行的烹茶习俗、种茶技术传到温麻县一带。温麻县是浙江温州与福建福州之间唯一的滨海城镇,成为苏闽、浙闽海运的中转站或补给地。靠海上交通方便的有条件,随着北方大量移民,把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种茶 、饮茶技术在当地传播开来。 沿着盘山公路再行十几分钟。我们便到了富锌茶的产地葛洪山茶场。这个茶场始建于上世纪 70 年代,东眺福宁湾,南面东吾洋,西临官井洋(两面都靠海的半岛茶山在中国都非常罕见)。涵江村的李书记亲自带领我们走进茶山深处,据他介绍,茶园主要分布于葛洪山西南方向海拔 400 米左右的树林间,而茶园的东北方向建有护园林带,这样就构成了一道林带一片茶园的天然生态布局。这里的树林和茶园相互依存,水土保持得非常好。葛洪山的土壤中富集了镁、钴、锌等矿质元素。尤其是土壤中锌含量达 50mg/kg。地壤中的 钴、锌、锰能被茶树大量吸收,构成芽梢中矿物质元素含量高。我们攀爬到最高峰,放目远眺,近处是石之海、林之海、茶之海,极远处才呈现出朦朦胧胧的海天一色, “ 一湾两洋 ” 的特殊地理位置也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海洋性气候,终年被云雾萦绕。摄影师们还没来得及架起镜头,一阵浓雾飘来,完全遮蔽了这一层林,一片茶,层层山岚在雾霭间似有若无,难怪葛洪山也有 “ 蓬莱仙境 ” 的美称。 柏洋乡 洋里茶园的无限风光 上茶山的路很陡峭,越往上越有垂直爬行的感觉。沿路的风光甚好,山脚下的林木郁郁葱葱,隐约有三两座小木屋掩映于其间,农户放养的公鸡在草丛中觅食,屋檐上的蜘蛛也在肆意地织着网,门前坪地上搭着竹架子,藤蔓缠绕,依稀可见瓜果垂绦,好一派恬静的乡村生活。半山腰的林木骤减,我们接受了阳光的直射,却有豁然开朗的视觉开阔感,两旁的黄土地上种满了矮小的植物,随行人员告诉我们,那是太子参,叶片部分很像最近流行的多肉植物观音莲,可能是连日来阳光强烈照射的缘故,此时的它们蔫头耷脑,失去了原本的生机。继续向上行走,穿过一小段茂密的毛竹林,便看到了洋里茶园的美景。 据介绍。这片茶园面积 4000 多亩。安装了 26 台太阳能红外线杀虫 灯。并套种了白玉兰 300 多株、桂花树 200 多株,营造了良好的茶园生态环境。茶树沿山势分布,均匀整齐,就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从山顶平铺到了山底。细看这些茶树,顶端的芽叶有采摘过的痕迹,更多的是嫩黄色新冒出来的芽尖。随行的高山野茶业的蓝总随手摘了几片茶树嫩芽放进嘴里咀嚼,我们感到好奇。蓝总告诉我们,茶农们都是用这种方式解渴降暑的。同行的摄影师们觉得有趣,纷纷效仿。将茶树嫩芽放入口,可以感觉到芽叶的鲜嫩和叶片上细小的绒毛,细嚼后苦涩感爬满口腔,但慢慢便开始回甘生津。让人神清气爽。 从高处俯视山下的美景,明 晃晃的呈不规则状的梯田层层叠叠,成行环绕于四周的毛竹和松树苍翠挺拔,还有在半山腰处采茶的三两茶农,他们的身体嵌入密匝的茶树中,露出的脑袋随着手势轻微晃动,专注于劳作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被摄影师们的长枪短炮捕捉到了镜头中。登高望远。这边风景独好。来此采风的摄影师们分散开来,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并时不时地发出由衷的赞美声。而对于我们这些单纯在旁观赏的人来说,也总是要寻些乐趣的。我们绕到茶园后面,迎面看到一排饱满透红的杨梅挂在树上若隐若现。垂涎欲滴的我们得知可以随意采摘之后便一哄而上,冲着早已看中的大颗杨梅奔去, 高个儿的人不一会就满载而归。随行的当地人说。这排杨梅树种在向阳的方向,是为了给茶树遮阴,同时也可改善茶园四周的生态环境,树上果实全是绿色无污染的,擦擦干净就能吃。这一说,好些人马上吞食了几颗,边吃边称赞 “ 好吃、好吃 ” 。摄影人员不知什么时候也加入到了我们的队伍。并从我们的手中哄抢去一些杨梅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看来他们的摄影大作已成,又饱了口福,乐哉悠哉。 坪园茶场 金灿灿的神秘茶园 所有人恋恋不舍地走下山去继续前行,路上见到一大片葡萄园,即便距离葡萄成熟还有 些时日,大家依然按捺不住欣喜钻进果棚里对着一串串青涩可人的葡萄一阵拍摄,临走时还顺手摘了两颗放手里欣赏,它们就像绿水晶一样透着莹润的灵气,大自然美丽的造物总是让人爱不释手。 下一站走访的还是一片茶园。听闻陪同人员说,那是一片金灿灿的神秘茶园,这让车上的我们提起了十二分精神。纷纷面露向往的神色。没多久,车子驶进金牡丹茶业基地,主人已经泡好茶等候我们多时了。 我们端起茶杯,主人在旁介绍, “ 你们现在品尝的正是大名鼎鼎的金牡丹茶,产自我们后面那片金色的茶园。 ” 听罢,大家也不急着喝,都先透过茶杯欣赏一 番这难得一见的珍茗。只见那金色的嫩芽在水中绽放,如牡丹雍容赏心,那茶汤也是金黄明亮,天然馥郁的花果香飘散在空气中,清新淡雅,啜一口茶汤,鲜爽感顿时沁入口腔,如兰似橘的清甜爬满心肺。这一品,让我们对那座茶园有了更多想象和期待。 穿过茶叶生产车间,我们绕到后山,沿着山路上行,在半山腰处,我们抬头看见了一片金色。在午后阳光的映衬下。这片茶园就像一匹金色华美的绸缎,从山顶展开,轻盈地铺到我们脚边。偶有一阵微风轻拂,茶园中的芽叶随风轻舞,放眼望去,像是天上仙子的裙裾探到人间。金碧的一角衣袂覆上了这座茶园。见 此景致,所有人都发出惊叹。摄影师们更显得兴奋,四下散开寻找最佳拍摄角度,把如斯美景尽数收进镜头之中。 我们边往山顶爬行,边听茶园主人介绍:这些茶树种名为 “ 金牡丹 ” ,由福建省茶科所的郭吉春教授研发,是武夷山白鸡冠茶树的演变。茶树顶端一芽一叶部分是金黄色的,越往下颜色越深,底部的叶片呈深绿色。这座种满金牡丹的茶园名为 “ 坪园茶场 ” ,海拔高,常年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十分适宜有机茶叶的种植。 3 年前坪园茶场经过金牡丹茶业公司的改造。引进新种 “ 金牡丹 ” 等高优品种茶 200 多亩。研制出香高味美、外形独特的金牡丹茶。 如今的 “ 金色的茶园 ” 和 “ 金牡丹 ” 已经成为坪园茶场的符号,事茶之人来到霞浦都要在此参观游历,亲身体验一番如此艳丽的茶园景色。细细品上一口美妙馨香的金牡丹茶。 崇儒上水 不着雕饰的畲族风情 告别了那座金灿灿的茶园,摄影采风团一行 30 多人,来到了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畲族村采访拍摄。在村口、在茶园,热情好客的村民身着民族特色盛装,唱起悠扬动听的畲歌,迎接我们的到来。 上水,霞浦西北部 个 “ 藏在深闺人未识 ” 的美丽畲村,全村 165 户, 720 多人,居住在海拔 350 多米的山坳中。据蓝 氏族谱记载,明崇祯十六年( 1 643 年)始祖迁崇儒水漕垄(今上水村)。距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 这里民风古朴。畲族文化底蕴厚重,村民至今仍保持着畲族传统的生活习俗。村寨依山沿溪而建,走进村中,但见小桥流水,青石小路。曲径深幽,景色宜人。古老的木式房屋、大块青石垒成的隔墙、随处可见穿着畲族服饰的村民,构成了十分独特的畲族村寨景观。上水村目前仍保留着近 60 座较为完好的畲族古民居,其中, 6 座明末清初时期的最具历史价值,是目前闽东地区乃至东南地区传统畲族民居保存最完整的村寨。具备了原生态畲族村寨特有的建筑 景观底蕴。据上水村书记介绍,为推动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传承畲族文化。崇儒乡党委、政府计划把上水畲族村寨打造成以山野风格为基调、以浓郁畲乡风情为特色的 “ 原生态的最美畲村 ” 。 畲家男女皆心灵手巧,会刺绣能编织。我们在刺绣室里见到畲族姑娘正飞针走线缝制畲族服饰。畲族服饰工艺精湛,而上水的畲族服饰,绣有颇具民族特色的 “ 凤凰 ” 、 “ 牡丹 ”等图案。意喻着万事如意,也代表着霞浦畲族服饰的风格。竹编班里,畲族男人负责打磨竹子、削成竹条。畲族女子则低头编着花斗笠。这些花斗笠做工精细。设计考究,富有民族特色,成为 闽东畲族竹编工艺之最。有很多畲家男女在一起编织花斗笠时渐生情愫,成就了姻缘。而这花斗笠便成为畲族姑娘的嫁妆。小小斗笠,不仅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工艺品,更成为姻缘的红线。牵起了畲家男女间质朴的情感。 上水畲族村四周种茶,村民们一年四季都不缺茶喝。我们随着他们到村门前的茶园采茶,畲族姑娘们戴着自己编织的花斗笠,畲族男人背着竹篓,他们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对歌,茶叶飘香,歌声悠扬。摄影师们用镜头定格住了这幅淳朴闲适的景致。夕阳西下,我们回到村寨,农家院里已经准备好当地畲族风味的粽子款待我们,还有用畲家寨里的井 水冲泡的绿茶。一口甜糯的粽米香,一口鲜爽怡人的茶香,我们与畲家人聊成一片、笑成一片、闹成一片,这座美丽而淳朴的小村寨让人流连忘返,就像一杯清茶散发着不着雕饰的天然之美。 编者按 茶叶是霞浦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也是霞浦的特色产业。全县现有茶园 10.11 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 8.33 万亩,有机茶 300 亩,绿色食品茶基地认证 9000亩,无公害茶园认证 1.25 万亩。主产 “ 大毫 ” 、 “ 福云 20号 ” 等优良品种和本县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