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讲稿.doc_第1页
汉语讲稿.doc_第2页
汉语讲稿.doc_第3页
汉语讲稿.doc_第4页
汉语讲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语言汉语现代汉语一、语言:语言就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声音来表情达意的工具,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二、汉语是汉民族用于交际的最重要工具,是人类众多语言的一种。汉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上古汉语:周秦两汉诗经 中古汉语:南北朝隋唐广韵 今古汉语:宋元明清中原音韵古汉语研究: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三、现代汉语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广义:就是明清以后,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各地的汉语方言。四、关于汉语的称呼在人类众多语言中,可以说,没有哪一种语言会像汉语这样有这么多的称呼。古代的“雅言”“通语”“官话”等指当时的“汉语共同语”现代中国人(包括华侨):国语、华语、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 中文、华文日本人:古代最初叫唐话,明治维新以后称汉语、清语、清国语等,以后又不断地变化,称支那语、华语、中国语。日本侵入中国东北时期,曾经称之为满洲语、满语等。此外,还有“奴国语”一类的蔑称。第二节 汉语共同语和汉语方言一、 语言和方言任何一种语言,其内部都不是整齐划一的,不是说这种语言的说话人在说话时都一模一样,恰恰相反,往往都会表现出某种差异。这种差异有的表现为地域的不同,有的则表现为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的不同,前者就是所谓的“地域方言”,后者则是所谓的“社会方言”。一般而言,“方言”都是指前者。方言的形成是一种语言在地理空间范围内,长期演变、分化的结果。对于语言和方言,我们还要有这样的正确认识:(1)语言实际上都是以方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语言是抽象的,方言是具体的。(2)语言和方言的界定并不完全依照语言学的差异。 语言之间的差异有时比方言之间的差异还要小。二、 汉语共同语和汉语方言汉语共同语的产生原因:(1)客观上,存在不同的方言。(2)主观上,不同方言的使用者有交流的需要。汉语共同语打破了地域界限,能让不同地区的人彼此交流,从而促进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发展,可以说,汉语共同语是超地域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汉语共同语是在汉语方言之外重新创造出来的一种全新的语言,实际上,任何一种共同语往往都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是说,方言其实又有基础方言和一般方言之分。而基础方言的形成往往决定于该方言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地位,不是某一个人随意决定的。英吉利共同语以伦敦方言为基础,这主要是英国产业革命以后,伦敦成为工业中心,大量劳动力迁入伦敦,人们于是以当地伦敦方言为基础,并吸收了其他方言而逐渐形成英吉利共同语。意大利共同语以多斯岗方言为基础,主要是文化的原因。意大利在统一以前,著名的文豪如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人都是用多斯岗方言写的。而多斯岗方言区的首府佛罗伦萨的语音就成为意大利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而汉语共同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的。这主要是因为在汉族的发展史上,北方无疑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上的强势地位。当然,北方很广阔,北方方言内部也不统一,而共同语需要语音、词汇、语法上的规范统一,因此就需要以某一个地方为准,这从先秦两汉直至元明清以来,北方方言的中心肯定也不一样,而就辽金以来,北京无疑是北方方言的代表话。因此,汉语共同语的历史至少不会晚于14世纪,这一点从外国人所用的汉语教材可以得到印证。如明朝初年,朝鲜人编的两种汉语会话教材:朴通事和老乞大。从这两本书的内容可以判断那里边写的就是北京口语,可见这种口语已经被外国人承认是汉语的代表。这两本书所用的语言和元曲说白里的语言,无论是语法,还是词汇,并没有多大分别。三、 汉语方言的分区每一种方言在其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会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人们就根据这些特点来划分方言。当然,由于语言主要是以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方言之间最为明显的特征主要也就表现在语音上,因此,划分时也主要根据语音的不同。由于各方言之间也不是绝然的彼此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学者们对于方言的划分也有着不同的观点。具体见PPT。第三节 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是两个密切联系的话题,汉语规范化是推广普通话的前提,而推广普通话既是汉语规范化的目的,也是汉语规范化的方向。汉语如果不进行规范化,那么就谈不上普通话的推广,而如果不是为了推广普通话,汉语也就无所谓规范不规范。那么,什么才是汉语规范化,什么又是推广普通话呢?一、 汉语规范化的客观前提语言变异: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要推普的最主要原因。汉语规范化也就是追求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最大程度上的统一,最大程度上消除这种变异,使人们在语言习得时有据可依,从而使人们在说话时能够保持最大程度的共性而能彼此沟通,消除由于语言差异而带来的交流障碍。规范不等于整齐划一,不等于静止不变,规范是对既有的语言事实加以归纳、引导,规范本身也会语言生活本身的改变而改变。二、 推广普通话的主观需求(1) 有利于民族的统一。(2) 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3) 有利于人才的教育培养与自由流动。(4) 有利于信息的共享。三、推普的发展历程推普是我国历史上语言统一、国语运动等文化运动在新时代的延续。早从唐代开始,我国古人就表达了语言统一的需求,不过当时主要是针对书面语的。(见PPT)我国当时的清政府就开始提出语言统一问题,并逐渐发展为“国语动动”19551956: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北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之所以称其普通话,主要是从民族团结的考虑。毛泽东的一句话也许最能说明问题(见PPT)当时的推普方针:“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见PPT)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要求把推广普通话的工作重点放在“重点推行,逐步普及”上,并明确提出:各级各类机关工作时一般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工作用语;广播、电视、电影、话剧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宣传用语;不同方言区的人在公共场合的交往基本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交际用语。1992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明确提出新时期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新的12字方针:“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1997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普及普通话的具体目标:在全国范围内,2010年前初步普通话,2050年前全面普及普通话。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把普通话定为国家通用语言,并用法律形式将国家推普的方针、任务固定下来。(见下册318页)四、推普的现状与问题现状: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调查报告,2002年,全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已达到53.06%。这一目标相较于解放前,甚至相较于改革开放前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于“到2010年,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问题:1) 普通话的推广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城市普及率明显高于农村(如果你行走于各大城市,你在交际上基本上没有障碍,但如是农村,那就不好说了。)普通话的说明显好于写。国民的书面表达水平明显偏低。北方好于南方。汉族地区好于少数民族地区。 2)普通话的推广造成了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危机。 这里所说的危机就是指“消亡”或“死亡”。语言其实也是有生命的,也有强势、弱势之分,语言的消亡就是指该语言的使用者越来越少,直至没有。1990年代,曾有语言学家统计,目前全球仍被人使用的语言多达6000种,其中3000多种语言的使用者都在10000人以下,这其中又有1500多种语言使用者在1000人以下。另外,有不到300多种语言的使用人数都在百万人以上,可见语言的使用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那些使用人数较少的语言明显处于劣势,其命运是令人堪忧的。像许多印第安语言,非洲许多部落的语言在今天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全球如此,而我国国内这种情况也比较严重。前面我们讲到普通话的推广,这虽然是必要的,但普通话的推广和强势必然会带来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衰退和萎缩,甚至死亡。像我国的满语,曾经是我国最好一个封建王朝的“国语”,但是今天能够说“满语”的人还没有大熊猫多。再如,我国的赫哲族,在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还有4675人。在20世纪30年代,该民族绝大部分人都使用赫哲语。但是建国后,赫哲人在公开场合已越来越少地使用赫哲语了,到了80年代,不光是公开场合,整个赫哲族中会说赫族语的人就大大减少了。到了21世纪,赫哲族已进入明显的衰弱期。据云南大学一些学者的调查,仍旧使用赫哲语进行交流的人只有11.4%,能够用赫哲语进行交流的人只有12.8%,余下的65.8%只是极偶而使用赫哲语,或者根本就不能用赫哲语进行交流了。语言的生命在于使用,当使用的人群越来越少,或者使用的频率越来越低,其未来就不妙了。我国的少数民族如此,而汉语内部的方言更是如此。一种语言或方言的死亡只有突然的,也有逐步的。突然的较少见,比如某些印第安部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另一个部落或者西方入侵者彻底消灭。绝大多数的都是逐步死亡。比如我国绝大多数方言,在强大的普通话面前,都是节节败退的。其主要表现就是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在全方位地进入汉语方言系统内,汉语方言系统的再生能力越来越弱。这一切往往从方言词汇开始。同学们也许要问,大家都说一种语言不是很好吗?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消失就消失了,这有什么关系?但是,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当一种语言消失了,也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而文化的生命在于多样性,如果全世界吃的、穿的、用的、住的、说的等等都一样,那也就无所谓文化不文化了,而文化的存在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标志,人类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能够继承已经创造的文化并用以改善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一个强盛的民族往往也是文化较为发达的民族,一个能够不断创造新文化的民族也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见PPT(洪堡特、联合国)第四节 语言研究和语言学我们这个课程既可以说,属于语言研究的范畴,也可以说属于语言学的范畴。但语言研究和语言学其实不是一回事。语言研究是一个更大的范畴,凡是关于语言的见解、认识、观点,无论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都可属于语言研究的范畴,但语言学不是。语言研究自古就有,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不少关于“语言”本身的种种观点,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荀子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再如我们民间关于语言使用方面的常识,也可归为语言研究的范畴,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拳脚伤身,话语伤心”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正常的语言使用者同时都是一个语言研究者,他掌握一种语言,也就掌握了该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并且能根据交际对象、场合等的不同来运用它们。语言学也是人们关于语言的见解、认识、观点,然而它不等同于语言研究。语言学是语言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产生的,语言学的各项成果都是语言学者们经过专门的研究、论证得出的,不是语言使用者凭其个人的认知而来的。任何一门学科往往必须具备这样几个特性,那就是: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所谓自觉性,也就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大致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有专门的研究者或研究组织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一般性:语言学不仅是对某一种语言中的某一种语言现象进行研究,而是对人类所有的语言进行研究,并从不同的语言现象或语言事实中概括、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说,任何学科的终级目标都是能够探索出一条普遍或尽可能普遍的规律。系统性:任何学科业已取得的成果都不是零碎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其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结果。科学性:任何学科都是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论证而建立起来的。简而言之,要言之有据,其结论也须经过事实的检验。因此,随口胡说不是科学,个人经验在未经过论证和检验之前也不是科学。比如在我国民间常常口耳相传的一些常说,就未必“科学”。比如认为“喜鹊”是吉祥、好运的象征,“乌鸦”是倒霉、恶运甚至死亡的象征;再如“左眼跳灾,右眼跳财”等。因此,只有具有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的语言研究才是语言学。可见,语言学是语言研究,但语言研究未必是语言学,语言研究包括语言学。语言研究的历史很长,几乎和语言的历史一样长,而语言学的历史并不长。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语言学百花齐放(尤以社会语言学为著)这不同时期的语言学其实也是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它们在今天仍旧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这们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来看待语言,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弄清楚人类的语言是什么,它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人类又该如何运用它们以有利于自己更好的发展。很多学科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往往其内部也有很多很多分支学科。象语言学,如果按研究语种来分,可以有英语语言学,汉语语言学,俄语语言学等;如果按研究角度来分,又可分为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不一而足。不同的学科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本学期所要讲的现代汉语课,也是语言学的一部分,其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其目的是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现代汉语?其理论基础其实就是结构主义的一套理论。它将语言看成一个结构系统,因此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按此来编排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了解什么是现代汉语”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1) 可以更好地运用现代汉语。2) 增强本民族的语言意识和文化认同感。3) 更理性地看待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语言变化。4) 是语言学的入门课,可以有利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列举了一部分参考书目(见PPT)可以看一下课后练习。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语音概说一、 什么是语音语音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声音。语音是一种声音。语音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这声音不是毫无意义的胡乱喊叫,而是具有约定俗成的含义的。风声、雨声、雷电声,鸡鸣狗叫等都不是语音。同学们也许要问,现在计算机合成的是不是语音。计算机合成的声音是以语音为参照的,它是对语音的极力摹仿,是语音的翻板,是一个虚拟的人在讲话,因此与语音并不冲突,可以划到语音的范畴。 语音和语言的关系:语音是语言的外壳,因此我们说,语言是听觉意义上的东西,不是视觉上的东西。二、 语音的性质语音既有其他所有声音所普通具有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种共性就是声音的物理属性,个性特征就是语音的社会属性,还有一种属性可以说是语音的动物属性,它介于共性和个性之间,是类似于人类的动物(哺bu乳动物)所具有的特征,也就是课本上所具有的生理属性。(一) 物理属性 任何声音都是由某种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周围空气粒子的振动,形成音波,传到耳鼓的结果。这是声音的物理属性。当然,除了空气外,固体、液体也可以传递音波。1.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声音的频率。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在1620000赫兹之间。长而粗厚的发音体振动慢,短而细薄的发音体振动快。语音中音的高低和人的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一般说来,妇女和儿童的声带短而薄,所以说话时声音高一些(妇女150300赫兹,儿童200350赫兹),男子的声带长而厚,所以说话的声音低一些(60200赫兹)。同一个人的声音的高低不同,是由于人类有控制声带松紧的能力。(声调)2. 音强:音强就是声音的轻重或者强弱,它取决于发音体用力的大小,或者说振动着的空气粒子的大小。语音的强弱同呼出的气流量的大小和发音时用力的程度有关。发音时用力大,气流强,声音就强或重,反之就弱或轻。(音重:孙子、东西)3. 音长: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语言中的音高、音重、音长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以音高为例:假如一个男同志和一个女同志都用北京话念“妈、麻、马、骂”四个不同声调的字,就绝对的音高来讲,女同志往往比男同志高,可是人们并不感到其中有什么差别。对于语言来说,重要的是“妈、麻、马、骂”这四个音之间的高低变化的对比,至于每一个音的绝对的音高变化,那是不重要的。同样的,音的轻重、长短,也都是比较而言的。4. 音色:也叫音质,是声音的特质和特色。音色是什么?打个比方,比如我们往往能够通过声音就能判断对方是谁或者不是谁,即便我们没有看到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色,世界上不存在音色一样的两个人,这就好比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音色的不同主要是由这样几个原因形成的:发音体(同一把吉它,你拴上丝弦和金属弦,效果就不一样)、发音方法(同样一面桌子,你用手敲和黑板擦敲就不一样)、共鸣腔(二胡,琴筒的大小、形状、材质都可产生不同的音质)上属特性都是为解说方便而分开来一个一个说的,但实际上,任何声音都是上述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统一体,它们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各种语言中,语音的这四个要素的使用是有所区别的。比如音色在语音中就表现出一个又一个音素,这是所有语言的基础,但即便如此,任何一种语言所用的音素只是人类所能发出的音素的一部分;再如,音高相对于汉语来说,就比英语重要得多。(二)语音的生理属性语音不是人类敲锣打鼓发出来的,而是通过自己与生俱来的生理器官发出来的。根据发音的过程,人类用以发音的器官大致可以归为这样三类(见PPT)。(三)语音的社会属性1同一个意思,具有不同的语音形式:汉语的“月亮”,英语的moon;2. 同样的语音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汉语的“里”,英语的lee(背风处) Morning(摸你)3. 语音系统不一样比如汉语言有声调,英语没有,汉语中有ts,t,有 等音,英语就没有,但英语中的tS, b, P等音,汉语中也没有,再比如非洲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生活着一群布什曼人,他们竟然还有吸气音,这是其他语言所未有的。4. 音位不一样。 送气不送气音(英语的stop; 汉语的“爸”,“趴”)这就是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民族的人选择的语音是不一样的,而运用这些语音来表达的意思也是有所区别的,人类这样或那样的语言都是不同民族在其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产物。这就是语言的社会属性,语言的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最本质属性,是人类语音区别其他声音最为不同的地方。三、语音单位(一)音素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也就是说它是最小的语音单位,所谓最小,就是不能再分的。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这是人们在发音时,所用的发音体(器官)、发音方法、共鸣腔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发出的一个个不同的音。比如: fv(发音体)、tsts(发音方法)、ia(共鸣腔)音素主要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类。元者,本也,重要或主要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主要的音响效果都是由它承担的;辅者,副也,次要的意思,它是辅助元音来帮助人们表情达意的。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如下:见PPT听觉上:元音是一种乐音,音波传播的形式很规整,听起来悦耳;辅音是一种噪音,音波传播的形式不规整,很难听到;说起来:从理论上讲,元音可以无限延长;而辅音气流一次性地发出来,以某种方式解除阻碍后,辅音的发音过程就结束了,它是不能延长的。现代汉语的声母都是由辅音来充当的,而韵母除了两个鼻音n、N外,其他都是元音。现代汉语的每个音节至少含有一个元音,最多可含有三个元音。关于元音和辅音我们将在介绍现代汉语声母、韵母的时候会再次谈到。(二)音节和汉语音节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也是语音结构的最基本单位。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也可以由更多的音素构成,比如汉语的音节最少时只有一个音素,最多时可以有4个音素。汉语是一个单音节语言,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语素对应一个音节,这可以通过汉字看得很清楚,一个汉字读出来往往就是一个音节。(汉:日、月、水、火;英:sunmoon; waterpronunciation)说话的时候,发音器官的肌肉总是交替地一紧一松(当然这种紧松也都是相对的),因而在人们的听觉上形成一个个语音片段,这就是音节。我们每发一个音节,发音器官的肌肉就有一次紧张,过程往往是先增强,到强,再逐渐减弱。处于声波顶端的一般分这几种情况:1) 音节只有1个音的,那这个音就处于音峰;(阿,衣,乌,雨)2) 两个以上音素的音节:元音处于音峰,而辅音处于音谷。如果是两个元音,开口度大的处于音峰;如果是两个辅音(极少),浊音在峰。一般情况下,音节都是有元音参与的,只有极少数音节是没有元音的。比如汉语中的,m,在一些方言中,也有一些,如上海话的“五”N,山西话的“你”n。这一般都是浊辅音。主要原因就在于清辅音是几乎没有音响的,对方很难听见。汉语音节: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指音节中第一个元音前面的那个音,或者说一个音节最开始的那个辅音。举例:zhuang(装), you(油),jiang(江)声母虽然都是由辅音来充当的,但并等于说,辅音只能充当声母,辅音也可以作为韵母的一部分,如前后鼻音,其中的n是汉语中唯一的既能作声母,也能作韵母的音。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声调:指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起升转降的变化)。这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其实每种语言的音节都有声调的变化,只不过这些语言的这种变化没有区别语意的作用,因此人们不大注意到它,而汉语却不一样。(三)音位这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和音素、音节等不一样,音素、音节都是人类实际发出的声音,比如p,p在英语中是两个音素,在汉语中仍然是两个音素,但是从音节的角度看,未必如此。音素和音节是客观存在的,不因语言的不同而不同。但音位就不一样了。音位是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分析、研究语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之所以创造这样一个概念,是因为客观存在的语音、音节都具有很大的变异性。任何两个人,无论再怎么彼此调整,都不可能发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音素来;不光如此,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也不可能发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音素来,多多少少总是有些区别。因此,在不同的语言里,人们对待这种差异的方式有所区别:有的差异足可以区别语义,而有的又觉得没什么。这就使得人们在描写不同的语言时,便创造了音位这样一个概念和术语,将那些有区别语意作用的音素看成不同的音位,而没有区别语意作用的音素便属于同一个音位。举例: 英语的p,p:sport; 汉语:标和飘 再如汉语中的a,A,A都属于同一个音位。因此,音位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性,它会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甚至会随着方言的不同而不同。如课本中所举的例子,在北京话中,“文”的第一个音既可以是u,也可以是v,因此这两个音都属于同一个音位。四、汉语记音符号学习和研究语音需要有一套记音符号,自古以来,人们采用多种记音方法,我们现在主要谈谈汉语的记音符号。记音符号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声音这种听觉上的东西转化为视觉上的东西,这样做的好处就可以将一瞬即逝的东西长久地保存在下来,方便人们去研究,去保护语言,也方便人们去学习语言。下面我们谈谈汉语的记音情况。我国记音的历史比较悠久,并且产生了很多种记音方法。但在古代,我国的记音都是通过汉字来记音。在汉魏之前,汉字记音一般都是采取打比方加描写的方法,如PPT(高诱)。还有一种方法大同小异,所不同只是不再描写具体的发音方法,而是用另一个字来给这个字进行语音上的注解,中间常用“读若”来联系。这在说文解字中用得比较多。如: 1)珣,读若宣。 2)宋,居也,从宀木,读若送。此类方法其实就是在打比方,即便在今天,仍旧能看到它的存在。比如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问你,“媧”字怎么读?你就可以说,这个字的读音就和“挖墙脚”的那个挖字差不多。如果是来信问你,你也可以直接说成“娲,读若挖”。汉代开始,还有一种直音法,使用也开始流行起来。这种方法就是用一个同音字来给某字注音。如“准音拙”,“单音善”“父音甫”。运用这种方法有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一定要找到确切的同音才行。此种方法在我国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现代有些辞书(如旧版的辞源、辞海等)还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有两个缺陷:其一就是并非每个汉字都有同音字;其二就是我国方言复杂,在这个方言里是同音,而在别的方言里未就是。所以要想让全国各方言区的人都能正确读出所注的某字的读音,就得选一个全国各方言区的人都读成那个音的字才行。这样一来,选择同音字注音就很不容易了。因此,又一种注音方法“反切”就应运而生了。反切产生的直接原因缘于佛教的传入中国,东汉时期,佛教进入中国,而宣扬佛教教义的佛经是用印度古梵文写成的;另外,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也从印度来了一批高僧,他们为了宣传佛教,当然要学习汉语,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中,中国的沙门和学者便在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和影响下,创造了反切方法。“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大历以后,因为当时的统治者非常忌讳“反”“翻”字,于是便将“反”或“翻”改为“切”。这里的“反”和“切”意思差不多,大概就是“反复切摩”的意思。正如清人李汝珍所说,“反者,覆也,切者,摩也。所谓反切者,盖反覆切摩而成音之义也。”反切与以往的记音方法有所不同,那就是它用的不再是一个汉字而是用两个汉字来给某个字注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音节结构的分析。其基本原理就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如:东,德红切。(被切字,切上字,切下字)“反切”是自觉地运用拼音原理,是建立在对汉字的读音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反切注音的方法,比起旧有的方法,当然科学多了,而且也方便多了。但这种方法仍旧没有摆脱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的旧有模式,因此也避免不了汉语方言差异的负面影响。因为相同的汉字在不同方言区里有着不同的读音,因此同一个被反切的字,在不同的方言区里会有着不同的读音。如“双,所江切”,北京念uaN,西安念faN,汉口念suaN,厦门念saN,真正与“所江切”相合的却不多。这样就给学习汉语的人带来麻烦,而且也大大抵消了注音应有的作用。此外,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反切,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所以按现代的音去读,也往往切不出正确的读音来。由于古代这些记音方法存在的缺陷,现代的人们不得不寻找一种更为科学的方法来记音。如创制于五四运动前后的“注音字母”,这是利用汉字的一些笔画而创制的一套符号。(见本章节的附录1)。而在诸多给汉字的注音符号中,建国以后的汉语拼音则是较为成功的一种记音符号。(一)汉语拼音方案(要根据附录三进行详细的讲解)汉语拼音方案是我国语言工作者在总结前人记音方法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并参考世界其他国家使用表音文字的长处而制订出来的一套汉字记音符号。1956年拟出草案,该草案经全国政协和各界人士讨论,又经国务院成立的汉语拼音方案和审订委员会反复审议和多次修订,再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交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大会讨论,报请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最后在1958年2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作为正式方案推行全国。它是采用国际普通使用的拉丁字母,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制订的相当完善的一个拼音方案,该方案共分为五个部分: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隔音符号。(见课本附录1)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使用规则,该方案不仅可以用来注音,还可以用来推广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所涉及的记音符号主要是针对普通话而言的,或者说,只是普通话的记音符号,那要是给众多的汉语方言记音又怎么办呢?古代的那些方法固然行不能,因此,就采用了一种国际通用的符号,即国际音标。(二)国际音标这是国际语音学会制定的一套记音符号,它的记音对象是世界各民族或各个国家的语音,因此它几乎囊括了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每种语言者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所需的记音符号。国际语音学会是1886在英国成立的,当时主持会务的人,有法国的P.Passy,德国的W.Vietor,英国的D.Jones等人.他们制定音标的生理基础是人类发音器官的各部位所能发现的语音,以及各种不同的语言实际存在的语音。根据这个基础,他们共同拟定了一套语言实际存在的语音。根据这个基础,他们共同拟定了一套语音符号初稿,把每个不同的音素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于1888年公布在协会的会刊语音教师上。自此以后,便常在会刊的封二或封三上刊载国际音标表,以便于语言工作者学习和使用。在开始阶段,主要记录欧洲各国语言,音标数目并不太多,而且音标上常有附加符号,后来随着工作的开展,各国教师纷入会,带来不同的语音也就多了起来。按照协会章程的规定,根据会员的实际需要,可以增加新的符号,或修改原有的符号,增添、修改后的结果,及时发表在会刊上。这样,音素便由少到多,符号也由繁到简,日致完善。语音教师停刊后,改在国际语音协会杂志上发表。国际音标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长期的实践对它的实用价值是个严峻的考验。实践证明,由于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并便于学习和掌握,因而使用它的人越来越多,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语音符号。下面简要地谈谈它的特点:PPT1.有生活基础:国际音标是由各国语言学者根据语言实际情况、集体创作的,而不是人们坐在书房里随便想出来的。正因为国际音标包括了人类口腔里能发出的所有语音,所以可以利用它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2.符号形式简单:制定国际音标符号的基础是以二十六个拉丁字母为依据的。在此基础上,用字母的正写、倒写等。为了便于学习和记记,国际音标的符号数目就不能太多,但实际语音又很多,那怎么办呢?为此,国际音标就利用已有符号的复合、变位、添加等方法来记音。如t和s连在一起可得出ts。3.准确性比较强:每一个符号只代表一个固定的音值,音值稍有差异,便用另一符号来标写。4.有很高的灵活性:国际音标表上的数目并不多,用它标记世界各国语言,尤其在记录特殊音值时,还难免遇到不够用的情况,这时可根据制定音标的原则,另行创制新的符号,只要按照舌位高低前后的状态,就可制出图上没有的元音;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就可制出表上没有的辅音,在掌握原有辅音的基础上,还可类推出新的辅音。以上几条优点是其他语音符号所不可比拟的。它的应用范围也因此不断扩大,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国际音标的优越性。第二节 声母本节重点:PPT现代汉语共有21个辅音声母。现代汉语并不是每个音节都有声母,还有许多音节是没有声母的,这就是零声母音节,或零声母汉字(衣、油、爱、湾)等。一、声母的发音(一)声母的发音部位声母都是由辅音构成的,辅音,我们前面讲过,从肺部呼出的气流总是要经过阻碍的。辅音发出来的音,部分或全部都是由于气流遇到阻碍,然后以某种方式解破这种阻碍而发出来的音。这个阻碍气流顺利呼出的部位就是声母的发音部位。与现代汉语声母有关的发音部位主要有(PPT)。其具体情况,我们来看一张表(见汉语声母表)(二)声母的发音方法(见PPT)38页。对辅音的具体描述:发音部位+(是否送气)+清/浊+阻碍方式对国际音标学习的基本要求:由具体描述就可写出相应的国际音标,由国际音标就可作出相应的描述。我们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将作一次听写。二、声母辨正(一)n 和 l 这两个音在普通话里是分得很清楚的,但在许多方言里,n和l 是不分的(如闽方言和北方方言中的西南话、部分江淮话等)。有的有n没有l,有的没有n而有l,有的则是nl随便读。这两个音之所以难以区分,是因为它们都是舌尖中音,而且都是浊音,唯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鼻音,一个是边音。(可以通过捏鼻子的方法来区别它们)多找一些有关的练习材料,对于我们分辨它们也是很有帮助的。(见PPT)(二)分辨z、c、s和zh、ch、sh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平翘舌,这两个音在许多方言区也是混用的,如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等一般都没有舌尖后音zh、ch、sh,北方方言的有些地方有舌尖后音,但所辖的字和普通话不一致。这些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常把该读zh、ch、sh声母的字读成z、c、s或j、q、x,比如江淮方言里的“主”“出”“师”。还有吴方言里的“诗人”和“私人”,“找到”和“早到”,“重来”和“从来”说出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闽、粤方言区的人常常把“知道”说成“鸡道”,把“少数”说成“小数”,把“诗人”说成“西人”。这两个音的发音区别,可以见声母表。练习材料(见PPT)(三)分辨f和h课堂练习(见PPT)第三节 韵母本节重点(见PPT)一、韵母概说什么是韵母韵母的特点(元音占据优势、可以两个以上的音合成等)韵母之于汉语音节的重要性。二、韵母的类型单元音韵母(舌面元音、舌尖元音)7、3复元音韵母(前响、中响、后响)4、4、5带鼻音韵母(前鼻音、后鼻音)8、8三、 韵母的发音(一) 单元音韵母舌位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圆展舌位图是关键(二) 复元音韵母虽然所含音素就是一个个单元音,但不是单元音的简单组合,还存在一个相互协调的问题。(三) 带鼻音韵母前后鼻音的不分,是许多方言区的通病。四、 韵母的结构韵头、韵腹、韵尾的确定五、韵母辨正(一)带鼻音韵母辨正(见PPT)(二)i 和 的辨正(见PPT)六、押韵我国的诗歌、戏曲和曲艺唱词,甚至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谚语一般都要求押韵,因为这样顺口、能唱、易记,有很明显的审美视听效果。笑一笑,十年少。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在古代韵文的创作中,押韵是创作的一个最基本的技能和要求。这种情况在诗词歌赋中随处可见。如(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第四节 声调一、调值与调类同一个音,或同几个音的相同组合,在汉语中如果在音高上有什么变化,那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语意。如“衣、姨、椅、艺”,“锅、国、果、过”等。这就意味着在一个汉语音节中,除了音素之外,还有其他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我们所要讲的“声调”。声调同音长、音强都有些关系,但它主要决定于音高。音高的分别,是由于发音时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发音时声带越紧,在一定时间内颤动的次数越多,声音就越高;反之,声音就越低。在发音过程中,声带可以自始至终保持一样的松紧度,也可以先紧后松,或者先松后紧,或者松紧交替进行,这就使得发出来的音有高有低,富于变化,这种高低起伏的变化就是声调。课本中有一个很好的关于声调的定义(见PPT)为了描写调值,现在我们一般采用“五度标调法”,这是由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创立的。(具体见课本)。这里的15都只是相对值,不是说达到多少多少赫兹就是1,或者2之类的。汉语中的音节是有限的,而这些有限的音节并不是每个音节都有一个调,两两各不相同,实际上,其中许多音节具有相同的调值,人们于是就把那些具有相同调值的音节或字归为一类,再给予一个名称,这样就建立了调类。调类的划分往往是在一个方言或语言中进行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独立性。因此,往往调值相同的音节,在不同的方言里却可归为不同的调类,而调类相同的音节,在不同的方言里,其调值有时是不同的。如无为方言有五个调类(见PPT) 再比如汉口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虽然调类与普通话相同,但每个调类的调值却与普通话有所区别。汉口话的阳平是个降升调,上声是个降调,去声却是个高升调,只有阴平的调值与普通话基本一致,都是高平调。因此,汉口人读“胜、利、政、策”等字时(高升调)是非常像普通话的阳平,读“团、结、源、泉”等降升调的字时则和普通话的上声差不多。汉语方言中,调类最少的有三类(河北滦县),最多的有十类(广西博白)。二、普通话的声调普通话的全部字音分属四种基本调值,并分别划归为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这四个调类在汉语拼音方案里分别用这四种符号表示,而且规定必须标在韵腹上。(iouueiuen这几个韵母,如果前面还有辅音声母的话,方案则规定省掉中间的元音。因此标调的时候,iuui是标在后面的韵尾上,而un则只能表在前面的韵头上。)当然,这只是就单个的音节或者字音而言的,而在实际的言语生活中,普通话里有时还出现一种又轻又短的声调,即轻声。如: 我们 看看 桌子 上头 说一说三、 古今调类比较南朝齐梁之间(公元56世纪),就有人把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四类声调,即平、上、去、入。后来又根据声母的是否清浊,每个调又分成阴和阳,其中清声母字归入阴调,浊声母字归入阳调,因此共有8个调类。关于古代汉语语音方面的知识,同学们若想进一步了解,可以看这几本书。(见PPT)声调与韵母一样,在做诗填词时往往亦有着特别的要求。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平仄相对。平,就是指古四声的平声,而仄就是古代上、去、入三声的总称。即便是古今声调已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今天依旧能看到这种平仄相对的痕迹。如PPT。而且,今天的现代诗歌乃至快板、快书等,有时也非常注意这种平仄相对。如PPT。第五节 音节我们在前面了解了声母、韵母、声调等内容,这些内容合在一起,其实都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或分析普通话的音节结构。也就是我们普通话的音节是由哪些音组合而成以帮助我们表情达意的。一、音节结构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单位。(生理表现:发音时肌肉的一次紧张)。汉语的音节与汉字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只是在儿化时例外。如“花儿”“盖儿”是用两个汉字来记录一个音节,但同学们注意的是,“花儿”等儿化词语中的“儿”并不是真的和“儿子”“女儿”中的“儿“是一个读音,前者只是一个卷舌动作,而后者则是一个音节。从普通语音学看,一个音节是不应该包括声调的,或者说,声调并不是音节的组成部分。只不过,由于声调之于汉语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所以人们在分析汉语音节时,往往也把声调一起分析。汉语音节的结构是怎样构成的,可以见普通话音节结构表,这个表很重要,我们可以来具体讲解一下。见课本9091页。通过对普通话音节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普通话音节的特点。(见课本)二、拼音汉语的一个音节虽然含有声、韵这两个部分,但在拼音时,亦即实际说话时并不是这两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声韵,再加上贯穿始终的声调,三位一体,才是我们平常说话时的真实状态。(一)拼音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见课本9293)1. 声母要用本音平常念声母,为了追求音响效果,都是念呼读音(实际上总要加上某个元音,成了一个音节)。但在拼一个音节的音时,则只能用本音。2. 声母、韵母之间不要有停顿声韵之间要连续。武林外传中的小郭(芙蓉)对吕秀才的“哥屋恩”只是一种话语的幽默,平常是没有人这样来讲话的。3. 要念准韵头韵头是处于声母和韵腹之间的音,所以也叫介音。 (二)普通话的声韵拼合规律前面我们共讲了21个声母,39个韵母,同时也讲了普通话的音节往往由声韵构成,但是这些并不等于说,任何一个声母都可以和任何一个韵母组合成一个音节。普通话的声母和韵母之间是有选择的,或者说,拼与不拼是有一定规律的。课本中有两个表是非常重要的,它列出了这些规律所表现出来的情况。见普通话声韵配合简表(课本95页)、普通话声韵配合表了解这些拼合规律,对理解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是很有帮助的。三、音节的拼写规则课本:9698页。1.y、w的使用汉语拼音中,凡是以这两个字母开头拼写出来的音节,都是零声母字。之所以采用这两个字母,主要原因就在于汉语中有很多零声母的音节或字,如果没有这两个字母,那么这些零声母的音节就很难和其他的音节混淆在一起。课本中“新颖西宁”“耽误大怒”关于具体的使用,则详见课本。2. 隔音符号的用法以字母“aoe”开头的音节若连在其他音节后,为了防止音节的混淆,所以就用隔音符号隔开。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第二个音节的开头是辅音则不必使用隔音符号。如:气恼(qinao)就不必写成(qinao),这是因为汉语里辅音大都是作为声母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因此汉语拼音音节的连读习惯是:如果最近的两个元音之间只有一个辅音的时候,这个辅音要靠后,不靠前。(如果是两个辅音,那当然是一个辅音靠前,一个辅音靠后,因为普通话没有复辅音,如“灿烂canlan”“团结tuanjie”。)同学们也许要问,既然有隔音符号,为何还要用y、w,干脆全部用隔音符号不就得了。比如xining(新颖)。这个问题我也不好回答,或许是因为隔音符号用多了,影响到书写的美观吧。3.省写(1)韵母iouueiuen的省写前面有声母的时候,中间的元音则省掉。这主要是为了书写的省力,而不是课本所讲的中间那个音不明显。(2)上两点的省略这个字母是中国人对拉丁字母u的一种改写,可算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在国际音标中是用y来标这个音的,但是在汉语拼音方案中,由于y另有用途,所以就采取了这么个办法来表示舌面前高圆唇元音。但是这两个点有时省,有时又不省,汉语拼音方案对此也有相应的规定。4标调法5. 音节连写和大写第六节 音变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发音案例来了解现代汉语的音变类型及其规律。我们教材所说的只是一家之言,如果对比不同的教材,就会发现,关于音变几乎都有所不同。(见PPT)一、 变调(一) 上声的变调胡裕树: 在非上声字前,上声字变211;在上声字前,变为24。(二) 去声的变调(三) “一七八不”的变调“不”字在“差不多”“用不着”“挡不住”等情况下也是读轻声的。(四)形容词重叠单音节形容词重叠:重叠的部分如果儿化,不管其本调是什么,一律读55阴平。如: 短短(儿)的,高高(儿)的,快快(儿)的单音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