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1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 “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2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3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1) 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2) 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1) 绝对优势说存在这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否则该国便不具有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的情况;2) 在劳动价值论坚持方面,无法说明X、Y两种商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交换的价值基础是什么。5绝对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结论:在加入国际贸易后,A国和B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都出现了分离,且消费点明显提升。说明国际贸易扩大了A国和B国的消费选择范围,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1比较优势是指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 则具有比较优势。2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3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核心思想是: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4比较利益就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应该遵循从事优势生产、放弃劣势生产的原则。5机会成本: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6比较优势学说的理论模型前提条件: 1) 采用2*2*1的模式,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个要素;2) 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3) 劳动在一国国内完全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4)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劳动充分就业,劳动的报酬是一样的;5) 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因素;6) 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也不影响贸易的进行;比较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其中,图a代表A过的基本情况,图b代表B国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同样的资源,A国的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B国的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分工前国内生产组合、消费组合垫分别为A、B,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A国表现为从A点上移至A点,放弃部分的X产品生产而增加Y产品的生产,B国表现为从B点下移至B点,放弃部分的Y产品而增加X产品的生产。7世界生产可能性曲线 假设有两个规模相近的国家A和B,B生产商品X有比较利益,A生产商品Y有比较利益 当生产在C点进行的时候,表示两国进行了完全的分工 当生产点在AC上的时候,B国实现专业化生产,专门生产X;而A国则同时生产X和Y 当生产点落在BC上的时候,A国实现专业化生产,专门生产Y;而B国则同时生产X和Y A、B两国只要至少有一个国家处于完全分工状态,世界的产出就会增加,福利就会提高8对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评价 (一)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1) 比较优势学说揭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优势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2) 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3) 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得利益。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4) 按照该学说差异决定贸易的核心,当今的贸易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展开,但事实是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5) 李嘉图的理论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但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二)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1) 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差异,即两个价格现象,违背了劳动价值论2) 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第三章 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1提供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它是表明一个国家想要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与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正如其定义所指出的,提供曲线包括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认为提供曲线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对提供曲线的评价:1提供曲线理论的三个条件:(1)国际贸易价格总是在提供曲线的交点上,而该点需要满足国际收支平衡,即参与贸易国家的进出口价格相等(2)要求各国商品需求平衡,即一国生产的商品是另一国需要的,相互需求的数量应该正好相等(3)生产必须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和实现最大的福利水平2 提供曲线提供了价格的自动恢复机制分析:如果不能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则会有自动调节机制使之恢复均衡。3 提供曲线的理论基础是一般均衡理论相互需求以及提供曲线的理论核心是由供求的变化决定价格和价格变化,是建立在边际想用理论基础之上的,从本质上将是价格决定而非价值决定。2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3出口的贫困增长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国生产规模的扩大,即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沿着原有优势推进,即如果该国原有优势在于生产某种产品,现在进一步扩大该种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原有的贸易比较优势不变,贸易出口的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国的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出口增加而有所下降。经济中存在着出口的贫困增长,这一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贸易条件的恶化,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数量的增长,导致了出口收入的下降,从而造成了福利的降低。出口贫困增长的条件:1.出口过大多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是典型的单一经济,离开单一产品的生产与出口,该国经济便会陷入困境2.该国属于国际市场中的大国,生产的产品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且出口量占据世界销售量的很大份额,任何增量的出口都会造成供大于求,价格的波动。3.该国生产、出口的这种产品弹性小,不会因价格变化而影响销量,价格的下降并不以为着销售量的大幅度上升。4.该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出口,属于很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出口贫困增长的政策含义和评价1产业结果转化的重要性:尽早从初级产品的加工出口向制成品出口的转化2平衡出口量与出口价格:发展中国家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来促进经济发展,当这些产品在世界市场中占据相当的份额之后,继续扩大出口该类产品的努力便会造成出口贫困增长的现象。因此这些国家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应该特别主义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并考虑价格与出口数量之间的平衡,利用市场的力量减少不应该有的损失。3贸易条件:当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变时,如果经济增长使贸易数量增加,贸易条件就会恶化;反之,经济增长使贸易数量减少,贸易条件就会改善,这就是经济增长的贸易条件效应。第四章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1)1H-O模型假设前提和基本内容提出背景: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 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提出了有关要素禀赋学说的完整理论体系。由于其贡献,俄林与詹姆斯米德分享了1977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假设前提:1. 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2*2*2模型;2. 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3. X、Y的生产技术不同,其中X假设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假设为劳动密集型产品;4. 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5. 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在一国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6. 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同;7. 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没有任何限制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核心思想: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在H-O模型看来,生产商品的成本绝对差异是由生产时使用的要素的价格之间的差别决定的;要素价格绝对差异是由要素存量比率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差异又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图形分析:A、B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paPb A国是资本丰裕国家,B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2、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若生产X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K/L)X,生产Y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K/L)Y ,且有: (K/L)X (K/L)Y 则X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图示kxky 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A国和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A国的PPC比B国的PPC要平坦,而且在横轴方向上扩展较宽,这反映A国可以比B国生产相对更多的X,其原因为A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且X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H-O 定理的图形说明(2) A、B国开放条件下的相对变化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对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在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完全可以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这类商品具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偏好完全相同。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它的需求交叉弹性小于前一类产品。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1. 不同国家间的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2. 经济合作产生的产业内贸易;3. 大量的转口贸易;4. 政府的外贸政策;5. 季节性产品贸易;6.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1. 水平差异:同一类产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是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产品产生差异。这一类差异在烟草、化妆品、制鞋和服装等行业比较普遍。2. 技术差异:是指由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的出现带来的商品差异。这种差异在电器和制药业比较普遍。3. 垂直差异:是指产品质量上的差异,这类差异在汽车行业比较普遍。第三节 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意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内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即产量的增加)而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外部规模经济:指由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行业规模的扩大,所导致的行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即由“聚集效应”而带来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 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原因,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主要源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可选择性。 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某种产品的成本降低,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从贸易中获益。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的图形解释 假设:有两个国家,为了排除要素禀赋或比较利益的影响,我们假设两个国家有相同的要素禀赋,相同的生产函数以及相同的需求,也就是两个国家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Y YmaxXmaxC1PX/PY Y1X1 X进 口YXXmaxY1Y2X1X2 C1 进口出口出口IYmax C2IIPPc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如果一国专门生产X,另一国家专门生产Y,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X和Y的生产成本都会下降,然后两国再进行交换,则双方的福利都会增加,在图中表现为贸易后的均衡点C2比没有分工和贸易前的均衡点C1所达到的效用水平更高。小结: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相近的国家间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益:各国既可以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商品,同时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林德认为国际贸易可以被看成是一国国内贸易的延伸。一种产品是否生产,首先取决于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而若要出口,还须有来自国外市场的有效需求。 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必定相似。反之,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则他们的需求结构也必存在显著的差异。 如果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也就越雄厚。 重叠需求图示y-该国人均收入水平q- 消费者需要的商品质量或等级重叠需求理论的适用范围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认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要投入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在产品的创新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与开发费用,因此最初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随着生产技术的成熟,并走向大规模生产,产品生产只需标准化技术和大量非熟练的劳动力即可,此时产品投入要素比例从资本密集型转变成劳动密集型,因此产品的生产优势逐渐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弗农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以美国为例提出了国际贸易中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美国对某种新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 第二阶段:其他发达国家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 第三阶段: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与美国产品进行竞争的时期。 第四阶段:美国开始了进口竞争时期。国际贸易中产品生命周期的图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动态的角度,探讨了一种产品在它的生命周期中,由于技术的传递和扩散,比较优势从一种类型的国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该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工业品的国际贸易格局,但其缺陷是把美国当作永久的技术创新国,这本身就是一种静态分析。要素增长与雷布津斯基定理 仅劳动要素增长的雷布津斯基定理(一)资本的国际流动 资本国际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即一国政府、企业或个人与另一国政府、企业或个人之间以及国际金融组织之间资本的流出和流入。 资本国际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追逐收益。1、资本在国际间流动的动因:1. 在不同国家间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资本跨国流动; 2. 由于汇率变动以及国际收支不平衡产生的资本国际流动 ;3. 由于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4. 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因素。 3、资本国际流动的经济效应对全世界来说,资本流动后总的资本收益增加了,由以前的OFGA+OJMA增加到OFEB+OJEB,新增加的收益量为GEM。全世界收益增加了,其原因并不是由于资本总量的增加,而是由于资本存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合理的流动。EMGRrr1r3r2r2A国B国B AOOFJ小结: 资本跨国流动后产生了福利的增量,这是由于B国相对富余的劳动与A国相对富余的资本结合进行生产的结果。 资本流动过程也会对其他生产要素产生影响。随着资本的流出,投资国劳动的边际产量下降,而受资国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这使得两国的劳动受到与资本相反方向的影响。 尽管投资国的资本收益增加会增加其国民收入,但这部分资本收益是汇回国内还是用于追加投资,这对本国的福利水平也有不同的影响。一、关税的概念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赋。二、关税的特点 1、透明性2、非歧视性3、稳定性4、市场功能性5、防止寻租6、保证国家利益关税的种类(1)按照征收的对象或商品流向: 进口税: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根据海关税则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出口税:出口国家的海关对本国产品输往国外时,对出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过境税:又称通过税,它是一国对于通过其关境的国外货物所征收的关税。关税的种类(2)按征收关税的目的分类: 财政关税,是指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保护关税,保护关税是指以保护本国工业或农业发展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关税的种类(3)按照征收的标准分类: 从价税:是以商品价格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从量税:它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积等计量单位计征的关税。 复合税:指同时订立和征收从量税和从价税; 选择税:是同时订立从价税和从量税,选择其中较高的进行征收。四、征收关税的作用 1、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关税可起到的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作用; 在出口方面,通过低税、免税和退税来鼓励商品出口; 在进口方面,通过税率的高低、减免来调节商品的进口。 二、进口关税经济效应小国情况 经济学意义上的“小国”指的是该国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甚小,以至于其产量和贸易量的任何变化都不足以影响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它只能是世界价格的接受者。 (二)小国关税的局部均衡效应图示小国关税的经济效应 生产效应:其数量为Q1Q3,是在关税保护下国内生产增加的部分,也叫进口替代效应,或保护效应; 消费效应。在图中其数量为Q2Q4。由关税带来的国内消费的减少; 贸易效应。由关税导致的进口的减少,即Q1Q3与Q2Q4之和; 税收效应。是政府对于进口征收关税财政收入。在图中这部分税收为PwPt*Q3Q4。小国关税对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影响 生产者剩余增加1这个部分; 消费者剩余下降了1+2+3+4; 损失的消费者剩余中,1的部分为生产者获得,3的部分为政府关税收入; 而两个小三角形 (2十4)则是征收进口关税后的净损失,为“保护成本”三、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大国情况 经济学意义上的“大国”指的是该国在世界生产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甚大,以至于其产量和贸易量的任何变化都足以影响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一)大国进口关税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大国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 生产效应:Q1Q3 消费效应:Q4Q2 贸易效应:Q1Q3+ Q4Q2 税收效应:c+e。 大国进口关税的福利效应 关税导致大国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 关税导致大国生产者剩余增加:a; 国家的关税收入:c+e; 关税导致大国福利净损失:b+d-e ;小结: 关税对进口国消费者产生影响,它提高了商 品的国内价格,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 关税可以增加进口国政府的税收收入; 关税保护了进口国的进口商品竞争部门; 征收关税会引起国内再分配效应; 大国在征收进口关税后,其保护作用往往并不那么强。一般情况下,大国征收进口关税的保护效应相对于小国会小一些。 但是大国征收进口关税造成的进口下降比小国也要少,得到的收益会较大,这是由其大国地位决定的,即在大国征收进口关税的压力下,出口国在这时不仅要被迫减少出口 量,而且出口价格也要降低。第三节 关税的有效保护率 名义保护率是指对最终制成品进口征收的进口关税税率。 有效保护率是指由进口的最终产品的关税和进口的中间产品的关税所共同决定的一种保护率,有效保护率反映了关税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生产者的实际保护水平。关税有效保护率的计算公式 VVVERP= V为征税后单位产品的增加值 V为征税前单位产品的增加值。 有效保护率测度了关税使国内增加值增长的百分比。有效保护率的测算:一个例子 进口一件衣服的价格为40元,其中投入布的价格为30元。如果对衣服征收10%的关税而对布免税,则: 14 10 EPR = 100% = 40% 10 如果对衣服和布都征收10%的关税,则: 11 10 EPR = 100% = 10% 10 有效保护率小结 在对最终产品征收进口关税的名义税率不变时,对进口原料和中间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越低,该名义关税税率的保护作用 (有效保护)越大; 一般来说,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率必须大于其中间投入品或原料的名义关税率,才能对本国产业有较高的有效保护率。 从关税政策上讲,如果一国的政策目标是保护最终产品部门,则在关税结构安排上,应当对中间产品部门和原材料少征收或免征进口关税。一、进口配额1、定义 进口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的措施。4、进口配额的分配 分配进口配额常常要与进口许可证的分配相结合 ,分配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竞争性拍卖;使进口权本身具有价格并将进口一定数量商品分配给出价最高的需要者。产生的效应与关税类似。 将配额进行无偿分配;那么这部分收入将转让给得到进口配额的进口商。(一般认为,这种无偿分配配额的形式容易导致进口商的寻租行为。) 进口配额由本国授予出口国政府;那么配额租金就被转移到外国,造成本国经济福利的损失。5、国内需求增加时关税和进口配额的不同影响S配额(Q)PWPWPPQPQ”DDSS1S2D2D1S1S2S3D2D1ABC DEABDCFGQPt国内需求增加时进口配额和关税的政策效果比较影 响关 税进口配额进口量增加(CD-CE=DE)不变(CD=FG)国内价格不变(为PQ)上升(PQ PQ )国内产量不变(为S2)增加(S3S2)国内消费增加增加6、进口配额与关税的比较 关税是通过价格变动影响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而配额则直接限制商品的进口量或进口金额,因此,配额在对进口限制的程度方面更直接,更易于控制。 配额比关税更严厉,因而更受国内生产者的欢迎。 进口配额只考虑保护生产者利益,一般由政府主管机构硬性规定,很难考虑消费者需要,使消费者遭受到更大的福利损失。 进口配额取代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失去了对进口竞争产业的刺激力量,使生产效率降低,容易引起腐败。第三节 倾销与反倾销 一、概念 倾销(Dumping)是指企业以低于国内价格(或生产成本)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销售产品的一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判断是否构成倾销有3个条件: 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 低价销售的行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 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二、倾销的种类 1、偶然性倾销 这种倾销通常是因为销售旺季已过,或因子公司改营其他业务,在国内市场上不能售出“剩余货物”,而以倾销方式在国外市场抛售。2、间歇性或掠夺性倾销 这种倾销方法,是以低于国内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在某一国外市场上倾销商品,在打垮所有或大部分竞争对手、垄断市场之后,提高价格。3、长期性倾销或持续性倾销 这种倾销是长期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在国外市场出售商品。 形成持续性倾销的条件有三个:1. 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2. 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所面临需求弹性不同。其中国外市场的需求弹性比国内市场的需求弹性要大;3. 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是完全隔离的; 持续性倾销图示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内容 在李斯特看来,一国实行贸易政策的原则是,其贸易政策必须同本国工业发展的进程相适应。李斯特认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都要经历5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不同时期应该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 关于保护工业的选择:李斯特所主张的贸易保护并非是对所有工业的保护,而是对有前途的工业采取贸易保护。另一方面,李斯特主张的贸易保护也并不是持续性的,而是暂时性的。贸易保护的手段 李斯特认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应该是关税。 关税保护的对象应该是:重要的工业部门,经发展能与外国产品竞争的部门,技术部门应重点保护;对于不太重要的经济部门或者并无强有力竞争的部门则不需要保护。 征收关税应当有一定的限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幼稚产业的定义 经济学中指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良性发展,这样的产业就是幼稚产业。幼稚工业保护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指导意义 根据幼稚工业保护论,发展中国家具有制造业的潜在比较优势,但发展中国家新建的制造工业,最初不能与发达国家已经成熟完善的制造业竞争。为了使新成长的制造业获得立足之地,政府应该暂时地给予支持,直到它们足够强壮,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为止。第一节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一、概念:经济一体化是指有一定地缘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定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拟定共同的行动准则和协调一致的政策,甚至通过建立起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实行长期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经济乃至政治上的联盟。二、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优惠贸易安排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联盟 完全经济一体化1、优惠贸易安排 优惠贸易安排是指在实行优惠贸易安排的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实行特别的关税优惠。 优惠贸易安排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属于较低级、原始和松散的一种形式。2、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自由贸易区特点:1. 自由贸易区真正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通。2. 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3、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 关税同盟的例子:1. 第一个关税同盟建立于1834年,德意志18个小邦废除内部关税,对外统一征收保护关税,成立德意志关税同盟。2. 二战以后出现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关税同盟的特点:1. 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2. 关税同盟规定成员国之间的共同对外关税,实际上是将关税的制定权让渡给经济一体化组织。因此关税同盟对成员经济体的约束力比自由贸易区大。 4、共同市场 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是指,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共同市场的特点:1. 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还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2. 共同市场的建立需要成员国让渡多方面的权利:主要包括进口关税的制定权,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同一产品的课税率,干预资本流动权等。5、经济联盟 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n)是指,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 经济联盟的特点:(1)成员国之间进一步通过一些超国家的机构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2)经济联盟意味着,成员国让渡了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本国经济运行的权利。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是指,成员国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的特点:(1)完全经济一体化组织一般有共同的组织管理机构;(2)与经济同盟相比,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已经从经济联盟扩展到了政治联盟。 第二节 关税同盟理论 一般认为,关税同盟理论是经济一体化研究的起点,也是经济一体化研究中较为成熟的理论之一。 静态效应 动态效应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主要表现在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两方面:1、贸易创造效应 (Trade Creation Effect)。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关税同盟缔结后,因成员国之间相互减免关税而带来的同盟内贸易规模扩大与生产要素重新优化配置所形成的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的效果。2、贸易转移效应 (Trade Diversion Effect)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关税同盟缔结后,因对内减免关税,对外实行统一关税而导致某国从世界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转向同盟内最低成本的国家进口所造成的整个社会财富浪费和经济福利水平下降的效果。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图形分析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的福利分析 消费者剩余增加:(a+b+c+d) 生产者剩余减少:a 关税收入减少:(c+e) 关税同盟对A国的净福利效应=(a+b+c+d)-a-(c+e)=(b+d)- e。 关税同盟对A国福利的净影响可表示成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减去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 关税同盟的扩大出口效应结论: 加入关税同盟对A国来说,可以达到扩大出口、增加出口收入的目的。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1. 有利于成员国获取规模经济利益。2. 使竞争加剧,促进研究开发和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经济增长。3. 改善投资环境,刺激投资增长。第一节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含义 狭义的国际收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 广义的国际收支:在特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平衡的含义 从实质上看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是看自发交易所产生的借贷金额是否相等。如果自发交易所产生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大体相等,我们就认为国际收支是平衡的。 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经常账户出现的余额,靠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余额无法平衡掉,不得不动用储备资产进行调整的现象。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类型 1、临时性国际收支失衡。2、周期性国际收支失衡。3、收入性国际收支失衡。4、货币性国际收支失衡。5、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6、投资环境性国际收支失衡。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 持续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1、导致外汇储备大量流失;2、使经济增长受阻;3、不利于对外经济交往,损害国际信誉; 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1、本币持续坚挺,出口受到影响;2、通货膨胀;3、不利于发展国际经济关系;一、弹性调节法 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方法(Elasticity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是指在收入不变动的情况下,运用汇率与价格的变动对经常项目失衡进行调节。 弹性法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往往是在对外贸易发生较大赤字的时候使用。弹性调节法的假设条件 1、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2、贸易商品的供给完全有弹性,贸易收支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变化。 3、忽略劳务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就等于贸易收支。 4、收入水平不变,从而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就是这些商品及其替代品的价格水平的函数。 弹性法的调节机制 弹性法是利用本币对外汇率的贬值和升值,造成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或上升),从而增加(或减少)出口; 同时促使进口货物的本币价格相对上升(或相对下降),从而减少(或增加)进口,最终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弹性法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1. 贸易对手国对于该国货币贬值的行为表示接受不进行报复,即不通过同样的贬值来进行对抗;2. 本币的对外贬值速度必须快于对内贬值;3. 弹性法发挥机制的过程必须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4. 从本币开始贬值到对外贸易逆差得到调整会出现一段时间滞后,在这段时间内一个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可能会更加严重,因此实行弹性法必须具备相应的外汇储备。马歇尔-勒纳条件 马歇尔勒纳条件: 当EX十EMl,也就是进出口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利用调整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才会起作用。 在一国采用弹性法来调节国际收支时: EX十EMl,国际收支改善; EX十EMl,国际收支恶化; EX+EM=l,国际收支不变J曲线效应 J曲线效应的几种时滞1. 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的新价格的信息还不能立即为需求方所了解,即存在认识时滞;2. 存在着决策时滞,即供求双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3. 供给方国内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不能立即增加,即生产时滞;4. 需求方需要一定时间处理以前的存货,即存在取代时滞;5. 把商品、劳务运经国际市场还需一段时间,即存在着交货时滞。 弹性法的评价:1. 该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的分析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有改善贸易收支作用与效果的片面看法,而是正确的指出,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条件下,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与效果。2. 弹性法分析是局部分析法,在分析中与国民经济总体的联系不好,看不出进出口变化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有什么作用与影响。3.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来看,弹性法研究的仅仅是贸易收支问题,而忽视了资本金融项目的收支问题,因而是片面和脱离实际的。4. 弹性系数在该理论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参数,但如何确定,是一个极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 5. 在弹性法的实践中还存在着J曲线效应,一国的国际收支在本币对外贬值后,会出现先恶化再改善的过程。因此实行弹性法必须具备相应的外汇储备。6. 弹性方法假定本币贬值只改变贸易双方的相对价格,而不改变其国内的价格。但这种假定显然并不合理。二、吸收调节法 吸收调节法是在20世纪50年代米德和亚历山大提出的。它针对弹性分析法仅强调贬值对改善国际收支的价格效应而忽略收入效应这一缺陷,主张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出发,用收入水平和支出行为来分析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吸收调节法的经济含义 该模型以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差额来讨论国际收支的变化: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将处于顺差状况; 当国民收入小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况; 而国民收入等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况。 吸收法的发挥机制: 当国际收支失衡处于逆差时,采用财政措施调节的做法有两个方面,或者是增加总收入Y(即采用支出转换政策),或者减少总支出 /总吸收A(即采用吸收政策)。 对吸收调节法的评价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观的、一般均衡的基础上的,比微观的、局部的弹性分析法有所进步,并强调了政策配合的意义。 减少吸收A或提高收入Y,在经济实践中都有时滞效应的问题。因为资源的重新配置,并非一蹴而就,很难马上见效。 吸收法侧重了商品市场的均衡,完全忽视了货币在调节国际收支中的作用。在吸收法中,仍只限于对经常项目差额的调整,而对资本项目的内容并未予以考虑。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一、外汇(Foreign Exchange)的相关概念 外汇的动态含义:外汇是指通过汇兑方式进行不同经济体之间债权、债务的转让和支付的活动与过程。 外汇的静态含义:外汇是指把以一个经济体货币表示的财产权力转变为以另一个经济体货币表示的财产权力的手段与工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外汇的定义 :p164外汇的特点:1、国际性2、可偿性3、可兑换性4、普遍可接受性二、汇率的概念汇率是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或把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又称汇价。汇率的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 又称为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本币来表示其价格。 例:1RMB6.987 间接标价法: 又称为应收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用外币来表示本币的价格。 例: RMB10.1431 美元标价法: 美元标价法是以美元为基础货币来表示各国货币的价格, 即以单位美元折合成其他国家货币来表示该国货币的价格。一、铸币平价说1、铸币平价说是金本位制的产物。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2、 铸币平价说认为两国货币的价值量之比表现为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它是汇率决定的基础。因此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就取决于各国货币所包含的含金量。 例如:英国货币英镑的含金量为1英镑含纯金7.32238克,而美国货币美元的含金量为1.50463克, 由于7.32238/1.50463=4.8665,所以: 1 =$4.86653、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相对比较稳定,围绕平价,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 如因供求变化使汇率波动超过黄金输送点,则直接运送黄金换取别国货币就比货币兑换成本更低,因此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范围。 黄金输送点=铸币平价运费 4、国际金本位制有着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5、在金本位制下,资本的流动与黄金的流动方向正好相反。二、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理论,又简称“PPP理论”,是西方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1922年的一篇论文(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理论)中正式提出的。 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分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两种理论。 购买力平价说的基本思想 对于货币持有者而言,货币的价值在于其所具有的购买力,因此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应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 由于货币的购买力可以通过物价水平来加以表现,因此不同货币的汇率就是各国物价水平的比率。绝对购买力平价说 绝对购买力平价说认为,在每一时点上,汇率决定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四新教育培训课件
- 农村线路简单改造方案
- 霹雳贝贝考试题及答案
- 站层级建设方案模板
- 出租车行业安全管理与责任合同
- 2026版《全品高考》选考复习方案生物802 第23讲 第1课时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含答案
- 超市调料干货定价方案
- 急重症患儿的护理
- 投标文件产品供货方案
- 农村吊桥改造方案
- 宣传用品发放管理办法
- 2025至2030中国少儿英语学习App行业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开展退伍老兵活动方案
- 2025年中国物流集团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年产 35 万吨金属结构件项目(一期年产 6 万吨金属结构件)环评报告书
- 【基于中国医疗行业上市公司数据的CAPM模型实证检验分析7800字】
- 地产 设计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云安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融雪剂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方向报告
- 中国古建筑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浙江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