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南部_第1页
澳大利亚南部_第2页
澳大利亚南部_第3页
澳大利亚南部_第4页
澳大利亚南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译文学生姓名: 张建坤 院 (系): 油气资源学院 专业班级: 资源勘查工程 指导教师: 杨斌谊 完成日期: 2011 年 3月 6日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澳大利亚东南部上新世滨岸砂积重矿物的定量分析论文摘要本文重点描述使用AutoGeoSEM技术分析了每组约含3200粒颗粒的32组重矿物的分离分析技术。这项分析技术主要研究上新世整个沿海海退环境对重矿物分布的影响。研究分析中的重矿物组合主要来自于澳大利亚南部墨累河流域砂金矿床的洛克斯顿-帕里拉砂,其余的重矿物颗粒主要来自于奈根那组侵入的沉积物。此外,这些重矿物主要是由稳定到不稳定的重矿物组成,如锆石,金红石,电气石,钛铁矿,钛酸酯,锐钛矿。硅线石,红柱石,黄玉,铬尖晶石/铬铁矿,独居石,和白云母。这些重矿物是不均匀分布在两个洛克斯顿-帕里拉砂地层中的,其余的晚第三纪的地层。水动力是主要控制这些矿物颗粒分布的主要因素,但主要与沉积环境联系在一起。因此,密重矿物(密度:3.5 g/cm3)相对集中在高能量环境,如断裂带和斜带。重矿物密度低(密度:3.5 g/ cm3)的都集中在浅水区和大陆架的环境。各组重矿物,在新近系其他一些地层单位不稳定的分布也显然是由于不同沉积条件决定。沉积后作用风化改造了对各组的重矿物组合。因此,有些主要矿物,如钛铁矿,似乎已经改变,以及它的次生矿物,如钛铁矿和锐钛矿也都有出现被改变的迹象。区域简介墨累盆地(图1A)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占地30多万平方公里,包含了广泛的台地平原(图1B),可提供整个中新世和上新世晚期的地层。盆地结构特点是由一系列长度延伸数百公里的西北偏北走向的凹陷。这些沉积物的沉积,从晚中新世到上新世(布朗和斯蒂芬森,1989)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海侵变化后,沉积在墨累盆地西部地区。近年来,由于已知的重矿物沉积属洛克斯顿-帕里拉砂,盆地已被列为新的重要的重矿物资源地区(罗伊,1999)。盆地内,两大矿床类型已经确定,每一类型包含洛克斯顿-帕里拉砂各种相。第一矿床类型包括那些被洛克斯顿-帕里拉砂屏蔽包裹的海滩砂矿。这是邦迪主要重矿物海滩砂矿矿床,位于墨累盆地(奥拉克林,2001),南侧约300公里是墨尔本西北(图1)。第二矿床类型通常包括那些细粒度的浅水域沉积,往往有一定几何规律分布;其中包括WIM的150型矿床类型(图1B,威廉姆斯,1990)。这些矿床可供开采重矿物资源,如钛铁矿,金红石和锆石,从中提取钛和锆。通常,重矿物的现代和古代的砂矿分析后,无论是磁分离(弗兰茨,等。磁力分离器,快速磁分离器),点计数技术,或者是两者的结合。这些技术已被用于提供重量百分比或频率百分比,其中一般是每300粒为一个计算样本(例如,科马尔和王,休斯,等,2000)。地质自动扫描电子显微镜(AutoGeoSEM)替代这些技术,并有一下优势:(1)它是全自动的,(2)它提供客观的成分数据,以及(3)有能力分析大量颗粒(罗宾逊等人。2000年)。这项研究是第一次用AutoGeoSEM测试的,应用于提供客观的重矿物成分数据之一。对邦迪陆块地层32组重矿物约65000种重矿物颗粒进行分析,以确定整个洛克斯顿-帕里拉砂和相关层位的矿物的分布格局。此外,我们探讨在这些层位控制重矿物的分布格局的可能因素。对影响重矿物风化过程进行描述。最后,我们总结所有这些发现并改进策略进行重矿物勘探和矿业开发。邦迪陆块主主要位于墨累盆地南部边缘(图1C),这是一个飞碟状的克拉通盆地层内有一层平整的,薄的,厚度不超过200-300米厚的沉积物。在南部默里盆地,新生代沉积序列包括两个主要地层单元(图2):古新世至中新世中期伦马克统和中中新世浅到渐进世海向碳酸盐的美利统(劳伦斯,1975)。这项研究也联系到始新世至中新世洛登河统,这通常在侧翼高地默里盆地南部(休斯和凯里,2002)的沉积物组成。美利统沉积物包括布科浦隆组形成与洛克斯顿-帕里拉金砂(图2)。这些沉积物的沉积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海侵后,转至上新世浅浅海。该布科浦隆组在墨里海湾(由罗杰斯等人重新定义,1995)是由劳伦斯解释(1966)为近海沉积物沉积在浅海到沿岸上的缓慢回落的沉积。布朗和斯蒂芬森(1989)进一步完善这一解释,这表明墨里海湾布科浦隆组与洛克斯顿-帕里拉沉积砂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代表了其浅水海相组相同。在邦迪盆地的洛克斯顿-帕里拉砂,是作为一种海退相序列(布朗,1989)。然而,相当的岩性变异发生在盆地中的各个组居中。最近,潘恩(2005)发表指出邦迪盆地的洛克斯顿-帕里拉砂共划分为五个相岩组。在这些解释中,潘恩(2005年)提出了一个古地理模型(图3)。无论是洛克斯顿-帕里拉砂,还是布科浦隆组覆地层都经历了多次大陆沉积(图2)。墨累河流域曾被分为七大(斯蒂芬森,1989)地貌区。威米拉平原就是其中之一。平原的特点是洛克斯顿-帕里拉沙脊和凹陷在这河流和湖泊沉积物的积累。在这样一个凹陷南部,称为道格拉斯压陷,发生于邦迪盆地(图1)西部,它包括各种咸水湖泊,如白湖。相邻脊由上新世连续海岸线墨累海脊的一部分在连续海岸线上形成沉积。这些沿岸山脊和凹陷贯穿到整个墨累盆地,可扩展到几百公里的走向长度。其研究领域,多在维多利亚西南部,这些前海岸线的曲线多异常(图1B),有明确的辐射图像。格莱内尔格河从相邻的更高和更深地切断丹达斯台地平原的南部边界,从而形成威米拉平原。Kotsonis(1995)建立了以墨累盆地洛克斯顿-帕里拉砂沉积时代的年代框架。这个框架是基于“沉积窗口”。该沉积窗口受制于历史最悠久,最东端(内陆)的墨累盆地滨海界限段发育(年龄为6.6Ma,代表已故的年龄最大程度中新世上新世海侵),以及对平纳鲁座隆起地区在3.5Ma的洛克斯顿-帕里拉砂。其对干预滨海界限以西的年龄,然后分配一个相对年龄假设一个线性时间空间的关系。因此,邦迪平原的滨海线可以认为是在一个3.5至4Ma(图1B)。这个年代框架简短,但是,它没有考虑到显著海平面波动,其中包括在近台地在4.6-3.8Ma和3.4-2.4Ma变化(沃德洛,1991)。形成机理重矿物分析法该重矿物分析,从六个回转的盆地矿床沿邦迪洋沿东西向分离出3条贯穿盆地的主要沉积区域,构成了本研究的基础。该组合在这一区域最初使用四溴乙烷技术按砂馏分标准重液量。作为这项研究的一部分,重矿物分离是从门选择了32个钻芯片样品中的63至355毫米代表既定洛克斯顿-帕里拉砂岩相和分数的所有周边组。之所以采用该尺寸分数,因为(1)初步数据显示,馏分中的有用重矿物占绝大多数,以及(2)排除粗铁质豆矿石中含有的结节和硬化斑点,这些是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粗组分。该重矿物质的分离,获得了标准的重液技术,使用地表温度(一种水浓缩液锂杂多,这是在其最佳工作二点八五克密度/毫升有10厘泊粘度)的方式。两个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分裂最重矿物分离。一个是安装在树脂上的玻片切片进行打磨与AutoGeoSEM分析之前使用,而另一个是用于X射线衍射的保留性分析。X射线重矿物衍射分析组合对在AutoGeoSEM设施的限制之一是,它是无法区分金红石矿物晶/锐钛矿/板钛矿(所有成分上二氧化钛)和硅线石/红柱石/蓝晶石(所有成分上Al2SiO5)。因此,X射线衍射分析,需要找出这些晶体代表性的样本,从原来的重矿物分离拆分为32种重型矿精矿的24目,然后压在持有低背景浓度的重力压和低乙醇的样片板上。干燥后,对样品进行了X光检查。由此产生的数据进行了方案描述。AutoGeoSEM分析重矿物组合该AutoGeoSEM由一个控制压力飞利浦XL40扫描电镜与能谱X射线光谱仪和定制书面显微镜的软件以及数据处理的自动化装置组合而成。扫描电镜的运作模式是用一个控制压力为0.1至0.5之间毫巴的压力。这将减少样品耗损,并允许非导电样品样品不经导电板研究。对于AutoGeoSEM分析,扫描电镜技术通常是在30KV及以约3 nA的最大化背散射电子(BSE)和X射线信号用以减少分析时间。抛光部分被安置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中,并在幻灯片区域进行分析确定。最初的AutoGeoSEM获得一个图像,然后使用程序图像处理,以区别于周围涂有树脂的颗粒和晶粒的区别。一旦单个颗粒已被找到,然后使用AutoGeoSEM能谱,收集以该颗粒为中心的周场频谱。频谱采集时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对这项工作它被设置为0.5秒频率的光谱和每个视场图像,然后存储和进行后续岩芯样品重复。一旦所有的数据都收集了,样品又进行重复指导循环分析。该研究用AutoGeoSEM技术根据自己的颗粒点谱的模式匹配技术,并计算每个使用标准的能谱分析常规式颗粒组成。氧化物的清单计算中使用的成分包括以下内容:氧化镁,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钾,二氧化钛,氧化锰,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锌,氧化锆,和三氧化硫。结果分析在这项研究中,大约有65000重矿物颗粒进行了分析,从32个重矿物分离(每个样品约2000数量级)中,每个样品分析时间总共用了不到一个小时。最初的分析颗粒分组根据它们的光谱使用模式匹配技术,如上面所述。一个类型是矿物学然后分配给每个组,采用了为每次AutoGeoSEM分析,并为每个样品的X射线衍射数据(表2)晶粒组成的组合计算。这些结果见表3。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选择使用简单的分组来分析钛酸矿物含量:钛铁矿Ti2O5(40-59)+FeO(41-60),钛酸酯TiO2(60-89)+ FeO的(11-40 )和金红石/锐钛型TiO2(90-100)+FeO的(0-10)。我们用钛酸酯来封装一个定义不清,有时含多种矿物质的样品,如多价态的钛铁矿含有少于100粒矿物颗粒(即0.15)被放置到其他矿物组中,不进一步讨论,因为她们只是重矿物组的一个小的部分。重矿物之间承载着它们在图4和图5所示岩相的各种关系。从矿物学组确定的BSE图像显示在图6。图4包括已设立的,而图5矿物学组都含有标准化的只是那些被认为是碎屑矿物的分组,从而排除了针铁矿+石英+粘土总量(图6A)及硅+钛+铁复合组合(图6)。两者的聚合和复合颗粒岩详细的调查表明,许多含有碎屑颗粒,但整体或复合材料本身的形成可为视为沉积岩作用风化造成的(见下文)。中间价态钛酸酯和金红石/锐钛矿晶粒包括在内,因为许多人解释为碎屑钛铁矿颗粒已随后沉积作用风化(见下文)而发生了改变。这将导致钛铁矿颗粒在当前的重矿物组合中导致颗粒数量不足。洛克斯顿-帕里拉砂岩相中的各种重矿物重矿物由很细的泥质砂沉积的岩相A,其特点是在浅水区的沉积,浓度一直很低,从0.5到1.5(表1,图4)。在这四种重矿物作为这项研究的部分分离中,样品A和C(图5)载有类似的各种重矿物含量。这三个样本,样品B是相对丰富的重矿物密集的(密度;3.5 g/cm3),包括钛铁矿,钛酸酯的中间体,金红石/锐钛矿,锆石,铬铁矿/铬尖晶石,和独居石。相反,B样品含有较高浓度的密度较小(密度; 3.5 g/cm3)的重矿物硅线石/红柱石/黄玉,电气石,白云母和(图5)。此外还包含了B样总(图4)重矿物含量最少。还有,如硅线石的密度较小,纤维或片状矿物/红柱石/黄玉和分析了这四个样品中的白云母岩相比较,相对高浓度的样品占余下洛克斯顿-帕里拉砂岩相(图5)。 只有一项在B岩相中的重矿物岩相分离进行了分析,(图4,A线),这是由适度排序中细砂粒的断裂带沉积特点。这种岩相,特别是浓缩的重矿物密度是随着金红石/锐钛矿,锆石,铬铁矿/铬尖晶石和矿物质的密度较小的矿物颗粒排列而成(图4,5),特别是独居石和钛铁矿。总重矿物在这个样品中浓度为1.8。在其他地方,在此岩相重矿物含量一般小于5(图4)。作为这项研究的两组重矿物型,岩相分析了C岩相,这是非常细的砂或砂质泥特点是在浪控区沉积。一个样本是从B线另一则从C线(图4,5)分析研究。这两个分离表现出一些不那么密集的重矿物,如硅线石/红柱石/黄玉,电气石丰富,但很少含有铬/铬尖晶石,独居石,或白云母(图5)。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间钛酸和金红石/锐钛颗粒的浓度相对较高,而相对低浓度的钛铁矿,特别是在线路B。总的来说,总重矿物粒级在本岩相范围是从0.3至9.3(表1。图4),高粒级通常发生在这之间的岩相和A线(图4)岩相三维边界。在这里,高粒级有可能是由于一个重叠的时间间隔内所研究的不同钻岩相界线。岩相D是在洛克斯顿-帕里拉最丰富的重砂中形成的岩相,浓度在4.7到47.5之间(图4)。该岩相的特点是已解释的斜坡带(表1)细砂沉积。十二重矿物分离进行的分析识别就在此处(图4,5)。在此岩相,有浓度比较一致的多数重矿物:钛铁矿(35至45),中间钛酸酯(20至30),金红石/锐钛型(10至15),锆石(10至20),硅线石/红柱石/黄玉(5至10),电气石(5),铬尖晶石/铬铁矿(2)和独居石(1)。样品中缺少白云母。一些致密的重矿物大量集中在此岩相,如钛铁矿,中间钛酸酯,金红石/锐钛矿,锆石,铬铁矿/铬尖晶石,独具石,并与岩相A和C(图5)比较。因此, B和E组岩相与之更加匹配。分析研究认为岩相E只能发生在A线(BM0293)(图4)。这是由粘土岩相极细砂特点沉积后滨沙丘决定的(见表1)。这两个样品分析的重矿物浓度为6.6和8.6,而在其余未经分析的样品重矿物含量为6.1(图4)。毫不奇怪,重矿物分离表现出一定在所有被分析的重矿物含量的相似程度,这里与钛铁矿,中间钛酸酯,和独居石有差别(图5)。各个重矿物的相对集中也基本相似如与岩相D类(图5)相当。新近系重矿物洛登河组的重矿物其组成是由由细到粗的分选较差的砂质沉积,重矿物颗粒含量一般在0.1%到7.8%(表1,图4。)。较高的值出现在该组的BM0087和BM0077,它处在古生代基岩形成的不整合面之上。在这里,重矿物组合主要是由针铁矿+石英+粘土总量。这两个分析重矿物分离在A和C线,并有相对较低的总重矿物浓度(图4)。在这些分离重矿物组合具有广泛的差异。其中的样品相对富集较重的矿物质,尤其是一些钛铁矿。在C线样本含有矿物质的密度较小,特别是硅线石/红柱石/黄玉,电气石(图5)。布克浦隆组的重矿物是由细砂土泥浆特点的沉积,通常颗粒等级含量很低,范围从0.5%至3.9(表1,图4。)。布克浦隆组样品是重矿物浓度分布相对(图5)均匀的。唯一的例外是在B线样品的白云母含量:在8.8以及其余的对比2的样本。在谢珀顿构造浓度范围从0.1%至5.3(图4),通常在该组区域范围内的各种洛克斯顿-帕里拉砂岩相层之上增加。这种由砂质粘土和砾石,偶尔出现泥浆的特点属河湖相沉积环境。对其中五组重矿物分离分析作为这一研究的一部分:从A线两个,B线两个,从C线(图4)一个。绘制的数据表明,在两线之间的样品矿物学分析结果相似,而其余的样本显示其重矿物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分散。也许最引人注目的是样品的B线(图5),在BM0087(5.8)和BM0077(44.4)的顶部出现非常高的白云母含量。研究分析研究分析发现许多重矿物在风化环境中都是超稳态或稳定态的。(莫顿, 1999)。检测到的矿物包括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红柱石,矽线石,和独居石。这些,连同剩下的矿物质,是不均匀分布在两个洛克斯顿-帕里拉砂和其他新近系单位地层中。据莫顿(1999)分析指出从不同的源岩和沉积岩中重矿物组成有关的控制因素:烃源岩的风化,在运输过程中的机械磨损,风化冲积期间沉积期,水动力作用过程中沉积,埋藏成岩作用以及沉积后风化。莫顿(1999)进一步指出,这些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水力和埋藏成岩作用。在邦迪陆块内,布科普隆构造并没有显著在相对短的时间间隔改变这些沉积在哪层位发生的。几乎整个沉积序列在3.5 Ma和6.6 Ma(图1)和约同时期的20个周期的海平面变化的独立滨岸脊地区形成。同样,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任何特定引进的重矿物在整个研究剖面的洛克斯顿-帕里拉砂的布科普隆构造期形成。经过对大量的层位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过去的海侵沉积相对于墨丽盆地的影响是很小的。同时,埋藏成岩作用是不是一个对重矿物形成可行的过程控制因素仍有待研究。因此,我们认为水动力,是落砂重矿物分布最重要的控制因素。然而,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沉积后作用的风化,这也影响各曾组的矿物质分布。重矿物风化 积后风化往往对其分选有影响。通常情况下,金属钛易富集的砂岩,因为其他因素,也掺和了其它金属,钛矿物会因分化,会去除一些元素,如钛铁矿,金红石/锐钛型(格林,1975)。在对陆块研究中,潘恩(2005)提出有证据表明铁广泛存在,特别是在重矿物丰富的斜坡带沉积物中(岩相D)。他指出,含铁重矿物,特别是钛铁矿,在斜坡带沉积物的形成和周围的岩相中都有在沉积风化作用形成的铁质物质。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已经找到进一步的证据支持广泛的多种矿物质沉积后作用的改造,特别是钛铁矿(图6C条- E)。钛铁矿颗粒均匀的内部结构显示得到了很好的圆的光滑度的晶形。这些被视为相对不变的碎屑钛铁矿颗粒,在来源地和邦迪内块有明显的分化痕迹。图6C显示了钛铁矿颗粒的变化,似乎是有关对一个破碎蚀变核心成分的变化,并沿晶界,黑暗的地方被铁浸出。因此,如这些颗粒被是认为是因风化作用而改变碎屑钛铁矿颗粒,图6D钛晶粒相对丰富,相比上述钛铁矿颗粒(图6B,C)的铁含量较小,因而它是在中间钛酸酯的分组。Grey和Reid(1975)提出以下反应来解释这个过程:不同于前钛铁矿颗粒(图。6B型),该矿晶粒边界略多不规则。一个内部也出现不规则小泡的数量,其中一些似乎与粘土矿物组合大小填补相关。钛酸颗粒(图6E)显示了独立的钛金属形成多孔钛铁矿的框架。Anand和Gillices也有类似的分析报告,表示形成钛铁矿的分散颗粒中,锐钛矿析水之后,Ti在原来的晶体中。他们还表明,发现Al和Si也在锐钛矿形成的晶体空隙中结晶成形。因此,如这些颗粒已经经历了邦迪陆块内的重大沉积后作用大的改造,几乎完全由锐钛矿形成了碎屑钛铁矿。我们认为,图6C- E的颗粒类型在经历过沉积后作用及其改造之后的沉积对于钛铁矿颗粒影响甚微。因此,我们认为,即使是最易变形的颗粒,如图所示的6E条,沉积在钛铁矿的颗粒,其水动力与其它颗粒是等效的。但是,这些颗粒的密度可低至3.3克立方公分(队1991年)。在图6和 6G显示出一个近100的二氧化钛,内部颗粒均匀组合。图6边缘的晶粒磨损和扩展显示裂纹,有风化后痕迹。图6的颗粒,拥有光滑的晶体,因此可以认为是一个不变的碎屑金红石/锐钛矿晶,有可能在邦迪陆块中或多或少都形成了规模沉积。钛,硅,铁复合颗粒的变异性和复杂性,使研究者很难知晓其形成原因。有些颗粒,如图6H所示的矿物质颗粒,似乎是粘土矿物,铁氧化物和钛矿物次生产物。颗粒的不规则形状被解释为沉积后作用风化形成。尽管通常意义上的有利影响对重矿物组合有风化作用,但风化作用仍然会遏制矿砂的经济潜力,因为其效果是富铁质的叠含形成。这些通常包括铁质结核,结节和硬化斑点。这些可以构成重矿物组合的主要内容,因此是构成大型矿床的级次显著。针铁矿+石英+黏土是邦迪陆块地层的主要重矿物组合,其约占重矿物组合的35(图4,孔BM0792案,海拔193.5-195米)。这些宝贵的重矿物(钛铁矿,钛酸酯的中间体,金红石和锆石)在此区间构成大约50重型精矿。 重矿物沉积环境演化史重矿物沉积河湖相(洛登河组和谢珀顿构造)在重矿物类型和两组洛登河组样品重矿物数量变化可能与沉积物来源有关。颗粒较细的重矿物组合,如在硅线石/红柱石/黄玉,电气石,白云母和更丰富的重矿物则密度较低。颗粒较粗的样品(粗泥沙173.5至175米的海拔孔BM0293),另一方面则相对富集,如钛铁矿和铬尖晶石矿物密度大,可能是一个相对高能量的河流系统的一部分(例如,通道)。在河流沉积物中重矿物其他地方。(1976年),重矿物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表明,这种重矿物含量随深度的增加直接相关的沉积环境,即基底沉积是与高能环境的沙坝或洪水冲积平原沉积相相关。谢珀顿构造是影响重矿物分布的显著因素,其对矿物的浓度和分布相对不稳定。如重大海侵变化的纹理单元(表1。图4),它显示出本组矿砂物在受不同沉积环境的影响而分布(见表1)。例如,在孔BM0077白云母浓度几乎占碎屑重矿物组合(图4)的一半。这里的形成曾段是重矿物的极细砂组合。无论是在一个湖泊或河漫滩沉积环境的形成;当代白湖(图1)可能是前者的一个例子。从这个岩相的其他代表,样品(图4),具有较高浓度的致密的矿物(图5),因此更加充满活力,或许河流相沉积环境是推断而已。有趣的是,相对较高浓度独居石的B线样品浓度可能是最少的。风化的矿物(中间钛酸盐及金红石/锐钛型)形成高浓度很可能是由于其近地面的位置。磁赤铁矿也是谢珀顿组(见表2),其中很可能发生在针铁矿+石英+粘土总量的地层中。重矿物的浅化地带沉积相(布科普隆组,洛克斯顿-帕里拉金沙:岩相一)浅水域沉积物最缺少重矿物组合。这些典型的近岸环境中每一个被视为低能量,因此这里的沉积物是由很细的沙质泥为主。看来,随着这些单位有关的沉积水动力条件相对一致,考虑到各种矿物种类似的比例,特别是在布科普隆组(图5),长度超过2.5公里(图1)。在每个这些组中,特别是在B线样本(孔BM0087),白云母含量高表明,白云母沉积发生在相对平静的低临滨的随着水域环境形成非常细的沙滩和泥质岩,而富含石英的岩相则具有显著优势。 Doyle在1983年报告了类似的关系中,他们发现沙粒大小的云母颗粒,拥有约2.8到3克立方公分,将水动力淤泥驱使至大小密度较低的矿物,如石英等。布科普隆形成及岩相也相对富集这类矿物质,如电气石及硅线石/红柱石/黄玉(图7)。断裂带和浪控区(岩相B和C洛克斯顿-帕里拉金沙)在这些环境中,通常洛克斯顿-帕里拉砂岩相粗晶粒尺寸。米勒和齐格勒(1958)认为粗晶粒的特征是这些沉积物由流动的水和附近的湍流驱使沉积物作垂直运动,在提升和细化晶粒去除产生的(或密度较小颗粒)。因此,这种岩相主要由致密的,极细砂大小的钛铁矿,钛酸酯中间,金红石/锐钛矿,锆石,铬铁矿和/铬尖晶石(图7)以及似乎是水动力相当于中等至更高形成石英颗粒为主的组合(图4,表1)。浪控区沉积属于平行移动的大量泥沙在海岸沿岸流动能力大为主导的环境。在这些环境中重矿物定期侵蚀,在相邻斜带沉积(戴维斯,1978)。然而,密度较小矿物密度比其它矿物易聚集(科马尔和王,1984),并斜坡带和浪控区集中后分散。这一过程也许可以解释为何两个冲浪区样品中含有硅线石等矿物的密度较小,而红柱石/黄玉,电气石比例较高。但是,情况显然是不全部形成的矿物冲洗带,如白云母,可能是因为它的板状胶结(图6)沉积不易分散。重矿物的花式区域(洛克斯顿-帕里拉金沙:岩相丁)花式区沉积是波浪和滩面的互动,相互作用的近海岸环境。这似乎是在邦迪沉积中心,钻岩中岩石含重矿物质最多的沉积相(BM0293 :181182 .5米海拔)。有趣的是,重矿物组合之间的变化。最明显的区别是钛铁矿中钛酸盐浓度变化,这可能是由于沉积风化作用(见上一节)。后滨岸相重矿物(洛克斯顿-帕里拉金沙:岩相E)后滨岸相沉积是位于海边潮上的一部分。在这里,沉积过程中发生的风暴可以(由间歇性风暴波沉积)形成风成砂沉积(戴维斯197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