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山·滨海明珠基坑支护监测方案_第1页
富山·滨海明珠基坑支护监测方案_第2页
富山·滨海明珠基坑支护监测方案_第3页
富山·滨海明珠基坑支护监测方案_第4页
富山·滨海明珠基坑支护监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富山滨海明珠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方案 审 核: 项目负责人: 编 写: 校 对: 厦门华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2017年4月目 录一、工程概况1二、监测依据2三、监测项目2四、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2五、监测点布置7六、监测频率及周期8七、监测报警值标准9八、监测数据处理及反馈10九、企业资质证书复印件11十、主要人员配置13十一、监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见附图)2929一、工程概况 富山滨海明珠由漳州市富山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主体设计单位为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地点位于漳州市漳州开发区汤洋片区店地村东北侧,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南滨大道东南侧,在建静海湾小区东北侧。 拟建富山滨海明珠项目总用地面积约93224m ,建筑面积约317737.05m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237531.75m ,地下建筑面积约80205.3 m 。拟建项目包括8幢32-33层高层建筑、3幢19层高层住宅楼、25幢3层别墅及2-5层配套商业等组成,项目设1层整体地下室。基础型式:灌注桩基础及天然浅基。拟建工程场地位于漳州市漳州开发区汤洋片区店地村东北侧;场地西北侧靠南滨大道、外围为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东北侧红线外为规划的景观路、外围为小区规划用地,现均为空地;东南侧红线外为规划的龙溪路,现为空地,外围为卓岐湖;西南侧红线外为已建的寨山三路,外围为在建静海湾小区;拟建场地地貌属残丘坡脚滨海滩涂潮间带,原地形稍有起伏,原为山坡地,近期开挖回填整平为建设用地,拟建场地现地面较平缓、开阔,地表局部区域有填石、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分布,场地平整后地面高程为5.108.20m,现场整体西北侧高东南侧低。拟建地下室边线距离用地红线:北侧约9.517.8m,东侧约为4.516.5m,南侧约为5.312.5m,西侧6.012.5m。依照场地地层分布特征,勘察深度内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浅部填土层及粗砂层孔隙内地下水,属潜水;其次赋存于中部、深部残积土基岩风化带的孔隙、裂隙内弱承压含水层,为次要含水层。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3.70-6.20m,稳定水位埋深3.40-5.80m。勘察期间为枯水期,地下水位接近场地低水位,结合地区经验,预计旱季地下水位再下降0.5m,雨季丰水期该场地地下水可能再上升1.01.5m,地下水年变幅可达2.5m左右。场地历史最高地下水位为高程4.50m,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为高程4.30m。基坑特征: 本工程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性系数为1.00。 基坑开挖深度为3.556.85m。 基坑周长约1176m,基坑面积约80110m2。 二、监测依据由厦门华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完成的富山滨海明珠项目基坑支护设计图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岩土工程监测规程(YS5229-1996)三、监测项目1、 坡顶水平位移2、 坡顶竖向位移3、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4、 地下水位5、 周边道路竖向位移6、 周边建筑竖向位移四、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工程施工,监测工作采用整体布设,分级布网的原则。即首先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孔)。1、高程基准点的布设与测量 根据测量规范要求,在远离施工影响范围以外布置3个以上稳固高程基准点,沉降变形监测基准网以上述稳固高程基准点作为起算点,高程工作点可根据需要设置。基准点应尽量和国家控制网或施工现场控制进行联测,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水准测量。当使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测量时,宜使各点周围的地形条件一致。高程控制测量宜使用水准测量方法。对于二、三级沉降观测的高程控制测量,当不便使用水准测量时,可使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其精度要求按国家有关测量规范要求. 2、平面基准点的布设与测量2.1平面基准点、工作基准点的布设及应符合下列规定2.1.1 各级位移观测基准点(好方位角定向点)不应小于3个,工作基准点可根据需要设置:2.1.2 基准点、工作点应便于检核检验.2.1.3 当使用GPS测量方法进行平面或三维控制测量,基准点位置应便于安装接收设备和操作,同时要求通视条件好方便后续采用常规测量手段进行联测2.2.4 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边角测量、导线测量、GPS及三角测量、三边测量等形式。三维控制测量可使用GPS测量及边角测量、导线测量、水准测量三角测量的组合方法。2.2 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2.2.1 导线网平面测量精度按(导线测量技术要求)内的三级导线要求:等级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变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秒)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三级1.512015121/60002、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及测量监测点布置:(1)基坑周边道路沉降观测点埋设时,用冲击钻成孔,放入测钉后,用水泥浆固定示意图如下图。(2)基坑顶部竖向(水平)位移观测点应沿基坑边顶部土体布设;监测点采用14钢质标芯。监测点在混凝土等坚硬地段上布设时,用冲击钻成孔,放入标芯后,用水泥浆固定;监测点在土体等相对松软地段布设时,把钢筋埋入地面深度不小于40cm,露出地面约10cm,用水泥浆固定,并于标芯顶部5cm处用防水胶带固定反射片。 图2基坑顶面监测点大样图(3)周边建筑物上的观测点设置在建筑物立柱、角点、沉降缝两侧,用冲击钻成孔,埋设8呈L字形钢筋,端部向上。具体大样图图3见下:各监测点应有明显标志,监测点位置详见“监测点布置图”。图3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埋设示意图(单位:mm)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中表3.0.4 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精度指标及适用范围三级变形测量的要求,并采用水准仪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历次竖向位移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竖向位移。表3.0.4 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精度指标及适用范围变形测量级别沉降观测位移观测主要适用范围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观测点坐标中误差(mm)三级1.51.0周边建筑的变形测量3、水平位移监测点测量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中表3.0.4 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精度指标及适用范围三级变形测量的要求,采用轴线投影法。在现场远处选定2到3个稳固基准点, 全站仪架设于合适的点位上,定向固定方向或点,观测时,瞄准在该条测线上的各监测点,由全站仪测量观测点的距离和角度读取各监测点数据,计算至该基准线的垂距E,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初始E值的差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两次平均值。4、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采用钻孔方式埋设时可用110钻头成孔,钻进尽可能采用干钻进,埋设直径为70的专用监测PVC管,下管后用中砂密实,孔顶附近再填充泥球,以防止地表水的渗入。测斜管内壁有二组互成90的纵向导槽,导槽控制了测试方位。埋设时,应保证让一组导槽垂直于基坑边,另一组平行于基坑边。测试时,测斜仪探头沿导槽缓缓沉至孔底,在恒温一段时间后,自下而上逐段(间隔1.0米)测出X方向上的位移。同时用光学仪器测量管顶位移作为控制值。在基坑开挖前,分二次对每一测斜孔测量各深度点的倾斜值,取其平均值作为原始偏移值。“”值表示向基坑内位移,“”值表示向基坑外位移。仪器采用新北仪器厂XB338-2型测斜仪进行测试,测斜精度0.1mm/500mm, 见下图:测试原理见下图:计算公式:式中: Xi 为i深度的累计位移(计算结果精确至0.1mm ) Xi 为i深度的本次坐标(mm) Xi0 为i深度的初始坐标(mm) Aj为仪器在0方向的读数 Bj为仪器在180方向上的读数 C为探头标定系数 L为探头长度(mm) j为倾角5、坑外潜水水位观测在基坑开挖施工中,须在基坑内进行大面积疏干降水以保持基坑内土体相对干燥,以便于土方开挖和土渣运输。为了使浅层地下水位保持一适当的水平,以使周边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可控状态,加强对坑内、外浅层水位和承压水位的动态观测和分析,对于了解和控制基坑降水深度、判定围护体系的隔水性能,分析坑内、外地下水的联系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水位动态变化的量测,可在基坑降水前测得各水位孔孔口标高及各孔水位深度,孔口标高减水位深度即得水位标高,初始水位为连续二次测试的平均值。每次测得水位标高与初始水位标高的差即为水位累计变化量。采用XBHV-11型钢尺水位计。五、监测点布置根据本基坑支护及周围环境的特点,各监测点的布置方法如下: 1、坡顶水平位移:沿基坑周边布置,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不少于3个,以观测基坑侧壁在土方开挖及地下室施工期间的侧向变形,共布置60测点。2、坡顶竖向位移:沿基坑周边布置,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不少于3个,观测地下室施工对周围土体的影响,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共布置60测点。3、侧壁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沿基坑周边,特别是中部、阳角处;测点水平间距不大于50m,每边监测点数不少于1个,共布置11个监测点。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中5.2.2执行,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5倍,实际布设长度为810m,其中CX1及CX11长度为10m,其余长度均为8m。4、地下水位:布置于坡顶外测约13m处,测点间距2050m,观测地下室施工降水对基坑周边水位的影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5m,实际布设长度为10m,共布置9个监测点。5、周边道路竖向位移:周边地表每隔30m布置一个沉降观测点,每侧边一般不少于5个,共布置35个监测点,监测点布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6、周边建筑竖向位移:沿建筑四角、基础分界处、变形缝处布置,每侧不少于3个点,共布置37个监测点。六、监测频率及周期1、根据本工程基坑围护结构设计监测的要求,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适当提高监测频率,具体由设计人员确定。a、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b、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者速率加快;c、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d、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 e、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值; f、支护结构出现开裂;g、周边地面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h、基坑底部、侧壁出现管涌、渗漏或流沙等现象;i、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违反设计工况施工;j、邻近建筑突发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开裂;k、基坑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l、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第一阶段:土方开挖期间2天观测一次第二阶段:基础、底板施工期间5天观测一次第三阶段:地下室主体施工至回填期间7天观测一次,基坑回填至设计标高后,观测一次即该告结束。变形测量的周期应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观测过程中根据变形量的情况可适当调整。七、监测报警值标准基坑监测以获得定量数据的专门仪器测量或专用测试元件监测为主,以现场目测检查为辅。观测点的布置应能满足监测要求,基坑开挖影响的范围随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一般从基坑边缘向外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均为监测对象。各监测项目在基坑施工影响前应测得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应少于两次。监测项目限值或报警值:1)、坡顶最大水平位移大于50mm,或其水平位移速率大于10mm/d或已连续三日大于10mm/d的70%;2)、坡顶最大竖向位移大于50mm,或其竖向位移速率大于4mm/d或已连续三日大于4mm/d的70%;3)、侧壁深层水平位移大于0.5%h,或其水平位移率大于2mm/d或已连续三日大于2mm/d的70%;(h为基坑开挖深度)4)、地下水位上升超过勘察期水位1.0m,或水位上升速度超过0.5m/d或已连续三日大于0.5m/d的70%;5)、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大于30mm,或其变化速率连续三日大于2mm/d或已连续三日大于2mm/d的70%;6)、周边建筑竖向位移沉降差大于0.2%,或其变化速率大于0.0001H/d或已连续三日大于0.0001H/d的70%; 监测工程应急预案1)、监测项目达到上述限值或报警值时,成立由业主牵头的由现场施工、监理、监测、业主及设计方相关领导组成的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对监测数据结合施工工况进行分析,以便指导施工。2)、构建监测报警组织机构,明确监测应急报警流程、报警电话、报警后的监测措施,并以书面形式张贴在现场办公室墙上。3)、出现监测数据报警后,及时加强监测,立即口头上报监测信息,随后上报书面监测数据。4)、会同业主、监理、施工设计方进行监测数据的分析,及时将分析结论用于指导施工,调整施工参数。5)、增加监测频率,以满足对监测即时需要。6)、加强现场的巡视工作,做到监测数据与现场工况有机的结合,保证监测信息的科学、合理。八、监测数据处理及反馈8.1 数据处理对各项试验数据用电脑进行计算分析,及时将测试结果打印成表格递交有关各方(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等)分析使用。监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