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哲学的隐喻观语言哲学的隐喻观 摘要: 隐喻是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大多数理论家认为隐喻是以某种方式揭示事物或事态之间的相似性的现象。然而对于隐喻,还是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在这些观点中,主要的有戴维森的隐喻因果理论、朴素的明喻理论、语用理论和隐喻类比理论。无论是哪种理论,都有自己的论据,但也都不能避免被其他理论反驳。本文通过不同角度对主流的隐喻观进行多方位的对比,从而加深了对隐喻机制的理解。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147-01 作为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隐喻一直受到各界学者们的关注。随着20世纪语言学转向,越来越多的国外隐喻研究也开始从语义学转向语言哲学。通过研究,哲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发现隐喻是通过某一事物去认知另一事物的强大认知工具。 戴维森的因果理论 戴维森反对隐喻意义,认为人们绝不会错误的解释一个隐喻。就算对同一隐喻的解释不同,也只是说明听话者的心智结构因果的不同于其他听话者。他同时否认存在着传达隐喻意谓的语言机制。在他看来,无论多么奇特,一切隐喻句子的意义也都仅仅是他们的字面意义。“隐喻的含义就是其所涉及的那些语词的最严格的字面上的解释,别无其他”(Davidson 1978,p30) 例:朱丽叶是太阳。 按照戴维森的解释,当罗密欧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虽然他并不是要表达一个荒谬的假论断,但他所说的仅仅是“朱丽叶是太阳”这样一个字面意义。这句话没有隐喻意义,也没有逻辑可言。所表达的隐喻效果是心理机制的不同,与语言机制毫无关系。 然而戴维森的观点却遭到了质疑。首先,很明显,隐喻性意义并非不存在,隐喻的效果也并不是随机的,否则,诗歌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就不会表达出他们所具有的那种特殊意义,更不用说震撼读着心灵,取得显著成功了。 其次,面对隐喻句子,人们往往不仅可以理解它们,而且能够把它们表述成更为直白的方式。读者或听者可以从隐喻句中推导出隐喻意义。有时候,隐喻句是可以使我们获悉新的经验事实的,很明显,这种认知价值的获取并不是从隐喻句的字面意义中得来的。否则,按照因果理论的观点,人们就不可能错误的解释一个隐喻,因为无论怎样解释,在因果理论看来都是源自于不同的因果关系,这样的话,一个隐喻句就无法被理解和达成共识,也就会失去了意义。 朴素的明喻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隐喻只不过是明喻的缩写。也就是说,一个隐喻是从相应的明喻通过省略推理得出来的,隐喻和明喻都表达或引出了把它们的题材有点出乎意料地比作某种东西。像上面的例句“朱丽叶是太阳”就是“朱丽叶类似于太阳”的缩写。 明喻观点容纳了为隐喻所特有的“概念紧张”(人在类型上不同于太阳),并且解释了隐喻的可理解性。但是这种理论也面临许多的反驳。 首先,比尔兹利认为明喻理论对隐喻的概念紧张所做的解释十分肤浅。如果一个隐喻仅仅是相应明喻的简写,那么它就简单地与该明喻同义,最初听起来就不应该是反常的。紧张不应仅仅是表面现象,一个隐喻是通过包含一个内在的、具有实质性的紧张而起作用。正如“朱丽叶像太阳”这句话本身并没有什么紧张,因为他并没有将朱丽叶和太阳归为一类。而“朱丽叶是太阳”这个隐喻句子却是有概念紧张的存在的。 其次,赛尔认为明喻自身几乎是完全不提供信息的。“类似性是一个空洞的谓词:任何两个事物都在某个方面或另外的方面类似”(Searle 1979,p106)。根据塞尔的观点,每个事物都有许多种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属性,然而另一被认为与本事物相似的事物不可能在所有的属性上都与之重合。那么到底哪种属性在一个特定的比喻句中起作用,朴素明喻理论并没有说明。如“朱丽叶是太阳”被朴素明喻观点认为与“朱丽叶像太阳”是一致的。然而朱丽叶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被假定为像太阳?为什么仅仅选择太阳的某一特定属性来描述朱丽叶,朴素理论没有提供任解释。 语用理论 赛尔提出了关于隐喻的一种说明。认为隐喻性话语是真正的语言交流,而不是纯粹的因果关系,并且,它设定了一个认知机制,去计算值得称之为隐喻意义的东西。赛尔把隐喻意义看作也是被传达意义的说话者意义,并且用格莱斯装置去解释它,其方式与他解释间接语力的方式差不多。在塞尔看来,去解释隐喻如何起作用的问题,是下面这个一般性问题的一个特例,即去解释说话者意义何如与句子或词语意义相分离在建构一个隐喻理论时,我们的任务是试图陈述这样的原则,他们把字面的句子意义与隐喻的说话人的话语意义关联起来。(Searle 1975,p.92-3) 塞尔和戴维森在隐喻问题上一致处比较多。他们都否认语言表达式有特殊的隐喻意义;两个人都承认利用语言哲学主流中手边已有的工具就能够解释隐喻。但是,他们最大的不一致在于规则、原则和认知机制。戴维森坚决否认,而塞尔热衷提出。塞尔的理论有某些合理性,克服了戴维森所提出的对隐喻意义的主要反驳,但也引出了其他的反驳。 第一,如果隐喻意义简单的就是说话者意义,那么它就由说话者的意图所决定,并局限于后者。第二,塞尔自己的观点,即支撑隐喻的类似性本身通常是隐喻的。同时他又认为解释隐喻必须使用不同于生成一个可能的说话者意义范围所使用的原则或策略,而使用另一组原则或策略从那个范围中识别出哪个或哪些意义最有可能在当下场合起作用。这两点基本上相互矛盾。第三,有一种类比性的隐喻现象无可争议地涉及意义和意义转换,但塞尔的观点却没有触及它。 类比性隐喻 将隐喻作为类比的学说主要是关注词汇意义,即单词和短语的意义,而不是整个句子的意义。任何词,只要假定在它们出现其中的句子内部环境的适当变异,也可以具有任何数量的陌生的且截然有别的词汇意义。就像“in”和“on”这样的介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没有恒定的意义。 总结 总而言之,在哲学界对于隐喻普遍存在一种偏见。哲学家们倾向于认为,字面言语是默认的,隐喻性话语是偶尔的畸变,然而,事实上在日常语境中,语句很经常地被用在不同于其字面意义的意义上。几乎每一个句子都包含比喻性元素,各种理论都应突破自身的局限,得到更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Davidson (1978) “What Metaphor Mean.” In S. Sacks (ed) On Metapho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Searle (1975) “Indirect Speech Acts.” In P. Cole and J.L.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 3: Spee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