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能与元反应速率理论简介PPT课件.ppt_第1页
活化能与元反应速率理论简介PPT课件.ppt_第2页
活化能与元反应速率理论简介PPT课件.ppt_第3页
活化能与元反应速率理论简介PPT课件.ppt_第4页
活化能与元反应速率理论简介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活化能与元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一 阿伦尼乌斯方程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纯经验关系式 范特霍夫规则 j 范特霍夫没解决 Arrhenius提出j 0得到Arrhenius方程 1 Arrhenius方程微分式 Arrhenius方程积分式 Arrhenius方程指数式 Ea 活化能 A 指前因子 频率因子Arrhenius方程适用范围较广 只要速率方程为幂函数形式即可 但Ea只对元反应有物理意义 Arrhenius方程定积分式 2 元反应活化能Arrhenius反应速率理论假设 1 只有活化分子碰撞才是有效碰撞 2 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普通分子的平均能量差称为活化能 3 活化分子碰撞先形成 中间 活化状态 然后形成产物 4 活化能与温度无关 与反应性质有关 5 指前因子与分子的碰撞频率有关 3 化学反应 破 旧 立 新 能量 重心降低 热力学 自动过程实际上 先升后降 先 升 提高势能 需要能量后 降 降低势能 放出能量 元反应 2HI H2 2I 4 作用物跨越 能峰 产物 能峰 高低 活化能 能峰 只适于元反应 Ea Ea Q 反应热效应严格Ea应与温度有关 由三参量经验式 P383 得 Ea E mRT E与温度无关 则 Ea400kJ mol 1 反应困难 多数反应 40kJ mol 1 Ea 400kJ mol 1 5 2 活化能的作用 N E 对元反应 反应活化能低 活化分子多 反应快 反之 反应慢 活化能决定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 活化能大 反应对温度敏感 dlnk dT Ea RT2 改变温度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改变活化能反应速率变化更明显 热活化 光活化 机械活化 电活化 实质 改变反应途径 6 3 阿伦尼乌斯方程的应用 求实验活化能 图解法 计算法 对元反应求出实验活化能 对非元反应求出 实验 表观活化能 P384表观活化能无 能峰 的意义 已知活化能值和某一温度 T1 下的速率常数 k1 则可求出另一温度 T2 下的速率常数 k2 定积分式 7 阿氏方程对有非幂函数速率方程的反应不适用 所以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形式多样 P385图 二 简单碰撞理论 SCT 1 双分子碰撞理论双分子反应 F 产物 假设 反应物分子无内部结构和内部自由度的刚性球 相互无作用 碰撞完全弹性 反应分子必须通过碰撞才可能发生反应 活化碰撞才有效 8 活化碰撞 碰撞分子对的能量达到或超过某一定值 0 称为阈能 时 反应才能发生 在反应过程中 反应分子的速率分布始终遵守Maxwell Boltzmann分布 气体分子运动理论 单位体积内 单位时间作用物分子碰撞次数 碰撞数 Z 1 异种分子碰撞 9 与三参量公式比较 P386 m 1 2 10 2 同种分子碰撞 也得 阿氏公式得 lnk 1 T 呈线性关系 硬球碰撞理论得 ln k T1 2 1 T 呈线性关系 Ec 发生化学反应的最小临界能 Ec L 0Ea 两个平均能量的差值 许多反应 k理论 k实验 即 A理论 A实验 其值一般在10 1 10 4之间 11 反应 Ea kJ mol 1 A 10 9 mol 1 dm3 s 1 实验值 理论值 P NO O2 NO2 O10 50 80471 7 10 2 NO2 F2 NO2F F43 51 6592 7 10 2 NO2 CO NO CO2132121100 11 F2 ClO2 FClO2 F360 035477 5 10 4 2NOCl 2NO Cl2102 59 4590 16 2ClO Cl2 O200 058262 2 10 3 H I2 HI I220010700 19 H N2H4 H2 N2H380 359003 9 10 4 COCl Cl Cl2 CO3 5400656 15 H CCl4 HCl CCl316714005 10 3 某些双分子反应的动力学参量表 12 P 方位因子 不是能量因素 是构型因素 13 2 单分子碰撞理论C2H5F C2H4 HF 单分子反应 A P A E 和k 高压极限条件下的A E和k Lindemann等 时滞 time lag 理论 多原子分子A是经过与另一分子的碰撞而活化 活化分子A 需要时间进行分子内部能量传递 两种可能 完成反应 或失去活性 14 当k3 k2cM时 k k1cM r kcMcA 低压 cM小 15 高压 低压 单分子反应速率的降变 Lindemann机理特征 关于简单碰撞理论 说明了频率因子的概念 A f 碰撞次数或碰撞频率 适用于气体或液体的简单反应 单分子 双分子 三分子反应 缺陷 k从实验获得 半经验 对复杂分子反应 计算值与实验值有相当误差 引入的校正因子意义不明 16 三 过渡状态理论 TST u u rBE rEX rBX u u rBE rEX 17 反应势能面投影图 反应势能面剖面图 1mol物质反应 活化能为 18 反应机理为 BEX 产物 慢 导出 A与活化熵变有关 与碰撞理论的结果相比较得 P与活化熵有关 若知道过渡状态的构型 就可计算k值 绝对速率理论 BEX 的振动频率 19 5液相反应和多相反应动力学分析 气态 分子间作用力可忽略 分子运动理论描述晶态 质点排列有序溶剂影响液相反应主要内容两类方法 如反应 N2O5 2NO2 0 5O2 一 液相反应 20 21 Menschutkin型反应 如季胺盐形成反应 C2H5 3N C2H5I C2H5 4N I 373K下 不同溶剂中季胺盐形成反应的动力学参数 22 物理效应 离解 传质 传能 介电性 化学效应 催化 参与反应1 笼效应 cageeffect 溶液中的作用物分子由溶剂分子构筑起的笼所包围 23 停留时间 10 10秒 次数 100 1000 A B P kr Ea较大 一般在80kJ mol 1 即k d kr 整个反应由化学反应步骤控制 叫活化控制反应 Ea较小 多数有机溶剂中 约10kJ mol 1 即k d kr 整个反应由扩散步骤控制 叫扩散控制反应 24 H OH H2Ok 1 4 1011 mol 1 dm3 s 1 在己烷中 2I I2k 1 3 1010 mol 1 dm3 s 1扩散活化能 1 3 气化热上限 1010mol 1 dm3 s 12 过渡状态理论的应用 非电解质溶液 溶剂S中的标准活化自由能 基准溶剂中的标准活化自由能 25 电解质溶液 298K水溶液中 26 溶剂性质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i 溶剂物理性质 产物极性 作用物极性 极性溶剂有利于反应 ii 溶剂化的影响 活化络合物溶剂化强烈 活化络合物与作用物能量差小 则Ea小 对反应有利 27 二 多相反应 固 气 固 液 液 气 相 界面层中 反应步骤 1 2 3 4 5 连串反应机理 慢步骤为速空步 2 3 4 表面反应过程 1 5 扩散过程 28 多相反应为扩散控制 反应处于扩散区 多相反应为化学反应控制 条件改变 控制步骤改变 T 增加得多 增加得少 29 2019 12 29 30 影响因素 1 相界面的大小和性质 单位体积 质量 的界面大有利于反应 2 扩散速率 影响界面处反应物的浓度 3 热交换速率 影响界面处反应的温度 反应特征 反应在界面上进行 扩散过程必不可少 31 1 多相反应速率的扩散理论 扩散控制的多相反应1 扩散理论要点 形成扩散层 ZnO H2SO4 c cs co cH cZn2 溶液本体 作用物 csc0 ZnO 2H H2O Zn2 2Al 1 5O2 Al2O3Cu 0 5O2 CuO H Zn2 32 在扩散层中存在浓度梯度浓度梯度方向与扩散方向相反 总反应速率与扩散速率相等 r r扩 2 速率方程 33 D 扩散系数 由物质本性与T决定 单位 m2 s 1As 界面面积V 液相 气相 体积若扩散层内浓度为线性分布 则 定温下 34 讨论1 r As 2 r 1 水溶液中s l界面 3 10 3cm3 r c 对作用物 c c0 cs若反应速率较大 扩散为控制步骤 则 cs 0 c c0最大 提高c0 r增加对产物 c cs c0 若不断取走产物 c0 0 则 c cs最大 可提高r 35 4 r D T D 2 多相反应的吸附理论 化学反应控制的多相反应1 吸附理论要点 反应只发生在被界面吸附的粒子间 吸附和扩散均为快步骤 36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反应速率取决于被吸附粒子的浓度服从质量作用定律 r knAscn p 压强 b 吸附平衡常数 m 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 常数若界面反应为一级 则 37 讨论 r f k1 m As p 1 r与物性 界面大小有关不同的物质 不同的反应 m b等不同 As k1 r 2 r与反应温度有关T k1 r 3 r与搅拌强度等流动因素无关 特征 4 r与压强有关 38 压强低 p小 吸附弱 b小 bp 1 则 r k1 即 r p0 p b适中 应该有 r p0 1即 r k p1 n n 1 见图7 18 P398 如 PH3以W为催化剂的分解反应 883 993K p 130 660Pa r k p 0 13 1 3Pa r kp p 0 260Pa r kp 1 bp 39 3 混合控制设为扩散过程和一级化学反应过程混合控制 稳态下 r扩散 r反应 解得 称为表观速率常数 m s 1 40 体现了反应的阻力大小 过程总阻力等于各串联步骤阻力之和 kr kd k kd 扩散控制 kr与kd相差不大 混合控制 41 4 收缩核动力学模型 固体颗粒 流体 流体 固体颗粒 流体 流体 流体 流体 固体颗粒 42 5 金属氧化膜稀疏 扩散易 界面反应为速控步 膜致密 扩散难 扩散为速控步 两者之间 混合控制 则 设界面面积不变 氧化物厚度y 稳态下解得 43 反应初始阶段或氧化膜多孔 y很小 y2 y 或kD大 则 线性氧化阶段 氧化膜厚且致密 y很大 y2 y 或kD很小 则 呈抛物线关系 速率方程为 氧化膜由薄 厚 混合控制 44 6催化反应动力学 一 催化 catalysis 的概念 1 催化的定义催化作用 加入某物质 能显著改变反应速率的作用 催 阻 化剂 存在少量就能显著加快 降低 反应速率 而本身最后并无损耗的物质 自催化作用 反应产物之一对反应本身起的催化作用 45 自催化反应 2KMnO4 5H2C2O4 3H2SO4 2MnSO4 K2SO4 8H2O 10CO2473K Br2 C2H4 Br2C2H4 小玻璃容器中 反应加快 小玻璃容器内壁涂石蜡 反应停止 2 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 46 催化作用只能改变达到平衡的时间 而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规律 方向与限度 即Kc不变 始末态不变 G不变 G 0 可催化 Kc k k 催化同时 同力度改变r 和r 催化剂参与了化学反应 为反应开僻了一条新途径 可与原途径同时进行 47 催化反应的一般机理示意图E1 E2 E1 E3 E 1 E 2 E 1 E 3 48 表观活化能 Ec E3 E2 E 2若活化能降低不多 速率变化很大 则可能是表观频率因子的变化大所致 因为 与活化熵变有关 如HCOOH H2 CO2 在玻璃器皿和铑器皿中 活化能相近 反应速率相差10000倍 因为铑上的活化中心数非常大 49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C2H4 O2 CH3CHO 2CO2 2H2O k1 k2 k3 Ag选择催化反应1 主产物为环氧乙烷 Pd选择催化反应2 主产物为乙醛 50 二 均相催化 如蔗糖水解反应 为液相均相催化 NO即为气体催化剂 均相催化 气相催化 液相催化 酸碱催化 络合催化 作用物称为底物 51 优点 选择性高 活性高 缺点 催化剂的回收困难 不便于循环使用和连续操作 对设备腐蚀严重 1 酸碱催化在反应中存在质子传递 52 中性液 酸 或碱 性液 酸 碱 r r0 rc k0cS k1cScH k2cScHA k3cScOH k4cScA k0cS kH cS kHAcS kOH cS kA cS kcS 53 2 自催化反应k2 k1 r k2cAcP 若cA 0 则r 0 定态 加入少量A对定态体系扰动 可回到定态 若cP 0 也有r 0 定态 加入少量P对定态体系扰动 回不到原定态 若A和P均有造成失稳定态的功能 其功能的强弱由两者的相对量决定 体系将发生化学振荡 化学振荡发生要满足三个条件 54 三 多相催化 催化剂 固体 催化气相 液相反应催化活性 催化剂催化能力的大小 成熟期 稳定期 寿命 老化期 失效 55 老化原因 减小表面积 熔融 重结晶等 污染中毒 活性点被占据或破坏 Pt板 Pt丝 Pt粉 Pt黑 胶体Pt 固体 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