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重点.doc_第1页
语用学重点.doc_第2页
语用学重点.doc_第3页
语用学重点.doc_第4页
语用学重点.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什么是语用学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 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 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P15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4、话语P25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 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1)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假。这是“说什么”的问题。(2)量的原则。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这是“说多少”的问题。(3)关系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关联。这是说“为什么说”的问题。(4)方式原则。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条。 这是“如何说”的问题。(二)礼貌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简称PP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三)其他小类原则 P18 主要还有荷恩级差原则;列文森三原则;斯波柏、威尔逊的关联原则。还有顺序的原则,同现的原则,角色关系的原则,选择的原则等。6、语用预设(前提)答:语用学中的预设也是一种“言外之意”,是话语之外隐含的某种信息,它不属于话语的基本信息。语用预设也叫语用前提,往往就包含在话语的意思之中。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都早已知道的常识,或至少听到话语之后总能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1)预设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存在预设:用于陈述某人某事有一定性质的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象的存在。事实预设:用于陈述事实的表态性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象的事实。种类预设:凡是谓词意义可以包含某集合属性的话语,一般都预设所讨论对象属于某种范畴。性质预设。话语的语义成立对所涉及到的种种对象在性质特征上有一定要求,这种要求就是话语的性质预设。 信念预设。有些句义的成立必须义某种信念的确认为条件,这就是信念预设。(2)语用预设的几个重要特点共知性:指话语的预设对交际双方来说都是共同的背景知识,它可以不在话语表层明言,而隐含在言外。合适性:指预设所包含的语用意义对双方来说是符合通常的社会规范的,双方也都有能力做到。外显性:语用预设虽是言外之意,但在语言的表层有时也可以出现某种“外显性提示语”(3)预设的功能 以隐蔽的方式传递信息,能减轻说话者表述的负担。对方知道的信息不需要讲出来。无意识中流露真实信息,使听话人能听出(不是听见)说话人潜意识里的思想。可以将附带信息变为目的信息。在一定交际语境中,人们就会努力推理寻求预设以便把它升格为目的信息。 利用预设可以控制信息,以增强说服力。(4)预设的原则:合适性原则 信息传递的合适性原则 提出要求的合适性原则 心理定位的合适性原则人际协调的合适性原则 语义强调的合适性原则a.通过添加“确实”、“真的”、“一定”等加强信息可靠性的词语来实现的:b. 采取隐涵方式将语面意义表达一番来实现的: (5)预设的作用 预设可以间接地交流信息 预设可以影响交际效果 预设可以制约话语的形式 【预设和蕴涵的区别:预设和语境有关,蕴涵不涉及语境;预设有言外之意,而且言外之意可以推导。】p133 7、语用意义和语言意义的差别 P91答:语用意义是从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的行为来看的,是指语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所显现的内容和意义。又叫“言语意义”。 语言意义是指语法、语义平面所对应的意义,与静态的话语相应。包括通常所说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理性意义和关系意义等。 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量的多寡所带的信息量不同。语言意义是语言要素(词汇、语法、逻辑等)与客观世界联系的理性意义,信息量少。话语的语用意义信息量多,是理性意义+语言外的意义(主观意义、情感意义、语境意义等)(2)质的差别静态的语言义是自足的,动态的语用义则是开放的、鲜活的。(3)形的异同表示语用意义和表示语言意义的形式、结构相同;所表示的意义不同。8、言外之义p133答:言外之意是与一般语用意义、突现语用意义等相对的另一种语用意义。它们的区别在于:一般的、突现的语用意义大都在话语层面有所对应和体现,而言外之意更多的是由话语以外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语用意义,更需要凭借联想、推理等过程才能理解。它包括(1)语用预设的言外之义,具有共知性、合适性、外显性的特点。(2)句型转换的言外之义,具有依附性、模糊性的特点。(3)偏离规则的言外之义 ,故意违法质、量、关系、方式原则。(4)言内意义引申的言外之义,包括似同引申、逆反引申、音同引申。 (5)语境联想的言外之义9、色彩意义答:话语的色彩语用义是指话语内容、话语形式(结构)、关系之间的附加色彩意义,是理性意义之外的隐含意义。话语色彩的语用义包括:感情色彩义、形象色彩义(动态感、形态感、色彩感、音像感)、语体色彩义10、文化意义 P150答:话语的文化意义也是一种语用意义。它是语言外部因素如社会、时代、文化等再话语表层上的积淀和反映。(1)文化传统积淀的意义:文化意义种种有的外露、明显;有的隐含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差异话语的文化意义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在话语表层也就有不同的面貌。(2) 时代环境映现的意义:话语自身的时代烙印话语本身的演变就是历史性的。时代环境影响的意义作为语言外部的重要因素,时代环境对话语的意义也有较大的限定作用(3) 文化意义在语言中的表现方法:利用暗示传达、运用象征寄托、采用比喻表白、使用双关启发、利用歧解让人意会11、语用能力 P191是人们对语言有关的外部世界的了解和把握,它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又与非语言的知识有关世界的百科性知识相关。12、语境答: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它是语用交际系统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它是与具体的语用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语用过程相始终的、对语用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它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又同语用主体和话语实体互相渗透;它既是确定的,又是动态的,以语境场的方式在语用活动中发挥作用。13、语篇答: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前后衔接、 语义连贯、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言语作品。篇章的三大特征为:从功能看,篇章具有整体性功能;从层次看,传统语法的层次为句子复句段落篇章;从关系看,篇章内的内容在语义上都是相互有联系的。14、信息结构特点 P25答:语用学的角度看,言语交际过程就是信息传递、信息交换过程,由此可以把话语的结构看作使信息传递结构。信息结构单位有已知(旧)信息和未知(新)信息两大类。一般情况下的交际,总是由已知信息导入未知信息。“已知未知”便是常见的信息结构模式。在现代汉语中,旧信息常以话题形式表现出来,而对话题所做的说明则多为新信息。15、语用联想 P194答:联想是以大脑的功能和活动为物质基础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思维过程。(1)语用联想的情况很复杂,我们着眼于话语本身来分析联想的不同方式。词语(事物)的联想:具有形象性和关联性,类型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因果关系、情感关系、音同联想、连锁联想) 结构的联想:指人们根据词语时某些搭配而产生的语用联想、使之启动原有的背景知识,进而理解其语用意义。 (一般是语义结构超常)规则的联想:此处的规则是指语用的规则。是指读者理解话语时根据语用规则进行联想,提取大脑中储存的背景知识,以求得以加深理解。如违反语用规则联想言外之义(2)语用联想的特点:语用联想的过程是人脑复杂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不仅包括了想像,而且包括逻辑推理的过程。语用联想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大脑储存的背景知识以及语用能力。联想也要受话语本身的制约1、语用预设的特点 P134共知性:指话语的预设对交际双方来说都是共同的背景知识,正因为此,它可以不在话语表层明言,而隐含在言外。合适性:指预设所包含的语用意义对双方来说是符合通常的社会规范的,双方也都有能力做到。外显性:语用预设虽是言外之意,但在语言的表层有时也可以出现某种“外显性提示语”2、话语的特点 P42-46(层级、动静态)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是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片段,是交际活动的语言单位。(具体的句子)(1)话语的层级状态:语用学把词、短语(词组)、句子、句群、篇章、作品等称为话语的构成单位。就形式而言,这些单位形成了一种层级性:作品篇章句群句子短语(词组)词 作品作为话语单位篇章(段落)作为话语单位:祝福的最后一段,具体描写鲁镇祝福之夜的热闹气氛,用于反衬和深化祥林嫂的悲剧。 句群作为话语单位: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淌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复句作为话语单位: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 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加了生命,尽管它并不能在时间上延长它。单句作为话语单位:怎么还不回来呢? (2)话语的静、动状态:是从话语意义及同语用其他因素结合的角度来认识的。静态的话语,指话语片段本身。它不同语用的主体、语境等因素发生联系,它的意义是各种内部要素的意义的总和,亦即话语的语言性意义。对静态话语进行语义分析,即语言性意义的分析动态的话语,指话语同语用主体、语境条件等因素结合,在意义方面发生了变化,往往增加了诸多言外之义。对动态话语进行语用分析,即同语用主体、语境条件结合起来的语用意义分析话语的静态和动态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静态的话语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很显然,没有对话语理性意义透彻的理解,要进一步探究它的言外之义、弦外之音是不可能的。换言之,话语的动态分析必须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起步,否则将成为空中楼阁,或者分析结果与愿意大相径庭。3、话语意义两种类型 P48答:我们认为,从语用学的视角来看待话语意义,区分两个层面上的“意义”是最重要的。第一个层面的意义指语法、寓意平面所对应的意义,与静态的话语相应。它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理性意义和关系意义等。我们把这个层面的意义称为“话语的语言意义”或“话语的理性意义”。第二个层面的意义指进入语用分析平面所含有的意义,与动态话语相应。这是话语的语言意义再加上附带的意义。多为言外之义,我们叫做“话语的语用意义”或“话语的信息内容”。4、内、外部意义的关系 P76 (非重点)外部结构义:指句子的主谓、动宾等显性的(语法关系)结构意义;内部结构义:指句子内部的语义关系(如施事、受事、工具、结果、处所等语义)1)外部结构义和内部结构义外部结构义和内部结构义的一致性。如: 外部结构义和内部结构义的不一致性。如:2)线性的外部结构和立体的内部结构之不对称现象 外部与内部的“一对多”现象。如 外部与内部的“多对一”现象。如:1、言语行为(直接/间接)可能设计一段话(重点)2、【文化意义从(词汇方面)谈谈令你最熟悉的事物的文化意义】话语的文化意义是语言外部因素,如社会、时代、文化在词语表层上的积淀和反映。它附加上了各种文化的补充意义和情感色彩等,具有特定的语用意义。1、汉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前人故事常被后人有意识地加以引用、阐发,以达抒发自己情感的目的。这就是古诗文中常用的“用典”手法。所谓典故,本身便是文化传统的“集成块”,再加上作者用典时的用意,更使典故带上了浓厚的语用文化意义。在词中大量用典始于苏轼。词中用典,即使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