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生与文吏观后总结 观看了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的公开课: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系列之儒生与文吏后,对此做了一些知识总结和归纳,以便更好地吸收和消化,以下为总结文章。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士大夫是一个怎样的群体,通俗的来说,他们是古代中国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兼具知识分子和帝国官僚身份的士大夫们并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行政素养培训,更没有参加过“公务员考试”,而这一做法在现代官僚政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的韦伯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他眼中,衡量理性的行政体系的标准,就是政府任用那些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去处理政务,因而,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政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上仅此一家。但是韦伯可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史实,在中华帝国的初期秦王朝,政府的做法符合韦伯的那套理论,受过专门行政训练的刀笔吏(文法吏)成为国家的行政人员,而士大夫儒生们却遭到冷遇甚至是杀身之祸,秦以焚书坑儒待士人。当然,这也与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的理念不无关系。但是秦王朝这个庞大的政治机器二世而亡的命运说明了这一体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因此在汉朝初年,士大夫们进行反思并留下了许多批判之词,贾谊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框箧,而不知大体”;路温舒:“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那么到底何种方法才最适应那个时代的需求呢?从春秋战国直到秦汉的几百年间,探索的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过下面分析:一.士阶层的来源与形成。在中国早期时代,“士”是作为成年男子的大号的,“士”字,为斧之头部形象,象征成年男子,大家可能就会迷惑了,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在远古时代,石斧是成年男子的基本工具和兵器,所以上述现象就不会奇怪了。而“士”字在中国古代历史时期是如何演进的呢?从最初的成年男子称“士”,逐渐的发展为本氏族成年男子称“士”,带有了明显的排外情绪,后来又经过发展演变,“士”变成了王公贵族们的称号,再后来,到了西周春秋时期,高级贵族官员另称公,卿,大夫,“士”遂成为了贵族官员的最低等级之称,而战国的“士”,又有了新的定义,它是一个流动的社会阶层,凡有一德一艺的人皆可称士。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的下移是文化贵族的没落与平民获得知识才艺双重作用的结果。所以“士”有了许多代指的群体,学士(百家学者)策士(政治家,说客),术士(各种专门技能者)以及食客(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称“士”。设想一下,如果这种演变的脚步没有停止得话,说不定我们现在就要以士互相称呼了,同志,先生,小姐等等的称呼是不是会流行呢?也说不定啊。二乐师和史官。周代的士大夫和胥吏分工明确,士大夫不仅掌握着文化还参与行政,而胥吏多为行政人员。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提高自身的修养,遂形成了贵族士大夫的文化素养标准“九能”与“六艺”,“九能”是指:建绑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上传能说,表记能诔,祭祀能语,“六艺”指的是:“礼”,“乐”,“书”,“数”,“射”,“御”。标准的制定使得文人士大夫们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就像现今学生们“紧跟”高考考试大纲,焚膏继晷,夜以继日的在题海里游走,为的就是能成为新时期的士大夫们。周朝政治分工明确,史官和乐师是两大官职,史官主“书”主“法”,乐师司“礼”司“教”。首先谈一谈周代的乐师,“乐师”,在这里并不是狭隘的表示为掌管音乐的官员,它是一个大的概念,他们大多数由盲人组成,不仅主持乐曲礼仪,还承担着传承文化,教育子孙的职责。怪不得左丘明能写出历史巨著国语,盲人无疑是当时学术界的主流。清代俞正燮称;“通检三代以上书,乐外无所谓学。”诸子百家中对“乐”的看不一,儒家推崇,孔子生活的时代就已经是“礼崩乐坏”了,所以他要仿效先代,恢复礼乐社会,他的思想核心就是“礼”;法家厌恶,他们把“礼”看成是“六虱”之一,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道家弃之,墨家攻之。总之礼乐在那时候反对者占多数,“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也就不奇怪了,孔子当时的日子不好过啊。下面介绍史官,同样,这里的“史”也不能被理解为历史典籍或学说的意思,史官的职责为“掌管书以赞治”,也就是协助行政。他们要精通文档,机要,法典,监察,考课,财务,占卜历算等种种技能,他们要充分的使用文书和档案,严格遵守法规章,在政府行政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后代官员的起源多来自史官。“历代内外官制,遂名实贸迁,延革繁多,其由史职乃特多内外主要职务,恒出于史职”。看来现今的公务员们找到自己的祖师爷了。关于六艺的传承,也值得一提。“射”,“御”作为军事技能暂且不提,“礼”,“乐”,“书”,“数”四类的传承是值得研究的。大家可能错误的认为六艺都是由孔子传承的,其实不然,“礼”,“乐”之类不可否认,争议集中在“书”,“数”上。其实他们是由古代史官传授,下面是过硬的史料记载,“书”方面,“史留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汉兴,萧何草律,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书令史”。“数”方面,“术数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其法在算数,宜于天下,小学是也,职在太史,羲和掌之”,“算学博士,魏晋以来,多在史宫”。综上,史在传承中国古代教育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三儒史的分化与冲突。“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秦朝焚书坑儒的做法直接导致儒生地位的急剧下降,文吏们逐渐主持政务,承担更多的行政职能。有关此事,文章开头已有说明,不在赘述。汉朝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所以采取了一种中间道路“儒表法里”,平衡儒吏的地位以更好地治理国家,有史为证:汉武帝“独尊儒术”,同时又任用法家人物桑弘羊及酷吏张汤,赵禹,杜周等。而到了王莽变法时期,经过汉儒长期复古改制的呼吁,王莽征召数千名儒生,为太学筑舍万间,设六经三十博士。诸生万八百人,以协助变法。从坚守法制,纯用霸道,专倚文吏的秦政,经儒生文吏并用,“霸王道杂之”的汉政,直到充分贯彻儒家王道理想而文吏只是陪衬的王莽新政,历史仿佛经历了一个奇妙的两级转向。儒史你方唱罢我登场,成了一对势不两立的冤家。四儒生与文吏的合流。所谓“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儒生与文吏的关系也是如此,经过长期的分化和冲突,儒吏必将走向合流。首先,儒生逐渐“文吏化”,当时有头脑的儒生认识到只专于儒学必定会走进死胡同,故开始研习文吏的那一套东西。西汉“公孙弘习春秋,习文法之事,而又缘饰以儒术”;“郑弘、郑昌兄弟:皆明经治,通法律政事”;东汉“冯琨:治春秋严氏,韩诗、礼仓氏,兼律大杜”;“钟皓:以诗、律教门徒,门徒千余人”,由此观之,儒生文吏化开始盛行,同样,文吏们也开始“儒生化”,“路温舒本为狱小卒,习律令,后受春秋”;“于定国为文法世家,任廷尉后迎师习春秋”;“沛国陈氏:陈宠虽传法律,而兼好经书,陈宠、陈忠父子奏议,时时引经据典”。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儒吏论中总结了此现象,“执法之吏,不窥先王之典;缙绅之儒,不同律令之要先王见其如此也,是以陈其数,辅和民性,达其所壅,祛其所蔽,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济,刚柔自克也!”因而,后世的选官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从汉孝廉察举时:“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的分开考试到了魏明帝太和二年:“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申教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看似儒学地位上升,可是这是建立在儒生“文吏化”的基础上的。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容服务租赁合同范本
- 电气代维合同范本
- 产品销售合同范本格式2篇
- 厂房生活保障合同范本
- 兄弟房子转让合同范本
- 2025年卫生政策与管理知识测评试题及答案
- 知识竞赛题目及答案excel版
- 生物科技产业创新发展新趋势研究
- 2025年辅助判读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安全生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水箱拆除专项施工方案
- GB/T 41130-2021展览场馆安全管理基本要求
- GB/T 21733-2008茶饮料
- 纪委案件审理课件教材
- CorelDRAW教学讲解课件
- 人才管理-人才选用育留课件
- 成功八步课件
- 江苏省社会组织网上办事系统-操作手册
- 小学生打扫卫生值日表word模板
- 小学一年级开学第一课
- 贵州师范学院学生成绩修改补登申请表 - 贵州师范学院教务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