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各辩位的分工及职责.doc_第1页
关于各辩位的分工及职责.doc_第2页
关于各辩位的分工及职责.doc_第3页
关于各辩位的分工及职责.doc_第4页
关于各辩位的分工及职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关于各辩位分工及职责的个人见解一辩篇毫无疑问,辩论有辩和论两个方面,一部分人觉得一四辩偏论,二三辩偏辩。如果按照某些说法辩是辩驳对方观点,论是论述己方观点的话,个人觉得,它不一定。实际上之所以大家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一四辩有陈词。但是有陈词不代表就偏什么。一辩的确略有偏论。但是二三四辩偏什么,看个人爱好。二三辩以论为主是有的(而且还不少),四辩偏辩也是有的,比如2001年那位无冕之王,胡建彪。好了,继续从一辩开始讲。有人说对一辩最简单的要求:您脱个稿吧!半脱也行啊!是吧?还真不是。大家首先要明白一件事,脱稿不等于背稿。眼睛一睁就开始叽里咕噜的背,那样的方法还是不错的。但是它的针对性呢?在正方一辩也许还不明显,但是反方一辩这点却是尤其要注意,有的反方一辩明明都已经发现了对方明显的错误和立论针对性的时候,还是只论述己方的观点,这就有点太僵化了。可能有的人会说时间有限制,只够阐述己方观点,不能反驳对方立论。是啊,但请你注意,咱不用你反驳对方立论,但至少你要明白如何防御吧?至少说明对方论点的缺点吧,这就是一辩第一个不好做的地方。正方一辩是整场辩论的第一个发言者,他没有驳斥的对象,要做的只是把事先准备好的稿子认认真真地念好。不过,如果能在念出最后一个字时,恰恰时间结束的的牌子举起,可收到先声夺人之效。这一点也极难,纯属运气,所以不必强求。更多的人都是看着时间板而做到的,这样的总是给人不完美的感觉。不过如果能把念变成富有感情的陈述,就更好了。大家也都看过全辩或国辩的视频,那样的比赛都是临场抽正反方的,所以同志们注意了,像蒋舸、樊登这样的一辩是拿着定义和主线上场灵机应变的干说的,这才叫脱稿。一辩还有一项很重的任务,这个任务叫深入浅出。辩论的理论是越深越好,但是你不能要求场下的观众也跟你一样深,那叫扯淡,很少有观众能像辩手一样因为一个辩题而沉浸于一个方面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所以必然要深入浅出。让大家都懂,辩论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比赛(这是实话,它不像打篮球那样,比赛方便且随时能参加),所以就希望各位一辩在自己的一辩稿阐述的简单一点,有复杂的逻辑的时候,麻烦您打个类比举个例子,至少听上去让人容易接受。在新生杯赛制中,有盘问这个环节,虽然被盘问的人是从一、二、四中选出来的,但是一辩被选中的几率极大,所以一辩需要做好抗盘的准备。被盘问时要尽量克服紧张的心理,如果比赛准备得充分、辩题思考得比较深入,对方只要发问,大致的意图应该是能知道的,一旦知道了对方的意图,直接拆穿,再推翻。如果回答到一半被对方打断了,也不要着急,回答下一个问题是可以对刚刚的回答进行补充或者加一句“对方辩友刚刚断章取义了”再进行解释。如果对方时间用完而自己还剩下时间的话,最好能对刚刚的盘问进行小结。一辩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它是一方的开头词,头开不好,嘿嘿,基本挂掉。一辩的陈词发言应合理的包括概念和立论,定义实际上是明确辩论范围的,所以定义一定要合适客观认同符合己方观点,如果你方所说观点完全不符合客观认同,只是一味的迎合己方观点,甚至完全背离主流认同,那即是你赢了,也不会赢得尊重。而且那样也几乎不可能赢。而立论这个东西实际上个人觉得交大现在的方式太死板了,大家大部分都会采用三点立论,而且最后一点还死是个爱用升华,实际上,作为一辩阐述观点,我觉得升华不是什么时候都该用,三点立论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好,有的辩题有时候如果两点点立论就够了的话,何苦用三点呢?不要认为立论越多越好,越多的立论有时候越容易给对方攻击点。三点立论的确更加能给人一种协调美感,但是有时候也缺少了自然感。(扯远了,立论毕竟不是一辩自己定的。)而一辩稿的阐述不要太注意于具体形式,主持人式的一辩是好,但是不是所有的辩手都适合(这种先定义后立论按理而入的陈词我觉得就是主持人式),有时候其他的方式也不错,比如感性的方式,对于一些感性的辩题,比如爱比被爱更幸福这样的,就没什么定义好阐述的,一个爱一个幸福,就没了,而且这两个定义还是干脆没有正统的定义的。不同学术的方向不同的定义,那怎么办?有的定义是描述式定义,而描述就趋向于感性。一辩陈词是可以输入感性的,而且也要注意感情。比如在发言时先带入一段感性的例子,效果也蛮好的,卓越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曾经的一辩吴天,而吴天在2003年半决赛的一辩陈词,个人感觉蛮不错的。最后提出个人感觉的优秀一辩要求:女性一辩:打扮清秀(千万别妖艳)、微笑亲人(如果冷笑或者皮笑肉不笑的话.后果很惨)、声音体现知性美(当然也可以像邻家小妹那样俏皮可爱)姿态大方(很重要,尤其是女性)、理论清晰、用词严谨(一辩啊,总不能上去就让对方抓住口误吧)男性一辩:笑容自信(别显得自负)、说话气势足(但是别嚷)、绅士(也可以有点小风趣,绝对不可以耍无赖)、语言有煽动性(但不是哗众取宠)、女性要求的最后两点女性一辩卓越代表:吴天、蒋舸、姜丰.(很多.)男性一辩卓越代表:樊登.(很遗憾的一点男性一辩实际上不少,但为人所记住的不多,主要是我记住的不多,毕竟咱是男的,注意一个漂亮秀丽的一辩那也是人之常情是吧?哈哈)二辩篇二辩的工作说起来简单,那就是反驳对方观点,但是做起来绝不简单。首先在准备阶段,二辩需要猜测对方定义、标准以及论点(其他人当然也要猜测,但是主要由二辩来做),所以准备一定要充分,不然到了场上对方说出了一个己方想都没想过的关点,现场临时驳掉显然是不轻松的。确定了对方的主要论点之后,就要开始准便驳辩稿了。一篇最中规中矩的一辩稿包含这些部分:阐述辩题背景的大前提、对辩题中关键词汇的定义、评判标准以及主要论点。要驳掉这样一篇一辩稿需要循序渐进。首先是大前提,一般双方对大前提不会存在分歧,毕竟辩题的背景就摆在那里;接下来就是定义和评判标准,双方对定义和标准存在分歧十分常见的,如何定义在一辩篇中已经阐述,二辩就需要根据对方论点或者干脆把自己代入对方,猜测对方的定义及标准,然后再进行反驳;最后就是对方的主要论点,一般一辩稿都会将一个主要论点浓缩成一句话,二辩在场下分点写好驳辩稿后,到了场上就要根据对方给出的实际论点进行反驳,先驳论点再驳对方为阐述论点而给出的例子。虽然二辩稿是场下就写好的,但是在场上切不可光念稿子,场上的状况绝不可能跟你在场下预期的一样,所以临场的随机应变是必须的。二辩在对方一辩发言时,必须保持高度紧张,必须培养自己的速记能力,能够迅速准确的抓住对方的漏洞。你的对手说了什么永远都是你应该注意的一项。一般来说,二辩稿中,应该包含对方所犯错误的理论(如逻辑性错误和偷换概念等),临场总结出来的错误迅速进行归类汇总,并有条有理的说出来。另外,作为正方的二辩,发言在反方二辩之后,如果反方二辩的驳辩杀伤力太大,最好是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一定补救。虽说只有二辩有驳辩这个环节,但是到了赛场上四个人都要做反驳的工作,所以关于对方的论点以及该如何驳掉这些论点,都是需要四个人在场下充分交流、达到统一的。大家大多数都觉得三辩是临场反应最好的辩手,其实个人觉得不一定,三辩是反应最激烈的辩手,但是不是最好的反应辩手不一定。但是二辩的反应要做到,精准到位,逻辑严明。二辩的语言反驳语言不在于花俏,而在于实用(当然能花俏也好)。好了最后到提标准的时候了,二辩基本上没死板的标准,而大家也都有一个差不多的理解,只提一点,不要不顾逻辑,光凭语言哗众取宠,那是大忌,如果场上评委真的懂辩论的话,对位分肯定是拿不到了。最后,还是提一些个人觉得很优秀的二辩吧男性:郭宇宽、袁丁、 季翔、黄磊.(话说这几个二辩都是教科书般的人了)女性:郑玉佩(虽然当时被郭大侠一比确有差距,但还是很强悍)、李捷达、吴天(话说2003年她一个人做了两个人的活.).三辩篇在新生杯的赛制中,三辩的工作是盘问+盘问小结。一般三辩的问题都是一套一套的,通过一系列问题,达到盘问目的。那么三辩的盘问目的是哪些呢?如果你觉得己方的定义和标准不太好被理解或接受,那么可以通过盘问让定义与标准变得更加深入人心;你也可以通过盘问让对方辩友承认你方观点(对方辩友当然不会发自内心地承认你方观点,但我们希望对方辩友的口中能讲出有利于我们这边的东西);同样你也可以通过盘问攻击对方的定义、标准以及论点,使对方自相矛盾(这个要根据二辩的驳辩效果来看,二辩已经驳斥到位的点无需再强调,二辩没有驳倒的东西则需要进行攻击);或者对方在前面的环节中出现重大失误(非口误)或者处理不当的地方,在盘问环节可以揪出来。讲完了盘问的目的,再来看看盘问的方式。盘问的手段大致分为三种:1.打类比。通过类比,让你方观点显得天经地义或者让对方观点显得不可理喻。类比的好处之一是比较隐晦,被盘问方如果一时反应不过来那就极有可能在形式上承认了你方观点,类别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生动形象,让观点变得更好理解与接收。但是类别也有缺点,那就是任何类别都有漏洞、有类比不当的地方,被盘问方如果意识到了这个漏洞,一句“对方辩友类比不当”就可能废掉这个类比。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漏洞也分为致命的漏洞和无关紧要的漏洞,如果这个漏洞与场上讨论的焦点联系不大,那类比就还是有效的(比如一个辩题“是否赞成送老人进养老院”,将养老院比作幼儿园,如果对方指出将垂垂老矣的老人比作充满活力的幼儿是类比不当时,可以为类比进行辩护“老人与幼儿当然不一样,但是子女对老人的爱与父母对幼儿的爱却是同样深沉的”)。问完了类比,就可以将类比往实际讨论的问题上引了,或者在小结中再对类比进行解释。2.逻辑链。一般来说,要证明一个论点需要有一条内在的逻辑链,三辩可以将己方的逻辑链拿出来直接进行一系列的盘问,逼迫对方承认己方逻辑从而证明己方观点,或者将对方的逻辑链拿出来(这就需要在听对方一辩陈词时高度集中精力),废掉他们的论证过程。3.直接发问。这种情况下,一般是需要拿出一个对己方极为有利或者是对对方极为不利的事例或者数据,这就需要三遍将问题设计得简短有力、切中要害。不管是采取了上述三种方式中的哪一种,三遍都应该注意时间问题,毕竟问方只有45秒,所以问题应该尽量简短。问题如果设计得过长,首先占用了时间,其次等你问完了对方可能也不记得你的问题。再就是三辩的语速不能过快,一旦太快,场上场下的人可能都听不清你的问题。盘问问题出来后,可试着盘问队友,从而根据效果修改问题。盘问小结应该是现场性极强的东西,但是也可以提前写稿。比如根据你的盘问目的,写出相应的小结。但是场上的状况不会和预想的一模一样,所以小结更多的应该根据盘问的情况随机应变,可以指出对方被盘问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解释盘问的目的,或者己方一辩在被盘问的时候出现了纰漏也应该进行补救。好了,最后还是看看有哪些优秀的三辩吧。女性:马薇薇、王艳红(尽管她打得是二辩,但个人觉得适合三辩).(三辩让人记住的女性辩手变少了.).男性:余磊、王慰卿、严嘉、陈政鞃、陈国坤、张都.四辩篇与他人不同,别人最后一个环节才是自由辩论,而四辩第一个环节就是自由辩论(前提是盘问环节四辩没有被挑出来)。一个辩手在辩论场上是既要有激情又要有冷静,但是四辩在自由辩论之前最好要彻底的冷静。到了自由辩论的环节,一辩已经压力减小了,二三辩的头脑也开始转了,四辩的压力刚刚开始。在之前别人已经开战的时候,四辩一直憋屈着,一直没有机会,而当自由辩论开始,一般也就由四辩开枪,因为憋坏了。之前,很多时候由于一二三辩都在跟着对方思路走,那么有些方面是注意不到的,但是冷眼旁观的四辩一般比较容易发现对方剩下的漏洞,那么自由辩论第一个发言的一般也就是四辩,因为他这刀狠啊!而所谓的说法:“四辩第一个发言是因为求整体配合分”,那只是一个小小的附带功能,真正的整体配合看的不是这个,而是思路是否合拍。四辩容易分成两种风格,一种是将才也叫做儒将式,冲锋陷阵也有他,总结陈词也有他,这种人的自由辩语言现场掌控水平绝对不输队内三辩,总结陈词也是气势恢宏,大局观虽已达到大师水平却并未登峰造极,绝对能一锤定音,但是不一定能力挽狂澜。这种辩手一般存在于实力极为平衡队伍,四位辩手大体处于一个功力层次,顶多有一人略弱或略强,代表人物:路一鸣,周玄毅,薛乐,徐纯。第二种是帅才也可以叫做启蒙者式。所谓千军易得,一帅难求。启蒙者的意思就是此类辩手能够在比赛过程中让你产生对世界、人生乃至辩论本身意义的思考,可以站在比赛之上的高度讨论比赛的得失,与你交流人生的阅历,此类辩手一旦拥有,就等于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队伍,是我辈努力的方向。一支队伍只要有了一个帅才,即使其他三个人略弱也有可能成为一支强队。一般这种辩手在自由辩论得语言不一定多出彩,气势不一定多强,甚至会说的很少,但是却字字珠玑,每击必中(当然也有自由辩论照猛不误的时候,看队友争不争气了)。这也就是三辩时我说的四辩不一定会去迁就三辩,如果有这种四辩,三辩反而要跟着四辩的思路打。这种以一己之力就能扭转乾坤的人,我们称之为神人!代表人物:蒋昌建,黄执中,林正疆。不过一支队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四辩,要看具体配置,比如2001年武汉,你就是把黄执中给武汉,武汉也不会用,因为不合适。(但是实话说,第二种更难得)下面我们来看看结辩的风格和反驳的优先级。胡建彪曾经说,四辩就是打扫战场的。具体而言,主要是三个任务:对方有哪些伤员,赶紧扑上去补两刀捅死;自己有哪些兄弟受伤了,赶紧抬回来救好;把战利品啊啥的都抢到手,把旗子竖起来。这段话简明扼要的概括了四辩的3个职能:给予对方立论最后击、给予己方体系最后阐述以及基于辩题的最后升华。话虽如此,但是结辩时间有限,要在短短几分钟内把3大任务都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许多优秀的结辩在“破”、“立”和“升华”中,都有不同的取舍。也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风格的结辩在华语辩坛出现。根据观察,结辩风格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种:1、反驳为主,蕴立于驳:这种风格的典型是01国辩马来亚大学的胡渐彪,这种风格的特点是把对方的立论从定义到标准到底线到分论点一层层的剥离,或是将对手的逻辑证伪,或是证明对手逻辑偏题。待到把对方的立论驳的惨不忍睹了,最后再收一下,将自己没有说清楚的立论进一步阐述。这种打法的优点有三: 一、通过最猛烈的进攻,能够最有效杀伤对方立论,让对手辛苦一场辛勤构建起来的逻辑体系从形式上被推倒。 二、现场效果极强,即使是准备好的反驳也能给人以很强的临场感。并且,相对另外两种风格,这种结辩给予了突发事件(对手新奇立论)充足的应对时间,不至于因为准备过多而束手束脚。 三、对于逻辑性强的辩手,即使语言组织和知识底蕴稍差,也可以不惧任何对手。所以理工科学校和国外辩手比较喜欢这种模式。 但是这种打法也有明显的缺点: 首先,辩论的终极意义在于说服大家信任你方观点而不是反驳。这种非此即彼的两分法式的总结的手段方式却主要在反驳。退一万步讲,就算证明对方的论证全是错的,也不代表己方辩题成立啊。 其次,由于时间有限,在着重于反驳的同时,也牺牲了进一步申论的机会,也挤占了价值升华的空间。这使得,在之前己方立论没有说清楚的情况下,一旦反驳不能得手,将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不过总的来说,这种反驳在实战中是非常有效的,胜率也高,执行也相对容易些。关于反驳为主的结辩,胡渐彪在01年的3场比赛给出了近乎是教科书式的3个模板。而在陈晓欢和萧慧敏身上也有这种风格的体现。2、升华为主,蕴驳于立:很多人第一次看黄执中比赛的辩手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哇,原来辩论还可以这么打!”但是也有很多辩手会产生疑惑:“他的稿子是不是事先准备然后背一下啊?” 其实这就是很多初学者的误区,认为反驳才是临场的,而陈述则一定是准备的。其实,反驳也可以随意准备的,而申论和价值升华也可以是基于现场做的。典型的比赛,可以参看95国辩的林正疆、03国辩的黄执中。 这种结辩风格的特点可以做如下的归纳:在结辩的时候,以之前环节所没有的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今天的辩题,先把己方的之前没说完的逻辑说清,然后更进一步说出新的价值理念。他敢于承认反例,敢于承认对方的观点,甚至敢于承认对方的立场,并且,他还总是能赢。因此,这种打法的优点就呼之欲出了:首先,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和维度说清楚自己的立论,不至于让评委和观众在听完一场比赛之后仍旧不知所云。有些时候,立论在自由辩论没有讲穿,但在总结一下子点破,听众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其次,能带给评委和观众全新的思考。由于引入了新的视角和价值的升华,使得听众在聆听总结的时候不仅仅是抱着一种娱乐的心态来看一场斗嘴,而是真正的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思维进化。然而,这种打法执行却不是那么容易。一个辩手要想驾驭这种打法,必须有极深的知识厚度和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一旦底蕴不足却试图强练升华,不但没什么好效果,还会给人“有背而来”或者滥煽情的感觉。而“新手学黄执中必死”,似乎也成为了辩论圈内的一个普遍现象。其次,由于结辩缺乏足够而严密的逻辑和充分的事实论据,这样的结辩总让人“感同身受却又像是空中阁楼”。不过总体来说,这种结辩方式能力挽狂澜,可以在比赛最后高屋建瓴,以极高的视角俯视全场力压对手。当然,要求也是最高的一种结辩方式。天山童姥刻在石壁上的武功,不允许她的弟子在40岁前去练,并不是因为她小气,而是因为内力修为不到家,强练有害无益。3、平行驳立: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总结套路,先归纳总结对方的几处错误,然后再进一步陈述己方的观点。比较典型的模型可以参看99国辩路一鸣的总结陈词或者蒋昌建的。不看模型也可以,因为大部分的结辩用的都是这种风格。这种风格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一个“稳”字:它既包含了反驳,不至于现场感缺失,也有一定的区间来化解对方的奇兵;它又包含了申论和升华,所以不像反驳为主的结辩那样只破不立。然而,这种看似破与立结合的风格却也不是那么好操作的。到底反驳多少,反驳什么?到底重申立论还是价值升华?当破和立都要追求的时候,却会发现也许会陷入没有一个能够讲透的窘境。并且,稳妥也常常意味着牺牲掉属于自己的特色。从初学者使用的效果来看,又很容易受到准备的束缚。而且,当我们看过比赛之后更会发现,这种平行驳立的方式更需要极佳的演讲口才,你不会演讲就容易让人感觉腻。因为你是在走一条向上的路,容易越来越抒情,一个把握不好,比上一种还容易滥情,有时候却容易反过来,虎头蛇尾,感情不够。个人以为,以上三大种风格本身都是中性的,无所谓谁优谁劣,到底采用何种方式,要根据辩手自己的风格体系,要根据具体的比赛情况而定。但是,无论采用哪种结辩方式,反驳和申论如何进行则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那结辩的反驳该如何进行呢?将按照优先级进行分析。最优先:立论的前提,通常表现为定义或标准。在场上往往会发现这种情况,双方的定义或者标准完全不一样,却各自能开展一整套的形式逻辑体系。此时必须先攻破对手的前提,才能开展交锋。比如 “人类因勤奋/懒惰而进步”中,正方的“因”定义为“凭借”,而反方的“因”定义为“原因”。此时比赛双方如果不攻破对方的定义,就根本无从反驳对手的分论点。而标准的不同也会导致相同的影响,比如 “拼车出行利大于弊/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