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方案比选.ppt_第1页
施工方案比选.ppt_第2页
施工方案比选.ppt_第3页
施工方案比选.ppt_第4页
施工方案比选.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凤凰和美苑 郭梦醒 小组成员 朱景明 李泽 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建筑基坑支护技才规程 JGJ120 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 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 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JGJ18 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 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 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 2002 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GJ32 J12 2005 本工程主体结构设计图纸 本工程勘察报告 基坑周边环境条件 基坑招标文件 設計說明 工程概况 方案比选 监测检测 工程概况 1 1概况拟建赛虹桥项目 NO 2007G79地块 经南京市发改委批准 由江苏凤凰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房地产项目 该项目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长虹南路西营村地块 东至宁芜铁路 西至风台南路 南至规划道路 北至长虹南路 总占地面积64433 5m2 总建筑面积254395 53m2其中地上196773 75m2 地下车库57621 78m2 本项目主要由1幢25层高层 框剪结构 8幢33 34层超高层 框剪结构 及4层商业用房 框架结构 3层幼儿园 框架结构 2层社区服务中心 框架结构 组成 全场设一层地下室 基坑开挖面积约560000m2 基坑周长约980m 基坑总图如下 注 0 00相当于绝对标高8 50m 基坑开挖深度表 1 2基坑周边环境北侧 为长虹北路 地下室外墙距离用地红线10 17m左右 东侧 为规划道路 地下室外墙距用地红线3m左右 距宁芜铁路38m左右 南侧 地下室外墙距离用地红线约3m 西南段地下室外墙距用地红线约13m 距七层居民住宅楼约20m 住宅楼基础型式不详 按浅基础考虑 西侧 地下室外墙距现有围墙18m左右 围墙外为风台南路 1 3地质条件 1 场地地形 地貌拟建场地隶属于长江漫滩相地貌单元 经人工改造 原有地貌已不复存在 拟建场地地表为建筑拆迁杂填土 目前场地地形为西低东高趋势 孔口高程为7 10 12 16米 最大高差为5 06米 2 水文地质特征本次勘探揭露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 赋存于1层填土空隙和2层土孔隙中 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及侧向补给 以蒸发 侧项迳流方式排泄为主 5层含卵砾石粉质粘土含少量地下水 富水性不均 具承压性质 局部浅埋地段可能对本工程建设有一定影响 勘探期间测得孔隙潜水初见水位埋深0 8 4 5m 稳定水位埋深0 60 4 30m 5层含卯砾石粉质粘土含少量地下水 具承压性质 分布不均 连通性差 测得承压水位埋深7 60 22 60m 基坑开挖支护与工程降水设计参数建议值见下表 基坑支护参数表 1 4基坑安全等级综上所述 本工程基坑面规模大 开挖深度深 土层性质差 周边环境条件一般 应按照国家行业标准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 99中规定的二级基坑进行设计 重要性系数 0 1 0 方案比选 2 1本基坑工程具有如下特点1 平面规模大 2 场地土质条件差 东部渗透系数大 地层起伏变化大 3 周边环境条件较复杂 2 2支护结构选择综合考虑地质 环境 挖深等诸方面因素 本着 安全可靠 经济合理 技术可行 方便施工 的原则 本基坑采用的支护方案为 1 BC段 DEFG段采用钻孔灌注桩加一层混凝土内支撑作为支护结构 2 AB CD MA段采用悬臂钻孔桩支护 3 GHJK段采用拉锚桩支护 4 KLM段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护 5 基坑MABCDEF段由于双轴深搅桩难以进入风化岩 造成土岩接触面漏水 故采三轴深搅桩止水 6 FG段 此段基坑开挖面上有砂层 为保证止水效果 采用三轴深搅桩止水 7 GHJK段主要为淤泥质土 采用双轴套打深搅桩进行止水 8 坑内采用管井进行降水 9 基坑内高差采用深搅桩加固处理 MABCDEF段开挖深度 4 40m 6m 一层地下室 地质情况 场地土质条件差 东部渗透系数大 地层起伏变化大拟用方案 方案1 搅拌桩 格构式 挡土墙 方案2 灌注桩后加搅拌桩或旋喷桩止水 设一道支撑 方案3 环境允许 打设钢板桩或预制混凝上板桩 设1 2道支撑 方案4 对于挟长的排管工程采用主柱横挡板或打设钢板桩加设支撑 方案比选 本次基坑支护方案比选是根据地层 开挖深度 周边环境的不同进行比选 选出一个相对适合本基坑的支护方案 各种支护方案及其特点分析如上表所示 桩锚支护结构经勘察单位地质勘察后 建议采用桩锚支护 但因其锚杆超出建筑红线而需占用了别人的场地 需经相关单位的同意后 才可使用 再者 因国家现已限制地层注浆造成环境污染 而施工锚杆时需要注浆 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若采用桩锚支护 则需设置多排锚索 每层锚索均需一定的施工工期及龄期 因而总施工工期较长 同时 锚索由于设置多排 其工程量较大 因而工程造价较高 但考虑到该工程面临土质条件问题 需止水 故建议采用三轴搅拌桩 兼做止水帷幕 内支撑支护结构内支撑支护结构形式结构简洁 受力路径明确 便于施工 且属于自稳结构 支撑内力在杆件中传递 能够较好的控制变形 而且其变形较小 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较小 但在本工程中面临的止水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 通过对以上个方案的比较 上述支护方案各有优缺点 从技术上讲除部分方案本工程不宜采用外 可以采用的支护方案有多种 但只有同时综合考虑安全 经济 工期等多方面因素 才能使支护方案最终做到安全可行 经济合理 首先根据地层 开挖深度 周边环境的不同详细对基坑支护分段 然后对每一段按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价到高价的先后顺序进行试算 比较 同时兼顾工期及其他工程条件 最后选择最佳的方案 支护方案选择的总体思路 本基坑MABCDEF段开挖深度均匀 地层条件差 地下水位高 且在勘察范围内没有隔水层 周边环境条件差异大 综合考虑本基坑工程 经过充分的比较 论证 试算后 确定本基坑工程支护方案为三轴深搅桩 监测检测 由于本基坑开挖深度大 周边环境复杂 基坑开挖和地下室施工期间可能会对基坑外侧一定范围内的四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有关各方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做好相关工作 基坑土体开挖施工期间加强对基坑支护结构 邻近建 构 筑物 道路 土体及地下管线的观察 发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通知有关单位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消除隐患 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一 监测依据 1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 99 2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 2007 3 精密水准测量规范 GB T15314 940 4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8 2007 5 城市测量规范 CJJ8 99 6 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 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7 20028 基坑周边构筑物 道路 地下管线等环境条件及使用状况9 行政主管部门对管线及构筑物的具体要求 二 基坑安全等级 基坑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 三 监测范围与对象 1 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相邻环境 房屋 道路 管线 以及围护结构本身均需进行监测 2 基坑变形观测基准点必须位于基坑变形影响范围之外 距基坑边不小于3倍基坑挖深 并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每个测区不少于3个测量基准点 3 在基坑土方开挖前对各测试项目进行不少于3次初始数据的采集 保证初始数据准确 连续 可靠 四 监测频率 1 支护桩顶水平位移 立柱沉 隆 支撑轴力 支护桩深层位移监测频率 1 基坑开挖初期 挖深小于5 0米 每隔1 2天监测一次 如出现异常现象加密监测 2 基坑挖深超过3m时 每隔1天监测一次 如出现异常现象每天监测一次 3 基坑开挖接近坑底及挖到底标高后一周内 每天监测一次 如出现异常加密监测 甚至24小时连续监测 4 基础底板施工期间 每隔1天监测一次 如出现异常每天监测一次 5 基础底板浇筑完毕后 每隔2 3天监测一次 6 支撑拆除前监测一次 拆除过程中每天测一次 拆除后的3天至一周每天监测一次 2 周边建筑物沉降 周边道路及坡顶土体沉降 周边管线的沉降 水平位移监测频率 1 围护桩施工期间 每隔1 2天监测一次 2 土方开挖到主体结构施工至 0 00期间 监测频率与围护桩变形监测频率一致 当超过报警值时 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监测时间间隔 加密监测频率 甚至跟踪监测 五 仪器设备及精度要求 1 水平位移观测测量变形点的中误差 1 5mm 2 垂直沉降监测变形点中误差 0 15mm 3 深层位移监测精度不低于0 1mm 4 支撑轴力监测精度不低于0 5 F S 5 测量精度尚应满足国家及行业有关规范要求 六 监测的控制要求 1 支护桩 桩身水平位移速率 3mm d 位移总量 30mm 2 周围道路的沉降速率 2mm d 累计沉降量 0 5 挖深 建筑物差异沉降 2 1000 立柱桩沉 隆速率 0 5mm d 累计沉 隆量 10mm 3 支撑轴力 不超过设计值的75 七 其它要求 1 监测单位必须具有 深基坑支护工程监测 资格 监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