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山市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题,80分,将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 非常重视祭祀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故B正确。土地和五谷不能说明非常重视祭祀,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农业与土地的关系,故C排除。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是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材料未涉及,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特点2.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 土地过度集中B. 有田者无力可耕C. 小农户个体经营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项排除;题干中地权依然三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3.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A. 封闭性B. 分散性C. 连续性D. 脆弱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到“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等信息足以证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其它的几个特性均与材料的意思不相符合。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名师点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们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当今的高考试题选项的区分度一般较小,备选项中的陷阱越来越多、越来越隐蔽。当剩下两个选项无法选择时,就要比较每一个选项之间的的关系了。因为目前现行的每一道选择题都是最佳选择题。例如,选项与选项之间是否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否是因果关系,是否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等。4.“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描述的是播种工具,耧车属于播种工具,西汉时期发明,故B项正确;A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排除;C属于耙地技术,不符合题意;D是唐朝的曲辕犁,不符合题意。5.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A. 家庭手工业B. 田庄手工业C. 工场手工业D. 官营手工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其中,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答案为D。家庭手工业主要满足自己的需要,A错误。田庄手工业是属于地主建立的田庄内实行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规模小于官营手工业,B错误。工场手工业即是私营手工业,长期规模小,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C错误。【点睛】官营手工业 1. 产品供皇室贵族使用;2.产品不投放市场;3.由官府控制,集中进行大作坊生产;4 .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产品大多精美,长期领先于世界。家庭手工业 产品用于满足自身需要和缴纳贡赋。私营手工业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6.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当时()A. 纺织业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B. 男女平等,妇女的作用受到重视C. 纺织业由国家经营管理,地位高D. 主张实现多种经济形式均衡发展【答案】A【解析】从“妇功”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就可以看出,家庭纺织业在传统社会生产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与史实不符,当时是男尊女卑的时代;C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国家经营;D选项与材料叙述的内容无关,故排除。7.“它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中国人把那个看似普通的泥土,在水与火的灵动下,在中国人心灵与精神的升华中,成就出这种美丽的器皿。”这描述的是中国的A. 青铜器B. 铁器C. 玉器D. 瓷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瓷器是用瓷土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器物。根据材料中“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等信息可知,题中描述的是瓷器。所以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8.日本近代汉学家内藤湖南说:“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文中“宋代发生的商业革命”不包括A.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 坊市界限不复存在C. 出现了区域性的大商帮D. 出现晓市、夜市【答案】C【解析】明清时期出现区域性的大商帮,以徽商、晋商为代表,所以C不是“宋代发生的商业革命”的表现,其余选项都是宋代出现的现象,故排除A、B、D,选C。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这种命题方式考查学生历史记忆能力,也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就本题而言,不难发现商帮是明清时期地域性商人群体,非宋代出现的,所以选C。9.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D. 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古代中国农民阶级处于被压迫地位,其社会地位并不高,故A错误;古代工商业发展并未因为“抑商”政策而停滞,故B错误;材料“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说明国家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故C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存商业、进官商”,即官府对商业的控制,而不是说明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故D错误。故选C。10.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近代指的是资本主义的萌芽。选项中C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1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A. 大批洋货涌入中国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C. 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D.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并日益商品化【答案】D【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就是其解体的表现,故D项表述正确;A是其原因而不是含义,BC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BC三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自然经济解体的含义。12.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A. 洋务企业的诱导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C.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题干反映了1895年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取了快速发展,注意时间信息: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因此,题干时间界限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段。A项是19世纪六七十年,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因素,排除;B项是初步发展阶段的因素之一,但不符合“主要得益于”的题干限制;C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不符合题意;马关条约签订后,为赔款而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符合题意。故选D项。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表现【名师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13.从下面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直隶(含天津)江苏(含上海)浙江广东山东福建湖北奉天其余省份58%1982%537%422%396%256%243%243%102%A.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B. 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C. 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比处于劣势D. 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我国民族企业的分布,当时大致处于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时期,排除A;材料直接反映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故选B;材料无关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比较,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封建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14.如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总额发展变化的一幅曲线图,从1866年到1956年90年间共出现三个资本总额的投资高峰,其中第二个高峰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B. 洋务运动的推动C. 南京国民政府激励政策D. 相对和平的国内外环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题眼是“第二个高峰”。从图示可知,第二个高峰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191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年),鼓励发展民族工业,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故C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不可能出现和平的国内外环境,故D项错误。15.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出现过一个特殊的阶段,被人称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却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该“经济奇迹”出现的关键机遇是A.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 民国政府实施奖励实业的政策D. 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一战期间,因为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战争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因此该“经济奇迹”出现的关键机遇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故B项正确。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发生在1895年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C项虽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但不是关键机遇,故C项排除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晚于一战结束时间1918年,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考查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关键机遇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決问题的能力和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掌握,关键词是“一战期间”16.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出现上述状况的政治前提是A. 华侨竞相回国投资办厂B. 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C. 各类实业团体广泛建立D.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所学,“民国初年”指的是19121919年,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B项是外部客观原因,排除;AC两项均属于经济方面,与题干“政治前提”要求不符,排除;由于辛亥革命的开展,推翻了清朝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政治障碍(封建主义),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D。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初年的状况【名师点睛】把握到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17.人们用如下情景描述20世纪30年代的境况:一把写着“提倡”的残破扇子,扇子写着“实业”的燃烧着的蜡烛,此情景含义是()A. 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外企的排挤B.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潮流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方兴未艾D. 民族工业走向衰败不可避免【答案】D【解析】“写着提倡的残破扇子,扇子写着实业的燃烧着的蜡烛”说明民族工业的衰败,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外企的排挤,故A项错误;材料的寓意是走向衰败,不是成为潮流,故B项错误;“方兴未艾”和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18.1947年上海,西药盘尼西林针剂已经像黄金一样,成为硬通货在市面流通。老百姓抢购日用品,文人囤积白纸,医生囤积紧俏药品,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这反映了当时A. 黄金无法购买实物B. 市场上纸币非常缺乏C. 通货膨胀非常严重D. 日用品价格比较稳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1947年的上海”“西药盘尼西林针剂已经像黄金一样,成为硬通货在市面流通”“各个行业的人都在想尽办法将手中的法币换成实物”说明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纸币发行泛滥,导致通货膨胀严重,故C项正确,AB项错误;由于通货膨胀严重,所以价格飞涨,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国统区的经济19.“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忌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上述史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 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B. 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C. 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D. 近代民族工业从诞生之初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排挤、压迫【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材料讲的是本国纺纱厂在洋商的阻挠之下破产,这说明了民族工业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和压榨,所以答案选D,排除B;材料并没有涉及近代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所以排除A;由材料不能得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排除C。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20.1912年,孙中山对袁世凯说:“十年之内,大总统非公莫属。”“希望您当十年总统,十年之内我筑成铁路二十五万里,您练精兵五百万。”这段话反映了孙中山的救国理念由革命救国转向A. 实业救国B. 教育救国C. 军事救国D. 法制救国【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十年之内我筑成铁路二十五万里”,说明孙中山是想发展铁路事业,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反映出孙中山的救国理念由革命救国转向实业救国。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中的“教育”“军事”和“法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C、D项。2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其决定性因素是A.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C.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人数少,力量单薄D.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一产生就受到来自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答案】A【解析】【详解】集合所学知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答案为A。中国民族企业资金少,规模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人数少,力量单薄和受到来自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的特点取决于中国的社会性质,所以BCD错误。22.下图中的历史信息体现的建设成就是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A. 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 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C. “大跃进”改变经济落后局面D.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活力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都是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答案为B。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是1952年,与题目内容不符,A错误。“大跃进”不但没有改变经济的落后,反而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经济严重困难,C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进行,D错误。23.1958年一则新闻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以上信息A. 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 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 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 这是“大跃进”,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亩产35956斤的现象,明显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是“大跃进”中“浮夸风”盛行的体现,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追求,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故答案为D。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不是农业合作化运动,A错误。B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4.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那么,在此之前,我国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经济制度是A. 国家所有、个体经营B. 集体所有、集体经营C. 集体所有、三权分置D. 国家所有、合作经营【答案】B【解析】我国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经济制度是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基本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C、D项。25.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 “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D. “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B正确;A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故排除;C是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故排除;D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口号,故排除。26.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 增强企业活力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选项C明显错误,选项BD是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7.20世纪90年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步骤是,开发开放A. 深圳B. 浦东C. 厦门D. 海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为小。结合所学,20世纪90年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步骤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故选B.A、C为1980年,D为1988年。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28.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材料中的“它”是指A. 国有企业改革B.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C.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题干中会议中共十四大以及材料中“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故本题选择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29.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A. 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B. 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C. 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D.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答案】D【解析】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故A项错误;B、C两项不符合史实;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是在1992年十四大,符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对经济特区定位的时代背景,故D项正确。【名师点睛】首先依据材料排除无关选项,其次排除语言表述不准确、错误及不恰当的选项即可。30.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5日至1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D.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因此C项说法正确。同时B项说法可以排除; A项说法发生在80年代,可以排除;D项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切入,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行思考。31.据徐柯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A. 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无作用B. 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旧有统治秩序C. 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支持D. 社会革命过程曲折【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仍有不少士绅反对剪辫,甚至成立“保辫会”,以致到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材料主旨能够体现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的曲折性,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无作用的说法本身错误,不符合题意,A错误;B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士绅”属于社会的上层人士,而不是基层民众,C项错误。32.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这反映出A. 国人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B. 国家贫穷落后C. “左”倾思想盛行D. 当时的世界时尚【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文革”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盛行,在衣着上以灰、绿、蓝的军装和“干部服”为主,故本题应选C项;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肥”不符,故排除;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干部服盛行”不符,故排除;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灰”、“肥”不符,故排除。33.2013年3月12日,一个特殊的族谱展览在佛山市图书馆开展。66岁的佛山人庞日泉共花了18年时间手写完成了佛山陈氏、庞氏九卷族谱长卷,反映了这两个家族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的原因有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进步文化教育的普及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是因为社会制度变革后提倡男女平等。故项正确。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女性大量参与社会生产,因而女性社会地位提升。故项正确。民主政治的普及,女性获得相应政治权利也是一大因素。故项正确。文化教育的普及使得女性接受教育,同时社会观念进步,也是其进入族谱的一大原因。故项正确。综上所述,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34.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导致这一改变的重要因素是A. 服饰的中西合璧B. 报刊杂志的创办C. 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D. 交通通信工具的改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时间观念的改变影响最大的是应该是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影响35.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而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A. 电话B. 有线电报C. 无线电报D. 广播电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信息“人手能用、着而能得声”可以判断是电话。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传递的是文字信息;D广播电台不可能人手而能用。因此选A。考点:近代科技、社会生活点评:近年来高考历史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改变了以往以政治史为主,附带部分经济和文化史,而严重忽略普通而广泛的社会生活史的倾向,在探索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步改变了以往排斥或忽略社会生活史的误区,涉及了更多社会下层人们的角度、体现了命题对“从生活走向历史,从历史走向社会”理念的执着追求。如考查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和影响,认识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36.1960年,美国总统选举,候选人辩论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年轻有为,整洁干练,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比对手更好的印象,而收音机听众却感觉其对手尼克松表现更佳。为此我们可以认为A. 影视对国家的政治走向起决定作用B. 现代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竞争力C. 电视、广播的政治功能越显突出D. 现代科学技术让竞选变得更加激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电视与广播的功能,即作为竞选宣传的手段,而且各有优劣,因此C符合题意,A夸大了影视对政治的作用,B的表述不合题意,因为两种手段对不同人优势各不一样,D的“激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C。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电视、广播的功能37.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目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史实,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的影响,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反映互联网具有负面影响,应该排除项,故选C项。38.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艺术形式。如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A. 农业合作化B. “大跃进”运动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题考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相关知识点。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以及对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可知右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根据所学知识,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农业合作化,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体系探索一五计划39.“中国就像一个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材料中“新路”的本质含义是A. 强有力的宏观调控B. 市场主导资源配置C.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D. 积极融入全球化【答案】C【解析】【详解】改革开放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说明改革开放的中国必然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即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道路,C正确。A是计划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房地产抵押权预售合同范本
- 2025版房屋买卖三方合同定金及房屋交易合同解除后争议解决机制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能源运输服务-煤矸石专项运输合同
- 二零二五版保密协议书范本(含专利申请信息)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电缆敷设及安全防护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工矿产品风险管理服务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会议室装修合同-会议室装修施工质量保证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土地经营权买卖合同打印模板
- 2025版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消防安全协议
- 岩石力学课件-侧压力
- GB/T 9871-200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老化性能的测定拉伸应力松弛试验
- GB/T 26480-2011阀门的检验和试验
- GB/T 19861-2005丙烯酸系阴离子交换树脂强碱基团、弱碱基团和弱酸基团交换容量测定方法
- GB/T 11085-1989散装液态石油产品损耗
- GB 30000.3-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3部分:易燃气体
- 《材料力学》说课-课件
- (完整版)沪教牛津版小学一至六年级英语单词汇总(最新)
- JJF 1587-2016 数字多用表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完整课件-西方经济学下册(第二版)
- 机械制图教学通用课件(全套)
- 天星择日的基本原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