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城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标准文本_第1页
孔城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标准文本_第2页
孔城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标准文本_第3页
孔城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标准文本_第4页
孔城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标准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申报标准文本项 目 名 称 桐城市孔城镇土地治理项目 项 目 年 度 2007 年 度 项目申报单位(盖章)桐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项目申报文号 项目申报日期 2006 年12月6日 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制一、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名称桐城市孔城镇土地治理项目项目年度2007年度项目类别中低产田改造治理任务(万亩)1.8总投资(万元)900财政资金614自筹资金286其中财政:1)中央4102)省级1643)市级204)县级20项目执行单位(乡镇等)名 称桐城市孔城镇人民政府地 址桐城市孔城街负 责 人张星生职务(职称)镇长联系电话经 办 人项目管理单位(县农发办)名 称桐城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地 址桐城市和平路负 责 人崔家旺联系电话经 办 人注:项目类别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灾毁工程项目填写二、项目概要桐城市孔城镇土地治理项目,范围涉及金地、复东、桐梓、桐溪、跃进等五村,项目区总面积27.22km2,总人口1.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3万人,耕地面积1.80万亩,其中水田1.267万亩,旱地0.533万亩。本次土地治理项目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80万亩。项目区为孔城镇粮食主产区,灌区由于配套不全,工程设施老化,加上田间配套工程空白,导致灌排系统不畅,串灌漫灌、水肥流失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干群迫切要求治理改造中低产田。本项目总投资900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614万元,地方各级财政配套204万元(省级164万元,地市级20万元,县级20万元),镇级自筹资金28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按照治理规划,扩建、加固水源工程小水库1座和塘、塥9口,改良土壤0.6万亩,开挖拓宽清淤灌排沟渠66 km,防渗衬砌硬化渠道31 km,完善灌排渠系和配套建筑物228处(座),新建机电排灌站13座,修建田间砂石机耕路35 km,兴建农田防护林网38 km,控制水土肥流失,做到灌得进,排得出,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开发治理,建设高标准旱涝保收农田1.80万亩,农田沟渠、村庄林网覆盖率达95%,优质高产良种覆盖率达95%,农村道路通车率达100%,预计增产粮食1875吨,油菜125吨,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83.8元。整个项目区真正实现农田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基本情况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涉及乡镇数(个)1行政村(名)金地、复东、桐梓、桐溪、跃进等五村总人口(万人)1.63农业人口(万人)1.63农业劳力(万人)1.14耕地面积(万亩)1.80林地面积(万亩)0.86中低产田面积(万亩)1.80项目区资源概况地形、地貌较为平坦年降水量(mm)1355水资源总量(m3)15496400水库:数量(座)1兴利库容(万立方)9.4灌排渠道(公里)20其中:衬砌(公里)排灌站(座)5装机容量(千瓦)90机电井(眼)其中:配套(眼)农电线路(公里)45其中:10-35KV10其中:10KV以下35建筑物(座)20变电站(座)地下管道(公里)喷灌(亩)滴灌(亩)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项目区缺乏统一规划,渠系配套建筑物不完善,已建工程年久失修老化,现有土渠道渗漏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项目区内能够自流灌溉的骨干蓄水工程较少且工程不配套,自流灌溉保证率低;境内未建固定灌溉站,灌溉效益低,抗旱能力十分脆弱。沿河圩畈区由于河沟淤塞,排水系统不畅,缺少固定排涝泵站,农田涝渍灾害严重,产量低。农田机耕道路缺乏,大多数耕地农机不能下田,农业的机械化普及率仍然较低。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科学种田含量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为了保证农田旱涝保收,粮食高产稳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项目的实施对解决上述问题起着十分重要作用,该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2、本项目区光热资源丰富,具有一年两熟制农业生产条件。水资源充足,灌排骨干工程具备,区内地势较为平坦,治理集中成片,且多为中低产田,增产增收潜力大。区内国道、县道、乡道、村道相互连接沟通,交通极为便利。本工程所需建筑材料市场货源充足,可就近购买。项目建成后,对改善当地农田小气候,调节土壤水肥状况,控制水土肥流失,加上农田沟渠、村庄林网绿化和节能建设,可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此项目农民欢迎,积极性高,孔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并积极投入前期准备工作。鉴于以上情况,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农业措施:1、平整土地、改土培肥0.6万亩;2、秸杆还田,扩种绿肥17000亩,项目区内绿肥种植面积达95%;3、建立优质粮油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建立良种基地800亩,提供优质高产良种38万kg,项目区内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4、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存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修建砂石路面机耕路35km,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5部,改水改厕,新建沼气池400立方米。林业措施:新建农田防护林带长度38 km,苗圃20亩。科技推广措施:1、开展技术培训工作,由镇政府组织属地农民分期分批进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项目区农民科技素质。每年办班4-5次,预计培训人数达到3600人次。2、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科技含量。如推广节水灌溉、优质高产品种栽培等技术。3、为搞好项目区运行管理和技术服务,组建灌区农民用水协会和农业、农技服务网络,为农民及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建设标准:1、防洪:按二十年一遇设计标准;2、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5%;3、除涝:自排按7-10年一遇设计标准;4、防渍:达到雨后三日将地下水降低0.5m以下;5、道路:路面宽3-6m,通车率达100%;6、良种推广:良种推广覆盖率达95%;7、土壤有机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五、主要制约因素分析1、现有灌排渠系建筑物不配套,工程设施老化,渠系水利用率不足30%,水资源浪费严重;田间配套工程空白,串灌漫灌,水土肥流失严重;提水设施陈旧,排水不畅,渍害严重,旱涝灾害频繁。2、土地不平整,跑水跑肥,耕作田块小,农机无法下田,中低产田面积大。3、农村道路通车率低,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4、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品种老化产量低,农民缺乏适用科学技术。六、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可供水量(万立方米)合 计558.19地表水558.19地下水过境水需水量(万立方米)合 计643.53农 业643.53工 业生 活余缺水量(万立方米) (、)合 计85.34地表水85.34地下水过境水(文字说明):本项目区与孔城雨量站毗邻,用1951-1990年四十年序列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89.1mm,径流深387.1 mm,水资源总量为1053.68万m3。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蓄水量为369.66万m3,根据2005年水平年分析年可供水量为453万m3,现状需水量643.53万m3 ,不足水量由孔城河提水补给。根据桐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报告资料分析,项目区现状按设计水平年50%和75%可供水量为813.12万m3和558.19万m3,需水量为516.85万m3和643.53万m3。预测2015年水平年与现状水平相比,项目区经过水利等措施开发治理后,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广浅湿晒、防渗等节水灌溉措施,农田灌溉定额也随之减少,预计2015年农田灌溉需水量维持2005年水平。 预测2015年可供水量,通过扩建、加固现有库、塘、塥,新建、改造电灌提水站12座,按50%和75%水平年分析,新增可供水量170万m3和210万m3,可供水量达到983.12万m3和768.19万m3。结论:项目区水资源在实行中低产田改造后,在新建和完善配套一批水利工程设施的情况下,一般干旱年份(P=75%)供需能够保持平衡。七、主要治理措施规划布局:本次规划本着“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片,成效一片”的原则,以治水改土为中心,以水利措施为重点,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坚持集中连片治理。规划布局利用现有骨干灌排渠系,对水土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自流灌溉以红旗水库、龙庄大塘等为水源,顺自然地势自北向南,从东往西布置。提水灌溉沿孔城河布置提水站,按站布置灌排渠道。斗渠间距100-200m,控制面积300-500亩不等,农渠间距按200m设置。采用沟路渠相间布置,两侧供排水,田间机耕路沟通各耕作区。农渠以下设固定毛渠(沟)单侧供排水,间距30-50m。为满足灌排系统要求,沟渠土方开挖达到设计断面,同时搞好渠道防渗衬砌等配套建筑物,建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机下田”的旱涝保收农田,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容整洁的目的。水利措施:按照项目区规划要求,重新布置沟渠路,旱能灌,涝能排,做到排灌自如,完善灌排系统的引水、分水、排水、交通等建筑物配套要求,并对沟渠进行防渗衬砌、硬化。开挖拓宽灌排渠道(沟)达到设计标准,总长度66公里,扩建、整修、加固库、塘、塥10座;新建、改造排灌站13座(其中:排涝站1座,抗旱站12座);U型渠道防渗衬砌31公里(其中D100渠道5公里,D60渠道15公里,D40渠道11公里);渠系配套建筑物228座(其中桥25座,涵闸、节制闸29座,过路涵81道,渡槽2座,放水口90座,倒洪吸1座)。八、预期效益情况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情况(万亩)灌溉面积现状预期除涝面积现状预期改善灌溉面积1.8改善除涝面积1.81.01.81.01.8农田林网防护面积现状预期林木覆盖率(%)现状预期改良土壤面积0.6完善服务体系(个)11.895优质粮种植面积现状预期农业机械化程度(%)现状预期渠系利用系数(%)现状预期扩大良种面积0.081.8301003060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万公斤)粮食现状预期棉花现状预期油料现状预期其他现状预期5857734255农业总产值(万元)现状预期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现状(元)现状预期比非项目区高(元)183.81500181024002584经济内部收益率30.62%财务内部收益率30.62%投入产出比1:1.88(文字说明)经济效益本项目经过开发治理后,农业总产值净增加值为300万元,增产粮食188万kg,油料12.5万kg,人均增加纯收入183.8元。社会效益1、项目区建成后,不仅大幅度增加农民纯收入,整个项目区做到农田节水灌溉,粮食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农村面貌一新,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2、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提高,逐步向规模、集约化发展。3、项目区已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机下田、推广种植优质高产良种”的要求,因此,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大批劳动力,可以外出务工经商,直接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生态效益1、项目区开发治理后,农田水土肥流失得到解决控制,加上生态防护林带的建设,改变了当地农田小气候,调节了土壤水肥状况,促进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2、通过改水改厕,节能建设,村庄绿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具有很好的环保效益、节能效益、预防传染病效益。九、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为了保证本项目的实施,由孔城镇人民政府成立土地治理项目工程指挥部负责实施,镇长担任指挥长,成员由财政、水利、农业、林业、项目村等单位抽调专人组成。项目区用水管理成立灌区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区内水量调配,排灌渠道和建筑物的维护、管理和控制,搞好科普宣传。工程施工实行招投标,由具备水利工程施工资质的专业队负责施工,工程质量实行全程监理,跟踪施工,重点工程请市水利局派技术干部驻工地技术指导,并不定期的组织专人检查、质量监督,采取经济、行政等手段强化施工管理。工程运行管理和维护建立长效机制,由灌区管理所负责,征收水费,做到以水养水、以工程养工程。排灌渠道、电灌站、建筑物管理和控制、林网设施等由专人管护,农技部门负责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十、申报单位负责项目执行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开发县农发办(盖章): 负责人(签字):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内容与投资估算表建设内容工程量投资(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单位计划数总投资财政资金合计900614一、水利措施630429.81、小型水库座12517.1新建座扩建加固座12517.1土方1万立方米,砌石护坡1260立方米2、拦河坝座3、排灌站座13104.471.3新建12517.2电机1台55kw,水泵,变压器,铸铁管改建1279.454.1电机24台7.5kw,水泵,变压器,铸铁管4、机电井眼新打眼修复配套眼5、输变电线路配套公里6、灌排渠系工程430.6293.7开挖疏竣渠道公里66土方19.8万立方米衬砌渠道公里31160.9109.7U型槽衬砌(D100=5KM,D60=15KM,D40=11KM)埋设管道公里渠系建筑物座228269.7184(1)桥座2582.556.3(2)节制涵闸座29130.589启闭机38台(3)过路涵座8147.432.3(4)放水口座901.81.23(5)渡 槽座25.53.75(6)倒虹吸座121.427、喷灌万亩8、微、滴灌亩9、小型蓄水工程座97047.7新建座扩建加固座97047.710、沟道治理谷坊座淤地坝座溪流护岸11、工程管护设施12、测水量设施13、其他水利措施二、农业措施191.3119.81、改良土壤万亩0.635.723.5(1)平整土地万亩0.6127.5土地平整、格田成方、土方量21万方等(2)深耕土地万亩0.685.5土地深耕深度0.3(米)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内容与投资估算表建设内容工程量投资(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单位计划数总投资财政资金(3)秸杆还田万亩0.685.5秸杆还田方式施种、品种为红花草(4)平衡施肥万亩0.67.75测土化验、配方施肥、三元复合肥(5)其它田块内清除石块或树根杂物等2、良种繁育106良种基地万亩0.0842良种仓库平方米2006420*10米良种晒场平方米其它3、购良种万公斤382012.6早籼18,早籼35,80优1027等4、购置设备台、套5、机耕路公里35103.359.4砂石路公里35103.359.4宽度36(米)土路公里6、农(牧)业机械台、套512.312.3购置农(牧)用动力机械台、套12.42.4配套农(牧)机具台、套11.51.5购置植保机械台、套24.54.5其他农(牧)业机械台、套13.93.97、推广旱作农业万亩8、梯田埂公里9、其他农业措施106(1)农村能源生态建设85沼气池立方米40085(2)其他农业措施21三、林业措施0.0534530.71、造林万亩0.02129.7520.23防护林万亩0.02129.7520.23经济林万亩水源涵养林万亩林种及措施水土保持林万亩林种及措施2、苗圃万亩0.0025.253.673、其他林业措施亩300106.8林种及措施四、科技推广措施12.312.31、技术培训人65002.32.32、仪器设备台、件544主要设备种类3、示范推广万亩1.8664、扶持农民协会个具体扶持内容五、其他工作及措施21.421.41、项目管理费项2、其他项土地治理项目申报标准文本注解1、项目概要:简述项目背景、项目范围、内容与规模。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简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主要制约因素:主要从“旱、洪、涝、渍、水土流失、土壤脊薄、盐碱化、道路、农业种植模式、科技含量、农业机具等”方面分析。4、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项目区水资源概况:总量、构成、特点及可利用水资源量。项目区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及供需平衡情况。项目区设计水平年(p=50%,75%)可供水量、需水量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5、规划布局:概述项目区的规划布局,是否结合实际,坚持“集中连片”。6、水利措施:简述治理思路及水源、机电排灌站、机电井、灌排渠道、节水灌溉等工程建设情况。7、农业措施:简述治理思路及改良土壤、良种基地、道路建设、购置农业机械、旱作农业、沼气等工程建设情况。8、林业措施:简述治理思路及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及苗圃建设情况。9、科技推广措施:简述治理思路及技术培训、品种示范情况、仪器设备及站点建设改造、协会建设情况。10、建设标准:根据项目建设实际情况,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国农办200448号)中选取具体标准(如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 ;“排涝设计标准不低于3-5年一遇,主要建筑物防洪设计标准不低于10-20年一遇”,等等。11、预期效益情况说明:简述经济效益:主要分析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农业产值情况;社会效益:主要分析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民增收、地方财力增加、巩固完善农村承包经营机制、技术贡献等情况;生态效益:主要分析防护林防护面积、森林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盐碱化面积、改良土壤等指标变化情况。12、组织实施和运行营护:简述当地政府对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视情况。组织机构设置,每一机构要明确有多少人或负责人,运行管理与维护机制。评估报告编号:安徽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估报告(格式)(续)2、建设任务、投资规模和建设内容及治理措施的评估(建设任务和投资规模配比,水利、农业、林业、科技措施科学合理,比例协调)3、项目投资估算准确性、资金配套与农民筹资投劳可靠性的评估评估报告编号:安徽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估报告(格式)项目名称项目类型申报单位承建单位建设年度建设地点(村)项目建议书批准文号评估时间组织评估单位(盖章)1、项目建设必要性和技术可行性的评估(基本情况、主要制约因素、资源条件、规划布局集中连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