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训练(一)(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1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训练(一)(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2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训练(一)(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训练(一)(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训练(一)(含解析)人民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提升训练(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周初分封都要有隆重的仪式,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到面进行武装拓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国”在西周时发展为封建城市B“野”的范围决定着诸侯国地位C“国人”多数是贵族的同族人D“野人”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解析:选C。A项表述不准确,排除;从“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并结合所学可知,“国”的范围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B项错误;从“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可知“国人”多数是诸侯的族人,C项正确;从“国以外的土地叫野”“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可知“野人”并不负责拱卫京师,D项错误。2“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A诚信观念部分丧失B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C夷夏之防不复存在 D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解析:选B。本题考查周代的分封制。据材料“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盟誓打破了身份的限制,这说明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故B项正确。“誓”虽然是一种约束性语言,但材料无法体现诚信观念的丧失,故A项错误;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与夷狄结盟并不能说明夷夏之防不复存在,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制此时尚未出现,故D项错误。3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 B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晋国分为韩、赵、魏,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这显然是受宗法制正统观念的影响,D项正确。4(2018山西太原模拟)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汉代有十七八等级,最高者月俸350斛,每月收入为21 875斤粟;最低的月俸8斛,合500斤粟。这说明秦汉()A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 B官员对百姓剥削残酷C官僚体制严重失衡 D贵族政治已经废止解析:选A。材料中“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故A项正确。俸禄是国家统一发放,不是剥削百姓获得,故B项错误;等级制度不能说明体制失衡,故C项错误;贵族政治当时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5(2018河南郑州联考)秦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成为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中央集权得以不断强化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依然存在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解析:选D。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并非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秦始皇的想法和刘邦的约定都是要保证依照血缘关系加强君主对国家的统治,故D项正确。6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A西汉的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B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C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解析:选D。由表格信息只能得出王国辖郡的数量与人口数多于中央辖郡,不能说明西汉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王国辖郡与所辖人口数多于中央,并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已经被王国势力所控制,且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王国辖郡与所辖人口数多于中央,没有体现人民对中央集权的态度,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王国辖郡与人口数均高于中央辖区,但这并未破坏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说明中央辖区所辖郡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故D项正确。7下表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郡县的数量(单位:个)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时间州数郡数县/侯国数西汉末131031 587东汉中叶131051 180西晋191731 232南北朝初期38327(加镇20)1 250南北朝末期2846741 724A.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郡县制与封国制盛行C中央集权加强 D地方制度更替频繁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郡的数量整体上呈增加趋势,这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藩镇割据问题,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地方制度基本稳定,更替并不频繁,D项排除。8(2018江西南昌二中考试)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解析:选B。本题考查唐代政治制度。根据题干可知,政事堂成为掌管具体政事兼有决策职能的机构,它能直接处理日常政务,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与地方无关,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事堂制度的演变,没有涉及六部,排除D项。9(2018辽宁沈阳一模)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指藩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唐代朋党之争()A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B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C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D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解析:选A。根据材料“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得出出身科举的牛党战胜出身士族的李党,科举制的作用日益凸显,客观上有利于出身庶族的学子通过科举成为统治阶层,故A项正确。10宋朝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表明,在宋代()A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B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C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D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解析:选A。“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表明社会阶层的流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是通过科举考试,故A项正确;宋代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与材料的内容强调社会阶层的流动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与材料的内容强调社会阶层的流动不符,故C项错误;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11(2018福建厦门期末质检)洪武年间,朱元璋罢御史台,在中央设都察院,与六部同级;罢谏官,设置独立的机构六科给事中,长官为正七品,分别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这些举措()A表明当时官员贪腐严重B有利于分割六部的行政权C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膨胀D有助于全面监察官僚机构解析:选D。材料没有反映官员的贪腐情况,且朱元璋时期厉行重拳治贪,官吏不敢贪而清廉,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非分割六部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了两个机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的设立,故C项错误;材料中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有权对六部奏请及实施之事进行审查、驳议和纠正”,故D项正确。12(2018湖北襄阳一模)顺治帝曰:“今后各衙门及科道各官本章,俱著于每日午时进奏,候朕披览,次日发下拟旨,以便详阅批发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关于清朝内阁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与明朝内阁制度存在继承关系B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C阁臣有权自主票拟供皇帝采纳D内阁大学士参与中枢决策解析:选A。据材料“顺治帝、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可知清朝的内阁(大学士)延续了票拟的权力,故A项正确;依所学,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故B项错误;据材料“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可知阁臣无权修改,故C项错误;依所学,清初决策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处理日常事务,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泉州统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顾炎武郡县论(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10分)(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5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10分)解析:(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由材料“周青臣以诸侯为郡县淳于越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可知,两人的焦点在于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态度。理由:赞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秦朝的长久统治。反对商周依托分封制维持了长久的统治;没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的先例。(2)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由材料“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可知,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是官吏的产生与任免或人事任免权的掌控;是否会导致叛乱。(3)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由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可知,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是:分封制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制缺陷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材料“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实质是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答案:(1)焦点: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态度。理由:赞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秦朝的长久统治。反对商周依托分封制维持了长久的统治;没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的先例。(2)官吏的产生与任免或人事任免权的掌控;是否会导致叛乱。(3)表现:分封制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制缺陷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策略: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实质: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14(2018云南昆明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注重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2003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基本上都是按照历史时序进行编排的。表12003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目录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表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目录1.1 早期中华文明1.2 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变动与“华夏”观念的形成1.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4 三国至唐前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创新1.5 唐后期至两宋的政治、社会变革1.6 辽、西夏、金、元的统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7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从表1到表2,时序阶段划分有多处不同,请指出其中的一处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时序学习法。首先对比两个表格,指出两者某一处时序阶段划分的不同之处;然后围绕该阶段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一:不同之处:对于先秦历史,表1叙述笼统,概括为“祖国历史的开篇”,表2细化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分为“早期”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说明:表2的表述意在从历史遗存中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夏商周时早期国家的特征;通过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相关的礼乐制度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表2单列春秋战国时期意在强调春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