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_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7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鲁人版必修5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_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7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鲁人版必修5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_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7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鲁人版必修5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_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7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鲁人版必修5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_第四单元 以天下为己任 7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鲁人版必修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齐桓晋文之事 风雅诗斋 课前预习 文本精解 风雅诗斋 千秋岁 数声张先数声 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 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 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 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 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 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 东窗未白凝残月 赏读 张先 990 1078 字子野 天圣八年进士 因尝知安陆 故人称 张安陆 治平元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 元丰元年卒 年八十九 上片完全运用描写景物来烘托 暗示美好爱情横遭阻抑的沉痛之情 起句把鸣声悲切的提出来 诏告美好的春光又过去了 惜春之情油然而生 故有 惜春更把残红折 之举动 紧接着 雨轻风色暴 梅子青时节 是上片最为重要的两句 表面上是写时令 写景物 但用的是语意双关 说的是爱情遭受破坏 青春初恋遭此打击 情何以堪 经过这场灾难 美好的春光便又在声中归去 换头 莫把幺弦拨 怨极弦能说 两句来得很突然 这种极怨的气势下 受害者接着表示其反抗的决心 天不老 情难绝 这两句化用李贺 天若有情天亦老 诗句而含意却不完全一样 此处强调的是天不会老 爱情也永无断绝的时候 这爱情是怎样的呢 心似双丝网 中有千千结 这个情网里 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 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 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 这是全词 警策 之语 情思未了 不觉春宵已经过去 这时东窗未白 残月犹明 如此作结 言尽而味永 课前预习 一 常识整合1 走近作者 孟子 约公元前372 公元前289 名轲 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 现在山东省邹城东南 人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受业于子思 孔子的孙子 的门人 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 先后到齐 宋 魏 鲁等国 游说诸侯 宣扬 仁政 王道 始终不受重用 晚年返回家乡 讲学著述 直到去世 汉武帝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孟子和孔子一样 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 到唐代 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 元 明时称其为 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 政治思想 并有所发展 他主张人性本善 他宣传仁政 抨击暴政 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他提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 他反对一切不义战争和剥削人民 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 他提出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这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入世出世的准则 他歌颂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的 大丈夫 2 相关知识 1 关于 王道 和 霸道 在先秦时代 王道 和 霸道 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 刑法 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发展为一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但当时的历史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 凡是行法家主张 讲求耕战 富国强兵 便取得胜利 而孟子的仁政王道学说 在当时现实中却行不通 2 关于 孟子 关于 孟子 的作者 历来有三种看法 或认为是孟子本人所著 或认为是他的门徒所著或认为是他们师徒合著 后一种观点是司马迁在 史记 中提出的 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孟子 是模仿 论语 的 主要记录孟子的言行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 主张实行 仁政 反对诸侯间攻城掠地 残害人民的不义之战 他还呼吁省刑薄赋 制定民产 对人民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 孟子 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 感情强烈 笔带锋芒 富于鼓动性 有纵横家 雄辩家的气概 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 散文善于运用比喻 孟子 全书共261章 其中有93章共用了159个比喻 可见孟子是善用比喻的能手 二 背景解读从春秋时代开始 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 战国中期 各国互相攻伐 强者称霸 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 巨大的社会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继承人和集大成者 他多次游说于齐梁之间 在齐国 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 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 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主张 三 字词疏通1 通假字 答案 1 以 通 已 止 2 说 通 悦 高兴 3 与 通 欤 语气词 无实义 4 盖 通 盍 何不 反 通 返 回到 5 涂 通 途 道路 6 愬 通 诉 申诉 7 刑 通 型 做榜样 答案 8 已 通 矣 表示确定语气 9 罔 通 网 陷害 10 颁 通 斑 须发花白 11 枝 通 肢 肢体 2 一词多义 答案 1 好像如果这样如果 2 难道 副词 表反诘还是 连词 表选择 答案 3 各位兼词 相当于 之乎 兼词 相当于 之于 4 指示代词 这往它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答案 5 它语气词 表推测其中他们的如果 表假设 3 词类活用 答案 1 名词用作动词 种植 2 名词用作动词 行王道 3 使动用法 使 朝见 4 使动用法 使 受到危害 5 名词用作动词 处罚 6 第一个 老 和 幼 形容词用作动词 敬重 爱护 第二个 老 和 幼 形容词用作名词 老人 孩子 7 名词用作动词 穿 4 古今异义 答案 1 吝啬 舍不得 2 的确 3 怜悯 痛惜 答案 4 中原地区 5 到这一步 到这种程度 6 妻子和儿女 5 特殊句式 1 故王之不王 不为也 非不能也 2 吾何快于是 3 申之以孝悌之义 4 臣未之闻也 5 未之有也 6 牛何之 7 若是其甚与 答案 1 判断句 2 介词结构后置句 3 介词结构后置句 4 宾语前置句 5 宾语前置句 6 宾语前置句 7 主谓倒装句 8 曰 有之 9 吾力足以举百钧 10 德何如 11 是以后世无传焉 12 夫子之谓也 13 然则废衅钟与 14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何也 答案 8 省略句 9 省略句 10 固定结构 11 固定结构 12 固定结构 13 固定结构 14 固定结构 答案 1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2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3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四 名句默写1 齐桓晋文之事 中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是 2 齐桓晋文之事 中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 3 齐桓晋文之事 中设想的教育的样子是 文本精解 一 整体感知1 结构图解 齐桓晋文之事 2 整体把握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之一 你从本文中窥见了孟子散文的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1 迂回曲折 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 本文意在宣扬王道 却不直言王道 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 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 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 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 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 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 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 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 而以 以羊易牛 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 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 借此打开话题 激发齐宣王行王道 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 接着又宕开一笔 先言 百姓皆以王为爱 再为齐宣王辩解 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 进入谈话情境 再以 牛羊何择焉 词锋一转 为百姓辩解 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 然后孟子好言安慰 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 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 悉心向孟子请教 这一段又打又拉 忽起忽落 百姓的揣度 宣王的辩解 孟子的分析 交错间杂 曲折起伏 颇有意趣 最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 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 而是以一系列比喻 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 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 对此 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 却故意不直说 欲擒故纵 先说五种不足 才引出大欲 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 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 至此 水到渠成 气势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 行文真是千回百转 摇曳生姿 2 气势浩然 逻辑严谨 本文铺张扬厉 纵横恣肆 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 一气呵成 不仅如此 本文在逻辑上也十分严密 一环扣一环 表面上散漫无纪 实则始终围绕 保民而王 这一中心论点 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 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 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 而非不能 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 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 至此 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 令齐王心动目眩 迫切希望实行王道 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全文如滔滔江河 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 3 取譬设喻 巧用排比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 本篇也是如此 如 吾力足以举百钧 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 挟太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 缘木求鱼 邹人与楚人战 等 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 孟子这些比喻 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 而是凭空造说 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 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 而是更显道理之真 情事之实 此外 本文还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 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 大量运用排比句式 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 既有引经据典之句 更多明白浅显之语 使全文笔势灵活 文词富赡 二 局部揣摩1 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 桓文之事 在 论语 和 孟子 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 那么他为什么说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臣未之闻也 呢 圣人会说谎么 参考答案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 春秋五霸 之一 齐宣王问 桓文之事 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 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 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 行王道 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 所以 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 用 臣未之闻也 这样的话推掉了 这不是有意说谎 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 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 后文便用 无以 则王乎 的问题 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 化被动为主动 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2 诗云 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 齐宣王说这是 夫子之谓也 夫子言之 于我心有戚戚焉 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 那么 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 参考答案 孟子知道 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 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 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 王 天下 而且根本没有 保民 的行动甚至想法 但是 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 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 便利用齐宣王 以羊易牛 这件小事中 吾不忍其觳觫 的说法来大做文章 说这种 不忍之心 也就是仁爱的表现 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 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 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 经孟子这样一解释 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 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3 等到齐宣王发出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何也 的问题之后 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推恩 行仁政的一番话了 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 孟子提出了 百钧 舆薪 等比喻 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这是因为齐宣王心理上以为行王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 空谈推恩 制产还有什么效果 2 于是以一组巧妙的比喻 正面引出 王之不王 不为也 非不能也 的结论 其次又以 挟太山以超北海 和 为长者折枝 这组对照性比喻 进一步阐明 不为 和 不能 的区别 最后 顺其理势 引经据典 加以正面设喻 说明行王道并不难 最基本的就是 推恩 消除了齐宣王的畏难心理 宣王既已做到了 爱物 那么推恩 行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了吗 3 推恩足以保四海 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4 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 推恩 于民 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 推恩 参考答案 恩 即恩情 推 就是推广 所谓 推恩 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 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 推恩 的基础是国君具有 不忍之心 推恩 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 仁心 为起点 使其发扬 推广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这两句表明 推恩 的方式是由小及大 由近及远 推己及人 而 推恩 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 进而 王天下 5 在 齐桓晋文之事 一文中有这么一段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 豚 狗 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它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道德高尚 既恬静又和谐 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这也是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你认为在当时他的理想能实现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他的理想社会 与柏拉图的 理想国 一样 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在古代 尤其是在那样一个 霸道 之风盛行的社会 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他的理想社会不能实现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 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从春秋时代开始 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 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 到了战国中期 各国互相攻伐 强者称霸 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 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 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 在这种征战不断的环境中 显然不利于孟子主张的实行 其二 和当时的统治者的观念有关 在先秦时代 治国主张有两种 即 王道 和 霸道 这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 刑法 权势等进行统治 显然在当时的环境中统治者都渴望通过武力实现自己的霸业 这样的情况下 尽管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发展为一套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