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路站测量方案.doc_第1页
长江路站测量方案.doc_第2页
长江路站测量方案.doc_第3页
长江路站测量方案.doc_第4页
长江路站测量方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州轨道交通郑州轨道交通 2 2 号线一期土建号线一期土建 0606 工区工区 长江路站施工测量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审批 中国中铁郑州市轨道交通中国中铁郑州市轨道交通 2 号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号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 06 工区经理部工区经理部 20112011 年年 3 3 月月 1 目目 录录 1 编制依据 2 2 工程概况及车站控制点简述 2 2 1 长江路站工程概况 2 2 2 车站地面控制点 2 3 地铁施工测量任务 2 4 施工测量组织机构及主要测量仪器 3 5 施工测量精度要求 4 5 1 导线控制点复测 4 5 2 高程控制点复测 5 5 3 地面引测施工控制点测量 5 5 4 地面引测高程控制点 5 5 5 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测量 5 6 车站施工控制测量 6 6 1 长江路站点位情况 6 6 2 导线点位复测 6 6 3 高程控制点复测 7 6 4 车站施工控制点测量 7 7 施工测量主要项目 7 7 1 围护桩定位测量 7 7 2 土方开挖控制测量 8 7 3 主体结构的定位测量 8 7 4 风道及出入口的施工测量 9 7 5 竣工测量 9 8 测量注意事项 9 2 1 1 编编制制依依据据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GB50308 2008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 2007 城市测量规范 CJJ8 99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99 1999 郑州地铁 2 号线有关工程建设管理文件 2 2 工工程程概概况况及及车车站站控控制制点点简简述述 2 2 1 1 长长江江路路站站工工程程概概况况 长江路站为郑州轨道交通 2 号线中间站 位于郑州市管城区长江路花寨路交 叉口向南 350 米 车站全长 197 4m 标准段宽 18 5m 标准段埋深 16 5m 地下 二层岛式车站 车站起点里程车站起点里程 YCK24 980 300 终点里程 YCK25 177 700 埋 深约 16 5m 车站附属结构设置 4 个出入口 2 组风亭 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 2 2 2 2 车车站站地地面面控控制制点点 长江路站车站施工中总共利用地面七个控制点 其中精密导线点 5 个 分别 为 RD90 RD 89 RD 88 RD 87 RD86 二等水准点 2 个 分别为 轨道 211 212 五个导线点经现场查看 互相通视 可直接采用左右角测量方式进行闭合测 量 前期可直接利用 RD 88 RD 89 点进行车站施工放样 两个水准点进行复测 闭合后分别利用进行高程引测 3 3 地地铁铁施施工工测测量量任任务务 1 施工测量的重点任务是保证整个车站的空间位置正确放样 保证与相邻 工程正确贯通 2 独立复测点由测量导线点和局部地面主控制点组成 保证平面控制网和 高程网的完整 可靠和准确性 并在此基础上安排自己的控制或施工放样测量作 业 按规范埋设测量桩点并定期加以复测 3 为保证工程顺利进展 适当加密或改善地面控制点 务求有较多的 多余观测条件 以保证施工测量精度 3 4 放样工作特别关注保证 南北两个端头井处隧道的空间位置 确保不修 改线路设计 确保限界净空需要 5 对车站各种结构形式和施工误差的积累等进行分析 分析测量中产生的 误差 开展 QC 活动 不断提高测量水平 根据实际情况对结构尺寸提出误差富余 量以求最后结构不侵限 6 对每个工序的测量作业按照监理工程师的要求提交测量报告 经驻地监 理核准后 进行后序施工 7 接受和配合驻地监理检查工作 接受和配合测量监理对施工控制测量项 目进行的阶段性复核和抽检工作 8 负责车站土建的竣工测量工作 9 进行贯通测量 严密平差地下平面 高程施工控制网 10 按照 施工控制桩点保护协议 要求对甲方交桩及施工场地内已复测 桩点重点保护 4 4 施施工工测测量量组组织织机机构构及及主主要要测测量量仪仪器器 施工测量组织机构 整个车站施工过程中 项目经理部设测量主管工程师一名 负责具体的施工 测量工作管理及安排 专职测量工程师两名 负责现场施工测量放样及内业资料 的整理 专职测量工两名 实行 测量工对测量工程师负责 测量工程师对测量 主管负责 测量主管对项目总工程师负责 的层层负责制 同时 对于施工测量队的技术力量是否满足工程需要 须经测量监理工程师 批准 并按照其指令加强某一方面的测量力量和仪器设备 对测量监理所交地面 控制桩的复测 地面控制桩向施工现场所投导线控制桩的复测 主体结构施工放 样的定期检测 采用测量工程师和测量主管工程师复核制 竣工测量及相邻工程 的贯通测量实行由公司精测队 经理部测量队的双检复核制 附施工测量主要 测量仪器表和测量组织机构人员名单 4 施施工工测测量量主主要要测测量量仪仪器器表表 测测量量组组织织机机构构人人员员名名单单 姓 名职 务职 责 王健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测量工作安排 周林技术部长负责施工测量和检查指导工作 王晓普测量主管负责具体的施工测量工作管理及安排 牟强测量工程师 负责现场施工放样 内业资料的整理及交底发放 刘永伟测量工程师 负责现场施工放样 内业 资料的整理及交底复核 叶鑫高级测量工负责现场施工测量 张世召高级测量工负责现场施工测量 5 5 施施工工测测量量精精度度要要求求 5 5 1 1 导导线线控控制制点点复复测测 长江路站车站导线控制点共五个 为五个 精密导线点 复测过程中按复合导 线测量进行 导导线线控控制制点点精精度度要要求求 序号项目名称精度 要求备 注 1 各角度测回数六个测回 2 测角中误差 2 5 3 三角形角度允许闭合差 8 66 4 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 8mm 5 导线相对闭合差 1 35000 仪器名称数量规格型号测量精度有效日期 全站仪1 台莱卡 TCR1202 测角 2 测距 1 1 5ppm 2011 6 2 铟钢尺2 把珠峰 2m 河北珠峰仪器仪表 总厂 2011 12 6 水准仪 台DSZ2 DPM 苏州一光仪器有限 公司 2011 12 15 5 6 测距中误差 4mm 7 测距相对中误差 1 60000 5 5 2 2 高高程程控控制制点点复复测测 长江路站高程控制点共两个 均为二等水准点 复测中采用闭合水准路线进 行测量 高高程程控控制制点点精精度度要要求求 序号项目名称精度 要求备 注 1 测量次数往返测各一次 2 往返测闭合差 8mmL 3 相邻高程点高差的互差 3mm 5 5 3 3 地地面面引引测测施施工工控控制制点点测测量量 地面引测施工控制点精度要求 序号项目名称精度 要求备 注 1 高楼上向下引测点位 俯角不小于 20 2 地面下向上后视点位 仰角不大于 30 3 测角中误差 5 3 导线坐标闭合差 12mm 5 导线相对闭合差 1 15000 6 测距中误差 15mm 7 测距相对中误差 1 30000 5 5 4 4 地地面面引引测测高高程程控控制制点点 从精密水准点引测高程闭合差 8mm L 5 5 5 5 基基坑坑围围护护结结构构施施工工测测量量 1 钻孔桩中心线依据地面控制点进行施工放样 从不同点位置镜放样点位 误差 5mm 2 冠梁平行于连续墙中线 其放样误差 10mm 3 钻孔桩施工中应测量其垂直度 允许最大偏差 0 3 6 4 钻孔桩施工完成后 测定其实 际中心线位置与设计中心线的偏差小于 30mm 5 车站结构立柱施工点位从不同点位置镜测量点位误差 6mm 6 站台结构边线模板测设 以线路中心为准 间距 不小于 5mm 高程 不小于 5mm 以设计高程为准 7 竣工测量按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执行 6 6 车车站站施施工工控控制制测测量量 6 6 1 1 长长江江路路站站点点位位情情况况 车站施工控制点的位置 等级与车站通视情况见下表 点号材质所在地 与车站 通视情况 RD 86 钢螺杆标志长江路南侧不通视 RD 87 钢螺杆标志长江路花寨路交叉口通 视 RD 88 钢螺杆标志花寨路东侧通 视 RD 89 钢螺杆标志花寨路西侧通 视 RD 90 钢螺杆标志花寨路东侧通 视 211 钢螺杆标志城东路紫荆山路交叉口不通视 212 钢螺杆标志南环路花寨路交叉口不通视 6 6 2 2 导导线线点点位位复复测测 采用莱卡 TCR1202 型全站仪对五个导线点进行方向测回法测量 测量过程中 进行温度 气压改正 角度测量 六测回 距离 观测两测回 测设精度与导线点一 致 对外业复测结果进行平差计算 如测量结果不能满足精度要求 应进行重测 坐标如与监理交桩资料互差不能满足精度要求 应提交报告申请对导线点进行复 测 对以上三个导线控制点每两月检测一次 并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提交复测报告 7 6 6 3 3 高高程程控控制制点点复复测测 采用 DSZ2 光学水准仪及测微器及对两个高程控制点进行闭和测量 对外业复测结果进行平差计算 如测量结果不能满足精度要求 应进行重测 对以上两个高程点每月检测一次 并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提交复测报告 6 6 4 4 车车站站施施工工控控制制点点测测量量 1 车站施工控制坐标放样 在三边形控制网中 其中 RD89 号点在基坑开挖时 将被破坏 选用八十三中 楼顶 RD 89 1 点作为车站施工测量使用 待拆迁工作完成后 RD 89 1 可与 RD 88 RD 90 点通视 此三点与车站通视 作为施工控制坐标放样使用 每次使用精导点位施工放样时 按照先检查后利用的原则进行 在实地各细部放样过程中 转点测量坚持测量双检制 利用RD 89 1 RD 88 RD 90 从不同点位置镜 后视 确保转点精度后进行放样 2 施工高程控制点引测 通过对 211 212 两点的复核 已确定无误 利用水准点212 点在车站内进 行高程投点测量 在车站内已经布设高程控制点G83 引测过程采用与 211 212 同等精度测量 满足施工精度后方可使用 利用点 G83 进行施工放样时在各细部投点必须有检测手段 确保标高无误后 方可使用 平面测量采用往返测 基坑开挖过程中及主体结构施工时向下传递高 程采用钢尺悬吊的方法进行 传递过程中每次独立观测三测回 每测回变动仪器 高度 利用 211 212 点复测 G83 点每两月进行一次 如出现点位下沉及时调整并及 时报告监理单位 3 基坑开挖后 向底板及中板上测定中线时 规定要求俯角不大于20 并利用另一边端头点进行复核 4 各细部结构尺寸的施工放样严格按设计要求执行 保证测量精度 7 7 施施工工测测量量主主要要项项目目 7 7 1 1 围围护护桩桩定定位位测测量量 根据围护桩平面图及现场基准点 或趋近导线点 使用全站仪 测放出控 8 制桩位的桩心 并打入明显标记 采用 闭合导线 并多测回测量 确保放线准 确无误 7 7 2 2 土土方方开开挖挖控控制制测测量量 主要包括基坑内施工的坑内控制导线测量 水准控制测量等 在施工过程中 及时纠正土方开挖偏差 测量班组每天检查开挖深度 由于基坑开挖较深 采用 50m 钢尺进行高程传递 在待测基坑边架设一吊杆 从杆顶向下挂一根钢尺 钢尺 0 点在下 在钢尺下端吊一重锤 重锤的重量应与鉴定钢尺时所用的拉力相同 水准仪直接读出钢尺的读数 根据吊点的高程计算出仪器的视线高程 用此方法 可即将地面的高程传递到基坑内 详见高程传递示意图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及 时纠正土方开挖偏差 尤其要控制基坑底板开挖轮廓线 杜绝欠挖 控制超挖 确保基坑底表面平整 达到设计标高 7 7 3 3 主主体体结结构构的的定定位位测测量量 为保证土方开挖后顺利绑扎钢筋并浇筑主体结构 确保其处于正确的位置 当站台层挖土到一定范围内做一次精密导线联测和水准联测 经过严密平差闭合 后 进行坐标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的引测 结构施工测量时 根据测量规范和设 计图纸要求 对结构净空放大 60mm 每边分别 30mm 对底板高程降低 20 mm 中板高程抬高 20mm 顶板抬高 20 mm 7 7 3 3 1 1 底底板板及及站站台台层层侧侧墙墙测测量量 坐标控制点引测采用全站仪四 测回法 将控制点引到垫层上 采用坐标法进 行底板及侧墙精确 定位 保证测量精度要求 高程采用钢尺传递法 然后进行 高程精确定位 7 7 3 3 2 2 中中板板及及站站厅厅层层侧侧墙墙测测量量 当站台层及站台层侧墙做完后 进行站厅层结构测量 首先对基坑边已经引 测的控制点进行复测 闭合后用于中板坐标引测 由于中板埋深较小 采用基坑 边引测的控制点直接进行中板和侧墙的坐标测量 高程测量采用站台层高程控制 点进行测量 7 7 3 3 3 3 顶顶板板测测量量 当站厅层及站厅层侧墙做完后 进行顶板结构测量 首先对基坑边已经引测 的控制点进行复测 闭合后采用基坑边引测的控制点进行顶板的放样测量 高程 9 测量采用基坑边控制点直接放样测量 高高程程传传递递示示意意图图 7 7 4 4 风风道道及及出出入入口口的的施施工工测测量量 主要包括进行风道 风亭及出入口明挖施工中的轴线定位测量及设计结构尺 寸的施工控制测量 采用坐标放样法进行细部放样测量 7 7 5 5 竣竣工工测测量量 将所有结构 线路 设备 轨道 管线等设置 按规定的图纸 用原有的坐 标系 高程系 测绘成图 成册 内容包括测量成果表 竣工图 测量竣工报告 反映其真实情况存档 便于将来维护和检修 在左右线严密平差后 进行净空测 量 利用左右线的坐标进行全面检查 在每一个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