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PPT课件.ppt_第1页
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PPT课件.ppt_第2页
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PPT课件.ppt_第3页
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PPT课件.ppt_第4页
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30 1931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 主将 代方君 1 一 1930年获奖者 卡尔 兰德斯坦纳1 获奖理由2 世界献血者日3 获奖过程4 血型的分类及输血原理二 1931年获奖者 奥托 海因里希 瓦尔堡1 获奖理由2 生平简历3 主要成就4 瓦氏效应5 呼吸酶 目录 2 卡尔 兰德斯坦纳发现人类血型 Karl Landsteiner 奥地利著名医学家1868年6月14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 继续留校 学习化学 他因1900年发现了A B O AB四种血型中的前三种 而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43年逝世 3 2001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的第八届自愿无偿献血者招募国际大会上 世界卫生组织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 国际输血协会四家旨在提高全球血液安全的国际组织联合倡导 将ABO血型系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卡尔 兰德斯坦纳 Karl Landsteiner 的生日 每年的6月14日定为 世界献血者日 建议从2004年起正式推行 这为全球统一庆祝活动提供了特 4 获奖过程1 1900年开始研究2 1900卡尔 兰德斯坦纳将血型分为A B O三种 3 1902年卡尔 兰德斯坦纳的两名学生发现AB型血 4 卡尔 兰德斯坦纳并未因此出名5 卡尔 兰德斯坦纳扬名天下 5 1900年开始研究 1900年兰德斯坦纳在维也纳病理研究所工作时发现了甲者的血清有时会与乙者的红血球凝结的现象 这一现象当时并没有得到医学界足够的重视 但它的存在对病人的生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威胁 兰德斯坦纳对这个问题却非常感兴趣 并开始了认真 系统的研究 6 1900卡尔 兰德斯坦纳将血型分为A B O三种 经过长期的思考 兰德斯坦纳终于想到 会不会是输血人的血液与受血者身体里的血液混合产生病理变化 而导致受血者死亡 1900年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 发现红细胞和血浆之间发生反应 也就是说某些血浆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 但也有的不发生凝集现象 于是他将22人的血液实验结果编写在一个表格中 通过仔细观察这份表格 他终于发现了人类的血液按红血球与血清中的不同抗原和抗体分为许多类型 于是他把表格中的血型分成3种 A B O 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在一起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就可能发生凝血 溶血现象 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人体内 就会危及人的生命 7 1902年卡尔 兰德斯坦纳的两名学生发现AB型血 1902年 兰德斯坦纳的两名学生把实验范围扩大到155人 发现除了A B O三种血型外还存在着一种较为稀少的第四种类型 后来称为AB型 到1927年经国际会议公认 采用兰德斯坦纳原定的字母命名 即确定血型有A B O AB四种类型 至此现代血型系统正式确立 8 卡尔 兰德斯坦纳并未因此出名 兰德斯坦纳的这一研究成果找到了以往输血失败的主要原因 为安全输血提供了理论指导 但在当时许多人并没有看清楚这项科学发现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 所以兰德斯坦纳并没有因此而扬名 直到8年后的一个偶然事件才使他声名大噪 9 卡尔 兰德斯坦纳扬名天下 1908年 兰德斯坦纳离开了维也纳病理研究所 到威海米娜医院当医生 就是他幼年时常去玩的那家医院 这一年春天的一个上午 威海米娜医院的大厅里传来一位妇人的痛哭声 兰德斯坦纳正好从这里经过 使驻足上前观看 原来是她的孩子生病发烧 几天后又出现下肢瘫痪 对此医生们都毫无办法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治之症 无能为力 在绝望的情况下 妇人除了痛哭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 兰德斯坦纳不能见死不救 他仔细检查了一下病儿 似乎觉得并非只有死路一条 因为根据他多年研究的结果 从理论上讲治疗这种病是有一定依据的 只是还没有成功的经验 兰德斯坦纳将这种情况告诉了患儿的母亲 已经绝望的母亲似乎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她决定让兰德斯坦纳试一试 兰德斯坦纳运用血清免疫的原理把病人的病原因子输到一只猴子身上 待猴子产生抗体之后 再把猴子的血制成含有一种抗体的血清 将这种血清接种到病人身上 生病的孩子很快就被救治了 兰德斯坦纳从此出了名 奥地利医学界人士承认他很有才能 维也纳大学聘请他为病理学教授 但兰德斯坦纳最关心的还是血型研究 他的工作在奥地利不受重视 他辗转到了美国的洛克菲勒医学院做研究员 10 ABO血型的完善及发现意义 在当时 以A B AB O四种血型进行输血 偶尔还会发生输同型血后自然产生溶血现象 这对病人的生命安全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1927年 兰德斯坦纳与美国免疫学家菲利普 列文共同发现了血液中的M N P因子 从而比较科学 完整地解释了某些多次输同型血发生的溶血反应和妇产科中新生儿溶血症问题 兰德斯坦纳的杰出贡献对于人类血型的杰出研究成果不仅为安全输血和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而且对免疫学 遗传学 法医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11 人类血型 人类血型的发现已有100年的历史 A B O AB血型是对红细胞上的ABO系统而言 其实红细胞上还有Rh MN P等20多个血型系统 此外 血液中的白细胞 血小板 血清蛋白 红细胞酶等各种血液成分都有自己的血型 目前发现的血型抗原已有600多种 除了同卵双生子外 在人群中很难找到两个血型完全相同的人 12 血型的分类A型ABO系统B型O型AB型RH阴型Rh系统RH阳型其他血型系统MN血型系统 孟买血型 P血型系统 13 常见血型 人类血型最常见的分类为 ABO 及 Rh 恒河因子 ABO人类的血液内有以下的抗原 抗体 组成不同的血型 A型血的人红血球表面有A型抗原 他们的血清中会产生对抗B型抗原的抗体 一个血型为A 型的人只可接受A 型或O 型的血液 B型血的人跟A型血的人相反 他们红血球表面有B型抗原 血清中会产生对抗A型抗原的抗体 14 全适受血者与全适捐血者 AB型血的人的红血球表面同时有A型及B型抗原 他们的血清不会产生对抗A或B型抗原的抗体 因此 AB型血的人是 全适受血者 但他们亦只可捐血予同样血型的人 O型血的人红血球表面A或B型抗原都没有 他们的血清对两种抗原都会产生抗体 因此 O型血的人是 全适捐血者 15 2019 12 30 16 17 RH即恒河因子 恒河因子血液中另一主要特点是恒河因子 RhesusFactor 简称Rh 恒河因子因恒河獮猴而命名 最初在1940年被发现 18 血型的分布 基本上 O型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血型 但在某些地方 如挪威 A型血型的人较多 A型抗原一般比B型抗原较常见 AB型血型因为要同时有A及B抗原 故此亦是ABO血型中最少的 ABO血型分布跟地区及种族有关 人类为何会对未接触过的抗原产生抗体的原因未知 一般相信可能是与某些细菌的抗原跟A及B型的糖蛋白相似有关 19 ABO与RH输血原则 每个人的红血球上只可能有或没有Rh因子 以 或 表示 通常会与ABO结合起来 写的时候放在ABO血型後面 当中O 型是最常见 ABO血型中配合Rh因子是非常重要的 错配 Rh 的血捐给Rh 的人 会导致溶血 不过Rh 的人接受Rh 的血是没有问题的 20 新生婴儿溶血症 当一名Rh 的母亲怀有一个Rh 的婴儿 然後再怀有第二个Rh 的婴儿 就可能出现Rh症 母亲於第一次怀孕时产生对抗Rh 红血球的抗体 在第二次怀孕时抗体透过胎盤把第二个婴儿的血液溶解 一般称新生婴儿溶血症 这反应不一定发生 但若果婴儿有A或B抗原而母亲没有则机会较大 以往 Rh因子不配合会引起小产或母亲死亡 以前多数会以输血救治刚出生的婴儿 现在一般会以抗Rh 的药物注射医治 最常见为Rhogam或Anti D 每位Rh 的怀孕母亲的婴儿的血型都要找出 如果是Rh 的话 母亲便要注射Anti D 99 7 85 Rh 0 3 15 华人当中 大约每370人才有一个是Rh 其他都是Rh 21 孟买血型 欧洲某些地区则可能七个人便有一个罕见血型孟买表现型 孟买型 血型属於罕见的孟买表现型的人 因为红血球上没有H蛋白物质 所以没有A或B抗原 但他们的血清会产生对抗H物质的抗体 而H物质是孟买表现型以外 所有血型的红血球都有的 故此 孟买表现型的人只可接受相同血型的血 由於孟买型血型非常罕有 而他们又不能接受其他血型 因此急需输血的孟买型血型人很可能找不到捐血者 表现血型为O型的人 有可能其实是孟买型血型 他们本来从第九对染色体遗传到的A B O或AB其中一种ABO血型 但表现出来却是没有A或B抗原 就像是O型 这是因为他们在另一个基因 第十九对染色体上的H基因内遗传了的一对隐性的等位基因 hh 因而不会产生H蛋白 22 而当没有H蛋白 则A或B抗原都不能出现 孟买型血型写作Oh 虽然被写作成O 这其实不是真正的O型的一种 最初1952年在孟买发现这种血型时 是因为并非A B或AB型 才在检测时被误以为是O型 在孟买型最多的孟买 这类血型的出现频率才约为一万分之一 华人出现孟买型的机会更少 P型P型血液缺乏对抗PP1P的抗体 是种非常罕见血型 全球人口盛行率小於0 001 除日本 瑞典外 其它国家只有个案报告 参看专家揭开P型血之谜分布不同种族 地区的人的血型分怖不一样 同一种族中不同的族群也会有差别 一般地方都是O 最常见 AB 最少 血型香港华人秘鲁印弟安人瑞典北京O40 100 38 29 A26 0 47 27 B27 0 10 32 AB7 0 5 13 血型香港华人欧洲白种人Rh 23 奥托 海因里希 瓦尔堡 OttoHeinrichWarburg1883 1970德国生理学家和医生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德国生物化学家 早年在柏林大学学化学 1906年获博士学位 后在海德堡大学学医 191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1913年起先后在柏林的凯塞 威廉研究所和细胞生理研究所 后改名马克斯 普朗克研究所 任研究员和所长 1941年由于是犹太血统 瓦尔堡被迫离职 但鉴于他的国际声誉 以及他的研究十分重要 不久又恢复了他的职务 24 靓照 25 生平简历 1883年10月8日生于德国弗赖堡1970年8月1日卒于西柏林 1906年获化学博士学位 1911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1913年起在柏林的威廉皇帝生物学研究所工作 1918年任研究员 1931年起任新成立的威廉皇帝细胞生理研究所所长 1953年该所改名为马克斯 普朗克细胞生理研究所 他继续任所长 26 20年代他发明研究组织薄片耗氧量的检压计 瓦尔堡氏检压计 在研究细胞呼吸时 他证明呼吸酶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 称之为铁氧酶 1932年 他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发现了黄酶 并证明其辅基是核黄素的衍生物 1935 1936年 他又与同事们一道分离出了吡啶核苷酸 并确定了其结构和作用1936年瓦尔堡等又发现了两种辅酶 称辅酶 和辅酶 两者都含有烟酸和核苷酸 只是辅酶 多了一个磷酸根 以后的实验证明 辅酶 和辅酶 是多种脱氢酶的辅酶 1937 1938年 他阐明了磷酸三碳糖氧化与形成腺苷三磷酸 ATP 相偶联的机理 从而在研究能量代谢方面揭开了新的一页 1931年瓦尔堡以他关于呼吸酶的杰出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主要成就 27 瓦氏效应 指奥托 海因里希 瓦尔堡 OttoHeinrichWarburg 所提出的理论 认为癌细胞的生长速度远大于正常细胞的原因来自于能量的来源差别 癌细胞会偏向使用糖解作用取代一般正常细胞的有氧循环 所以癌细胞使用粒线体的方式与正常细胞就会有所不同 而癌细胞主要使用糖解作用取代有氧循环的现象 就称作瓦氏效应 这样的现象也引起研究者的好奇 是否能借由导引细胞恢复正常有氧循环 切断癌细胞的能量供应来阻止癌细胞生长 所以粒线体以及调控有氧循环与糖解作用间的过程也一直是癌症研究的重要问题 28 1944本应得诺贝尔奖 1944年他再次被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提名 但当时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 禁止本国获奖者接受此奖 29 呼吸酶 在一般性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