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诸水系的形成与演变.docx_第1页
珠江流域诸水系的形成与演变.docx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珠江流域诸水系的形成与演变谌洁出虎门入 海 。”清 道 光 二 年 ( 1822年 ) , 阮元广东通志 关于番禺 部分 记 载 : “珠 江 , 源 于 三 江 , 合流于城南 , 中有海珠石 , 是谓 珠江 , 一名沉珠浦 。”今 天 “珠 江 ”概 念 的 形 成 , 是水资源的研究和水利事业发展 的必然要 求 。 1914 1936 年 间 , 督办广东治河事宜处及广东治河 委员会 , 都曾对珠江流域的主要 河流 进 行 过 勘 测 研 究 , 仍 将 西 江 、北江 、东江及珠江视为四条 河流 , 三 角 洲 亦 称 为 广 州 三 角 洲 , 珠江指的是广州白鹅潭至虎 门的 一 段 70 多 km 的 河 道 。将 西江 、北江 、东江及珠江三角洲 诸河 四 个 水 系 统 称 珠 江 , 是 在20 世 纪 上 半 期 逐 步 形 成 的 。在 地理 位 置 上 , 珠 江 与 西 江 、北 江 、东江三江水情交错联系 , 关 系非常紧密 , 将几条江河联系起 来有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 , 因而 形成了“珠 江 ”的 概 念 。 1937 年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水政 , 设立珠 江水利局 , 在全国水利系统内明 确了 珠 江 流 域 的 涵 义 ; 1947 年 珠江水利局向水利部申请办理了 珠江 正 式 命 名 的 立 法 手 续 (见1947年珠江水利 复刊版 , 第 1期 ) , 珠江流域进一步获得确认 。 由此可见 , 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 , 珠江与西江 、北江 、东 江被视作是四条不同的河流 , 后 来由于水利工作以及水资源研究的需要 , 才把四条河流联系在一起 , 统称“珠江 ”。“珠江 ”概念的历史变迁西江流域的形成与演变珠江的河流水系 , 大约形成于中 更 新 世 。有 史 以 来 , 其 中 、 下游的河道比较稳定 , 下游三角 洲河道则受到人类活动等因素的 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 。秦代以前 , 西江 出 三 榕 峡 、北 江 出 飞 来 峡 、 东江出田螺峡后 , 有多条的古河 道和由这些古河道分出的众多汊 道 , 珠江三角洲的滨海线大约在 今黄 埔 、广 州 、佛 山 、西 樵 、九 江一线 。晋代尤其是进入宋代以 后 , 中原大批人 口 南迁 , 大 规 模 筑堤防洪 , 固定河槽 , 围垦造地 , 发展农耕 , 古河 道 逐渐 淤 塞 , 众 多的汊道被截断 , 明清时期 , 西 、 北 、东江三江下游河道逐渐演变 成今日的形状 。与 此同 时 , 珠 江 三角洲加速向南海推进 , 唐代以 前以每年小于 10 m、宋代以后以每 年大于 20 m 的速度自东偏西向南 海延伸 。其中西江方向推进最快 , 现今西江主流河口磨刀门仍以每年 约 100 m 的速度向南海推进 。“珠江 ”这 一 名 称 最 早 见 于 明代嘉 靖 三 十 七 年 ( 1558 年 ) 前 后黄佐所作的海珠 诗首句“珠 江烟水碧朦 朦 ”。清 康 熙 二 十 五 年 ( 1686 年 ) , 番 禺 县 志 在 分 述东江 、北江 、西江之后 , 指出 “粤故海 国 也 , 支 流 为 多 , 而 皆 源于三 江 , 即 西 、北 、东 三 江 ,西江 , 源头是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脉的马雄山 。它是华南地 区最长的河流 , 为中国第三大河 流 , 长度仅次于长江 、黄河 。干 流上游称南盘江 , 至贵州省蔗香 汇北盘江后称红水河 , 到广西壮 族自治区 石 龙 汇 柳 江 后 称 黔 江 , 到桂平汇郁江后称浔江 , 到梧洲 汇桂江后 始 称 西 江 并 流 入 广 东 , 至三水市思贤 与北江相通并汇 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 。西江干流 至思贤 长 2 07418 km , 集水面 积 3515 万 km2 , 其中 118 万 km2 在广东境内 。西江至思贤 后主 流折向南流 , 于磨刀门水道珠海 市企人石注入南海 , 计算到企人 石 则 西 江 干 流 河 长 达 到 2 214 km , 流域面积 36109 万 km2 , 其 中在 广 东 境 内 2158 万 km2 , 但 历史上并非如此 。西江在三榕峡 口以上河道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变 化不 大 , 出 三 榕 峡 后 , 地 势 低 平 , 常受台风潮水顶托 , 洪水期 水流漫溢而产生众多汊道 。战国 时代西江干流出三榕峡后有四条 汊道 : 北面有大沙古河道和羚羊 旱峡古河道 , 南面有东门坳古河 道和白土古河道 。这四条古河道 都自三榕峡口呈放射状 , 为当时 西江下游河口区 。汉代西江在三75水利发展研究20 084水以 下 分 两 汊 入 海 , 北 江 为 西江的支流 。唐代东门坳古河道被 淤 塞 。宋 至 道 二 年 (公 元 996 年 ) , 四条古 河 道 全 被 截 断 , 西 江下游 河 道 固 定 在 三 榕 、大 鼎 、 羚羊三峡中流动 。元代西江沿岸 筑堤 增 多 , 绥 江 三 角 洲 向 南 发 展 , 西江正干东 流 不畅 , 主 流 转 向南流 。明代时 , 由 于大 量 修 筑 堤围 , 固 定河 道 , 西 、北 两 江 分 流形式逐渐明显 , 河系开始定型 。前 , 此时珠江口古海湾的最北界东江流域的形成与演变限 在道黄埔 市 桥 陈村 东江 是 珠 江 流 域 第 三 大 水系 , 发源 于 江 西 寻 乌 县 的 桠 髻 钵 , 干流 流 经 广 东 龙 川 、河 源 、 紫金 、惠 阳 、博 罗 、东 莞 等 县 市 , 在东莞石龙镇流入珠江三角 洲 。石龙以上河道全 长 520 km ,顺德 江门 沙富一线 。到了 10世纪 , 珠江三角洲的海岸线大致 发展到泷水 、江门 、桂洲 、沙湾 、中堂 至 道一 带 。到 了 17 世 纪(明代 ) , 西北江三角洲已与五桂山 、黄杨山 、牛 牯 岭一 带 连成 陆 地 , 东江 三 角 洲 的 边 缘 在 麻 涌 、 大步 、道 一线 , 到 20 世纪发展 成具有八大出海口门的基本形势 。关于 珠 江 河 口 范 围 的 界 定 ,1999年 9 月 24 日 水 利 部 发 布 了珠江河口管理办法 , 规定 : 珠 江河 口 由 虎 门 、蕉 门 、洪 奇 门 、 横门 、磨 刀 门 、鸡 啼 门 、虎 跳 门 和崖门八个出海口门组成 , 八大 口门区 : 自虎门黄埔 (东江北干流 大盛 、南支流 泗 盛 、北 江 干流 沙 湾水 道 三 沙 口 水 位 站 ) 、蕉 门 南 沙 、洪奇门万 顷 沙西 、横 门水 位 站 、磨刀门灯笼山 、鸡啼门黄金 、 虎跳门西炮台 、崖门黄冲水位站 以下至伶仃洋赤湾半岛 、内伶仃 、 横琴 、三 灶 、高 栏 、荷 苞 、大 襟 岛赤溪半岛间的连线之间的河道 、 水域及岸线 。珠江河口区河网密 布 , 上承三江 径 流 , 下 纳 八口 潮 汐 , 地理 地 貌 和 水 沙 条 件 独 特 , 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河口之一 。珠江流域诸水系经历了一个 漫长的历史过程才形成 、演变为 今天的河况 。千 百年 来 , 生活 在 珠江流域的各族人民 , 利用珠江 这一天赐的丰厚资源 , 在中国水 利史上描绘了多姿多彩 、风情万 种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 , 珠 江流域诸水系必将成为 21 世纪中 国经济发展最值得瞩目的焦点 。(作者单位 :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 术学院 )(责任编辑 尹美娥 )2集水面积 27 040 km , 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 5196 % 。 东江发育于中生代北东 南西向的构造断陷盆地中 。喜玛拉 雅山运动使东江大断裂两侧形成 多级剥蚀面 , 沿东江断裂带的河 源 、灯塔 、龙川等盆地被两侧山 地流水切割使盆地连通 , 逐渐形 成东江干流 。秦汉时期 , 东江下游尚未开 垦 。到宋代 , 东江两岸开始兴建 堤围 , 小河汊被截断 , 南岸建成 东江堤 , 许 多 古 汊 道 均 被 截 断 。 元代 东 江 正 干 由 直 道 向 弯 道 变 化 , 东江弯道向南发育 , 河水冲 刷福隆围 。至明代 , 石龙以下东 江三 角 洲 已 经 形 成 , 边 缘 在 麻 涌 、大步 、道 一线 。清代东江 下游向弯道变形 , 东江正干向南 移动 , 于 1821 1850 年 向 南 围 成三洲 、四洲 、板桥洲 、七星洲 等田地 , 东江由直变曲 , 由宽变 窄 , 形成了现在的形状 。北江流域的形成与演变北江是珠江流域的第二大水2系 , 集水面积 46 710 km , 流域面积 的 92 % 在 广 东 省 境 内 。干 流发 源 于 江 西 信 丰 县 石 碣 大 茅 山 , 流经广东的南雄 、始兴 、曲 江 、韶关 、英 德 、清 远 等 县 市 , 在三水县思贤 与西江相汇 , 部 分水流经思贤 向西汇入西江并 注入珠江三角洲 , 另一部分水流 向东注入珠江三角洲 。从白垩纪到早第三纪 , 北江 流域 已 有 许 多 北 东 向 构 造 盆 地 , 北江河道在这些盆地中初步形成 , 但各河互不相连 。喜玛拉雅山运 动后 , 这些河流顺向沿着南倾的 古地面下切 , 流入韶关和英德盆 地 , 再往南切过飞来峡入清远盆 地 。北江切过罗定至连平的褶皱 山脉后 , 由于地势低平而随年代 起变化 。秦汉时代北江是条深水 河道 , 石角白坭 河 并未 淤 断 , 当 时北 江 正 干 是 西 江 的 一 条 支 流 。 宋代芦苞涌以南的北江正干已筑 堤围 , 思 贤 淤 窄 。到 明 代 , 飞 来峡以下 6 条汊道全部断流而形 成单一河道 。由于北江水大量流 入西江 , 改变了西江东流的形势 , 致使西南以下北江干流淤沙增多 , 形成今天水网交错的形态 。珠江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目 前 , 珠 江 三 角 洲 包 括 西 、北江 三 角 洲 和 东 江 三 角 洲 。西 、北江 三 角 洲 是 以 思 贤、崖 门 、虎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