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官渡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中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小球藻和蓝球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都属于自养生活的原核生物B. 都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C. 都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D. 都以脱氧核糖核酸为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蓝球藻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叶绿体和液泡,其分裂方式为二分裂,不是有丝分裂,ABC项错误;小球藻和蓝球藻均以脱氧核糖核酸为遗传物质,D项正确。【点睛】列表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较项目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本质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细胞核拟核,无核膜和核仁有核膜和核仁2.科学家在加利福尼亚东部的莫诺湖里发现了一种被称作GFAJ1的独特细菌,这种细菌能利用剧毒化合物砒霜中的砷来替代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在元素周期表中砷与磷同族),根据上述材料进行预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GFAJ1细菌体内含量较多的六种元素可能是碳、氢、氧、氮、砷、硫B. 砷对多数生物有毒可能是因为砷能够替代磷参与生化反应,制造混乱C. 砷元素存在于GFAJ1细菌的细胞膜以及脱氧核糖、ATP、DNA和RNA等物质中D. 该发现使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拓宽了思路【答案】C【解析】【分析】细菌属于原核细胞,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磷、硫;糖类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碳、氢、氧、氮,有的含有硫,DNA、RNA、ATP和磷脂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氧、氮、磷,另外需要抓住题干信息中“砷来代替磷元素构筑生命分子,进行一些关键的生化反应”。【详解】A、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元素有碳、氢、氧、氮、磷、硫,同时根据题干可知,砷元素可以代替磷元素,说明体内含量较多的是碳、氢、氧、氮、砷、硫,A正确;B、由于题干已强调“在元素周期表中,砷排在磷下方,两者属于同族,化学性质相似”,因此对多数生物来说,砷之所以有毒,是因为砷与磷化学性质相似,它能够“劫持”磷参与的生化反应,制造混乱,B正确;C、砷元素存在于GFAJ-1细菌细胞膜以及ATP、DNA和RNA等物质,糖类只含有C、H、O三种元素,故砷元素不可能在糖类中代替磷元素,C错误;D、由题干信息可知,本材料“颠覆”了教材的个别说法,使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发生重大改变,拓宽了在地球极端环境乃至外星球寻找生命的思路,D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体内的元素、化合物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题干信息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有些作物的种子入库前需要经过风干处理,与风干前相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风干种子中有机物的消耗减慢B. 风干种子上微生物不易生长繁殖C. 风干种子中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高D. 风干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文“种子入库前需要经过风干处理”可知,该题考查的是水的存在形式及其与细胞呼吸等代谢活动的关系。【详解】风干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极少,细胞呼吸作用强度非常弱,因此有机物消耗减慢,A正确,C错误;风干的种子含水量少,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B正确;风干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极少,导致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增大,D正确。【点睛】种子风干的过程中自由水含量逐渐降低。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的大小决定了细胞或生物体的代谢强度:比值越大说明细胞(或生物体)中自由水含量越多,代谢越强;反之,代谢越弱。4. 某蛋白质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原子的个数是( )A. n-mB. n-2mC. n+mD. n+2m【答案】C【解析】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一个氨基酸至少有两个O,形成蛋白质缩合过程中要脱掉水,2n-(n-m)=n+m。5.由60个碱基组成的DNA,最多能形成约多少种不同的DNA分子()A. 460B. 430C. 604D. 30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60个碱基组成的DNA分子一共含有30个碱基对、4种碱基,因此最多能形成430种不同分子,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考点:DNA结构的多样性6.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B. 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与结合依赖细胞的直接接触C. 只有细胞产生的废物才能排到细胞外D. 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答案】C【解析】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A项正确;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与结合依赖细胞的直接接触,B项正确;离子、细胞的分泌物可以排出细胞,C项错误;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减少有关,D项正确。7.细胞内生物膜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不同细胞器增大膜面积的方式可能不同。下列有关细胞器增大膜面积方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来增大膜面积B. 内质网通过折叠来增大膜面积,广泛分布于细胞质基质中C. 线粒体通过内膜形成嵴来增大膜面积D. 高尔基体通过产生小泡来增大膜面积【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膜主要有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部分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导致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正是由于丰富的生物膜系统上附着着多种多样的酶,各种化学反应得以有序而高效的进行。在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方面,生物膜系统也发挥重要作用。【详解】A、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增大膜面积,A正确;B、内质网通过折叠成网状并广泛分布于细胞质基质中增大膜面积,B正确;C、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膜面积,C正确;D、高尔基体通过囊状结构薄膜垛叠增大膜面积,D错误。【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生物膜系统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8.下列叙述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学观点的是( )A. 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水分的吸收B. 内质网膜可与高尔基体膜、细胞膜直接相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C. 细胞核有核孔有利于各种物质出入,核仁是遗传物质储存的场所D. 植物细胞的系统边界是细胞壁控制着物质进出【答案】A【解析】【分析】1、液泡分布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2、内质网膜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3、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4、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是系统的边界。【详解】A、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水分的吸收, A正确;B、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B错误;C、细胞核有核孔有利于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而不是各种物质出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C错误;D、植物细胞的系统边界是细胞膜,细胞壁具有全透性,不能控制物质进出, 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识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9.核仁的大小、形状随生物的种类、细胞类型和细胞代谢状态而变化。核仁增大的情况一般会发生在下列哪类细胞中()A. 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菠菜细胞B. 心肌细胞C. 代谢旺盛的颤藻细胞D. 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因此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仁增大。【详解】A、有丝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因此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不含核仁,A错误;B、心肌细胞是正常的体细胞,其中核仁没有增大,B错误;C、颤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核仁,C错误;D、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因此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仁往往比较大,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核功能以及核糖体的功能相关知识。识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0.如图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KNO3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A、B两点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A. 载体数量、能量B. 能量、载体数量C. 载体数量、离子浓度D. 能量、离子浓度【答案】B【解析】K+和NO3-的跨膜运输方式均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需要消耗能量。题图显示:A、B两点细胞吸收的都是NO3-,因此所需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均相同,但A点对应的氧气含量高于B点,说明A点时细胞的有氧呼吸强于B点,可为NO3-的主动运输过程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影响A、B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能量。B、C两点细胞吸收的分别是NO3-和K+,因此所需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均不同,但B、C两点对应的氧气含量相同,说明B、C两点细胞的有氧呼吸强度相同,为NO3-和K+的主动运输过程提供的能量相同,所以影响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是载体数量。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11.如图是桑格和尼克森在1972年提出的关于生物膜分子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a与细胞识别有关,细胞的识别是信息交流的过程B. 图中c分子具有亲水的磷酸头部和疏水的脂肪酸尾部C. 图中b、d的特性与生物膜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关D. 物质借助图中d进出细胞膜的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桑格和尼克森在1972年提出的关于生物膜分子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其中a为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据此可以判断物质是进细胞还是出细胞;b为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c为磷脂分子;d为蛋白质。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覆盖、镶嵌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生物膜具有运动的流动性。【详解】A、图中a是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与细胞识别有关,能进行细胞间信息传递,A正确;B、图中c是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的磷酸头部和疏水的脂肪酸尾部,B正确;C、b为磷脂双分子层, d为蛋白质。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生物膜具有运动的流动性,C正确;D、 物质借助图中d进出细胞膜的方式不一定是主动运输还有协助扩散,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结构,解题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12.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能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ATP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 酶均在核糖体中合成,ATP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C. 酶只能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ATP可以在生物体外发挥作用D. 酶的形成需要消耗ATP,ATP的形成需要酶的催化【答案】D【解析】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催化发化学反应的进行,ATP的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错误;大部分酶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TP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主要来自细胞的有氧呼吸作用,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最多,因此ATP主要在线粒体中合成,B错误;酶和ATP都可以在体内和体外发挥作用,C错误;酶的合成过程是耗能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ATP的合成和水解都需要酶的催化,D正确。【考点定位】酶和ATP13.在植物体的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反应( )A. 既可以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 既可以在叶肉细胞中进行,也可以在根细胞中进行C. 只能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不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D. 只能在有光条件下进行,不能在无光条件下进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相关 的题目,先梳理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然后结合选项描述分析判断解: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反应只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错误;B、不论是叶肉细胞还是根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都有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B正确;C、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点,有氧、无氧都可以发生,C错误;D、不论有光还是无光,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都有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D错误故选:B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14.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甲植株在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B. 曲线bc段和de段下降原因不同C. 乙植物积累的有机物在18时达到最大 D. 乙植株在bd段的有机物积累量远超出有机物的消耗量【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点表示甲植物的光补偿点,c点下降的原因是中午蒸腾作用最大,植物为减少水分的散失,气孔关闭光合作用下降造成的。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详解】A、甲植株在a点时表示其光补偿点,即光合作用速率正好等于呼吸作用速率,A错误;B、据图分析,乙植株在18时为一天当中第二个光补偿点,此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多,B正确;C、曲线b-c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烈,为了防止植物体内水分过度散失,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量减少导致光合作用下降,曲线d-e段下降的原因关照强度减弱,导致了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所以原因不同,C正确;D、乙植株在bd段净光合速率远大于0,有机物积累量远超出有机物的消耗量,D正确。【点睛】本题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题干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曲线图可准确作答。15.如图是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上述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是图1图4图2图3B. 在图2时期,细胞中的DNA数目不变,但染色体数目加倍C. 若某药物可抑制纺锤体形成,则它极可能作用于图2细胞所属时期D. 开始出现染色体的时期是图4,染色体开始转变成染色质形态的时期是图3【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其中图1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图2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3细胞的细胞质中央向内凹陷,应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图4细胞中出现染色体,且染色体分布散乱,应处于有丝分裂前期。【详解】A、 根据分析上述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是图1分裂间期图4分裂前期图2分裂后期图3分裂末期,A正确。B、在图2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DNA数目不变,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C、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即图4时期,若某药物可抑制纺锤体形成,则它极可能是作用于图4,C错误;D、图4是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出现染色体,且染色体分布散乱,图3是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开始转变成染色质形态的时期,D正确。【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6.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的正常体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B. 自由基攻击蛋白质可以引起细胞衰老C. 细胞中衰老的线粒体可被溶酶体分解清除D. 衰老细胞代谢速率加快是细胞内水分减少引起的【答案】D【解析】人的正常体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癌细胞能无限增殖,A正确;按照自由基说,自由基攻击蛋白质可以引起细胞衰老,B正确;细胞中的溶酶体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衰老的线粒体可被溶酶体分解清除,C正确;衰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代谢速率减慢,D错误。【考点定位】细胞分裂、衰老【名师点睛】学生对衰老理解不清细胞的衰老17.下列属于等位基因的是( )A. A和BB. C和dC. A和aD. b和b【答案】C【解析】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通常用读音相同的大小写英文字母区分。因此,只有A与a属于等位基因,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点睛】正确理解等位基因的概念是解答该题的关键。18.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性状分离是指()A. AAaaAaB. AAAaAa、AAC. AaaaAa、aaD. AaAaA_、aa【答案】D【解析】【分析】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详解】据分析可知: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所以杂种显性个体自交产生显性后代和隐性后代属于性状分离,故D正确,AB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性状分离的概念,要求考生识记性状分离的概念,能根据概念判断各选项是否属于性状分离,简单点概括,性状分离就是亲本1种(性状)子代2种或多种(性状)的现象。19.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中都有写有D或d的两种小球,并且各自的两种小球的数量是相等的,这分别模拟的是( )A. F1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有D和d两种,且D:d=1:1B. 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C. F1的基因型是DdD. 亲本中的父本和母本各自产生D和d的配子,且比例为1:1【答案】A【解析】分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产生的两种配子比例为1:1,产生的后代性状比例为3:1。【详解】A、由于Dd个体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因而在做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甲、乙两只桶内,D和d两种彩球的数目相等,即F1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有D和d两种,且比例为D:d=1:1,A正确;B、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B错误;C、F1的基因型是Dd是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要证明的结论,C错误;D、模拟的是F1产生的配子,而不是亲本中的父本和母本各自产生的配子,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的小球设置,学生要能够明确该实验涉及了一对等位基因,并且双亲均为杂合子,难度不大。20.纯合的黄色(YY)豌豆与绿色(yy)豌豆杂交得F1,F1自交,选取F1所结的黄色种子全部种下,植物长成后,自然状态下受粉,则这些植株所结的种子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是()A. 11B. 31C. 51D. 61【答案】C【解析】F1所结的黄色种子中,YY占1/3,Yy占2/3,其中1/3YY自交后代均为YY(黄色),2/3Yy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后代为2/3(1/4YY、1/2Yy、1/4yy),因此这些植株所结的种子中,黄色与绿色的比例是(1/3+2/33/4):2/31/4=5:1,选C。【考点定位】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株,自然状态下只能进行自交;其次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准确判断出F1所结黄色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计算。21.在某种牛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体色是红褐色的,aa是红色的。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中雄牛是红褐色的,而雌牛是红色的。一头红褐色母牛生了一头红色小牛,这头小牛的性别及基因型为()A. 雌性,aa或AaB. 雌性,AaC. 雄性,AaD. 雄性或雌性,aa【答案】B【解析】由于AA的雌、雄牛都是红褐色的,aa的雌、雄牛都是红色的,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中雄牛是红褐色的,而雌牛是红色的,所以一头红褐色母牛的基因型为AA,它与一雄牛杂交后,后代的基因型为A-,所以小牛的基因型不可能为aa,A、D错误;由于Aa的雌牛一定是红色的,所以现生了一头红色小牛的基因型必定是Aa,其性别为雌性,故选B。22.按遗传定律,一个基因型为AaBBCcDdeeff的植株所形成的配子有()A. 4种B. 8种C. 16种D. 32种【答案】B【解析】【分析】AaBBCcDdeeff有AaCcDd3对等位基因,每对等位基因均能形成两种配子,而BBeeff只能形成一种配子。【详解】AaBBCcDdeeff有AaCcDd3对等位基因,每对等位基因均能形成两种配子,能形成212211=8(种)配子,故B正确,ACD错误。【点睛】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题目,需理解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23.在三对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亲本ddEeFF与DdEeff杂交,其子代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占全部后代的()A. 5/8B. 3/8C. 1/12D. 1/4【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和应用,把成对的基因拆开,一对一对的考虑,不同对的基因之间用乘法,即根据分离定律来解自由组合的题目,是解题的关键。【详解】在完全显性且三对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ddEeFF与DdEeff杂交,其子代表现型和双亲中ddEeFF相同的占1/23/41=3/8,其子代表现型和双亲中DdEeff相同的概率为0,故ddEeFF与DdEeff杂交,其子代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后代的1-3/8=5/8,故A正确,BC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的对应关系。24.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的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所得后代表现型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以上后代群体的表现型有4种B. 以上后代群体的基因型有9种C. 以上两株亲本可以分别通过不同杂交组合获得D. 以上两株表现型相同的亲本,基因型不相同【答案】D【解析】由图高秆:矮秆=3:1,抗病:感病=3:1,所以亲本基因型均TtRr,答案D。25.小鼠毛皮中黑色素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显性基因R、C(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都存在时,才能产生黑色素,如图所示。现将黑色纯种和白色纯种小鼠进行杂交,F1雌雄交配,则F2的表现型比例为()A. 黑色白色21B. 黑色棕色白色121C. 黑色棕色白色961D. 黑色棕色白色934【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R、C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当R、C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产生黑色素,只有C基因存在时,能产生棕色素。因此,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C_R_,棕色个体的基因型为C_rr,白色个体的基因型为ccR_和ccrr。【详解】将黑色纯种(CCRR)和白色纯种(ccrr)小鼠进行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CcRr,F1雌雄个体交配,则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1CCRR、2CcRR、2CCRr、4CcRr):棕色(1CCrr、2Ccrr):白色(1ccRR、2ccRr、1ccrr)=9:3:4,故D正确,AB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6.有色子粒对无色子粒是显性。现将一有色子粒的植株X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子粒与无色子粒的比是13,对这种现象的推测不确切的是()A. 测交后代的有色子粒的基因型与植株X相同B. 玉米的有、无色子粒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 玉米的有、无色子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D. 测交后代的无色子粒的基因型有3种【答案】C【解析】根据测交后代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比为1:3,说明有色籽粒和无色籽粒是受两对基因控制的,1:3的比例是1:1:1:1转化而来,因此植株X是双杂合,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也是双杂合的,与植株X相同,都是AaBb(假设由A、a和B、b两对基因决定),A正确;玉米的有、无色籽粒遗传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如果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测交后代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应该是1:1,所以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C错误;测交后代的无色籽粒的基因型有三种,即Aabb、aaBb和aabb三种,D正确。点睛:认清1:3比例是双杂合子测交比1:1:1:1的变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7.同源染色体是指()A. 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B. 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C. 形态特征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D. 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答案】B【解析】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A项错误;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减数分裂过程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B项正确;形态特征基本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C项错误;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方的第2号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3号染色体,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解答本题除了识记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还需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来源,但也要注意如D选项“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虽然与概念中说法相同,但还要明确同源染色体是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一号染色体。2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 )A. 复制分离联会分裂B. 联会复制分离分裂C. 联会复制分裂分离D. 复制联会分离分裂【答案】D【解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顺序是先所有染色体复制,然后是同源染色体联会,移到细胞的中央,再是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所以选D。【考点定位】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9.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相比较,减数分裂所特有的是()A. DNA分子的复制B. 着丝点的分裂C. 染色质形成染色体D. 出现四分体【答案】D【解析】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特有的现象是出现四分体。30.在显微镜下观察动物组织切片,发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有的是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一半,有的是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2倍,该切片取自( )A. 人的皮肤生发层B. 家兔的骨髓C. 绵羊的肝脏D. 牛的精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知,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一半的细胞为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内染色体数2倍的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则该动物组织切片中既有有丝分裂又有减数分裂,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细胞分裂。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细胞分裂的有关知识。31.动物精巢中的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细胞中核DNA分子含量为P,染色体数为Q,则该动物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数分别是A. Q、PB. 2Q、2PC. Q/2、P/2D. Q、2P【答案】A【解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细胞中的DNA已经经过一次复制和一次细胞分裂,而染色体的着丝点也分裂了,那么细胞中核DNA含量为P,染色体数Q,则正常体细胞中的DNA应该为P,染色体为Q;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32.下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质)的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表示染色体的复制,一定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B. 表示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一定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前期C. 过程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 d中的两条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相同,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答案】C【解析】表示染色体的复制,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表示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的前期,B错误;过程表示着丝点分裂,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正确;d中的两条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相同,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不是同源染色体,D错误。33.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合子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 合子中的染色体数和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一致C. 受精时,精子的细胞核和卵子的细胞核融合D. 受精卵中全部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卵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详解】A、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A正确;B、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B正确;C、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C正确;D、受精卵分为两部分: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是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方,但在受精卵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则全部来自母亲,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受精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受精作用的概念、实质、结果和意义,明确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因此精卵结合后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一致。34.下图所示遗传系谱图中,能确定不属于血友病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1、判定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口诀为: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2、血友病、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隔代交叉遗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正常个体的母亲和女儿都正常。【详解】A、正常的双亲生出了有病的儿子,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可能表示血友病,A错误; B、正常的双亲生出了有病的女儿,肯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可能表示血友病,B正确; C、根据图形不能准确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且患病儿子的母亲也患病,可能属于血友病遗传,C错误;D、根据图形不能准确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且患病女儿的父亲也患病,可能属于血友病遗传,D错误。【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特点:能熟练运用“口决”判所各遗传图解中遗传病的可能遗传方式,再根是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35.下列关于果蝇的叙述,错误的是()A. 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B. 果蝇体细胞中有三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C. 雄果蝇的性染色体是异型D. 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答案】D【解析】果蝇的白眼和红眼是一对相对性状;果蝇的体细胞中有三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雄果蝇的性染色体是异型的,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控制果蝇的白眼和红眼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染色体)上,而不是常染色体上。36.果蝇的红眼为伴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A. 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B. 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C. 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D. 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答案】B【解析】【分析】由于伴性遗传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要求雌雄果蝇的表现型不同,则雌果蝇必须是纯合子。【详解】“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即子代雌性和雄性的果蝇眼色不同。假设红眼由基因A控制、白眼由基因a控制。XAXaXAY雌性都是红眼,雄性1/2红眼、1/2白眼,不能根据眼色判断子代果蝇性别,A不符合题意; XaXaXAY雌性都是红眼,雄性都是白眼,可根据眼色判断子代果蝇性别,B符合题意;XAXaXaY后代雌雄各1/2红眼和1/2白眼,不能根据眼色判断子代果蝇性别,C不符合题意;XaXaXaY后代全是白眼,不能根据眼色判断子代果蝇性别,D不符合题意。37.摩尔根研究果蝇的眼色遗传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为研究材料,通过统计后代雌雄个体眼色性状的分离比,认同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B. 果蝇的眼色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 摩尔根的实验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 摩尔根所作的假设是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红眼与白眼杂交,F1均为红眼,说明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F2红眼有雌性和雄性,白眼只有雄性,说明与性别相关联,相关基因在X染色体上。【详解】A 摩尔根等人以果蝇为研究材料,通过统计后代雌雄个体眼色性状的分离比,认同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A正确;B、果蝇红眼与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C、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过程用到了假说演绎法,C正确;D、根据图形分析可知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说明摩尔根所做的假设是控制白眼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中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wY,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实验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方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38.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A. 荚膜B. 蛋白质C. R型细菌的DNAD. S型细菌的DNA【答案】D【解析】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不是转化因子,不能将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A错误;S型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不能将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B错误;R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不能将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C错误;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是转化因子,能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D正确。【考点定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名师点睛】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39.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B. 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C. 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D.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答案】C【解析】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只能在大肠杆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T2噬菌体病毒要借助宿主细胞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用含有32P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能将T2噬菌体的DNA标记上32P,即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为HIV,它的遗传物质是RN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考点定位】病毒的遗传物质、生活方式、增殖过程以及其分类【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理解并掌握赫尔希和蔡斯获得32P标记的T2噬菌体的方法。本题比较容易。40.下列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RNAB.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C. 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细胞和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B【解析】细胞核内和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DNA和蛋白质彻底分离,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提纯的DNA中仍混有少量的蛋白质,因此“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B正确;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C错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二、非选择题41.如图的四个部分()是四种类型细胞的部分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属于低等植物细胞的是_(填编号),这是因为其含有_和_;四种类型的细胞都含有的细胞器是_。(2)图中的中,结构c的主要功能是_ (3)有的同学说:“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细胞核中的主要变化是DNA分子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 _(填“正确”或“不正确”)。(4)若图中的表示根尖分生区细胞,则该图像中应该去掉的结构有_(填字母),且该细胞在显微视野中的形状一般为_。【答案】 (1). (2). 中心体 (3). 叶绿体 (4). 核糖体 (5). 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6). 不正确 (7). 和 (8). 正方形【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图中是内质网、是线粒体、是中心体、是叶绿体、是液泡、是高尔基体、是核糖体细胞中无细胞壁,有中心体,属于动物细胞;细胞中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属于植物细胞;细胞没有形成的细胞核,是蓝藻;细胞中有细胞壁、叶绿体和中心体,属于低等植物细胞【详解】(1)图中细胞中有叶绿体和中心体,属于低等植物细胞无论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具有核糖体这种细胞器,并且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2)图中的中的结构为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3)明显看出,细胞中含有大液泡,说明该细胞为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分裂的能力,也就不会发生DNA的复制与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说法错误(4)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状态,细胞中不含叶绿体和液泡,因此则该图像中应该去掉,并且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点睛】本题通过细胞图解考查了细胞结构的相关知识,学会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高等植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的区别、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等,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记能力,难度适中42.如图表示O2浓度对马铃薯叶肉细胞呼吸作用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在0O2浓度10%时,马铃薯叶肉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方式是_。此时呼吸作用的终产物除了CO2外,还有_。在O2浓度为_时,马铃薯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最弱。(2)图中O2浓度为0时,CO2来自_(填细胞结构),当O2浓度达到大约15%以后,CO2释放量不再继续增加的内因是_。研究发现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强度不能用CO2的释放量表示,原因是_。(3)若测定一绿色植株的呼吸强度,要在_条件下进行。【答案】 (1).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 酒精、H2O (ATP) (3). 5% (4). 细胞质基质 (5). 呼吸酶的数量有限 (6).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7). 遮光或黑暗【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在0O2浓度10%时,马铃薯叶肉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方式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在O2浓度为5%时,马铃薯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最弱。在O2浓度10%时,马铃薯叶肉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方式是有氧呼吸。当O2浓度达到15%以后,CO2释放量不再继续增加,即有氧呼吸不再增强。【详解】(1)据图可知,在0O2浓度10%时,马铃薯叶肉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方式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此时呼吸作用的终产物除了CO2外,还有酒精、H2O (ATP)。在O2浓度为5%时,马铃薯叶肉细胞的呼吸作用最弱。(2)图中O2浓度为0时,马铃薯叶肉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方式是无氧呼吸,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当O2浓度达到15%以后,CO2释放量不再继续增加的内因是呼吸酶的数量有限。研究发现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强度不能用CO2的释放量表示,原因是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3)若测定该植株的呼吸强度,要在遮光或黑暗条件下进行。【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43.下图表示某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状态或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