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doc_第1页
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doc_第2页
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doc_第3页
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doc_第4页
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浅析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摘 要:书法是单色的艺术,林散之运用独到的墨法和玄妙的用虚用白,打破了其原本单一的局面,使墨色出现显著的干湿浓淡变化,形成“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效果,我们可以舍汉字的可读性而观墨法。他在破坏中革新,正所谓不破不立,使墨色在作品中达到高度统一。关键词:林散之;用墨 ;画影响书林散之(18981989),原名以霖,别署左耳、散耳,晚号聋叟。安徽和县乌江人。历任安徽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代会委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南京书画院院长等。林散之少年时家境尚好,但13岁时父亲的病逝,给予林散之及母亲以沉重的打击,此时的林家家道骤落,一贫如洗。林散之过早的体会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句话的含义。迫于生计,经父亲的好友介绍林散之拜师于南京画工笔人物的张青甫,从此走上了艺术道路。之后又与乡贤范陪开学习书法,授之以包安吴的双钩悬腕之法和唐代碑帖的练习,随后,又拜识张栗庵先生学习诗文,使林散之受益匪浅。 先生作为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早年曾自号为“三痴”,在他17岁的自慨诗里写到“平生为痴诗书画”这大概就是命名为“三痴”的主要原因。“散之”或由“三痴”谐音而来。赵朴初称赞他“三绝”,成就最高的当数书法。一生中孜孜以求,苦苦探索,到晚年时笔墨出神入化,开创林家笔法,自立门派,取得了丰硕成果,名扬海内外,被誉为“当代草圣”。他的书法艺术研究是多方面的,现在只谈他的用墨。经张栗庵先生的推荐,林散之拜师于黄宾虹的门下,所以林散之的用墨首先得益于黄宾虹。1929年他负笈到上海,拜见黄宾虹先生,黄宾虹感其学艺的真诚,非常赏识,说:“君之书画,略具才气,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摹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亏。” 接着又示之用笔用墨之道。又曰:“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人们常说,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你应领会。” 根据作品的反映,又提示:“古人都于黑处沉着,白处空灵,黑白错综,以成其美。” 闻听此言后的林散之大为惊骇,“遂归江上闭门潜学痛改前非,不辞昼夜,惟积习既深,改之不易,竭三年之力,稍稍变其旧貌。” 林散之深切地体悟其理,并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追求不止。为使墨色更加具有表现力,在通读书法史典籍时,不断地找出适合自己有用的理论根据。他博览群书,吸取营养,丰富技法,凭着自己的艺术悟性自创一格,“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燥裂秋风,润含春雨。”这时的他,处理黑白虚实法度严谨。一、画影响书林散之是一位喜好山水的画家,在他早年的书法作品里,洁净的宿墨运用使其书法作品增添了不少的画意。后来,他与人说:“我耳大聋,不明大势,干脆写字吧。”五十年代后,他的精力开始转移到书法创作中,并把山水画的水墨形式语言、皴擦技法运用进来,突出了其“水墨”的内涵,丰富了传统笔法,拓展了线条的表现力度,增强了章法布局上的黑白虚实的对比,体现出了文人水墨画对书法用墨的影响,它是林散之的绘画经验在书写过程中的流露,反映在作品里就是画对书的影响。同时,暗含“画影响书”的重要观点。历来书画理论中“以书入画”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书画关系问题总是谈书法对绘画的作用,而事实上,这种影响是相互的:最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沈曾植,他在海日楼札丛墨法古今之异中说:“自宋以前,画家取笔法于书;元世以来,书家取墨法于画,近人好谈美术,此亦美术观念之融通也。”徐利明曾提到宋代尚意书风“不仅有禅风内涵,还有画意”;另外还谈到:“文人写意画对书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点:一为水墨变化;二为注重态势。”并且指出杨凝式和米芾作品中用墨变化是受水墨画的影响。另外石涛云: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墨受于天,浓淡枯润随之;笔操于人,勾皴烘染随之。所以,我想,林散之书法最突出的创造就是在技巧上拓展了“墨”的表现,使我们产生了视觉上的丰富变化,水墨融于书法线条,产生焦,浓,淡的色泽变化,体现出墨千变万化的特点,更能直接欣赏到墨本身的美感。二、水墨的独特性林散之水墨的运用,得益于黄宾虹曾经谈到的七种用墨法:曰积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浓墨、曰淡墨、曰渴墨。在林散之的作品里运用较多的是浓墨、淡墨和渴墨。相比于国画,书法中的墨色变化历来比较单一。明代的董其昌,善用淡墨,明清之际的王铎,常用“涨墨法”,可以说两人是水墨在书法线条运用中较早的尝试。但上述二家的试验都未脱离传统笔法基本的要求,而有意识地最大限度的运用水墨技法的要数林散之了。在他成熟的草书作品里,渴墨与浓墨、淡墨常常是联系在一起应用的,这要得益于他对绘画笔墨的理解。他说:“磨墨欲浓,破清水用之则活。” 采用绘画中皴擦笔法,使笔上的墨快枯时也能在纸上擦出字。由于长锋羊毫的蓄墨量较大,林散之在一些长条幅作品里,多饱蘸浓墨,再在笔尖上蘸少许清水,甚至唾沫,浓墨因清水的滋润而不粘不滞,苍润浑厚,连续书写数字,字与字之间追求一点形迹上的牵丝连带,直到笔中的墨将干,林散之还要捻动笔杆用笔腹甚至笔根的墨,以内力蹭出几个字,使每一笔画都有了生命律动,达到由极浓至极枯,极濕至极干的色阶变化。所以作品中黑白虚实的对比异常强烈,丰富了作品中的墨色变化。林散之用浓墨长于淡墨,用浓墨书写的作品尤见笔力,而淡墨就不同了。书法中如过多的或不加控制的运用淡墨,极容易形成一些臃肿不堪的墨块,有墨无骨,失去了书法线条的基本存在形态。林散之在七十年代以后,曾长期探索以淡墨作书。水墨运用恰到好处时,的确增加了一些空灵之气;运用不当时,也常不尽人意。由于这种种技巧的作用,使长锋羊毫在笔画的粗细和点画形态的表现上不易产生很大变化的局限性,通过水墨的丰富变化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笔法与墨法相互交融,正如黄宾虹所言“笔力是气,墨采是韵”,这是林散之书法对中国书法技法提供的创造性成果。 三、书法艺术分期 图2图1从林散之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用墨上的不断探索的过程:40年代,他追求的是枯笔渴墨,秃毫不润,个性不显。(图1)60年代,他坚持在枯墨中写出润来,线条柔韧坚实,流畅自如。这一阶段写的自作诗感赋可以看出浓墨粗线与枯笔飞白相映成趣,枯中见润。(图2)但林散之并未以所获殊荣为满足,他对越来越多的赞扬声和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淡然处之,默不作声地、我行我素地向自己认定的更高境界不懈追求,使其书法在八十岁前后全面进图3入化境。他在七十岁时曾有感赋诗一首:“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可见其对性灵境界的追求毫不含糊,他视书法为性情中物,自喜能“写到灵魂最深处”,纯乎真性灵的显现,这是一种“天籁”之境。70年代末,他采用宿墨破水,并揉进皴擦笔法。对联作品风神月明他极少用枯笔,加大用水,满纸淋漓。笔法与墨法互为作用。林散之从王铎书法中悟得图4涨墨之妙,又从黄宾虹画法中承取焦墨、渴墨与宿墨法,随其兴致所至,施之于书法创作,(图3)其80岁后作品,有时通幅以浓墨焦墨为之,聚墨处黑而亮,神采夺人,枯墨散锋处一枯再枯,墨似尽而笔仍在擦行,只见笔墨化图5作虚丝,在似有若无间尤显其意韵、精神之超凡。有时又以宿墨为之,时而墨晕中见有浓墨凝聚,乃运笔之实迹,时而变枯、变淡,笔意一翻转,又变润、变浓。他充分利用长锋羊毫蓄水多、下注慢,便于连续书写的特性,笔毫内所蓄水、墨不匀,即可随笔锋翻转、运笔速度的快慢产生浓淡干湿的无穷变化。他又专攻“渴墨”和“淡墨”,实现他孜孜以求的“燥裂秋风,润含春雨”的艺术境界。他书写李白的下江陵第二行“不”字蘸墨后写到“过”字已经枯笔无墨了,这时一般的书家一定要再次蘸墨继续书写,而林散之又将笔一转一气呵成连续写了三个字,到“山”字的最后一长画,已经是笔断意连了,以内力写之了。图3(图4)书于1980年的“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能不孤。”联中的“遗、草、花、不”等字的饱墨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涨墨、浓墨处厚重而不滞,使得整幅字在同一书风的构架之下,跌宕多姿,富有奇趣魅力。(图5)书于1988年的“山花春世界 ,云水小神仙”上下联的最末两字,均有精彩动人的意外表现,正侧翻转笔锋的,水墨交融,渗化洇散,枯湿合宜,有书的形质,画的意境,大大弥补了作品整体上的不足。(图6)蘸水淡墨书于1973年的唐许瑶论怀素草书采用绘画中的蘸水方法,先用清水笔头蘸浓墨连写数字,墨色变得越来越枯,越来越淡,然后又用笔尖蘸浓墨,继续写下去,到“却书书”时,行笔感到苦涩,此时又蘸了点清水写下“不得”等字。(图7)书于1978年的自作诗论书八首:“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可以算作是他运用水墨作为最成功的一件作品。通篇一气呵成,几无懈笔,由于林散之行书的连贯气势,不依靠表面的牵丝连带来表现,因此,他必须在笔势和字形呼应上来解决,注意到字形上的上下承接,字与字之间通过大小,粗细,倚侧,将力量和连贯气势由上而下,逐字导入。或水墨氤氲,或干擦涂抹,或绞转笔锋,充分发挥了水和墨各自的特性。作品挟风带雨,气象万千,具有音乐节奏和诗的韵律。(图8)当代人对林散之笔墨的研究,有代表性的评论摘录:图6“笔法沾沾失所稽,不妨带水更拖泥”这是他的论书诗名句,拖泥带水的用笔正是他的一大特点,运用鹅颈式的特制长锋羊毫,举重若轻又视纤纤西线而用千钧之力;再加以特殊的墨法,使他的线条具有一种随机应变的水墨氤氲之气;林散之的力并非浓墨大笔,而是若纵若擒,细微处见精神。“现代书法,笔法,笔墨之坏,莫坏于林散之,林散之是一位破坏性的草书大师,图7图8孤独的人生,早就了林散之独特的笔墨。黄宾虹先生教授散老笔法墨法,其中许多是画法,而是老将之用于书法,可谓之破笔破墨,是对传统书法的一种破坏书法更讲究用笔,对墨色不大要求,甚至忌讳墨色杂乱。而散者则大胆的将画法移植于书法当中,用墨浓淡相间,将浓随枯,独的人生,造就了林散之独特的笔墨。黄宾虹先生教授散老笔法墨法,其中许多是画法,而是老将之用于书法,可谓之破笔破墨,是对传统书法的一种破坏书法更讲究用笔,对墨色不大要求,甚至忌讳墨色杂乱。而散者则大胆地将画法移植于书法当中,用墨浓淡相间,将浓随枯,增强了书作的节奏感,也取得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林散之于书法创作中的墨法革新,大胆的吸取前人成功的经验,并对黄宾虹的墨法作深入探索运用。欣赏林散之先生的书法,感到的是一股狮子搏象的力量,而其中的气韵却是虚灵淡雅,这全都依仗他对书法中干湿,浓淡,枯润,疏密,大小的着意追求。一种年龄有一种年龄的色彩之恋,这就如同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选择一样,每一种选择会有不同的快乐,少年时学书追求墨色活泼,青年时学书追求墨色的热烈,而后又将逐渐趋于含蓄、平淡。这种追求需要积累,磨炼,从而有了墨之五彩。注释: 刘永明,林昌庚:林散之书法选集,广陵书社,2002年。 林散之: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南京教师进修学院,1979年。 转引书法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第121期,第3页。 黄宾虹: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宾虹,河北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