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PPT课件.ppt_第1页
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PPT课件.ppt_第2页
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PPT课件.ppt_第3页
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PPT课件.ppt_第4页
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改变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典型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断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心绞痛 UAP ST段抬高性MI STEMI 急性心肌梗塞非ST段抬高MI NSTEMI 2 心肌梗塞的诊断依据 症状心电图改变血清标记物在心肌梗塞急性期三项指标可能同时具备 急性期过后 遗留的往往是心电图改变 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塞和新近期心肌梗塞和陈旧性心肌梗塞都具有较大的价值 某些情况下心肌梗塞患者的症状 心电图等改变不典型 或者同时合并有其他病症 对心肌梗塞的诊断带来困难 易导致误诊或漏诊 3 心肌梗塞的概念更新 只要反映心肌坏死的指标阳性就可以认为发生了心肌梗塞 梗塞范围不限肌钙蛋白 4 心肌梗塞的概念更新 透壁性心肌梗塞非透壁性心肌梗塞Q波性心肌梗塞非Q波性心肌梗塞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ST段非抬高性心肌梗塞 心肌坏死是否累及室壁全层 比较客观地估计梗塞的范围 是否适于溶栓治疗 5 不典型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 6 心肌梗塞的起病不典型 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的表现 1 胸痛2 心电图3 心肌酶谱不典型心肌梗塞主要表现为 症状不典型 非 无疼痛 心电图不典型 7 急性心肌梗塞症状 起病不典型 急性心肌梗塞的典型起病 前驱症状 心前区不适 心绞痛 全身不适 显著乏力等 胸疼 部位 胸部 胸骨后 性质 缩窄 压榨 闷痛 窒息感 刺痛刀割烧灼感 持续时间 长 30分钟 缓解因素 休息 药物不缓解 放射 左臂尺侧 左侧腕部 手掌及手指 头颈部 8 急性心肌梗塞症状 起病不典型 急性心肌梗塞的不典型起病 有关因素 老年 80岁 糖尿病 脑血管病患者 手术麻醉恢复后 脱水酸中毒 个体差异 多支病变 职业 等 9 急性心肌梗塞症状 起病不典型 不典型心梗的具体表现 1 无症状 无任何症状 查体发现 2 晕厥 多见下壁心梗急性期 迷走神经张力较高 与缓慢性心律失常有关 3 低血压或休克 患者感虚弱 头晕 或意识障碍 血压低 或有休克的表现 10 急性心肌梗塞起病症状的不典型 4 心力衰竭 多为急性左心衰竭 发病突然 事先无先兆 有的数小时或数日前曾有过心绞痛 具有典型急性肺水肿表现 5 脑供血障碍 肢体无力 意识迟钝 轻度偏瘫 多见于脑动脉硬化的年老患者 6 消化系统症状 恶心呕吐 腹痛等 常见于下壁心梗 7 心律失常 各种快速和缓慢心律失常为起始症状 11 心肌梗塞心电图不典型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是诊断透壁性心肌梗塞的重要依据 大量的心电图资料和尸检资料对比研究发现 以病理性Q波作为透壁心肌梗塞和非透壁心肌梗塞的鉴别诊断依据既不敏感又不特异 采用Q波性心梗 QMI 和无Q波性心梗 NQMI 取代传统的透壁心梗和心内膜下心梗 12 心肌梗塞Q波的形成及无Q波心梗的机理 病理性Q波 宽度 0 04s 深度 后继R波的1 4 某个部位的心肌坏死 其产生的除极向量消失 导致心肌除极平均向量背离该部位 形成梗塞向量 如果坏死心肌部位位于QRS起始40ms除极部位 且坏死心肌的面积够大 则可能在面向坏死心肌的导联出现起始的负向波 病理性Q波 13 心肌梗塞Q波的形成及无Q波心梗的机理 一 Q波形成的条件 1 梗塞的范围 梗塞直径 25 30mm 才会出现病理性Q波 2 梗塞的深度 左室心内膜下区约占左室壁厚度的1 2 以往认为心内膜下区为电静止区 故梗塞厚度 左室厚度的50 才会出现病理性Q波 3 梗塞部位位于QRS起始40ms除极部位 才会出现病理性Q波 心室起始40ms的除极部位包括 室间隔 左右室前壁 左右室心尖部和左室侧壁 此部位心梗深度和直径达到上述条件时出现病理性Q波 14 心肌梗塞Q波的形成及Q波心梗的机理 二 心肌梗塞不出现Q波的机理1 梗塞面积太小 直径 25mm 累及左室面积 10 一般无病理性Q波 但Q波可以较小或等位性Q波 2 梗塞的深度 左室厚度50 无病理性Q波 但QRS波形可有改变 如R波幅度降低 出现顿挫 切迹等 15 心肌梗塞Q波的形成及无Q波心梗的机理 3 某些部位的心梗由于在QRS起始的40 50ms之后除极 可能不出现明显的Q波 左室高侧壁 左室后壁和后基底部等 4 其它因素 多支血管闭塞所致大面积心梗 梗塞向量相互抵消 无Q波 但可有QRS电压降低和时间增宽 多部位小灶性心梗 常使QRS电压降低而不产生病理性Q波 室内传导异常特别是LBBB 由于起始向量异常 影响病理性Q波的形成 16 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 等位性Q波 由于心肌梗塞的部位 面积等因素或者由于心电图描记时间过早 可能记录不到典型的心电图改变 使心肌梗塞的诊断困难 等位性Q波或相当性Q波 心梗时由于种种原因可以不出现典型的心电图改变 而这些非典型的变化在心梗的诊断上和病理性Q波具有同等价值 相当于该部位存在病理性Q波 17 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 等位性Q波 等位性Q波的表现形式 一 小Q波 q波 1 Q波深度不及后继R波的1 4 但宽度 0 04s 且Q波粗钝与切迹 2 V1 V2导联rS形波之前出现小q波 间隔部位心梗 但应除外右室肥厚和左前分支阻滞 右室肥厚V3R V4R为qR型 且电轴右偏 左前分支阻滞第三肋间相当于V1 V2部位描记心电图q波更明显 低一肋间 第5肋间 描记q波消失 18 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 等位性Q波 等位性Q波的表现形式有 3 V3 V6的Q波不到病理性Q波的标准 但Q波的深度和宽度超过下一导联的Q波 QV3 QV4 QV4 QV5 QV5 QV6 4 下壁OMI者II III aVF的Q波很难全部达到病理性Q波的标准 如果III导联Q波达病理性Q波标准 aVF导联Q波 0 02s II导联能看到小q波即可肯定下壁心梗 aVR出现起始的r波 反应QRS起始向量向上 背离下壁 对下壁心梗诊断有利 19 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 等位性Q波 二 R波振幅的变化常见于面积过小的心梗或者正后壁心梗 表现为 1 R波幅度进行性降低 同一导联动态观察过程中R波振幅进行性降低 胸导电位置不变 伴有ST T变化更有价值 2 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或逆向递增 如同时伴有ST T改变可以确诊 如RVI RV2 RV2 RV3 RV3 RV4 RV4 RV5 3 V1V2导联的R波振幅较前增大 提示正后壁心梗使后壁产生的向量消失 向前向量增大 V1V2导联R波增高 同时ST短压低和T波改变 20 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 等位性Q波 三 进展性Q波观察过程中Q波有动态变化如Q波加深和加宽 原无Q波的导联出现小q波等 进展性Q波 必需注意位置固定 排除间歇性束支阻滞和预激等 22 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 等位性Q波 四 QRS起始部位出现顿挫和切迹Sele Vester等提出 V4 V6导联R波起始部出现 0 5mm的负向波 提示小面积心肌梗塞的存在 五 心电图假性正常化 一过性伪正常化有人观察急性后壁心梗发病12 24小时可能出现心电图一过性伪正常化 23 不典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 等位性Q波 六 病理性Q波区某一导联的Q波没有达到病理性Q波的诊断标准 可在该导联的上下左右 上一肋间 下一肋间 左右轻度偏移 描记 如果均能记录到Q波 则反应存在病理性Q波区 非梗塞性Q波不存在Q波区 左前分支阻滞V1 V2的q波下移一个肋间消失 肺气肿胸前导联QS型 低一肋间变为rS型 24 RBBB不影响QRS的起始向量 因而不影响病理性Q波的形成 RBBB合并心梗不影响心梗的诊断 LBBB可以影响QRS起始向量 掩盖或改变心梗的病理性Q波 以及继发ST T改变可以抵消AMI的原发性改变 因此 LBBB合并心梗是一诊断难题 束支阻滞合并心肌梗塞的诊断 25 LBBB合并心肌梗塞的诊断 LBBB的非梗塞Q波心电图特点 1 右胸导联或中胸导联 V1 V4 的R波极小甚或呈QS型 2 LBBB偶尔在III AVF导联呈QS 有时II III AVF均呈QS 3 继发性S T改变 4 ST段抬高 在QS或rS导联 常为右胸导联 上ST段在J点部位抬高 有时可达1mV 26 LBBB合并AMI的诊断指标 1 ST T动态改变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LBBB患者大约2 3有原发性ST T变化影响或者改变继发性ST T的特点 1 ST段抬高取决于心肌梗塞的部位 与QRS主波方向无关 2 抬高的ST段呈弓背向上样抬高 程度十分显著 抬高ST段与同导联QRS振幅的比值 1 3 ST段呈AMI的动态改变 27 LBBB合并AMI的诊断指标 2 I avL V5 V6导联出现Q波 无合并症的LBBB在avL导联可能出现微小的q波 但在I V5 V6导联决不会出现Q波 如果上述的两个以上导联出现Q波 不论其如何微小 均提示合并心肌梗塞 28 LBBB合并AMI的诊断指标 3 V6导联出现RS型 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伴V6导联呈RS型 反映合并左室游离壁心梗 但是 单独V5导联出现RS型并不反映左室游离壁心梗 29 LBBB合并AMI的诊断指标 4 Cabrera征和Chapman征 示合并前壁心梗V2 V4导联的S波 呈rS型或QS型 升支出现切迹 持续时间 0 05秒 称为Cabrera征 I avL V6导联的R波升支出现切迹称Chapman征 30 LBBB合并AMI的诊断指标 上述指标的特异性76 97 敏感性8 54 新近Sgarbossa 150AMIcaseswithLBBB 提出诊断标准 1 QRS主波向下的导联ST段抬高 5mm 2 QRS主波向上的导联ST段抬高 1mm 3 V1 V3导联ST段压低 1mm 下壁心梗 上述指标的特异性76 97 敏感性8 54 31 ST T改变诊断心肌梗塞的价值 1 无Q波型心肌梗塞主要为ST T改变 分为三类 1 ST段抬高型 占40 50 2 ST段压低型 占30 40 3 非特异性心电图改变或无改变 约20 ST段抬高的机制有舒张期损伤电流和收缩期损伤电流两个学说 但临床角度ST段抬高反映一支较大的冠状动脉发生明显阻塞 AMI时ST段抬高与否十分重要 溶栓的指征 32 ST T改变诊断心肌梗塞的价值 2 远离梗塞区导联的ST段变化 并发征多 远期预后差AMI时面向梗塞区的导联ST段抬高 远离梗塞区的导联有时ST段压低 机理 1 镜像改变 对应性改变 下壁和I avL导联 有时为胸前导联 2 远距离缺血或梗塞延展 急性下壁心梗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 可能反映前壁缺血 LAD病变 也可能反映心梗延展至后壁 RCA优势 急性前壁心梗患者下壁ST段压低一般反映下壁缺血 33 早搏对心肌梗塞的诊断价值 异位搏动出现Q波的意义 室性早搏 动物实验证明 正常心脏的右心室或左心室源性室性早搏不出现Q波 反映在心外膜导联上如果室性早搏呈QR qR或qRs型 其Q q 波为病理性的 而QS型室早则无诊断意义 这种病理性室性早搏多见于心肌梗塞 也可以见于其他原因的心肌损害 可以根据ST T的形态和动态演变鉴别 室性早搏异常Q波诊断心肌梗塞 假阳性8 3 假阴性29 8 34 早搏对心肌梗塞的诊断价值 室上性早搏 梗死性Q波和特征性的ST T变化也可以存在于下传的室上性早搏 这种改变发生的时间可以早于窦性心搏 有利于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 35 利用早搏诊断心肌梗塞注意的问题 1 早搏出现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上 面对心腔的导联无意义 2 梗死性早搏必须结合ST T动态改变综合判断 3 根据室上性早搏诊断的急性心肌梗塞往往涉及间隔 在间隔梗塞时则表现为异常Q波和ST T改变 早搏对心肌梗塞的诊断价值 36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肌梗塞 显性预激综合征由于心室肌的某个部位提前除极 导致心室正常的除极顺序改变 体表心电图上会产生异常Q波 因此预激综合征和心肌梗塞相互影响 可以将预计综合征误诊为心肌梗塞 也可以由于预计波的存在掩盖已发生的心肌梗塞 37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肌梗塞 左室侧壁的旁道 产生向右向前的向量 左胸导联和I AVL呈现QS型或QR型 酷似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