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卦传、序卦传.doc_第1页
说卦传、序卦传.doc_第2页
说卦传、序卦传.doc_第3页
说卦传、序卦传.doc_第4页
说卦传、序卦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注释】 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幽,深也;赞,祝也;神明,指大自然的“造化”;蓍,蓍草,这里指用蓍草揲筮演算的方法。集解引干宝注释“生蓍”云:“生(创立)用蓍之法。”案,一说“蓍(草)”生成于“圣人”的“赞(育)”,即(以圣人的神明赞育的造化,而自然界便生长出供占蓍的蓍草。释文引洪范五行传云:“蓍,百年,一本生百茎”,又龟列传日:“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茎。”皆是神化周易作者的一种传说。 参天两地而倚数:参,即“三”,“参天”指采取天“三”之数,即奇数;两地,指采取地“二”之数,即耦数;倚,集解引虞翻曰:“立也”,“倚数”谓创立阴阳数字象征,即代表“阴阳老少”的“七、八、九、六”之数。此句说明“蓍草”生出之后,作易者又创立“七、八、九、六”的阴阳象征数,配合占筮。韩注:“参,奇也;两,耦也;七、九阳数,六、八阴数。”正义:“生数在生蓍之后,立卦之前,明用蓍得数而布以为卦,故以七、八、九、六当之。七、九为奇,天数也;六、八为耦,地数也。故取奇于天,取耦于地,而立七、八、九、六之数也。何以参两为目奇耦者?盖古之奇耦亦以三两言之,且以两是偶数之始,三是奇数之初故也。不以一目奇者,张氏云:以“中含“两”,有一以包两之义,明天有包地之德,阳有包阴之道。故天举其多,地举其少也。肆,“参两倚数”之义旧说不一,今取孔氏说以资参考。他如马融、王肃之说,则据系辞上传“天数五,地数五”立论,指出“一、三、五”为“参天”,“二、四”为“两地”(见正义引);这是把一至五看作“生数”,而“生数”止于五,以此为本,加一为“六”,加二为“七”,加三为“八”,加四为“九”,而“六、七、八、九”的“蓍数”由是而成,谓之“成数”;此“成数”皆因“生数”而立,故说扪称“倚数”(尚氏学释)。此说于义可通,宜并存备考(有关蓍数问题,参阅系辞上传第九章译注)。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此句说明引“蓍”、“数”出现之后,作易者观阴阳之变而演立卦形。正义:“言作易圣人本观察变化之道,象于天地阴阳而立乾、坤等卦。”又曰以此言六十四卦,非小成之八卦也。”案,孔氏之意,此句指用蓍数演卦,故正义又曰:“系辞言伏羲作易之初”,“直言仰观俯察;此则论其既重之后,端策布爻,故先言生蓍,后言立卦。非是圣人幽赞元在观变之前。据此,则是先有卦象,后有蓍数;再以蓍数演筮卦象。这与左传僖公十五年载韩简云“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之说相合,因此正义指出:“数从象生,故可用数求象。”上述说法似有可取。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此言卦立之后,作易者又推展其刚柔爻的变迁。正义:“既观象立卦,又就卦发动挥散于刚柔两画而生变动之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理,作动词,犹言“治理”;义,宜也;性,性质;命,天命,即“自然命运”,正义:“命者,人所禀受,有其定分,从生至终有长短之极。,这两句极力推赞周易的“蓍”、“数”、“卦”、“爻”可以成就“顺道德”,“穷理尽性”重大功用。正义:“蓍数既生,爻卦又立,易道周备,无理不尽。圣人用之,上以和协顺成圣人之道德,下以治理断割(阮刻无“割”字,据校勘记增)人伦之正义。又能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究尽生灵所禀之性呐理既穷,生性又尽,至于期,所赋之命莫不穷其短长,定其吉凶。”【译文】 从前圣人创作周易的时候,凭着精深的智虑赞祝神奇光明的造化而创造出用蓍草来揲筮的方法,于是采取天的“三”数和地的“两”数而建立阴阳奇耦数的象征(来配合蓍占),并且观察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而演算成立卦形,发动挥散卦中刚柔两画而产生各爻的变迁,然后和协顺成其道德而运用合宜的方法治理天下,又能穷极奥理,尽究万物的性质以至于通晓自然命运。【说明】 以上第一章。说卦传的章节,旧说不尽同。今依本义分为十一章。 “说卦”二字的名义,正义曰:“说卦者,陈说八卦之德业变化,及法象所为也。”故文中内容除了开首追述周易创作、运用的渊源之外,主要是辨析八卦的基本象征意义和取象的范围。 本章回溯周易创制初始的情状,展示“生蓍”、“立数”、“演卦”、“推爻”的用易程序;并强调易用广大,可以穷极“道德”、“性命”,为下文具体分析八卦作了铺垫。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注释】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正义:“爱惠之仁”,即慈厚泛爱之德,主于“柔”;义,正义“断割(“割”阮刻作“刮”,据校勘记改)之义”,即正大坚毅之德,主于“刚”。此句并前两句,说明作易者创卦立爻,以体现阴阳变化规律,广包“天地人”之道;故八卦由阴阳两画组成,每卦三爻象征天地人“三才”。所谓“柔刚”、“仁义”,即“阴阳”之义;“三才”、“二体”的规律,正是上文所云“性命”之理。集解引崔憬曰:“此明一卦立爻有三才二体之义。故先明天道既立阴阳,地道又立刚柔,人道亦立仁义,以明之也。何则?在天虽刚,亦有柔德;在地虽柔,亦有刚德。故书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人禀天地,岂可不兼仁义乎?所以易道兼之矣。”案,崔氏引尚书洪范语,以明地柔寓刚,天刚寓柔,颇合文义。 易六画而成卦:说明由六画构成的六十四卦卦形,来自三画的八卦两两相重,兼合了“三才”的象征,义同系辞下传第十章所论(见该章译注)。正义:“既备三才之道,而皆两之;作易本顺此道理,须六画成卦。” 易六位而成章:章,章理,由刚柔交错而成。此句说明六画的排列位次分阴阳,所居之爻分刚柔;如是交错,蔚然成章。“成章”之义,与系辞下传第十章“物相杂,故曰文”正同(见该章译注)。正义:“六画所处,有其六位,分二、四为阴位,三、五为阳位;迭用六、八之柔爻,七、九之刚爻而来居之,故作易者分布六位而成爻卦之文章。”案,孔氏以二、四为阴,三、五为阳,置初、上爻不论,乃承韩康伯注;韩注实禀王弼“初、上无阴阳定位”之义,可备一说。但前人多合初、上言阴阳,如折中引邱富国云:“凡卦初、三、五位为阳,二、四、上位为阴;自初至上阴阳各半,故曰分。”尚先生亦曰:“一、三、五阳,二、四、六阴。柔爻居阴位,刚爻居阳位,则当位;否则失位。以此为用。”(尚氏学)此说当从。【译文】 从前圣人创作周易的时候,是要用它来顺合万物的性质和自然命运的变化规律。所以确立天的道理有“阴”和“阳”两方面,确立地的道理有“柔”和“刚”两方面,确立人的道理有“仁”和“义”两方面。(作易者)兼合(三画的八卦符号中)天地人的象征而每两卦相重,所以周易的卦体必须具备六画才形成一卦;六画又分阴位阳位,更迭运用柔爻刚爻来布居,所以周易的卦体必须具备六位才蔚成章理。【说明】 以上第二章。本章指出六十四卦重叠而成,其中寓涵天地人“三才”与阴阳“二体”的象征意义。章首“顺性命之理”,正概括了“三才二体”的精妙功用。折中引何楷曰:“此章言卦画顺性命之理,即上章所谓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可见,文中内容具有承接前章的作用。同时,本章既明六十四卦因八卦而重成,则八卦符号为周易的基本卦形,即周易象征体系的取象要素;于是下章便转入对八卦象、义的全面论述。因此,本章内容又是开启后文的枢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注释】 薄:释文:“马、郑、顾云入地。”指雷、风兴动虽各异方,却能交相潜入应和。集解:“谓震巽同声相应,故相薄。” 水火不相射:射,音y,释文:“虞、陆、董、姚、王肃音亦,云厌也。”此句指水火虽异性却不相厌弃而相资助,即“相通”之义。集解:“射,厌也;水火相通”,“故不相射”。案,“水火不相射”五字,帛书周易作“水火相射”(于豪亮帛书周易引,见文物1984年第3期),据此,“不”或为衍字。未获旁证,兹录存备考。八卦相错:相错,指既矛盾又和谐地相错杂。此句总说前四句之义。上文“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即八卦之象,皆为一阴一阳的两相对立之卦;而“定位”、“通气”、“相薄”、“不相射”,又均见统一和谐的情状,故称“相错”。八卦在对立统一中“相错”,正是体现自然界万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正义:“易以乾坤像天地,艮兑像山泽,震巽像雷风,坎离像水火。若使天地不交,水火异处,则庶类无生成之用,品物无变化之理。”又曰:“今八卦相错,则天地人事莫不备矣。故云天地定位而合德,山泽异体而通气,雷风各动而相薄,水火不相入而相资。”案,孔氏释“不相射”为“不相入而相资”,于义亦通。又案,宋人据以上一节画成先天八卦图以示“伏羲八卦方位”。本义卷首云:“邵子曰:此伏羲八卦之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居东南,震居东北,巽居西南,艮居西北。于是八卦相交而成六十四卦,所谓先天之学也。”尚先生引太玄玄告“天地相对,日月相刿,山川相流,轻重相浮”及“南北定位,东西通气,万物错离于其中”诸语,指出此即“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之义;又引周易乾凿度“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臣北,父坐子伏”等语,指出此亦与“乾南坤北”义合。并云:“阳错阴,阴错阳,无一卦不相对,无一爻不相交也,此纯指先天八卦之方位形式,故特申之日八卦相错。”(尚氏学)上说颇可发明此节之义,宜资参考。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数,作动词,犹言“推算”。这三句说明依据阴阳八卦变化之道,可顺推往事,逆知来事;而易之功主于“知来”,故谓“易逆数也”。韩注:“八卦相错,变化理备;于往则顺而知之,于来则逆而数之。”又曰:“作易以逆睹来事,以前民用。”案,“顺”、“逆”之义,集解引虞翻曰:“谓坤消从午至亥,上下故顺也”,“谓乾息从子至巳,下上故逆也”,“易谓乾,故逆数”,此本十二辟卦为说,李道平纂疏引郑玄注乾凿度以疏之:邵雍以为八卦从三阴三阳卦追数至一阴一阳卦为“顺”(即本章“天地”至“水火”之序),从一阴一阳卦渐推至三阴三阳卦为“逆”(即下章“雷”至“坤”之序,见皇极经世书);朱熹以为先天图中左方四卦(起震,历离、兑,至乾)数已生者为“顺”,右方四卦(自巽,历坎、艮,至坤)推未生者为“逆”(本义);尚先生以为“数往者顺”谓四阳卦,“知来者逆”谓四阴卦,阳性强健顺行,阴性敛啬逆行,“逆”犹“迎”,阴阳相遇相交、易道乃成,故曰“易逆数也”(尚氏学)。四说各有理致,均可参考。【译文】 天地设定上下配合的位置,山泽一高一低交流沟通气息,雷风各自与动交相潜入应和,水火异性不相厌弃而相资助:八卦就是这样(既对立又统一地)互相错杂。(掌握这种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欲明过去的事理可以顺着推算,欲晓将来的事理可以逆着推知(将来的事理隐奥难测),所以周易的主要功用是逆推来事。【说明】 以上第三章。本章以八卦所象征的八种基本物象:天地、山泽、雷风、水火之间矛盾而又和谐的运动状态,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变化发展规律。其义与系辞上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密相切合。项安世曰:“八卦虽八,实则阴阳二字而已。”(周易玩辞)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注释】 雨以润之,日以逗之:雨,即水,坎象;日,即火,离象;烜,音xun,晒干,又作“晅”,释文出“暄”字,并引京房曰:“乾也。”本义云:“烜与晅同。”这两句说明坎、离两卦的不同功用。 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说,即“悦”。这四句直接举卦名艮、兑、乾、坤言此四卦功用,而上文四句则举雷、风、雨、日之象言震、巽、坎、离四卦的功用,前后略异。正义曰:“此一节总明八卦养物之功。”又曰:“上四举象,下四举卦者,王肃云互相备也。明雷风与震巽同用,乾坤与天地同功也。”朱子语类曰:“雷以动之以下四句取象义多,故以象言;艮以止之以下四句取卦义多,故以卦言。”朱说亦通。案,上言八卦功用,皆阴阳两卦对举,适与前章同;唯所叙八卦顺序,适与前章相反。此中的原因,前人有从不同角度分析者,兹举折中所引四说如次:(一)朱震曰:“前说乾坤以至六子,此说六子而归乾坤;终始循环,不见首尾,易之道也。”(二)项安世曰:“自天地定位至八卦相错,言先天之顺象也;自雷以动之至坤以藏之,言先天之逆象也。”此承邵雍“先天八卦方位”的“顺”、“逆”之序为说(参见前章译注)。(三)金贲亨曰:“上章以天地居首,序尊卑也;此章以乾坤居后,总成功也。上以体言,此以功用言也。”(四)吴曰慎曰:“前章始乾坤终坎离,此章始震巽终乾坤;首乾者其重在乾,首震者其重在震。二章虽皆明先天卦序,而后天始震之义亦具其中矣。”这四说各自成理,并可参考。【译文】 (震为)雷用来振奋鼓动万物,(巽为)风用来散布流通万物;(坎为)雨水用来滋润万物,(离为)太阳用来干燥万物;艮(为山)用来抑止万物,兑(为泽)用来欣悦万物;乾(为天)用来君临万物,坤(为地)用来储藏万物。【说明】 以上第四章。本章承前章文义,又将八卦两两对举,揭明其不同功用。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注释】 帝出乎震:帝,古人心目中的大自然主宰,此处当指主宰大自然生机的元气。震卦于方位象征东方,日月由此升起;于时令象征春分,万物自此发生,故谓“帝”使万物出生于“震”。犹言宇宙的生机初萌于此。正义引王弼注益卦语“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出震而齐巽者也”,以释“帝”字之义。集解引崔憬曰:“帝者,天之王(即“旺”,下同)气也。至春分则震王,而万物出生。”案,说文“帝,谛也”,含审谛事机之义;又引古文作“杀”。今考甲骨文“帝”作“米”(见郭沫若编殷契粹编)、“乘”(见罗振玉编殷墟书契前编),其造形正象植物萌发生机、含苞欲放;而形体结构与许慎所引“古文”亦略可通。据此,“帝”的造字本象当取草木逢舂,萌蒂振萼之状,其义当指事物生机初萌,王国维谓即“蒂”之本字,“象花萼全形”(见观堂集林),说甚可取。依此释“帝”出乎“震”,则崔憬注义有其合理之处。 齐乎巽:齐,整齐,指事物齐生并长的状态。巽卦于方位、时令象征东南、立夏;立夏为万物顺畅生长之季,故谓“齐乎巽”。集解引崔憬义:“立夏则巽王,而万物絮齐。” 相见乎离:见,显现、呈现,指事物生长旺盛、纷相呈现其体。离卦于方位、时令象征南方、夏至,又象征“光明”;万物于夏至之季壮大成体,又逢阳光盛明,各显其形,故谓“相见乎离”。集解引崔憬义:“夏至则离王,而万物皆相见也。” 致役乎坤:役,事也,“致役”犹言“致力用事”,指万物继续努力成长。坤卦于方位、时令象征西南、立秋;万物于立秋接近成熟,正勤奋发展,故谓“致役乎坤”。集解引崔憬义:“立秋则坤王,而万物致养也。” 说言乎兑:说,即“悦”;言,语助词(下文“成言”之“言”同)。兑卦于方位、时令象征西方,秋分,“兑”义又为“悦”;万物于秋分成熟,并皆欣悦,故谓“说言乎兑”。集解引崔憬义:“秋分则兑王,而万物所说。” 战乎乾:战,接也,指阴阳交配结合(见坤上六译注),即下文“阴阳相薄”之义。乾卦于方位、时令象征西北、立冬;立冬为暑尽寒来、阴阳交接之季,西北为阴方、与乾为阳性相配,而万物成熟之后正宜交配结合,故谓“战乎乾”。集解引崔憬义:“立冬则乾王,而阴阳相薄。” 劳乎坎:劳,劳倦。坎卦于方位、时令象征北方,冬至;万物于冬至之时,已历四季,勤劬劳倦,必当归藏休息,以待来春复萌生机,故谓“劳乎坎”。集解引崔憬义:“冬立则坎王,而万物之所归也。” 成言乎艮:成,成功,含有前功已成、后功复萌之义。艮卦于方位、时令象征东北、立春;立春为旧岁终、新岁始之季,万物于此时完成一年的生长使命而又重新萌生,故谓“成言乎艮”。至此,已见主宰大自然生机的元气(“帝”)周循不已,化生万物。集解引崔憬义:“立春则艮王,而万物之所成终成始也。以其周王天下,故谓之帝。”案,以上八句,马国翰曰:“干宝周礼注引云:此连山之易也,罗泌路史发挥亦云。”(玉函山房辑佚连山)遂以此节文字为连山之文。据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则连山为与周易相类的早期筮书。尚先生以为,此处既引连山文,以言周易所用之“后天卦位”(详下文第条注),恐人不知,故下节逐字逐句详释其义,并指明其方位,以见与上文所言方位绝不同(见尚氏学)。 震东方也:此释上文“帝出乎震”。正义:“以震是东方之卦,斗柄指东为春,春时万物出生也。” 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絜,即“洁”,“絜齐”犹言“整洁一致”,形容万物萌生之后和畅生长的清新整齐状态。此三句释上文“齐乎巽”。正义:“以巽是东南之卦,斗柄指东南之时,万物皆絮齐也。” 几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听,犹言“听政”;向,面向。这几句引“南面而治”之典,证离卦的方位象征,并释上文“相见乎离”之义。正义:“以离为象日之卦,故为明也,日出而万物皆相见也;又位在南方,故圣人法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也。” 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致养,犹言致力养育。此释上文“致役乎坤”。正义:“以坤是象地之卦,地能生养万物,是有其劳役,故云致役乎坤。郑云坤不言方者,所言地之养物不专一也。” 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正秋,即秋分;说,即“悦”。此释上文“说言乎兑”。正义:“以兑是象泽之卦,说万物者莫说乎泽;又位是西方之卦,斗柄指西是正秋月也,正(“正”字阮刻作“立”,据校勘记改)秋而万物皆说成也。” 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相薄,指交相潜入应和(见本篇第三章译注)。此释上文“战乎乾”。正义:“以乾是西北方之卦,西北是阴地,乾是纯阳而居之,是阴阳相薄之象也。”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归,犹言“藏”,指万物劳倦而闭藏休息。此释上文“劳乎坎”。正义:“以坎是象水之卦,水行不舍昼夜,所以为劳卦;又是正北方之卦,斗柄指北,于时为冬,冬时万物闭藏,纳受为劳,是坎为劳卦也。”集解引崔憬曰:“以坎是正北方之卦,立冬以后,万物归藏于坎;又阳气伏于子,潜藏地中未能浸长,劳局众阴之中也。” 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此释上文“成言乎艮”。正义:“以艮是东北方之卦也,东北在寅丑之间,丑为前岁之末,寅为后岁之初,则是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案,孔氏释“成终成始”,用“二十四方位”说(说详李道平纂疏所载诸家说易凡例中),谓艮居东北“寅丑”之间,于时令即配立春,其义可通。(尚先生云“终、“始”之义当合先、后天方位为说,谓艮“先天位”居亥为终,“后天位”居寅为岁始。此说见尚氏学,于文旨亦切,当资参考)又案,上引孔疏举八卦的方位时令象征为释,与前文引崔氏注可相印证。又案,汉上易传引郑玄注,有从不同角度解说上文者,兹录备参考:“万物出于震,雷发声以生之也。齐于巽,相见于离,风摇动以齐之也,絜犹新也;万物皆相见,日照之使光大。万物皆致养焉,地气含养,使有秀实也。万物之所说,草木皆老,犹以泽气说成之。战,言阴阳相薄,西北阴也,而乾以纯阳临之,犹君臣对合也。坎劳卦也,水性劳而不倦;万物之所归也,万物自春出生于地,冬气闭藏还皆入地。万物之所成终所成始,言万物之阴气终、阳气始,皆艮之用事也。”又案,宋人据上文所言方位,画成后天八卦图,以示“文王八卦方位”(见本书卷首读易要例)。本义卷首云:“邵子日:此卦位乃文王所定,所谓后天之学也。”此图颇可发明上文之义,宜资参考。【译文】 主宰大自然生机的元气使万物出生于(象征东方和春分的)震,生长整齐于(象征东南和立夏的)巽,纷相显现于(象征南方和夏至的)离,致力用事于(象征西南和立秋的)坤,成熟欣悦于(象征西方和秋分的)兑,交配结合于(象征西北和立冬的)乾,勤劬劳倦于(象征北方和冬至的)坎,最后成功而又重新萌生于(象征东北和立春的)艮。万物出生于震,因为震卦是象征(万物由以萌生的)东方。生长整齐于巽,因为巽卦是象征(万物和顺生长的)东南方;生长整齐,是说万物的生长状态整洁一致。离卦是光明的象征,万物都旺盛而纷相显现,这是代表南方的卦;圣人坐北朝南而听政于天下,面向光明而治理事务,大概是吸取了这一卦的象征吧。坤卦,是地的象征,万物都致力养育于大地,所以说致力用事于坤。兑卦,象征正秋时节,万物成熟欣悦于此时,所以说成熟欣悦于兑。交配结合于乾,乾卦是象征西北(阴方)的卦,说明阴阳于此交相潜入应和。坎卦,是水的象征,是代表正北方的卦,又是代表勤劬劳倦的卦,万物劳倦必当归藏休息,所以说勤劬劳倦于坎。艮卦是象征东北(终而复始之位)的卦,万物于此成就其终而更发其始,所以说最后成功而又重新萌生于艮。【说明】 以上第五章。本章陈述了与第三章不同的另一种“八卦方位”,并就这种方位的排列形式作出扼要的解说。前人对此章的理解,颇多歧义。朱熹指出文中“所推卦位之说,多有未详者”(本义)。至于宋人所画“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的图式,其是非也未有定评。然而“乾南坤北”与“离南坎北”这两种方位象征的由来已久,乃至对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产生过显著的影响;因此三、五两章所载八卦方位学说的历史渊源及产生原理,尚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注释】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神,此处指大自然运化规律的神奇功能;妙万物,犹言“妙育万物”。这两句承前章所言八卦方位及其运动变化,推宗大自然化育之神奇。韩注:“于此言神者,明八卦运动、变化、推移莫有使之然者。神,则无物;妙万物而为言也,则雷疾风行、火炎水润,莫不自然相与为变化,故万物既成也。”案,汉上易传引郑玄注,谓“神”指“乾坤”,认为两者“共成万物,物不可得而分,故合谓之神”。于义亦通。又,折中引梁寅曰:“神”即前章所云“帝”,认为:“帝者,神之体,神者帝之用。故主宰万物者,帝也;所以妙万物者,帝之神也。”说可取。 桡:通“挠”,释文出“挠”字,曲折之义,此处指风吹拂万物或使舒发、或使摧折。集解引崔憬义:“言风能鼓桡万物,春则发散草木枝叶,秋则摧残草木枝条。” 熯:音hn,同“暵”,谓燥热、炎热。说文引作“暵”,云“燥也”;释文曰:“徐本作暵,音汉,云热障也。” 说:即“悦”(后一字“说”同)。 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此句即前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所成始也”之义(见前章译注)。集解引崔憬义:“言大寒立春之际,艮之方位,万物以之始而为今岁首,以之终而为去岁末。”(此与前章注引孔疏所用“二十四方位”说同。)案,前数句均言卦象“雷”、“风”、“火”、“泽”、“水”,此句独举卦名“艮”者,正义曰:“动、桡、燥、润之功,是雷风水火;至于终始万物,于山义为微,故言艮而不言山也。” 水火相逮:逮,及也。此句指水火虽异性,但其气质却能相资及而为用。正义:“明性虽不相入,而气相逮及也。” 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此句总结上文,说明有了雷风水火等物质的不息运动,加上其间既对立又统一的交变化合,便生成自然界万物。义与章首“妙万物而为言”相应。汉上易传:“动、桡、燥、说、润、终始万物者,孰若六子?然不能以独化,故必相逮也,不相悖也,通气也,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合则化,化则神。”案,上文只举八卦中的六个“子卦”为说,而不言乾坤两卦者,正义云“神既范围天地”,故“不复别言乾坤,直举六子以明神之功用”;集解引崔憬义,曰:“以乾坤而发天地无为而无不为,能成雷风等有为之神妙也。”两说义相近,并可参考。又案,上文两叙“六子”的变动、化合,项安世认为文义是先指明“后天分治之序”,再揭示“先天相合之位”(周易玩辞)。折中曰:“此章台羲、文卦位而总赞之。盖变易之序,后天为著;而交易之理,先天为明。变易者,化也,动万物莉万物、燥万物、说万物、润万物、终始万物者也;交易者,神也,所以变变化化,道并行而不相悖,使物并育而不相害者也。”此说颇可取。【译文】 所谓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是说它在于能够奇妙地化育万物。鼓动万物者没有比雷更迅猛的,吹拂万物者没有比风更疾速的,千燥万物者没有比火更炎热的,欣悦万物者没有比泽更和悦的,滋润万物者没有比水更湿润的,最终成就万物又重新萌生万物者没有比艮更美盛的。所以水火异性而相互济及,雷风异动而不相违逆,山泽异处而流通气息,然后自然界才能变动运化而形成万物。【说明】 以上第六章。 本章综论三、四、五章所言“先天”“后天”八卦方位的功用。文中强调八卦变化规律的两方面特征:一是变动不息,主于事物“对立”的运动;二是交合不悖,主于事物“统一”的趋向。全章大旨,正是从八卦象征的角度,揭出了周易辩证思想的卦象基础。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注释】 兑,说也:以上八句,分叙八卦的象征意义。正义曰:“乾象天,天体运转不息,故为健也”;“坤象地,地顺承于天,故为顺也”;“震象雷,雷奋动万物,故为动也”;“巽象风,风行无所不入,故为入也”;“坎象水,水处险陷,故为陷也”;“离象火,火必着于物,故为丽也”;“艮象山,山体静止,故为止也”;“兑象泽,泽润万物,故为说也”。案,诸卦取义依据,前人尚有从不同角度解说者,如虞翻释“乾健”曰:“精刚自胜,动行不休”;释“坤顺”曰:“纯柔承天时行”;释“震动”曰:“阳出动行”(均见集解引),李光地亦释“坤顺”曰:“阳在下而阴压,则必动而出”(周易观彖);邵雍释“巽入”曰:“一阴入二阳之下”(折中引);张载释“坎陷”、“离丽”曰:“阳陷于阴为水,附于阴为火”,又曰“一陷溺而不得出为坎,附丽而不能去为离”(折中引);虞翻又释“艮止”曰:“阳在上故止”(集解引)邵雍释“兑说”曰:“一阴出于外而说于物”(折中引)。此均以阴阳爻为说,于义可通,并宜参考(余详本篇后第十一章译注)。【译文】 乾,表示强健;坤,表示温顺;震,表示奋动;巽,表示潜入;坎,表示险陷;离,表示附丽;艮,表示静止;兑,表示欣悦。【说明】 以上第七章。本章指出八卦立名之义,正义谓“说八卦名训”,本义云“言八卦之性情”。若从“象征”的角度理解,正是揭明八卦内含的象征意义。这些意义,在六十四卦中得以普遍反映,是理解周易象征哲学的重要前提。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注释】 兑为羊:以上八句,举八种动物,说明八卦拟取象征物象的例子。正义曰:“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也”;“坤象地,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震动象,龙动物,故为龙也”;“巽主号令,鸡能知时,故为鸡也”(案,鸡应时而鸣,鸣声如风入人耳,似合“入”义,集解引九家易“鸡时至而鸣,与风相应”可参考);“坎主水渎,豕处污湿,故如豕也”(案,豕喜污湿,常陷处泥坑中,似合“陷”义,集解引九家易“污辱卑下”可参考);“离为文明,雉有文章,故为雉也”(案,雉虽为飞鸟,但善走不能久飞,喜栖于丘陵或平原的草丛中,似又合“附丽”意);“艮为静止,狗能善守禁止外人,故为狗也”;“兑,说也,王廙云羊者顺之畜,故为羊也”(案,孔意取顺而悦人,故合“说”义,即项安世周易玩辞谓“内很而外说者为羊”是也)。【译文】 乾为马象,坤为牛象,震为龙象,巽为鸡象,坎为猪象,离为雉鸟象,艮为狗象,兑为羊象。【说明】 以上第八章。本章引用八种动物形象,陈说八卦取象之例,正义云:“略明远取诸物也。”周易哲学的鲜明特点是“假象喻意”,全书所拟取的物象集中体现于八卦的象征。系辞传反复申言“易者,象也”,说卦传通篇立足于阐说八卦取象,正是极力解明这种“象喻”体系。周易的“象”,用今天的概念来表述,就是“象征”。而“象征”概念的内涵,可析为两端:一是形象,一是意义;象征形象是可变的,象征意义是不变的(如“狮子”、“老虎”并可象征勇敢,“狮”、“虎”可变,“勇敢”之义不变)。八卦的象征尽管复杂,大体上不离这一原则。自然,亦不可能无例外者。前章所叙“健”、“顺”八义,即是“乾”、“坤”八卦的基本不变的象征意义,而个别卦除了基本意义外,或又兼具它义,如“离”兼“明”义、“巽”兼“顺”义等,即是例外,别当具体分析,不可执一。由于义虽不变,象可博取,因之,八卦既以“天”“地”等八种物质为最初象征形象,又广取它物为象;此章“马”、“牛”等动物是一例,以下三章所举诸物又是各种象例。王弼曰:“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周易略例明象)所论至为精切。八卦取象纷繁复杂的原因,约可从两方面推测:一、作易者为阐述哲理方便,广引物象、多方譬喻,故系辞传有“仰观”、“俯察”、“远取”、“近取”之说;二、用易者为占筮推理的需要,扩展卦象、旁衍其说,故说卦传所列诸象或有未见于六十四卦经文者。当然,由于时代久远,以及前人不同角度的阐说,导致易象失传、失解者,颇有其例。这些都有待于今天研易者认真辨析和深入探讨。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注释】 兑为口:以上八句,举人体八种器官,说明八卦取象之例。正义曰:“乾尊而在上,故为首也”(案,首尊高强健,居上不屈,合“健”义);“坤能包藏含容,故为腹也”(案,腹量宽厚,顺容食物,合“顺”义);“足能动用,故为足也”;“股随于足,则巽顺之谓,故为股也”(案,“股”,孔氏以“顺”为释,折中引余芑舒说,谓“股下岐而伏”,可备参考);“坎北方之卦,主听,故为耳也”(案,耳状内陷,似合“陷”义,尚氏学谓“坎窞也,故为耳,取其形”是也);“离为目,南方之卦,主视,故为目也”(案,目之视须附着于光明,无光则难为视,似合“丽”义);“艮既为止,手亦能止持其物,故为手也”;“兑西方之卦,主言语,故为口也”(案,口能以言辞悦人,故合“说”义,古周易订诂:“能悦物者口也。”可从)。【译文】 乾为头象,坤为腹象,震为足象,巽为大腿象,坎为耳象,离为目象,艮为手象,兑为口象。【说明】 以上第九章。本章援举人体八种器官的形态,再明八卦取象之例。正义曰:“略明近取诸身也。”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注释】 震一索而得男:索,释文引王肃曰:“求也。”文中犹言“求合”,指阴阳相求。案,前四句既明乾坤为父母,此下诸句则指出其余六卦并属“父”、“母”相互求合所生的男女(六子)。其例以乾阳求合坤阴得男性,故一索、再索、三索得震长男、坎中男、艮少男;以坤阴求合乾阳得女性,故一索、再索、三索得巽长女、离中女、兑少女。阴阳卦之长幼,又见于主爻所居位序之先后,故震阳居初位()谓“长男”,坎阳居二位()谓“中男”,艮阳居三位()谓“少男”;巽阴居初位()谓“长女”,离阴居二位()谓“中女”,兑阴居三位()谓“少女”。朱熹曰:“男女指卦中一阴一阳之爻而言。”(本义)又曰:“乾求于坤,而得震、坎、艮;坤求于乾,而得巽、离、兑。一、二、三者,以其画之次序言也。”(朱子语类)尚先生亦云:“阳求阴得三男,阴求阳得三女,而以初中上三爻为次序。”(尚氏学)又案,孔颖达谓:“得父气者为男,得母气者为女。”认为坤初求得乾气为震、二求得乾气为坎、三求得乾气为艮,乾初求得坤气为巽、二求得坤气为离、三求得坤气为兑(正义)。可备说。【译文】 乾,是天的象征,所以称作父;坤,是地的象征,所以称作母;(父母阴阳互求,阳求合于阴得男,阴求合于阳得女。)震是初次求合所得的男性,所以叫作长男;巽是初次求合所得的女性,所以叫作长女;坎是再次求合所得的男性,所以叫作中男;离是再次求合所得的女性,所以叫作中女;艮是三次求合所得的男性,所以叫作少男;兑是三次求合所得的女性,所以叫作少女。【说明】 以上第十章。本章以人的家庭成员为喻,指出乾坤八卦含有父母及其所生三男三女之象。其义合于阴阳卦的爻序规律。尚先生云“经之所用,不与尽同”(尚氏学),则本章所叙似属易筮演进过程中所扩展的象例。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旉,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楺,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注释】 乾为天:集解引宋衷日:“乾动不解(即“懈”),天亦运转。”案,乾卦形作“望”,三阳并升,犹天体积诸阳气而成,故象“天”;又阳性刚健,天亦健行不懈,故其义为“健”(参阅本篇第七章译注)。 为圜:圜,圆圜,此处含周转之义。正义:“乾既为天,天动运转,故为圜也。”案,圆圜周转不息,无始无终,犹“天行健”,正合“健”义。 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大赤,即大红色。正义:“为君,为父,取其尊道而为万物之始也;为玉为金,取其刚之清明也;为寒,为冰,取其西北寒冰之地也;为大赤,取其盛阳之色也。”尚氏学:“金玉,象其纯粹;西北不周风,阴寒之地,故为寒冰;乾舍于离,南方火,故为大赤。”案,“君”、“父”,人之尊高刚健者;“玉”、“金”,金石之刚坚强健者;“大赤”,颜色之暖健美盛者(今绘画术语称为“暖色”,用以体现健强壮伟的内容):此五象均含“健”义。“寒”、“冰”义未详,疑“冰”坚亦健,而“寒冰”又可检验物之强健与否,故论语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瘠,瘦也,谓骨骼显突;驳马,健猛之马,能食虎豹。正义:“为良马,取其行健之善也;为老马,取其行健之久也;为瘠马,取其行健之甚,瘠马骨多也(案,释文引王廙曰“健之甚者,为多骨也”);为驳马,言此马有牙如锯(“锯”阮刻作“倨”,据校勘记改,下同),能食虎豹。尔雅云:锯牙食虎豹,此之谓也。王廙云:驳马能食虎豹,取其至健也。”尚氏学:“乾健,故为马。凡物皆有初壮究,故由良马而老而瘠而驳。”案,此四种马,为典型的强健者,均合“健”义。 为木果:集解引宋衷曰:“群星着天,似果实着木,故为木果。”尚氏学:“木果形皆圜。”案,树木果实包含阳健之“仁”于心,春来复生,繁衍不止,似合“乾,健”义。郭氏传家易说:“木以果为始,亦犹物以乾为始。”可资参考。又案,释文谓荀爽九家集解本“乾”后更有四:“为龙,为首,为衣,为言。”“首”象已具本篇第九章(见该章译注)。“龙”为雄健之物(“震为龙”象则取其“动”义,见本篇第八章译注);“衣”饰上体(尚氏学“乾上故为衣”),显其壮伟:此二象并合“健”义。“言”象义未详。又案,以上一节广举乾卦象例,大体义主于“健”。 坤为地:坤卦形作“”,三阴并降,犹地体凝诸阴气而成,故象“地”;又阴性柔顺,地亦宽柔和顺,故其义为顺(参阅本篇第七章译注)。 为母:正义:“坤既为地,地受任生育,故谓之为母也。”案,母性柔慈温顺,正合“顺”义。 为布:布,古代货币名。周易玩辞:“古者泉货为布,能随百物之贵贱而赋之。”尚氏学:“坤德遍布万物以致养,故为布。”外府注云:“布,泉也;凡钱藏者曰泉,行者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遍。”案,尚先生引郑玄注周礼语,适可见“布”之为用,广泛流行,顺通无碍;则坤取“布”象,似合“顺”义。又案,正义谓“取其地广载也”,与坤为“顺”之义亦可通。 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正义:“为釜,取其化生成熟也;为吝啬,取其地生物不转移也;为均,以其地道平均也;为子母牛,取其蕃育而顺之也;为大舆,取其能载物也。”尚氏学:“万物资地成熟,故为釜;坤闭,故吝啬;不择而生故为均;坤为牛,地生生不已,今之童牛,不日又生子而为母矣,故为子母牛。”案,“釜”顺承物;“吝啬”,则生物不转移,自然安顺;“均”则物情平顺;“牛”为顺畜,母犊相依益顺;“大舆”顺载物:此五象并含“顺”义。 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正义:“为文,取其万物之色杂也;为众,取其地载物非一也;为柄,取其生物之本也;其于地也为黑,取其极阴之色也。”尚氏学:“万物依之为本,故为柄。”案,“文”为章理顺畅之象;“众”物顺从一尊则和,相互违逆则散;“柄”以顺人把握为用:此三象当合“顺”义。“黑”象取义未详,疑土壤黝黑则肥沃,物可顺畅生长。又案,释文谓荀爽九家集解本“巛”(即“坤”)后更有八:“为牝(“牝”阮刻作“作”,据校勘记改),为迷,为方,为囊,为裳,为黄,为帛,为浆。”尚先生云:“坤文,故为帛;坤为水,故为浆。”(尚氏学)试寻其义,“牝”性顺;“迷”者当寻一主而顺从之,则可出迷途(即坤卦辞“先迷,后得主”之义,见该卦译注);“方”即正,物性方正,必知所当顺之理;“囊”以顺容物;“裳”居下持顺;“黄”为中色,性温顺;“帛”之纹路,顺理成章;“浆”可以解人饥渴,使人顺适:此八象似均合“顺”义。又案,以上一节广举坤卦象例,大体义主于“顺”。震为雷:周易姚氏学引淮南子天文:“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又引说文:“靁,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据此而言:“阳气欲信,激而成雷。”案,震卦形作“”,二阴下降、一阳欲上,两相激荡犹雷震发,故象“雷”;又一阳抑于二阴之下必动,凡雷作亦动万物,故其义为“动”(参阅本篇第七章译注)。 为龙:取其“动”义(见本篇第八章译注)。案,集解引虞翻注,谓上文已言“龙”象,此处当作“马龙”。尚先生指出“龙”、“马龙”音同通用,非误字(尚氏学),可从。 为玄黄:玄黄,即青黄相杂之色。集解述虞翻义:“天玄地黄。震,天地之杂物,故为玄黄。”案,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譬喻阴阳交接(见该卦译注);则此“玄黄”色生于“天”、“地”交感而动,似合“震,动”之义。 为旉,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旉,音f,花朵,释文引干宝曰:“花之通名”;大涂,犹言“大路”。正义:“为旉,取其春时气至,草木皆吐旉布而生也;为大涂,取其万物之所生也;为长子,如上文释震为长子也;为决躁,取其刚动也。”案,“旉”为花,花开必欣欣上动;“大涂”则车马人物通行走动;“决躁”则性好动;“长子”,性近乾“父”禀“健”能动(参看下文“其究为健”译注):此四象并合“动”义。 为苍筤竹,为萑苇:筤,音lng,“苍筤”指竹色青嫩;萑,音hun,“萑苇”为两种芦类植物,即“蒹葭”。集解引九家易曰:“苍筤,青也。震阳在下,根长坚刚;阴爻在中,使外苍筤也。”又曰:“萑苇,蒹葭也。根茎丛生,蔓衍相连,有似雷行。”尚氏学:“震为周、为虚。竹与萑苇皆有节,下阳象之;上二阴象其圆而中空。”案,“竹”、“萑苇”既皆有节,其生长必拔节而动;“苍筤竹”又为初生幼竹(正义:“竹初生之时,色苍筤,取其春生之美”),则当春动长更疾:故两象似并含“动”义。 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馵,音zh,说文:“马后左足白也。”作,起也,重定费氏学引蔡渊曰:“作足,谓双举。”的颡,白颠,白颠之马,集解引虞翻义:“的,白;颡,颠也”,“诗云有马白颠是也”。此四句正义释曰:“其于马也为善鸣,取其象雷声之远闻也;为馵足,马后足白为馵,取其动而见也;为作足,取其动而行健也;为的颡,白额为的颡,亦取动而见也。”案,此处举四种马,“善鸣”见其欲动之情,“馵足”、“作足”、“的颡”见其善动之性(与前文取马象主于“健”者不同),故均合“动”义。 其于稼也为反生:稼,禾稼,即草本植物;反生,指顶着种子的甲壳破土萌生。集解引宋衷曰:“阴在上,阳在下,故为反生,谓枲(音x,即“麻”)、豆之类戴甲而生。”释文:“麻、豆之属反生,戴莩甲而出也。”案,戴甲”而生,其幼芽潜萌、奋动乃得出土,正含“动”义。 其究为健,为蕃鲜:究,极也;蕃,犹“蘩”,指草木蘩育之盛;鲜,鲜明。正义:“究,极也。极于震动,则为健也。”又曰:“鲜,明也,取其春时草木蕃育而鲜明。”案,这两句说明事物“动”极化“健”的情状,故举草木历春至夏而壮健旺盛为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