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第一节 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提升国家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庆市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在高等教育规模、质量和结构等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加快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一、重庆市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现状 高等教育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来说,高等教育规模是指高等教育机构所拥有的人、财、物数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投资规模、教育设备规模及教师和学生规模等。重庆市自成立直辖市以来,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镇,其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带动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我们将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这两个维度来考察重庆市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1.绝对指标表7.11:1992年2006年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年份普通高等学校校数(所)在校学生数(人)专任教师数(人)毕业生数(人)招生数(人)199220541218696199320637958777199420711189186199522733989409225522466119962279929940022607259631997228376494322180826109199822869139498234412578119992310160199872143336506200022132512104492327152637200129170006121252571764443200229211221139543232875365200333255266160134536891866200434303913182145402510809420053535792620184635741214812006384051182371782004133845(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1993年2007年)从表7.11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为逐步缩小教育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程度,实现教育公平,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重庆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以1997年和2006年各项规模指标为例。1997年,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校数仅22所、在校学生数和专任教师数分别83764人和9432人;经过十年的发展,重庆市高等教育规模与1997年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数发展到38所,在校学生数和专任教师数分别是1997的4.8倍和2.5倍;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力方面,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也起到巨大作用,由1997年的21808人增加到2006年的82004人;另外,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能力也逐年加强,1997年和2006年招生人数的比例已经达到为1:5。根据表一绘制的趋势线(图7.11)使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了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趋势,由此也验证了刚才我们得出的结论。图7.11 1992年2006年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发展趋势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45000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t人普通高等学校校数在校学生数专任教师数毕业生数招生数研究生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主要途径。重庆市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1997年,重庆市研究生在学人数仅为3199人,2002年在学人数冲破万人大关,2006年,重庆市研究生在学人数在2002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倍多,由此可见重庆市研究生教育的扩招速度之快和扩招规模之大。从1999年2006年,重庆市成人高等教育也保持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经过03年和04年快速发展之后,重庆市开始压缩成人高等教育的规模,这点可以从招生数和学校数可以看出,可见,重庆市的成人高等学校内部正在进行结构改革和调整,调整的方向是提高成人高等学校的培养能力,充分发挥成人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益。表7.12:19972006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年份在学人数(人)招生数(人)毕业生数(人)1997319911088471998372613898621999503221329912000623326861084200183583410141020021111044231616200314763639227152004193678202342620052436394364193200629000104755492(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19982007)表7.13:1999年2006年重庆市成人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年份学校数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教职工数199922207162963072862365420001921382357438362743142001142294944976101883341420021427410479071220943817200312371545417813826331772004113834254178958703272200510355484632310220834302006919902464511281603516(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02007)2.相对指标高等教育规模的相对指标反映的是高等教育规模与地区人口、经济这两个因素之间的比较关系。高等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劳动生产率、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培养充足数量的管理者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当社会经济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旺盛,而高等学校的供给能力无法满足需求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势在必行;相反,当高等教育相对于人口、经济和社会需求显得过剩时,就应该采取缩小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由于相对规模是从比例方面考察教育的发展规模,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表7.14:2006年全国及部分西部地区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全国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18161906141410429101041(中国统计年鉴2007注:高等学校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每十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是反映高等教育存量的重要指标,也可以反映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从表7.14可以看出,重庆市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和部分西部地区,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重庆市高等教育规模扩招已经对当地的文化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关于重庆市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的关系,我们会在第二节中系统阐述,在此不详加介绍。总的来说,重庆市自成立直辖市以来,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学规模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校生由1997年的13.4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57万人,毛入学率由11%提高到21%,基本实现了高等大众化。二、重庆市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现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至23%,综合性高校的数量增加,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单科性院校过多的状况,总的来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但是,伴随着加速发展,高等学校也面临着生源质量不高、师资队伍建设落后和办学条件跟不上规模扩张速度等困难。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应该兼顾学术、社会需求、学生能力和素质、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基础设施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例如,一份美国南部11洲高校资格评估指标体系的报告中,仅仅学生教育成果这一维度就包含了10个指标:(1)在校率和毕业率;(2)学生普通教育成绩;(3)学生主修专业成绩;(4)完成教育目标后学生的理解能力;(5)学生情感发展;(6)学生、毕业生、雇主、退学学生对专业教育质量的意见;(7)就业率;(8)研究生、职业教育等就业率和业绩说明;(9)从二年制学校向四年制学校转学后的学生情况;(10)外界对大学生和研究生成就的认可情况。因此,评估高等教育的质量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否则会得出片面甚至相反的结论。为了使评估指标易于量化,我们将主要从高校师生比、科研、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学科与研究生情况等四个方面评估重庆市高等教育的质量。表7.15 重庆市高等学校师生比情况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师生比1:91:91:91:101:131:141:141:151:171:181:17表7.16 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科技项目情况年份课题数科研经费投入(万元)科研人员投入(人)科技活动单位(个)出版科技著作(部)发表科技论文数(篇)20002819158845379200136332003154222002446028424.954182003566239872515120047054450166198234437857200551525720741563862318158200654386225149994070420895表7.16 2004年全国及部分西部地区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全国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元)14928.9214113.7010411.708103.1712870.2920588.92(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5年)最后,重庆市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情况也有了较大的改善。自1997年以来,重庆市高等学校一级学科博士点从14个增加到33个,博士点由90个增加到19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9个,硕士点由317个增加到64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由6个增加到1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由1个增加到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建成市级以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8个。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由表7.12可以看出,重庆市研究的在学人数、招生数和毕业生数都在呈几何数递增趋势,为重庆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三、重庆市高等教育结构发展的现状高等教育的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包括高等教育纵向子系统各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以及横向子系统的各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1 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5:33.1具体来说,它包括教育层次结构、教育类型结构、办学形式结构、专业设置结构、教育投资结构以及教育布局结构等。合理的教育结构一方面要适应产业结构国民经济技术结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的优化有着重要作用。表7.17、表7.18和表7.19分别反映了重庆市高等学校的学校层次结构、学生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重庆市在城乡统筹过程中,高校布局结构也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到2006年,重庆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校均规模迅速扩大。自直辖以来,先后对20多所中等职业教育、16所独立设置成人高校、3所高工专、2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7所本科院校进行布局结构调整、新组建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6所本科院校、23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中7所民办)、7个独立学院,普通高校由22所增加到38所(不含独立学院)。独立设置成人高校由25所减少到9所。表7.17 2006年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的层次结构指标学校数招生数毕业生数在校学生数专任教师数部署学校 本科院校22377618309879235189市属学校361100696369531719518528 本科学校13580454163518811810515 专科学校233297614038740065343 独立学院161223822454342670 成人高校292642009637总计381338458200440511823717(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7年)表7.18 2005年重庆市高等教育学生层次结构 基本指标学校类型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生数研究生培养机构1、博士33190032132、硕士3862853621150普通本专科1、本科32991594852093742、专科2639052560124216成人本专科1、本科1357817359383122、专科219702896463896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327701665375894(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2006)表7.19 2006年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学分科学生数在校学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哲学37314565经济学1930158894000法学24477067815927教育学2048968236537文学766382375711797历史学1795555190理学2750079764723工学1332444614028215农学879226852052医学1821868714065管理学739982622314433(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7)第二节 重庆市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实证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到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从广义上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优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以及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因此,本节将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等三个方面探讨重庆市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问题。一、重庆市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一)教育与经济增长的辨证关系1.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探索和估计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于理解和认识现实的经济增长和制定经济增长政策都是至关重要的。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关于生产要素投入量,丹尼森把经济增长看成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结果,其中土地是不变投入,劳动和资本是可变投入;关于生产要素生产率,丹尼森将它看成是产量与投入量之比。具体来说,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六个:(1)劳动;(2)资本存量;(3)资源配置状况;(4)规模经济;(5)知识进展;(6)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库兹涅茨则在对各国经济增长差异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学家罗默(P.Romer)和卢卡斯(R.Lucas)共同致力于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解释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罗默认为,知识和技术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也将导致知识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从而使知识投资的社会收益率保持不变或呈递增趋势;卢卡斯用人力资本溢出效应解释技术进步,说明经济增长是人力资本不断积累的结果,并认为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教育部门的人力资本投资产生作用。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则在经济理论上改变了以往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导的理论格局,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1)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2)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的作用;(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4)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可以看出,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中,无论是丹尼森、库兹涅茨,还是罗默、卢卡斯,或是舒尔茨,都持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都强调知识、知识进展、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更加突出了教育在形成知识和人力资本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的途径,从而也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2.经济增长对教育的作用教育与经济增长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教育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进生产技术等途径对经济增长发生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制约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具体来说,(1)经济增长制约着教育投资的力度;(2)经济增长影响着教育目标、方式和手段;(3)经济增长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增长方式的变迁决定着教育结构的变化。(二)重庆市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理论模型与数据分析如前所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以及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增长需要这些因素配置达到如何状态。新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全部纳入到经济增长函数当中,将这三者都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而人力资本理论则更加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能取得更大的收益。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增长。在经济理论中,生产函数作为反映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与产出量之间关系的形式之一,一般可以表示为:Y=f(A,L,K,),式中Y为产出量,A、L、K等表示技术、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在此,本研究将采用应用最广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来探讨重庆市高等教育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在重庆市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t=F(A,Kt,Lt,Ht)=AKaLbHgem其中,A表示技术参数,本文为便于分析,假定各期的技术水平保持不变,Kt表示各期物质资本投入,Lt表示劳动力投入,Ht表示接受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人力资本投入,代表当年高等教育系统输送的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et为随机误差项,Yt表示当期GDP。、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劳动力及高等次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模型采取对数形式:LnYt=LnA+LnKt+LnLt+LnHt+。本研究模型样本数据取自重庆统计年鉴19982007年数据和中国教育年鉴1998-2005年数据。其中,劳动力数量为各年年末全市就业人员,重庆市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换算而成。物质资本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值。表7.21重庆市1997年-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物质资本投入及劳动力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入模型数据年份当年GDP (亿元) YY固定资产投资(亿元)KK劳动力(万人)LL人力资本投资(万人)HH19971360.247.21541643370.94855.916063241715.407.452.07000.72819981440.567.27278720498.14526.210891601710.977.442.20520.79119991491.997.30786607562.86796.333044961699.067.441.93010.65620001603.167.37973196655.81166.485873551690.007.432.05850.72220011765.687.47629116801.82286.686887641680.387.422.23070.80220021990.017.59589494995.66456.903410351654.517.412.79051.02620032272.827.728776631269.35447.146263701634.777.403.89661.36020042692.817.898340541621.92037.391366101623.857.394.58231.52220053070.498.029592442006.31807.604052891611.577.385.41381.68920063491.578.158106772451.83517.804592041605.457.387.15291.968(注:高校人力资本投资H=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毕业生数+当年普通高校、研究机构研究生毕业生数-当年普通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研究生招生数。根据表7.21中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得到以下结果:表7.22 回归变量选择ModelVariables EnteredVariables RemovedMethod1D, C, B(a).Entera All requested variables entered. b Dependent Variable: A 表中显示进入模型的自变量为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表7.23 线性回归模型统计检验RR SquareAdjusted R Square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Change StatisticsModelR Square ChangeF Changedf1df2Sig. F Change1.998(a).996.9942.5274973205E-02.996522.60136.000a Predictors: (Constant), D, C, B 表中显示相关系数R=0.998,R2=0.996,经调整的R2=0.994,这些数值说明因变量当年GDP与自变量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表7.24回归方程显著性F检验Model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1Regression1.0023.334522.601.000(a)Residual3.833E-0366.388E-04Total1.0059a Predictors: (Constant), D, C, B b Dependent Variable: A F检验是判定回归方程的所有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显著性。表中显示,F的值为522.601,其相伴概率为0.000,即检验假设“H:回归系数为零”成立的概率等于0.000,从而应拒绝H,说明回归效果显著。表7.25 系数检验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tSig.ModelBStd. ErrorBeta1(Constant)6.94922.359.311.766B.318.124.6002.565.043C-.2482.907-.019-.085.935D.277.056.3924.986.002表中显示回归系数的回归系数是:Constant(常数项,即回归直线截距)为6.949,自变量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系数分别为0.318、-0.248、0.277,由此可知回归方程为:LnYt=6.949+0.318LnKt-0.248LnLt+0.277LnHt2结果分析从统计结果上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都重庆市经济增长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相比人力资本投资要大;从表7.21和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重庆市劳动力投入的存量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的关系。其次,在日益减少的劳动力投入的情况下,重庆市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为正相关的关系,这说明劳动力投入减少之后,人力资本投资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的比重增大,也说明重庆市劳动力市场的素质结构正在优化。由此我们可以断定,重庆市高等教育与当地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二、重庆市高等教育应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一)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的现状重庆是中国西部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据2007年重庆市统计年鉴公布数字:目前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1360.2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491.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左右。其中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增量中的20%来源于产业结构调整。1、三大产业G D P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发生显著变化重庆经济由相对发达的工业特大城市和广大落后的同区农村经济两大块构成,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根据这一特点,重庆近年来根据“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主旋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逐渐优化。表7.26反映了三大产业GDP增长速度指标。表7.26 19972006年重庆市三大产业GDP增长速度(单位:%)指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7200610.22.112.711.0(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7)由于各产业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三大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贡献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二、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44.3%、39.9%和15.8%;20世纪80年代三次产业的平均贡献率变为31.4%、37.8%和30.8%;20世纪90年代三次产业的平均贡献率有了进一步变化,分别为19.5%、42.3%和38.2%,贡献率的差异致使产业结果有了明显改善。2. 三大产业结构演变日趋合理化(1)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经营范围不断扩大。重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经过1978年1983年的连续走高之后,于1984年起呈连续下降趋势,在G D P中所占比重由1983年的40.7%降至2006年12.2%。虽然比重下降幅度较大,但第一产业总产值绝对量仍有较快增长。(2)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工业门类日益齐全,规模不断壮大第二产业在G D P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45.8%降至2006年的43%,变动幅度不大。尽管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伴随“工业兴市”战略的实施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以汽车、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支柱产业、重点行业企业和工业强区(县市)的带动下,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4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完成工业增加值768.36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2%,比2002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看,第二产业增长高于第一产业,略低于第三产业;随着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逐步走稳,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3左右。工业经济的发展,从速度到效益都对产业结构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由于历史和区位原因,重庆一度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使相当部分军工企业实现了军转民,重庆现已基本实现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等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重庆工业在西南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3)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并型产业日趋成熟,结构日益丰富。据统计,1978年以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其中,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3.3%,明显快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根据表7.27图示,1998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1.5个百分点,2006年,第三产业占到G D P的44.8%,比第二产业高1.8个百分点。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入世后经济的国际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会继续扩大。第三产业内部积压行业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成以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迅速。表7.27 主要年份一、二、三产业产值占当年GDP的比重产业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36.845.817.4198340.740.219.1198831.143.125.8199325.643.031.4199820.938.840.3200017.838.943.3200116.739.044.3200216.039.244.8200314.940.544.6 200415.941.342.8 200515.141.043.9 200612.243.044.8(资料来源:重庆统计年鉴各年)但是,重庆市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农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其产值结构转换,农村劳动力过剩库兹涅茨的产业机构演变规律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产值和劳动力比重均不断下降,工业部门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趋向上升,但劳动力比重上升相对缓慢,服务业比重总体是上升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大于产值相对比重。近几年,重庆经济不断增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但农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转换却严重换衡。1998年,重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的56.2%,2003年为52.3%,下降了3.9%,第一产业产值占重庆G D P的比重为20.9%,2003年为15.2%,下降了5.7%,其下降速度反而快于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隆速度。农业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相背离,说明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被滞留在农村中。根据有关学者的测算,现阶段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500万人,约占农业劳动力的一半。要将如此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非农业部门,是实现重庆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2) 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纵观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个国家的工业化,首先从轻型化开始,然后逐渐经历重型化,再过渡到高工业化,即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生产品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这一阶段中,工业经济会出现向轻型化回归。与此相反,重庆工业结构存在着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特点。据重庆经济年鉴统计,2003年轻工业增加值169.20亿元,增长17.8%;重工业增加值308.65亿元,增长23.5%,重工业的增加值几乎为轻工业的2倍,但在资金利税率的比较中,重工业却远远低于轻工业的水平。(3)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支柱产业科技力量薄弱重庆是我国长江上游的老工业化城市,工业是重庆的主体,但重庆的工业传统产业比重大,尤其是三大支柱产业,即以汽车摩托车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以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以优质钢和优质铝材为代表的冶金工业,这三大产业基本上均为传统产业。近年来,通过对汽车、摩托车、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进行技术改造,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支柱产业科技力量依旧薄弱。(4) 产业科技开发能力不强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生转变,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值显著提高,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庆市三大先导产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需求十分迫切。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市政府确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环保产业作为中长期的先导产业。但三大先导产业在科技开发方面缺乏高水平的科技开发人才,科技人才匮乏制约着重庆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传统工业技术改造中,某些技术还没有形成自我研发能力。例如汽车摩托车工业,虽然汽车产销规模居全国第四,摩托车产量保持全国第一。但目前其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外方,自主开发的关键零部件技术,汽车摩托车行业的加工装备的数字化改造。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解决水污染、固体废物危害、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严重等系列问题,在技术上还有相当大的难度。(二)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性问题分析产业结构是指三大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之间的排列组合的方式。一般而言,当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时,要求原有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进而推进教育类别结构和专业结构积极调整。例如,日本1955年1970年期间,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相应地,大学的工学部由73个增加到134个,并大量增加机电、化工、土木建筑等专业。为应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挑战,日本大学又增加了生物技术、电子通讯、新材料新能源等专业,以适应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产业结构变化是教育结构调整的“指示灯”,如果学校没有对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作出正确的反应,有可能会导致人才市场上出现结构性失衡问题,即部分行业亟需专业人才,部分行业却供大于求。在上一节中,我们介绍了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对表7.19中相关数据进行初步计算,我们发现,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机构基本上与产业结构的要求相吻合。在2006年重庆市高等普通学校的招生人数中,有34.47%的学生选择了工学,19.59%的学生选择了管理类的专业,17.75%学生选择了文学类专业,但是农学类专业的招生比例只有6.57%;在同年的毕业生人数中,34.39%的学生毕业于工学类专业,17.59%的学生毕业于管理类专业,农学类的毕业生数仅占总毕业生数的2.5%,由此可见,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的学科结构基本上能适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要求,但是,低比重的农业科技人才的输出能否满足现代集约化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需求,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不但要求普通高等学校适时调整学科专业方向,而且要求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的人才数量、质量和规格等方面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重庆市某课题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结构还没有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主要体现在:(1)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第一,第一产业的专业布点和学生人数严重偏少。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第一产业的学生比例不到2%,虽然高职教育的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并非一一对应的比例关系,但是从重庆市以大城市带大农村,农村人口占80%这个比例看,高等职业教育中涉及第一产业的专业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重庆市产业结构对人才数量提出的要求。从近三年第一产业的专业招生人数看,有下滑趋势,这与重庆市产业结构高速整体态势不符,不予纠正将严重影响重庆市商业经济的发展。第二,二、三产业的专业逐渐合理,但遗留问题亟待解决。第二产业所需的专业学生严重不足,如重庆市的汽车、摩托车行业是支柱性产业,但与此相关的高技术劳动力培养的高职专业数量偏少,人数严重不足。第三产业专业毕业生由于重复较多,毕业时难以找到工作,如旅游管理专业,高职学生数接近在校生人数的20%,出现该专业学生就业失衡现象。据重庆市劳动局对今年劳动力市场公布数据,重庆市高级技术工人缺口为50万元,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劳动力市场脱节的具体表现。第三,跟踪高新技术发展的专业设置偏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对应的专业应占20%的比例,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涉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专业数明显偏低,虽然2003年已达到18.1%,仍然有近2个百分点的差距。(2)重庆市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布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政府部门宏观调控也没有完全到位。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眼前市场的需要,注重短期热门的需要,缺乏对专业设置科学、严格地论证,忽视专业布局的规划,造成一些专业上马一窝峰,政府部门在专业审批方面由于存在条块分割,相互通气不够,加上缺乏对专业设置与经济产业结构方面的整体考虑意识,结果造成一些专业扎堆,一些冷门专业无人问津情况,此外专业设置中专业性较大,过分注意了招生市场的吸引性,忽视了对专业内涵科学准确地定义。专业设置布局的盲目性一辩证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的不成熟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发布和调控机制尚不完善,急需科学的规范与管理。(3)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不够鲜明。由于目前的教育规章把高职教育目标定位为:大专层次、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只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而不是一种类型,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可以区别于本科院校,但难与中专、中技相区别。因此存在部分高职院独立核算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办学思路不清,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及管理模式与普通高等学校的雷同,脱离不开原来传统的普通专科教育的影响,甚至一些新升格的学校仍沿用中专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普教化,特色教材缺乏。诸如此类等等问题,不能使高职教育的特色充分显现出来。高职教育特色不明显,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是投入不足,高职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相比,对学生掌握技术、技能方面的训练要求高,因此投入也较高。在国外,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我国高职教育的经费来源实行以“学生缴费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政府,但是在重庆市“政府补贴”的政策未能落到实处。高职学生收费实行“一刀切”,未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导致技术含量高,办学成本高的专业开办少,文稿科类、财经类办学成本低的专业大家都争着办,造成专业结构不合理,各院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与社会需要不适应。(4)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企业参与度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短缺和实践教学基地严重不足。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大多缺乏企业的支撑和与企业的密切联系,特别是普通高校开办的高职学院,由于长期以来与企业的不相信来或很少来往,担任高职学院的管理干部位按照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经验,沿用普通高校办学路子,必然难以得到企业的有力支持,以企业为学校的实践基地目标难以实现。此外由于资金匮乏,学校自身投入不足,由学守院自己创建实践基地无论是在财力、物力还是指导教师方面都是高职学院发展的瓶颈。三、高等教育与重庆市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资料难以搜集到)1.重庆市经济非均衡发展2.三大经济圈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3.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第三节 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在一、二节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十多年来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以及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等问题。在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科教兴国”的战略中,重庆市从自身的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制定了合理的高等教育规划,一方面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扩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另一方面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注重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特别是在城乡统筹过程中,建立起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机制,致力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和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本节将在一二节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重庆市高等教育在城乡统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一、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规模、结构和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主题,问题也往往产生于三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重庆市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大规模扩招之后,扩招速度开始放慢,转向如何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改善高等教育结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规模扩招给高等教育改革留下了很多隐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1.规模扩招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1997年,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26109人,到2006年,招生数为133845人,增长率为513%,但是,重庆市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却逐年下降,同期的生均教育经费也低于全国的很多地区。以2004年为例,重庆市该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4675.66元,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6220.60元,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中排名第19位。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远赶不上扩招的速度,导致教育人均教育资源的占有量呈下降的趋势。实践证明,教育质量与教育经费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人均教育资源占有量的下降必然会导致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影响。2.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扩招伊始,人们普遍认为扩招是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根源。但是,随着高校发展的不断深入,教育理论和实践者发现,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成因很复杂,扩招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重庆市高校扩招以及由此引发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也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一,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会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长期以来,重工业是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而,高校在学科专业布置上也比较重视工学类专业的规划,历年招生和毕业的人数在整个招生数和毕业生数的比重最大。在实施城乡统筹过程中,重庆市政府开始培育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兴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机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若高校对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投影硬件配置方案设计
- 工厂改造景观建筑方案设计
- 观光小火车路基施工方案
- 屋面垂直爬梯施工方案
- 出入境辅警考试题及答案
- 职务代理制度管理办法
- 教师思想汇报范文大全
- 美术丝巾拓印活动方案策划
- 企业并购章程及程序
- 信息技术外包行业市场分析
- 跨境电商第三方物流合作中的三方保密协议及责任划分
- 网信专员考试题及答案
- 2019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25重点更新解读
- 《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 挖煤专业毕业论文
- 山路车辆行车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北京京剧院招聘工作人员1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转基因玉米培训课件
- 建筑设计公司结构设计师工作手册
- 2025年青海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卫生类护理学专业知识试题
- 宝宝呛奶科普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