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PPT61523.ppt_第1页
解读道德经PPT61523.ppt_第2页
解读道德经PPT61523.ppt_第3页
解读道德经PPT61523.ppt_第4页
解读道德经PPT61523.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经典之 道德经 道德经 演讲大纲 一 前言 道德经 介绍二 道教起源与发展三 道家思想特色及对比四 为什么要学道家及相关重点章节解读五 道是什么及相关重点章节解读六 圣人的示范及相关重点章节解读 老子 又称 道德经 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 老子的哲学涵盖了宇宙观 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 道 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 所谓 道 是指 究竟真实 而言 亦即万物的始源与归宿 万物的基础与动力来源 而 德 则是 道 的展开 是 道 在人生 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道家立说的目的 是要在变化生灭的世间 找到究竟真实 道 使人可以自行安顿 进而自在逍遥 臻于化境 前言 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 儒家与道家是两大支柱 有时携手合作 有时分庭抗礼 形成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儒家表现深刻的入世情怀 道家呢 是出世 超世 还是别有一番用心与苦心 前言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 老子 一书的作者即如司马迁所说 是 周守藏室之史 他的生平与 老子 一书的内容也不妨分开讨论 今人所读 老子 多以王弼注本为主 再参酌帛书本 竹简本 稍加损益 前言 老子看待天下大乱 把焦点置于 人的认知能力 上 若是认知偏差 则欲望随之错乱 所以他但愿百姓 无知无欲 老子其实另有所指 希望认知可以由 区分 提升到 避难 再提升到 启明 亦即以道观物 化解贵贱 抵达一往平等的境界 由此显示老子为何强调 三宝 慈 俭 不敢为天下先 若是回溯根源 仍须说明何谓 道 以及人生修行之法 虚与静 前言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 由此孕生智慧 可以 观 天地万物的真相 然后肯定 道 是究竟真实 以道为本源 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可以化解于无形 由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一课程理解真实 体悟智慧 超越生命苦难 并比对现代社会的情境 人们对所谓成功 快乐的心灵焦虑 前言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的 道德经 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 满载宝藏 放下汲桶 垂手可得 德 尼采 1844 1900 不读 道德经 一书 不知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 说 知其白 守其黑 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 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 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 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德 海德格尔 1889 1976 前言 道教起源与发展 1 汉初有黄老道 推尊黄帝为五帝之首 并以老子学说为治国原则 至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此道才受挫 2 东汉灵帝 在东方有张角 倡太平道 道师持符祝 教病人叩头思过 以符水治病 后发展为数十万人 乃发动农民起义 倡言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后遭镇压 3 此时 汉中有张脩 以 老子 劝导病人 使病家出米五斗 号称五斗米道 张鲁杀张脩取而代之 自号师君 使五斗米道成为他割据巴汉的工具 张鲁降曹操 受封为镇南将军 此派道次提出 太上老君 的神名 与 道教 的教名 此派有符箓派的特色 至南北朝名为天师道 发展至全国 道教基本教义 源自民间巫术与神仙方术 又附会 老子 庄子 并加以引申 再吸收儒家 阴阳家 谶 ch n 纬及佛教等成分 融合而成 基本宗旨为长生成仙 经典为 太平经 把汉代道家关于气的学说神秘化 把养生论引申为长生说 主张通过养性与积德 如行孝 守一 含气 服药等 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基本教义 3 至上神是 委气真人 下有神人 真人 仙人 道人 组成神仙世界 受儒家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观念的启发 提出 承负 说 谓先人的功过 积之日久 延及子孙 而有福祸之异 4 主张阴阳调和 五行当位 向往君臣民同心协力的封建太平理想 东汉魏伯阳著 周易参同契 形成内外丹结合之说 后人则进而以身为炉体 依阴阳的变化 六十四卦的运行 修养精气 结而成丹 是谓内丹 以药石炼制成丹 是谓外丹 丹成可以养性延命 乃至不死成仙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发展于两晋南北朝时期 原因是 炼丹成仙的宗旨 迎合了贵族的精神需求 保身隐居的生活方式 受到厌世士人的欢迎 符箓斋醮的消灾治病方法及互助共济的道规 吸引了苦难中的民众 利用老庄之学 形成一般迷信所缺少的神学体系 又与儒学在观念上呼应 维护纲常名教 以此得到统治者的信任 它的养生论与医学 有科学成分与实用价值 又能包容各种观念 形成丰富的文化系统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重要人物与作品 王浮 老子化胡经 葛洪 抱朴子 肯定神仙必有 长生可致 集以往神仙外丹理论之大成 学道首在修德守礼 欲求仙者 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其次则为服用金丹上药 升仙之要在神丹也 然后再辅以清心寡欲 房中术 吐纳行气 草木药饵 此派代表了丹鼎派 陆修静综合符箓派与丹鼎派 又因弘扬 灵宝经 被人称为灵宝派 著有 三洞经书目录 为 道藏 奠下体例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重要人物与作品 陶弘景受梁武帝信赖 有 山中宰相 之称 以存神服气为主 辅以诵经 功德 编造等级森严的新的神仙系谱 主张与儒家 佛教三教合流 北魏寇谦之主张 清整道教 除去三张伪法 租米钱税 及男女合气之术 大道清虚 岂有斯事 专以礼度为首 而加之以服食闭练 其道教称为北天师道 道教起源与发展 巫 易 史 术数 占卜家 天文家 道德家 墨家 方技家 儒家 医家房中神仙 形法杂占蓍龟 阴阳历谱 五行 黄老道 五斗米道 今日道教 道教的形成 依许地山之说 1 因应天下大乱 意图彻底解释及解决人的生命问题 2 方法是跳脱 人中心 的思考模式及价值判断 转而把握究竟真实 道 3 以道代天 显示革命性 与其修德 不如觉悟 只适合 老者 失意者 智者 4 由此化解虚无主义的危机 并且开启了从真实到美感的途径 道家思想特色 道家与儒家的对比 老子与庄子的对比 一 人的知识能力 区分 避难 启明人间问题来自人的 知 所以要步步提升 面对天下大乱的局势 探本求源 至少不能忽略一个原因 那就是人类与生俱有的认知能力 作为万物之灵 人的认知能力无疑是他出类拔萃的必要条件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能力的偏差发展 给人间带来了各种困境 那么 认知 是怎么回事 它的正确作用以及正常发展又应该如何 老子的道 虚静 详解 1 以知为区分 人对万物之关系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第1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第2章 首先 人在求生存时 认知能力必须 对万物 加以分辨 厘清外在事物的利与害 譬如 水果之可食与不可食 动物之可近与不可近 环境之可处与不可处 没有这样的区分能力 人的生命必然陷于危险状态 充分使用此一能力 则有利于人类控制万物 进而推演为日益精巧的文明社会 问题在于 一旦区分 产生好坏与贵贱之别 则人们自然群起追逐与逃避 犹如孔子所谓的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 里仁 接着就难免出现竞争 斗争与战争了 老子的道 虚静 详解 2 以知为避难 人与万物之关系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第9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第46章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第13章 藉由经验与学习 人们了解自己 与万物 的关系 也明白短视近利可能造成的后遗症 于是以认知为 避难 之方 不与一般人同样见识 并且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淮南子 人间训 有一段 塞翁失马 的故事 描述一位老翁的得失观念 总是 与邻人的相反 而事后又一再证明他的远见有理 这正符合老子所说的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五十八章 明白此一道理 无异于深通人情世故 免于责怪与患难 可以平静而安全地度过一生 老子的道 虚静 详解 3 以知为启明 由道来观看一切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 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全 全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第16章 在老子的理想中 还须再往上跃升 亦即以认知为 启明 所谓启明 就是要由 整体 观点来看待我与万物 使一切合而为一 在此 整体 所指涉的正是 道 因为万物 包含人类 皆由道而来 并且也将回归于道 老子推许 明 的意境 谈及的有 知常者明 十六章 见小曰明 五十二章 自知者明 三十三章 不自见故明 二十二章 老子的道 虚静 详解 3 以知为启明 由道来观看一切 人若排除自己执着的念头 觉悟自己与万物皆在同一个道之中 明白了永恒的常态现象 然后人生自然可以离苦得乐了 庄子 秋水 有 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 一语 所展现的即是启明之境 以此为凭借 才可进而逍遥无待 以上已就认知作用的转化与提升稍作说明 其原则也符合老子求道的态度 亦即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四十八章 意思是 探求知识 每天要增加一些 探求道 每天要减少一些 减少之后还要减少 一直到无所作为的地步 无所作为却什么都可以做成 何以如此 因为人的智力有限 不如减损成见与欲望 让万物自然运作发展 老子的道 虚静 详解 二 道是整体 致虚极 守静笃 如果克就老子的方法来说 则关键在于 虚 与 静 二字 他说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十六章 意思是 追求 虚 要达到极点 守住 静 要完全确实 万物蓬勃生长 我因此看出回归之理 一切事物变化纷纭 各自返回其根源 在此 虚之后 能空能明 静之后 能安能观 能够明而观 就将觉悟万物源生于道 也回归于道 然后个人不仅不会轻举妄动 刻意造作 喜怒随人 而且还可展现 万物静观皆自得 的趣味 老子的道 虚静 详解 二 道是整体 致虚极 守静笃 老子在这段话的最后 说了 没身不殆 终身免于危险 的结语 没身不殆 听起来有些消极 好像处于乱世之中 对于众人争夺之物要 保持距离 以策安全 而事实上 这只是老子思想的初步效应 世间能够转化认知作用 从区分到避难 再由避难到启明者 实在并不多见 能够没身不殆 进一步才可以欣赏老子的积极表现 当然 所谓的积极表现 并未脱离他 无为而无不为 的思想主轴 老子的道 虚静 详解 三 三宝 慈 俭 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 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六十七章 在老子书中 我 吾 与 圣人 这三个字词 所指涉的对象为一 皆是 悟道的统治者 前引之文的意思是 我有三种法宝 一直掌握及保存着 第一是慈爱 第二是俭约 第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 老子的道 虚静 详解 1 一曰慈 慈 是描写母亲的爱 万物源生于道 道对万物有如母亲 无不包容 肯定与珍惜 同理 悟道者对百姓也是一片慈愛之心 老子接着說 慈故能勇 只要是有利于百姓的 包括锄強济弱 亦即 损有余而补不足 第77章 都乐于去做 这不是真正的勇敢吗 换言之 心中存著无私的愛 自然孕生大勇 孔子也曾说过类似的話 就是 仁者必有勇 论语 宪问 老子的道 虚静 详解 2 二曰俭是对待万物的态度 只有自奉俭约的人 才会充分利用資源 让万物的功效推广开來 亦即让天下人都分享得到所需之物 老子接着說 俭故能广 其意在此 不仅如此 悟道者的统治原則越俭约 則天下百姓越能够自由发展个性 老子说 治人事天 莫若嗇 s 五十九章 意即 治理人民 事奉上天 沒有比省約更好的方法 這种说法正是出于类似的背景 老子的道 虚静 详解 3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说悟道者既不认为自己胜过別人 也不率先倡导某种言行风气 他的温和谦虛与退让居后 是为了代替道來为众人服务 老子接着說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長 意即 如此才能夠成为众人的领袖 人类的社会組织 即使是 小国寡民 也总是要分工合作 也必然会有领袖人物 悟道者的最佳表現 是做到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 我自然 十七章 意思是 等到大功告成 萬事順利 百姓都认为 我們是自己如此的 在老子书中 自然 一詞出現五次 全部是就 自己如此 而言 老子的道 虚静 详解 四 无为 无心而为 顺其自然悟道者 无所作为 或者更好說是 无心而为 然后百姓也好 万物也好 都以 自己如此 的方式在运作及发展 這正是 无为而无不为 的具体例证 因此 老子笔下的圣人 或悟道者 有德者 只有一個目的 就是要体現 道 的神奇功能 让世间平靜安詳 人与人 人与万物也都可以和睦相处 老子的道 虚静 详解 智慧 其实无所谓高低 它像一道门槛 只有跨过去与跨不过去的问题 一旦跨过去 就觉悟了 就豁然开朗 从此月白风清 无所滞碍 可以解脱自在 也可以逍遥自得 道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 突破人类中心的格局 从永恒的与无限的层面来观察 发现一切造作都是无谓的盲目与执著 不如点破而化解之 以无心的态度顺其自然 为什么要学道家 道亦是万物的始源与归宿 万物的基础与动力来源 这样的道 当然超过人类认知的能力及表述的范围 即如此 那么老子又是如何知道的 他凭借的是 致虚极 守静笃 意思是追求 虚 要达到极点 守住 静 要完全确实 靠着虚与静 无异于排除感官与认知的分辨作用 化解欲望与行动的具体作为 然后再觉悟那由 道 而来的 永恒的与无限的层面 依此观之 万物的变化不再使人困扰 万物的有限也不再使人遗憾 从体验 真实 出发 可以抵达 审美 之境 因为心灵敞开 无所不容 天下岂有不可欣赏之人 又岂有难以欣赏之物 为什么要学道家 为什么要学道家 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重点章节解读 傅佩荣解读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 这样就有了丑 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 这样就有了不善 所以 有与无互相产生 难与易互相形成 长与短互相衬托 高与低互相依存 音与声互相配合 前与后互相跟随 因此之故 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 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 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 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 作育万物而不依仗己力 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 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重点章节解读 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 傅佩荣解读 不推崇杰出的人才 人民就不会竞争较量 不重视稀有的商品 人民就不会沦为盗贼 不展示可欲的事物 人民的心思就不会被扰乱 因此之故 圣人在治理人民时 要简化他们的心思 填饱他们的肚子 削弱他们的意志 强化他们的筋骨 总是要让人民没有知识也没有欲望 并且使明智的人不敢轻举妄动 只要依循无为的原则 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重点章节解读 第十二章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傅佩荣解读 五种颜色让人眼花潦乱 五种音调让人听觉失灵 五种滋味让人口不辨味 纵情于狩猎作乐 让人内心狂乱 稀有的货品让人行为不轨 因此 圣人只求饱腹而不求目眩 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 重视内在的满足 重点章节解读 第十三章原文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傅佩荣解读 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 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 什么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 得宠是卑下的 获得它时好像受到惊吓 失去它时也好像受到惊吓 这就叫做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 什么叫做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 我所以有大祸患 是因为我拥有这个身体 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 我还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重视身体超过天下的人 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 爱惜身体超过天下的人 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重点章节解读 第三十章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 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傅佩荣解读 用 道 来辅佐国君的人 不会靠兵力在天下逞强 打仗这种事 总会得到报应 军队所过之处 长满了荆棘 大战之后 必定出现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 只求达成目的 而不靠兵力来逞强 达成目的欲不自负 达成目的欲不夸耀 达成目的欲不骄傲 达成目的欲出于不得已 达成目的欲不逞强 事物壮大了 就会趋于衰老 这就叫做不合乎道 很快就会消逝 重点章节解读 第三十一章原文 夫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 以哀悲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重点章节解读 傅佩荣解读 武力是不吉利的东西 人们都厌恶它 所以悟道的人不接纳它 君子平时重视左方 使用武力时就重视右方 武力是不吉利的东西 不是君子的工具 如果不得已要使用它 最好淡然处之 胜利了不要得意 如果得意 就是喜欢杀人 喜欢杀人的人 就不可能在天下得到成功 吉庆的事以左方为上 凶丧的事以右方为上 副将军站在左边 上次军站在右边 这是说 作战要依丧礼来处置 杀人众多 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看待 战胜要依丧礼来处置 重点章节解读 道是什么 第一章原文 道 可道 非常道 名 可名 非常名 无名 万物之始 有名 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 常有欲 以观其徼 以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傅佩荣解读 道 可以用言语表述的 就不是永恒的道 名 可以用名称界定的 就不是恒久的名 名称未定之前 那是万物的起源 名称已定之后 那是万物的母体 因此 总是在消解欲望时 才可看出起源的奥妙 总是在保存欲望时 才可看出母体的广大 起源与母体 这二者来自一处无名称不同 都可以称为神奇 神奇之中还有神奇 那是一切奥妙的由来 重点章节解读 第四章原文 道 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 象帝之先 傅佩荣解读 道 空虚而作用似乎没有极限 是那么渊深啊 像是万物的本源 它收敛锐气 排除纷杂 调和光芒 混同尘垢 是那么沉静啊 像是若有若无地存在着 我不知道它是由谁产生的 好像在上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重点章节解读 第十四章原文 视之不见 名曰夷 听之不闻 名曰希 搏之不得 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傅佩荣解读 看它却看不见 称它为 夷 听它却听不到 称它为 希 摸它却摸不着 称它为 微 这三方面都无法穷究底细 所以它是浑然一体的 它外显的部分并不明亮 隐含的部分也不晦暗 绵绵不绝的样子无法为它定名 然后又回归于空无一物 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 没有物体的形象 这叫做若有若无的惚恍 迎向它 看不见它的源头 眼随它 看不见它的后续 把握早已存在的 道 可以用来驾驭当前的一切 能够了解最早的开始 这叫做 道 的规律 重点章节解读 第二十一章原文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傅佩荣解读 大德的表现 完全跟随着道 道这种东西 是恍恍惚惚的 惚惚恍恍啊 其中却有某种形象 恍恍惚惚啊 其中却有某种物体 深远暗味啊 其中却有精微之气 精微之气极为实在 其中竟有可靠验证 从现在上溯到古代 它的名字不会落空 根据它可以观察万物的本源 我怎么知道万物的本源是什么样子呢 根据就在这里 重点章节解读 第二十五章原文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 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傅佩荣解读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 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 寂静无声啊 空虚无形啊 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 循环运行而不止息 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勉强叫它做 道 再勉强命名为 大 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 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 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 所以 道 是大的 天是大的 地是大的 人也是大的 存在界有四种大 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所取法的是地 地所取法的是天 天所取法的是 道 道 所取法的是自已如此的状态 重点章节解读 第四十章原文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傅佩荣解读 道 的活动 表现在返回上 道 的效用 表现在柔弱上 天下万物源自有 有再源自无 重点章节解读 第四十二章原文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 唯孤 寡 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 我亦教之 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傅佩荣解读 道展现为统一的整体 统一的整体展现为阴阳二气 阴阳二气交流形成阴 阳 和三气 这三气再产生万物 万物都是背靠阴而面向阳 由阴阳激荡而成的和谐体 人们所厌恶的 就是沦为 孤家 寡人 仆人 但是王公却以此来称呼自已 所以一切事物 有时是受损反而获益 有时是获益反而受损 别人教导我的 我也用来教导别人 强悍的人没有办法得到终善 我将以此作为施教的开始 重点章节解读 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 在全书中代表悟道之人 教导我们如何管理自已的人生 以及如何带领自已的同仁 圣人的定位 1 与儒家大异其趣2 双重角色 悟道的统治者3 独立自足圣人的表现 1 悟道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2 无为 无心而为 没有刻意目的3 正言若反 辩证思维的特色 圣人的示范 圣人的榜样1 为道日损 去欲 不争2 知病不病 平静 自得3 智慧所彰显的美不与世俗争胜1 和光同尘 不露锋芒2 依循天下之大戒 命与义3 随顺客观形势 顺人而不失己 圣人的示范 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钥乎 虚而不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