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权专制社会赋税制度的演变及特点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国皇权专制社会赋税制度的演变及特点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国皇权专制社会赋税制度的演变及特点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国皇权专制社会赋税制度的演变及特点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国皇权专制社会赋税制度的演变及特点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财税史 1 第三章第二节以身丁为本的租调力役制度 三国至北魏 东汉 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简介 2 东汉庄园收租画像石 上家累巨亿之资 斥地侔封君之土 下户崎岖 无所置足 乃父子低首 奴事富人 躬率妻孥 为之服役 历代为虏 犹不赡于衣食 生有终身之勤 死有暴骨之忧 岁小不登 流离沟壑 嫁妻卖子 崔寔 政论 河南密县出土 3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士族高门 北方 5 东汉末年 军阀混战 天下大乱 农民大量流亡 而国家财政枯竭 百官无俸可发 军国无资可用 时人称 当今之世有三空之厄 田野空 朝廷空 仓库空 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长时期南北分裂割据 朝代更替频繁 战争连绵不断的动乱年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 租调制度 一 曹魏租调制东汉末年 严重的土地兼并 沉重的赋役苛剥 再加上战乱 天灾 疾疫 致使大量农民流离丧亡 人口锐减 6 鉴于汉代人头税繁重 引起人民的不满 而战乱中人口死亡 逃亡的较多 曹操便舍弃了人头税 于建安九年 204年 颁布田租户调令 规定 田租每亩年纳粟四升 平均每户年纳绢二匹 绵两斤 租调之外 不得有其他征发 称为租调制 即田租和户调 调 源于东汉末年 当时 国库空虚 为了保证国家财政的需要 在正税之外 临时按户调取财物 曹操在转战中原时 由于长年战争 民户流散 傅籍弊坏 按人丁征税事实上已不可能 所以 曹操下令 按田收租 按户调取绢绵 于是 形成了曹魏时期的财政制度 7 曹魏租调制与以前相比 有三大变化 1 田租 亩收4升为定额税制 改变了两汉以来土地税按产量的多少征收的比例税制 既使征收简便 又可做到增产不增税 在均平赋役负担 抑制豪强转嫁以及鼓励小农发展生产和提高单位产量有一定作用 2 征收实物形式的户调 取代两汉以来繁重的货币化人头税 使农民负担有所减轻 也适合了军阀割据 货币难以流通的需要 3 实物税既便于农民交纳 又能满足和保证国家需要 总之 租调制适合于当时的经济基础 既照顾到了农民负担能力 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这样 农民比较稳定地从事生产 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为统一北方和以后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8 二 西晋 公元265年 公元316年 的占田课田制和户调制3西晋 ppt公元265年 司马炎取代曹魏 建立西晋 280年 西晋灭吴 三国局面归于统一 并出现了短期的和平安定局面 西晋王朝是一个门阀贵族的政权 晋武帝司马炎制定的政治经济措施 大多以保护士族门阀的利益为前提 颁布户调式 规定男女占田的假定亩数和应负担的田租户调的实际亩数 允许官吏按官品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土地和佃客 荫户 承认官僚地主的特权 官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 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 西晋统治时期 豪强大族的势力得到发展 士庶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 削弱了西晋的统治力量 9 西晋统一全国后 为掌握全国土地和编民 以组织财政征收 晋武帝2年 266年 司马炎废除屯田制 颁布新的土地和赋税制度 即占田课田制和户调制 西晋的赋税制度 占田课田制 规定男子一人占田70亩 女子一人30亩 这是占田限额 其中丁男 男女16 60岁为正丁 课田50亩 丁女课田20亩 次丁男 13 15岁 61 65岁为次丁 课田25亩 次丁女及老小没有课田 田租为每亩课田收税谷8升 官僚地主则按官品等级占田课田 规定官一品占田50顷 以下每品依次递减5顷 至九品官占田10顷 10 这里的占田数量 指一般民户可以按人口占有和耕种的田亩数 是政府规定可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并不是官府实际授予的土地额 官府也不授田 更不是将地主的田地授予农民 而是在屯田制遭到破坏的情况下 允许农民占垦荒地 但至于是否占到了这个限额 官府并不过问 也不负责分配给农民土地以让他们占足 课田是按丁承担租税的田亩数 不管作为丁的纳税人田地是否占足政府规定的限额 均按此定额征收 属于田赋定额课征制度 土地超过限额的 也无须把逾限的土地交还政府 没有占足规定的课田数额 也必须按法定的课田数交租 课田数是政府征田税的计算单位 也是农户必须课征耕种的最低限度的土地量 11 西晋在实行占田课田制的同时 发展了曹魏的户调制 规定丁男为户主者 每年纳绢三匹 绵3斤 丁女及次丁男为户主者减半 边远地区民户的户调 纳规定数目的2 3 更远的纳1 3 贵族官僚则实行荫户制 荫庇佃客的户数 自1品50户至9品1户不等 荫庇衣食客的数量自1品3人至9品1人不等 此外 官吏还可以荫庇亲属 依官品高低 多者9族 少者3世 凡被官吏荫庇的客户 亲属 都不负担国家征派的赋役 即享有免课权 实际上成为私家的依附人口 西晋的占田课田和户调制 是在对世家大族大量占有土地和依附人口以及享有免赋役的经济特权予以合法化承认的基础上 限制其进一步兼并土地 占有人口 同时允许农民占田垦荒 扩大了耕地面积 12 但是 由于这种制度对贵族豪强按品级给予了占田 占佃客的优待和特权 结果却使那些原本占田不足 占佃客不多的贵族官僚补足了土地和佃客 而平民占田够不够数官府却不予过问 而田租却一律按课田面积征收 这就出现了占田多者负担轻 占田少者负担重的不合理现象 户调制本身也有明显的缺点 由于按户头征课户调 占田少的小户和占田多的豪强世家相比 即使有一至九等之分 仍存在负担悬殊不合理的现象 同时 人们为了逃避户调 以致几代同堂 于是一家中 人多劳力多者负担轻 人少劳力少者负担重 另外 赋税征课对象向成年男子转化的迹象 13 三 东晋 南朝的租调制 公元317年 公元589年 4东晋 ppt西晋王朝灭亡后 汉族政权退守江东 公元317年 镇守建康 今江苏南京 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 史称东晋 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 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 共享国103年 历4代11帝 东晋之后 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 南北对峙的阶段 在南方 先后有刘宋 南齐 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 14 东晋前期继承西晋的租调制度 但由于北方的士家大族和流民大量移居江南 造成土地占有极不平衡 于是在330 376年间 实行 度田收租制 对江南土地进行丈量 按亩收税 每亩税米3升 结果遭到大地主阶级的抵制 致使田赋积欠严重 不得不废除度田收租制 即不再以田的面积为课税标准 于377年改定王公以下 口税米3斛 383年又增加为口税米5石 这种制度实际上是 舍地税人 将从田税改为从丁税 不论王公 平民 男女老幼 有无土地 都要纳等量的田赋 其负担的不平达于极点 15 这一政策的出台也有特殊的背景 即豪门世家广占田地 却欺隐严重 税收大量逃匿 这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只考虑国家收入的取得 而不顾人民是否有能力承担 是一种竭泽而渔的政策 东晋户调征收数量 史文缺载 可能和西晋一样 因此 再加上花样繁多的徭役 东晋农民不胜负担 相继破产流亡 东晋孝武帝时 十年就减少户口十分之一 可见 封建国家不以劳力和土地作基础的赋税制度是极不合理的 东晋灭亡后继起的南朝 包括宋 齐 梁 陈四个连续的短命王朝 基本上沿袭了东晋后期的制度 实行依口税米的田租和户调制 5南朝 ppt 16 四 北魏的租调制 398 534年 6北魏 ppt西晋灭亡以后 北方进入了分裂割据状态 398年 拓跋部首领拓跋珪改国号为魏 史称北魏 统一了北方 北魏在土地制度上实行均田制 规定 1 15岁以上男子授露田40亩 妇女20亩 为备休耕 露田加倍授给 不许买卖 年满60岁或身死 归还官府 2 男子每人授给桑田20亩 作为世业 终身不还 子孙可以继承 3 奴婢受田与良人同 耕牛受田每头30亩 限4牛 4 对官吏按职位高低授给职分田 刺史15顷 太守10顷 治中 别驾8顷 县令 郡丞6顷 以充作俸禄 离职时移交下任 不得买卖 17 北魏均田制 18 北魏均田制并没有改变贵族 官僚和地主对土地的占有权 只是把无主之田和荒田授给农民 均田制的推行 使无地 少地的农民暂时得到了小块土地 这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兼并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及保证国家财政需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均田制自北魏创行以后 历经北齐 北周 隋朝一直到唐朝中期 有300年的历史 在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 紧接着改革了田赋制度 租调制 改革之前的租调制度 是依靠地方豪强 宗主 以户头为对象来征课的 人们为逃避征课 往往几代同堂或多家共一户 最多者甚至三 五十家为一户 19 均田制实行以后 北魏王朝建立 三长制 五家立一邻长 五邻立一里长 五里立一党长 三长的任务 在于检查户口催督租调 三长制 在清除荫附户 防止偷漏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政府依靠三长整理户籍 以一夫一妇为户口单位征课租调 规定一夫一妇年纳帛1匹 粟2石 民年15岁以上未婚者4人 或奴婢8人 或耕牛20头 出一夫一妇之调 这比旧的租调数量大为减轻 20 与魏晋租调制的比较 因有均田制背景 故田租并非按亩征收 而是按受田单位 一夫一妇等 征收 调的征收也不再采用 九品混通 之制 征收额度总体来说有较大下降 对小家庭尤其如此 征收的关键因素是丁男 北魏均田制下的赋税制度 21 大司农钱 自乘舆不以给供养 供养劳赐 一出少府 盖不以本藏给末用 不以民力供浮费 别公私 示正路也 汉书 毋将隆传 汉定以来 百姓赋敛 一岁为四十余万万 吏俸用其半 余二十万万藏于都内为禁钱 少府所领园地作务之 八 入 十三万万 以给宫室供养诸赏赐 太平御览 卷627引桓谭 新论 参阅加藤繁 汉代国家财政与帝室财政的区别及帝室财政一斑 加藤繁 一八八 一九四六 日本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开拓者 22 改革后的均田制和租调制 授予农民土地 吸引大量的农民从豪强地主的庇护下脱离出来而编入政府的户籍 扩大了征税面 使税负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 使政府的租调收入 力役征发有了可靠的保障 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地方豪强的贪污中饱 因此 虽然单位租调额降低了 国家财政的租调总量却大幅度增加了 23 二 徭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战事频繁 政局不稳 各国役制因需而设 无法可依 这一时期徭役的特点是没有时间限定 无休止的兵役 沉重的力役 频繁的杂役 随军事形势的发展而日趋沉重 同时 传输之役也多 加上修筑宫殿 陵墓及杂役 人民的徭役负担异常沉重 魏 蜀 吴时期的徭役征发没有明确具体的制度规定 但力役和兵役确实存在 百役繁兴 作者万数 公卿以下至于学生 莫不展力 深为人民所痛恨 24 西晋时社会相对较为稳定 对劳役的调发有所规范 规定男子16 60岁为正丁 13 15岁 60 65岁为次丁 次丁及老小免役 到了东晋 徭役又变重 力役名目繁多 重役达60多项 并且规定13 15岁 61 65岁的次丁需服半役 政府尽管规定每年力役二十天 而州郡县地方官吏额外摊派给农民的力役甚至增加到几个月 南朝刘宋 因战事频繁 甚至役及幼稚 以至造成 四野百县 路无男人 耕田载租 皆驱女弱 的现象 南朝时徭役常常叫做 发人征役 号为三五 即三丁抽一 五丁抽二 去为官府服役 如有逃亡 则视为叛亡 甚至是男丁不足 役及女丁 出现不分男女老幼 全家 空户从役 的现象 25 北朝时 连年征战 兵役频繁 还有筑城 挖壕 修堰 传输等劳役以及官府各种名目的杂役 各代都很繁重 26 第三节均田制掩蔽下的身丁税课制度 租庸调制隋文帝统一中国后 把北魏开创的均田制推向全国 并实行租调制 减免田赋徭役 更难能可贵的是 着力鼓励工商 除山泽之禁 去盐铁之专利 免入市税及盐铁等税 重农抑商的传统税收政策得以空前驰放 在短短二十年间 经济迅速发展 创历代最好之财税 马端临 文献通考 称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 莫如隋 27 含嘉仓砖铭记录粮食入仓时情况 隋文帝铸五铢钱 含嘉仓粮窖遗迹 28 29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仁寿三年五月皇太子广为众生敬造流通供养 敦煌发现 隋炀帝杨广 30 炀帝 登基之初 即建洛邑 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导洛至河及淮 又引沁水达河 北通涿郡 筑长城东西千余里 皆征百余万人 丁男不充 以妇人兼役 而死者大半 及亲征吐谷浑 驻军青海 遇雨雪 士卒死者十二三 又三驾东征辽泽 皆兴百余万众 馈运者倍之 又逆征数年之赋 穷侈极奢 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 身丧国灭 实自取之 通典 卷7 食货典 历代盛衰户口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野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隋炀帝时挽舟者歌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隋大业长白山谣 31 隋末群雄并起形势 王世充 32 李虎 独孤信 杨忠 宇文泰 李昞 唐高祖 隋文帝 隋炀帝 周宣帝 周武帝 周明帝 周静帝 独孤夫人 独孤皇后 杨皇后 独孤皇后 宇文夫人 窦毅 唐太宗 窦皇后 周隋唐帝室亲属关系图 33 唐太宗 下图昭陵六骏之一唐太宗墓石雕唐太宗所乘战马左图李渊造像记唐太宗幼年患病 李渊礼佛祈祷后病愈 因造佛像还愿 34 一 隋朝和唐朝前期的均田制隋朝 公元581年 公元618年 建立后 为最大限度地保证降隋的北齐 南朝大官僚 大地主的经济利益 基本上沿袭了北齐的均田制 一夫一妇分得土地140亩 自诸侯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 按等级多者100顷 少者30亩 贵族官僚的奴婢授田与良人同 按地位高低限制在60 300人之间 耕牛1头分田60亩 将授田对象集中到了成年男丁的身上 唐朝 公元618年 公元907年 初期总结以前均田制的利弊 对均田制作了进一步的调整 首先是对成年男丁的年龄由隋朝本来已有提高的20岁再提高为21岁 规定60岁为 老 其次 扩大了土地分配对象的范围 规定 35 1 对一般百姓 中男 丁男每人授口分田80亩 永业田20亩 老男 废疾授口分田40亩 杂户授田同于百姓 工商 官户授田减半 僧道给田30亩 尼冠20亩 一般妇女 奴婢不授田 寡妻妾授口分田30亩 如为户主 另授20亩永业田 2 对贵族官僚 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授永业田100顷递降到5顷 职事官从1品到9品及散官5品以上授永业田60顷递降至2顷 勋官授永业田30顷递降至60亩 官僚 官府另有职分田和公廨田 其地租分别作为俸禄补充和办公费用 土地所有权归国家 3 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 百姓迁徙还可出卖口分田 买地者不许超过法定的应占数额 36 隋唐时期的均田制 一方面 缓和了土地荒芜与农民土地不足并存的矛盾 对鼓励垦荒 稳定农业生产 保证国家赋税征收有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 则防止土地过分集中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但是 均田制下豪强地主官僚广占土地 与一般百姓授田不足形成鲜明的对比 它对限制土地兼并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如对妇女 奴婢授田的取消及丁男 老 年龄的提前 北魏70岁 北齐65岁 隋60岁 露田收回 使国家掌握的可供分配的土地增加 也说明了政府对土地的绝对支配权 如隋朝时 一对夫妇授田140亩只是一个虚数 百姓授田严重不足 狭乡每丁才至20亩 这已是调整后的情况 从现在我们看到的唐代户籍残卷中 也没有发现一户得到足额的土地 37 唐手实残卷 唐授田文籍残卷 38 二 隋朝和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 隋朝对赋役征收形式做了新的规定 即租庸调制 即 田有租 户有调 身有庸 规定一夫一妇每年向政府纳田租3石 户调绢1匹 583年减为2丈 绵3两或布1端 6丈 麻3斤 单丁和奴婢减半 丁男每年服役1个月 583年减为20天 从590年 开皇十年 开始 徭役征课制度有所变化 50岁以上的成年男丁可以不去应役 而改输布帛 即为庸 这在租调制中是个重要变化 有品爵的免租免役 39 唐代的赋役制度有四 一曰租 二曰调 三曰役 四曰杂徭 役即正役 可以折庸代役 唐政府对庸绢的课征异常重视 唐玄宗时 广泛实施力役折庸 718年 庸被列入国家正赋 735年 令 天下百姓 徭役所入 准纳租庸 可见 唐朝中期 正役已基本上由庸代替了 土地所有者的负担也就称为 租庸调 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有了进一步发展 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 计丁征取赋役的内容 其课征对象为田 户 丁 概言之 是 有田则有租 有户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 规定在以成丁为根本课征对象的原则下 每丁所授之田每年课粟2石即 租 40 每丁所撑之户 蚕乡输绢 或绫 絁 2丈及绵3两 麻地纳布2丈5尺及麻2斤即 调 每丁年服徭役20日 凡不应役者 则按每日3尺绢折纳以代役 叫做 输庸 也称 输庸代役 加役多者可免调免租 凡加役15天者免调 加役30天租调全免 表面看来 隋唐的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 但在均田制没有按规定实行的情况下 政府注重的只是依照一夫一妇征课租庸调 而并不过问这一夫一妇实际拥有多少土地 只要是男丁 便成为封建政府征敛的对象 因此 均田制形式下的财政制度 租庸调 只问身丁 不问财产 其实也是以身丁为本的财政制度 41 租庸调法与前代田赋制度相比 突出的变化表现在丁庸制度上 即赋税与徭役的转换上 这是一种灵活管理徭役的财政形式 唐以前 徭役是皇差 无论有事无事 成年男丁都得按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服徭役 这种徭役制度 致使官府不能高效率地使用劳动力 也影响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 浪费劳动力的现象严重 唐朝将隋朝免兵役收庸的办法推广到力役 并且把年龄范围扩充 只要应役人不去服役 或国家无事不需要力役时 都向应役人收取庸布 庸绢 而对在服役中超过规定天数的则给予优待处理 超役 日者免户调 超役 日者租调全免 42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 唐朝的徭役越来越很频繁 按道理 正役折为庸后 在全国范围内 20日役制应该不复存在 但征发现役的事例很多 后来发展为名目繁多的杂徭 即所谓 丁谓正役 夫为杂徭 规定服役杂徭每年不得超过39天 逾期折免相应的赋役 杂徭之外仍有丁役 农民的徭役负担往往很重 43 至 开元 十三年封泰山 米斗至十三文 青 齊穀斗至五文 自後天下無貴物 兩京米斗不至二十文 麵三十二文 絹一疋二百一十二文 東至宋 汴 西至岐州 夾路列店肆待客 酒饌豐溢 每店皆有驢賃客乘 倏忽數十里 謂之驛驢 南詣荊 襄 北至太原 范陽 西至蜀川 涼府 皆有店肆 以供商旅 遠適數千里 不持寸刃 通典 卷七 历代盛衰户口 上 唐壁画 商旅图 44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白居易 登观音台望城 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比也 元李好文 长安志图 唐都长安面积84平方公里盛时人口近百万 45 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大明宫麟德殿模型 46 唐开元铁牛山西黄河蒲津浮桥遗址现存四尊每尊重约三万公斤 江总书记题词 国宝国宝一定要保护好 47 山西蒲津渡四牵牛铁人通常认为他们代表了不同的民族 西安附近出土的波斯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 48 唐代绢画弈棋仕女图 唐三彩陶女立俑 49 第四节以资产 田亩为本的两税法 从秦汉到唐朝中期一千多年的历史中 国家税收是以人丁为基本对象的 而从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的一千多年里 在赋役上的征课则是以资产为基本征课对象的 开始了赋役制向租税制的转化 一 两税法产生的背景 一 均田制的瓦解 使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50 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 租庸调制 是建立在均田制和国家牢牢掌握丁男与户数的基础上 田有租 户有调 身有庸 是三位一体 不可分割的 但是 到唐朝中期 土地兼并加剧 土地向各类地主 官僚手中集聚 国家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 这样就难以维持对农民的授田了 均田制遭到破坏 现存唐代户籍也证明 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 农民授田的数额越来越严重不足 如齐州多半户均有田30亩 江西彭泽 一户不过10亩 5亩 富者兼地数万田 贫者无容足之居 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51 二 户籍的紊乱 人口失实 赋役制度遭到破坏 农民丧失土地 生计无着 但只问身丁 不问财产的租庸调制仍照常征收 农民因赋役负担过重 大量破产 或者沦为豪强地主庄园里的隐户 庄客 雇农 或者背井离乡 流亡异地 三 租庸调制本身存在的弊端 在租庸调制下 不管是田连阡陌的地主 还是仅有少量土地的贫民 只要户丁相同 他们向国家缴纳的赋税额是完全一样的 这当然极不合理 同时 唐初的贵族 官僚按规定享有免赋免役的特权 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 却不负担赋役 那么 沉重的赋役负担便落在中小地主和自耕农身上 因此 畸轻畸重的税收负担使社会阶级矛盾急剧尖锐 激起人民的反抗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 也必须对旧的赋役制度进行改革 52 四 安史之乱引起的财政困难日益严重 唐代财政的一个特点是没有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划分 财政收入与支出 是在中央大系统之下运行着 在征收的租税收入中 中央根据地方应支的数目 令其留下 其余的则在中央指挥下 指定何者运京 何者留备边军 安史之乱后 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当时大小藩镇共42个 地方势力不断膨胀 各藩镇在其统治的境内不仅加重税率 而且拒绝向唐中央上解租税 使本来就财政困难的唐中央税源进一步短缺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 保证中央政府的收入 也必须对税制进行改革 53 史思明铜钱 大唐中兴颂湖南祁阳县崖壁刻石唐代宗大历六年立元结撰文颜真卿书 54 唐 回纥 回鹘 吐蕃 葛逻禄 渤海 南诏 黑水靺鞨 唐朝后期疆域及周边形势 55 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 56 五 户税 地税的发展 为两税法的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 户税 地税是从唐朝初期就开始课征的与租庸调制并行的两类税种 户税 是唐代依民户资产等级征收的货币税 这一税制在唐初已实行 623年 武德六年 开始量天下民户资产 分上 中 下三等征收户税 635年 贞观9年 又把三等中的每等再分三等 69年 大历四年 唐代宗进一步提高户税税额 扩大征收范围 上上户税 一等 4000文 每低一等减500文 第8等下中户税700文 第9等下下户税500文 再次重申 以资力定税而不问身丁 王公百官同样课税 如一品准上上户 九品准下下户 如一户数处做官 或数处有田庄 得按官品 资产所应定的户等在各处纳税 57 百姓有邸店 行铺 冶炉 按本户等加二等税 寄庄户从7等户税 寄住户从8等户税 其他浮客 暂时寄住户 一概在居住地依8 9等户纳税 税额的提高与纳税范围的扩大 使得户税收入比以前大幅度增加 户税按资产等第征课 能体现合理负担原则 但实际执行中 官僚地主与富商大贾往往采取各种手段逃避赋税 唐王朝虽屡次明令禁止 但收效甚微 地税 由唐初的义仓税发展而来 628年 贞观2年 唐太宗令天下州县建置义仓 规定王公百官到一般百姓 垦田每亩纳粟2升 叫做 义仓纳粟 以备灾年救灾赈贷之需 651年 唐高宗认为 义仓据地收税 实是劳烦 宜令率户出粟 上上户5石 余各有差 变依田征收为按户交纳 58 到玄宗开元初 又恢复为依田亩税2升 商贾按户纳税 随着国家财政的日益拮据 义仓粮不再用来救荒 而全部用来填补政府的亏空 这样 义仓粮就变成了国家的一项正式赋税 义仓粮的名称也改称地税了 749年 全国义仓粮达6317万余石 比正仓储粮还要多1 3 可见 地税在政府财政总收支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唐政府发现 户税和地税均以资产为标准 不受身丁的限制 且自王公以下所有居民都征收 征收面广 决定将其确定为主要税收形式推广全国 780年 建中元年 唐德宗采纳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 将一切苛捐杂税都并到户税和地税里面征收 因此称为 两税法 由于两税法沿用地税的征收时间 一年分夏 秋两次征收 也有人将 两税法 理解为夏税和秋税 59 二 两税法的基本精神 一 确定了 量出以制入 的财政原则 即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 确定应纳税额 把财政支出的总数作为财政收入的任务 摊派到各地征收 二 确定了课税主体和课税依据 户税是不论主户客户 一律在现在的居住地登记户籍 根据各户的财产情况定出各户的等级 作为交纳户税的依据 地税是按公元779年全国垦田面积应纳地税的总额 分摊到各州县 各州县再根据各户土地面积的多少分摊应纳地税的数量 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 到哪里就在哪里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纳税 60 三 确定了课税原则 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 即不象以前的租庸调制分丁男 中男了 而是一律按贫富 也就是依据拥有的土地和资产的多少来纳税 资产少者则其税少 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四 确定计税手段 实行 定税计钱 折钱纳物 即政府以钱计算税额 在征收时可以折收实物 五 确定纳税期限 分夏 秋两次征收 夏税最后期限不过6月 秋税不过11月 六 对旧有租庸杂徭的处置 废除租庸调及一切杂税徭役 将租庸调及各项杂税徭役都并入两税征收 所以 唐政府规定 今后除两税外 辄率一钱以枉法论 七 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 对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权益分配 两税法实行三分制 即划分为上供 送使 留州三个份额 天下百姓输赋于府 一日上供 二日送使 三日留州 61 三 两税法的历史意义两税法是我国古代税制的一大变革 它在中国财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一 量出制入 的财政原则 把国家支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有利于限制赋外加赋之事的发生 这与传统的财政分配原则恰恰相反 传统上是以收定支或量入为出 但两税法是先把财政需要 定支 确定各州的两税征收税额 再汇总为全国两税征收总额为标准额 然后分摊到各级 保证了财政需要 另外 量出为入 在世界赋税发展史上也占领先地位 要比西方19世纪后期提出这一原则早一千余年 当然这在专制社会并非是一件好事 62 第二 两税法最大的变化是正式否定了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 而完全以资产作为课税的依据 开始了以资产为课税客体的历史 扩大了纳税面 体现了税负均平 税收普及的原则 改变了过去一些负担过分不合理的现象 第三 开创了以货币计税的先例 使全国有了统一的计税标准 便于统计和核算管理 是迄今为止计税形式的最高水平 可以说这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第四 简化了税制及征收手续 减少了税收成本 第五 两税法规定 租庸杂徭悉省 即将正役折纳实物的 庸 和杂徭都并入两税 也就是说 将过去或征力丁或征财物的徭役制度 输庸制 完全转换成了赋税 63 四 两税法的优缺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弊端 第一 量出制入 直接导致随地摊派和横征暴敛 两税法以 量出制入 的办法来确定赋税收入总额 这直接导致支出常无准则 特别是遇到战争 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或当政者贪婪成性 政府支出增加 故要求收入相应扩大 分摊到地方的定额也不断增加 在两税法实行后的第三年 783年 即建中三年 政府令地方税额每千钱加税200钱 税额增加了20 792年 贞元八年 两税定额又加征了20 至805年 贞元21年 两税之外的苛税已超过正税 64 第二 货币计税 折征实物的方法 使纳税人的负担随币值的波动而波动 极不稳定 也为地方官吏上下其手搜刮百姓提供了机会 第三 由于实行以州为计税单位的定额税制 使全国各地无统一税率 相等的土地 资产其税率却不相等 这也有失合理 第四 户分九等 给了官僚地主转嫁税负的机会 户等是 三年一定 以为常式 但贫富易变 且不能随时调查 贪官污吏与地主豪绅相互勾结 赋税负担大部分转嫁到农民和佃户身上 加速了农民的破产 尽管如此 两税法所定的 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 的课税原则 对于后代税制的影响是深远的 开创了中国人头税向资产税归并的历程 65 两税法的优点在于 首先 两税法在税制本身上比前此系统化了的租庸调简单多了 两税制简化的征收手续与程序 避免繁多项目与转折所给予纳税人的困累 后由明代施行的统征折征混一的 一条鞭法 及清代简化征收的诸般规定 特别是丁银拔入地粮的办法 显然是两税法简化原理在经济发达环境下的更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 两税法 不问主客 以居者为薄 不问丁中 以贫富为差 的规定 至少在形式上是合乎赋税平等负担的原则的 宋元两代虽格于豪右阻扰 成效殊微 明朝以户为主的 黄册 和以土田为主的 鱼鳞图 并行互证 成绩甚大 清代沿袭明制 于征收稽核方面 更增详备 明清两代官僚政治的高度发展 在经济基础的确立上 得益于此税制者甚多 而迹其发端 则不能不溯之于两税法 66 两税法是建立在一种事实上 即中央政府统制土地所有权的分配为不可能 乃不得已而从赋税方面予以限制 由皇权社会的法权特征所决定的 随着时间流逝 土地兼并的加剧是必然的事情 而土地的过分集中又将引起政冶上否定集权官僚统冶的作用和经济上倒退到自然状态的不利倾向 所以 把极有弹性的租税体制作为一个调节的杠杆 在原则上下让步 有土斯有税 有人斯有役 而在实施上不坚持 择其可税者而税之 择其可役者役之 那就成了恰到好处的面面俱到的灵活妙用 67 由于上述改革对专制体制毫无触动 所以两税法解决不了税外加征及税外加派问题 正如陆贽所说 两税法本以唐朝大历以来农民负担最重的一年为标准 把大量临时杂派并入其中 而如果财政好转这些杂派本来是应该减免的 如今并入常税 已是 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 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然而两税法实施不久 在两税之外又出现了 急备 供军 折估 宣索 进奉 等等临时加派 并成为经常的附加税 而且代役税已并入两税 很快又另有以召雇为名的征役 以和市为名的科配 仅十年左右时间 两税法 的弊端即已丛生 最终以失败结束 当然这是皇权社会本身的痼疫 并非两税法的问题 68 国家定两税 本意在忧人 厥初防其淫 明敕内外臣 税外加一物 皆以枉法论 奈何岁月久 贪吏得因循 浚我以求宠 敛索无冬春 幼者形不蔽 老者体无温 昨日输残税 因窥官库门 缯帛如山积 丝絮似云屯 号为 羡馀 物 随月献至尊 夺我身上暖 买尔眼前恩 进入琼林库 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 重赋 此诗写作上距 两税制 启动仅20几年 但税改开始时禁止滥税的法令和许诺都已成了废纸 69 第五节赋役制向租税制的转化 一条鞭法 摊丁入地 两税法作为封建国家基本赋役制度创立以后 其以地税和户税之名于春秋两季征课的形式 在继后的各代没有变化 但其内容却因时嬗变 这在两税法实行二十多年后已显端倪 其内容变化最剧者当推明代中期出现的 一条鞭法 从两税法到一条鞭法之间的八百年间 其间经历了宋 元 明等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赋役制度有个渐进的演变过程 70 唐末 地方割据势力进一步扩大 自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篡唐即皇帝位建立后梁开始 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五代十国 宋 辽 夏 金等多个政权分裂对峙时期 1276年 元朝消灭南宋政权 中国重新趋于统一 五代十国时期 政权更换比较频繁 国家的收入仍然主要是田赋 在赋役制度上多沿袭唐朝的两税法制 分为夏秋两季交纳 但总的来看 史书记载不甚全面 缺少章法 71 王安石变法 在中原和江南地区建立的赵宋政权 在沿袭两税法制的基础上 则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 为适应财政的需要 对农业租税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 其中以王安石的 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 成为两税法向一条鞭法过渡的重要环节 代表了这一时期农业租税制度发展进步的轨迹 72 北宋成立后 就有意识地依靠豪强地主为其统治基础 实行 不抑兼并 和 田制不立 的土地政策 对豪强土地兼并采取前所未有的纵容态度 而且赋予他们免税免役特权 以致耕地虽有所增加 但出现的却是 富有者有弥望之田 贫弱者无立锥之地 的景象 纵容地主兼并土地的结果是使土地集中更为严重 在宋代的户籍上 全国居民分 主户 和 客户 两大类 主户是指有产业有土地的官僚豪绅和胥吏 地主等 客户是指没有土地产业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 佃客或寄庄户 客户没有田产 没有租税负担能力 不是租税负担的主要对象 因而 租税负担的主要对象在主户这个阶层身上 所以 占有土地向官府交纳赋税的主户 在当时的户籍制度上又称 税户 73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主户都是税户 负担租税者 只是其中一部分 这又与主户的政治身份有关 主户有官户 形势户 寺观户 平户和民户的区别 官户是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他们除了从国家领取优厚的俸禄外 还可以通过恩荫制度为自己的亲属 子孙谋取免除赋役的特权 形势户指在州县乡镇担任公职的中小地主 因承担了基层国家职权的部分职能 因此也免纳赋役 形势户还可以通过纳粟补官转变为官户 寺观户是指占有大量土地的僧侣 道士等寺观户 也享受免赋役特权 74 拥有大量土地的官户 形势户 寺观户 除享有免赋役的特权外 还大量地隐田漏税 而一般的地主或富裕农民为了达到减轻赋役负担的目的 便把自家的土地与人丁分散为许多户头 叫做 诡名子户 以便在评户等时被评的等级低一些 还有的人家把土地假称献纳于寺观 叫做 诡名寄产 有的 伪为售田于形势之家 即形势户或官户 假佃户之名 以避徭役 叫做 诡名挟佃 到英宗 1064 1067年 以后 全国垦田 赋租不及者 十居其七 即赋税负担都着落于30 左右的土地上 绝大部分耕地都被官僚 豪绅 胥吏 寺观地主所占有 赋役重担都落在了占有少量土地的中小地主和一般的平户 民户身上 负担十分苛重 75 在王安石执政时 财政濒于破产 要解决财政困难 缓和社会矛盾 唯一的途径就是抑制土地兼并 扩大赋役征课面 减轻中小地主及小生产者的租税负担 熙宁二年 1069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主要包括均输法 青苗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史称 熙丰新法 其中 方田均税法 和 免役法 是重要的内容 76 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 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 九月行青苗法 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 王安石拜相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 十月行募役法 行太学三舍法 五年三月行市易法 五月行保马法 八月行方田均税法 六年六月置军器监 八月行免行法 七年九月行将兵法 九年 1076 十月王安石罢相 元丰五年 1082 四月改官制 八年 1085 三月神宗卒 司马光拜相 新法相继废罢 元祐元年 1086 四月王安石卒 九月司马光卒 反变法派党争开始 77 方田均税法 地方官对区内土地重新清查丈量 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为一方 核实土地所有者 亩数 并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 制定地籍 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然后定下这一方土地应征课的赋税总额 并将赋税总额按田地的多少分摊在这一方的土地所有者身上 维护了两税法以 土地 为主体的合理的财政负担分配精神 78 方田均税法的目的在于清除隐漏 减轻民负 扩大纳税面 使税负相对合理 推行方田均税法成效显著 例如 方田均税法实行后清丈土地达248万余顷 超过全国垦田总数的一半 使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比变法前的岁入增加2300余万贯 即增加了63 以上 明显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但其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 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元丰八年 1085年 宋神宗死后 其年仅10岁的儿子哲宗即位 守旧派主政 各项新法全部被废除 79 差役法和募役法 自唐朝中期的两税法以来 赋役已溶于两税之中 在宋代 却将两税所含的役还原为现役 并把原来属于基层统治职能的事务演变成役 于是 北宋初的役就分为职役与杂徭两类 职役为主 杂徭辅之 在征调上实行差役法 80 差役法 即将民户按资产分为九等 上四等给役 下五等免役 命官 形势户等不服役 因其按户等高低轮番充役 故称 差役 募役法 又称免役法或雇役法 将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 应役人有报酬 职役需要的雇值征收数额 由各州县根据募役所需经费多少自定 具体由应役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交纳 户等仍分为九等 上四等户为应 当 役户 出钱 称免役钱 随夏秋两税征收 81 对原来优待免役的官户 形势户 僧道及无役的女户 单丁等 以免役钱半额征收助役钱 另外 还规定正额之外另征20 规定的免役宽剩钱 以备灾年增募力役之需 募役法的推行 以身充役 以钱代役 役变成税 扩大了徭役的负担面 使应役户和免役户均按户等纳钱 起到了抑制豪强转嫁赋税和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 体现了 租税普遍 的原则 而且纳钱代役 不夺农时 把农民从沉重的徭役中解脱了出来 国家有役雇人 无役节省役钱 有益于增加赋税收入 均平了赋役负担 增加了农业劳动力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募役法促进了徭役向赋税的转化 也促进了雇佣制度的发展 82 募役法在理论上符合风险分担的原则 把对百姓的无偿征调货币化 有利于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是社会的进步 但是 在当时条件下 此法操作性较差 首先 没有准确核实民户资产 在不准确户等的条件下征收募役钱 造成百姓不合理负担 其次 州县官府没有严格按照职役雇值的数额分摊征收 也没有按募役法规定的比例征收免役宽剩钱 有的地区比例高达50 增加了纳税人的额外负担 再次 对于原来可以免役 避役的官僚地主征收助役钱 虽然考虑到了他们的利益 只征收正额的一半 但毕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必然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这也是募役法难以真正推行的主要原因 1085年 宋哲宗即位后 废除了卓有成效的募役法 又复行差役法 83 南京半山园王安石故居 王安石在这里度过了十年的退休生涯 84 王安石手迹 85 中国社会科学 1980年第3期 叶坦著 宋神宗 王安石变法的重点 是加强对贫民下户的剥削和镇压 而对祖国的统一没有作出什么贡献 如部分地恢复征兵制 用封建官营商业破坏私营商业等等 也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 至于他怀抱统一祖国的理想 农田水利法对发展生产起了某些作用 也是应当肯定的 但毕竟只能作为评价变法的次要方面 他的变法徒然使人民支付了重大的代价和牺牲 熙丰变法 是一次不成功的变法改革 尽管其中也有一定的积极内容 但整体上是强化专制政治的一次大事件 86 宋徽宗书法 蔡京书法 87 宋徽宗的绘画 芙蓉锦鸡图 听琴图 88 张择端 金明池竞标图 花石纲 遗物 宣和殿宝 印 89 宋人科举考试图 南宋理宗宝祐四年 1256 登科录是科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417人 90 三 一条鞭法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 在财税上仍从清整户籍 土地入手 先后实行 黄册 和 鱼鳞册 制度 比较有效地解决了累代积存的土地和赋税的混乱局面 增加了税收 明前期的赋税 沿袭唐宋的两税法 但是名目更加繁杂苛细 史载 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