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拟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一、自然科学奖1项:项目名称:食管鳞状细胞癌遗传易感性和癌变多阶段演进分子机制推荐单位:河南省学科评审组:基础医学评审组项目简介: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全球每年新增约50万食管癌患者中,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显著的地域性分布差异(高、低发区发病率可相差500倍)和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发生(家族史阳性患者占40%)是食管癌突出流行病学特征,提示环境和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团队正是围绕阐明食管鳞癌多阶段演进和遗传易感性分子机制的研究目标,从1995年至今走访12万个自然村,400家医院,建立41.4206万例食管癌临床信息和生物样品资料库,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旨在甄别食管鳞癌关键易感基因和食管癌变早期分子变化特征和规律,为建立用于大规模高危人群筛查、早期发现和个体化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分子靶标。本项目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包括:发现2个中国人食管鳞癌重要易感基因:PLCE1和C20orf54基因(又称核黄素转运基因,RFT2);发现核黄素缺乏和亚硝胺二种食管癌发病因素的遗传分子新机制,提出食管癌个体化预防新观点; 发现p53-Rb信号传导通路是中国人食管鳞癌癌变多阶段演进的关键分子改变,并可在外周血中检测到;阐明食管上皮癌变早期上皮细胞过度增生的形态学变化和分子变化的关系,为食管癌早期发现、食管癌前病变干预效评价及食管癌变多中心起源理论等提供了重要分子依据;建立食管上皮癌前病变组织细胞增生H3-TdR标记和定量分析方法。 综上,本研究成果为建立食管癌高危人群预警和个体化防治分子靶标和手段,进一步阐明环境和遗传因素交互作用对食管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等方面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主要论文目录: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Chinese subjects identifies susceptibility loci at PLCE1 and C20orf54. Nat Genet, 2010; 42(9): 759-763.Labeling index and labeling distribution of cells in esophageal epithelium of individual at increased risk for esophageal cancer in Huixian, China. Cancer Res, 1990; 50: 2651-2655. Accumulation of p53 protein in human esophageal precancerous lesions: a possible early biomarker for carcinogenesis. Cancer Res, 1993; 53: 1783-1787.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intervention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on esophageal precancerous lesions in a high risk population in China. Cancer Epidem Biomar, 1993; 2: 71-78.Changes in p53 and CyclinD1 protein expression and cell prolifera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of human esophageal and gastric cardia carcinogenesis. Int. J. Cancer, 1994; 59: 514-519.p53 tumor suppressor gene mutation in early esophageal precancerous lesions and carcinoma among high-risk populations in Henan, China. Cancer Res. 1994;54(16):4342-4346. P53 protein accumulation and gene mutations in multifocal esophageal precanceous lesions from symptom free subjects in a high incidence area for esophageal carcinoma in Henan, China. Cancer, 1996; 77: 1244-1249. Apoptosis and cell proliferation in esophageal precancerous and cancerous lesions: study of a high-risk population in Northern China. Anticancer Res, 1999; 19: 369-374. 主要完成人情况:王立东: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负责项目总体设计,提出研究思路,设计技术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和经费申请,分析和总结研究数据及结果,撰写全部论文;宋昕:讲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负责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NA提取和现场研究; 周福有:教授,主任医师,安阳市肿瘤医院,标本库资料建设,及临床推广转化、应用; 冯笑山:教授,主任医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负责标本资料库建设,及临床推广转化、应用;李秀敏:教授,主任医师,新乡医学院,负责标本资料库建设。二、技术发明奖1项项目名称: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剂及催化工艺推荐单位:河南省评审组名称:化工组项目简介:本项目以丰富廉价的煤化苯或石化苯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通过独特的催化工艺进行选择性加氢,生产工业上具有广泛用途和高附加值的环己酮、己二酸、尼龙-6和尼龙-66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化学品,是针对国内外普遍采用的苯完全加氢传统路线和国外技术垄断进行的重大技术创新,从根本上避免了安全隐患,实现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依靠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推广应用情况:本技术发明成果2010年在第一套10万吨/年己二酸装置应用以来,目前国内已有十余套年产10万吨以上环己酮/己二酸/尼龙-6/尼龙-66装置投产,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吨以上,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效益。曾获科技奖励情况:获奖项目名称获奖时间奖项名称奖励等级主要获奖人获奖单位颁奖单位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剂及催化工艺2013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刘寿长,刘仲毅,孙海杰,李中军,袁学民,郑仁,杨克俭等10人郑州大学;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发明专利名称主要发明人专利权人国家授权专利号单层分散型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刘仲毅,刘寿长,孙海杰,袁学民,杨克俭,郑 仁郑州大学,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ZL 201210060765.5一种含纳米Ru催化剂和碱式硫酸锌盐的催化体系及其催化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方法刘仲毅,刘寿长,孙海杰郑州大学ZL2012102555302.4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剂及其制造方法刘寿长,李利民,王向宇郑州大学ZL 0101022208.5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剂,其制备方法及调变方法和再生方法刘寿长,李利民,王向宇郑州大学ZL 200410060451.0一种苯选择性加氢装置杨克俭,袁学民,郑 仁,刘寿长,孙海杰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大学ZL 20100210982.9论文题目主要作者何时何刊物(出版社)发表(出版)The Modifiable Character of a Novel Ru-Fe-B/ZrO2 Catalyst for Benzene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to Cyclohexene.刘仲毅,孙海杰,刘寿长,李中军*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0, 28(10): 1927-1934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Benzene to Cyclohexene over Ru-Zn Catalyst with Nanosized Zirconia as Dispersant.刘仲毅,孙海杰,刘寿长,李中军*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0, 21: 150-152主要完成人情况表:排名工作单位主要贡献刘寿长郑州大学主持催化剂研发、中试和工业化,负责技术推广应用。刘仲毅郑州大学参与催化剂研发、中试和工业化和技术推广应用。孙海杰郑州大学参与催化剂研发、中试和工业化应用。李中军郑州大学参与催化剂研发和技术推广应用。杨克俭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单位负责人,参与技术推广、中试和工业应用。郑 仁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单位负责人,组织、参与技术中试和工业应用。三、科技进步奖7项1项目名称:四倍体泡桐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推荐单位:河南省评审组名称:林业评审组项目简介:泡桐原产中国,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和绿化树种,全国现栽植泡桐10多亿株。泡桐树能与农作物形成理想的复合生态系统,泡桐材可制作家具、乐器和工艺品出口创汇,在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泡桐生产中存在的大冠低干和丛枝病发生严重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极大阻碍了泡桐产业的发展。课题组在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和河南省科技厅等单位的资助下,历时20年进行了四倍体泡桐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主要突破和创新点如下: 1、国内外首次创制出了8个种(品种)的四倍体泡桐新种质,丰富了泡桐种质资源。2、国内外首次培育出了5个种(品种)泡桐四倍体新品种,解决了目前泡桐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阐明了四倍体泡桐及其二倍体遗传差异的原因,揭示了四倍体泡桐新品种优良特性的分子机理。4、创建了一套四倍体泡桐苗木繁育和丰产栽培技术体系,推动了泡桐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四倍体泡桐已在河南和安徽等4省推广应用,预计到2018年产值可达52.6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该成果获得5个四倍体泡桐新品种权、5个省级泡桐良种,2个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发表论文96篇(其中SCI源论文16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5名以及大批林业实用型人才。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对推动林业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推广应用情况该成果属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实施以来采用“边研究、边繁殖、边示范、边推广”的科研思路和“良种+良法”的配套措施开展工作。本项目的相关成果应用得到了国家和地方多个科技推广项目的资助,先后承担了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兰四泡桐新品种示范与推广”(2012GB2D000271);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白四泡桐新品种示范与推广”(GTH201201)和“四倍体泡桐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GTH201201);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四倍体南方泡桐新品种中试与示范”(132201610015)项目等,这些项目的资助是成果先进性、实用性和适用性的直接体现。在这些项目的大力支持下,有力地加快了四倍体泡桐新品种在全国的推广应用进度。通过成立由河南农业大学主持,山东、安徽、江西等省相关单位参加的四倍体泡桐新品种推广协作组,将培育的四倍体泡桐在以上4省迅速推广应用。目前,四倍体泡桐新品种已在河南、安徽、山东和江西等省推广应用,预计到2018年产值可达52.6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曾获奖励情况获奖项目名称获奖时间奖项名称奖励等级主要获奖人授奖单位四倍体泡桐创制及推广应用2011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范国强,孙中党,翟晓巧,王安亭,尚忠海河南省人民政府四倍体泡桐新品种培育及其优良特性的分子机理2014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范国强,翟晓巧,赵振利,何松林,胡中献河南省人民政府四倍体泡桐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2012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范国强,翟晓巧,尚忠海,曹冠武,赵振利河南省人民政府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发明人发明专利有效状态植物新品种权白四泡桐1号中国201300952013.12.25684号河南农业大学范国强王安亭等有效植物新品种权毛四泡桐1号中国201300962013.12.25685号河南农业大学范国强尚忠海等有效植物新品种权兰四泡桐1号中国201300972013.12.25686号河南农业大学范国强翟晓巧等有效植物新品种权南四泡桐1号中国201300982013.12.25687号河南农业大学范国强尚忠海等有效植物新品种权杂四泡桐1号中国201300992013.12.25688号河南农业大学范国强赵振利等有效其他四倍体泡桐苗木繁育技术规程中国ICS65.020.40B652013.10.17LY/T 2206-2013河南农业大学范国强刘荣宁等有效其他四倍体泡桐丰产栽培技术规程中国ICS65.020.40B652013.10.17LY/T 2207-2013河南农业大学范国强尚忠海等有效主要完成人及贡献 (1)范国强 正高级 河南农业大学。负责项目申报、总体方案制定,主持并参加试验研究,组织落实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有的创新性内容1、2、3、4和5项均做出创造性贡献。(2)翟晓巧 正高级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1、2、3、4和5项科技创新均做出创造性贡献。 (3)尚忠海 正高级 河南省林业厅。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1、2和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4) 王安亭 正高级 许昌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2和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5)孙中党 正高级 郑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2和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6)赵振利 副高级 河南农业大学。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1、2、4和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7)金继良 正高级 阜阳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5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8)何长敏 正高级 新乡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9)王 迎 正高级 泰安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10)邓敏捷 副高级 河南农业大学。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1,2,3和4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11)姜晓装 正高级 江西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12)杨彦利 副高级 洛阳市林业工作站。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13)谢一鸣 副高级 商丘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14)董焱鹏 中级 河南农业大学。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3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15)刘荣宁 正高级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主要完成单位及贡献 (1)河南农业大学 项目主持单位。项目技术路线的设计、试验方案的编制及项目实施的组织者。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给与大力支持。 (2)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项目协作单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给与大力支持,为整体技术的完成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3)泰安市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 协助第一完成单位实施四倍体泡桐在山东的对比试验、区域化试验、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应用工作。 (4)阜阳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 协助第一完成单位实施四倍体泡桐在安徽的对比试验、区域化试验、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 (5)江西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 协助第一完成单位实施四倍体泡桐在江西的跨区域推广应用工作。 (6)新乡市林业技术推广站 协助第一完成单位实施四倍体泡桐在新乡的对比试验、区域化试验、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 2项目名称: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评价技术创新与应用推荐单位:河南省评审组名称: 农艺与农业工程项目简介:棉花枯、黄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土传、维管束病害,是目前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毁灭性病害,被称为棉花的“癌症”。抗病品种是控制危害的最有效措施,而准确有效地鉴定品种的抗病性是抗病品种选育、审定和推广的核心。针对抗病鉴定相关理论基础不清楚、关键技术不科学以及没有规范的国家标准等问题,项目通过多年的联合攻关,研究明确了我国棉花枯、黄萎病菌的分型和分布,建立了标准菌株资源库及信息档案;研究分析了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规律和防御机制,为抗病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创立了抗枯、黄萎病鉴定国家标准;发明了黄萎病快速鉴定新方法;建立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棉花枯、黄萎病抗性评价技术体系。利用该技术体系准确鉴定评价出一批棉花品种(系)和资源材料的抗病性,推荐一批抗(耐)病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并得到推广,促成多个品种获得国家奖。项目制定国家标准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植物新品种权1件,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48篇,其中SCI论文9篇。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推广应用情况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坚持试验研究、示范、推广紧密结合、同步进行的原则,使鉴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作为国家和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抗病鉴定承担单位,共对2722个品种(系)进行抗病性把关鉴定,鉴定筛选出333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累计推广面积2.8亿亩。淘汰1820个感病品种(系)被终止试验,保证了棉花生产安全。对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国审棉花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监督测试,为棉花生产安全保驾护航。为国家“863” 、国家支撑计划、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等20个科研项目、国内外201家育种单位提供的3819份材料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筛选出抗枯、黄萎病新品系1105个,促进了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棉花病害研究的发展,提高了我国棉花抗病育种工作的竞争力。本项目制定的抗病鉴定国家标准不仅被科研和育种单位广泛引用。项目为多所大学和科研单位提供标准菌株和抗感病对照材料,用于致病力测定、抗病鉴定和抗病育种等研究工作。创建了与鉴定技术体系配套的相关仪器设备,搭建了国际一流的抗病鉴定技术平台,接待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的参观、学习,进行技术培训,扩大了技术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和显著的社会效益。2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 本科研成果为公益性,主要服务于我国棉花新品种的选育、审定和推广及相关科研工作,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由于品种抗病性的提高,使枯萎病和黄萎病从猖獗危害到有效控制,间接经济效益为105.36亿元。项目的效益重要体现在提高了棉花育种工作的竞争力,推动了棉花产业的发展,保障了棉花生产安全,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 3社会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经本项目抗病性技术鉴定审定的新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同时淘汰1820个感病品种(系)被终止试验,减少了防病治病的大批劳动用工和农药使用,保证了棉农的经济利益和我国棉花生产安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项目创建的抗病鉴定技术体系在国家及省棉花品种区试及相关研究中广泛应用。项目期间,接待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的参观学习,进行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为国内多家科研单位提供标准菌株和对照品种;经本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被众多科研院所、育种单位、技术部门引用和应用,社会效益更加显著。曾获科技奖励情况获奖项目名称:棉花枯、黄萎病抗性鉴定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奖时间:2014年11月奖项名称: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等级:一等奖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10件)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发明人发明专利有效状态发明专利一种鉴定棉花抗黄萎病性的蛭石沙土无底纸钵定量蘸菌液方法中国CN 102021223 B2013-05-01第1186967号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朱荷琴,冯自力,赵丽红,师勇强,李志芳有效国家标准棉花抗病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枯萎病中国2009.10.30发布2009-12-01GB/T 22101.4-2009起草单位: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起草人:简桂良,孙文姬,马存,石磊岩,邹亚飞,郭荣有效国家标准棉花抗病性评价技术规范第5部分黄萎病中国2009.10.30发布2009-12-01GB/T 22101.5-2009起草单位: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起草人:简桂良,孙文姬,马存,石磊岩,邹亚飞,郭荣有效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陆地棉抗黄萎病性状辅助选择育种的分子标记中国CN 102080080 B2012-11-07第1072841号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王红梅、赵云雷、陈伟、孔祥瑞、李运海、龚海燕、桑晓慧有效植物新品种权中植棉L15991中国CNA20070156.82010-11-01第20103464号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简桂良,卢美光有效发明专利可防治棉花黄萎病的大丽轮枝菌弱毒菌株的Vd171及其应用中国CN 102634461 B2013-09-04第1265287号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朱荷琴,冯自力,李志芳,师勇强,赵丽红有效发明专利棉花内生真菌CEF08111及其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中的应用中国CN 102586120 B2013-10-09第1282967号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朱荷琴,冯自力,李志芳,师勇强,赵丽红有效主要完成人情况表朱荷琴,第1完成人,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了我国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菌的分型和分布,确定了抗病鉴定标准菌株,参与制定了抗枯、黄萎病鉴定的国家标准,发明了抗黄萎病快速鉴定新方法,选育出高抗黄萎病棉花新品系,研究了棉花对黄萎病的防御机制,负责抗病鉴定技术平台的建设、技术推广和培训等工作。简桂良,第2完成人,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了我国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确定了其优势小种和鉴定标准菌株,创建了“相对抗性指数”的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了抗枯、黄萎病鉴定的国家标准,研究明确了棉花对黄萎病的防御机制,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中植棉L15991等。冯自力,第3完成人,助理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了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确定了其优势菌系和鉴定标准菌株,负责接种方法、评价方法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与抗病鉴定技术平台的建设、技术推广和培训等工作。王红梅,第4完成人,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负责完成棉花抗黄萎病遗传规律,抗病育种方法研究和育种体系的建立,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和抗黄萎病分子检测方法的主要完成人。张文蔚,第5完成人,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负责完成棉花抗病机制的研究工作,参与完成棉花枯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棉花品种抗病稳定性分析,棉花枯、黄萎病不同区域的调查、观察、取样,鉴定技术培训等工作。金石桥,第6完成人,高级农艺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长期组织开展全国各棉区棉花新品种抗病稳定性和适应性的试验与评价,参加了棉花枯、黄萎病菌鉴定方法的研究,开展技术培训等工作。李志芳,第7完成人,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病害发生规律、抗病性鉴定方法等研究,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张西岭,第8完成人,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了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生规律、生理小种分布、鉴定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参加了鉴定技术、抗病品种推广等工作,编写鉴定技术培训教材,开展了技术培训工作。赵云雷,第9完成人,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了棉花抗黄萎病分子检测技术,参加了棉花抗黄萎病性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卢美光,第10完成人,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了棉花黄萎病致病力分化和致病型群体结构,参加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及抗黄萎病品种选育等工作。冯鸿杰,第11完成人,助理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参加了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病规律,致病力分化和抗黄萎病分子标记等研究工作;参与棉花抗病品种(系)材料的鉴定筛选等工作。赵丽红,第12完成人,研究实习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参加了不同棉花生态区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田间调查、取样、抗病性鉴定,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抗病性鉴定、发明专利研制等工作。师勇强,第13完成人,研究实习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参加了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生规律、小种分布研究,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不同生态区棉花黄萎病田间调查、取样、鉴定,参加了发明专利的研制。支艳英,第14完成人,农艺师,安阳市植保植检站,参加了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规律及抗病鉴定关键技术研究,参加抗病品种的田间调查,开展了抗病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参与技术培训等工作。陈伟,第15完成人,助理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参加了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规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和抗黄萎病分子检测方法等研究。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第1完成单位,制定了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主持协调完成单位分工合作,扎实工作,勇于创新,对完成项目目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本项目科技创新方面,明确了我国棉花黄萎病的生理型分布,确定了抗病鉴定的标准菌株;参与实施了枯萎病和黄萎病性鉴定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发明了棉花抗黄萎病快速鉴定方法;系统研究了棉花的抗黄萎病遗传规律和分子检测技术;创建了棉花全生育期实时高效动态抗病育种技术,筛选出高抗棉花黄萎病的材料;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项;创建了抗病鉴定技术平台。在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对国家和省棉花区试及育种单位的6541个棉花新品种(系)、资源材料进行了抗病性鉴定,鉴定出333个抗(耐)病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经鉴定淘汰了一批感病品种(系),有效地控制了病害漫延。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和育种单位3819份材料抗病性鉴定,促进了科研和育种工作。接受国内36研单位660人(次)参观学习,进行技术培训1600,现场指导500人(次),指导建成人工病圃3000,为技术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第2完成单位,在本项目科技创新方面,研究明确了我国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及分布;创建了国际上前所未有的棉花抗黄萎病性的“相对抗性指数”评价方法,解决了多年来抗性鉴定中可比性差的重大难题;主持制定了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4部分:枯萎病(GB/T22101.4-2009)和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第5部分:黄萎病(GB/T22101.5-2009)两项国家标准;系统研究了棉花对黄萎病菌的防御机制;筛选出高抗棉花黄萎病材料,获得新品种保护。3项目名称:特用玉米优异种质创制及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推广推荐单位:河南省评审组名称: 作物遗传育种项目简介:特用玉米对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本项目针对种质资源贫乏、品种稀缺、育种难度大等问题,创制特用玉米优异种质,选育推广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培育和带动了特用玉米产业发展。选育出优质高产多抗特用玉米新品种7个,其中国审品种5个,省审品种2个,形成了超甜、加强甜、白糯、黄糯、彩糯、优质蛋白且能够覆盖产业链的新品种,在区域试验和生产应用中表现突出,获得2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创制出突破性优异特用玉米种质与“一优三高”亲本自交系,创制2、3、4对复合品质基因的特用玉米超级品质自交系,丰富了我国特用玉米种质资源,获得2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建立了快速、准确、高效的甜、糯、高赖氨酸特用玉米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了高产安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及产业化推广模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现了种植、畜牧、加工一体化链式产业的共同发展,累计取得新增种植经济效益43.5亿元以上,加工效益22亿元,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创新推广贡献:主持全面工作,安排实施科研任务,制定科研方案,配备高素质科技人员、及时下拨足额科研经费,提供具有现代化仪器装备的科研设施,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确保了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选育出优质高产多抗特用玉米新品种7个,其中国审品种5个,省审品种2个,形成了超甜、加强甜、白糯、黄糯、彩糯、优质蛋白且能够覆盖产业链的新品种,在区域试验和生产应用中表现突出,获得2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创制出突破性优异特用玉米种质与“一优三高”亲本自交系,创制2、3、4对复合品质基因的特用玉米超级品质自交系,丰富了我国特用玉米种质资源,获得2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建立了快速、准确、高效的甜、糯、高赖氨酸特用玉米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了高产安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及产业化推广模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现了种植、畜牧、加工一体化链式产业的共同发展,累计取得新增种植经济效益43.5亿元以上,加工效益22亿元,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本项目的研发成果申报并获得3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包括:“优质、高产“郑超甜2号”国审甜玉米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高产优质国审糯玉米郑白糯918 选育与推广”和“优质高产多抗特用玉米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推广贡献:作为项目核心技术的合作研究单位,积极参与郑甜2号,郑甜3号、郑加甜5039、郑白糯918和郑黄糯928品种的展示、示范与推广工作,推广系列特用玉米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配套的优质高产高效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加工技术,开发研制出系列特用玉米加工产品,加工的甜糯特用玉米罐头等产品出口欧洲市场,为品种的推广应用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参与创建了“科研+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建立了长期的产业化示范基地,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推广应用情况: 自主选育的系列特用玉米新品种,在生产、应用、推广过程中,表现出高产、优质、适口性好、可加工性好等特点。郑甜2号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郑白糯918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郑单2201列入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与10多家玉米深加工、6家种子经营企业合作,自主选育的糯玉米2004-2014年累计推广种植80万亩,种植业新增效益5.78亿元,加工企业新增效益3.74亿元;甜玉米2003-2014年累计推广种植65万亩,种植业新增效益6.63亿元,加工企业新增效益18.76亿元;高赖氨酸玉米2005-2014年累计推广种植2255万亩,新品种推广增产效益30.02亿元,种子企业销售效益1.13亿元,杂交种制种增产效益3728万元。各类特用玉米种植业新增效益43.5亿元,加工企业新增效益22亿元。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获奖项目名称获奖时间奖项名称奖励等级主要获奖人授奖单位优质、高产“郑超甜2号”国审甜玉米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2005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铁双贵等河南省政府高产优质国审糯玉米郑白糯918 选育与推广2010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铁双贵等河南省政府优质高产多抗特用玉米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2013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铁双贵等河南省政府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发明人发明专利有效状态植物新品种权郑白糯918国家CNA20060017.62009.0120092726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铁双贵有效植物新品种权郑单2201国家CNA20070771.X2014.032014427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铁双贵有效植物新品种权郑Q216国家CNA20090500.22014.10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铁双贵,等有效植物新品种权郑优QPM03国家CNA20090501.12014.10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铁双贵,等有效发明专利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B401表达载体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国家ZL 2010 1 0572551.72012.101061659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铁双贵,等有效发明专利一种Bt蛋白体外鉴定方法国家ZL 2010 1 0585252.7 2013.041166557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铁双贵,等有效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姓名排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铁双贵1研究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创建了特用玉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品质优化和无破损监测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创建了“科研+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建立长期的产业化示范基地。第1完成人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卢彩霞2副研究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参与优异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相关工作,在品种产业化方面,负责田间观察、数据整理等工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齐建双3助理研究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参与创建了特用玉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品质优化和无破损监测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与品种选育工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岳润清4副研究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参与优异种质创制、高产高效大田生产技术创建、相关技术专利申报、品种高产攻关及产业化等方面的工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燕树锋5助理研究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参与项目核心技术高产示范数据搜集、整理,高产丰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品种的展示、示范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韩小花6助理研究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参与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大面积高产丰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在河南省推广计划及品种展示、示范推广工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霍晓妮7研究员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参与项目试验工作,为本项目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科学数据。参与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大面积高产丰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在河南省推广计划及品种展示、示范推广工作。宋伟彬8讲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参与项目育种技术建立,胚乳品质基因表达效应研究,品种的展示、示范推广等方面的工作。焦建伟9高级农艺师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参与创建了“科研+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建立长期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参与制定品种展示、示范推广工作。梁增灵10高级农艺师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参与创建了“科研+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建立长期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参与制定品种展示、示范推广工作。4项目名称:秸秆纤维燃料乙醇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资源综合利用推荐单位:河南省评审组名称: 轻工项目简介:本项目以农业剩余物秸秆为原料,通过对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分类利用,形成乙醇-沼气-电力-沼肥四位一体的多联产低碳循环模式,开展了原料收集模式、纤维素酶技术、乙醇转化工艺、产业化装备等关键环节研究,突破了国际上秸秆纤维燃料乙醇产业化技术瓶颈,形成了完整的秸秆纤维燃料乙醇清洁生产模式及规范的生产体系。该项目的产业化实现了秸秆剩余物的高值能源化利用,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构建了以秸秆纤维燃料乙醇产业为中心的工农互动绿色生态产业链,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能源安全发展战略的本质体现。推广应用情况该技术已在天冠集团产业化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推广经验与基础,建立了年产5万吨秸秆纤维燃料乙醇生产线,整体应用技术达到国内最大规模。累计新增产值达24亿元,年转化秸秆等农业剩余物35万吨,减排温室气体10.96万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曾获科技奖励情况获奖项目名称获奖时间奖项名称奖励等级主要获奖人授奖单位10000吨/年秸秆乙醇2014-01-24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张晓阳 王林风 马晓建 闫德冉 常春 河南省人民政府酒精工业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2012-02-16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循环经济协会39 / 396、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10件)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发明人发明专利有效状态主编纤维素生物质水解与应用1.中国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12-01I S B N:9787564511548张晓阳 杜风光 常春 王林风张晓阳 杜风光 常春 王林风已出版发明专利碱法预处理植物纤维生产燃料酒精的方法1.中国ZL200710180523.92007-11-23721435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张晓阳 夏黎明 王林风 阎振丽 米锡耿 吕世锋有效标准变性燃料乙醇国标GB18350-20132013-09-18GB18350-2013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杜风光 王志强 郭新光 乔庆安现行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混合发酵生产液体纤维素酶的方法中国ZL201110003763.82012-09-261047442南阳天冠生物发酵有限公司王林风 赵子高 吴金辉 闫德冉有效发明专利一种内切-葡聚糖酶基因中国ZL 2010 10104728.02012-05-23954089浙江大学金欣 杜风光 夏黎明有效发明专利一种利用1308酵母生产乙醇的方法中国ZL201110004464.62012-08-011016432南阳天冠生物发酵有限公司王林风 阎振丽 付天松 程远超有效发明专利一种汽爆秸秆物料的收集及能量综合利用工艺中国ZL 2012 0542406.32014-10-151458339河南天冠纤维乙醇有限公司马晓建 闫德冉 王林风 米锡耿 王铎有效发明专利一种纤维乙醇的分离方法及设备中国ZL 200910172348.82012-11-071075670郑州大学生化工程中心马晓建 常春 陈俊英 方书起 李洪亮 韩秀丽 刘利平有效发明专利一种以秸秆乙醇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生产沼气的方法中国ZL201110052388.62012-12-121099826南阳天冠生物发酵有限公司王林风 王栋 闫德冉 张华有效 编著木质纤维素降解酶与生物炼制中国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09-01ISBN: 9787122113115曲音波曲音波已出版7、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姓 名排名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对项目的技术创造性贡献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张晓阳1教授级高工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项目总体工艺方案设计,产业化装备研制,技术性能指标和参数确定王林风2教授级高工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筛选高活性酶制剂、乙醇发酵菌株,优化生产工艺,开发改进设备,起草标准马晓建3教授郑州大学郑州大学关键设备的试制开发:开发了带渣蒸馏、乙醇脱水工艺与设备1996年“SM型气升式发酵罐”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夏黎明4教授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构建木质纤维素高降解性能菌株,高活性酶制剂的生产和工艺优化曲音波5教授山东大学山东大学选育纤维素酶生产菌株,秸秆酶解发酵工艺的优化研究青霉抗阻遏突变株纤维废物液体深层发酵生产纤维素酶”1998年国家发明四等奖(第一名);“麦草浆的生物漂白和酶法改性技术”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二位);“玉米芯废渣制备纤维素乙醇技术与应用”,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一位)屈凌波6教授河南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教育环境的创设培训课件
- 房屋装修工程监理方案(3篇)
- 电器展厅布置工程方案(3篇)
-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规划建议书(2025年)
- 农业信息化2025年现代种业创新基地建设与推广研究报告
- 林业结构化面试题库及答案
- 跨境英语面试题库及答案
- 客户经营面试题库及答案
- 安全教育培训质量考评课件
- 农业产业园项目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可行性研究与2025年效益评估报告
- 网络安全知识培训资料
- 2025年统编版(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师节快乐》教学设计
- 手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团体标准
- dcs上墙管理制度
- 麻醉与内分泌系统
- 九一八《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班会课件
- 关于卫生院“十五五”发展规划(完整本)
- JG/T 127-2007建筑门窗五金件滑撑
- 国防预算优化路径-洞察阐释
- 2025福建厦门水务集团限公司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污水排污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