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研究摘 要产业转移常常表现为同属于某一产业或若干产业的多数企业通过空间转换,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意愿和行为。经济要素的趋利性使得区际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区际产业转移的基础是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梯度,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国内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之间都客观存在着产业梯度差异。产业的适时转移不仅是高梯度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需要,而且随着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也促进了后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特别是后进地区如果能够适时合理地承接符合自身发展的相关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将为本地区经济起飞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契机和条件。本文以河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前人产业转移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对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优势和不足进行了SWOT分析,尝试着从产业转移的内涵、特征、原理和效益上对河南承接产业转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对策。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发展环境,产业配套能力,SWOT分析Continue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research of HenanABSTRACTIndustrial transfer is often regarded as the same of belonging to a particular industry or some industry most enterprise through space, seeking to maximize the interests of the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The economic elements of the profit making interregional industry transfer has become o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terregional industry transfer is based on the industry gradient exists between the area, our country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domestic, in the East, West three big economic region between objective existence industrial gradient difference. Timely industrial transfer is not only the high gradient developed areas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industrial upgrading needs, but also with the capital, technology and other production factors transfer, but also promote the backward region industry structure upgrades, increas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creasing dweller income, acceler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ackward areas, especially if can timely and reasonable to undertak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wn development relevant industry, producing late advantage adequately, will provide the region take off the economy and implementation to span type development creates opportunities and conditions.In this paper, taking Henan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n the former industry transfer theory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Henan area econom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advantage and inadequacy undertook the SWOT analysis, trying from industrial transfer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principle and benefit of Henan to undertak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to propose own view and the countermeasure.KEY 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Industry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ndustrial Supporting Ability,The SWOT Analysis5目录前言1第1章 产业转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21.1产业转移的内涵和类型21.2产业转移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3第2章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分析62.1 河南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现状62.2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8第3章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SWOT分析123.1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133.2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153.3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173.4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威胁19第4章 河南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对策214.1 建立有效的承接载体214.2 打造产业集群224.3 建立人才支撑体系224.4 鼓励创新,强化产业的根治性23结论25谢 辞26参考文献27前言产业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一项经济活动,是由于要素供给或是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一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和经济行为。这是一个包含地区间、国际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的过程,是一个具有空间、时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驱动因素,也是转移地区与转移对象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一种重要途径。河南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河南地区传统经济基础好,具有相当的科教、人才、技术的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发达,水利、有色金属、煤炭等资源蕴藏丰富;尤其是河南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具有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河南地区和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差距的态势日益加大,无论是经济发展的速度、人均GDP、经济总量、居民消费水平、收入、投资额和出口贸易等方面与东部及沿海地区相比都具有相当的差距。产业转移一方面是发达国家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实行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发展中国家调整、改造产业结构,实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研究怎样有效地遏制目前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存在的矛盾,研究产业转移对于河南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探讨河南地区如何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1章 产业转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1.1产业转移的内涵和类型产业转移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技术的发展创造的先进生产力不可能被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的垄断和持续的领先,这就决定了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抗逆的过程。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它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条件发生变化而引起发达区域部分企业顺应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区域,使得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产业由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作为生产力空间转移的一种方式,既是发达区域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外力。产业转移的本质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产业转移在现实中的表现是企业跨区域投资与迁移的活动,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产业转移通常以投资、贸易或技术转移等活动形式表现出来。产业转移的影响包括: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转移是普遍存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如表1.1根据其发生特点和转移主体等方面的区别,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表1.1 产业转移类型及其分类依据、特征分类依据产业转移类型产业转移特征按照产业转移的内在机理划分市场扩张型为企业自身的成长而在空间上进行扩张式的移动成本约束型由于成本压力,为了维持低成本而进行的迁移活动按照转移客体划分劳动密集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资源密集型以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1.2 产业转移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行,引发了国内许多学者对河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及区域间产业转移及承接问题的研究。目前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集中在国际间产业转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间产业转移等方面。卢根鑫是较早在书中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角度研究国际产业转移问题的,他将产业投资和贸易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历史和理论的分析,指出国际产业贸易和国际投资所形成的重合产业是国际间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必要条件是价值构成的差异性与商品生产技术构成的相似性,并指出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怎样消除其负面效应与扩大其正面效应。该研究尚未从实证方面进行充分的分析,仅是站在理论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张可云教授简要的分析了区域间产业转移现象,他认为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是区域间商品与要素流动之外的重要经济联系方式。汪斌教授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工的角度对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雁行模式”的实质就是各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向更高层次进行结构调整的“动态连锁性转换”的过程,即先进国家向后进国家依次按梯度进行转移和传递产业,以实现其自身的结构调整。李欣广教授分析了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提出了“在适当开放中贯彻有限度开放与适度保护相结合”的理念;从全球化的贸易产业角度来对待中国对外投资,并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标准。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的研究较早触及产业转移机制问题。他经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现象进行探讨后发现:随着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劳动力趋于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这种成本上的变化将逐步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从而最终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上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了“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他在研究中通过对日本棉纺工业的研究,从侧面分析了产业跨国梯度转移的过程。他发现:日本的产业都要经过从国外进口,本国生产以代替进口,通过资源或劳动力优势生产以价格优势出口这几个阶段的周期。在一个以年代为横轴,市场为纵轴的直角坐标系上表示,其图形就如同三只大雁展翅翱翔。这三只大雁的形象显示了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从进口、国内生产到出口的发展过程,人们称之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形态,日本学者关口博夫就提出:中国内部将会出现以上海为雁首的“雁行发展模式”。日本学者小岛清基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行业)依次进行”。他的理论引入了“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这个概念,提出在投资国和接受国之间从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转移,同时将技术差距较小的投资国的中小企业作为这种转移的承担者。这个理论从廉价资源、低廉劳动力成本、市场寻求与国际化的生产销售等方面说明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这也是上世纪70年代日本积极向亚洲新兴市场进行产业转移,实现自身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要理论依据。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费农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美国之所以向国外进行产业转移,是由于企业为了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回避其某些产品在生产上的劣势。按照他的理论,发达国家的产品周期是先生产、后出口、再进口,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产品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时期。根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空间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界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中心(发达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统一的整体体系,但是他们二者在生产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平等,同时这二者又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产业转移的方方面面也均有涉及。但研究多集中于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和产业转移对国内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上,对河南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研究很少,更没有深入的剖析推动其发展的内在因素,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河南地区还不具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所导致的。第2章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导向、地理位置等原因导致河南经济发展与东部及沿海地区有一定的差距。然而,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等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在国际产业转移及国家战略背景下,河南应该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疏通道路障碍,有效地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2.1 河南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现状河南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目前河南的经济都以年均递增10%左右的速度进行快速发展。2011年河南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万亿元,全国排名第五,比上年增长11.6%左右,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2011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达326.4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增长83.1%,在全国排名第二,其中进口增速全国第四,出口增速全国第四。2012年河南省公布的百强企业前十依次是:河南煤化集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中国烟草总公司河南省公司、河南省电力公司、郑州铁路局、中国石化河南石油公司、双汇集团、安钢集团、河南中烟、洛阳石化。 全省共有180个产业集聚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个: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4个:郑州高新区、洛阳高新区、安阳高新区、南阳高新区。 中原经济区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2011年9月29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 的历史性转变。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40.7%下降到2011年的13.3%;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41.2%上升到2011年的56.6%;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18.1%的低起点起步后逐步攀长,到2003年达到34.3%的顶点后。近年来一直在30%左右徘徊。表2.1 1980年2011年河南省三大产业的结构状况 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8040.741.218.1199034.935.529.6200023.045.431.6201113.356.630.1从贡献率变化看,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81年的61.5%演变为2011年的5.1%;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81年的6.9%上升到2011年的64.8%,其中工业贡献率由10.2%提高到55.1%;第三产业贡献率由31.6%下降到30.1%。在工业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传统优势行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产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由2003年的47.5%提高到2011年的51.7%。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3.8%,比2004年提高1.6个百分点,实现总产值933.25亿元,比2004年增加686.03亿元。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在不断的结构调整中进行的。早在“八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一高一低”的发展战略,即“力争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九五”时期,提出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十五”时期,提出调整“五个结构”、实现“两个较高”,即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努力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十一五”时期,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加快、四个转变”,即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拉动并重转变,由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转变,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持续不断地推进结构调整,特别是紧紧围绕发挥资源优势,拉长短板,做大总量,全省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2.2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河南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规模增长很快,境外投资企业、省外投资企业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推动力量。但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和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 产业发展软环境改善不够外来投资者是否到某地投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看当地的产业发展环境如何。产业发展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硬环境一般是指较易进入人们视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物质性,如设施环境、地理环境等。而软环境则是指易被人们用心理感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精神性,如诚信环境、服务环境、文化环境等。近几年,河南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我们也看到,河南优化环境取得的成果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软环境方面问题较多。如行政效率较低、服务意识不强、政府有失诚信、文化环境较差等问题,都使企业运营成本加大,发展困难。2.2.2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产业配套能力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产品时,由本地零部件供应商所能提供配套的能力。任何产业都不可能脱离其他产业而孤立地发展,只有那些能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条件的地区,才最有可能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地。从目前来看,河南工业门类齐全,全国工业有40多个大类,河南就有39类。河南已经形成的支柱产业有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有色金属、纺织、机械制造等,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说形成了比较突出的产业优势,但在产业配套能力方面还有不足,产业链条短,配套能力差。许多外商反映,产业、产品的配套能力不强,许多转移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企业所需的零配件仍需要到东部地区采购,这必然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抵消河南在劳动力及土地等成本方面的优势。所以外来企业投资与否,地价、优惠政策只是一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看当地的产业配套能力,以及其他城市配套设施和软性服务。2.2.3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功能有限现代化的城市群和功能齐全的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但河南的城市化水平较低,缺乏足够的商业功能和具有现代化商业格局的城市群,产业园区建设落后。在城市化发展上,近些年河南省尽管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建设了一批城市公用设施项目,但城市化水平还很低。2011年,河南城市化水平只有33.65%,在全国仅高于西藏自治-区(28.65%)、贵州省(29.87%)、云南省(32.50%)、甘肃省(33.02%),城市对产业的承接能力仍然有限。在城市群发展上,河南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9城市为结点的紧密联系圈。但目前来看,河南的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群还没有真正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圈。城市之间的联系及功能配套不尽合理,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目前也尚未能显现。在产业园区发展上,河南地区除了部分重点开发区和特色园区有所建树外,多数开发区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产业园区已无土地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区内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区内企业集群趋势不很明显,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不是很强。2.2.4产业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供应困难虽然河南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不菲,但人口素质较低。能进入企业成为产业工人尤其是成为高级技工的人才特别少。据2010年统计资料,河南每千名城镇职工中,包括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在内的高级技术人才仅有18人。河南高级技工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约为4.4,而国家要求的合理化比例是20。目前河南省初、中、高级技工的比例为5.4:3.8:0.8,而国家要求的合理化比例是3:5:2,专业技能不强,中高级技术工人比例过低成为河南省劳动者的特征之一。从河南的情况来看,高级技工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而河南这样的人才状况很难满足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2.2.5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重产业承接和资金引进,轻技术学习和自主创新国内外产业转移为河南改善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过分注重引进外资的规模,忽视了技术的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一些指标的对比中看出来。2010年河南用于技术改造的支出是96.07亿元,其中技术引进的支出是12.72 亿元,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是1.84亿元,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比为1:0.14;2011年河南用于技术改造的支出是109.86亿元,其中技术引进的支出是7.92亿元,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是1.04亿元,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比为1:0.13;而日韩引进技术所花费用与引进技术后消化吸收的费用之比为1:5,重引进、轻开发,重使用、轻研制,重模仿、轻创新,使得在某些领域不仅没有形成技术优势,反而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造成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被动局面。2.2.6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近年来,河南的环境保护治理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面对各个地方的招商引资冲动,环保措施能否全部落到实处,一些情况仍令人心存疑虑。我们从各种新闻媒体经常看到一些关于河南某些地方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为了引入资金项目而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规定而不顾的做法。例如,据环保总局和监察部调查,近年来河南省某县政府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多次出台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土地政策。该县所辖的某经济工业开发区1996年批准建立后,100多家企业中绝大多数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园区生产生活废水直接排入黄河支流涧河。环保总局和监察部要求河南省监察厅、河南省环保局督促该县政府立即清理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的文件及相关政策,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追究该县政府有关人员责任。11第3章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SWOT分析SWOT 分析法是战略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 SWOT 中的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对分析对象进行的四个方面分析, 他们分别取自四个英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 (机会)、Threat(威胁)。SWOT 分析是在综合考虑分析对象内部优劣势和外部环境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分析对象未来的发展战略, 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会,避开威胁, 迎接挑战。 (一) SO策略1以中部崛起为契机,以构建“中原经济区”重点,构筑中部重要的增长极。2政府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利用比较优势,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产业的移入,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入产业和引入企业的选择,避免盲目引入。3.加强对引入企业的税收、土地供给等方面的支持,通过补贴构建起这些企业的“比较优势”。(二) WO策略1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壮大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动力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竞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抓好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完善农民工合理流动的法律法规,提高就业。2加快城镇化进程。打破城乡分割,分解传统的农业社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产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坚持产业兴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确定产业发展。3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中原地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丰富性的特点。开发现代特色旅游业;逐步扩大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领域的发展;发展咨询、评估、审计等专业性服务业。4.政府应逐步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到河南金融市场的发展之中。(三) ST策略1发展循环经济,关注可持续发展。大力倡导“绿色”投资,节约利用资源,推进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生产、社会消费等环节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污染预防战略,加大污染的治理力度;实行严格的行业标准、排放标准和生态环境补偿政策措施。2深化行政机构改革,转变政府管理模式,提高公共管理过程的法制化、程序化、公开化,大力构建服务型政府。3.切实保障耕地的存量面积,提高农业发展中的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的生产力,通过城镇化实现耕地的规模化、集中化使用。(四) WT策略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化工业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运用高科技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深化改革,加大政策和财力的支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步伐: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开拓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3优化环境,改善优化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投资环境、创新创业环境。3.1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加快了。而河南具有区位、劳动力、资源能源等优势,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河南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3.1.1 地理区位优根据区域经济学中引力场理论得知,河南具有区位场优势。所谓区位场优势,指具有优越地理位置的地区同扩散地区的空间距离较近,可以产生级差效益,比较易于接受扩散地区的辐射力和扩散效应。河南地处中国的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不仅可以承接东南沿海的加工制造业,承接环渤海地区的服务外包业,更能承接西部地区资源深加工业。河南还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京广、京九、陇海线交汇于此,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均在此通过。通枢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010年河南铁路里程达到3989公里,公路里程达到238676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4000公里,客运量达到22557万人次,货运量达到101410万吨。空运航线达到57条,航线里程达到143899公里,较2009年增长35.9,旅客吞吐量达到352万人次,较上年增长8.5;货物吞吐量达到46086万吨,较上年增长17.7。这样的区位空间,决定了其在国内的区位优势。3.1.2 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河南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2010年河南全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935元,居全国第23位,仅为上海的42.3和全国的8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省辖城市只有12759元,仅为上海的25.9和全国的51.2。近年来,劳动力素质也不断提高,2008年,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4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小学在校生巩固率为98.4%,初中为95.5。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2010年高中毕业生达85.1万人,比上年增长13.3,高等教育普通高校在校生达129.5万人,在校研究生近4.2万人,人数比2000年增长2.8倍。3.1.3 丰富的自然资源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2008年粮食产量占全国10.5,棉花产量占全国98。河南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8种,居前3位的有19种。河南还是重要的能源基地,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8位,煤炭居第10位,天然气居第11位,从1986年起河南煤炭产量连续9年居全国第二位。3.1.4 良好的产业基础产业层次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河南已经形成了食品、机械、电力、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烟草、纺织服装等一批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农畜产品、有色金属、煤炭等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初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加工、畜禽加工、铝工业、煤炭加工和电力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洛阳中硅、中信重机等一批高技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此外双汇、三全、思念、华英、新飞、许继、神马、宇通、白鹭化纤等一批重点企业的名牌产品在全国市场均有较高的占有率。3.2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河南面临着诸如劳动力素质不高、产业结构不完善、产业的承载能力不强等困难和问题。为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河南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3.2.1劳动力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省6岁及6岁以上人口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重为6.1,这一比重不仅低于东部地区,如北京地区的这一比重为29.4,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在中部五省内也是最低的。高中学历所占比重为13.5,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五省中,仅高于安徽。产业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供应困难,据统计,2011年河南每千名城镇职工中,高级技术人才仅为6人。劳动力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3.2.2产业结构不完善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如下表所示,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但同时也应看到,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与东部地区相比,河南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河南第一产业的比重比长三角地区高11.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比长三角地区低3.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10.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表3.1 河南不同产业占地区总产值百分比 单位:%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724.946.129.2199824.94530.1199924.943.831.320002345.431.6200122.345.432.3200221.345.932.8200317.548.234.3 200419.348.931.8200517.952.130200615.555.430.1200714.855.230200814.556.928.620091455.829.8201014.255.630.2201114.155.730.23.2.3城市化水平低,产业的承载能力不强近年来,河南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9城市为结点的中原城市群。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不高,2011年,河南城市化水平只有35.6,远低于全国44.9的平均水平。目前来看,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还需要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及功能配套,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对产业的承接能力仍然有限。3.2.4金融市场不完善,难以为产业承接提供资金支持信用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更多地依赖于外源型资本,目前,河南虽然有郑州银行、新乡银行、焦作银行等6个地方性银行,但是由于资金规模、经营范围有限,难以对移入的企业提供很好的资金支持。因此,河南需要在进一步的资源整合、吸引企业新投资的基础上,组建出一家省级商业银行,来保障企业的资金链安全。3.3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等,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加快了。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河南应发挥资源能源、市场、区位等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3.3.1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力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随着技术的进步,主导部门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高梯度地区主导产业的升级,趋于衰退的产业由于成本的提高和竞争优势的消失,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产业转移是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无论是对产业专出地还是产业承接地而言,都是有利的。对东部而言,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巩固优势地位。对产业承接地而言,可以加快经济发展,缩短工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对企业而言,可以开拓新的市场,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3.3.2出口市场萎缩,加大了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推力东、中、西部地区资源禀赋、要素成本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有较大的差异。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早已失去了成本优势,但大规模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并不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东部而言,当地政府对成熟产业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极力挽留,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本上升的压力,延缓了产业转移的发生。而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口市场萎缩,大量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对此,东部地区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步伐,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加大了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推力。2008年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从法律制度上被扼杀,过去的那种“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模式也已遭遇挑战,从而使得企业的用工成本急剧增加。另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汇率的不断升值也是的企业生产成本加剧。3.3.3政府的支持性政策在不断缩减,也迫使东部地区的企业在寻求新的政策环境长期以来,低附加值企业的税收贡献率偏低,以深圳市两大龙头企业为例,富士康每年的营业收入为1千亿元人民币。但是每年给深圳市做的纳税贡献为1-2千万元。华为每年营业收入528亿,但是上缴的税收为40-50亿元,华为所交税收的比例相当于他盈利收入10%的税收贡献,但是富士康的贡献只相当于它的万分之一,而这些不包括每年政府在出口退税、土地供给优惠、税收优惠上等方面给予富士康的补贴,因此,政府部门出于“成本-收益”方面的考虑,对这些低附加值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也在不断减少。3.3.4 政府的大力扶持河南新一届政府非常注重河南的工业化的发展,通过给予移入企业资金、税收、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来加强对企业的吸引力。仅以富士康为例,政府以低于市价73%的价格给予其6.25万平方米工业用地的使用权,并且省、市两级政府承诺,企业每出口1美元将会得到补贴工0.5元的财政补贴。3.3.5 河南的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集群内产业通过前向、后向、水平联系,提高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既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增强了对外部企业的拉力。产业的集聚效应是企业在选择投资地时重点考虑的问题。河南地区有着独特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已经形成以农产品加工、能源、资源、机械、纺织服装等的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建成了多个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截止到2008年底,河南已拥有新乡、焦作、郑州、洛阳4个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27个省级以上各类工业园区,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能力也不断增强,产业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3.4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威胁产业转移基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河南作为重要的产业承接地,面临着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和挑战。3.4.1 中部其他产业承接地的竞争中部地区资源禀赋总体差异不大,与东部相比,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劳动力成本、区位等方面,因而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再加上近年来中部各省为吸引东部企业落脚,采取了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部地区的竞争。另外,中部六省份中,只有河南的区域发展战略没有上升到国家的层面,因此,很难享受到“政策溢出”效应。3.4.2河南软、硬环境的制约产业配套能力、人力资本状况、政府行政效率甚至市场发展潜力等是企业选择承接地时重点考虑的因素。较好的产业配套条件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河南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也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竞争力还取决于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状况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河南的人力资本状况与东部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不利于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推进。此外,河南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在制度、政府服务意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表3.2 河南产业结构的SWOT矩阵分析SWOT对策Strengths(S)区位优势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政府的政府扶持Weakness(W)劳动力素质不高产业结构不完善城市化水平偏低金融市场不完善Opportunities(O)东部产业机构的推力出口市场的萎缩东部地区政府支持性政策减少中原经济区构建河南的产业集聚效应大力推进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优化产业转移中的产业选择加大政府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偏低吸引民间资本,完善金融市场Threats(T)中部其他地区的竞争河南的制度性约束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粮食安全的压力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政策和财政的支持20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第4章 河南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和对策 承接产业转移对河南来说一方面是机遇,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挑战。河南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有选择的引进转移产业,利用产业转移来实现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河南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河南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这对其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非常有利的,通过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优势资本的引进,促使地区的产业进步和升级,通过企业、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互联互动,可促进双方面优势互补,促进河南比较优势的凸显。为此,河南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着重采取这几个方面的措施:4.1 建立有效的承接载体建立有效的承接载体需要在两方面下功夫,构造中原经济隆起带和打造产业园区。应以城市建设和产业园区规划为主战场,强化载体功能,为承接产业转移搭建平台。4.1.1 发展中原城市群,构造中原经济隆起带发展中原城市群要首先解决在中原城市群目前所存在的结构缺陷,其战略构想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发展大郑州,增强郑州的综合实力,弥补中原城市群的弱极结构;二是强化以开封郑州洛阳发展轴,发挥这一在中原城市群中工业基础好的带头区域,打造中原工业走廊;三是打造金三角上的另一城市的发展。通过城市群的地域结构协调产业结构,形成城市之间产业的专业分工与产业链联系。4.1.2精心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强磁场”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开发园区)是工业强省的主要载体。充分利用产业园区特定的空间,更多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各类开发区有必要实行错位发展,明确各自产业定位。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要考虑裂变为若干个专业化园区,专业化园区可细化到小行业乃至产品层次,形成“块状经济”的产业集群。在工业强省过程中,产业园区应成为河南跨越式发展的带动区,制度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扩张的延伸区,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承接区。4.2 打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打造产业集群需要突出龙头带动和集群发展。4.2.1突出龙头带动依托河南行业龙头企业,优先配置煤炭、铁矿、铝土矿等矿产资源,推动钢铁、电解铝、化肥等行业重组,推进煤机装备产业整合,进一步推进黄金、钼钨、白云岩等重要矿产资源整合。推动省重点企业与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加强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实现龙头企业带动下的集群化发展。4.2.2突出集群发展以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载体,在河南全省确定40个左右发展态势较好的集聚区作为培养对象,加快培育一批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力争2012年创建国家级示范基地2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左右。4.3 建立人才支撑体系虽然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是河南的优势之一,但是随着产业技术的进步,高技术、高水平的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未来2025年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培训行业的应用与发展报告
- 2025年田园综合体行业当前竞争格局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涂料颜料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及增长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酒类流通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及增长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港口物流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及增长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地磁车辆检测器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及增长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电子测量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及增长策略研究报告
- 新解读《GB-T 25337-2018铁路大型养路机械 通 用技术条件》
- 2025年油气田开发地面系统装备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及增长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文物博物馆策展师认证考试试卷答案
- 特种设备教育培训考试题
-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呼吸系统
- 检验科医师(技师)晋升高级职称晋升专题报告病例分析汇编三篇
- 工程师站及电子间管理规定
- 最新山东地图含市县地图矢量分层可编辑地图PPT模板
- 建设生态文明ppt模板课件
- T∕CGMA 033001-2018 压缩空气站能效分级指南
- 浙江鹏友化工有限公司
- 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 《创新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 REFLEXW使用指南规范.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