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龙海市城市总体规划.ppt_第1页
漳州市龙海市城市总体规划.ppt_第2页
漳州市龙海市城市总体规划.ppt_第3页
漳州市龙海市城市总体规划.ppt_第4页
漳州市龙海市城市总体规划.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漳州市龙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紫泥镇调研成果 成员高韩王文华胡凌峰毛征 目录 紫泥镇基本概要 紫泥镇位于福建省龙海市东北部 地处九龙江入海口 东邻厦门经济特区 北接漳州台商投资区 西南紧靠龙海市区 与漳州中银开发区隔水相望 紫泥镇辖紫泥 下楼 溪乾 世甲 锦田 南书 西良 安山 城内 溪洲 溪霞 新洋 仁和 金定 巽玉等15个行政村及1个镇办农场 全镇有耕地3 3万亩 水面5 38万亩 滩涂2 8万亩 地图位置 卫星地图位置 建制沿革 紫泥镇宋属龙溪县永宁乡海洋上里 清属龙溪县二十八都 据清乾隆 龙溪县志 载 紫泥 昔称三洲 乌礁 紫泥 许茂也 按紫泥与乌礁相连 昔日犹隔一小港 今则合而为一矣 解放后原称龙海县海鹰人民公社 1958年更名紫泥人民公社 1984年改为乡 1992年改为镇 紫泥镇辖紫泥 下楼 溪乾 世甲 锦田 南书 西良 安山 城内 溪洲 溪霞 新洋 仁和 金定 巽玉等15个行政村及1个镇办农场 全镇有耕地3 3万亩 水面5 38万亩 滩涂2 8万亩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紫泥属典型河口冲积洲 地势平坦低洼 成土田质为近代河流冲物及海积物 发育着乌泥田 部分为灰泥田 岛上土地肥沃 农业种植条件特别好 有高产田3 3万亩 是龙海产粮区之一 镇内港道纵横 河网交织 又处于九龙江咸淡水交汇处 水质较好 水产养殖得天独厚 海堤线总长55 6公里 有可利用淡水水面1 5万亩 浅海滩涂4万亩 水产养殖和近海捕捞业较发达 浒茂岛东端的甘文海滩上有3千亩红树林 是福建省省现存少量红树林湿地保护区域之一 气候紫泥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光热充足 温度适宜 终年无霜 一年多熟 年平均气温21 21 5 降雨量1350 1370毫米 主要自然灾害为台风和大潮 台风年平均3 5次 每年6 10月为台风季节 雨量集中在雨季和台风季节 各村调研分析 金定村金定村地处九龙江下游北港南岸 浒茂岛末端 东邻紫泥军垦农场 西接仁和村 南与巽玉村毗邻 北靠九龙江北港 全村总面积2 2平方公里 总户数280户人口4800人 其中岸头340户1293人 顶寮270户1024人 下寮350户1315人 新寮320户1168人 政区沿革金定村始创于清乾隆初年间 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保 民国28年12月属第六区乐群乡金定前 金定后两保 民国36年属浒茂乡金定保 新中国成立初为第四区金定乡 1955年属城内区 1956年3月属平宁区金定乡 1958年属海鹰公社 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金定大队 辖有金定 仁和 合兴 会魁 巽玉自然村 1962年与巽玉 仁和 合兴 会魁分离 独立成为一个大队 1984年为紫泥乡金定村 1992年为紫泥镇金定村 分为新寮 下寮 顶寮 岸头四个角落 有16个村民小组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金定村以农业为主 全村有3000多亩耕地 以养鸭业辅之 1998年后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实施 全村3000多亩水田及河塘均改为鱼塘养鱼 养虾 养鸭并举 现有鱼塘3000亩 每年产鱼虾300万斤 养鸭100万头 每年总产值为8000万元 外出做工600人 村里两座机砖厂 每年创下产值850万元 锦财食品公司每年加工金定鸭咸蛋 双黄蛋200万粒 主要销往日本 年创产值150万元 村内建有金定农贸市场 村民在村内开食杂店30家 杂修店11家 饮食店5家 理发店6家 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 6亿元 村民人均纯收入4105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 2000年全村用上自来水 告别饮用河道水年代 全村电视机普及率99 电话约1000部 手机约800部 农用运输车30辆 小轿车 小面的10辆 有80 以上的村民住上小洋楼 2004年建村水泥路宽4米 长3公里 投资80万元 2004年起该村至石码镇4部公交车投入营运 每20分钟一个班次 有2部客车直通漳州 每日往返6个班次 巽玉村 巽玉村位于浒茂岛东南部尾端 九龙江入海口 东邻甘文农场 西邻仁和村 南依九龙江中港 北邻金定村 全村总面积1 333平方公里 共545户2182人 一 政区沿革巽玉村在明嘉靖年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 清乾隆年间属二十八都浒茂保巽玉社 民国28年为龙溪县第六区乐群乡巽玉保 民国36年属浒茂乡巽玉保 建国初期与仁和村 会魁村 合兴村和金定村合并为龙溪县第四区金定乡 1956年属龙溪县平宁区金定乡 合作化时为金定高级合作社所辖 1958年9月属海鹰公社金定耕作区 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金定大队 1961年与金定大队拆开 为紫泥公社巽玉大队 1969年与仁和大队合并为仁和大队 1981年与仁和大队拆开为紫泥公社巽玉大队 1984年为紫泥乡巽玉村 1992年为紫泥镇巽玉村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 渔业及其它业为辅 耕地面积1209亩 原主要种植水稻 甘蔗 1992年实行双田制 口粮田 责任田 后 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2000年进行坪南围农业结构调整后 拓展五坪围 万石围 沛芝围 主要改为种植 养殖 有莲藕 水稻 香蕉 鱼虾池等 村股份企业有1家机砖厂 7家水产育苗场 5家水产加工场 常年搞建筑13队 季节性下海捕文昌鱼船只200艘 经营本地河沙2场 种植蘑菇5万平方米 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从事水产养殖 年向外承包种养殖面积3500亩左右 全村社会总产值由体制下放前的150万元增至2005年的7500万元 村民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 仁和村 仁和村位于九龙江北港出海口处 浒茂岛东部 东邻金定村 西北邻新洋村的草洪社与金峨社 南邻九龙江 巽玉村及甘文业开发区 全村总面积20平方公里 全村共有830户 3379人 其中仁和社410户1671人 会魁社250户1050人 合兴社170户659人 政区沿革仁和村在明嘉靖年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 清乾隆年间属二十八都浒茂保 民国28年12月属龙溪县第六区乐群乡仁和保 民国36年属浒茂乡仁和保 1950年与巽玉 会魁 合兴和金定合并为龙溪县第四区金定乡 1956年为龙溪县平宁区金定乡 1958年撤区并乡属城内乡 9月属海鹰公社金定耕作区 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金定大队 1961年从金定大队拆出成立仁和大队 1969年与巽玉村合并为仁和大队 1981年与巽玉分开仍为仁和大队 1984年为紫泥乡仁和村 1992年为紫泥镇仁和村 辖仁和 会魁 合兴3个社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 农业耕地面积2240亩 其中水田2140亩 鱼塘100亩 2000年以前以种植水稻为主 2000年以后综合开发 70 水田改为养殖对虾 在本村开店有30家 做流动生意10家 新办机砖厂2家 肉制品厂2家 从事运输有汽车 农用车30部 水上机砖运输船10只 种植蘑菇15万平方米 养金定鸭10万只 劳动力转移400多人 劳务输出国外有10人 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7900万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200万元 工业总产值为2400万元 村民年人均收入4000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 电视普及率达90 电话普及率达90 有手机300部 电脑110台 大多数人以电 液化气或煤为烹饪燃料 100 农户饮用北引自来水 1995年建乡镇水泥公路 经城内 石码与省道连接 2000年全村群众自己投资建设环社水泥道路 宽4米 长2公里 并在村道 社道上装照明路灯 村内有医疗所4所 6名工作人员 有一所小学 1966年将原会魁小学 仁和小学合并为仁和小学 2005年列为省级建设项目 总投资100万元 建成一座三层1000平方米教学楼 设有六个班级 学生250人 教师16人 还有2所幼儿园 学生60人 新洋村 新洋村 位于紫泥镇浒茂岛中部 东与仁和村接壤 西邻溪洲村 西南部毗邻溪霞村 南邻九龙江中港 北邻九龙江北港与角美镇蔡店村隔江相望 全村总面积为5万平方公里 有1440户5360人 其中新洋500户1920人 吉贝220户840人 草洪380户1300人 金峨头200户780人 关武刀140户520人 政区沿革新洋村于清乾隆年间建社 民国28年属龙溪县乐群乡新洋保 桃源保 民国36年属龙溪县浒茂乡新洋保 新中国初期属龙溪县第四区新桃洪乡 1952年属第四区新洋乡 1956年属平宁区金定乡新洋高级社 1958年9月属海鹰公社新洋耕作区 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新洋大队 1984年为紫泥乡新洋村 1992年为紫泥镇新洋村 由新洋 吉贝 草洪 金峨头 关武刀5个自然村组成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 养殖 食用菌栽培辅之 农业耕地面积3420亩 主要种植水稻 香蕉等作物 养殖业主要是养鱼 虾及鸭等 养殖面积900亩 食用菌栽培主要有蘑菇 草菇 种植面积达22万平方米 产值1320万元 并配有蘑菇加工场2家 建有机砖厂3个 年产4566多万块 产值867万元 农用车 拖拉机45辆 村民在村内开店24间 出外务工400多人 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20346万元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095元 1985年集体投入3万元建设农贸市场 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700平方米 共建有60多间店铺 全村所辖5个自然村均铺设水泥路 实现村道贯通 2003年建村主干道1条 宽6米 长1 5公里 投资30余万元 与镇道相连接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 电视普及率99 通讯设备普及率达98 能源供应主要以电 液化气为主 村民均饮用自来水 村里有小学1所 名为新洋小学 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 建筑面积2270平方米 建有教学楼2座 办公楼1座 共有14个班 学生400多人 教师18人 配备有电脑12台 还有幼儿园5所分布在全村各社 有医疗诊所及卫生室4所 工作人员6名 溪霞村 溪霞村位于浒茂岛 东与新洋村相连 西与城内村接壤 南临九龙江中港海堤 北紧靠镇道 全村3 2平方公里 共有741户3066人 一 政区沿革溪霞村在明朝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 清朝时属浒茂保 民国28年属乐群乡溪霞保 民国36年属浒茂乡溪霞保 1950年与溪洲村合并 属第四区溪洲乡 乡驻地在下溪社 1955年属城内区溪洲乡 1956年属平宁区城内乡 1958年4月属城内乡 9月属海鹰公社溪洲耕作区 1959年属紫泥公社溪洲大队 1981年与溪洲大队分开 成立溪霞大队 1984年为紫泥乡溪霞村 1992年为紫泥镇溪霞村 辖下溪社 下溪港两个自然村 下溪社分头厝 中厝 尾厝三个角落 下溪港分南州 五间 三角 连厝 大地后 大埕六个角落 共分为15个村民小组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耕地面积1800亩 原以种植水稻为主 近年来调整种植结构 已有1200亩水田改为鱼池 养殖对虾等水产品 年创产值1400多万元 1984年兴建第一座机砖厂 现发展到4座 总面积达90亩 年产量砖3000多万块 产值150多万元 解决常年近300名男女就业 种植蘑菇20万平方米 全年总产值约1200万元 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 村民在村内开店40家 出国劳务 以色列 新加坡等国 20人 出外经商30多人 有农用车20辆 东风车5辆 小轿车10辆 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9000万元 村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 村民全部用上自来水 大多数人以电 液化气为烹饪燃料 电视机普及率100 电话普及率为95 全村已有65 村民建起楼房 1994年筹集10多万元 兴建一座老人活动中心 1997年筹集资金近60万元兴建溪霞直通镇道水泥路 路宽8米 长400多米 近年又兴建一条3公里的环村道 1998年筹集70万元兴建溪霞小学三层教学楼一幢 学校占地面积约4 5亩 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 共有6个年级8个班 学生200人 教师13人 有卫生诊所4所 溪洲村 溪洲村原名北溪头围仔社 位于浒茂洲 东邻新洋村 西接城内村 南连溪霞村 北隔九龙江北港面对角美镇流传村 全村总面积8 1平方公里 共784户3108人 政区沿革溪洲村在明嘉靖十三年 1534年 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 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 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保 民国28年属第六区乐群乡溪洲保和过港后保 民国36年乐群 敬业合并为浒茂乡 属浒茂乡溪洲保 1952年属第四区溪洲乡 1955年属城内区 1956年3月属平宁区城内乡溪洲高级合作社 1958年属海鹰公社溪洲耕作区 1959年属紫泥公社溪洲大队 1981年溪洲大队分拆为溪洲 溪霞两个大队 1984年为紫泥乡溪洲村 1992年为紫泥镇溪洲村 辖溪洲 洲魏 北头3个自然村 分公路 过埭 西头 中央 新村 东头 官地 过港等角落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溪洲村为浒茂洲的政治中心 浒茂乡公所所在地 经济中心 新加坡华侨聚居地 和文化中心 采蘩学校创始地和浒茂财贸中学所在地 全村以农业为主 耕地面积1980亩 其中改为虾池250亩 经营小杂店12家 机砖厂3家 汽车 拖拉机40辆 出国劳务14人 蘑菇 草菇种植面积为3万平方米 产量80万斤 产值240万元 东升电子厂在溪洲公路创办东升电子分厂 有工人150人 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 08亿元 村民年均人收入3600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 饮用自来水 电视普及率99 电话普及率90 村民主要以电和液化汽为烹饪燃料 1999年由华侨曹秀平捐资57万元为溪洲小学新建一座三层教学楼 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 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 设有7个班级 学生260人 教师11人 有医疗诊所4家 2002年在西头桥头兴建老年人凉亭1座 为老年人乘凉休息场所 2005年由华侨林志良 陈文慧捐资修建西头庵前公路桥一座 城内村 城内村位于浒茂岛西部 东邻溪洲村 西邻安山村 南邻九龙江 北临北港与角美镇流传村相望 全村总面积22平方公里 有1390户5438人 为镇政府驻地 有公路经安山村至石码 政区沿革城内村在明嘉靖年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 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 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保 民国28年属龙溪县第六区 民国36年属浒茂乡 1952年属第四区城内乡 1955年属城内区 1956年3月城内区并入平宁区 属平宁区城内乡 1958年4月撤区并乡 属城内乡 9月属海鹰公社 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城内大队 1984年为紫泥乡城内村 1992年为紫泥镇城内村 分为庵前 过港 过刈 港尾 钱厝 南社 东社7个角落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 农业耕地面积2850亩 1999年以前以种植水稻为主 在农业结构调整后 现有水田1300亩 鱼塘800亩 种植高优经济作物650亩 有滩涂面积1200亩 其中蛏埕600多亩 蚵埕500多亩 村内驻有镇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有卫生保健院 信用社 供销社 食品站 粮站 中心小学和浒茂中学等 沿街开店60家 做流动生意8家 村民集资创建机砖厂1家 咸水茹加工场3家 从事运输车辆15辆 农用车35部 水上机砖运输船2艘 种植蘑菇27万平方米 有一定规模养猪场5家 年存栏1500只 养鸭4万只 劳务输出国外100多人 到省内外经商 务工550人 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 2亿元 其中工业产值4000万元 农业产值5000万元 村民年均纯收入4300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 电视机普及率达97 电话普及率95 有手机650部 电脑150台 摩托车260部 1998年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宽3米 长2公里左右的水泥路村道 使村道全面实现路面水泥化 规划新村建设点1个 于2000年着手规划 并配套建设宽24米的水泥路面 有城内中心小学1所 建有教学楼1座三层 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学生407人 教师40人 幼儿园4所 学生110人 村内有医疗所4个 安山村 安山村位于浒茂岛上游 东与城内村毗邻 西与角美镇沙洲村隔江相望 南与西良村一桥相连 北与角美镇玉江村隔江相对 全村总面积1 2平方公里 有972户4270人 一 政区沿革清朝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保 民国28年12月属第六区乐群乡桃源保 民国36年属浒茂乡安山保 1952年属龙溪县第四区安山乡 1955年属城内区安山乡 1956年属平宁区城内乡 1958年4月撤区并乡属城内乡 9月属海鹰公社 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安山大队 1984年为紫泥乡安山村 1992年为紫泥镇安山村 辖岐西 安山2个自然村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安山村是冲积平原 土地肥沃 历来以农业为主 种植水稻 1972年起开始栽培食用菌蘑菇 草菇 木耳 其中蘑菇种植面积为25万平方米 年产700万斤 产值2000万元 成为本村主要经济收入 近年来 又发展蔬菜 枝豆 毛豆 香蕉 仙人球等多种经济作物 其中香蕉种植200亩 产量80万斤 产值40万元 农业总产值1亿元 人均纯收入3000元 专业养鸡户18家 鸭铺16家 有机砖厂2家 年产砖40万块 产值20万元 壳灰厂1家 产量10万斤 产值200万元 蚵肉加工厂3家 产量45万斤 产值45万元 纸铂加工厂10家 运输业有货车20辆 客车1辆 还有拖拉机 外出务工1000人 劳务输出国外20人 1968年村里安装高压电源 为龙海第一家用电村 2000年首家进行电网改造 普及电力供应 实现生产 生活电气化 1979年建落差式自来水塔 1986年改为 压力式 净水塔 2001年正式接通市自来水公司供水网 1992年架通程控电话 现普及率达98 电视普及率99 1983年建村道水泥路1 3公里 1995年 1996年建达标堤2 5公里 码坝15条 防洪潮闸8处 引水闸1座 抽水站8处 1957年设立保健站 1958年成立合作医疗 1969年建卫生保健站配套赤脚医生和卫生员 现有3个中西医疗诊所 1929年初在进士康孟侯祖厝设立复式班的初级小学 今安山小学校址 有3个班 教师3人 学生近百人 后曾由爱乡华侨捐建办公室 教室使之更具规模 解放初期仍为初级小学 设总校和分校 其中总校2班 分校1班 学生100多人 1958年秋季附设高小班 办成完全小学 1981年 1988年 1992年爱乡华侨3次捐建校舍 现学校有教学楼一幢三层 元才楼 办公楼一幢二层 荣材楼 配套体育场 食堂等 岐西分校建有办公楼一幢二层 全校共12班 教师22人 学生570人 幼儿园幼师5人 幼儿4班 1983年由村设立奖学金制度 1994年由爱乡华侨康荣茂 康荣辉设立 康源才康荣茂奖教奖学基金会 西良村 西良村位于乌礁岛最前端 三面环水 堤岸线6 16公里 东临南书村 南隔江与石码镇相对 北与安山村隔江相望 全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 5008人 政区沿革西良村在清朝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保 民国28年12月属龙溪县第六区 民国36年属乌礁乡西良保 1952年属龙溪县第四区西良乡 1955年属城内区 1956年3月属平宁区锦田乡 1958年4月撤区属城内乡 9月属海鹰公社 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西良大队 1984年为紫泥乡西良村 1992年为紫泥镇西良村 辖北岸 洲头和南岸自然村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 主要种植水稻和香蕉 改革开放后 企业不断发展 现有港资企业1家 造纸厂1家 造船厂4家 冷冻厂1家 开往厦门航线客船1艘 700吨级沙船3艘 劳务输出国外13人 到省外经商52户 农业结构调整后 把六合洲尖以东300亩水田改为虾池 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 2亿元 其中工业产值5040万元 农业产值250万元 牧业产值100万元 渔业400万元 建筑业产值2000万元 运输业产值2000万元 商业产值800万元 服务业产值100万元 其他收入1300万元 村民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六合修建长达1公里的达标海堤 并修造一条2公里的防汛公路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 电视普及率达99 电话普及率达95 手机520部 90 以上村民以电或液化气为烹饪燃料 100 农户饮用自来水 村道全部实现路面水泥化 各自然村都设有老人活动中心和小农民公园 南叔村 南书村位于乌礁岛中部 东邻溪墘村 西邻西良村 南邻九龙江南港即锦江大桥 北邻锦田村 全村总面积18平方公里 有602户2468人 其中过社342户1387人 港西260户1081人 政区沿革南书村在清乾隆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保 民国28年属龙溪县第六区 民国36年属龙溪县乌礁乡南书保 解放初属第四区锦田乡 辖有南书 锦田 世甲 西良 溪墘 紫泥6个村 1955年属城内区 1956年属龙溪县平宁区锦田乡 1958年属海鹰公社锦田耕作区 1959年属紫泥公社锦田大队 1961年与锦田 世甲分开成立南书大队 1969年与锦田 世甲合并为锦田大队 1975年再分开成立南书大队 1984年为紫泥乡南书村 1992年为紫泥镇南书村 分为过社 新路 西头 加弄 田头 和港西角落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商业为主 农业 工业 牧业 运输业 渔业为辅 全村耕地面积777亩 其中水田7 8亩 旱地59亩 主要种植水稻 荷莲豆 莲藕 渔业主要养殖白对虾 本村开店53家 做流动生意有420家 改革开放以来 企业不断发展 有船厂1家 肉制品厂1家 从事运输汽车 农用车32辆 客车1辆 小车8辆 劳动力转移510人 劳务输出国外有2人 村里还有一个锦江水产批发市场 年可创收产值700万元 2005年全村工农副总产值1 03亿元 其中农业总产值250万元 工业总产值3650万元 牧业总产值220万元 建筑业总产值500万元 运输业总产值1200万元 商业总产值3800万元 渔业总产值360万元 劳务输出总产值13万元 其他总产值收入310万元 村民年均人收入4458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 2000年全村用上自来水 告别饮用河道水年代 全村电视普及率100 电话600部 手机500部 个人电脑15台 有90 以上村民住上小洋楼 其中别墅住宅有120座 从2000年至2004年 全村累计投入资金250万元 建设15条路面宽6 16米 总长5 5公里的水泥路 率先在全镇实现了全村各角落道路100 硬化 水泥路面 2004年以来投入10万元清理渠道3公里 清理水沟5条 投入8万元建成高规格公厕4座 建立4支卫生保洁队伍 每队4人 建立垃圾收集点4处 家家备有垃圾筒 路路设有回收箱 每天出动2辆拖拉机定时回收垃圾定点填埋 卫生保洁员的工资由村民每年每人出资3元 不足部分由村出资补足 世甲村 世甲村位于乌礁岛九龙江中港下游 东 南与下楼村相接 西邻锦田北洲自然村 北沿中港海堤与溪霞村隔江相望 全村总面积约0 7平方公里 有288户1180人 政区沿革世甲村在清朝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保世甲社 民国28年12月属龙溪县石码区合作乡世甲保 民国36年属乌礁乡云州保 建国初期属第四区锦田乡 1956年属平宁区锦田乡 1958年9月属海鹰公社 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锦田大队 1961年从锦田大队拆出成立世甲大队 1969年锦田南书 世甲大队又合并为锦田大队 1975年初又折为锦田 南书 世甲3个大队 1984年为紫泥乡世甲村 1992年为紫泥镇世甲村 全村为一个自然村 分钱厝角 大厝角 头厝角 厝仔角 庵前角 土楼角6个角落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世甲村原有耕地800亩 村民以农业为主 以渔业和加工编织草蓆为辅 现全村耕地面积700亩 滩涂1200亩 其中耕地已有410多亩改为养殖白对虾 养殖户38户 年产值500多万元 内海养殖12户 养殖面积400多亩 从事捕捞10户 渔船8艘 种植蘑菇45户 有蘑菇房50座 种植面积26000平方米 从事运输15户 有家用车 拖拉机20辆 有抽砂船2艘 砂场2家 外出务工152人 经商30人 村民在村内开食杂店8家 收废品店3家 全村社会总产值1300万元 村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和自来水供应 村民大多数以电 液化气或煤为烹饪燃料 摩托车 电动车近200辆 电视机普及率为98 电话普及率为95 手机400多部 有50 村民盖起新楼房 2004年修建水泥路面村道 长700米 宽8米 投资20万元 与镇道相接 2006年9月开始进行新村建设 按新村建设总体规划 建成后的新村占地面积16亩 为两排双向 三层住宅楼 共38幢 每幢占地面积280平方米 同时 在新村中建设一条长300米 宽5米的水泥路面 有一所小学 1990年新建一幢二层教学楼 占地面积535平方米 有六个班 师生数70多人 有1家卫生诊所 锦田村 锦田村原名田里社 位于九龙江中港南岸 东与世甲村接壤 西至西良村交界 南与南书村毗邻 北临九龙江中港 全村总面积2 1平方公里 有784户3094人 其中五方社251户968人 头尾厝社281户1132人 北州社252户994人 政区沿革锦田村在清乾隆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保 民国28年12月属龙溪县第六区锦田前和锦田后两保 民国36年属乌礁乡锦田保 1952年属龙溪县第四区锦田乡 1955年属城内区 1956年属平宁区锦田乡 1958年4月撤区属城内乡 9月属海鹰公社 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锦田大队 1961年锦田大队拆为锦田 南书 世甲3个大队 1969年锦田 南书 世甲大队又合并为锦田大队 1975年初又拆为锦田 南书 世甲3个大队 1984年为紫泥乡锦田村 1992年为紫泥镇锦田村 辖五方社 头尾厝社和北洲社 计18个村民小组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锦田村原以农业为主 并发展多种经济 曾有 北洲船只载瓦土 过社下溪做蠔埕 港边埭内养鸭群 全社户户织草蓆 的说法 现全村耕地1383亩 水域面积1239亩 部分水田改为鱼池 发展养鱼养虾 其中养鱼385亩 养虾160亩 年产量16万斤 产值180万元 种植蘑菇10万平方米 年创产值200万元 发展肉制品加工厂11家 加工肉干 肉松等产品 年产1700多吨 产值5000多万元 解决劳动力240多人 水产加工厂1家 配有冷冻库 烤房等设施 年产60吨 产值180多万元 解决劳动力40多人 机砖场1家 建有24门轮窑一座 配有绞土机 制砖机等设备 年产砖1200万块 产值360万元 解决劳动力40多人 村民全部用上电和自来水 电视机 电话普及率为90 村民在村内开有食杂 农资 理发 卫生室等店铺30多间 有农用车5辆 东风运输车1辆 小轿车8辆 1994年 按照统一规划原则 建设27座成规模农民新居 占地面积6亩 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 并投资4万元 配套长200米 宽8米的新村路 投资29万元建水塔1座 铺设自来水管道1300米 投资2 8万元建水闸1座 新增灌溉面积500亩 2002年 投入6万元建设长210米 宽4 2米的水泥路面村主干道 投资3 5万元建设长1公里 宽7米的北洲路 2006年投资20多万元建设长1200米 宽3米的头尾厝社 北州社主干道水泥路面 2006年新建一座二层锦田小学教学 办公楼 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并配套建设操场 围墙和其他教学 体育设施 共投入160多万元 现有6个班级 学生270人 教师14人 下楼村 下楼村位于紫泥镇乌礁岛最东部 九龙江入口处 东邻九龙江入海口 西邻溪墘村 世甲村 南邻九龙江南港 北邻九龙江中港 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 全村共1559户5735人 其中下楼社355户1330人 中庵社370户1335人 北寮社298户1098人 吴厝溪社195户717人 南寮社163户607人 后江社178户648人 政区沿革下楼村原隶属龙溪县 海澄县置县后即属其管辖 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 属海澄县城外北路恒泥保 其包含下楼保 中庵保 南寮保 民国29年属海澄县第一区山后乡下楼保 民国36年属富有乡下楼保 新中国初期为海澄县城关区下楼乡 包括现玉枕村 1952年为海澄县一区下楼乡 1956年为城关区下楼乡 1958年9月属海澄县黎明公社下楼耕作区 1959年2月属莲花公社管辖 1960年属紫泥公社下楼大队 1984年为紫泥乡下楼村 1992年为紫泥镇下楼村 辖下楼 中庵 北寮 吴厝溪 南寮 后江6个自然社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 养殖业 渔业辅之 土地总面积3340亩 其中耕地面积2340亩 春播以水稻为主 冬种以蔬菜 绿茶花 荷莲豆等 为主 渔业船只有76艘 在厦门附近海域捕捞 养殖水域面积1000亩 养殖种类有对虾 斑节虾 海蛏 青蟹 黄翅鱼等 在改革开放后 企业也不断发展 现有1家闽南最大民营造船企业 胜海造船有限公司 造纸业1家 还有食品加工2家 机砖厂2家 水产育苗场3家 淡化育苗场1家 有500吨级陆岛交通码头一座 建于2002年 随着企业的发展 运输业也逐渐繁荣 其中从事运输业的车辆有汽车4辆 拖拉机32辆 土料运输车20辆 蘑菇种植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 外出经商 做工500人 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440万元 其中农业产值为3207万元 工业产值为16475万元 渔业产值为3100万元 村民年均收入4056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 电视普及率达99 以上 电话安装户有950户 普及率达61 有手机1710部 电脑50台 其中安装 宽带 电脑20台 多数村民以电 液化气或煤为烹饪燃料 100 农户饮用自来水 近年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38 5万元 其中接港公路154 7万元 长3 2公里 宽11米 乌礁水泥公路下楼段31 7万元 霞兴水泥路27 1万元 两段公路宽都为6米 长1 5公里 水利海堤建设投入123 2万元 为改善村民饮水卫生 投入30万元接通自来水管 2005年初村又投建一条长1 5公里 宽6米的村道 成兴 水泥路面 投入资金42万元 新溪路路坯基建长1 5公里 宽10米 投入30万元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截止2005年底投入资金100万元左右 完成机耕路4 5公里 宽6米 机耕桥6座 进排水渠2 5公里 本村与海澄镇有对渡码头 渡船2艘 每天往返多班 有医疗所4所 4名工作人员 村内有1所小学 原先在中庵社中 于1974年迁建在下楼社渡口处 1991年翻修扩建 投入人民币20多万元 1992年续建投入资金19万元 有13个班级 学生510人 教师23人 溪墘村 溪墘村位于乌礁岛中部 地势西高东低 全村东西总长约2公里 东邻下楼村 西 北分别与南书村港西自然村 港东自然社相接 西南临锦江 全村1108户4653人 政区沿革溪墘村在明朝时为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洲南溪墘增兴社 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 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保 民国28年12月龙溪县第六区合作乡溪墘前 溪墘后两保 民国36年属龙溪县乌礁乡溪墘保 1950年为龙溪县第四区锦田乡溪墘村 1952年属龙溪县第四区溪墘乡 1955年属城内区 1956年属龙溪县平宁区 1958年9月为海鹰人民公社溪墘耕作管理区 1959年3月为紫泥人民公社溪墘生产大队 1967年为龙海县紫泥人民公社溪墘大队革委会 1984年为紫泥乡溪墘村 1992年为紫泥镇溪墘村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民谣有言 溪墘本姓康 米缸在海中央 出门拼生死 三餐填肚肠 这是溪墘人世代以海为生的写照 溪墘村人多地少 可供开发围垦的浅滩有限 造就以海为生的传统经济模式 海蛎养殖 首创人工养殖海蛎的方法 在浅滩处建造专供海蛎生长的场所 俗称蚵埕 溪墘历代先辈在九龙江口围了几十围蚵埕 20世纪70年代各生产队又扩大范围 80年代是村民集资或贷款 个体或合伙大力发展蚵埕的鼎盛时期 原属集体的蚵埕也因体制改革分到各家各户 当时全村共有蚵埕3000多亩 同时引进深水吊蚵养殖 上世纪90年代后 村民纷纷到晋江 惠安 云霄 诏安 东山 厦门 广东等沿海地区发展深水吊蚵养殖 总数5000多亩 成为一大支柱产业 现养殖面积4000亩 产量160万斤 产值800万元 螃蟹捕捞 发明了 兰宅 船捕捞螃蟹 其船底形似鸡蛋 能经受风浪颠簸 1985年 全村有 兰宅 船80艘 从业120户 每天最多每艘船可捕捞100多斤螃蟹 后来又发展用流刺网具捕捞螃蟹 船也由人工和风帆动力改为机械动力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已没有村民从事螃蟹捕捞业 紫菜养殖 20世纪70年代引入 至80年代已发展到1000多亩 现从事紫菜养殖的村民都到外地进行养殖 1985年全村钓鱼专业队有150多艘船 鱼货全部售给厦门外贸公司 现钓鲈鱼 石斑鱼专业队已撤销 近年来 村里耕地大多改为 虾池 另有蛏埕200多亩 近年来 部分村民到漳州 厦门 石码 深圳 湛江等城市专营海产品 部分村民办起了海产品加工厂 2005年 康源盛等人集资5000多万元建造万吨机械化造船厂 占地100亩 从业人员50多人 年产值2000万元 有80多艘大型的捞沙船 每艘价值200多万元 产值1亿元左右 村民在村内开食杂店 机修店 零配件店 摩托车维修店共26家 1977年 村里开始规划巷口 大菜园 圣殿 上洋 下尾 锦州6个自然村的新村建设 现大菜园建成98座 下尾建成40座 圣殿建成24座 上洋建成80座 锦州建成60座 同时进行新村的水泥路面建设 全村普及用电和自来水 电视机 电话基本普及 村民大多数以电 液化气为烹饪燃料 1989年荣获全国百个村镇建设 福建省十个村镇建设先进村称号 新中国成立前 在黄氏祠堂兴办初级小学 1959年改办六年制完全小学 溪墘小学 1966年增办1班农业中学 1970年改办初级中学 后迁至港东社为乌礁中学 溪墘小学是原乌礁岛的中心小学 1970年投建8间教室 1985年建一座三层楼和一座二层教学楼 取名增兴楼 现有14个班 学生420人 教师20人 1964年在溪墘渡口与南书村的岸边建造了三孔的红旗水闸 使溪墘港集灌溉 排涝 避风的功能 紫泥村 紫泥村 俗称涂仔 地处乌礁岛东南部 东至下楼村 南临九龙江 西与北接溪墘村 距龙海市区石码1公里 全村东西长约3公里 南北宽约1公里 全村人口3356人794户 其中北社108户461人 土楼99户426人 下尾洋51户221人 内岸153户626人 汾野99户403人 南社292户1183人 政区沿革紫泥村在明朝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洲社 清朝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乌礁保 民国28年属龙溪县合作乡 民国36年属乌礁乡紫泥保 1952年属龙溪县第四区紫泥乡 1955年改属城内区 1956年属平宁区锦田乡 1958年4月属城内乡 9月属海鹰人民公社 1959年为紫泥人民公社紫泥生产大队 1984年为紫泥乡紫泥村 1992年为紫泥镇紫泥村 辖有南社 北社 汾野 内岸 土楼 下尾洋6个自然村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自古以来 紫泥村到石码均靠渡船过渡 1999年锦江大桥 紫泥悬索大桥 建成后 结束了舟渡时代 村内6个自然村间有村道往来 并有6条小桥串通 紫泥村有八大片1300多亩水田 350多亩池塘 水闸4口 用于排涝防汛与进水灌溉 故有 大旱半收 大滥半忧 之谚 紫泥村过去因地处海岛 常遭自然灾害袭击 经济十分落后 群众长期过着 苦堤 苦路 苦水 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 生产和生活条件大有改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华东地区粮食高产红旗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 紫泥村改变单一的农业经济模式 充分发挥水乡优势 积极发展多种经济 全村以沿江地理优势为依托 大力发展造船业 形成以修造船为龙头 带动水产品加工 水上运输 纸泊加工等行业全面发展的产业链 共有工业企业 食品加工企业28家 修造船工业是紫泥村的支柱产业 沿九龙江南港北岸2公里长的堤岸上分布大小16家修造船企业 其中上规模企业有国安船业有限公司 兴明船舶工业有限公司等4家 合作联营的厂家 科研单位遍及上海 厦门各地 能修造8000吨级船舶 玻璃钢高速艇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 是闽南地区最大的涉台 涉外综合型的民营修造船基地 紫泥村另一特色产业是水产品加工 目前全村有3家水产品加工厂 2家肉制品加工 4家纸箔加工业 远洋捕捞及近海捕捞业 水上运输业成规模发展 商业 服务业 建筑工程队等也不断发展 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 09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50元 全村通电通自来水 3公里堤岸全部达标加固 村主干道全部水泥路 户户有自来水 家家有电话电视 主要以电 液化气为烹饪燃料 小车 汽车30多辆 全村有4支卫生专业清理队伍 1984年投资18万元建村办公楼 占地面积900平方米 建筑面积480平方米 1992年投入20万元建设长寿园 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建筑面积450平方米 1999年兴建农民别墅区80座 总投资2460万元 每座占地面积112平方米 建筑面积320平方米 配套水泥路 绿化等 紫泥小学于1996年进行迁建 新校园位于吴氏宗祠旁边 占地7000平方米 教学楼和教师办公楼各1座 均为3层楼建筑 配有电脑室 实验室 图书室等 现有9班 学生300人 教师22人 有卫生医疗所2家 紫泥镇交通分析 沈海高速 x516县道 中港大桥 龙江大道 高德地图显示在建 紫泥镇旅游发展前景 红树林红树林 Mangrov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