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doc_第1页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doc_第2页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doc_第3页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doc_第4页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小组成员名单组长:许克振副组长:王玉祥成员:刘元成王广耀秦尊文彭智敏张清安张明兰陈建武田绍华吴淑萍张浩常贤波守同发刘海峰路洪卫吴传清张斌黄家顺姚莉赵霞陈丽媛刘陶汤鹏飞李春香李浩目录前言第一章规划背景与重要意义一、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提出二、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三、湖北长江经济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四、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大意义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二、战略目标与基本原则三、重点任务第三章基础设施建设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四章现代产业密集带建设一、加快发展沿江先进制造业二、突破性发展沿江高新技术产业三、积极发展沿江现代服务业四、大力发展沿江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第五章新型城镇连绵带建设一、“一核六点”:布局沿江城镇体系二、“三段两端”:错位发展,有序开发三、四大重点:统筹沿江城乡发展第六章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一、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二、长江岸线资源开发与保护三、土地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四、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七章体制机制创新一、探索港口资源整合机制二、建立沿江地区产业联动机制三、构建跨江联合开发机制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五、建立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六、充分发挥各类试验区和试点的引导作用第八章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一、提升使用外资的规模与水平二、进一步推动外贸出口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四、创新对内对外开放的平台和环境五、强化与“两圈”的对接六、促进与上中下游省市的更紧密合作第九章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一、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二、建立与中央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三、建立长江生态补偿机制四、设立湖北长江产业基金五、出台相应的财税金融政策六、建立集约用地激励机制七、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八、进一步完善科教和人才支持政策九、营造开放开发良好环境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附图:湖北长江经济带范围图前言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我省“两圈一带”战略实施,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包括武汉、黄石、宜昌、荆州、鄂州、黄冈、咸宁、恩施等8个市州的48个县市区。按长江流经市州先后顺序为:恩施州:巴东县;宜昌市:秭归县、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荆州市:松滋市、公安县、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咸宁市:赤壁市、嘉鱼县、咸安区;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鄂州市: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黄冈市:团风县、黄州区、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黄梅县(含龙感湖管理区);黄石市: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大冶市、阳新县。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08年,近中期为2009-2015年,远期规划为2016-2020年。第一章规划背景与重要意义一、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提出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以省会城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加快发展沿干线铁路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这意味着长江流域的新一轮开放开发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长江流域各省市也积极推进沿江地区开发,如长三角地区的开放开发、皖江城市带的建设和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开发等。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再上一个新的台阶。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随后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使湖北发展由“重点突破”转向“双轮驱动”。2008年12月,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两圈一带”战略,即在继续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同时,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湖北区域发展战略逐步完善为“多点支撑、协调发展”。“两圈一带”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对湖北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两圈一带”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完整战略体系。武汉城市圈是发展的龙头,湖北长江经济带是发展的主轴。武汉城市圈以“两型”社会为主题,旨在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新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侧重点是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大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探索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湖北长江经济带则侧重于流域开发、“带”状开发,通过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带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带,探索大河流域国土开发新模式。二、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湖北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全长1061公里,国土面积54168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91%;人口达27501万人,占全省的45%。2008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9698亿元,占全省的6087%。农业以优质粮棉油、蔬菜和水产品为主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业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水电、建材和食品等为主的优势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服务业以商贸、金融、物流、旅游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5467438,优于全省整体水平(157438405)。表1-12008年湖北长江经济带主要经济指标湖北长江经济带湖北省占全省比重总人口(万人)27501611084500%地区生产总值(亿元)68969811330386087%第一产业(亿元)6582817803698%第二产业(亿元)3219834963616487%第三产业(亿元)301887458677658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372441579856642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393867102455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135734965826315%外贸出口额(亿美元)9567115928253%全省人口和经济要素向沿江地区聚集,沿江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教育优势突出,共有高等院校75所,占全省高等院校数的78%。科技、卫生、文体事业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良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湖北长江经济带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三、湖北长江经济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着良好机遇。首先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当前,国际资本转移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浪潮加速推进,并在中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次提升的强劲势头。湖北长江经济带拥有“承东启西”的区位条件和“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可率先接受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其次是扩大内需政策带来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家长期实行的优先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视内需型发展模式,这一战略性调整也包含着区域经济发展从过去偏重沿海转变为沿海内陆协调发展的调整,增大了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国内市场接近性优势的湖北长江经济带必然成为扩大内需主战场之一。第三是中部崛起战略深入推进带来的机遇。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中部地区建设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其中第一条就是“沿长江经济带”,而湖北占据中部“沿长江经济带”干线通航里程的726%,必将成为“两横两纵”经济带开发的重中之重。湖北长江经济带也面临一些矛盾和挑战。主要有:以长江干流为主轴的综合交通走廊尚未形成,水运优势未能充分显现;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外向型经济总体规模仍然偏小,经济外向度明显偏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体制机制性矛盾突出,资源整合不充分等。四、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大意义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对于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湖北沿江地区加快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科技资源,其开放开发能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沿江地区产业发展潜力,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进一步促进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为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垒、市场分割和行业界限,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交流;有利于实现湖北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联动,缩小湖北东西部差距;有利于发挥沿江大中型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能充分发挥湖北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科教、产业、市场、区位优势,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战略支点;湖北拥有1000多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连接着中部地区的湖南“3+5”城市群、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安徽皖江城市带,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中部地区的联动发展、整体崛起。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新一轮沿江交通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以促进沿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构建湖北“两圈一带”协调发展总体格局为目标,坚持科学开发、协调开发,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水利、水能、水景观等优势,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带动能力、综合承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带动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为:推动湖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湖北长江经济带承担着贯通鄂西和鄂东的传动功能,是促进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互动、协调发展的主轴和重要空间载体,对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努力发挥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使湖北长江经济带成为交通便利、生态良好、产业发达、市场繁荣、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流域经济带,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湖北长江经济带实施人水和谐战略,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势,科学发展涉水产业,加大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与管理力度,构建水生态环境安全体系,成为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典型示范区。二、战略目标与基本原则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十多年的奋斗,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成引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生态文明示范带。现代产业密集带。到2015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3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9万元,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64945,工业和服务业实力在长江经济带地位逐步提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2000亿元左右,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产业实力在长江经济带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新型城镇连绵带。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9%。以武汉为龙头,以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为支点的东部城市群,通过开展“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全省和中部地区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以宜昌、荆州为核心的西部城市群初步形成。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建设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东部、西部两大城市群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打造湖北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生态文明示范带。到2015年,主要生态环保指标达到国家和省要求,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主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两型”社会,有效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区域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建成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所有市县达到生态市(县)要求,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带。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六条基本原则:整体规划、分段开发。统筹考虑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因素,整体规划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优先推进武汉黄石段、宜昌荆州段两个基础较好、条件较成熟区段的开放开发,协调推进其他区段开放开发。基础先行、重点突破。加强长江航道治理和港口建设,加快沿江铁路、高等级公路和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构建适应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要求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各级政府要把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战略谋划、组织发动和统筹协调。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要素配置,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多元投资、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新型开放开发机制。区域联动、开放合作。推动沿江地区、沿江与腹地联动开发,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资源整合,实现优势聚集,互利共赢。集约开发、保护环境。引导生产要素集约利用、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科学利用岸线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走“两型”发展道路,形成符合湖北特色的沿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产业主导、协调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商贸物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三、重点任务坚持交通先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设武汉新港,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黄石、宜昌、荆州等主要港口和沿江其他重要港口的配套建设,带动全省主要港口资源整合;加快建设以沪渝高速和沪蓉高速鄂西段、沪汉蓉铁路等重点的沿江高等级公路、铁路;建设一批过江通道,提高南北贯通能力。同时,抓好重点河段、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体系及沿江排涝泵站建设;改善邮电通讯条件及城市基础设施;加强电站和电网建设。坚持以“水”兴带,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以长江干流为发展主轴,以沿江重点城市为支点,以开发园区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涉水产业,不失时机地发展以冶金、化工、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长江“黄金水道”为基础、以物流和生态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产业,以水稻、水产、水禽、水果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坚持城市带动,建设新型城镇连绵带。充分发挥武汉市龙头作用和宜昌、黄石、荆州等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优先开发建设武汉黄石段和宜昌荆州段,积极推进武汉荆州段的开放开发,形成湖北沿江新型城镇连绵带。坚持“两型”开发,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放大“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的示范作用,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土地集约利用与节约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湖北沿江地区成为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带。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破除传统体制机制束缚,破除行政区划、行业界限,扩大要素配置范围,拓展资源整合空间。以武汉新港为突破口探索资源整合机制,以龙头企业的产品延伸和收购兼并为突破口建立产业联动机制,以放宽投融资领域、拓宽投融资渠道为核心创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坚持开放先导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在继续把制造业作为引资重点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起点、高创汇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体现绿色增长的先进制造业,投向商贸、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服务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开辟投资的新领域。同时,扩大对内开放,强化与“两圈”的对接,促进与上中下游各省市的更紧密合作,加强跨地区的横向联合。第三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形成湖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打造良好平台。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按照“强化一通道、打造五枢纽、建设一系统”的发展思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一)强化一通道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运输通道立足于长江港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干线,以建设沿江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加大港口、公路、铁路站场和机场的联合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和完善多式联运,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的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促进长江水道与纵向、横向出省快速通道相连接,最大限度地发挥长江综合运输体系的效益。一是积极推进航道建设。认真实施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抢抓国家整治长江干线航道机遇,对长江湖北段进行全面治理,使长江干线航道的通航尺度和通过能力获得大幅提升。同时,加大对汉江、江汉运河、清江、三峡库区,以及连江大型湖泊航道建设,重点推进“长江江汉运河汉江”高等级航道网,形成干支通畅、江海直达的内河水运体系,建立具有湖北优势的集装箱、煤炭、矿石、石油化工、汽车滚装等专业化船舶运输体系。加强沿江支流航道开发,提高通航能力。二是大力推进港口建设。建设一批对能源、钢铁、石化工业和外贸物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和具有江海联运、铁水中转、水水中转功能的重点港口,促进沿江产业带的发展。全面推进武汉新港建设,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黄石、宜昌、荆州等3个主要港口和巴东、嘉鱼、鄂州、黄州、武穴等5个重要港口的建设,促进带内港口资源整合;加强港口集疏运大通道建设,重点构建武汉新港多层次的集疏运网络系统,形成港口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设施齐全、技术先进、功能完善、信息畅通、集疏运能力强的新格局。到2015年,力争湖北长江经济带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24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50万标箱;到2020年,带内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3亿吨。三是加快公路网建设。建成上海至成都(湖北段)和湖北江南高速公路,形成连通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高等级公路骨架,实现湖北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到东部沿海地区当日到达。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高速公路环线、武汉左岭至鄂州花湖,鄂州至黄冈等高速公路。依托大庆至广州、北京至港澳、随州至岳阳、二连浩特至广州和保康至宜昌等纵向高速公路,形成湖北长江经济带向南北辐射的主要载体。到2020年,带内公路网达到76万公里,高速公路网覆射带内所有的县级以上城市,并实现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的合理成网。四是努力推进铁路网建设。继续推进石家庄至武汉客运专线、武汉至九江客运专线、武汉至宜昌铁路、宜昌至万州铁路建设,加快京广客运专线和沪汉蓉快速通道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新建荆州岳阳铁路、运城三门峡十堰宜昌湖南石门铁路(西煤东运通道)、鄂州至黄州的京九、武九联络线,构筑进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十”字快速铁路通道,进一步完善沿江铁路网及枢纽布局。在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建设城际客运系统,形成以武汉为核心,沿城镇发展轴线从武汉至鄂州、黄冈、黄石、咸宁等地的放射状骨干城际网,并逐步扩展到荆州、宜昌和黄梅、赤壁等地。完善湖北长江经济带铁路网结构,提高铁路技术等级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五是推动航空港建设。加快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到2020年,武汉天河机场达到年旅客吞吐量42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44万吨、年客机起降404万架次,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大型枢纽机场之一、邮政航空枢纽之一和国内低成本航空中心。继续推进宜昌三峡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中型国际机场,到2020年达到满足旅客240万人次/年、货运吞吐量14万吨/年、高峰20架次/小时的规模水平。同时,搞好沙市机场的建设。六是大力开展过江通道建设。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段为重点,建设荆岳长江公路大桥、荆岳长江公铁两用大桥、赤壁长江公路大桥、石首长江公路大桥、嘉鱼长江公路大桥。同时,搞好黄冈长江公铁两用大桥、武穴长江公路大桥、棋盘州长江公路大桥、香溪长江公路大桥建设,规划建设黄冈鄂州第二长江公路大桥、枝江长江公路大桥、宜都长江公路大桥、葛洲坝长江公路大桥。通过增加过江通道密度,将两岸彼此分隔的工业区和城市紧密地衔接起来,增强对腹地的经济辐射能力。(二)打造五枢纽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枢纽促进不同交通方式的合理衔接,形成“一主四辅”五个综合交通枢纽。一是将武汉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武汉是国家规划综合交通枢纽衔接试点的八个枢纽之一,是中部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客货中转中心。依托港口、公路站场、铁路站场、航空港基础设施和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构成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辐射最广的综合枢纽,承担多种交通方式的客货中转联运和信息服务。二是将黄石、鄂州、黄冈建成组合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黄石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全国内河主要港口,重点依托黄石主要港口和黄冈、鄂州重要港口以及区域其他公路、铁路站场,形成一体化的交通枢纽,主要承担鄂东地区客货中转联运。三是将宜昌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宜昌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和全国区域性铁路交通枢纽,是国家内河主要港口。主要承担重庆、四川向东方向的客货中转联运,在公水、铁水客货中转联运上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将荆州建成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荆州市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荆州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重点依托荆州主要港口,布局建设铁水公空联运的客货枢纽,主要承担两湖平原货物中转联运,并为全国分流“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压力。五是将咸宁建成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重点依托公路、铁路站场,构建咸(宁)赤(壁)嘉(鱼)城镇密集发展协调区客货流中转中心,主要承担咸宁地区和湖南部分地区的客货中转联运。(三)建设一系统湖北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支持保障系统构建统一的长江航运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数字长江”。基本实现水运政务及运输服务信息化,形成完善的市场监管和服务体系,保障水上运输安全,维护水运市场环境。长江航运湖北段信息化框架趋于完善,“数字航道”全面建成并发挥较好作用,长江航运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建立与全国联网的公路运输信息系统、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连通长江流域上下游骨干港口的货运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装备设施,对已有设施的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不同交通方式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对接,并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信息共享的交通信息网络。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以荆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为重点,搞好堤防建设。对荆江大堤的堤身、堤基、防浪墙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堤段进行整治险情。搞好武汉、鄂州、黄石、咸宁、黄冈长江干堤及连江支堤建设,继续加快推进汉江中下游堤防、荆南四河堤防以及汉北河、府环河、沮漳河等中小河流堤防建设。加快洪湖、荆江等分蓄洪区工程的达标建设。重点推进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蓄洪工程和荆江地区蓄滞洪区躲水楼、转移设施设备建设。支持分蓄洪区发展涉水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制定和完善分蓄洪区补偿政策,提高分蓄洪区经济发展水平。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加强防洪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救灾能力,确保2010年底全面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到2015年基本实现病险水库销号。继续完善国家重点防洪城市武汉、黄石、荆州和省内重点防洪城市黄冈、宜昌、鄂州防洪安全体系建设,积极实施重点县城防洪工程。到2020年,武汉市区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其他城市市区和县城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继续抓紧实施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启动实施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工作,重点提升洞庭湖区(湖北省部分)、江汉平原排涝能力。(二)加快城乡水源地工程建设武汉市做好长江沌口水厂水源地、汉江白鹤嘴水厂水源地等工程建设,并着手开辟战略备用水源地。荆州市做好松西河余家渡、长江监利三矶头、长江洪湖烈士陵园等水源地改扩建工程。宜昌市规划建设好南木溪水库供水工程、窑湾乡水厂、东猇供水工程。鄂州市重点规划建设长江泥矶自来水厂,并与武汉市共同建设好梁子湖战略备用水源地工程。黄石市、咸宁市重点建设王英水库水源地工程,咸宁市还要抓好南川水库备用水源地工程建设。巴东县建好龙王口蓄水工程。进一步扩大沿江大中城市的供水规模,新建一批乡镇水厂,稳步提高城镇饮水安全保证率。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重点,加强直接关系农民生活保障的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到2015年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村村通安全饮用水。(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推进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2020年基本完成全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田3000万亩,为全省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0亿斤提供支撑。(四)积极推进引江济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引江济汉工程,有效缓解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95亿立方米对汉江下游的影响,解决东荆河的灌溉水源问题。利用引江济汉引水干渠,实施引江济汉通航工程,沟通长江、汉江航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利用江汉运河渠道线进口在荆州市李埠镇龙洲垸的机遇,积极开展龙洲综合港区建设,在港区内建设连接公路、水路、铁路的综合性物流中心。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武汉为中心,加快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三网融合”,建成各地区、各种类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骨干传输网,建立和完善湖北长江经济带信息系统基础框架。加强沿江城镇基础数据资料库建设,并与“数字长江”有机衔接,为社会提供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服务。同时,抓好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建设。建设互联互通、覆盖城乡的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和协同共享的统一门户网站,促进电子政务网络的纵向和横向间的互联互通。发挥电子政务的先导作用,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信用服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在线支付和现代物流等体系,提升电子商务应用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逐步将普遍服务从基础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最便捷的信息技术支撑与服务。发展社区信息服务,最终全面实现政务、商务和社会服务全面信息化。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与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沿江“数字城市”,推动数字湖北建设。逐步建设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对接的信息化平台。第四章现代产业密集带建设以充分利用长江水资源为核心,以武汉为龙头,以沿江重点城市为支点,以长江干流为发展主轴,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沿江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形成现代产业密集带,把湖北长江经济带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一、加快发展沿江先进制造业以大耗水、大运量的冶金、化工两大基础原材料工业和汽车、船舶、装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开展建材、纺织服装、火电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制造业生产规模化、产业高端化、管理现代化,全面提升湖北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能力。(一)发挥水资源优势,打造国家级冶金、化工工业基地进一步加强鄂东冶金工业走廊建设。促进武钢、鄂钢、新冶钢三大钢铁企业技术创新和错位发展。支持武钢做大做强,建成国际一流钢铁企业、全球最大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汽车板材生产基地。支持新冶钢做专做精,建成全国重要的特种钢、无缝钢管、新型铸管生产基地。支持大冶有色冶炼系统改造项目和中铝大冶铜板带高精度铜板带加工项目建设,扩大铜板带加工产能,延伸铜箔深加工。并扶持与冶金产业相关的桥梁及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支持大桥局为龙头的桥梁产业集群发展,加快阳逻、团风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园建设。加快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延伸产业链,将武汉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并在沿江城市布局延伸加工。以宜化、兴发、沙隆达、葛化、楚源化工、祥云化工等企业为龙头,促进硅化工、磷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化工产业集群发展。(二)发挥水运和科技优势,振兴汽车、船舶及装备制造业发挥水运和科技优势,努力打造汽车、船舶与装备制造的自主品牌,实现从“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的转变,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汽车重点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发展自主品牌,积极推进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神龙二厂、东风本田扩产等项目建设,并抓紧谋划一批与之配套的产业链项目。广泛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安全、廉价、环保、实用、高效的轿车,加快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促进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把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家用轿车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把武汉、荆州和黄石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积极扶持沿江船舶工业聚集区的发展,依托武汉、宜昌及黄石、鄂州、黄冈、荆州、咸宁等地产业基础,发展沿江船舶工业走廊。通过整合船舶设计制造资源,重点发展特种船舶、船用辅机及配套部件,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建成为全国中小型特种船舶设计制造、船舶配套和船舶出口产品制造基地。依托武锅、长动、武重、中国南车、凯迪电力、江汉石油四机厂、长江高科、长江科技、力帝、黄石三环锻压、山力科技、鄂重、宜昌江重机械、三峡涂镀板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成套设备、环保设备和石油机械制造等产业和产业集群,将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器设备、数控机床、铁路运输设备、环保设备、冶金装备、激光装备的制造基地,将荆州建成国内领先的石油钻井装备制造基地,将宜昌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工机械基地、全国最大的插齿机基地、全国重要的环保设备基地。专栏1湖北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1冶金产业3个:以武汉的武钢、鄂州的鄂钢、黄石的新冶钢为龙头产业集群;2石化产业3个:武汉的石油化工、宜昌的磷化工和荆州的精细化工优势产业集群;3汽车产业3个: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整车生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以荆州、黄石等地零部件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4船舶产业2个:以武昌船厂、青山船厂为龙头鄂东船舶产业集群;以宜昌船厂、710所、宜昌船舶柴油机厂为龙头的宜昌船舶产业集群;5装备制造产业3个:以武重、长动、武锅等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江汉石油四机厂等为龙头的石油钻井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及宜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三)积极开展建材、纺织服装、火电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因地制宜发展建材、纺织服装等有竞争力的传统产业。建材行业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和绿色环保装饰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档玻璃及高档陶瓷,积极开发绿色建材产品,推动产品升级换代。稳步发展火电,搞好宜都东阳光自备电站(230万千万)、鄂州电厂二期(260万千万)、黄石大代小(230万千万)、蒲圻二期(2100万千万)的建设,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改造提高沿江纺织服装产业,提升企业设计研发能力,进一步壮大棉纺和服装两大主体行业,支持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大冶纺织工业园突破印染瓶颈,加快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二、突破性发展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湖北作为科教大省的优势,抓住东湖高新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机遇,大力发展光电子和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高技术产业战略高地。(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产业以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激光加工设备等优势产品,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设备和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发展光纤到户、数字化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等数字内容产品和光显示、光存储、数码相机、汽车电子、金融电子、集成电路、软件等产品,形成较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鄂州国家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为依托,联合黄石、黄冈、宜昌、荆州等地医药企业,打造湖北沿江生物医药优势产业集群。整合域内科教、产业资源,加强研发,大力推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打造完整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链。(二)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与环保产业依托武汉科教资源优势,以光伏、风电、生物质能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扶持乙醇汽油、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发展;在武汉打造核动力运行技术研发和服务基地,积极推进咸宁核电站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氢能等其他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技术咨询服务业。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钢铁材料、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和新型建材等七大领域。加快信息、生物、航空航天产业和重大工程急需关键新材料的研制和产业化,加快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环保产业重点构建包含环保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设备制造、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的环保产业链。大力支持武汉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咸宁长江产业园发展;打造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和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以黄石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的铜冶炼废弃物再生利用加工基地,支持黄金山工业园建设低碳工业园;支持宜昌市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支持黄冈开展旧轮胎与其他固体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建设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支持荆门格林美公司在汉南区设立废旧电池回收加工基地,为全国作出探索,积累经验。专栏2湖北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重点产业集群1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国光谷为核心的光电子产业集群;2生物医药产业: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鄂州国家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为依托的产业集群;3新能源产业:以咸宁核电、黄石太阳能、荆州咸宁武汉生物质能等为依托的新能源产业集群;4新材料产业:以黄石、武汉硚口、宜昌高新、荆州公安、鄂州葛店等5个经济开发区为依托的新材料产业集群;5新兴环保产业:以武汉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鄂州、黄石、黄冈废钢铁和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宜昌环保产业园、咸宁长江产业园、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等为依托的产业集群。三、积极发展沿江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和中心城市枢纽作用,构建武汉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和宜昌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大力发展沿江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推进沿江地区的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服务等服务业集聚发展。(一)加快构建武汉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和宜昌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构建武汉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加快武汉全国物流枢纽城市建设,重点推进武汉新港及四大配套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江海直达”航运,把武汉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辐射中部的全国性物流中心。以金融保险业为突破口,重点建设汉口建设大道金融产业聚集区和武昌中南路金融总部聚集区,将武汉建成中部六省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务和商贸中心。构建宜昌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加快建设三峡物流中心,形成涵盖区域物流和产业物流的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建设与省域副中心相适应的商贸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完善金融保险“一行三会”管理体制,积极引进全国性金融机构在宜昌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宜昌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战略重组,做大做强。(二)大力发展沿江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以港口枢纽、铁路、公路、空港、管道运输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依托,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大力发展沿江现代物流业。加快长江沿岸地区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传统仓储、运输、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以武汉为中心,形成武鄂黄物流产业带和武荆宜物流产业带,把沿江地区建成服务湖北乃至长江流域的现代物流网,形成辐射中部六省、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开放型现代物流体系,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物流业迈向新台阶。利用运城三门峡十堰宜昌湖南石门铁路即将上马的有利条件,在荆州港和宜昌港建设专用煤码头,形成全国性的“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中转中心。同时,抓紧阳逻全国稻米交易中心建设。专栏3湖北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业基地武汉枢纽物流基地。包括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B型)、武汉临空经济区物流基地、后湖丹水池综合物流基地、阳逻港现代物流基地、沌口汽车物流基地、白沙洲农产品物流基地等。宜昌枢纽物流基地。包括宜昌三峡机场、“伍家岗猇亭”综合物流基地、三峡航运中转中心等。荆州枢纽物流基地。包括大宗农产品(粮、棉、油、蔬菜、水产品)产地交易中心和地区性工业品和生活用品物流配送基地。黄石枢纽物流基地。主要包括辐射鄂东、赣北的生产资料转运型物流基地。鄂黄枢纽综合物流基地。主要包括白浒山三江港区保税物流中心、鄂东农产品配送及加工型物流基地。咸宁枢纽特色农产品物流基地。以水产、蔬菜、苗木、建材等为主,覆盖鄂南,沟通湘北、赣西的区域物流中心。以长江三峡及三峡大坝、黄鹤楼、荆州古城、咸宁温泉为核心旅游品牌,通过统一形象设计、产品推介、节庆轮流主办等活动,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将湖北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国际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长江中游精品旅游廊道和湖北旅游活力驱动轴。围绕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结构,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武汉都市休闲度假旅游区、长江三峡生态文化旅游区、荆州和咸宁三国及楚文化体验旅游区等三大旅游板块和六条黄金旅游线路。在武汉、宜昌开发游轮经济,在大梁子湖地区发展高尔夫等休闲旅游,推动高端旅游,提升产业品质。办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武汉国际赛马节、咸宁国际温泉节等节庆活动。加强与上、下游地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和线路对接,共同打造长江黄金旅游线。专栏4湖北长江经济带黄金旅游线路长江经济带人文山水风光游:黄鹤楼东湖与省博归元寺洪湖石首天鹅洲万寿园荆州古城三峡大坝西陵峡神农溪;长江三峡风光游:葛洲坝长江三峡、西陵峡(巫峡、瞿塘峡)高峡平湖三峡大坝;休闲度假与生态观光游:荆州古城万寿园铁牛矶天鹅湖洪湖东湖;楚文化精粹游:省博物馆古琴台磨山楚城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荆州古城楚纪南城遗址熊家冢楚墓屈原故里;沿江三国遗址寻踪游:鄂州吴王古城东坡赤壁嘉鱼赤壁洪湖乌林监利华容道荆州古城猇亭古战场长坂坡(延伸);黄石生态文化游:东方世界生态游矿冶文化体验游。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和品牌战略,发展大文化产业,延伸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大力开展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突破性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发挥武汉现代科技文化资源优势,依托江通动画等动漫游戏产业园区,建设网络游戏、动漫制作、手机游戏等产业集群,打造国内教育软件、游戏软件开发和动漫制作、动漫主题公园、动漫会展的重要基地。整合壮大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影视制作产业集群等。重点支持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力推进“武汉中国文谷”创意中心和武昌首义文化产业园、三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打造湖北楚天明清古民居保护园、三峡文物保护中心等一批产业发展载体,支持黄梅戏、摆手舞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舞蹈和民间文化的发展。专栏5湖北长江经济带重点文化产业集群和园区重点文化产业集群:动漫游戏产业集群,创意设计产业集群,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影视制作产业集群,网络传媒产业集群、文化艺术产业集群,民间工艺产业集群、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休闲体育产业集群,文娱演艺产业集群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武汉中国文谷”创意中心、武昌首义文化产业园、江汉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光谷国际创意园、新加坡创意产业园、三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荆州关公文化园,湖北楚天明清古民居保护园等。四、大力发展沿江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水稻、水产、水禽、水果等为特色,努力构建沿江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产业带、优质畜牧水产养殖与加工产业带、特色林果生产与加工产业带。(一)大力发展种植业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产业带充分发挥沿江地区种植业优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