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毕业论文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毕业论文 论文目录论文目录 诚诚 信信 声声 明明 2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选题审批表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选题审批表 1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任务书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任务书 3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开题报告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开题报告 6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11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文献综述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文献综述 11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外文文献翻译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外文文献翻译 4 外文文献译文外文文献译文 14 外外文文文文献献原原文文 16 论文目录论文目录 19 摘要摘要 20 Abstract 22 1 引言引言 23 2 基本概念界定基本概念界定 25 2 1 生态环境 涵义的界定 25 2 2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6 2 3 各种理论的特点分析 29 3 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0 3 1 浙江省生态环境现状 30 3 1 1 浙江省自然资源现状 30 3 1 2 浙江省自然环境现状 30 3 1 3 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31 3 2 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4 3 2 1 浙江省经济综合实力 34 3 2 2 产业结构概况 36 3 2 3 基础设施 37 3 2 4 开放型经济 38 3 2 5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38 3 3 浙江在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方面的努力 39 4 浙江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浙江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40 4 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40 4 2EKC 有效性检验 平稳性和 Granger Causality 检验 41 4 3 回归结果与拟合曲线 43 2 4 3 1 浙江省工业废水排放 EKC 43 4 3 2 浙江省工业废气排放 EKC 44 4 3 3 浙江省二氧化硫排放 EKC 45 4 3 4 浙江省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 EKC 46 4 4 主要结论及说明 47 5 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48 5 1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9 5 1 1 指标体系准则层的构建 49 5 1 2 评价指标的筛选 49 5 2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判别标准 50 5 2 1 基于熵值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50 5 2 2 协调度模型及协调发展度模型 52 5 3 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54 5 3 1 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 54 5 3 2 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计算 58 5 4 浙江省主要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61 5 4 1 浙江省 13 个省辖市的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61 5 4 2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特色经济 64 6 结语结语 67 6 1 结论 67 6 2 展望 68 致致 谢谢 69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70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答辩记录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答辩记录 71 本科毕业论文与设计作品评定表本科毕业论文与设计作品评定表 72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成绩评定表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成绩评定表 73 3 摘要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 浙江省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使环境状况也 日益改善方面 任务艰巨 而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可以很好解决这类问题 因为 它是一种兼顾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 因此 研究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 发展问题对实现绿色浙江和建设生态省意义重大 全文分为六部分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 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简要地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 首先定义了生态环境与经 济协调发展基本概念 这是研究切入点 然后简要介绍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 究相关理论 这是本篇论文研究起点 是理论基础 也是支撑论文后半部分实证研究 理论依据 第三章主要是对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进行现状分析 客观实际地分 析了浙江省生态环境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以及浙江省为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已 经做出努力 第四部分主要对浙江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进行了库兹涅茨曲线实 证分析 利用库兹涅茨曲线假设对浙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做实证分析 通过 EKC 模型 对浙江省环境质量演变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实证刻画和数量 表征 力图全面把握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内在联系 第五部分主要是研究浙江 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 这是本文核心研究部分 利用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 发展的数学模型计算了两者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 分析浙江省在 1990 年到 2010 年发 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状况 同时对浙江省 13 个省辖市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 展状况也给出了评价结果 第六部分主要是浙江省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差异 研究 这是论文落脚点 分析了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水平区域差异主要原因 并结合这些原因 对实现浙江省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相关对策建议 本文对浙江省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差异研究是基于对浙江省 13 个省辖市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基础上得到的 相关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对推 动浙江省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关键词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协调度 协调发展度 综合评价 对策建 议 浙江省 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Zhejiang maintaining rapid economic growth while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also increasingly regard arduous task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can be a good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because it is a 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study Zhejiang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of coordin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green building an ecological province of Zhejiang significant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research status Chapter II briefly coordin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irst define the basic concep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study of the starting point Then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elated research coordinated economic theory which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thesis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empirical research also supports the latter part of the paper the theoretical basis Chapter three is on the ecological and socio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analyze the situation The actual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ocio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Zhejiang Province to coordin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efforts have been made fourth par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were Kuznets curve empirical analysis Use Kuznets curve assumption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empirical analysis done by EKC model Zhejiang province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quantity to characterize the evolution of the empir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rends and conduct trying to fully grasp Zhejiang Provin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trinsically linked fifth part is to study the level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core part of this study Us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mathematical model to calculate the economic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situ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coordination 1990 to 2010 development process while the 13 provincial c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ecology 5 environment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evaluation results are also given sixth part of Zhejiang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thesis foothold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main reason for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economic coordination Zhejiang Provinc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reasons the realization of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provides relevant suggestions In this paper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 is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level of Zhejiang Province 13 provincial citi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obtained correlation Caus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Zhejiang Province to promote th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 with reference Key Words Coordin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coordination degree countermeasures built Yee Zhejiang Province 6 1 引言引言 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定义可持续发展为一种满足当代需要而不影响下一代需求发 展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两点 一是经济发展 二是环境持续性 即经济发展对系统的影响不能超过 环境可承受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寻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课题 对 生态环境 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科学 客观地评价 能够发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 与经济发展之间协调状况 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以期为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 科学依据 浙江是中国省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最小的省份之一 杭州 宁波 绍兴 温州是浙江的四大经 济支柱 浙北的经济发展程度高于浙南 2012年 占浙江人口54 7 的浙北六市经济总量占浙江的 67 5 杭州和宁波是浙江的两个经济强市 经济实力长期位居中国前20位 杭州 宁波 舟山 绍兴 嘉兴 湖州按常住人口计算 下同 的人均生产总值处于中国前列或靠前位置 高于浙江省 平均水平 金华 台州的人均生产总值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但明显高于中国平均水平 丽水 衢州 是浙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级市 人均生产总值显著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而略高于中国平均水平 温州人均生产总值浙江省11位 略高于中国平均水平 总量居浙江省第三 根据环境经济学的观点 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性 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上 述背景和存在问题 在客观分析浙江省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试图通过一定的方 法来评价当前全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 并给出相关协调建议 7 2 基本概念界定基本概念界定 2 1 2 1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 涵义的界定涵义的界定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 对 生态环境 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近年来 生态环境 也是使用频 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汇 但目前并没有对其进行严格统一的定义 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学者通常是根据 自己的研究需要和研究目的进行定义 概念界定差异极大 传统的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生物有机体的 生态条件的总体 由许多生态因子综合而成 生态因子包括生物性因子 如植物 微生物 动物等 和非生物性因子 如水 大气 土壤等 在综合条件下表现出各自作用 显然 新形势下的 生态 环境 并不单单只包括生态因子 为了下文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本文觉得有必要对 生态环境 进行界定 1 资源与环境 资源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之分 本为所涉及的是自然资源的范畴 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 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 及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 如土地 矿藏 水利 生物 气候 海 洋等资源 这些资源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 可以为全社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同时推动人类社会 的不断发展 环境通常按其属性 可以分为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本文的环境主要涉及 的是自然环境 通俗地说 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 自然环境按环境要素 又 可分为大气环境 水环境 土壤环境 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 2 生态环境 资源与环境的统一 本文引用赵延宁的观点 认为生态环境是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两者的有机统一 包括自然资 源的有效利用和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两个状态 具有资源与环境的两重属性 相应地 生态环境问 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 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自然环境破坏 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主要包括两类活动 第一类是工农业生产过程中 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 第二类是自然资源的粗犷开发对生态造成的破环 表现为 水土流失 生物种消 大气质量恶化 森林破坏严重 全球气候变暖 因此本文将把资源和环境二 者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 生态环境 的后续研究中 2 11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质是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关系 实现 8 二者之间的共同发展 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 环境状况也日渐改善 对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 展内涵的认知 应立足于以下三个基本点 一是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指在生态环境所能承 受的经济增长能力的阈值之内的发展 而生态环境与经济的非协调发展是指超出这个能力阈值之外 的发展 二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一种兼顾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 是一种生态效 益与经济效益 双赢 的共同发展 协调发展可以在高水平上实现 也可以在低水平上实现 生态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追求的是高水平的协调发展 即 双赢式 协调发展 三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协 调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发展 经济的有效增长会一定程度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而生态环 境得到改善之后 将会提高该地区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经济增长能力的阈值 伴随着这个阈值的提高 又可以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提供发展空间 2 12 协调发展协调发展 与与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通常人们把 协调发展 与 可持续发展 两者等同起来使用 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分 但是当 我们进行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时 则有必要对这两个概念做出严格的界定 可持续发展 至今并 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1987 年 WECD 定义持续发展为一种满足当代需要而不影响下一代需求的发 展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两点 一是经济的发展 二是环境的持续性 即经济的发展对系统的影响不 能超过环境的可承受能力 这个定义因为其模糊性和跨学科性而被广泛接受 但它并不是一个严格 的学术概念 在进行经济学分析时常常面临着概念内涵的模糊性和实际测算的不确定性 所以在经 济研究中只能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目标模式 而不宜作为一种分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 研究范式 与可持续发展相比 协调发展是一种更深刻 更根本的发展策略和路径 也是人们研究环境经 济问题最常用的一种研究范式 当然 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要求 可以这样说 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可持续发展是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 从目前的浙江省 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实践来看 协调发展 比 可持续发展 更具现实意义 强调 协调发展 比较符合实际 也更有针对性 但同时本文并不否认可持续发展思想对生态环境与经 济的协调发展具有目标导向性和战略指导性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长远目标仍然 是实现社会 经济 人口 资源 环境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2 2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9 2 2 1 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的思想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当时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 21 提出了一种 宇宙飞船理论 该理论认为地球就像一个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飞行 飞行过程中需要不断消耗和 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 如果这些资源被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地球就会走向灭亡 依照 宇宙 飞船理论 人们慢慢衍生出循环经济的发展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部把循环经济定义 22 为一种在 人 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系统中 在资源从开始的投入 生产 消费 到最后的废弃过程中 把 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增长型经济转变为依赖资源自身循环利用的新型增长型经济 从定义中我们可 以发现循环经济其实质就是物质闭环流动的经济 它强调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是融清洁生产 废物综合利用 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为一体的经济形式 2 2 2 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在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 它所进行的研究可以为缓解这种矛 盾关系 为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为实现社会 经济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 统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 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 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 生态经济 系统的矛盾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 如何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是生态经济学 的中心课题 唐建荣在 生态经济学 一书中对生态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路径进行了详细的介 绍 并在核算生态经济的基础上为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周立华在研究生态 经济学内涵的时 提出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学科 其理论核心就是生态与经济协 调发展原理 张效莉在 人口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测度原理及应用 一书中 认为这 一原理的主要含义是指人类在从事物质生产 交换过程中 必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保持 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 也能做到生态环境资源的持续可用性 2 2 3 协同理论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 Synergetic theory 也被称为 协同学 和 协和学 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 开发的一门新学科 它是从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是系统科学理论的重要分支 协同理 论最早是由德国 Stuttgart 大学的教授 著名的物理学家哈肯 Hcmann Hakcn 所创立的 Hcmann Hakcn 认为 虽然不同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属性 但在整个环境中 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 相互合 作的关系 组成系统的各项要素不是简单的组件相加 而是要素间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有序 10 的来组成的 所以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的总和 孤立的要素也不会单独产生功能 无论 从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来看 协同 合作都是事物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 类似矛盾和斗争 它们都 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源动力 协同理论揭示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对社会生产事业意义重大 2 2 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如图 2 1 所示 其中横轴表示人均收入情况 纵轴表示生态环境状况 环 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的内容是 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时候 生态环境的状况会随着经济的增 长出现恶化的现象 而当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生态环境的状况却会伴随着经济 的进一步增长而得到不断改善 图 2 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KC 理论假说提出后 相关的实证研究层出不穷 实证结果也不尽相同 拟合曲线有倒 U 形 N 形 单调上升形和单调下降形 总体来说 不同环境污染物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态各异 近年 来 学术界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产生了很大的争议 认为用污染指标和人均收入的简单拟合来反映 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科学 尽管争议很多 但不乏一些学者认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的倒 U 型形态 他们认为对倒 U 形拐点的预测可以发现生态环境将逐步得到改善的契机 通过对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状况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将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 研究 2 3 各种理论的特点分析各种理论的特点分析 循环经济理论提出了一种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型方式 它主张资源的节约使用和自身循环利用 强调的是物质的闭环流动 反对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 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 11 供新的思路 生态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缓解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矛盾激化的方式 它主要 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协同理论提供了正确研 究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 它告诉我们要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发展 不能孤立的分析 组成系统的要素 即不能孤立的去研究生态系统或是经济系统 而要把二者看成一个整体 从整体 的角度去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提供了一种分析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数 量关系的实证方法 3 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 1 浙江省生态环境现状浙江省生态环境现状 3 1 1 浙江省自然资源现状浙江省自然资源现状 土地面积 浙江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 450 公里左右 陆域面积 10 18 万平方公里 为中 国的 1 06 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 浙江山地和丘陵占 70 4 平原和盆地占 23 2 河流 和湖泊占 6 4 耕地面积仅 208 17 万公顷 故有 七山一水二分田 之说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 斜 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 浙西丘陵 浙东丘陵 中部金衢盆地 浙南山地 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 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水资源 浙江境内有西湖 东钱湖等容积 100 万立方米以上湖泊 30 余个 海岸线 包括海岛 长 6400 余公里 自北向南有苕溪 京杭运河 浙江段 钱塘江 甬江 灵江 瓯江 飞云江和鳌 江等八大水系 钱塘江为第一大河 上述 8 条主要河流除苕溪 京杭运河外 其余均独流入海 矿产资源 浙江省矿产种类繁多 有铁 铜 铅 锌 金 钼 铝 锑 钨 锰等 以及明矾 石 萤石 叶蜡石 石灰石 煤 大理石 膨润土 砩石等 明矾石矿储量居中国第一 萤石矿储 量居中国第二 海洋资源 浙江海岸线总长 6400 余公里 居中国首位 有沿海岛屿 3000 余个 水深在 200 米 以内的大陆架面积达 23 万平方公里 浙江海域面积 26 万平方公里 面积大于 500 平方米的海岛有 3061 个 是中国岛屿最多的省份 其中面积 495 4 平方公里的舟山岛 舟山群岛主岛 为中国第 四大岛 海岸线总长 6486 24 公里 居中国首位 其中大陆海岸线 2200 公里 居中国第 5 位 岸 长水深 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 290 4 公里 占中国的 1 3 以上 10 万吨级以上泊位的 深水岸线 105 8 公里 东海大陆架盆地有着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 植物资源 浙江林地面积 667 97 万公顷 其中森林面积 584 42 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为 60 5 活立木总蓄积 1 94 亿立方米 森林面积中 乔木林面积 420 18 万公顷 竹林面积 78 29 万公顷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 85 95 万公顷 12 3 1 2 浙江省自然环境现状浙江省自然环境现状 水环境 全省废水排放总量 59 18 亿吨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 24 96 亿吨 占废水排放总量 42 18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 34 20 亿吨 占废水排放总量 57 79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 COD 排放总量为 124 62 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中 COD 排放量为 23 93 万吨 占 COD 排放总量的 19 2 生活污水中 COD 排放量为 60 23 万吨 占 COD 排放总量的 48 3 农业源 COD 排放量 39 93 万吨 占 32 0 氨氮排放总量为 15 72 万吨 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 1 67 万吨 占氨氮排放总 量 10 6 生活氨氮排放量 9 99 万吨 占氨氮排放总量 63 5 农业源氨氮排放量 3 99 万吨 占氨氮排放总量 25 4 与 2010 年相比 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3 4 万吨 氨氮排放总 量减少 0 4 万吨 空气环境 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 105 38 万吨 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102 56 万吨 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97 33 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 2 79 万吨 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2 65 烟 粉 尘排放总量 49 14 万吨 其中工业烟 粉 尘排放量 45 29 万吨 占烟 粉 尘排放总量 92 2 生活烟 粉 尘排放量 0 95 万吨 占烟 粉 尘排放总量 1 9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153 58 万吨 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 119 58 万吨 占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77 86 生活氮氧化 物排放量 0 61 万吨 占氮氧化物排放总量 0 40 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 33 35 万吨 占氮氧 化物排放总量 21 71 工业固体废物 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 10398 9 万吨 综合利用量 9894 4 万吨 处置 量 361 2 万吨 贮存量 224 6 万吨 排放量 0 吨 综合利用率达 95 15 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 为 196 3 万吨 综合利用量 89 8 万吨 处置量 104 4 万吨 贮存量 1 2 万吨 危险废物实现 零排放 3 1 3 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尽管多年来浙江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由于产业结构和布局仍不 尽合理 污染防治水平仍然较低 环境监管制度尚不完善等原因 环境形势总体上是局部有所改善 总体尚未遏制 形势依然严峻 压力继续加大 1 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较大 2000 年以来 工业 三废 的排放量在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 如图 3 1 所示 其中 工业废水在 2005 年达到最高峰 29 6 亿吨 在经过小幅下降之后 2010 年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开始 出现增长的趋势 大部分年份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都超过 25 亿吨 从工业废气排放量的趋势图 3 2 可以看出 2000 年以来全省工业废气排放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增长 未来还有进一步增长的 趋势 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趋势图 3 3 可以看出 2000 年到 2006 年 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 13 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2007 年到 2010 年出现缓慢增长的趋势 从二氧化硫排放趋势图 3 4 可以 看出 2000 年到 2005 年 二氧化硫排放量虽有小范围的降低但总体呈上升的趋势 2006 年以后 二氧化硫排放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总体来说 工业 三废 污染依旧严重 污染物产生量还将 继续增加 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压力 图 3 1 工业废水排放量 图 3 2 工业废气排放量 14 图 3 3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图 3 4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从图 3 1 图 3 2 图 3 3 图 3 4 可以看出 浙江省的工业污染依然严重 除工业二 氧化硫排放量在总体上有下降的趋势外 其余指标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工业废水的排放总量波动 比较明显 2 水资源依然严重短缺 浙江省水资源总量 383 5 亿立方米 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 1 2 位居全国 23 位 人均水 资源量 489 2 立方米 人 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 2310 4 立方米 人的 1 4 居全国第 24 位 水资 源的严重不足 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随着 2006 年太湖蓝藻的大范围爆发 浙 江省开始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 止到目前 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功效 但是污染状 况还依然存在 水环境的功能丧失 河流的富营养化等现象依然严重 周边水生生物的养植业也因 此受到很大影响 15 3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根据统计资料 27 2010 年浙江省累计共发生 25 起地质灾害 共造成 3126 万元的直接经 济损失 农作物累计受灾面积达到 648 4 千公顷 造成 54 5 亿元直接经济损失 其中旱灾受灾 面积为 70 4 千公顷 洪涝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受灾面积 527 8 千公顷 风雹灾害受灾面积 20 千公顷 低温冷冻和雪灾受灾面积 30 2 千公顷 农作物受灾累计 造成绝收 13 8 千公顷 其中旱灾绝收面积 3 6 千公顷 洪涝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绝收面积 10 千公顷 风雹灾害造成绝收面积 0 2 千公顷 表 3 1 浙江省自然灾害情况单位 千公顷 数据来源 2011 年浙江省统计年鉴 由表 3 1 可知 浙江省的自然灾害依然严重 从时间序列上看 自然灾害的受害面积在 2000 年达到 3411 68 千公顷 在经过一定程度的控制后 在 2009 年开始出现增长趋势 4 自然植被覆盖率低 森林植被覆盖率低 目前浙江省的林地面积为 128 64 万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2 5 森林面积为 107 51 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 为 10 48 对比全国 20 36 的森 林覆盖率而言 浙江省的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面积由 1996 年的 506 17 万公顷减少到 468 81 万公顷 自然植被的不断恶化 造成水土流失的情况也愈来愈严重 表 3 2 森林资源概况单位 万公顷 数据来源 2011 年中国统计年鉴 16 3 2 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 2 1 浙江省经济综合实力浙江省经济综合实力 GDP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8604 3 亿元 同比增长 11 其中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3064 8 亿元 同比增长 4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25023 8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 7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20515 7 亿元 同比增长 11 1 人均 GDP 2011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61649 元 比上年增加 8809 元 财政收入 2011 年实现财政总收入 14129 6 亿元 与上年同比增长 20 4 其中地方一般预 算收入 5147 9 亿元 比上年增长 26 2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全年实现总额 15842 1 亿元 与上年同比增长 17 5 消费成为经 济增长的最大拉动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实现总额 26299 4 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21 5 进出口总额 2011 年实现进出口总额 5397 6 亿美元 同比增长 15 9 其中 出口总额达 3126 2 亿美元 同比增长 15 6 进口总额达 2271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 16 3 全年累计实现 外贸顺差总额达 854 9 亿美元 同比增长 13 8 1991 年至 2011 年间 除 1991 年的 GDP 增 长率为 8 全省 GDP 连续 20 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速度 人均 GDP 由 1991 年的 2353 元增加 到 2011 年的 61649 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 GDP 的增长趋势如图 3 5 图 3 6 和图 3 7 所示 图 3 5 浙江省 GDP 增长趋势 17 图 3 6 浙江省人均 GDP 增长趋势 图 3 7 GDP 实际增长率趋势图 3 2 2 产业结构概况产业结构概况 1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比重提升 2011 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 为 33 9 66 1 全年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32145 4 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0 9 其中 私营个体经济占比 41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0 8 2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2011 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新能源 新材料 生物技术和新 医药 节能环保 软件和服务外包 物联网等 6 大新兴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 26090 3 亿元 与 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26 4 高新技术产业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38377 8 亿元 与去年同 期相比增长了 26 4 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 35 3 比上年提高 2 3 个百分点 服务业全 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 20686 6 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11 占 GDP 的 42 6 比上年同比 18 提高 1 3 科技研发投入比重稳步提升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 RJ 1 2 M 2 计算各指标的熵值设 JE 为第 J 个指标的熵值 根据熵值的计算公式 43 则 JE 为 5 4 33 其中 表示第 i 年份第 j 个指标的隶属度比重 3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定义第 j 个指标的熵权为 jw 根据熵权的计算公式 43 则 jw 为 5 5 4 熵值法赋权的特点是在所评价的样本中 同一指标之间的数值差别越大 则权重越大 基于熵值法的综合评价模型设 ir 为第 i 个年份的综合评价得分 根据模糊隶属度打分计算公式 用 上述所求得的指标权重线性加权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 43 则综合评价函数为 5 6 5 2 2 协调度模型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协调度模型及协调发展度模型 1 协调度模型 协调度是刻画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程度的定量指标 它体现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可以用来定量描述系统协调状况的好坏程度 44 依照协调 度的概念 协调度可以度量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 可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本文通过变异系数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的计算模型 进行推导 变异系数也称离散系数 是度量两组数据之间变异程度或离散程度的定量指标 要使生 态环境与经济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 就必须使得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 F EC 与 F EV 的变异系数 C 的取值越小越好 变异系数的公式为 5 7 其中 5 8 5 9 将其代入变异系数公式 转换得到 34 5 10 可以看出 使 C 取值越来越小的必要条件是 取值越大越好 为使计算出来的协调度取值能有一定的区分度 对 C 的计算公式取 K 次幂 这样 可得生态环 境 经济系统的协调度计算公式 44 为 5 11 2 协调发展度模型 协调度仅反映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程度 却难以反映出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整体发展 水平 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形 两个协调度取值相同的年份 一个年份是高水平的协调关系 另一个 却是低水平的协调关系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高低 本文引入计 算协调发展水平值的数学模型 5 12 其中 D 为协调发展度 生态环境 经济 系统的综合评价 指数 为权数 为经济子系统综合水平值在 生态环境 经济 系统中的权重 为生态环境综合水 平值在 生态环境 经济 系统中的权重 考虑到生态环境状况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等重要 因 而权重一样 协调发展度不仅表征了生态环境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协调状况 而且也体现了二者 的整体发展水平 因而协调发展度更能反映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状态 协调发展度的分类标准如表 5 3 所示 3 总体协调发展状态的趋势指数 为了反映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总体协调发展状态的动态趋势 引入系 统总体协调发展状态趋势指数 35 5 13 其中 tD 为时刻 t 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 为时刻 T 到 t 1 年生态 环境与经济系统的总体协调发展均值水平 当 t 1 时 说明 T 到 t 1 年这段时间生态环境与经 济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增长趋势 当 t 1 时 说明 T 到 t 1 年这段时间生态环境与经济的总 体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平稳趋势 当 t 1 时 说明 T 到 t 1 年这段时间生态环境与经济的总体协调 发展水平处于衰减趋势 表 5 3 协调发展度分类表 5 3 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5 3 1 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 1 搜集指标数据 查阅历年 浙江省统计年鉴 和 环境状况公报 等资料 搜集到的指标数据值如表 5 4 和 表 5 5 所示 表 5 4 浙江省生态环境系统指标数据值 36 表 5 5 浙江省经济系统指标数据值 37 2 确定指标权重 参照熵值法的计算公式 5 1 到公式 5 5 给各指标赋权 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各指标的赋权结 果如表 5 6 所示 表 5 6 浙江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的指标权重 3 计算综合发展水平值 利用公式 5 6 计算浙江省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 计算结果如表 5 7 所 示 表 5 7 浙江省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 38 图 5 1 浙江省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走势图 由表 5 7 和图 5 1 中可知 浙江省经济系统的综合实力处于连年上升的状态 从 1991 年起连年增长 且增长幅度越来越大 浙江省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情况可分为三个阶 段 1991 1995 年处于较快增长阶段 1996 2000 年处于平稳增长阶段 2001 2010 年又处于快速 增长阶段 总体来说 浙江省生态环境综合状况是逐年好转的 从生态环境 经济系统整体来看 39 1991 年到 2010 年浙江省生态环境 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处于上升的趋势 5 3 2 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计算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计算 1 计算协调度 根据表 5 7 中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 按照协调度的计算公式 5 11 可得浙江省 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度 按照表 5 2 划分协调度等级 结果如表 5 8 所示 表 5 8 浙江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 图 5 2 浙江省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度图 由表 5 8 和图 5 2 可知 2010 年浙江省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程度最好 协调度 40 值接近于 1 被划分为优质协调 而且近三年以来浙江省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状况都很好 均处 于优质协调类 1991 年的协调状况最差 是极度失调类 1992 1996 年 浙江省生态环境与经济 之间的协调度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 由初级协调类发展到中度失调类 而 1997 年 2010 年协调度 处于缓慢增长的趋势 由濒临失调逐步过渡到优质协调类 说明浙江省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与经济 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2 计算协调发展度 根据协调发展度的计算公式 5 12 计算浙江省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 并按照表 5 3 划分协调发展度等级 结果如表 5 9 所示 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办公室装修合同书样本6篇
- 行业云平台架构-洞察及研究
- 停车场道闸施工合同4篇
- 臭氧与紫外线辐射-洞察及研究
- 部队卡车的维护与保养
- 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星系活动星系核-洞察及研究
- 部门车间级安全培训课件
- 医药退货管理创新-洞察及研究
- 达州市安全培训公司课件
- 小学体育知识
- 2025-2030全球卫星星座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成人失禁相关性皮炎的预防与护理课件
- 运输公司交通安全培训课件
- 2024年《数字摄影技术》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MOOC】质量管理-南京邮电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医疗纠纷讲座
- 一氧化碳安全培训
- 2025年中考语文备考之名著复习:《艾青诗选》题集组(答案)
- 七年级英语阅读理解55篇(含答案)
- 医学教材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