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62略论汉语新词语2003级 罗立改革开放20多年来, 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特别是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观念, 现代汉语词汇当然也在这种变化里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罗常培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 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而语言中受民族文化心理影响最直接, 与文化联系最密切的, 就是词语。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科学的发展, 生产力的提高, 社会的变革, 文明的进步, 人际关系的调整, 时代脉搏的跳动, 都可以在语言的词汇中得到反映。社会的演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诸如衣食住行的变化,生活价值观的改变,政府政策的变化等等,而所有这些变化都会毫无例外地反映在语言中。语言会客观地把这些变迁的轨迹记录下来。社会越是突飞猛进, 新词语的产生越是又快又多。例如自从“计算机”普及后,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计算机”相关的事物不断涌现。往后若要研究这十几年的社会变迁,“计算机事物”的相关用语必然是最明显的标志。由此可见,语言就像是考古文化层一样,每一层次都具有该时段的特征。因此,语言学界常常统计并研究社会各领域的新用语,就是借助这些新词语,可以对社会文化作进一步的探究。第一章 新词语及其来源方式一、新词语概念和判定标准(一)新词语的概念尽管新词语研究已经步步深入,但怎样给新词语下定义仍然是一个摆在众多语言学者面前的难题。狭义的新词语就是指新创造出来的词语。广义的新词语是指新创造的词语或从其他语言中、从方言中、古语词和行业语中借用过来的词语,也包括那些产生了新语义,新用法的固有词语。当然这里的“新”与“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新”是有一定的时限性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不断发展,语言系统不断变化,词汇系统也不可避免的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曾经的新词语可以进入基本词汇或者消亡不用,这样便变成了旧词语;而一些消亡不用的旧词语也会被重新启用,并被赋予新义而进入新词语的行列。(二)新词语的判定标准这样就涉及到新词语的界定问题,如何来界定新词语,那些词语才可以算是新词语,判定新词语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语言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综合起来大多数学者认为新时期新词语应该具备以下5个特征:1、时限性原则。本文所说的新时期的新词语就是指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词语,因为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的变革,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导致大量的新词语的出现。2、必要性原则。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必须要有实际表达的需要,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不需要的词语或者说不被大多数人需要的词语不能进入共同语的新词语行列。新词语是为反映新事物、新概念而形成的,如果词汇系统中没有恰切表达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固有词语,就要创造和吸收新词语以适应社会需要。如果已有的汉语旧词语完全可以表达清楚相应的意思,新词语还不如旧词语贴切,那么这个所谓的“新词语”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就不能算做新词语了。新词语与旧词语之间有无区别特征是检验新词语有无必要存在下去的重要因素。3、明确性原则。新词语表达的意义必须明确、易懂,使其能够被大多数人了解、接受,这样新词语才能得以广泛传播,在汉语中扎根。如果有些新出现的词语在表意上含混不清,古怪离奇,就难以避免地被冠以生造词之名而被汉语词汇系统淘汰。二、新词语的来源方式新时期新词语的来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新造词语新造词语是指使用汉语中已有的语素或词构成的新词或新的固定语。“语言的使用者为了确切的表达某种新的思想,而在他所使用的语言的词语库中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时,便在文语(书面语)或口头语中导入一种新的说法,这种新的说法就是新词语。”(世界语的语言本质论)这虽然是给新词语下的一个狭义的定义,但是也指出了新词语出现的原因之一,那就是新事物的出现促使人们创造新词语来表述他们。 (二)旧词产生新义旧词消失,新词出现,这是词汇发展的总趋势。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一些词的旧有义项的消失和新的义项的产生。许多旧词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具备了新的内涵,以旧面貌来表达新的意义。由于人们交际的需要,汉语中的一些原有的词语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产生了新的意义和用法,有些甚至改变了词性,这种用途产生的新词语,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人们为表达新事物、新概念和新现象,不再重新创造一个全新的词汇,而是有效的利用汉语中原有的语言材料,或赋予其新的含义,增加新的义项,或改变其感情色彩,语用色彩,同样也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三)缩略新词语由短语、词组缩略而来的新词语叫做缩略语或缩略词。缩略语的大量产生是现代汉语的一大发展趋势。以商务印书馆2003年编撰的新华新词语词典(周洪波主编)为例,其中共收录缩略新词语528个,占收录新词语总数2168的24%,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新词语缩略或简化的趋势,而且这也是符合汉语词汇的经济和美学原则的,同时也是现代社会要求语言经济省力,要求高效率的反映。这些缩略词结构固定、含义明确,由于出现和使用的频率高而逐渐成为新词。(四)方言词新词语语言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的词语对共同语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渗透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在普通话中有时会找不到现成的、合适的词语来表达,借用一些汉语地区已有的词语成为汉语新词语产生的一个捷径。普通话不断地从一些经济、文化、科技相对发达的方言中吸取有价值的成分来丰富自己。 1、来源于港台地区的方言词。港台地区因为其较为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以及与世界联系的相对密切,从而使港台词语中的一些表述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被直接借用过来,在汉语普通话中继续充当表述新事物、新概念的作用。2、来源于其他方言区。产生新词语的大陆方言区,多数是属于经济、文化处于相对强势的地区,一是北京地区,二是广东地区,三是上海地区,这些地区或者是政治文化中心,或者是经济发达地区,对新事物新概念反应最敏感,所以一些新词新语新用法在这些地区产生然后波及到中国的其他地区就不足为怪了。来自北京方言区的新词语有:倒爷、大腕、火、盖、的哥、打的、猫腻、帅呆;来自粤方言中的:打工、靓、买单、包二奶、生猛;上海话中的:宰、捣浆糊等。(五)外来词新词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行,汉民族与外民族语言文化的频繁交流,人们旧有的一些语言观念和文化心态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对外来文化、外来词语的接收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了明显的增强。正是这些无形和有形的变化,导致了新时期外来词的频繁引进和借用。不仅数量大、范围广,而且引进的方式也多样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 多年,可以称之为汉语发展史上的第四次大规模外来词借入时期。外来词的借入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有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类,也有生活娱乐、饮食穿着、艺术体育类,呈现词汇的多方位渗透、多层次引进的态势。借用语言首选为英语,如:基因、厄尔尼诺、克隆,托福等。此外,也有一部分来自日语,如:屋、量贩、料理、卡拉OK等。这些外来词通常以下几种形式出现:1、音译外来词。这类外来词最多,有纯粹表音和音义兼译两种形式。纯粹表音的外来词如:麦当劳、克隆、托福、席梦思、迪斯科、摩托罗拉、雅思、尤里卡、万宝路、欧佩克、丁克等。音义兼译的音译词,可以使人们在音译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而去感受或理解语符指称的对象,如:黑客(Hacker) 、奔驰(Benz) 、伟哥(viagra) 、乐百氏(Robust) 、可口可乐(Coca - cola) 、百事可乐(Pepsi - Cola)、敌杀死(Desi)等。 2、意译外来词。这类词是完全根据外文的意义而采用汉语语素重新组装,使其尽可能的中国化。如:热狗(hot dog):一种面包夹红肠或芥末酱的食品。代沟(generation gap):指两代人之间特别是年轻人和父母等老一辈之间在许多方面的差异。类似的词还有超市(Supermarket)、背景音乐(Background Music)、强人(Strong Man)等。 3、半音半义的外来词。即构成外来词的两部分中一部分是音译语素,而另一部分是表义语素。如:“桑那浴”,“桑那”由“Sauna”音译而来,“浴”是表义语素。这类词还有保龄球、爵士乐、爱滋病等。 4、字母外来词。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以及国内大众英语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英语词汇尤其是英语缩略语堂而皇之地直接进入了汉语词汇系统,从而形成了新时期汉语新词语中极具特色的字母外来词。(六)科技方面新词语随着科学技术及相关知识的普及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许多科技方面的专业词汇逐渐转变成普通词汇,特别是有关信息、科技、网络、环保、医药、体育、教育等领域的新词语已为大众所日常使用,如:数字化、信息产业、互联网、电子邮件、硅谷、纳米技术、转基因、厄尔尼诺现象、核糖核酸、素质教育等。第二章 新词语的特点及与不同时期新词语的比较一、新词语的特点(一)结构上以复合为主,但派生而来的词也较多复合法是指由不同的不定位语素相互融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这类合成词是现代汉语中最主要、最能产的构词方式。新词语的构成也不例外,也是以汉语原有的构词规律为依据的,复合式是其主要构成形式。 (二)音节上以双音节为主,但三音节、四音节等多音节词逐渐增多现代汉语词典(2002 年增补本)共收新词新义1205 条, 其中双音节词832 条, 占总数的69. 1 % , 三音节词共158 条, 占13. 1 % , 四音节词共162 条占13. 4 % ,五音节及其以上新词语共53 条占4. 4 % 。双音节和多音节新词语所占比例是69.1%:30.9%。新华新词语词典共收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出现的新词语2168 条,其中单音节词语12 条, 占总数的0. 6 % , 双音节词语1204 条, 占55. 5 % , 三音节词语324 条, 占14. 9 % , 四音节词语447 条, 占20. 6 % , 五音节及其以上词语共179 条, 占8. 3 % , 其他无法归类的共3 条, 约占0. 1 %。新华新词语词典中的词语的音节构成中,双音节和多音节新词语所占比例是55. 5 %:44. 4 % 。通过上面两部公认的权威的词典,其中收录的汉语新词语来看,虽然双音节仍然略占优势,但这种优势已经不太明显。 (三)来源上方言词和外来词逐渐增多当两种不同语言接触时,词语的相互借用是经常发生的。汉语发展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外来词语借入:两汉时西域各国的事物类词语;汉末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佛教词语;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哲学类词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 多年,可以称之为汉语发展史上的第四次大规模外来词借入时期。当代汉语外来词的借入具有数量多、涉及面广的特点。有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类,也有生活娱乐、饮食穿着、艺术体育类,呈现词汇的多方位渗透、多层次引进的态势。引进的语言多为英语。如:基因、厄尔尼诺、B 超、克隆、托福、欧佩克、WTO ,桑拿浴、麦当劳、肯德基、迷你裙、比基尼等。当代外来词中,也有一部分来自日语。如:料理 、屋 、量贩 、写真 、卡拉OK等。(四)时间上从新词的出现到广为人们所接受和使用的时间大大缩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缤纷复杂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不断涌现,而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趋新心理也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新词语在能比较短的时间内被人们所了解、接受、并使用。同时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如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也为新词语的使用和扩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毫不夸张的说现代化的传媒能使新词语在一夜之间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接受,并使用,这在多少年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极大的方便了新词语的传播和使用。 (五)术语词增多并趋于普通化“世界各学科、行业每年新增加的术语行话大约十万多个,仅化学术语每个月就增加三百多个。可见,每年产生的新词语的大多数,是术语。”(语言建设1997.6)术语可以分为:第一,不能进入汉语共同语的专业术语,这占多数;第二,有可能进入而目前尚未进入的中间层术语;第三,已经进入共同词语的,并被人们所熟知和使用术语。后两者占少数。大致说来,新词语中的术语新词数量越来越大,新时期的新词语中明显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六)新词语中出现了词群现象所谓词群是指由某一相同的语素(词)与其他语素(词)构成的一群合成词或者短语。他们往往以新事物和新现象的出现为契机,以语言系统的类比规则为方式,产生出一批结构方式相同,构词语素部分相同,词的意义接近或者相关的一群词。如: 商业行为、涉外行为、政府行为、个人行为、短期行为、炒作行为;风险意识、市场意识、超前意识、自我意识、群体意识、精品意识;广告效应、名牌效应、名人效应、轰动效应、负面效应、辐射效应;休闲服、休闲鞋、休闲杂志、休闲食品、休闲旅游。词群具有三个特点:同一词群中的词或词组均有一个语素表示共同意义,形成这个词群的外部特征。如行为、意识、效应、休闲、星、的等。共同语素之外的语素是表示词的区别性特征。一个词群中典型的词是按同一构词方式构成的。如:第一组词是按偏正式构成的,两个语素之间是修饰、限制的关系。但这种词群现象与派生式构词是不同的,不同在于:词群中表示共同意义的那一个语素语义没有虚化,既不是前缀、后缀,也不是类前缀或类后缀,属复合式词语。这种方式确确实实也创造了大量的新词,表现出汉语构词的灵活性和形象性。(七)新词语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新时期新词语的一个重要的界定标准就是时限性,而这个时限又是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为界限,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词语才被叫做新时期的新词语。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文化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与世界联系也日益密切,在这种形势下,新词语大量产生,灵活、准确的表达涌现出的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概念,展现出这个特殊时期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信息、计算机等方面的新词语“数字化、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邮件”展现出这一时期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与人们生活联系的日益密切。二、新时期的新词语与汉语史上的汉唐时期、五四时期、解放初期新词语的比较在汉语史上,除了新时期的新词语外,还出现过三次大的新词语高峰,分别是:汉唐时期、五四时期以及新中国的解放初期。那么,对比这几次新词语,它们之间又有哪些不同呢? (一)前三次新词语不论内容上、范围上还是数量上都有限,而新时期的新词语则十分丰富汉唐时期的新词语多反映外国传入的新事物、佛教及其相关内容等,如反映外来事物的有葡萄、苜蓿、狮子、石榴等,反映佛教内容的有世界、轮回、菩萨;五四时期的新词语多反映西方新科学、新文化、新思想等内容,如大家所了解的“民主、科学”就是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解放初期的新词语多反映解放初期国内政治、经济等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内容,反映当时国内政治生活的如三反、五反、反右倾、反右、大字报等等,反映经济方面的大跃进、人民公社等等。因而这三个时期的新词语在内容上、范围上以及数量上都是有限的。而新时期的新词语在内容上呈现丰富多彩的特点,涉及到政治经济、生活娱乐、饮食穿着、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在范围上呈现词汇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而且在数量上也是十分巨大的,每年出现的新词语就有上千个,所以新时期的新词语不论内容上、范围上还是数量上都是十分丰富的。 (二)汉唐时期、五四时期新词语多以外来词为主,解放初期新词语多以新造词为主;而新时期的新词语来源十分广泛汉唐时期的新词语主要是指外来词,这一时期在文化领域正是儒家文化确立统治地位,并进一步巩固的时期,统治阶级认识到文化的作用,逐步加强文化上的控制,所以在语言方面并没有大的创新。但是也正是处在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联系增多,伴随对外联系,国外的一些新事物,诸如葡萄、苜蓿等,以及佛教等相关事物传入中国,这些新事物在汉语中并没有相对应的词汇,于是人们创造或者借用外来的词语来表达这些新事物。五四时期,经历辛亥革命,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冲击,大量的西方新科学、新文化、新思潮涌入中国,伴随而来的是新词语的大量出现,特别是大量的外来词的传入,使得这一时期的新词语以外来词为主。解放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三反、五反、人民公社、大跃进”等新造词语体现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同时这一时期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很少,所以这一时期新词语主要以新造词语为主。而新时期的新词语在来源上则十分广泛,不仅大量创造新词语,缩略语,而且还大量借用外来词和方言词,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 (三)前三次新词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够密切,而新时期的新词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日益密切汉唐时期的新词语多反映外来新事物和佛教事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新词语的机会很少,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使用。五四时期的新词语多是反映西方新科学、新思想、新文化等内容,这些新词语只是被当时的有文化的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所使用,而寻常百姓对这些新词语的理解有限,况且这些新词语也大都不是反映日常生活内容的,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可能也很小,因而与人们的生活联系不大。而解放初期的新词语,大多都是那个时期的政治活动,经济建设等方面内容的体现,虽然说许多词语经常被人们所使用,但是依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够密切。而新时期的新词语,不仅涉及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也涉及到生活娱乐、饮食穿着、艺术体育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第三章 影响新词语的因素一、社会环境对新词语的影响 (一)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在客观上促进了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是大批新词语产生的根本原因, 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 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同时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冲击着僵化的体制和僵化的思想观念。观念的转变必然引起词的巨大变化, 市场的冲击使许多商业词汇脱去原来的贬义色彩, 重登大雅之堂。积极的吸收与利用, 使大批外来词和广东方言向普通话涌进,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一系列新生词语的产生。其次, 社会的发展, 多维的、全方位的、立体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也是新词产生的重要理据。人们已改变了传统直线型思维, 采取立体、多维的思维方式。全新的观念, 全新的思维, 使人们审时度势, 认识更为深刻, 眼光更为深远。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挑战, 人们采取积极迎合的态度, 全新的东西在人们意识中得到生根, 使新词语也应运而生。再次, 改革开放及社会的发展造就了人们开放的心态, 人们对词汇的要求更高了, 极力追求符合自身层次的汉语词汇, 追求词语色彩的多样性, 追求词语的精密化和丰富性, 因而旧词产生新义, 并创造出更多的词语。 (二)现代化的传媒手段也为新词语的使用和扩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体对新词的传播与扩展功不可没。在没有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媒体之前,一个汉语新词要想在中国这么广阔的土地上传播,被人们所了解和使用,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是在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现代化传媒手段的帮助下,新词语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被使用成为可能,正是借助它们众多的新词语传遍大江南北,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并被广泛使用,从而进入汉语普通话行列。(三)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趋新心理,使新词语能短时间为广大人们所接受并使人们对新事物、新观念、新概念的产生都有一个从接触到认识到了解,再到接受并使用的过程,语言的发展也是遵循着这一规律的。一个新词语的出现,不论是新造的还是外来的都会经历这一过程。但是,由于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已经发生巨大的变革,人们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能力大大增强,普遍具有一种趋新心理,易于接受新事物,使得新词语能短时间为广大人们所接受并使用。二、历史文化因素对新词语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为新词语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文化是语言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土壤,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总是以某一种文化为依托,正因为有了文化这个供语言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语言才得以显现出本色,展现出丰富多彩和灵活多样的特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汉语的发展提供的强大的动力和源泉,也正因为有了中国文化这个雄厚的根基,汉语才成为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有生命力的语言之一。词汇是语言的构成部分之一,中国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在文化的影响下,词汇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创新和淘汰,发展和创新的结果就是新词语的大量产生。 (二)中国文化历来有借鉴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传统,这一传统也深深影响到汉语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和发展,语言总是伴随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文化除了自身的不断发展外,还经常借鉴和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己所用,以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在古代时中国文化曾借鉴和学习过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近现代中国曾借鉴和学习过西方文化、苏俄文化,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一传统深深影响到汉语,汉语也积极向英语、日语、俄语等语言学习,借用这些词语中已有的词汇,来代表所要表达的事物,外来词的大量涌现就是这一学习和借用的结果。借用的外来词多为英语,毕竟英语是世界第一通用语言,也有一部分来自日语,因为日本与世界联系密切,同时与中国地理上比较接近。三、汉语语言自身对新词语的影响(一)汉语自身的创造能力突现,创造出大量的新词语社会在进步,文化在发展,语言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伴随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面对新事物、新观念、新概念的出现,汉语自身在没有相应的词汇来表述这些的时候,就会运用语言规律、语法规则及其他规范性原则创造出新词语来表达所要陈述的事物、观念、概念。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促使汉语自身不断进行变化和发展,淘汰旧词语,创造新词语。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自身的创造力突现,大量的新词语便应运而生。(二)汉语自身对外来词、方言词的吸收、融合、利用的能力大大增强在自身创造力突现,创造出大量的新词语的同时,汉语自身对外来词语、民族共同语中的方言词的吸收、融合、利用的能力也大大增强。面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与世界联系的越来越密切,大量的新事物、新观念、新概念的涌现和冲击,汉语固然可以依靠自身的变化发展来创造新词汇,淘汰不合时代旧词汇,但是由于新事物、新观念、新概念数量过大,汉语自身的创造能力也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吸收、借用外来词、方言词来表述所要表达的事物,就成为一种明智的、快捷的、有效的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吸收、借用,渐渐的汉语对外来词、方言词的吸收、融合、利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产生了更多的新词语。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处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涌现了一批批构词新颖灵活的新词语。正是这些新词语,不但极大的促进、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且展现出新时期新词语独有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脉搏,折射出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值得我们不断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现代汉语同义词研究述评王惠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sg/email 来源:汉语桥网站一,概说 汉语同义词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学者为了理解古籍中词义的异同就进行过同义词分析.这就是以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词典尔雅为代表的,以,也形式对词义共同内容所做的概括.其中有的确实是同义词,有的则只是概括了被解释的几个词的共同意义内容或上位词.到了清代,同义词辨析更加细致,而且形成了初步的理论,如段玉裁的浑言,析言理论. 现代汉语的同义词现象,20世纪40年代以后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张世禄(1947)提出了同义异词概念,并把它定义为:同样的意义而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也有类似的描述.但总的来说,当时的同义词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学角度进行的. 真正词汇学意义上的同义词研究是在建国以后才展开的.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和学术的发展,现代汉语词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了指导汉语教学,促进汉语规范化和语言应用的需要,同义词在中国的词汇学界一直是研究热点,学者们对现代汉语同义词的性质,判断标准,分类,同义词与词性的关系等4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很大成绩.理论的说明逐渐由粗转精,积累了不少辨析材料.80年代,编出了几部有一定影响的同义词词典.但由于较多考虑了指导语言应用的需要,确定同义词的标准较宽松,不仅不同的同义词词典确定的同义词群有较多差异,而且辨析方法,理论说明方面仍存在种种分歧,不尽完善. 90年代以后,随着同义词研究的逐步深入,出现了在词汇,词义系统中分析分析同义词的研究.但是自觉地,明确地在词汇系统中,从组合,聚合关系两个角度来分析同义词现象,仍处于进一步的探讨之中. 二,5060年代的同义词研究 50年代下半叶,随着现代汉语词汇学的建立和发展,对同义词的研究也开始热烈起来,学多学者都积极参加了进来,展开了一系列很有意义的讨论.这个时期的同义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一)同义词性质 同义词的同指什么 这是同义词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4种提法: 1,义同义近说 张世禄,语言变化与同义异词的现象,学识2卷1期,1947 2伯绰的同义词例解(语文学习,1951年第2期)最早明确提出了:在意义上相近的词叫同义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很多,如高名凯(1955)同义词就是意义相近的词,张世禄(1956)只要意义相近,也就可以属于同义词. 另有一些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与上述的义近说截然相反,王力(1953)认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的两个词或更多的词.张志公也表示,同义词应是父亲,爸爸,爹爹,爹这些意义完全相同的词. 但更多的学者主张同义词包括两类,一类是意义完全相等的词,一类是意义不完全相等的词.如周祖谟(1956)指出,同义词是意义完全相同或意义极其相似的词,与此同时,君朴也表示同义词有意义完全相同和意义不完全相同两类.持此说法的人还有杨欣安(1957),崔复爰(1957),许威汉(1959),王勤,武占坤(1959).这种观点为当时和后来的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教材广为采纳. 义同说过分强调了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面,忽视了它们之间相异的一面,而恰恰是这些不同点正是同义词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相反,义近说则只强调词语意义之间的不同点,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把同义词与近义词混为一谈,显然不符合语言实际.相比而言,义等义近说明显前进了一步,既看到了同义词语之间有意义相同之处,也看到了词义之间的细微差异.因而被大家普遍接受.但这种观点也有它的问题,即同义词的义近与近义词之间界限如何把握 60年代以后,陆续有一些学者对义等义近说提出质疑.王理嘉,侯学超(1963)率先提出:同义词只是意义相近的词,可是意义相近的词并不一定是同义词,究竟意义相近到什么程度才能叫同义词 张志毅(1965)指出,确定同义词不能只根据有一点共同的地方或某种关联(即所谓有相近意义),因为那样一来,许许多多的近义词就一齐涌进同义词的队伍.因此,他主张近义词一分为二,差别较小而共同处较大的词才属于同义词,仅有一点点共同处或有某种关联的词应归一般所谓的近义词.这把同义词的研究从50年代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表明学者们对同义词的意义相同的认识由粗到细,对同义词的根本性质开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2,概念同一说 此种观点认为,同义词是同一概念内具有各种细微差别的词.较早提出概念标准的是前苏联的语言学家.如布达哥夫(1956)认为同义词中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同义词能表达概念的种种不同意味,各种不同的同义词是各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概念的细微差别.这一观点在我国语言学界为不少学者所接受.如崔复爰(1957)同义词是在同一个概念内具有各种细微差别的词.石安石(1961)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同义词,正确地说,应该是概念相同但词义有所不同的词.同义词间意义的差别,不能大到概念的差别.如果意义的差别超出了一个概念的范围,那么它们的意义无论怎样相近,也不是同义词11.周祖谟(1959)也持此观点. 高名凯,普通语言学(下册),东方书店,1955年版 张世禄,词义和词性的关系,语文学习1956年第7期 王了一,语文知识,语文学习1953年第8期 澴一,谈同义词,语文学习1953年第8期 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八),语文学习1956年第2期 君朴, 同义词和非同义词,语文学习1956年第2期 王理嘉,侯学超,怎样确定同义词,语言学论从(第5辑),商务印书馆,1963 布达哥夫,语言学概论(中译本),时代出版社,1956 崔复爰,现代汉语词义讲话,1957 11 石安石,关于词义和概念,中国语文,1961年第8期 33,对象同一说 与上述情况不同,另有一些学者从词语的意义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一致来谈同义与非同义的问题.如孙常叙(1956)指出判别同义词,唯一的依据就是它们是不是概括同一对象.20年里响应者不多,直到70年代中期以后,李行健,刘叔新(1975)开始赞同此观点,认为两个词,若意义相差不远,却并非反映同样事物现象并不存在同义关系.它们是近义词,不能看作同义词. 80年代以后,刘叔新(1987)进一步发挥了这种观点,并把它作为区别同义词与近义词的唯一依据:两个词无论意义上差异如何,如果指同样的对象,就必然构成同义词.反之,两个词尽管意义很接近,如果并不指同一对象,便只是近义词,不能看作同义词.武谦光(1988)也持相似观点:如果两个词,它们可以用来指称同一个客观事物,或用来描述一个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点,那么,在这两个词之间就存在着同义关系;换句话说,它们就是同义词. (二)同义词的判断标准 由于同义词的同义各人理解宽窄有别,确定的同义词往往不一致.为了在意义的标准之外寻找形式上的标志来检验同义词的共同性,50年代提出了替换法.该方法是指在某个给定的语言单位中,如果一个词可以被另外一个词替换而不该不该语言单位的基本意义或所指称的对象,那么,这个词与原来替换的词便构成同义关系.如高名凯(1955)提出有些词在任何的地方都可以互相替代,而保持其同一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孙常叙(1956)的表述更加周到:同义词是一些能够在同一个原句或意义相近的上下文里,可以彼此替代,表达同一对象,而感觉不到有什么意义上的差别的一组词.王理嘉,侯学超(1963)则进一步认为,两个词如果在同一个上下文中可以互相替换,而不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那么它们就有意以上的共同性,就是同义词,词之间含义上的共同性和使用上的可替换性是确定同义词的两个共同的必要条件.对多义词来说,同义的替换是指其中的一个义项.何霭人(1957)等赞同这一个观点. 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替换是有限制的,如周祖谟(1959)认为:同义词在同一个句子里或意义相近的句子里固然有时可以互相换用而感觉不出明显的差别,但是一般说来,这种可能性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后来的学者,如张志毅(1965),徐青(1983),符怀青(1985),武谦光(1988),刘宁生(1989),胡裕树(1981,1995)等都持类似的观点: 替换法是一种可以用来检测词语是否具有同义关系的方法;替换法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即词语替换前后,其所在的语言单位的基本意义必须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 当然,替换法也并非所有人都赞同,张志毅(1965)提出:替换并不是同义词的本质特征.专门从替换角度给同义词下的定义,当然不能概括同义词的本质.而专用替换法来判断是否试图以此,当然也不免有不妥当的地方.有些非同义词被确定为同义词,有些同义词反而被排除了,不能互相代替的在根本意义上有细微差别的同义词,正是同义词的精华. 刘叔新(1980)更是对替换法持完全否定态度,他认为,用替换法来检验同义,完全不符合实际,绝对行不通. (三)同义词辨析的基本方法 孙常叙,汉语词汇,1956 李行健,刘叔新,怎样使用词语,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 刘叔新,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武谦光,汉语描写词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高名凯,普通语言学,1955 张志毅,确定同义词的几个基本观点,吉林师大学报1965年第1期 4同义词辨析有助于正确表述和准确理解,早在1951年,朱文叔在具体辨析了深和浅表示的不同意义时,就指出了每一组头同尾不同或者尾同头不同的双音节的各个词,粗看起来,意义很近似,仔细体味,意义又有分别.如果我们不知道它们的分别,往往容易用错.同义词辨析在语言应用,语文教学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张一(1953)认为,辨析同义词可以从来源,用处,意义3方面来分析.意义的不同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别:范畴大小(如:房屋房子屋子);语义轻重(如:不错优良优异);具体和概括(如:树树木)好意与坏意(如:赞美奉承)张静(1957)对其做了进一步补充,指出辨析同义词,除了要注意上述几方面的不同之外,还可加上动作对象,方式,以及表示的语气,态度的不同. 周祖谟(1959)综合了以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同义词辨析的框架,从三方面入手:词义上的差别(如注意意义的交叉,范围大小,词义轻重,褒贬等);风格色彩的区别(如注意普通词,特殊色彩词,书面语,口头语,普通话,方言的区别等);用法上的区别(如注意应用范围,词和词的配合关系等).他对同义词辨析方法的说明相当全面和细致,成为以后汉语词汇教学的基本内容.后来的学者强调了不同的侧面,但分析越来越细致. 同义词的辨析工作推动了同义词语工具书的出版.语文学习杂志社把历年在该刊的发表的同义词例解,同义词辨析选编成词义辨析(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962年)一书,南开大学中文系编写的同义词辨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1962年)代表了这个时期的成果. (四)同义与词性的关系 词语之间有同义关系,是不是一定要伴随着词性一致,这是汉语同义词研究中的一场更大规模的争论.从50年代一直持续到90年代.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周祖谟(1956),他认为同义词应该词性相同.半年后,张世禄(1956)则表示了相反的意见,说不同词类的词,只要意义近似,也就可以属于同义词.理由是词汇上意义的分析和语法上的区分词类并不是一回事. 周祖谟接受了张世禄的意见,并修改了自己的原有看法.这些意见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学者都参加了进来,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看法: 1,一致说 这种观点认为,同义词的词性必须相同.代表者主要有高庆赐(1957)同义词一定要按照词类来划分,刘冠群(1957)不同词类的词不是同义词,洪梦湘(1957),贡仁年(1963),张弓(1964). 2,不一致说 此种观点认为,同义词的词性可以不同.代表者主要有张世禄(1956),陈炳迢(1958)同义词的同,是意义上的相同,而不是语法上的相同,高名凯(1963)只要在词的词汇部分上有意义的某种共同之处,不论其语法意义如何,就可以构成同义词. 3,折衷说 朱文叔,深和浅,语文学习1951年10月创刊号 张世禄,词义和词性的关系,1956 陈炳迢,汉语的同义词是不是一定要词性相同,语文知识1958年第6期 高名凯,语言论,科学出版社,1963 5此种观点认为,同义词最好是词性一致,但也承认词性不同的词可以同义.代表者主要是周祖谟(1956),方文一(1980).但缺少充分的解释. 三,70年代后期80年代末的同义词研究 70年代中期,特别是80年代以后,现代汉语同义词的研究呈现出两种新趋势:一是在传统的同义词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化,联系同义词词典的编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以现代语义学为理论指导,对同义词研究进行了新开拓.就发表的论著而论,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比五六十年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引起不少争论. (一)同义词的性质 对同义词性质的认识反映在对同义词的定义上.经过五六十年代的争论,80年代以后,大家的意见基本统一在义同义近说上,认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做同义词.这个时期,对同义词的意义的研究开始逐步走向深入细化. 首先,同义词的意义指整个词的意义还是词的某一个义项的意义.叶根祥(1984)指出词的多义性使得一个词的意义很难和另一个词完全相同或相近,一方面各个词所具备的意义的多少往往不一致;另一方面,一个词的某一意义可能跟另一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吻合,却很难,甚至不可能跟这个词的所有意义相吻合.与此观点类似,张永言(1982)把同义词定义为语音不同但是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刘叔新(1984)更是明确指出,同义词的义是指词的一个意义.从笼统的意义到词的一个意义,表明学者们对同义词性质的认识向精确化方面迈进了一步. 其次,这个意义仅指词的理性意义,还是包括感性意义.这直接关系到词义上褒贬色彩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是否可以构成同义词.学者们的意见是不一致的. 50年代主张褒贬不同的词可以构成同义词的意见是主流,占了压倒的优势.他们认为,词语之间是否有同义关系,主要取决于其理性意义是不是一样,词的色彩属次要意义,它们的不同不足以影响词语的同义关系.因此,褒贬色彩不同,甚至对立的词,如大力大肆,成果后果,鼓舞煽动都被视为同义词. 60年代,认为褒贬不同的词不能成为同义词的意见逐渐占了上风.王理嘉,侯学超(1963)首先提出:褒义词和贬义词可以分别跟中性词构成同义词,但褒贬对立的词则不能组成同义词.张志毅(1965)也认为:含蓄和含糊,详细和罗嗦,赞美和奉承是一种虚假的同义现象.因为词的色彩截然对立已经破坏了它们同义的基础,这种对立甚至都要使两个词成为反义词,那里还有什么同义可言 在这里,反义是主要的,同义是次要的. 80年代,反对把褒贬相对的词看作同义词的学者更多了,他们认为感情色彩也是词义的一部分,一个词的感情色彩十分强烈会对整个词义产生影响.如徐志民(1980)指出,褒义词和贬义词之间的实际意义相差很远,具体语言应用中,它们不仅不作为同义词用,反而常出现在反义对举的场合,如这不是团结.,是勾结. 叶根祥,试论词的同义现象,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刘叔新,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划分,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中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王理嘉,侯学超,怎样确定同义词,1963 张志毅,确定同义词的几个基本观点,1965 6它们的中性词构成同义词,但一褒一贬的两个词,是不能构成同义关系的.谢文庆(1982)也明确提出褒贬对立的词是不应该看作同义词的,因为色彩意义是语义中的成分,两个词在意义上渗透了相反的,对立的因素,哪怕是次要的,也难于构成同义关系.此外,张志毅(1980),刘叔新(1984),郭良夫(1985),邢向东(1985),周荐(1985)等也都持此观点. 第三,这个意义仅指词汇意义,还是包括语法意义.也就是说,词性不同的词能否构成同义词.这是个50年代就开始争论的问题.70年代末期以后,不但问题又被重新提起,而且主张词性不同的词可以构成同义关系的人似乎更多了,认为词汇意义的分析和语法上的词类划分不是一回事,词性不同只是同义词用法不同的一种表现.如蔚群,濮侃(1979)以勇气勇敢,充满充分为例,说明同义词可以在词性和句法功能上不一致.胡裕树(1981,1985),谢文庆(1982),郭明(1983),贾启明(1984),梅立崇(1987,1988),邢福义(1991),林祥楣(1995)也分别发表文章论述基本意义相近而词类不同的几个词,当然应该视为同义词. 与此同时,坚持相反观点的仍大有人在,如张永言(1982)认为词类不同,词的语法特点和用法也就有较大的差异.刘叔新(1983)提出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词类意义是高度概括的语法意义,词类规定了词从什么角度或何种方式来反映对象,而这对词的整个含义来说,显然成为一种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因素,因此,两词的含义反映的对象表现不同,彼此间的差别当然就是不小的,它使得两词之间不能有同义关系.柯仪(1986)在编纂同义词,反义词对照词典时,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构成在编纂同义词,反义词的条件,除了以词义为基本原则之外,还应有词类一致的原则,这是因为,语法功能同词义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人对客观事物从怎样的角度去抽象概括便会形成怎样的概念,用词来表示,概念便表现为词义,而不同的抽象概括的角度实际上便已约束了一个词同其他词的搭配能力以及它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范围. (二)同义词的义素分析法 义素分析法(seme analysis)又叫语义成分分析法(component analysis).20世纪40年代丹麦语言学家叶姆斯列夫(L.Hjelmslev)首先提出了义素分析的设想,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F.G.Lounsbury 和W.H.Goodenough在分析亲属词的关系时,提出了义素分析法.70年代末被介绍进我国.利用义素分析法,可以把浑然一体的词义分解成若干独立的小单位,使词义描写深入到微观层次,人们从而可更清楚地对词语意义的异同进行观察和分析,鉴别不同的词语之间是否有同义关,为同义词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80年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进度汇报与问题解决方案表
- (正式版)DB15∕T 3262-2023 《混播人工草地放牧利用技术规范》
- (正式版)DB15∕T 3241-2023 《草原瑞香狼毒发生等级划分技术规程》
- (正式版)DB15∕T 3213-2023 《黄河流域西瓜、甜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与蜜蜂授粉融合技术规程》
- 护理学三基简答题题库及答案
- 医院外科护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企业财务报告制作标准化指南
- 儿科护理学期末押题题库及答案
- 行业标准化操作指南汇编
- 农业科技园农业技术支持与培训协议
- 西畴殡葬管理办法
- 小学生意外伤害课件
- 银行外包人员管理办法
- 2024年法考主观题刑法真题(回忆版)解析与复习重点
-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2025修订
- 妊娠合并心脏病疾病查房
- 消防安全评价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二手车金融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 2023年5月7日全国事业单位联考A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题真题答案解析
- 正念心理治疗
- 2025成人高考民法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